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2|回复: 7

[读书推荐] 《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9 09: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1-9-3 16:42 编辑

将有关资料在这里汇总一下吧,一部非常难得的一本书。
(大陆两个版本的文字版))

百度百科
2000海南出版社汤江波版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5%BA%A6%EF%BC%9A%E5%AF%BB%E6%89%BE%E5%9C%B0%E7%90%83%E5%88%BB%E5%BA%A6%E7%9A%84%E4%BA%BA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版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5%BA%A6/12634973

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7%BB%8F%E5%BA%A6%E3%80%8B


豆瓣书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11578/


原作者
戴瓦·索贝尔简介
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曾担任《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并为《奥杜邦》、《发现》、《生活》、《纽约客》以及《哈佛杂志》等期刊撰稿。除《经度》之外,她还出版了《伽利略的女儿》和《行星》等畅销科普著作。她与威廉·安德鲁斯合薯了《经度图解》,并担任了《致父亲的信》一书的编辑。索贝尔目前定居在纽约的东汉普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9: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9 09:21 编辑

中文现在有四个版本,大陆2000年海南出版社的汤江波的译本,2005基于十年纪念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肖明波的译本,中国台湾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96年版还有一个也应该是基于十年纪念版的2005修订版译者都是范昱峰、劉鐵虎,由时报出版。

参阅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041.html
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8029.html


中国台湾版本的内容介绍
范昱峰 / 劉鐵虎 的译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56207/     一说1998年http://chiuphysics.cgu.edu.tw/yu ... k/longitudemore.htm
03年新竹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研究所教授徐光台主讲《科学革命》所列的参考书http://www.doc88.com/p-1126982000988.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9 09:19 编辑

中学地理老师汤江波2000年海南出版社版本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96782081&uk=2417749793

https://zhidao.baidu.com/share/7ce1e92bc838e9c4d96f65d381e098fd.html

(论坛限制了文件大小,请自行搜索下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9 09: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11 15:43 编辑

汤老师网上搜索整理的袁越(土摩托)的《经度之战》的文字。


在《经度之战》最后袁越讲道:

不管怎样,经度问题的解决使得大英帝国海军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的海洋霸主,英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就是用这项技术多次环球航行,最终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以及很多太平洋海岛,后来他们都讲了英语。在强大的英国海军的帮助下,大英帝国最终称霸世界,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相比之下,格林尼治天文台成为零经度的标准,以及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球的标准时间,只是这个经度之战的两个副产品而已。
  这个经度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我06年第一次参观格林尼治天文台时第一次听说了这个故事,激动不已,回国后立刻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我觉得这个故事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很可能不是某个大英雄,某场战役,或者某个政治制度,而是一项看似毫不起眼的新技术,这个经度之战就是一例。
  为了纪念经度之战300周年,英国政府和一家公益组织联合起来宣布设立了新的经度奖,让公众投票该奖哪个领域,最终英国民众投票选择了抗生素领域,谁能解决抗生素的抗性问题,谁就将获得1000万英镑的奖金,大约相当于一亿人民币。这个奖肯定会吸引更多的科学家投身这个领域,最终造福人类。

袁越,风靡网络的网名“土摩托”,就是他,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负责“生命八卦”栏目。他1968年生于上海,五岁时由于家庭原因,来到北京生活,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学习。1992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2004年在美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2005年初回到国内,担任华纳唱片公司欧西部经理。同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负责报道生物科技、生态环保以及旅游与地理栏目;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喜欢和南美;2005年开始写博客,用“土摩托”这个名字行走于网络江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08: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11 17:05 编辑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
http://yuedu.163.com/source/654cf0ea698644699463ac4b4cb6ee44_4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1)
2017-07-16 http://www.sohu.com/a/157552467_488463
选读

肖明波,男,厦门大学教授,1971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Purdue)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并获博士学位。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_search?search_text=%E8%82%96%E6%98%8E%E6%B3%A2
经度

作者: [美]达娃·索贝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肖明波
出版年: 2015-8
定价: 40.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
ISBN: 787208132122




一星一世界


作者: [美]达娃·索贝尔
出版社: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lanets
译者: 肖明波 张朵 译
出版年: 2008
页数: 300
定价: 28.00元
装帧:
ISBN: 9787208077157

内容简介  







一封致太阳系的情书

一幅描绘世世代代凝望夜空的人类的诗意画

奇特的历史巧合

美国航空航天局最近一分钟的新数据

科学、历史、神话、艺术、科幻、占星术……

小行星命名获得者达娃•索贝尔最新奉献

畅销全球的最佳科普人文读物

通过《经度》和《伽利略的女儿》这两部畅销全球的《纽约时报》畅销书,达娃•索贝尔向读者展示了她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编入精彩故事中的稀世才华。如今在《一星一世界》中,索贝尔又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到极致,瞄准了也许是她迄今最大气的题材——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不管是揭示隐藏在金星酸性云层“茧壳”后面的景象,还是回忆自己遭遇月球尘埃的往事,一经作者如花妙笔的细腻叙述,都显得魅力四射、美感十足、新奇万分。《一星一世界》是一部具有达娃•索贝尔特色的优雅散文,是一首献给太阳系的富有魔力的小夜曲。它为我们认识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再次从头开始爱上宇宙。




作者简介  · · · · · ·

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曾担任《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是《经度》、《伽利略的女儿》和《致父亲的信》等书的作者。她在三十年的科学新闻记者生涯中,多次为《奥杜邦》(Audubon)、《发现》、《生活》和《纽约客》等几家杂志撰稿,并担任过《哈佛杂志》和《全知》(Omni)的特约编辑,还与人合著了六部著作,其中包括与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合著的《那里有人吗?》(Is Anyone Out There ?)以及与威廉•安德鲁斯(William J. H. Andrewes)合著的《经度图解》(The Illustrated Longitude)。

索贝尔女士长期致力于增进民众对科学的理解,因此荣获了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享有崇高声誉的 “个人公众服务奖”、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颁发的布拉德福德•沃什波恩奖(Bradford Washburn Award)以及钟表商名家公会授予的哈里森奖章。为了表彰她在天文写作方面的成就,小行星30935就是以她命名的。她的个人主页是 http://www.davasobel.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5: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9-11 16:26 编辑

  • 这是2005版本的读后感
    《经度》是一本由Dava Sobel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74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度》读后感():头顶星空,地上功利(zz
      头顶星空,地上功利
      作者:盛 洪
      读书 2009年第8
      格林尼治皇家观象台是一个漂亮的去处。当我登上横跨本初子午线的山坡时,这里已是一片秋色。举目望去,比邻的海军学院建筑典雅,风景如画。如今,天文观测的功能已经移到别处,皇家观象台成了一个有关天文和航海的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有一个关于如何确定经度的展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个被称为H-1,H-2,H-3H-4的钟表。“H”代表了一个人,他叫约翰·哈里森。“H”即哈里森(Harrison)的第一个字母。这个人起初是一个普通的木匠,后来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我端详着这几块钟表,从说明文字中辨认着历史的信息,但在匆匆的参观浏览中是无法全面了解的。幸好,我在博物馆的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Longitude: 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经度:一个解决了他的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的孤独天才的真实故事》),作者是戴娃·索贝尔 (Dava Sobel)。我读着它,从伦敦回到了北京。
      人类在陆地上活动了千万年,一般从甲地到乙地不需要依靠经纬度来认路。只要靠两地间的相对标志,如地貌、景观和建筑,就可以知道路如何走,还有多远等等。然而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垠,没有任何凭借。虽然发明了指南针,知道航行的基本方向,却不知道航行了多远,以及在地球上的绝对位置。不过人们可以根据与太阳或北极星(在北半球)之间的斜角,知道自己究竟与赤道之间的夹角有多大,也就知道自己的纬度是多少。然而经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经度上,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到西边落下,不会给人们辨别经度的任何凭借。
      所以在早期,航海是一件极端冒险的事情。有经验的船长依靠对风速、洋流、航行的大约时间、太阳和星月的位置,以及附近的岛屿和大陆的参照,来判断航行的经度位置。但这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猜测”。按照术语,这叫做dead reckoning。其中“dead”是由“deduced”演变而成,意为“推测”,该词可译为“航位推测法”;但“dead”又含有“死亡”之意,这一推测又与生死攸关,我们又可以将这个词译为“死算”。它类似一种赌博,即按经验来判断船的位置与母港之间在东面或西面的距离。算对了,则平安无事,且大获成功;算错了,可能要遭灭顶之灾。一七○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大雾迷漫的夜里,一支英国舰队在距英格兰西南端二十英里左右的洋面上全部触礁沉没,两千多名水兵葬身海底。这只是因为在此之前乌云密布,舰队失去了判断经度的最后一点依凭,舰队指挥官做出了最错误的“死算”。
      在此之前,有记载的 “死算”失误不下数百起。只是这次海难发生的地点距英格兰本土如此之近,损失如此惨重,令英国朝野上下非常震惊。一七一四年,在大量海员和商人的请愿下, 英国议会通过了“经度法案”,悬赏两万英镑给解决经度定位问题的人。按一八二一年一英镑兑换七点三克黄金计算,当时的这两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四百八十万美元。重赏之下,激起了各路人马的竞争。
      其中有两路人马最有希望。一路人马是身居皇家科学院高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其中包括牛顿和哈雷。他们企图通过月亮和星星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来确定地上经度,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十六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沃纳提出来的,称为“月距法”(moon distance method)。为此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观测天体,确定了月亮运行的轨道,并记录下了数千颗星星的位置。他们设想,只要将这些天体位置和轨道画在一套航海图上,海员就可以依据图上月亮与特定星星的相对距离来判断经度。在几代皇家天文学家的努力下,这一思路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一个叫马耶尔的德国人创造了一套 “月表”,其中标明月亮在十二小时内的不同位置,及其与星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使用这套“月表”会在理论上使经度的定位误差不超过半度。这种方式受到了当时英国的皇家天文学家伯莱德雷的赞赏,后来马耶尔的遗孀获得了英国经度委员会奖励的三千英镑。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船在海中颠簸,海员的观察误差,使得这种方法使用起来相当复杂,以致并不能解决实战问题。这条路似乎走不通。
      另一条思路就是利用时间定位。比起“月距法”,这种思路简单多了。绕地球一周是三百六十度,地球自转一圈要二十四小时。在地球东西向的不同位置上,都有着自己的“本地时间”,并且可以简单地确定,即将正午太阳当头时确定为中午十二点。不同的本地时间之间构成时差。一定的时差对应着一定的距离。一小时的时差相当于十五度;一度相当于四分钟时差,在赤道上大约是一百一十一公里。假设船上有一只走得很准的钟,这只钟按港口当地时间对好。在航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正午时再看一下这只钟,如果这时的时间是下午二点,说明这时船处于港口东面时差为两小时即三十度的地方;如果是下午一点三十八分四十五秒,也可以计算出两地相差二十四点六八七五度。这种方法,可以在海上的任何地点确定经度。
      思路虽然简单,但在当时造出这样一只钟来很不容易。由于不同的海域有着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地心引力,会使钟摆的长度发生变化,或直接使其摆动周期的时间发生变化,以至于不能准确计时。而按照英国的经度法案,只有在任何一次航行中经度误差不超过半度才能获得全部两万英镑的奖金。这意味着时间误差不能超过两分钟,若按四十天一个航行周期来算,二十四小时的误差不能超过三秒钟。这路人马也遭受了不少挫折。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人采用了螺旋平衡发条,改进了用来在海上确定经度的钟。来自荷兰的克莱斯坦·惠更斯和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都声称自己拥有发明权,但最终都因谁也没有制造出真正实用的钟表而作罢。
      由于两路人马的挫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确定经度”与创造出“永动机”和“灵丹妙药”一样不可能实现。但在这时,出了一个约翰·哈里森。由于他的家乡约克郡与英格兰第三大港口胡尔相距只有五英里,所以他可能很早就知道经度问题。最开始他利用自己精湛的木匠手艺做过两个木制钟, 后来就成为专门的钟表工匠。当他知道经度奖金的事情后,就决心制造出一只能够在海上准确定位的时钟。他于一七三○年移居伦敦,花了五年时间造出了第一只航海钟,他在上面刻上“H-1”。在验证准确度的试航中,H-1大获成功。但哈里森没有接受经度奖金,因为他认为还需要完善。不想此后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以及各种曲折,直到一七六四年,哈里森制造的H-4被确认具有比经度法案的要求还高三倍的精确度,即确定经度误差不超过十英里后,才被经度委员会同意有条件地获得两万英镑奖金的一半; 而他拿到另一半,则又拖到了一七七三年,那时他造出了“H-5,并得到国王和议会的支持。
      一旦证明哈里森的钟表准确得可以确定经度,英国就大批量地生产,并迅速装备了英国商船和海军。到一七八○年,一只天文钟(chronometer)的价格下降到六十五到八十英镑。英国东印度公司要求每只船装备一到两只天文钟。英国海军在朴次茅斯港的海军学院设立了一个天文钟的储备室,每个出港的军舰舰长都可以要求配备一只天文钟。后来经度委员会于一八二八年解散,海军立即接替了它的职责,监督测试和配备天文钟。到一八六○年,英国海军拥有两百多艘舰船,六百多只天文钟。
      H-3”与其兄长一样,还是个较大的方盒子;H-4”的体积就变得很小了,它比一块怀表略大,握在手里,就可以确定经度。与蒸汽机相比,H-4”就更显得微乎其微。也许历史学家们也对体积敏感。在近代史的教科书中,工业革命和英国称霸的历史里,蒸汽机占尽风头。蒸汽机提供了替代人的体力的动力,无论是在煤矿抽水,还是带动纺织机;无论是驱动火车,还是让军舰远航。但信息至少与动力同样重要,尤其是有关空间和时间的信息。工业化依赖大规模需求,就要开拓世界市场,商船就要准确地找到海上航线和港口;帝国就要在海上称雄,就要将海军迅速投放到海上任何一个地点。只靠蒸汽机的动力,一只船是到不了指定的海上位置的。因此,小小航海钟表的历史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蒸汽机。格林尼治博物馆的解说词中说,是哈里森及其制造的天文钟成就了英国近代以来的经济繁荣和帝国霸权。此言不虚。
      其实不只是英国意识到了确定经度的重要性。当时的海洋大国,如法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政府很早就意识到确定经度的重要性。在十六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为经度定位技术悬赏一千金克朗;荷兰政府的赏金则为十万弗罗林(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8)。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建立巴黎观象台,以解决经度问题。格林尼治观象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一场抢先发现确定经度方法的竞争。各国的奖金都不仅适用于本国人。法国人曾经出价五百英镑,想私下看一看H-4,但被哈里森拒绝了。
      由于哈里森的技艺和爱国心,英国是这场竞争的优胜者。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力。这又反映在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上。地球绕南北向的轴心从西向东转动,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是自然法则决定的。但东西向却没有这样的特殊的线。本初子午线,即经度为零度的线划在哪儿都行。在较早的地图版本中,本初子午线曾被画在罗马、巴黎、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彼得堡和费城等地。最终落在格林尼治,不仅是因为英国人最早解决了经度定位问题,而且是因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正如本书作者戴娃·索贝尔所说:“本初子午线的定位纯粹是一个政治决定。”
      当培根说,Knowledge is power”时,power 一词有着多种含义。一是指“力量”,一是指“暴力”,一是指“权力”,一是指“国际霸权”。中国人往往善意地理解为“力量”,但从培根本人的帝国主义想来看,他至少是一语多关。反过来,这也反映了知识乃至科学的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色彩。我们不否认不少科学家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去探究“科学真理”,但经度的故事告诉我们,至少在这一段历史中对天文的探究,最大的推动力来自对地上利益的追逐。
      有趣的是,虽然在与哈里森的竞争中,坚持“月距法” 的一派失败了,但他们却获得了比哈里森更辉煌的科学成就,即使天文学甚至相关的数学方法向前大跨步地迈进了。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那些在科学史中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如伽利略、牛顿、哈雷和欧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探索经度定位做出过努力和贡献。伽利略观察和研究天体运动,用数学去描述这些运动,并实际地将天体运动现象用于对经度的测定;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月亮的运行;欧拉则推导出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行方程;哈雷作为准确预测彗星回归的人,不仅亲自到南大西洋观察星空,在身居皇家天文学家高位时,还直接支持了“月距法”路线。经过格林尼治观象台和其他类似的观象台及观测点无数个寂静夜晚的观测,人类对头顶星空有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就如一个农夫临死前告诉几个儿子自家地下有黄金一样,儿子们虽然没有找到黄金,但因翻耕了土地,而使庄稼茂盛;对“月距法”的探索,即使没有直接形成天文学理论,也至少为这些天文学家提供了思考素材,启发了他们理论创新的灵感。
      当然,这种通过观测天空而带来的“地上利益”也很特殊。如果一只商船能够准确定位经度,带来的只是它自己海外贸易成功率的提高。与蒸汽机相比,如何确定经度是一种公共知识,对它的探究不适用于专利法。经度和纬度一起,构成了对地球本身的度量单位。如同其他度量衡一样,这不仅是一种公共知识,还是一种标准制度。没有标准的度量衡,就没有繁荣的市场,因为交易双方都要以同一度量衡单位进行买卖;也就没有货币,因为货币很早就表现为标准重量的金属;也就没有政府,因为政府赖以维持的税收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同样,如果没有准确的经纬度定位,两国间的领土及领海就没有准确的分界,商业交易的交货时间和地点就会模糊,人类之间交往的各种活动就可能互相错过。有关经度定位的知识具有某种网络外部性,即知道经度定位技术的人越多,已经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越受益。当然,这种公共知识也可以首先在一个有限的政治范围内实现。这就是现代民族国家。因而,对经度定位探索的激励可以来自一个国家的政府,如英国政府。
      用制度经济学研究历史的诺思教授很关注这段故事,把它当做用奖励制度激励科学技术发明的一个典范。当然,他假定经度定位技术是一种公共物品。他说这种发明能否出现,取决于“有没有所有权来保证发明者收入因节省了轮船(损失)和时间而增加”(8)。然而,较细地辨析,哈里森的天文钟表也可以成为私人物品,只是英国政府支付了奖金,就相当于将专利权变成公共物品。此后不少人仿照哈里森钟表大批量地生产,只是当他们发明了新的结构和零件后才申请了相关专利权。这使得用于航海的天文钟因免去了专利费而相对便宜。又由于竞争,由于生产规模的增大,成本迅速下降。这为天文钟首先在英国迅速普及铺平了道路。反过来,英国政府因天文钟的普及而使英国在海上占有优势,早就回收了为此支付的奖金。
      戴娃·索贝尔这本关于经度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因为它将过去被主流历史观严重忽略的经度定位技术做了公正的重新评价。同样被低估的是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对科学的影响。默顿在《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英国科学的动力之一来源于新教精神,科学探索是“赞颂上帝”的可贵努力。然而他也注意到,这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们大都投入到民族国家的奋斗之中。“当时天文学家无疑被发现一种确定经度(尤其是在海上)的满意方法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完全吸引住了。”(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253)除此之外,这些人又直接关注民族国家的兴盛,以及直接相关的军事技术问题。
      在上述关注经度的人中,伽利略也很关注射弹的理论,他与佛罗伦萨的兵工厂关系密切; 胡克通过研究子弹的下落发展了自由落体的理论,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中表演了多次;哈雷研究了炮弹的运动,也强调火药的经济学,他还像一个民族主义政治家那样宣称,英国“必须成为海洋的主人”(前引书,292);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不仅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也是理解炮术中的反冲现象所必需”(前引书,294)
      终于,我们看到了与科普书籍中诸如“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不同的故事,这些科学家还从国家利益和金钱中获得灵感。科学不仅不那么“纯洁”,而且是近代以来社会达尔文主义努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分工不同,以及实现了远距离杀人,科学家们才没有直接被他们发明出来的炮弹溅一身血。但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当然,在民族国家竞争的国际丛林中,科学家们只是制度中人,他们按照游戏规则玩,并不是他们的错。但作为静观历史的人,我们既要肯定一些用于战争的技术对人类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又不应该用美化的“神圣科学”去掩饰民族国家暴力竞争之丑恶。
      经度问题的解决与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时间非常相近。我们可以想象,这两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当时的英国插上了一对翅膀。其后的世界天翻地覆。有增长,有奋进,有凯旋,有扩张,有流血,有罪恶。无论带来了什么后果,哈里森的钟表只是优雅而沉静地躺在格林尼治的博物馆里。
      (Longitude: The True Story of a Lone Genius Who Solved the Greatest Scientific Problem of His Time,Dava Sobel(戴娃·索贝尔)。中译本:《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的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肖明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七年版,20.00 )
     《经度》读后感():哈里森一家
      线就像是时间。
      纬线是相互平行的,从赤道到两极,环绕地球长短不一,逐渐收缩。而所有经线都汇聚于地球两极,形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圆。哪一条都可以作为起始线。地球24小时可以旋转360度,于是每时差一小时,两地就相隔15度。如今,随便两块身居异地的手表,一个已知地的经度,我们身居地的经度可以轻易推算。然而,至少从公元前300年到18世纪,因为气温、风、海浪的晃动,没有这样的钟表可以在大海上精准地行走。因为推算错经度,海战中得胜的英雄却和他英勇的水手们成百上千地葬身大海,一次又一次。像我们如今面对癌症一筹莫展一样,最后人们设置了[一个国王赎金的经度奖金,等待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人。
      托勒密最先发现,为了了解地理,必须抬头去借读星空。伤狗法,怜悯药粉,一个一个匪夷所思的说法被提出后,天文成为了解决经度问题唯一被认可的正统途径。木星。月相。凌日的金星。一颗颗星成为天钟上不朽的指针。托勒密。伽利略。惠更斯。胡克。牛顿。哈雷。一个又一个处于长路上的名字。剩下的似乎只有等待,等待观测工具的完善,等待更全面的行星轨道信息被收集公布。漫长的夜。
      然后在18世纪初。约翰·哈里森出现。一个老木工的长子。没有人清楚他的早年经历。少年时他别人专门为他求来剑桥大学自然哲学课程的讲义,至于别人从何得知这就是他想要的,如今没有人知道。这孩子的书架上没有莎士比亚的只言片语,却被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还有剑桥讲义占据全部空间。青年时期他成为钟表制作的大师。他可以用木材制作出那个时代走的最精准的钟——不用金属,因为金属会热胀冷缩会生锈。不用润滑油。需要使用润滑油的部件他会采用一种自己可以渗出油的热带坚木。他设计了全新的齿轮,容易磨损的部分他选用了快速生长的橡木,可以牺牲一些强度的地方,比如齿轮的中心,他使用生长较慢的橡木,掂起来很轻。没有人知道哈里森是通过怎样的经历拥有了对木材这样精准的认识,所有以上的结论,都是我们现在使用精密仪器对他已作出的选择做以测量的结果。他用比例恰当的合金还有两个精巧的发明成功解决了钟表走不准的难题。没有人知道哈里森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钟表匠的,他如何摸索出那些齿轮复杂转动的原理?哈里森一家居住一带成名的钟表匠,除了自学成才的哈里森之外别无他人了。
      同样没有人知道哈里森从何得知经度奖金。
      1735年,哈里森带着他的H-1直奔伦敦的经度局而来。它的长相活像一个制作精巧的金属模型船。科学与艺术最高结合的典范。这台可以经受大海猛烈颠簸与热胀冷缩的航海钟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它完全达到经度奖金要求的精度,哈里森可以赢得一切了。
      可他没有提出申请。事实上,唯一一个对H-1不满的也是他。这个人就像是那种天生为思考解决问题而生的一样,提出他的改造意见。经度局在提出自己条件后耐心地为他拨款。6年以后,他向经度局展示了在1937年完成的第二台航海钟。这次的H-2是一个长方形,就像一个烤架。又一次人们对它赞口不绝,而哈里森自己又一次嫌弃它了。他甚至不允许让H-2出海实验。钟表匠所报有的幻想或者梦想没有在H-2中实现。于是他再次提出改进申请。
      H-3的制作花去哈里森整整19年。为何如此没有人知道。19年中他几乎没有为任何其它事分心,甚至几乎为之毁掉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H-3的长相与H-2相仿,其中许多其貌不扬的精巧发明被沿用至今。这台计时器伴随他子承父业的儿子度过了长大成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然而哈里森父子从未诅咒或厌恶这台耗去他们金钱时间生命所有的机器,反而痴迷地说,要不是制造H-3,又怎么会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样意义重大的事呢。
      1759年,哈里森完成了最后为了赢得经度奖金的H-4。它的外形像一块精美的怀表。保存在银白色的金属中,表面上刻有繁复精美的花纹,叶与果实的形状,典雅而高贵。后视图所看到的表的背面被镂刻的金属圆片覆盖,更是精美到魔幻。这四台航海钟至今还被庄严陈列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如果说参观者见到走动着的H-1H-2H-3时会惊奇,甚至随着上面的器械轻轻摆动,那么当他们见到H-4,则完全瞠目结舌。它不像一个思考与努力的科学结晶,更像是圣迹,似乎一个粗重的呼吸也会破坏它的精妙绝伦。
      然而时代已经改变。
      对经度局有决定性左右意见的,已经不再是哈雷,而是年轻的皇家天文官马斯基林。科学贵族一样的出身,清教徒式的严谨,自认为是天文学的忠实信徒,对于别的科学漠不关心并毫无尊重。但若有人与其意见相左,便会倾尽全力打压,甚至——为此而分心将他原本应该最擅长的天文观测搞砸。
      几乎与H-3同时,多少代人的努力之后,根据天体之钟推算经度的[月距法终于成熟。六分仪的原型被发明而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仪器的水手,根据天文台每年出版修正的月球图,用4个小时就可以测量出其所在的经度。这才是皇家天文官与经度局们长期期盼着的努力着的[正统结果。天体不才是属于所有人的吗?至于哈里森与他的魔盒,虽然任何人都能用它更快更好地得到经度——可谁知道它里面是怎样运转的?
      之后的事情发展为哈里森的噩梦。他的计时器被反复测验却不被信任或使用。他“对经度局的不敬态度”被指名道姓指责。加上H-1,前后三位耿直的船长带着哈里森的计时器或其仿制航行,包括著名的库克船长,这些心胸宽广的水手对计时器的精准印象深刻,忠诚地作出明证,然而这些在经度局和天文官的态度面前于事无补。哈里森被迫将自己的设计图纸公布、作出明确的解释。被迫上交那4台计时器,包括他视若珍宝的H-4。这些精妙绝伦的航海钟被毫不在乎地搬运、颠簸甚至摔在地上,经度局却仅仅在对它下了不公正的结论后在仓库里一扔了之。哈里森被要求在没有原型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复制自己的H-4,同时必须由另一个工匠根据他的图纸也能够同样制作出H-4的仿制。然而所有这一切侮辱与屈服,都没有为老人换来经度局和正统科学界的承认。
      可以设想,年事已高,被痛风和经度局折磨着,哈里森是以怎样的心境被迫重复自己曾经那么痴迷那么喜欢的工作。H-4的复制品H-51770年完成,老人又花去两年为它调试。它的内部复杂一点也不逊于H-4,外表却简朴得多。简洁的钟面只有中心有一朵铜质的花,可以在不进灰尘的前提下调整表针。那星状的花让人想起另一个古老的测量仪器,罗盘,以及它上面不朽的风向玫瑰。
      这时,它的制作者已经79岁,更睿智,也更加伤心。经度局的下一个测试可能还要花去10年,而他已经等不到那个时间。最后哈里森鼓起勇气,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国王。乔治三世。被他的子民亲切地称为“庄稼汉乔治”。少年时他就写过论阿尔弗雷德王的文章,并决心做一个好国王。他赢得了子民的热爱,却没有得到议员的尊重。他经历了伤心的美国独立战争,又在精神失常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然而在乔治力所能及之处,没有任何事妨碍他的公正之心。听说哈里森的遭遇后,国王喃喃自语,这些人受到了虐待啊。随后国王亲自设计安排了H-4的测验。哈里森与他的计时器始终在科学家们的敌意中孤身奋战,如今终于得到承认。老人最珍爱的H-4也终于回到他身边。
      哈里森在83岁时去世。在钟表制造业享有烈士般的地位。
      现在不需要星星了,熄灭它们。
      包扎起月亮并把太阳也摘下。
      然而故事没有结束。
      H-1H-2H-3。这些精妙绝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被马斯基林以不光彩的方式抢夺走后,再也没给它们上过发条,还在被孤零零地扔在潮湿的储藏间里生锈。1920年,当另一个伤心者古尔德少校找到它们时,它们已经是满身铜锈、灰尘,零件腐烂,丢失了大半。好像被打捞出的海底沉船。
      皇家海军少校古尔德,一战中几乎失去一切的伤心者,与这些过时的航海钟们一起度过了12年。他不仅要让它们被清洗,而是要让它们重新走动起来。古尔德工作期间,写满了18本说明记录。其中有彩色墨水的精美插图以及明晰的文字说明。一开始仅仅指针的拆卸就用去他3天时间。当H-1最后一个被修复,重新开始滴滴嗒嗒地运转计时——整整过去了165年。
      故事没有结束。
      Dava Sobel,一位从小热爱天文的女士。她像许多孩子一样着迷着科学的美与奇观,也与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一样不具有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素质。为此她曾苦恼地5次转换专业。最终终于以天文史“科普作家”的职业维生。在丈夫离开她与两个孩子之后,这位伤心的女士开始了哈里森故事的写作。1995,《经度》在受到女儿质疑、出版商多次拒绝后终于问世——这本被Sobel女士原认为只有她的母亲才会读的书,奇迹般地大获成功。
      十年之后,《经度》获得重出纪念版的机会。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肖明波也因此得以与Sobel女士建立联系,重新将它翻译在中国出版。他不是专业的翻译者,天文甚至不是他的专业。稿费低廉,但这位教授仍以可敬的态度,在与Sobel女士合作的过程下将这本小书成功译出。我只是不想看到这样一本好看的书被翻译糟蹋了,他这样说。
      故事没有结束。
      如今,3台默默行走的航海钟,1只静止的航海表和它的复制品一起,仍陈列在博物馆中,被照顾它们的馆员亲切地称为[哈里森一家子。多少游客专门为此赶来。多少孩子在它们面前驻足。一个金发的小姑娘,一遍又一遍观看着H-1的演示片不愿离开。在争得她父亲的同意后,Sobel女士曾问小姑娘,为什么这么喜欢?
      她说,我不知道,就是喜欢它。
      这就是哈里森一家子的故事。一个超越其时代的天才的故事。伤心者的故事。Sobel女士喜欢它,所以在出版社纷纷拒绝后还去坚持讲述。我也喜欢它。喜欢那精美的魔盒一样的计时器。喜欢那十八本用彩色墨水精心记录下的图示。喜欢Sobel女士的经历。喜欢我们国家那位可爱的教授还有他翻译的理由。
      经线就像是时间。它们所有都汇聚于地球两极,形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圆。哪一条都可以作为起始线。六分仪依旧是水手熟悉的器械。钟表更加是普通得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然而展览厅里,依旧有金发的小女孩,着迷地守在演示片前等待着观看着一遍又一遍。这本小书也漂洋过全球,三十个国家里,随便哪个房间里,总都有年纪或大或小的孩子们捧着哈里森一家子的故事,一页页翻过。
      现在不需要星星了,熄灭它们。
      包扎起月亮并把太阳也摘下。
      
    《经度》读后感():时间的疗愈
      1737年,八位经度局委员将对哈里森的航海钟H-1作出评价,委员中哈雷等人是哈里森之前就拜访过的并且还支持他的发明,眼看众委员都满意H-1,哈里森也即将获得经度局为准确测量经度者设立的巨额奖金时,有个人指出了H-1的一些不足之处。
      这个人是哈里森自己。
      初看到这里时我大为不解,因为之前就在《罗辑思维》里听罗振宇说过这个故事,知道了哈里森花了近30年时间制造航海钟,期间生活一切所需都靠着经度局每次500镑的拨款,后来航海钟改进到足以满足20000英镑奖金的条件时却命途多舛,哈里森一个老人孤独地和经度局不断交涉,过程令人心酸不已。当时我以为是哈里森的航海钟不够精细到让委员们足够信服,因为在当时,“月距法”才被认作是经度测量的科学方法,虽然“月距法”受天气限制且不成熟。
      所以当我看到哈里森的H-1广受委员赞赏时,心里纳闷,这不就成了吗,可以获得认可拿到奖金了啊,怎么后来又出了那么多事呢?再往后看,我才知道,原来那个一开始不让哈里森拿奖金的人居然是哈里森自己。这一精益求精就求了20多年,在这些日子里,哈里森全部的生活就是改进航海钟。
      《经度》这样一个传奇,不是主人公怎样艰难地与恶人斗争最终名利双至的故事,《经度》里面的有反派角色意味的马斯基林,正如作者达娃索贝尔所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马斯基林的一些“坏”行为只是在自以为正确、坚持科学的信念下的所为。在我看来,《经度》真正好看的地方根本就和马斯基林、巨额奖金无关,他们只是背景般的存在,起到渲染环境烘托氛围的作用,《经度》最好看的其实是哈里森本人,准确来说,是他近30年埋首的背影。
      哈里森枯坐斗室近30年,每日的生活就只剩下航海钟,我实在无法去体会是什么让他能安定平和地埋进这一切琐碎的研究中去的。巨额奖金和他人的反对的确能促使哈里森专注改进自己的作品,但在30年面前,这些动力也就显得牵强起来,更何况哈里森的H-1面世时的优秀已经获得一致赞赏(那时候马斯基林还不知道在哪)可以获到奖金。哈里森究竟靠什么平和了30年,靠什么坚持了30年?要知道,在当时,所有权威人士都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月距法”上,因为经度测量被看做是天文问题,机械钟表的路子不在考虑之内。而乡下木匠哈里森造航海钟的坚持就像缘木求鱼般可笑。所以,愈将自己置于哈里森当时的环境中,我就愈被哈里森专注的背影给吸引,好像默默看着那埋首的背影,默默看他堆积着的稿纸,心中就涌上无尽的热流,不会难过地想哭,但内心会突然柔软下来,然后发出轻轻地叹息,再也说不出什么来。
      这就是《经度》最感染我的地方,看到后面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还有其他人也这样被打动过。
      1920年,哈里森的一家子(H-1H-2H3H4)已经残缺不堪且腐蚀严重,皇家海军上校鲁伯特·T·古尔德对这些计时器发生了兴趣,之后他花了12年时间自费清理维修它们。古尔德没有受过钟表维修的专业训练,但他不仅想清理它们更想让它们重新精确计时。古尔德做了18本笔记,里面包括彩色墨水绘制的图形以及详细生动的文字描述(相比之下,哈里森的文字冗长啰嗦,一个句子能长达25页且一个标点都不带),并最终在1933年一个狂风暴雨的傍晚,完成了所有的修复工作。
      事实上,古尔德自愿承担困难的修复工作的直接原因是他的精神崩溃和不幸婚姻,在和哈里森一家子呆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修复着钟表,钟表也疗愈着他残破的心。更让人感动的是,本书作者达娃索贝尔也得到了哈里森一家子的疗愈——索贝尔在一次访谈中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美好的逃离,如果我仍然维持着婚姻,我想我也不会动笔写这本书了。”
      其实像古尔德、索贝尔这类的疗伤方式并不少见,《罗热类语辞典》的编者彼得·罗热就是用编写词典来为自己疗伤,“沉浸于语言的细微差别能让他精神抖擞,也能让他免于焦虑” 【1
      索贝尔在写《经度》时表示哈里森的资料很难找,生平中许多都只有寥寥几笔的记叙,哈里森自己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基本上空白居多。在这些空白里,我们是否可以猜想,埋首制造航海钟对于哈里森来说也是一种“疗伤”方式呢?
      这是一个经度测量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时间测量的故事。我们常道,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痛,这样讲来,和时间厮磨久了的人也最易被疗愈吧。
      【1】 《编词典疗伤》贝小戎
      《经度》读后感():天才钟表匠及其与时间的游戏
      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这似乎暗示了时间的力量,更令人想入非非地以为,谁掌握了时间谁就可以掌握未来。然而对于18世纪最伟大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来说却并非如此,他擒住了时间,将它装进他的时钟,但是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却已然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时间和他开的玩笑,尽管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像玩笑一般轻松。
      这是《经度》,一本很精彩的书,讲的是“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很巧的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阅读并思考着有关于经度测量的问题。我为这个问题已经花了几个月时间,并因此而越发深信经度问题的解决实在是天才之举。
      久居都市的人也许很难想像“丢失”了经度的海上航行,但那正是18世纪的航海者及其前辈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的困境。航行在无边无际的海上,却无法知晓自己是否已经偏离了方向,因此而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超出预计的行期,还有疾病与死亡。但是这并不会阻止人们走向海洋的脚步,反而催生了英国国会著名的1714 年“经度法案”:设立一笔巨额奖金,以征求一种“切实可用的”经度测定方法。
      经度即时间,这决定了人们在解决经度问题时的两条主要线索:读准天上的钟,这是天文学家们的希望所系;拨准地上的钟,这来自钟表匠的灵感。那时的上帝刚刚被人类推上了史上最牛钟表匠的宝座,天上的星星就是上帝他老人家设计制造的走时精准的完美时钟,人们渴望漫天星斗能够透露关于经度的信息,于是便有了巴黎天文台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相继创建。当天文学家们与天上的星星玩着捉迷藏的游戏,钟表匠们则给出了最充满魅力的梦幻方案——“船长只需简单地比对一下自己的怀表和另一台指示始发港正确时间的恒定时钟,就可以在舒服的船舱内测定经度了。”虽然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要求时钟必须有很高的精度并且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时走时不能出偏差,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轻易放弃。
      哈里森就是这些自信的钟表匠中的一员,当然,他拥有的不只是自信,还有才华。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是他对弄懂事情来龙去脉的浓厚兴趣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钟表匠。1727年,34岁的哈里森“将精力转向克服航海钟里存在的特殊困难”,他并不否认促使他这样做的正是“获得经度奖金的愿景”,不过,当他真的制造出一台符合获奖条件的时计之后,精益求精的哈里森脑袋里想的却是怎样改善他的时计从而使它更加完美。于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一直醉心于他的航海钟的改进,终于在1759年完成了他的不朽杰作——第四台时计H-4。“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这块表简直就是优雅和精确的化身”,但是哈里森并没能得到他应得的那份奖金,并且因为负责颁发经度奖金的委员们更相信天文学的解决方案而给哈里森的获奖设置了种种阻碍,他不得不“独身一人对抗着科学根底深厚的航海特权阶级”。国王乔治三世的直接干预使哈里森终于在1773年得到他应得的奖金,此时的哈里森已经是一位80岁的老人。
      无情流逝的时间从不肯为谁停留,即使这个人曾经完美地将时间收进他的“宝盒”。不过,经度的故事并不止印证了时间的无情。科学、天才、野心、阴谋……,所有这一切皆随经线的延伸而纠缠在一起,尽管那只是一些假想的线,但那些故事却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经度: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美)达娃·索贝尔著, 肖明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月第1版,定价:20元。
      2007918日·上海闵行
      《经度》读后感():那些为地球标刻度的人
      【读品】罗豫/
      现代人每天精打细算分割着的时间和空间,实在是文化历史的产物。倘使生活在数千年前的中国,世界地图将是方形而非现在的球形投影,我们所处的位置也将在正中间而非右上角。正是近代欧洲的大变革,尤其是英国在海上的扩张,将整个地球纳入了以格林尼治为原点的时空坐标中。这一度量衡上的革命,也为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添加了一块关键的砝码。
      今天,我们很难厘清从格林尼治到鸦片战争之间的因果链环,然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格林尼治,只为亲脚跨过分割东西两个半球的本初(零度)子午线。这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裆下”景点,俨然已确乎是地球时间天经地义的起点。但在科学史上,经度问题好比竖起来切西瓜,第一刀下在哪儿成了政治问题。
      地球是圆的,自西向东旋转;从赤道上看,大多数星体都差不多处在正上方——自然界自己给出了纬度的定义,却把经度问题留给了人类。美国科学专栏作家达娃·索贝尔在《经度》一书中带我们走进十八世纪的英国,讲述本初子午线背后的故事。
      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远洋船只只能靠纬度导航。无法判断自己的确切位置不仅给航行带来很多困难,还使得大多数船只只能局限在几条确定的航线上。海盗、各国的商船、军舰在这些航线上相互抢劫,船长们也因为需长时间观察太阳猜测自己的位置而落下眼疾,成为我们在电影中所见的独眼龙模样。
      为此,英国政府专门设立了一笔奖金,任何能将经度测量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将基于测量精度获得相应级别的奖金。大科学家牛顿、伽利略都尝试过解决这一问题,最激烈的角逐却落在了两派人身上:一边是众多学识渊博、有权有势的天文学家;另一边是从未受过教育的木匠约翰·哈里森和他的儿子威廉。
      天文学家们相信,宇宙是上帝制造的精密钟表,只要用月亮位置的数据进行复杂转换,就可以计算出经度。约翰·哈里森则坚信更简单的思路,只要航海家带着足够准时的钟表,再通过太阳或星辰的位置确定海上的当地时间,就可以用时差来确定经度差。两方几乎同时展开自己的工作。哈里森每次刚制造出一个计时器就有了更高的目标,陆续制造四代航海钟表几乎耗尽了他的一辈子。而死对头皇家天文官内维尔·马斯基林,一面忙于简化“月距法”的计算方法,一面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给哈里森父子制造障碍。这在身份上,是御用和草根的较量;态度上,是狭隘妒忌和精益求精的较量。这都使得那段历史在索贝尔笔下表现出极强的故事性,如小说般引人入胜。
      然而这场较量中还有一个更具启示性的因素。哈里森花费数十年时间终于制造出体积小、走时精确的H-4计时器,但专门对谁该获得奖金进行评估的经度局却百般刁难,一会儿要求对计时器进行反复测量,一会儿让哈里森交出设计图,一会儿又让他不参考图纸和成品再制造两台。其后固然有马斯基林的推波助澜,但仍无法掩盖这项发明引发的利益问题:哈里森年事已高,而制造过程中的“秘密”只有他一人知晓。制造这样一个比怀表大不了多少的玩意儿又耗去哈里森数十年。若真将奖金授予哈里森,英国的航海状况未必会在短期内改善。即便会,也要以大笔金钱流入这个乡下木匠的口袋为代价。相形之下,马斯基林的方法虽然粗糙麻烦,却能编成表格印刷出版,任何一个水手都能买到并学会。
      科学和手艺在此短兵相接。彼时并无知识产权的概念,马斯基林是皇家天文官,为国家航船编写表格当是义不容辞。靠手艺吃饭的哈里森却不得不在经度局的压力下交出图纸,而这些图纸很快落到马斯基林手中,被他印刷出版。哈里森一辈子制造钟表以外的时间都陷在和经度局的纠缠中,后来真正将他的作品简化、批量生产并大发其财的,也另有他人。
      如果不是这本《经度》,我们这些离了手表就无法生存的现代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听到“哈里森”这样一个名字。好在两百多年后,不善言辞的哈里森留下的四个作品依然在博物馆里熠熠生辉,马斯基林却留下恶名。相信读过《经度》的读者,将来有机会去格林尼治,不会再热衷于拍“凌辱”本初子午线的照片了。
      《经度》读后感():藏在魔瓶里的时间
      昨天是世界地球日,读完这本书恰恰是与地球紧密相关,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特地赶来写一下读后,想一想也颇有意义。
      清明假期回家的火车上开始读这本书,坐在奔驰于夜色里的火车上的我,如果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速度,只需要随便打开一个平常跑步用的app,各项数据就一目了然。闭上眼睛,拉高视野,俯瞰地球,火车也就是一只在大球上蠕动的小虫子,中学物理告诉我们,在研究地球上的车船运动时,它们可以看做一个质点,一个不起眼的点而已。在轻松的音乐中,在假期回家的期待里,我完全无法想象,三四百年前的人们为了弄清航船在茫茫大海上的经度,竟是那么的困难与无助,更加难以想象,为了猜透经度的密码,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可不可以这么说?大航海把世界一脚踹进了近代。其意义之重大,连接之广阔,力度之猛烈,速度之迅猛,除了互联网时代与其可以相比,其余无出其右。然而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船的位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数因错定经纬度引发的海难令英帝国的统治者坐立不安,要知道在地球上,经纬度的毫厘之差,将在实际航向与位置上谬以千里,这也难怪彼时船长要无理由地将胆敢对经纬度与航向发表意见的任何船员直接处死。我们当然知道,纬度容易用北极星的角度计算,在地球上,有天然的赤道和北极作为参照,可经度的计算,即使在规定了本初子午线之后,依然无法确定在海上某艘船距离格林尼治时间的差值。其实人们容易想到,地球自转一周用24小时,转过360度,即每小时转过15度。那么如果说,以格林尼治的时间为标准时,在海上的船员们若知道所在地的时间与0度经线处的时间差,那么彼地经度的判断就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除法计算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但是,当时陆地上的钟表未必都走得绝对准确,遑论狂风巨浪包裹中,烈日暴雨交替下的船上,又怎么能确保时间的精确呢?要知道,在赤道上,15度的跨距足有1000多英里,可想而知一天下来误差几秒钟,对于常年累月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这意味着什么。
      用钟表来计时,是不是一种不靠谱的臆想?
      帝国议会不去理会,给出一个价码——两万英镑,奖励给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无论什么办法。
      天文学派认为,用月距法才是高逼格的做法。
      有人想出,在每天正午捅带上船的伤狗一刀,然后再零度经线处朝狗用过的绷带撒药粉,船上的狗立马会叫来定时间,你听着都觉得匪夷所思。还有人准备做海上烽火台,用炮弹做狼烟,你看当时的人想象力多么牛逼。不要以为只有现在这个时代才是脑洞大开的时代,三百多年前的人们脑洞一点不比现在小。
      约翰哈里森,一个普通的木匠,认为钟表法是最终的正途。他穷尽半生,死磕求解,一个人和整个时代里阻挡创新的力量死磕,最终做出了震惊世界的航海钟。
      故事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了,失败和挫折,被否定和戏弄,被夺走和压迫,被看轻和驱逐,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讲得精彩不已。
      大航海时代,经度都不能完全搞清楚就敢杨帆出海,航海家就是冒险家,不得不佩服。可是从道德上做评判从来都没有理性分析原因来的扎实。没有非常利润诱惑,会有非常冒险之举动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是真理,重赏之下还有智者,智者不要讳言对金钱的渴望,智慧从来有价,用智慧挣钱高贵无比。我们只是对死磕的精神,五体投地。
      这是一个找到我们人类自己的位置故事,你可能想不到航海问题其实是经度问题,经度问题,最后跟做一块表相关。从一块表出发,征服航线,征服海洋,成就霸业,改变世界。
      哈里森的钟表引发了钟表革命,在追赶时间的征途之上,人类不断走向极限。名牌手表还推出了经典纪念款,为了纪念哈里森。与其说是纪念一个人,不如说是纪念那些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死磕精神。
      1714年,英国国会通过《经度法案》,设立经度奖。你可知道整整300年后的2014年,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重启了这个奖,向世人征集解决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300年前的那一幕仿佛突然来到眼前,好神奇。
      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上,从来不缺难题,也从来不缺奖金,也从来阻挠,或许缺的,就是死磕的精神和死磕的人。
      这是读罗辑思维推荐的书里面第二本故事书,上一本是《费马大定理》。有意思的是,两本恰好都是关于一个解决困扰世人的大难题及它被解决的故事,它们还几乎都是被一个人独立解决的。怀尔斯、哈里森,都经历了死磕、成功、被怀疑和否定,继续死磕,最终震撼世界的历程。费马大定理这个数论猜想,困扰了世间的智者三百多年,最终以椭圆方程为突破口揭开谜底,经度的难题,最后转化为了一块精密的钟表宣告终结。时光变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古早的难题自然会有更高级、更先进、更便捷的解决方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遇到的难题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只会更难,不会更易,我们需要做的是反思一下,眼下对某些看似「毫无用处」和「不切实际」的死磕、空想以及死磕、空想的人们,多少年后,会不会给后人一个改变世界的重大惊喜?
      标题来自此书第四章的标题,觉得特别好,用在这里。
      《经度》读后感():翻译比较用心
      对《经度》这本书感兴趣,始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在电视里碰到BBC制作的一个系列片,讲的是寻找经度的故事,但只看到其中的一集。故事没看完,胃口却被吊了起来。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也在当当和卓越的书目中发现海南出版社曾经出过一个中文版,于是它在收藏夹/暂存架里面待了很久,但一直都显示缺货,直到最近出了个新版。
      这个新的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肖明波翻译。我没有读过海南版,两者的翻译质量无从比较。但是,上海版有原书作者达娃·索贝尔为中文版写的序言,其中特别提到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向她的主动求教。这一点说起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放在今天翻译质量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翻译者的工作态度。译者在后记中也简要记述了他的翻译过程和参考资料,他在书中添加的注释也给不熟悉背景资料的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了译本的两个硬伤。一个是第51页,在注释中把位于南大西洋的圣赫乐拿岛(St. Helena)发配到了南太平洋。另一个是在63页,把所有的日晷都误作了日冕。
      书本身的内容就不多说了。讲一个波澜起伏的故事,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我个人觉得不足的是,对于哈里森发明的航海钟内部原理的介绍还是薄弱了一些,大概是作者对钟表制作不够内行,同时也为了适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经度》读后感():测量经度的方法
      至少在公元前300年时,人们的头脑中就已经有了纵横交织的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公园150年,托勒密在它绘制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世界地图册中,为27张地图绘制了经纬线。他将赤道标记为零度纬圈,选择的本初子午线穿过了邻近非洲西北海岸的幸运群岛。
      航海中的水手们可以轻易地根据白昼长短、太阳或恒星的高度,相当精确的测算出所在地的纬度,但经度则不然,一个人要想确定海上的经度,就必须知道船上的时间以及另一个经度已知的地方在同一时刻的时间。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圈,每小时转1/24圈即15°,于是轮船与出发地之间的时差每相差一小时,经度则变化了15°。在海上航行时,每天太阳升至最高点的那一刻,领航员将船上的时钟拨至当地正午时分,再查看始发地时钟,比较后即可得出经度差。但是在摆钟时代,颠簸的船只会使摆钟快慢不定,沿途温度会使金属部件热胀冷缩,气压的升降和地球重力的变化都会对时钟产生影响。
      鉴于精确测量经度的重要性,英国国会在1714年公布了著名的“经度法案”,悬赏了最高可达20000英镑的巨额奖金,以征求一种切实可用的经度测定方法。问题解决者——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开创了便携式精密计时科学,并为这项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航位推测法”:15-17世纪的船长都依靠“航位推测法”来估测距离始发港的路程。船长将一块木头扔下水,并观测船以多大速度远离木头。他会记下这个粗略的速度,根据星辰或罗盘得出航行方向,由沙漏或怀表得出在特定航线上的航行时间,再综合考虑洋流、风力和误差等因素,进而推断出经度。
      “木星卫星蚀法”:人们相信通过天体间的相对位置或许可以解读出经度。只需要一个天文事件比如日食、月食等,以及该事件发生时其他地方的时间,就可以得出时差进而知道经度。但这种天文事件不会频繁出现。直到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卫星,它们每年会发生上千次卫星蚀,他认为其发生时间是可预测的,并绘制了一个预报表格。缺点是该方法只能在一年中的部分夜晚使用,且精确观测上有困难。虽然在海上无法使用,但该方法在陆地测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月距法”:天文学家不断尝试在一个18年的月球运行周期内预测月球与太阳和星辰的相对位置,并出版月球运行轨迹的数据表格,预先给出参考点月亮与某颗星星的交会时间。有了这个信息,领航员就可以将他观测到的月球靠近某颗星星的时间与表格上参考点同一事件的时间比较,就可得出时差。这种“月距法”的缺点在于人们不是很清楚群星的位置,月球的运动法则也没有被完全掌握,也缺少精确的仪器进行测量。
      “怜悯药粉法”:在起航时将一条受伤的狗带上船,每到正午时分留在岸上的人讲包扎过狗的绷带浸入“怜悯药粉”的溶液中,这条狗必定会尖叫着作出反应,这就意味着“现在是伦敦的正午时分”。完全属于巫术。在发明后象限仪之前,每20个老船长中19会因为天天盯着太阳看来确定航向而失明,因此人们对此并不抵触。
      “罗盘法”:如果领航员既能读出罗盘的指示,又能看到星星的方位,就可以通过测量磁北极和真实北极的距离来测定经度。但是罗盘的指针会有波动范围,很难进行精确测量,还会受到地磁异常现象的污染。
      “信号船法”:在大西洋上一些已知的参考地点泊放足够多的信号船,让它们在某些时刻将信号弹发射到一英里多的高空,水手们可以记录看到火球后经过多久听到爆炸声来测量雷暴的距离。但是这个计划所需费用太高,操纵这些船的人也太凄惨,不具备可行性。
      这些经度测量方法或多或少有缺陷,而约翰·哈里森制作了一系列天才的钟表,很好的解决了摩擦润滑、热胀冷缩、海上颠簸等不稳定因素。在这场天文学家与钟表匠的战争中,他饱受了经度局种种刁难和不公平对待,最终击败了天文学家们信奉的月距法,在1767年赢取了大奖。商人们利用了他的制作思想,通过流水线生产,将这种精密计时器走上来量产之路,统治了此后的航海计时模式。而哈里森的作品,H1H4至今保留在伦敦的海洋博物馆中,接受着后人的景仰。
      《经度》读后感():完全没有写清楚
      对于经度的测量,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也是买这本书的原因,但是读过之后很失望,原来并没有什么复杂的知识,本质的问题,只不过是如何制造一块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钟表而已。这真的能成为那个时代最困难的问题吗?最起码,化圆为方的问题要比这个更难吧。
      作者并没有仔细的介绍如何制造一块精密的钟表,这是一个遗憾,不过更糟糕的地方在于,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通过精密的钟表而确定经度——作者仅仅在开篇一语带过,后面再也没有提及,这带来了很多疑问。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测定经度的办法,就是在船上带两块钟表,一台始终指示陆地上的标准时间,另一台可以在当地日当正午时调至12点,那么,计算当地与陆地上标准时间之间的时差,即可算出当地经度。
      道理很简单,看这里的时候很容易理解然后继续,然而接下来如果细心一点的话,就会产生疑问,如果想在正午之外的其它时刻计算经度,该怎么办?
      书中描述了另一种流行的计算经度的方法——月距法,是通过测量太阳、月亮及其它恒星之间的距离,通过查表的方法算出在陆地参照点达到这一距离时的标准时间,再算出当地时间与这一标准时间之差,即可算出经度。
      在书中,作者将这两种方法描述成了死对头,但是稍微想一下即可看出,本质上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它们都需要观测某种天象,然后根据这种天象,建立陆地标准时间与本地时间之间的联系,通过时间差来算出经度。
      在这两种方法中,一个精确的钟表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作者又完全没有介绍,这本书的主人公——钟表匠哈里森究竟是如何根据精确的时间来计算经度的,这真的是很遗憾的疏漏。如果仅仅依据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完美测量经度的办法,就是月距法和一块精密钟表的结合。可是按照作者所写,这明明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按作者的说法,月距法的支持者并不否认这块精确的钟表对月距法的帮助,但他们一直在试图阻止钟表匠哈里森单独获得关于经度测量的大奖,另一方面,当哈里森的两块钟表远洋海外接受测试的时候,月距法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精确的数据表以供计算,那么,到底哈里森是怎样在正午之外的时刻去测量经度的呢?作者留下了这样一个恼人的问题,愿知者教我。
      《经度》读后感():还是“关系”最要命
      《经度》真是一本好看的书
      以至于头天晚上我在饭馆弄丢了以后第二天清早又去书店再买一本
      为什么好看?
      故事曲折动人,翻译罕见用心
      其实就是一本我们理想的入门级的“科普读物”
      说的是科学、技术和历史
      但没有专业背景一点都不妨碍阅读
      有很明确的情节和人物
      像看传奇小说一样过瘾
      书里说的就是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人发现纬度很容易计算,但经度搞不定
      搞不定的后果就是船乱开,一切乱套,白白折了好多人命和财富
      于是最牛最有钱的英国就设了专门的机构经度局要攻坚这个科技难题
      而且最高悬赏两万镑来征求实用合理的解决办法
      ——维基百科上说,彼时的两万镑相当于2007年的600万镑(也就是8000多万人民币)——英国真是有钱!
      解决办法由二:一是靠天文,天上日月星辰都有其运行规则,参考地球自转就能计算海船所在方位和时间(亦即经度)
      二,既然经度就是时区分隔线,计算甲地的基准时间再看乙地的当地时间,其差值就能算出经度
      第二种办法用钟表来看就能一目了然
      问题是那个时候的钟表制作水平还不够,温度湿度都会影响零件的性能,海船上的颠簸更是不得了
      但一个英国乡下的木匠约翰·哈里森
      就像星宿下凡一样让人想不通地是个宇宙无敌霹雳级的大天才
      他本来跟他老子一样,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木工
      但喜欢读书和音乐,让他终归农转非,成了英国民族英雄
      音乐上他一直有把刷子,会拉琴,会调音
      读书方面倒不是走莎士比亚系统那条路,据说他写的最后一本书里的第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没有,长达25页,总之文风一贯啰嗦之极(而且还说不明白)
      但在机械方面,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开派大宗师一样神奇了
      20岁时这个小木匠就能自己无师自通地造一台全木制的摆钟,至今还能走
      之后他就开始了自己毕生的“经度钟”的制作
      他一共发明且制作了四台,每一台都相当完美,远超同时代的其他钟表,完全能够应付远洋需要
      但这个完美主义者始终觉得还可以改进
      于是四十年都在精益求精
      吃了好多苦头最后才在临死前两三年拿到一等奖奖金(而且还不是很爽快的一笔发的,而是别别扭扭打了折扣)
      问题就在于他没经营好“关系”
      “上头的领导”都是干天文口的
      信不过哈里森的奇技淫巧
      而且他们自己也觊觎那多到吓死人的奖金
      所以处处刁难下套
      搞得老哈里森和他的助手儿子非常难受
      其实纵观全书
      “关系”是仅次于科技发明的要紧线索
      科技明星哈里森跌宕起伏的一生跟“关系”这个玄而又玄可怖诡诈的东西紧密联系
      少时玩音乐,给教堂设备调音
      才有了启蒙恩师——一个牧师借他一套“带他走上了科学之路”的理科讲义
      小有名气之后,又是拜访了当时最大牌的钟表匠才得到引荐,从而一跃成为经度局之红人
      但和后来的领导(皇家天文台台长)关系处得不好
      老了以后反倒受了好多委屈和特别不费厄泼赖的待遇
      最后到了快80岁才拼死到国王那里告了御状
      好在国王英明,向着老木匠
      有了这层硬后台,最后事情算是有了好了结
      ——当然,比起来自古以来的我们的伟大祖国
      哈里森已经有很多幸运了
      总之,有了这个科学巨人的成果
      经度问题终告解决
      在那个“科技时代”,百年间伽利略牛顿哈雷这样的大师和一群群江湖术士都粉墨登场,提供了一个个或强或弱或有道理或无厘头的解决方案,每个方案的背后都包含了不同的好玩故事
      可惜《经度》的作者索贝尔着墨不多,而且毕竟太多的历史湮灭了
      比如说到后哈里森时代
      经度计时器的量产化时代里
      最成功的两位钟表匠阿诺德和厄恩肖,作者只有了三两页的篇幅介绍他们的竞争和敌对:前者善于经营个性嚣张,手艺精巧且花样百出,还娶了阔太太当贤内助一起培养独子做品牌传承者兼企业家;后者更近似于“技术天才生活白痴”类的发明家典型,生活困窘,一度潦倒到被债主扔进大牢,但在科研上更胜一筹。后来两人同时取得了一个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为了专利权争得鸡飞狗跳——作者推测的事实真相是厄恩肖独立完成了新发明,阿诺德在听说简单的思路后也研发出了同样的设备,并抢先一步到专利局备案,引发一连串的后续事件,甚至搞到英国钟表业和科技界为此分裂成两派攻讦和考证,直到今天
      一两千字的行文背后足可以想象这段故事的离奇动人
      拍成电影完全可以同时蕴含《美丽心灵》和《魔道争锋》的核心元素
      书的信息量很大,但写得明白晓畅,个别地方会出现一些无伤大雅的重复(感觉可能是作者从不同的参考文献上看到了同一信息,然后都写进了书里)
      哈里森的故事结束得也略微有点仓促(比如说可以简单总结回顾一下哈里森的一生,或许做个简单年表)——整本书要是有一个经度研究的纪年大事记可能也很好
      然后就必须表扬译者肖明波了,据说并非专业译家
      但翻译的水平颇高
      尤其擅做考据和补注,对读者非常有帮助
      还和包括作者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交流,更保证了译文的“信”和“达”
      这样的译者在曾经的中文翻译书里不难找
    但在现在真是凤毛麟角
    11还有一些评论
    印象里几年前海南出版社还是南海出版社,曾经出过一版,但我读的是这个版本,很受用。从来没想过经度这个地球之网,曾经如此难以攻破。在古代,大清以前的古代,似乎我们样样都占了先机,难道郑和下西洋或者南洋的时候不是靠经度确定位置?这件事反正越想越晕,就连伟大的伽利略也未能突破时代的瓶颈,所有的科学都败给一个没有文化的钟表匠。因为书中未能揭示航海钟确定经度的科学原理,我依然半信半疑——半信半疑才能引导人们的好奇。
          非常好的故事,西方科学成就的每一小组成部分都是很多科学家和冒险家数十年心血的结晶,无数的小部分组成了西法现代科技,帮助西方征服了非洲和亚洲。
      
      哈里森解决经度问题成功有几个原因:
      1、英国政府的激励机制;最初的2万英镑大奖吸引了哈里森制作了H1,经管局发放500英镑的补贴,使哈里森制作了H2;经管局不断地补贴,使哈里森投入20年时间制作H3,很快又制作了H4;最后为了拿到奖金,哈里森要公布设计图纸和教会经管局指派的表匠。
      2、英国通过航海获取了很多殖民地和巨大的财富,对经度测量的需求非常强大。
      3、哈里森自小看书自学成才,环境和个人条件适合。
      
      讲讲同时代的清朝,哈里森成长的阶段是康熙王朝,哈里森制作H1的阶段是雍正王朝,精密计时普及的阶段是乾隆王朝。
      
      1、康熙对科学的态度。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据传教士张诚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康熙—百度百科)
      
       《康熙王朝》中的歌词“我真想再活500年”让我们感觉豪气,实际情况是很多观众被卖了还帮人数钞票,“康熙再活500年”就是“再蒙你们500年”。很多人认为“康熙盛世”就是中国科学衰落之时,我认同这个观点。
      
      2、康熙和彼得大帝是没法比的,他没有建立科研机构,没有派人出国考察,不鼓励臣民科学探索。所以到了雍正、乾隆他们对西方科技根本没有兴趣,追求的只是西洋玩物。有技艺的传教士成为满足他享乐欲望的御用工具,做钟处成了玩具作坊。在他的影响下王公大臣无不追求西洋奇物。这股西洋风不过是享乐奢侈风。作为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满清统治者心中始终横着对汉人的猜疑和防范。随着西方东渐的潮水不断上涨,他们心中的畏忌也不断加深。把中国和世界隔绝开来。防止汉人和海外勾结危及统治。以禁教令和禁海令为标志。满清的海外政策发生逆转。步步后退,日益封闭。更不用派出去看看世界了。
      
       《雍正王朝》更强调的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非常适合国人观赏。
      
       中国这几十年即使发展很快,也没有看到解决很多国际性难题(感觉汉芯和龙芯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炫耀目的)。如果还有人拿科学技术作为炫耀的资本,打击别人的武器,那么即使现在经度问题也解决不了。
      
       私下认为目前上海的磁悬浮建设(买自德国)纯属于炫耀,根本没有帮助中国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在大学的时候就想看这本书了,但对一个穷学生来说,那个时候买书还是要按计划来.曾经在书店犹豫不决,最终不多预算还是买了其他的.
      
      不想之后竟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也因为工作等原因,已经不是之前那个长逛书店的书虫了.
      
      几年之后,再次与此书相遇.花了一天读完后,感觉不应如此.我是带着去读一本科普书的心态来阅读的.但读完全书,我仍然没有搞明白最关键一点,就是如何在外海的船上通过机械设备来确定当地的时间.是通过机械的方法吗?就像指南车不是通过地球磁场来确定方向而是通过机械原理来保持指向南方.如果是的话,那确定船只所在地的时间和确定船只离岸地的时间的2个机械设备的差别在那里呢?
      
      要解决所处时代最大难题就需要有独创新的方法,但我没有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方法.更多的是主人公精益求精般的完善他的时钟.
      
      我仍然不解.
      
          大师卓别林曾经说过:“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这似乎暗示了时间的力量,更令人想入非非地以为,谁掌握了时间谁就可以掌握未来。然而对于18世纪最伟大的钟表匠约翰·哈里森来说却并非如此,他擒住了时间,将它装进他的时钟,但是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却已然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时间和他开的玩笑,尽管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像玩笑一般轻松。 
      
    自小我就得出了一个“常识”,海盗船长多是独眼龙,又丑又凶,令人厌恶。但是很奇怪,男孩们却对海盗情有独钟,他们用布蒙住自己的一只眼睛,插上一面画有骷髅头的小旗就开始横行霸道,虽然是在陆地上,他们也要装出眺望海平面的样子对即将出现在视野里的倒霉蛋进行一番征服。海盗的首领是通过比谁有胆弄瞎自己的一只眼睛为标准吗?这个血腥的问题我一直不曾问出口,不过后来我在越来越多的书里发现,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靠航行为生的人都丧失了一半的视力,那是因为太阳灼伤了他们的眼。
      为了给船定位,许多船员每日长时间地盯着太阳,测量与海平面的夹角以便寻找纬度。他们只能测出纬度,却没有方法测出经度,因为纬度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任何一个水手都知道零纬度即赤道,但经度却是变动的,任何一地都可以作为零经度(确定零经度更多的是政治事件)。经度的测量与时间有关,两地时间每差一小时,经度就相差15度。这一规律早早被发现,却无法在现实中运用——今天两只廉价手表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在当时用摆钟来计时的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颠簸的行船、温度的变化都可能使钟表失灵,最好的钟表一天也可能有15分钟的误差,在长达数月的航行中这简直是致命的误差。
      欧洲人曾为寻找地球的经度花了200多年的时间。
      戴瓦•索贝尔《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曾获得过无数赞誉,甚至大文豪索尔•贝娄、卡尔维诺都十分欣赏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的确比《赫索格》和《命运交叉的城堡》更精彩)。喜欢读书和观察天文的索贝尔在这本书中将她的两个爱好发挥到了极致,她不光记录了一段科学发现史,而且因为对那些科学精英的性情的传神刻画,而使得这一著作绝不逊于大多数的文学名著。因为书中故事的强烈戏剧性,它还摇身一变变为故事片上了银幕。
      被改编成电影的部分是书中海钟派与天钟派之争。虽然用时间确定经度的理论早就达成共识,但18世纪上半叶之前,大家认为制造精确的计时工具简直是天方夜谭,就连牛顿也把制造高精度海钟当作不可能实现的反面教材的第一名。当时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航海专家都把确定经度的希望寄托在天钟上——通过观察星空的变化绘制出经度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派相安无事地自我发展着,但是随着对经度越来越迫切的渴望,海钟派和天钟派的斗牛开始了。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几乎再也没有人可以如哥伦布一般“沿着同一纬度航行”发现新大陆博得头彩了。相反的是,几条已知的、固定的航线上等待商船队的是海盗、海战,对于荷兰、英国这些国库漂在海面上的国家,探寻新的航线变成了天大的事。英国为此成立了经度局,并出巨资2万英磅寻求切实可行的经度方案。一时间,应者如云。数以千计的经度方案简直是人类狂想和贪念的大集合。游方术士推荐了一种“感应散”,只要从受伤的狗身上取下一节绷带,每天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将绷带浸在溶有“感应散”的溶液中,不管这只狗身在何处,它都会痛得汪汪大叫。通过这一方式即可获得两地间的时间差,只是在漫长的航行中,不能让狗的伤口愈合。另外,还有方案建议多个国家一起在海上建立等距分布的舰队,只要在一时间鸣炮、点燃焰火,所经过的船只不就知道确切的时间了吗?经度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用于应付这些贪得无厌的家伙,民间也把寻找经度的人作为“努力做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的代名词。
      但是直到有一天,尊敬的英国皇家第二任天文学家哈雷接见了一个来自乡下的木匠约翰•哈里森,他带来的无摩擦海钟打动了这位科学家,他立即出资支持哈里森的海钟行动,经度局也第一次正而八经地开了一次讨论会。接下来的十多二十年间,哈里森一共拿出了三台不断改进的海钟,钟的重量和体积也越来越适合摆在船长室里。但是,一根筋的哈里森一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他还要改进改进再改进,一定要无懈可击才好。可就在这时,天钟派迎头赶上了,时间的拖延使这位斗牛士贻误了夺取经度大奖的先机。
      天钟派的掌门人是当时的第三任皇家天文学家布拉得雷,虽然他在年轻的时候跟随先师哈雷博士支持过哈里森,但当他坐上了头一把交椅,马上变成了天钟派的坚固堡垒。他自己为了得到经度大奖也投入到对月亮的观测当中,并利用德国人迈耶绘制的星空图创造了颇为准确的月距法。从此他开始打压哈里森和他的儿子制造出来的哈氏四号海钟。哈氏四号在试航中得到了航海家的认可,但却被经度局认定测试不够精确。哈氏四号是块大怀表,而且精美绝伦。哈里森满腹委屈,但他也只能接受现实,回家继续制作他的哈氏五号。当他80岁的时候,终于在国王查理三世的帮助下拿到了全部的奖金。海钟派最终战胜了天钟派。
      哈里森83岁去逝,他的一生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哈雷博士。哈雷博士真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人,谁也不理解活泼的他如何与性格孤僻的牛顿结下的深厚友谊。在经度问题上,一开始他和牛顿都相信经度刻在天穹上,他们得知第一任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花了四十年绘制出一幅星空图,于是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把那些图偷了出来,并盗版出版。哈雷还在序言里指责弗拉姆斯蒂德自私。老弗拉姆斯蒂德勃然大怒,把出版的400本书收回了300本,并付之一炬,并说这是对哈雷和牛顿做了一件最仁慈的事。牛顿到死都认为只有天体才能指引人们找到经度,但哈雷看到哈里森的作品之后迅速改变初衷,他没有将哈里森推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老爷们面前,而是把他推荐给了英国最著名的钟表师,使他的机械原理能得到最大的完善。
      哈里森要感谢的第二个人是上帝,因为是上帝使他足够高寿以等到经度奖的最后判决。不过,当哈氏四号试航成功后,船长曾送给哈里森父子一个天钟派制造的八分仪,这个东西和哈氏的钟表们一起现存于英国海洋博物馆,长久以来它被认为是哈里森当时的预兆,船长把将被征服的牛的耳朵和尾巴奖给了哈里森。
      大海比陆地更让人敬畏,但是,我现在能想出的致敬的话只有一句:
      风吹日晒,海盗最帅!
    喜欢副标题:一个孤独的天才解决他所处时代的最大难题的真实故事。这个技能可以学学用。当下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呢?每个人的心中有着同样的答案吗?
        这么长该不会是自己敲的吧……
        靠,偶本来想转的,被你先转了,也是在读书上看到的这篇文章,感觉不错~
    “……终于,我们看到了与科普书籍中诸如“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不同的故事,这些科学家还从国家利益和金钱中获得灵感。科学不仅不那么“纯洁”,而且是近代以来社会达尔文主义努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句亮点,哈哈哈~
        书里面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很多小细节也可注意。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中国所谓的一些制造业基地其实是人力资源贱卖基地。
    重要设备和技术都是采购于国外。
        西方所以对中国人有一定偏见,这也是一个原因吧,电气时代也好,信息时代也好,都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而我们身边每一样东西很难找出中国原创的,电视机?电灯泡?汽车?还是操作系统?或者高铁?我们挤破脑袋在搞的飞船和大飞机人家都快搞腻了。我们目前的所有成就纯粹就是给他们锦上添花而已。真正中国或者中华名族的崛起,只能是做出类似西方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比如利用中医攻克癌症,在基础科学方面获得了如一批媲美“相对论”的关键成就,或者让太空旅行变得大众化等等,那个时候才是名族扬眉吐气的时候。
        我有些同意
        化圆为方是数学问题通过理论数学进行证伪,而经度是物理问题,是通过不断地在制造上取得进步。
        求經度就是一個方程,而一個穩定可靠的計時器能夠最方便快捷地提供這個方程的最后一個待定系數。
    那么,本書以制造穩定可靠的計時器展開就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作者不止一次說過,本書不是專業論著,只是一本科普讀物而已。
    即便如此,也是需要一定知識儲備的。
    我本懷疑樓主是文科生,但想想所需知識僅到高一地理足矣,遂很是不解。
    看到最后,我發現,樓主完全沒有看懂這本書,哪怕是字面意思。
    一。哈里斯4號出海航測的時候,人類已經積累了很成熟的月球觀測記錄,馬斯基林的月球表也已出版發行,庫克船長出海時是月球表和計時器都帶著的。不知你從何得出“月距法還不成熟”的結論。明明是當時計時器技術不成熟。真是黑白顛倒。
    二、馬斯基林一派開發的月距法計算繁瑣,而且需要每年都更新月球表才可以,且仍舊受制于天氣因素。月距法和計時器法,一個是基于肉眼不斷觀測的笨辦法,一個是用少數基準數據就可得出精確結果的方法。高下本已昭然,而樓主卻還在為月距法辯解。哭笑不得之余,我覺得樓主要么是知識儲備不夠,要么是閱讀能力不夠,沒看仔細。
    三,“到底哈里森是怎样在正午之外的时刻去测量经度的呢?”這還是知識儲備的問題。正午時間只是用來校準艦船所在當地時間的一個基準點,而非只有在正午才能確定經度。
        .月距法不成熟是原书所说,我对此原本一无所知,不会自己杜撰的。
    .船是在不断移动的,其经度一旦变化,“当地时间”就也随之变化。因而如果仅能在正午时分校准当地时间的话,那么你在其它时间所测出的经度,永远都只是你正午时分所在位置的经度。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你在正午时从某地出发,两块表(出发地时间和当地时间)读数是一样的,船行十二小时后,你想测经度,怎么测?两块表读数依然一样,难道还是出发地的经度?
    发表评论最好针对文章而不是针对人,所以关于楼上您其它不逊之词,我就不回应了。
        你的文章里漏洞百出,給你指出,反倒被扣上“不遜”的帽子,呵呵。
    擁有這么強大的自尊心,何不花些時間提高一下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呢?
    “在这两种方法中,一个精确的钟表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以馬斯基林為首的月距派絕對不是這么看的。他在接過觀測月球的接力棒后,就一直致力于完全依靠對月球的測量來確定精度。后來他允許庫克船長將哈4號和月球表同時帶上船,實屬無奈。
    “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完美测量经度的办法,就是月距法和一块精密钟表的结合。可是按照作者所写,这明明是一对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你能想到的“完美”是以現代的、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的,而在當時,由于利益的驅使,兩種方法背后的兩個代表人物就是如此勢不兩立。作者遵照史實來寫有何不對?
    “到底哈里森是怎样在正午之外的时刻去测量经度的呢?”
    ——這個疑問是你知識儲備和閱讀理解最好的體現。本書一開始就說了,在沒有月距法,又沒有計時器的年代,那時的航海家是有羅盤的。且可以保證對航速的測量在一定精度之內。依據方向和航速是可以粗略估算經度的。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方法為何會出現巨大誤差呢?如果你具備良好的高中物理知識,你應該知道“累計誤差”這一概念。因為每天測量船速的誤差,在幾個月時間里累計起來會非常驚人。而月距法也好,計時器法也好,其對經度的根本意義說白了,就是盡可能多的提供校準點。月距法每個月固定的有13天無法使用,且受制于天氣狀況,致使它提供的校準從數量、頻率、可靠性上,遠遠不及計時器法。而計時器可以在每天正午可靠地提供一個校準點,其誤差的累計周期也不過是24小時。這樣的誤差在當時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換句話說,在正午之外的經度也是估算的。而全天候的導航定位是在無線電發明以后的事情了。而這一條,在今天來說,也不過常識而已。
    我從里文章的漏洞入手,指出你的癥結所在,卻被你理解為“不遜”,呵呵,樓主斯文如此啊!
        谢谢您的厚爱和支持。在翻译方面,我确实如自己的头像所示,只是“细毛鸭子初下河”,请多多指教和帮助!
        嗯,你的评论很有用!严重勾起了我读它的欲望!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东经160°
        翻译真的很用心。所有的译者注,连从什么地方引用都标出来。莫名感动。
        非常感谢两位对我翻译态度的认可!
        哇塞!楼上真的是译者么?我也觉得译得真的很用心,效果也相当不错,没有“翻译腔”,一气呵成,读着相当舒心啊~
        艾柯的<昨日之岛>也是写的这个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时空立宪章
作者: 黄相辅https://www.xzbu.com/8/view-4266229.htm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故事是人类追寻科学知识的缩影。从为了促进航海事业而建立的简单观测设施。发展成顶尖的天文学研究机构,并因确定经线而扬名全球。
  今日,当人们把玩地球仪时,很容易将球上那纵横交错的网格线——经纬度——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时间、空间的“标准”究竟源自哪里?
  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度量大地的伟业,竟跟海洋与天文息息相关。就让我们话说从头,带读者走访一趟时光隧道,看看故事舞台的沧桑——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兴衰及重生。
  立足穹苍望大海
  天文学看似一门虚无缥缈的学问,实际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借由日月星辰升落的规律来制定历法,得以度量时间、明确季节更替,并因此有了发展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的依据。综观古往今来的文明史,除了宗教及占卜等心灵层面的效益之外,天文学的兴盛常基于历法及农业等实用目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建立也是源于同样实用的理由——为了支持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在茫茫大海中要弄清楚船只的位置及方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没有CPS定位的年代,水手们能依靠的除了罗盘外,便是头顶上熟悉的日月星辰了。借由测量日月星辰位置的变化,航海者可以计算并推估船只航行的信息,不至于迷失在汪洋中。若缺乏对天文知识的掌握,船只在大海中根本就寸步难行,更别奢谈远渡重洋从事贸易及殖民。因此,自15世纪以来欲发展海权的西欧各国,无不重视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基础建设。
  当时航海者关切的课题还有经度的测定。我们今日熟悉的经纬度是一种人为的地理坐标系统。借由经纬度,人们可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以方便辨识球面上的位置。然而相较于纬度,经度的定义困难许多:它不像纬度有自然的起点(即赤道),也不易借由天体在天空中的角度差异看出明显的变化。“如何准确地测定经度?”这个难题无论对制图或导航都十分重要,却困惑了好几代的人们;各国亦竞相投入资源在天文观测上,希望能捷足先登抢到解答。读者若想知道人类追寻经度的详细故事,可参考科普作家戴瓦·梭贝尔的《寻找地球刻度的人》一书。
  格林尼治天文台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公元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以“精进航海技术”的名义,下旨在格林尼治建立观测设施,同时设立皇家天文学家一职,专责长驻于此进行天文观测、记录及绘制星图,并思索经度问题的解决之道。当时的格林尼治还是离伦敦市区有段距离的宁静乡村,所以适合夜间观测;而另一个选址于此的理由,则是因为英国王室在此拥有大片地产,在国王私有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比较省事。天文台第一栋兴建起来的建筑就是给皇家天文学家的住宅,由当时知名的建筑师雷恩设计。翌年住宅落成,首任皇家天文学家佛兰斯蒂德立即搬入,此后两三百年在格林尼治的天文观测大业于是开张。
  天文台初建之时筚路蓝缕,除了这栋宅邸外别无其他建物,连观测工作都得在院子里进行。虽然皇家天文学家有王室每年固定支付的薪饷,但薪资微薄,佛兰斯蒂德与友人的信函甚至提及他得趁观测之余忙着写稿、讲学以贴补家用。天文台在后继的几位皇家天文学家手中逐渐扩建,也总算有较正式的场所容纳仪器进行观测。但天文台最初精进航海技术的任务,直到1767年首本附详细星表的航海历出版方大功告成。此时在位的已是第五任皇家天文学家马斯克林,距查理二世创建天文台也已将近百年。
  经天纬地震寰宇
  进入19世纪后,位置天文学依然是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工作重心。天文学家持续测量天体的精确位置以编修星表及航海历。在此要介绍一种特别的天文仪器——子午仪,它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声名鹊起息息相关。
  想象地球是一颗被浑圆蛋壳包裹的蛋黄——这概念一点都不陌生,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天球。天空中的所有物体,例如日月星辰,都可视为在天球上的投影。在天球上画一个通过地平面正北方、天球北极、天顶的大圆,这个假想的大圆即是子午圈,其意义就等同于地理上的经线(子午线)。天体每日规律地东升西落,途中都会通过子午圈,即称为中天;此时是天体在天球中距地平面的最高点,即与地平面夹角最大之时。
  子午仪就是用来测量天体通过子午圈的时间及当时仰角角度的仪器,其原型在17世纪末即开始被使用。借由天体的中天时间、中天仰角两个数据,天文学家可计算出天体在天球上的详细坐标;另一个方面,若已知天体的坐标,从它通过子午圈的时刻,也能够逆推回观测者所在位置的当地时间及经度。在原子钟被广为应用之前,子午仪对恒星中天的观测是最准确的对时方法,天文台校正时间总少不了子午仪。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有名的子午仪是1851年落成启用的艾瑞子午仪,其名称源自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艾瑞。这座子午仪由艾瑞一手设计、监造,并一直持续使用至1938年才退役。子午仪的基本结构包括两组固定的基座,望远镜架设在基座之间,好像烤乳猪架一样可以翻转。由于望远镜的方向是沿所在地的南北轴线配置,正好可对准子午圈观测。当天文学家使用子午仪时,需先将观测室的屋顶打开,择定欲观测的目标星后,便静待地球自转使目标移动至中天,便可记录数据。这样的观测场景就日复一日地在天文台上演,不断贡献出详尽的星表、航海历,并以此为准标定经纬线的地图。
  当时还没有全世界统一的经纬度系统,各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1884年,25国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会讨论制定本初子午线,最终以2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由格林尼治压倒性获胜。依会议结论,规定本初子午线正通过“艾瑞子午仪的望远镜目镜十字中心”,于是这座仪器成为标定全球经纬线以及时区的依据,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因此扬名四海。
  廉颇老矣图转型
  以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天体本质的天文物理在19世纪后期兴起,很快便蓬勃发展,成为天文研究的热门显学。欧陆国家,尤其是德国,在这方面突飞猛进;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新大陆——美国——也迅速建立起天文物理事业的坚实基础。一时之间,有着光荣科学传统的英国,在这场竞争上面临了挑战,不论是仪器科技或数学理论计算都落后,似乎显得老态龙钟。   在艾瑞及其后继克里斯提手中,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增加了一些新设施,试图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力挽狂澜,包括口径32.5厘米及71厘米的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克里斯提还在原本的主建筑之外兴建物理天文台,作为天文计算人员的大本营。此外,自艾瑞任内起亦开始进行定期的地磁及气象测量,以了解这些外在因素对仪器本身及观测活动的影响。
  然而格林尼治的观测条件却在20世纪初急遽恶化。由于伦敦市区的扩张,原本在郊区乡间的格林尼治如今被都会的光害及烟雾包围了,天文台的地位也就江河日下。1946年,皇家天文台决定迁出格林尼治,科学家也陆续离开,格林尼治天文台自此退出了天文学研究的前沿。虽然格林尼治天文台已失去担负尖端天文研究的条件,但300多年来的历史沉淀却令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自1953年起,天文台陆续将整修完成的部分开放给大众参观。
  寓教于乐古今合
  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整个园区的活动路线被划分为两大部分:“子午线路径”及“天文路径”。前者是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后者是通往浩瀚宇宙的桥梁。
  子午线路径通往天文台在20世纪以前兴建的几座老建筑,例如最古老的佛兰斯蒂德屋是过去皇家天文学家的官邸,历任许多皇家天文学家及他们的家眷在此居住过,包括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发现者埃德蒙·哈雷。屋内的装潢复原至17世纪的样式,也就是这座天文台的草创时期。你可以看到佛兰斯蒂德的卧房、餐厅、书房及起居室,以及置放在房间各处的手稿和衣物,仿佛闯入了天文学家的生活。
  在佛兰斯蒂德屋旁边的是子午线楼,艾瑞子午仪便原封不动地坐镇于此,地上的标线提醒游客这里是东、西半球的分界及起点。穿越屋子及墙壁,本初子午线一路延伸到墙外的广场,成为观光客的热门拍照地。若是你在大排长龙等着摄影留念的队伍中感到不耐烦,别心急,在背后还有好东西。回头看看佛兰斯蒂德屋,在屋顶耸立的长柱上,是不是有个显目的红色大球?那是报时球。在无线电通讯被发明前,它担负着向港口的船只报时的任务。每日下午1时,报时球就会从顶端降下,在码头瞭望的水手就能依此信号来替船上的航海钟对时。报时球在今日已是过时的古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已被拆除了,但格林尼治天文台仍保存并照常运作。报时球还有个“不务正业”却蛮受欢迎的古怪后代——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数计时的坠球仪式,即源自报时球的概念。
  天文路径则通往克里斯提当初兴建的物理天文台,今日它被称为南馆。虽然外表仍保留20世纪初刚落成的古典风貌,内部已被改建成崭新的展示空间,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天文教育馆,以各种交互式设计带观众认识宇宙的奥秘。在南馆前方,游客可以看到一栋奇异的建筑——好像是一个拔地而起、歪斜矮胖的圆锥。这是园区内最年轻的小老弟,于2007年落成的彼得·哈理森星象馆,目前是伦敦唯一的星象馆设施。
  下回若是你漫步在格林尼治天文台,请放松心情,悠闲地呼吸弥漫在空气中的历史尘埃。一想到人类为了了解宇宙和自身居住的世界,在一代代的追寻过程中不停累积知识及经验,也许更会萌发你的思古幽情。有幸的话,说不定你可以找到藏身在天文台园区内某个角落的天文女神,她深邃的眼眸不知透露了多少岁月的故事!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21: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度》|看什么《罗辑思维》,看书! 小山 2016-01-04 https://www.douban.com/note/532926144/






罗辑思维》跨年Show已落幕三天,这场Show原该如其他电视台跨年演唱会一样落幕。可不知从哪儿吹来的妖风,让这场Show的讨论到现在为止还未消停。我刷朋友圈,看见最多的标题不外乎:《罗辑思维》的社群江湖,《罗辑思维》的PPT流出来了,解构《罗辑思维》等不胜其烦的题目。

我无异去讨论转发和阅读这些内容的对错如何,反正大多数人看过这些文章后,明天依然要睁着个熊猫眼飞奔着赶上最后一趟公交车跑向公司,开始一整天繁忙的工作,没有任何变化。

老祖宗有句老话说的好,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路要一步一步走。如果能在这些事都做好后,多看几本书,才有益提升自己,要知道,罗振宇还未创建《罗辑思维》时,不说读书破万,破千是有的吧。

我在一周前,也就是罗振宇还没搞跨年演讲之前,打开了一本名叫《经度》的书。书是好书,在《罗辑思维》店里买的,与我而言,这个品牌最大的价值就是有些书还不错,只是有点儿小贵,如果他哪天敢打五折,说不定我会把信用卡刷爆。

《经度》是本有意思的科普书,它开启了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大航海时代。

中学时学地理,老师就讲过经度和纬度,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们的地理老师没系统学过地理,加之中学时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所以大多数时候地理课能敷衍就敷衍过去,最后到了一定学时,随便考考就行。

我初中地理还不错,记性好,什么都记得住。山川湖泊、各个省市,都背得滚瓜烂熟,经纬度也是在那个时候记住的。

可记住归记住,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我只晓得考试的时候将记住的内容填上去就行,至于它对人类进程带来何种作用,我一概不知。现在想想,若当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我现在说不定就是个大航航家,穿越于各个港口之间。

《经度》讲了当年那个在海上测量经度的问题,书以地理问题展开,以海上触礁为由,牵引着人们走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当我深入其中,一页一页的翻阅着,才发现这段历史总夹杂的,是人们求真、求准确的真理所在。

如何在无边无涯的海上找到方向,是非常头疼的问题。书里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测量方法,月距法和钟表法。大多数人在看电视或电影过程中,都会看见船长以月亮或星星进行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如果遇见阴天或雨天,船在航行过程中便会失去方向。不过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使用月距法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繁琐的观测月亮和大量的计算会花费人很多时间。书里甚至写到,为找准经度,有的船员会花费4小时进行计算。

然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木工却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83年的岁月里,成功研发出4个不会因受热走时不准,没有摆杆,弹簧不会受热变软等一系不利于航海的钟表。他成功帮助海上航行人精确的找到经度,避免海上危险的危险的航道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伤亡,为整个航海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长远来说,钟表上时间刻度的精确性与其说是为了帮助海上船员寻找到自己的彼岸,更不如说它成功帮助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从而打开了我们国家关闭着的大门。人找准方向,便会一如既往的向前走,一个国家若找准方向,便会如如狼似虎的去侵略它。

任何一种发明和改进,在科学家眼里,是为了解决当下人所遇到的困惑。可总有人喜欢将它与政治挂钩。

或许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牛顿、伽利略、胡克、哈雷他们。从未想过去弄清楚手上所带手表的发明者到底是谁。

注:

看网上资料,说《罗辑思维》在讲这段故事时,有些常识性错误,大概有:

1. 认为钟摆是伽利略发明的;
2. 认为哈雷是哈雷彗星的命名人;
3. 认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是为了解决经度测算问题;
4. 认为伽利略几十年研究经度是为了西班牙王室的奖金。

我只看过两期《罗辑思维》视频,听过个位数音频,文章一篇未看。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淘书,如果你恰好看过这个视频,可以买书对照下。这不是撕逼,而是求真。

图片来源:哈里森发明的H1钟表。当你看着钟表由大到小,以至于能揣在怀里时,说不出有多惊叹。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0:56 , Processed in 0.088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