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5|回复: 8

[读书推荐] 看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有怎样的阅读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9 17: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有怎样的阅读环境?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58本,而英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孩提时代薄弱的阅读习惯,会导致成年国民巨大的阅读量差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学校和家长早已形成的共识,而如何去培养却成为了教育的盲区。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学阅读教育?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孩子的阅读培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理念。我想我们应该不断向外探求,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有没有可以给老师和家长赋能的理念。
接下来,我们将与你分享不同国家、不一样的阅读教育理念与方法,一样的是我们对小学阅读的认同和期望。
本期,我们来聊聊芬兰的阅读教育。
芬兰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国家,芬兰最好的建筑、最好的设计都是学校和图书馆,芬兰人均年阅读量400多本书,而且芬兰孩子的阅读能力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中常居世界之冠。
-01-
孩子的第一本书是政府赠送的
在芬兰,从每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会收到政府的大礼包,就是鼎鼎有名的Finner Baby Box,包括一些婴儿服装及其他的必需品,其中还赠送一本童书及一笔可用于书店、美术馆消费的儿童福利金。也就是说,孩子的第一本书是政府赠送的。
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能在父母的吟诵中感受语言的奥秘,让孩子从小把书当成玩具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就像犹太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把蜂蜜倒在《圣经》上,让孩子去舔,让孩子从小明白知识是甜的。
也许孩子还不懂每一个字的含义,但是已经习惯书在身边的感觉。
-02-
芬兰是图书馆的国度
统计显示,芬兰是全球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80%的公民使用图书馆服务,约40%的芬兰公民每个月会光顾图书馆两次,每年人均借阅18本书,图书馆内平均每本书每年被借阅2.5次。
在芬兰图书馆,你会感觉比在家里看书还要舒服;在图书馆的儿童区,你可以尽情玩耍阅读,每周他们也有固定的故事时间,横七竖八的孩子趴着听故事。
芬兰法律规定,每个城镇都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即使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配备了流动巴士图书馆,他们在沿途停靠,你可以在随时借阅,而且不仅可以借阅到图书,还有一系列的杂志、报纸和影像。也就是说即使你住在地广人稀的乡野,没有图书馆,你也可以与书籍零距离接触。
如果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无法来到图书馆,那就让图书馆去到他们身边。
-03-
每个芬兰人都是孩子阅读的典范
我们一直都倡导全民阅读,在芬兰这个图书馆的国度,他们的全民阅读又是怎样的呢?
每天10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起床后半个小时读书”,芬兰人坚持“三个半”的作息时间,读书就已经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在公园里,地铁上,咖啡馆里,你可以随处可见读书的人,一本书就好像是一个世界。
无需拘于环境,无需顾及场所,书是沉默寡言的芬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是他们通往渊博知识的媒介,每个芬兰人都是孩子阅读的典范。
-04-
家庭环境是最好的熏陶
在家里,每个家庭在装修时,都会在家里打造一面书墙,让孩子不管在图书馆还是家里,都可以拥有丰富的藏书,可以随手可得,有书可读。
在保证孩子有书可读的基础上,芬兰父母会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他们认为,成人总是用自己的经验看世界,孩子是用想象看世界。
在孩子睡前的半小时,父母会给孩子讲故事,几乎雷打不动,这一点,对父母的素质要求很高,据统计,芬兰有42%的人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05-
学校的阅读时光是自由的
在芬兰小学,一群小学生,可以不限场合、不限姿势、不限书目,随意阅读。他们可以趴在地上,躺着地上阅读,你可能会不习惯,但是在芬兰,这是很正常的。
小学低段的学生一周有两节自由阅读课,学生可以在教室、走道、图书馆、角落,任何他们想待的地方看书。如此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自由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又能够随时跟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这就是芬兰阅读课的最大特色——鼓励孩子在自由互动场景中享受阅读。
教育第一的芬兰,大到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城镇的图书馆,到全民阅读的读书氛围,小到鼓励阅读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的自由场景,孩子在环境的熏陶之下,定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度从来不是孤立产生和发生的。
通过芬兰,你也许能看到一点点不同。通过一个点,慢慢连成线、构成面、形成体。
未来,我们的阅读将不止于读,不止于课本,不止于小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2: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芬兰先锋教师:芬兰教育并不完美,传统学习让80%学生吃不饱或听不懂 2017-11-14 07:16教师/校长

看点:提到芬兰教育,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最佳的中小学教育、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还是芬兰教育的平等原则?其实,就在我们称赞芬兰教育的同时,殊不知芬兰人也在热烈反思自己的教育,并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更加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横向(通用)能力与跨学科学习能力,以及对芬兰数千所学校的改建。
Pekka Peura,被芬兰教育界称为“在芬兰推动个性化学习最有名的先锋教师之一”。在2017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期间,Pekka Peura分享了他多年来实践个性化学习的思考与经验。在有10年教龄的他看来,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80%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听不懂,这一问题使他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个性化学习。
研究表明,个性化学习确有成效。那么,一名老师究竟该如何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看待评价在个性化学习中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芬兰先锋教师怎么说。
大家可能普遍听说芬兰的教育系统非常出色,但我想说,芬兰的教育系统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与众不同。
今天我要跟大家谈的,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因为我觉得“学”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芬兰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同样存在。请大家看下面的图。
这张图显示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图中的曲线表示学生在不同模式下的学习成效。第一条曲线表示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一名老师给30名学生上课。第二条曲线表示的是一对一教学模式,即个性化教学。对比两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表现完全不同。这两条曲线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看图中2%的数字。假设有100名学生,在师生比1:30的时候,只有2%的学生取得了顶尖的学习成就,而当师生比1:1的时候,将近一半的学生可以达到同样的学习成就。
1:1的师生比当然不可能实现,我们不可能做到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老师。当课堂里有多名学生而老师只有一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
请大家再看一下上图。在传统模式下,最差的学生和最好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在芬兰15岁的学生中,“差学生”和“好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有7个学年。我记不清这个差距在其它国家具体有多大,但芬兰的差距是世界上最小的。如果老师教一个班,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话,教学就必须考虑到这7个学年的差距。
在芬兰,我经常与老师们探讨如何改变芬兰教与学的文化。下面这张图来自芬兰学者Morika Toivola的研究结果。我用它来告诉老师们如何开始改变教学,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我的目标是改变芬兰的教育,改变芬兰每一个课堂的教学。
图中绿色的部分代表和学生相关的因素,蓝色的部分代表与老师相关的因素,黄色的部分代表课堂。
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学习的动力(motivation)。大家认为一个人要到什么年龄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全部责任呢?我认为是6个月或者7、8个月大的时候。当小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会有全国性的课程来教小孩子如何走路吗?至少在芬兰没有,因为我们认为走路是小孩子自然就会去学的东西。说话也是一样,孩子自然就会去学,他有内在的动力。
在提高学习动力方面,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四个方面: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由维果斯基提出)、自步学习(self-paced learning)、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自主性(autonomy)。
其中,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为重要。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才可能发生。孩子们不会去学已经学会的东西,也不会去学对自己来说太难的东西。所以,学习要发生,就必须是在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进行。在同一间教室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所以,问题就变成:我们的教学如何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答案就是个性化学习。
自步学习,指的是老师要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来学习。此外,在一个大的班级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自主性
好消息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面,我们老师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可以为老师所用的工具,关键是看老师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说完了学生与老师,来说一说课堂,即上图中标黄颜色的部分。对于课堂,最核心的是合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因为任何学习都是合作的结果。合作式学习并不是说你需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孩子们只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合作式学习倡导的是在学习时,应尽可能地运用社会资源和同伴资源。
要让合作式学习发生,合作的个体之间必须要有差异性,有了差异性,才可能互相学习。而现实世界也正是这样的,人和人是不同的。这就使得互相学习成为可能。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上图中的教育理念,你可以读一读我参与写作的一本新书《芬兰的翻转学习》。
《芬兰的翻转学习》一书封面
我想改变芬兰的教育文化,但和其它任何地方一样,在芬兰改变教育系统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对于学校有一个集体的想象。如果我们去参访一所学校,我们马上就会辨认出,哪个建筑是学校的校舍,哪些人是老师,哪些人是学生,通过观察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我们对学校的集体想象,我们阻碍了学校文化的改变,因为每个人都在支持现有的教育文化,每个人都在根据现有的教育文化去行动。
如果要促使变革发生,我们就必须抛弃自己对于学校、对于学习原本的想象。对于教育,我们要有一场集体的重新想象。只有当足够多的老师对学校有了新的集体想象,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学校教育的文化才会改变。
我前面给大家展示的图、介绍的教育理念,便是我和其他几位芬兰老师对学校的重新想象。这种新的想象,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推动芬兰的学校去变革,去重新定义学校。
芬兰孩子们的课堂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学习的三个理解,也是我的核心教学理念。
首先,学习来自于努力。学生要学习,就需要努力,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老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如何帮助学生。
其次,认知发展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我的课堂里,我的学生总是分成四人小组或五人小组进行学习,班级里没有一排排的座位,全都是分成小组去学习。
最后,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设计你的评价方式。研究表明,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我们作为老师,需要让评价方式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要去评价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
Pekka Peura是一名高中数学与物理教师,自称“教育黑客”。在解决个性化教育如何实现的问题的过程中,他开始试着把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在课堂里实施“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和“精熟学习”(mastery learning),为学生提供个人化的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s),让学生不断进行自评和反思。就这样,他逐渐探索出一套可以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使用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这套模式目前仍在开发中,但已对数千名芬兰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杭州期间,Pekka不断地参访学校、做工作坊、上公开课…..希望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在几天的交流过程中,Pekka发现不同的中国老师、校长和学者对于芬兰教育有着类似的好奇、疑问与迷思。为此,作为Pekka首次中国之行的邀请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将Pekka在多个场合的分享提炼成了一个系列问答,让来自芬兰教育一线的先锋老师,带我们更加深入的窥一窥真实的芬兰教育。
Q:芬兰教育被全球视为教育典范,你怎么看?
A:在解读PISA测试的结果时,我们要记住,它显示的只是一个整体的平均值。芬兰之所以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其实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相比其它国家,芬兰有更多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而这个平均水平可能比其他国家稍高一些,而“好学生”在芬兰所占的比例其实要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上海;第二,相比很多国家,芬兰的“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更小,虽然这个差距本身其实并不小。比如,在数学学科,最好的学生与最差的学生之间有高达7个学年的学习差距。
2015年PISA科学、阅读与数学总平均成绩排名,芬兰位列第五(数据来源:OECD)
在我看来,芬兰的教育系统如果从教的层面来看,确实很好,但从学的层面来看,就不一定了。芬兰的基础教育比较均衡,但我们没有特别突出的好学校。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好学生和差学生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教师和学习资源。
Q:与其他国家相比,芬兰的教育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A:芬兰所有中小学都是公立的,每个孩子上学都是免费的。国家没有设立任何统一的中小学标准化考试,只有高中毕业后的统考,不过只有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参加,因为另一半的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就已分流去读职业高中了,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
芬兰没有任何对老师和校长的考核。老师享有绝对的教学自主权,怎么教完全由老师说了算,所以老师很有教学动力。不过,这样也带来了一个弊端:教师之间很难合作,因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校长来说,这对学校管理也构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很难在教师之间形成共识。所以,教师在个体层面享有的教学灵活性反而令学校在整体层面缺乏管理的灵活性,比较僵硬,不利于学校的创新。所以,芬兰现在在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式教学,希望形成教学协作共同体,以此来改善整个学校体系。
Q:芬兰老师拥有完全的教学自主权,又没有任何考核,那如何保障老师的教学质量呢?
A:在芬兰,当老师的准入门槛很高。如果你想进小学当全科老师(classroom teacher),就必须要有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想进初中或高中当学科老师(subject teacher),就必须要有相应学科的硕士学位。培养小学老师的师范专业录取率低于10%,比医学专业还要低。换句话说,在芬兰,当小学老师要比当医生更难
在芬兰,一个人一旦当上了老师,便是一辈子的事情。除非是出现醉酒上课等严重问题,否则老师永远不会被解雇,包括校长也没有这个权利。此外,整个社会对于老师这个职业非常信任,没有所谓的“差老师”。对我们来说,说某个老师教得差是一个文化禁忌。
Q:看来在芬兰,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当老师。不过,你对于目前的教学状况还是不满意,想要去改变它,为什么?
A:芬兰有很多愿意去做教学创新的老师,但大部分老师还是在使用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时使用考试,虽然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做。我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所有人对教育、对学校有一个集体的想象。我们一致认为,学校就应该是有考试的,学生就应该是这样去学习的。这阻碍了课堂的改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要促使变革发生,我们就必须抛弃自己对于学校、对于学习原本的想象。只有当足够多的老师对学校有了新的集体想象,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学校教育的文化才会改变。
Pekka Peura在给杭州中学高一学生上一堂物理公开课,学生按小组学习
Q:那你理想中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老师,你又如何实现这个理想呢?
A:我希望我们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因材施教,能够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个性化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在芬兰,我们研发出了一套个性化学习的模式(见下图),通过关注学生、教师和课堂这三个要素,来实现个性化学习。首先,在学生层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学习动力(motivation),而要最好地激发这种学习动力,有四个方面需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自步学习(self-paced learning)、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ion)和自主性(autonomy)。其中,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为重要。学习要发生,就必须是在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进行。
在老师层面,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本人最常使用两个工具: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学习反馈(feedback)
在课堂层面,最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充分运用同伴和社会资源。
Q: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在自己的课堂里做个性化学习的?
A:在我的课堂里,学生需要自行组成小组,每组大约2-5人。因为芬兰高中的课程是以7周为一个单元,所以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持续7周,课程单元结束后才可以换组。
开始上课后,学生需要结合我在课前提供的课程材料和资源,在小组里自学。我不给整个班级上课,只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他们在自学过程中会使用我设计的一个学习工具(见下图)。
Pekka Peura设计的学习目标与反馈表
这个表格有三栏,从左到右分别是:学习目标、学生自评、自评标准。比如,学生要学习向量这个概念,表格中就会有100个小的关于向量的学习目标,这些小目标是不断进阶的。每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目标,他或她就需要根据自评标准里的5个等级,对自己学习的效果进行判断,是“完全掌握,可以教别人”、“掌握”、“部分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才能掌握”,还是“超出我目前的学习范围”。
学习目标与反馈表:一个5人小组的自评
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有的学生到7周结束时会学到第60个学习目标,有的两周就能学完7周的内容,这时候我会设计额外的学习目标给他们。有时,到了一定阶段,他们也会主动放慢速度,为了不和小组的同伴相差太远。到7周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会给自己打个总分,这个分数一般就是他们在这门课的成绩
Q:你基本放弃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做法是否太大胆?
A: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教学元素。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你的评价方式需要体现你的价值观。对我来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
确实,学生的自评只是他们的自我感觉(feelings),不一定代表他们的真实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假象(illusion)。我的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最理想的状态是他们能够为自己设立学习目标,然后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来自小组同伴与老师的反馈,最终做出自评
老师打分与学生实际水平的比较
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就客观、科学了?上图来自于芬兰的一项调查,展示了老师打分与学生实际水平的相符程度,其中纵轴是老师的打分,5分及格分,10分满分,横轴是学生实际水平的分布。可以看到,某些得5分的学生其实在实际水平上要高于某些得10分的学生。
不过,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个性化学习的成效。但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在使用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中,有85%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下去,剩下的15%选择回到传统的学习方式,参加考试。
Q:听说你最近创办了一所在线的创新高中,可否具体介绍一下?
A:Startup High School (“创”高中)7个星期前才正式创办,现在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者。今年秋季,学校从10所芬兰高中招收了第一届的100名学生,老师只有一名,就是我。我的目标是做到1000名学生只需要1名老师
在芬兰,高中生必须在高中三年修满75门课(courses),其中50门是必修的,另外25门及以上的课是选修。Startup High School现在提供了三门可以选修的在线课程:如何将想法变成现实、如何思考、如何有计划地行动。这三门在线课程是我基于对芬兰25位优秀企业家所做的访谈研发出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Startup High School的课程基于对25位优秀芬兰企业家的访谈
Startup High School的在线平台未来会向芬兰所有高中生开放,让芬兰每一所高中都成为“创”高中。我们现在还没有实体校园,但有机会的话,未来会考虑。
芬兰的教育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地那样神奇——它同样面临“好学生”和“差学生”的问题,同样缺少特别好的学校,缺乏老师之间的合作与创新。芬兰的教育或许也并不能给予我们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实际经验——它的均衡与自由脱胎于它独特的社会文化母体,任何复制与借鉴都需要慎重、再慎重。不过,一名一线教师对教育的那种热情与认真,让我感受到了芬兰教育的力量。即使当芬兰不再蝉联PISA排行榜,它依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Pekka Peura在2017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大会发言整理;搜狐教育・智见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2: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614807821331757

没作业、不考试的芬兰孩子,为什么教育世界第一?

北欧国家芬兰

是个有着漫长、黑暗、寒冷冬天的小国

孩子们上学最晚,假期最长、作业最少

却培养出了“整体表现全球第一”的

中学生和高中生

为什么芬兰教育能够领跑全世界?


为什么芬兰学生的成绩在全球范围遥遥领先?

有人翻遍芬兰教育资料,总结出芬兰教育的十大特点。

芬兰教育领跑的原因,必在如下这十条内。

1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公平

在芬兰上学,根本不存在买学区房、提前几年排号入学的情况。因为The neighborhood school is the best school——家附近的那所学校,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好学校。

“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芬兰尽力做到所有的学校都是水准一致的高品质:学校不排名、好老师分散全国、教学质量城乡差距小。



2

学生上学年龄普遍比其他国家

“我们相信7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为上学作准备,”芬兰一个日托中心的管理者说,“他们需要时间去玩,去做更多的体力活动。这才能产生创造力。”

所以芬兰的孩子,都是满七岁才入学。而且学生上学后学校没有制服、不标榜精英培养(基础教育不分“快慢班”和“重点班”)。

所有的学生都是同等对待,有时候倒是会给跟不上进度的孩子单独辅导,而不是对优等生单独辅导。



3

教师是非常受尊重的专业人士

在芬兰,要通过激烈的竞争和层层筛选,才能成为教师。

所有的竞选者,都至少要拿到硕士学位,才有资格参与教师行业的竞争。这些措施保证了只有10%的顶尖优越者,才能成功进入教育行业。

所以教师是专业性非常高的一种职业,和律师和医生一样受尊重。



4

最高机密:芬兰学生没有课后作业

教师会致力于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们理解消化课堂知识,这样就不用让孩子在家写作业写到半夜,而是拿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学到的知识。

Finland allows their children to be children。与其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死记硬背,这里的老师只想让孩子就做一个孩子,去好好地玩,在玩耍中探索和学习。

在老师眼里,学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孩子请假去爬树,老师也不介意,因为在他们看来爬树也能学到知识。



5

阅读习惯:每日至少半小时阅读

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不是孩子继续啃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芬兰教育体系把阅读与写作视为极重要的学习与生活技能。不仅教材和辅具的选择范围很广泛,教师更有绝对的自由去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阅读内容、范围与进阶程度,也会倾听并支持孩子的想法。

也会和图书馆一起举办不同的形式活动,让学生和亲子的阅读更加生活化。在芬兰,有80%的人有去图书馆的习惯,每年造访图书馆的人次多达4000万。



芬兰名言:Read even if you sink


《姆明一族》是每个芬兰人都读过的故事,代表芬兰精神和国家认同定位。

6

阅读环境:图书馆是芬兰的人文地标

芬兰众多的公立图书馆,除了都有现代化的设备、丰实的藏书。其中儿童区,更是宽广、丰富、完善,而且童趣十足。

不仅有各种儿童书籍期刊,各种语言的童书、音乐、DVD、舒适的沙发、随处可见的可爱玩偶,娃娃及装饰,营造出一种亲子阅读的自由氛围。


7

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多种语言

芬兰教育非常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的语言越多,眼界就越开阔,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全世界的知识。

因此语言的学习,不论是母语(芬兰文),还是外语(英文、法文、德文等),在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时数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一般的芬兰学生,至少会有三至四种语言学习的机会,至少会熟练运用3种以上的语言。


8

最重要的原则:要让孩子做快乐的人

让学生快乐成长,这是学校和老师想让孩子做的第一件事。

所以他们不仅支持孩子去玩,还会主动带着孩子去玩。在芬兰,每节课后都会有漫长的课外时间,教师会带着孩子冲向户外玩耍。

因为芬兰的冬天太漫长太黑暗,所以他们更珍惜户外玩耍的机会。就连刚出生的小孩子,都会被家长带着出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所以芬兰学生的假期很长(2个半月,以前是3个月),这样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大自然中玩耍。




9

烹饪、艺术、体育等,所有的都要学

芬兰的音乐教育非常成功,民族乐派大师西贝流士和人们耳熟能详的《芬兰颂》,就是来自芬兰。

除此之外,芬兰学生们要学的还有很多,比如游泳、花式溜冰、曲棍球、绘画、艺术、乐器、音乐、体育和阅读等。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芬兰学生上课时间最少、写作业时间最少,学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少。

这是因为,芬兰老师每天会花4个小时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因此,学生们大多能够很快掌握需要学会的知识。


10

让孩子有时间玩耍社交

拥有着欧洲最顶级的教育系统,芬兰的孩子在7岁以前却不学任何数学、阅读和写作,光让孩子去玩。那7岁之前,他们做了什么呢?

日托中心会教他们一些社交习惯。比如,学会交朋友,学会尊重他人,比如,自己穿衣服。芬兰官方也一直强调的是学前教育的“学习的乐趣”,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沟通能力。

每天90分钟的户外活动必不可少。“芬兰的幼儿园不是为升学作准备的,”芬兰教育专家Pasi Sahlberg 说,“主要是保证孩子是快乐的,并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都很出色。他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科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

芬兰教育有独特之处,可以看齐却不能照搬

儿童AI交互教学
18-10-0621:51


芬兰在全球教育界都是很出名的,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都很熟悉,为什么呢?芬兰是一个位于欧洲北部的国家,人口只有550万左右,即便是这样,芬兰教育却屡次拿下全球第一。有人可能会问,这个第一是怎么评出来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评价标准就是经济合作组织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芬兰的青少年在其中取得的成绩令全球瞩目。全国很多注重教育的国家,比如瑞典、丹麦、挪威、美国、韩国、日本、英国等等,也都会聘请芬兰的教育专家进行指导。


芬兰前总理阿赫曾经说过:“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芬兰教育更加关注孩子的综合成长。对比芬兰教育和我国教育,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


芬兰教育特别看重教师,芬兰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都很高。在芬兰,教师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然后在芬兰教师行业的门槛并不低,所有老师在入职前都必须获得硕士学位,而在芬兰,想要当老师,申请师范教育的学生最终要被刷掉九成,只有一成的学生会被录取到师范专业。芬兰的教师受人尊敬的同时,待遇也很好,芬兰教师比美国教育工资更高,工作时间更少,芬兰教师的更多时间用于课程的规划上面。相较之下,我国的教师无论是地位还是薪资,都是远远不及芬兰教师的,提高我们教师的地位和薪资水平,这个话题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然后一直没有被落实在实处,还是说,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要一点点改变,就目前来看,已经令人有些许失望了。

平等教育,平等是芬兰教育精神的核心,芬兰教育不追求精英教育,制度设计、资源分配都是以平等为出发点的,芬兰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每一所学校都是平等的,而且每个班级不超过20个学生,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平等的。而我国教育,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等的分布都是严重不均的,看着天价般的择校费,就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然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注定我们不能像芬兰那样,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一样的小班教学。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向芬兰教育看齐,尽可能地使教育资源相对平均,使择校问题相对缓和。


不考试,没作业,这在我国就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芬兰人认为,玩是孩子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芬兰人认为一旦孩子准备好了,会学得更好,没必要给他们压力。在芬兰,学生只有在高中最后一年的年底由一次考试;芬兰老师认为,他们对学生的了解远比考试准确,所以,只有班主任同意,六年级以下的学生才能参加区域性的联考;芬兰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老师们会教会他们必要的社交技能,让他们懂得如何交朋友、如何讲礼貌等等;而在我们国家,考试可以说家常便饭,课后会有成山的作业,家长的眼中只有孩子的成绩,和提高成绩无关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很多时候,我国学生考试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综合素质却差了很多。我国大多还是应试教育,高考有它的不合理性,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只能是采用其他方式方法,慢慢地改变。


除此之外,芬兰教育更加关注基础知识,芬兰的学生不用去追求高分,也就没有更多的竞争;芬兰学生的人学时间比较晚,一般都是七岁才入学,而且只需要参加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或16岁之后的课程都是自愿参加的;芬兰学生的上学时间一般是早上9点至9点45分,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是轻松的......

尽管芬兰教育很美好,也很让人憧憬,其中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照搬是不可能的,毕竟两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吸取芬兰教育精神中的闪光点,相信我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就个人的观点,教育是先教孩子成“人”,然后让孩子自己成才,直接将教育的目标定在成才,可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2: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6个关键原因

智能观
18-08-0118:11


我在芬兰做了十多年的小学教师,也做了五年的副校长。我们的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之一,甚至没有之一。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付给老师的工资最高,但是根据最近的数据显示,芬兰的教师工资,并没进入全球教师收入的前十名之列。


那么,是什么让芬兰的教育一直优秀呢?芬兰国家教育局2016年通过的课程改革设定了一些关键目标,我认为这些目标清楚地反映了芬兰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参与,增加学习的意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业和社会情感学习中感到成功。

学生设定目标,解决问题,并根据设定的目标评估他们的学习。指导芬兰国家教育体系发展的原则强调,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横向技能

新的核心课程强调教学中的横向能力。什么是横向技能?它帮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培养文化能力、互动和自我表达。它注重照顾自己和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也注重技术和工作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今后生活所需的积极技能,如企业家精神、参与感,以及投身于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横向技能,所以每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提升这些技能和能力。当我还是一名教师时,我通过给学生分配非常开放的任务来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


政府支持

为了在学校推广其课程,芬兰国家教育局一直在寻找以最佳方式支持教学的新工具。该机构已经将增强现实(AR)确定为一项强大的新兴技术,并帮助开发了一个AR和3D打印项目(我在这里工作),专门用于支持新课程,发展积极的学校文化。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图尔库大学,该学校向世界17个国家出售了其基于研究的反欺凌教育项目KiVa。事实上,政府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这个项目,这意味着政府为支持国家教育使命而设计了技术,因此教师们不必看着他们获得的技术工具,问自己:“我将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多学科学习

每所学校、每个学年,都必须至少有一个明确定义的主题、项目或课程,这些主题、项目或课程结合了不同学科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处理选题。这被称为多学科学习模块。学校计划并实施多学科学习模块,主题和持续时间可能因当地需求和兴趣而异。学生参与模块的规划,教师确保在整个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


区别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教他们。教师必须区分他们的课程,这意味着,同一堂课通常至少有五个不同级别的作业。


这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目标,每年老师都会与学生和家长一起考虑。我们强调让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可以从与你不同的人身上学到。


学生评估的多样性

美国教师用重视惩罚的、高风险的考试进行评估,而芬兰新课程强调评估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指导和促进学习的评估。必须频繁地向学生和监护人提供学生的学业进展信息。反馈也以报告或证书以外的方式给出。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在评估和“学会学习”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学没有评估模板。我们每年至少与父母和学生进行一次评估讨论,但许多人有两次评估讨论的习惯。我们设定目标并讨论学习过程,评估总是基于学生的优势进行。


学生的积极作用

这里简单的想法是教师应该少说话,让学生做更多的事情。教师促进教学,而学生设定目标,反思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也通过在教室以外的环境(校园、森林、图书馆,甚至购物中心)中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所有这些原则都是芬兰教育的关键,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体系致力于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一个人。



她大概是最懂芬兰教育的中国人
2018-05-24 08:00:14
作者:金穆兰
阅读:801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84 篇文章
  题图:金穆兰老师孩子们学校操场上玩游戏
  一诺写在前面: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在芬兰居住了 18 年的金穆兰老师。在去年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的《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中,她是记者采访芬兰教育的联系人。今年春天我第一次去芬兰,正是金老师给安排行程。对我这样一个对质量洁癖的人来讲,这次旅程的安排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现在好事来了,5/29(下周二)晚上,我和金老师、芬兰驻华使馆教育参赞 Mika Tirronen、芬兰和一土的空间设计师,会在北京做一个一土中芬教育之夜,在夏夜的北京四合院近距离对话中芬教育。到时候大家还会看到一土孩子们的作品活动收费哈,不过有吃有喝有精神食粮,应该物有所值 : ) 现场名额有限,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来不了的朋友可以文末扫码报名观看直播
  今天金老师文章里讲到了芬兰教育的优秀,也讲到了她看到的芬兰教育出口的乱象,这也是她做这件事的初衷希望把真正好的东西,从芬兰带到世界。今年 10 月份我们会组织一次芬兰教育考察,届时芬兰会有 14 所中小学对我们特别开放,会是独一无二机会。希望了解参与的,可以看今天奴隶社会二条的推送文章。另外,文末有彩蛋一枚。
  2018 年 4 月,我创立了芬兰教育学习发展中心。这距离我递交辞呈不到两个月。对于一个年过四十,孩子们尚小的中年母亲来说,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况且我放弃的是令多少人艳羡的“金饭碗” — 芬兰坦佩雷市政府教育官员。我当时可以说是处于“撕扯”状态,一边是光鲜稳定、高福利假期多的公务员,一边是未知、奔波、极具挑战创业者。我该何去何从
  在讲述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之前,先说说最终让我拍板决定的两个“导火索”。
  一个是 Elon Musk 马斯克。另一个是李一诺(意外吗?我也是有偶像的)。北京时间 2018 年 2 月 7 日,马斯克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而我当时正在纠结是去还是留。看到电视激动的马斯克,我真为他感到高兴同时自己的踌躇不决汗颜。我貌似平静地跟家人朋友评论这一影响世界的创举,内心翻江倒海。他的胆识能量竟然可以大到如此地步,同样为人,我却在一份稳定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之间徘徊,我当时真是鄙视自己到了极点
  一诺是 2 月 24 日下午抵达芬兰的。尽管是第三次见,我却有些忐忑。之前的两次匆忙短暂,说的都是教育生态。半天相处下来,就被她完全圈粉。她的平静从容善解人意着实让我惊讶到。熟悉之后,她更是天马行空插科打诨,那几天跟一诺一起毫无拘束开怀大笑,是我久违的美好感觉。她做着改变世界的大事,却有着接地气灵魂近朱者赤,几天相处下来,她想改变中国教育生态的坚决态度宏大梦想,让我特别想成为她的战友,跟她彼此支持、相互鼓励并肩作战
  两个“导火索”的显性共同特征无畏无惧,敢想敢做。Musk 访问芬兰时,我无缘接触,但有幸的是,一诺的芬兰之行,我全程陪同。因此我也有机会看到她的一些隐性特征(等 8 月份时候,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一诺看芬兰教育,我看一诺”来具体说说我眼中的一诺)。而这些特征,我觉得非常可贵,希望我也能跟他们越来越相似相近,可以自由追逐梦想,自主改变世界。
  2 月底递交辞呈,3 月底离职,4 月初正式开始创业之路。回想这些年来走过的路,我的人生里,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一切归零,从头再来”的勇气决心
  1
  芬兰教育重塑了我
  我 17 岁还没等拿到中专毕业证就去了深圳打工,20 岁以班上文科第一的成绩考上成人大专,24 岁来芬兰求学。当时申请了芬兰的十所大学,获得四所录取通知书,借钱出国。28 岁获得环境管理学士,留校工作。30 岁成家,育有两女。35 岁,跟同事们为坦佩雷大学创立了中国教育研究交流中心。38 岁用芬兰语拿下环境政策硕士,同年末获得博士生学习资格。39 岁受邀成为芬兰坦佩雷市政府教育官员,为坦佩雷市政府创立了全球坦佩雷教育,负责坦佩雷大区跟中国的教育文化商务合作与交流,促进坦佩雷区域地方经济发展。今年 42 岁,创立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
  在芬生活 18 年:我求学、就业、成家、育儿,从一个中专生到在读博士,从一个打工妹到市政府官员,从一个一无所有单身少女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可以说芬兰教育让我重生。她将每一位住在这片国土上的人纳入旗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一个人成长所需的教育与养分。在这个国家,你能充分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一个也不能少”教育国策。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芬兰教育既然能让我找到自我,我相信它同样能帮中国的孩子、家长、教育者找到合适他们的成长路径。而且我自己知道,我必须得做这个事,且马上就做。
  如果说用“单纯”来描述四十多岁的人不是个褒义词的话,那我就用思想纯粹”二字吧。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一诺,或是我自己(把自己跟他俩相提并论,总有点拔高自己的感觉,大家就姑且宽容一下我的虚荣心吧),我们都有相似的一点,一旦有了一个想法目标,就要去实现它,哪怕是不眠不休,哪怕是艰难险阻,更或者是要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中国人在芬兰创立这样一个中心,有些自不量力。但回想我走过的路,从打工妹到教育官员,如果当初听从了那些(包括我父亲)认为我自不量力的人的话,又何来今天的我。大家觉得我的经历不可思议,我想我就是沾了思想“纯粹”的光,一旦确定我要做的事,就会心无旁鹭,朝着它不懈努力
  离职后,我跟坦佩雷市政府的关系从雇主雇员转变为合作伙伴。坦佩雷市教育局前局长Pekka Kivekäs 先生,市国际处长 Satu Vuorinen 女士(她也是一位勇敢传奇的人,请了两年学习假期,搁浅下市政府处长职务,去学习古老建筑家具的翻新技术), 我的两位伯乐,尽管对我有万般不舍,对我的决定却衷心地支持,且坚信不移我会“成功” (将来是否成功我不知道,至少此刻成功圈粉我的两位前雇主)。他俩跟我约定,无论我什么时候博士毕业,无论我在哪儿开幼儿园,毕业典礼和开园典礼,他们都会到场祝贺,见证我的喜悦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有几个重要节点,这 18 年,因为芬兰教育,我三次重头再来。
  第一次,我 2011 年跟坦佩雷大学的两位同事 Seppo Hölttä 教授和蔡瑜琢副教授,一起创立“中国教育研究交流中心”就是我的事业节点。那个节点奠定了我们三位在整个芬兰跟中国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上的先锋位置(我们仨一度被戏称为‘金三角’中‘角’念 jue,他俩是下端的两个角,决定基调愿景战略思想家,我是那个尖儿,负责将俩教授的愿景变成现实执行者 )。从那一年开始,芬兰全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几乎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开始了跟中国不同程度多种角度的合作交流。芬兰国家政府更是将跟中国的教育合作列为国家战略计划之一。
  2015 年,我受坦佩雷市政府邀请,做了一个相当于“芬兰文化教育中国推广大使”的政府官员角色,我欣然应允,上任就创立了“全球坦佩雷教育”。我的本科硕士,及在读博士都是在坦佩雷市。这样一个角色能帮助坦佩雷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让中国同胞接触到芬兰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而我自己更是能发挥所长学以致用,一举三得。
  ▲  去年十月份的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文章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我们能从芬兰学到什么》。在芬兰住了 18 年的芬兰坦佩雷全球教育项目主任金穆兰老师在台前幕后都发挥了作用
  2018 年 4 月创立芬兰教育学习与发展中心,致力于学习芬兰教育模式,推动中国教育创新。18 年前拖着行李箱,一心想来芬兰留学,毫无犹豫是因为单身。今年年初,虽然也曾因为有家有口犹豫过,但最后还是“丢了金饭碗挺身而出”,是因为想要为更多的中国家庭带来好的教育。
  做推广的这几年里,我的确看到了一些成效,但也同时看到了很多大家看不到的问题
  2
  芬兰教育出口的乱象
  最常见的是,很多来访者抱怨价格昂贵收获却有限。这是由于中芬教育之间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国来访者没有找到权威的合作机构,大多数对接的是非专业从事者,或打着教育旗号却名不副实的机构。因此中国教育者获得的培训也大多是不系统的,不专业的,走马观花翻译也是临时抓来的,无法传达芬兰老师的讲课精髓
  那芬兰学校或老师们就获利颇丰吗?其实也没有。在整个芬兰教育出口的利益链中,他们反而是获利最少的一环,真正赚取红利的是那些搞教育出口的公司、机构或个人。这确实是一个赚快钱的产业,有很多非专业从业者因为利益的关系,只想着打着“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名义赚中国人的钱。我太担心这样搞下去,会把芬兰教育的名声搞坏,毕竟教育不能随便当作一个产品来卖。
  对芬兰人来说,教育出口也是一个新兴产业,谁也没有经验。当世界各地的教育者们因为芬兰在 PISA 测试中的卓越表现蜂拥而至,希望取经时,芬兰人自己一脸的懵。我 2011 年在坦佩雷大学第一次接受的付费培训团是中国教育部委托的项目。我去敲芬兰教授的门,希望请他去给中国来的老师们讲课,教授首先是拒绝和排斥的,他满脸不解地说教育怎么能拿来卖钱呢?芬兰社会又都是一个讲诚信的国家,对于有些外国人的夸大其辞,吹嘘造势,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芬兰人不是不懂,是明明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因为没有这样一套质量监控机制
  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坦佩雷大学的蔡瑜琢副教授和我屡次跟芬兰教育部进谏,希望开始逐步建立完善这样一套教育出口质量监控机制,但都无果。一是因为人力资源不够,更重要的原因是芬兰文化里就没有质量监控这个概念。时隔多年,我也终于明白,芬兰对教师,对各行各业都是倚靠信任自觉的机制,又怎么会为了区区这个新兴教育出口行业而设立”监控“机制呢。
  那以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怎么解决?虽然芬兰政府无法设立“监控”机制,但我仍希望提供解决的方案,以确保中芬教育交流的质量,及呈现芬兰教育的真实面貌,让我们中国的教育来访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最大化满足。这就是我要成立芬兰教育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初衷:整合优质的芬兰教学资源,团结一批对教育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中芬两国教育都有着深刻理解的中芬教育者们),为慕名而来的想学习芬兰教育精髓的人们,量身定制最适合其需求的系统学习计划。
  因为这个初衷我遇到了钱文丹,她要做基于芬兰教育模式的“课程研发和教师培训”,现在是我们中心这方面的负责人。80 后的她,3 年前是上海公立学校老师,在上海参加了一场中芬教育论坛,于是决定辞职来芬兰求学,现在她在芬兰最好的师范教育大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攻读教育学。她的经历是认识中芬教育差异有趣窗口。
  3
  中芬教育差异
  她曾跟大多数的中国教师一样,每天 7:30 上班,16:00 点下班后,还要给班级里的学困生补习,晚上再花两个小时备课。每天像一只陀螺,被安排好的教材、教学任务和评比,带着不停地旋转。虽然是国内师范大学硕士学历,入职后还是很不知道怎么教,虽然区里每周为新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听展示课,形式还是“一言堂”,所谓的专家坐在那里,对着几百个新教师不停讲。这种“以专家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消耗着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大。
  带着青年教师的疲惫困惑,2014 年 3 月她在上海参加了一场“中芬教育论坛”,那次论坛像给文丹输入了新的血液 — 芬兰教师不仅全方位去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更是用“少即是多”的悖论现象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花很少的时间在学习上,成绩却世界名列;老师课堂教得少,学生却学得全面;没有考核和评比的推动,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却很高。这些悖论现象,在其他很多国家是违反常识的。我们总是强调多投入才能多产出,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得上更多课、写更多作业、参加更多考试竞争
  芬兰却反其道而行,怎么做到的?
  “我一定要来芬兰学习教育,求索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啥样。”在芬兰这几年,文丹每天浸在芬兰教育体系内,在大学与芬兰教育专家、师范生共同探讨芬兰教育理念,在芬兰全国各地参访过 20 多所学校,她上芬兰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课,积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经验。她在自己创办的公众号“芬兰吧”不停地写,让国人对芬兰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有个系统认识:
  从幼儿到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生态体系是如何运作
  芬兰师范教育大学是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
  芬兰最前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芬兰完善的“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芬兰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
  芬兰学校如何设计校园环境和教室
  如果说芬兰师范教育要培养具备教学领导力的教师,我想文丹从中国一线普通教师到今日芬兰教育专业人才的蜕变,就是对芬兰师范教育最好的印证。芬兰教师在言谈中透出的职业认同感、专业性和幸福感,学生表现出的对学习的兴趣及对学校生活的喜爱,吸引我们不断求索并试图研发出能够改善中国师生幸福感和全人发展的“良方”,这与一土教育领导力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以及一土提倡的“全人发展”框架不谋而合。
  理论学习、实证研究以及走访学校去深度观察芬兰教育,我们要从教育学专业性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中心的核心理念。芬兰政府暂时无法出台教育出口质量监控机制,我们就要用专业的队伍,为大家提供高质量的,与需求高度吻合的研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参与者的深度思考,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
  说一千,道一万,您一定在问,我们怎么能见识到芬兰教育呢?我们跟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和一土教育一起,诚邀您十月来芬兰坦佩雷,参加我们精心为您打造的未来教育论坛。
  4
  芬兰未来教育论坛
  这次论坛:
  是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联手坦佩雷市政府,立足于中芬两国教育现状,特别为中国来访者打造的教育周。
  坦佩雷市一次性开放 14 所幼儿园和学校,且只向中国参会者们开放参观名额。
  芬兰教育的著名专家,芬兰现象式教学(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第一人 Kirsti Lonka 教授将现场讲解芬兰现象式教学。
  论坛时间是2018年10月6日 — 13日。这一周,你还将接触来自全球的教育科技创新团队,站在趋势发展的最前沿,看 21 世纪的孩子们都用哪些酷炫科技来学习。
  如今,要进到芬兰的学校越来越难,全球四面八方的造访者快踏平了芬兰学校门槛。而这次,坦佩雷市特别为我们一次性开放 14 所幼儿园和学校,分七个不同主题,集中展现芬兰新课改的成果,别说前无先例,恐怕也是后无仿效。
  知道大家求知若渴,所以我们充分利用时间,访校之后的两个下午,所有与会者聚集在一所小学里,大家跟着芬兰老师们一起做五个不同主题工作坊。两天时间内,让大家有机会深度接触 2 个访校主题加 5 个工作坊主题,扫描式铺开芬兰教育的细节。
  我们特别安排这 14 所学校的园长和校长负责接待大家,陪同大家走访并承担翻译工作的,是我们这一群在芬兰教育里浸润多年的中国教育者,以及芬兰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
  坦佩雷市政府,在我们中心确定下教育论坛周的日期后,也随后将这一周定为坦佩雷智慧城市周(Tampere Smart City Week)。在这一周里,坦佩雷将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具体详情请登陆论坛官网(https://feforum.org)。我要特别强调的活动之一是:国际科技年会,今年是第 22 届,应我们中心的要求,该论坛主办方 COSS,将教育科技列为今年的主打版块,由我们中心协办,这样的合作与举办形式在芬兰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该年会中,您将能一饱眼福,不仅仅是能跟科技大咖,譬如愤怒的小鸟创始人近距离接触,更是能触摸,尝试,体验芬兰在教育及各行各业的最酷炫科技。
  最后,也就是 10 月 12 日,参会者与一诺一起商谈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计,一起优化中国教育新生态,报名详细信息见今天文章二条。
  10 月还远?那就 5 月 29 日在北京见。当天我们会举办一个主题为“一土中芬之夜”的活动,邀请了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 Mika Tirronen,中芬两国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教育空间设计者,与我们共聚一堂,在中芬对话与交流中,共同探讨好教育的本质。另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来和我们分享她的教育故事。
  想来现场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来不了的朋友也可以扫描下图中二维码看直播。欢迎你与我们共度这个美好的中芬教育之夜。
  另外,我们 7 月 8 月的两期夏令营还有空位,29 日也可以现场解答大家的疑问,详细信息可以看文章《这个夏天一土约你探秘芬兰幸福教育,来吗?》。



芬兰教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近年来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逐渐转变为人才竞争和培养。芬兰的教育甚至一度被美国追捧为榜样教育,成为全球顶尖的教育。芬兰的教育非但不像我国教育那样繁重,而且是课时最少,学生之间的落差最小,课后复习时间最少,假期最长。如此情况下芬兰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全球顶尖的教育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1)芬兰的国情决定教育的发展思路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了该国怎样去发展教育,建立怎样的制度保障教育。我们都知道芬兰的国土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55万。换句话说,芬兰的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稍稍低于云南省的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芬兰的总人口只相当于云南省总人口(约4596万)的1/8。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芬兰确实是一个很小且人口稀少的国家,但正是这个小国创造了全球教育的“神话”,而这个神话我认为并不完全具有普及性,只能在某种层面给我们以思考和借鉴,甚至是在遥远的未来我国才能完完全全的实现。

  在芬兰人心中,他们很清醒的认识到如同芬兰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是“适者生存、能者出头”,非人性地将不适者淘汰、贬抑。那种做法,只适合那些人口多到允许耗损的“大国”。因而在教育之中,芬兰人认为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不浪费任何一个人力资源,并且芬兰稀少的人口现实也使其没有浪费的资格和理由。所以芬兰人严格奉行“不使一个人落后”的教育理念,精益求精。在他们心中,孩子一旦跟不上学习,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去特意照顾和鼓励,学习与教育就会不平等、不均衡,最终就是整个社会都要为这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更糟的是这些国民素质缺口,即便再投入更多的资源矫正或改善,效果都很有限。因此,芬兰的教育不仅要求并且做到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包括智力发展缓慢者、残疾人等,为此更是不遗余力的建设适合各类人群的基础设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被制度早早地去“筛选”,从而贴上“落后”的标签。正是芬兰的严峻现实国情和芬兰人这种“不事一个人落后”、人人平等、人人受教育的理念,再加之芬兰人务实的工作态度,造就了芬兰教育的全球第一。


  (2)芬兰教育的先见林,再见树

  芬兰,乃至不少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具有不同于他国的风格。在我国,我们的教育习惯上是“先见树,再见林”,但是芬兰或不少西方国家则是“先见林,再见树”。那“先见林”和“先见树”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

  例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种姿势、技法,且一个动作顶多教8-10分钟就换另一种动作。短短四十五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会接触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

  这在我国是不会被家长理解的,家长们可能会觉得老师在一个细节、一项动作都还没有教会学生,或是练习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继续教新的呢?其实,家长的这种质疑和干预源自于家长希望每一堂课都要立竿见影或反复演练,以确保子女都能熟悉课本和参考书的内容和题型,这样考试才能拿高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每一段时日都要评比与评鉴,既以考试要求学生,又以考核要求老师。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了解孩子们是不是能够学到整体、宏观的概念,是不是能够享受多元、跨科目学习的课程内容,无法一窥不同阶段的学习乐趣。

  其实,从更深层次来说,如果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再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的竞争者,那么,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杀了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


  (3)教育,为了一切孩子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还只是百米冲刺?人生漫漫长路,考试考得好、学校考得上,总是短程冲刺的意味浓厚。人生在进入和离开学校前前后后的漫长岁月里,真的就只是小冲刺,还是可以学会终生学习呢?其实,芬兰的教育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演绎的淋漓尽致。

  ①在芬兰,有的小学前两年会让学生分成三年来读,也就是所谓的“零年级”。芬兰人认为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启蒙,就在这个基础阶段;有好的基础,房子才能盖得牢靠与长久。所以,他们认为这个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急不得。而且,芬兰的孩子满七岁才入小学。芬兰的研究与教育单位认为,七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较成熟,所以比较适合开始进入小学。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学校和相关的学前幼儿园老师,会与社会福祉人员一起鼓励父母让孩子多预备一年,就是以三年时间读完低年级,不然就是向政府申请将孩子读幼儿园提早一年,成为两年的学前教育。

  ②谈到“后进生”,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对于后进生,在我国,更多的是教师放弃,然后是学生自暴自弃。但在芬兰,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仅教育体系不放弃,也期望学生不要自暴自弃,而且,这部分学生反而会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关怀。虽然这部分学生在其它重视考试或以分数比高下的社会里,可能因为“游戏规则”不同而玩不过“好学生”,然而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学习阶段则会因为芬兰教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以及更实在的教育方法而能较真实、无憾地生长。芬兰人坚信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③除了后进生之外,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芬兰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有诸多的考量。比如,对身有残疾的孩子,学校会配备专职人员陪护;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如游泳池)也会考虑到坐轮椅的孩子们的需要,会特地设计辅助设备,以便使用。

  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在我国,已经成为无数学生的梦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老师对学生的关怀程度。可以说,考试已经扭曲了老师和学生的心态。每一次考试完毕,总有部分考的不好的学生被拿出来批评教育一番。但是在芬兰,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芬兰的教师把考试当做为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热情的工具。当芬兰教师发现学生考的不好的时候,老师会考虑要不要把成绩告诉学生,告诉学生后会不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是要重新组织一次考试,帮孩子找回一些自信。

  总之,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即使一开始跑在前面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如果无法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那人生从小就少了自发性的热情,最后还是无法将人生马拉松跑得精彩、完整。

  看了芬兰的教育体系,在回过头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值得人深思,芬兰的教育理念中更多的是不放弃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并且鼓励每个孩子不同的天性而不是去打压,复制一个又一个只知道学习的机器。
芬兰教育启示录

爆笑神图
17-10-0410:28


芬兰在国际教育评比排行第一,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学习又是怎样呢?


在芬兰学习是快乐、轻松的。你会拥有精心编写的有趣而实用的课本、课堂上轻松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启发。你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还有大量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这里每天的上课时间很短,假期超长。在这里你不会成为分数和名次的奴隶。因为这里根本没有排名,成绩被看做是学生的隐私而受到保密,老师只鼓励你去超越自己;成绩差也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和歧视,等待你的是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在这里你不会为考不上好大学而烦恼。所有的大学在国人眼中都是最好的大学,得到的教育投入也相同。而且无论你选择任何职业学校会同样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在这里学生不是答题机器,而是真正学习如何成长,如何做人,在宗教与伦理课中,老师会和你讨论各种人生的终极价值问题,一起来思索什么是善与恶、人为什么活着、公民的社会责任等等。当然,还有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切免费,包括午餐和交通费。无论你身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得到一样好的教室、教学设施、一样好的老师。这里就是芬兰。以上则是芬兰教育之特色的一部分。在芬兰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关怀,从这个角度真可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无竞争” 教育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强调的是一种“无竞争”教育。在芬兰人看来,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这样基础上的排名、竞争是“不公平的”,也没有意义。对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排名、强调分数还会打击成绩不好的孩子们的自信心;而成绩优秀的孩子可能会恃宠而骄、失去对弱者的同情。而且分数也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

芬兰教育的目标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希望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能胜任的职业,找到最好的人生位置。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说,并不是只会答题、得高分就能胜任的。他们希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创新精神等等。“让学生花较多时间演练解题,可能提高数理成绩,但很难提升阅读写作及创意思考能力,而且还可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赫尔辛基 Metropolia应用科学大学、Haaga—Hella大学、汉肯经济学院的教授们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们介绍,芬兰学时短而假期长,一年上课 190天,小学生每天最多上课5小时,中学生最多7小时。学生没有作业,芬兰的父母从不送孩子去参加补习班,他们愿意花时间与子女一起进行大量的阅读,教育孩子自己去发问,自己去找答案。

不少芬兰人提到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一个事例:现在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不过是芬兰人托维兹 1991年在赫尔辛基大学读书时交的一份课堂作业。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说:“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是最顶尖的,而发给他奖学金,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选取。”“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了一些,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芬兰人不会给学生、老师、学校评比排名,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不给老师施压,学生也没有升学压力。

正是这样“无竞争”的教育却在国际教育评比中获得惊人的成绩。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界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使得很多国家都组团到芬兰来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如何做到最有竞争力这当然要首先归功于芬兰对教育的重视。

这个国度处处真正体现了“尊师重教”。在芬兰,国家一直重视对于教育的投资(占国民收入6%),而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职业。芬兰教师选自最优秀学生,并最低都拥有硕士学位。教师被给与充分的教学自由,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制定计划,这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忱和创造力。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功利心,真心为每一个学生付出。约瓦斯曲莱大学教育学院主管与院长说当他们听说芬兰教育在国际评比的成绩时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压根从来没有想过去“争第一”,他们说:“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己所能地去教导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如此而已。”

让兴趣成为永久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芬兰的基础游泳班上,孩子们不是上来就一个一个地学习基本动作,而是在轻松的环境下先“玩水”,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克服对水的恐惧,真正喜欢上游泳。在没有“正规”的反复操练下,孩子们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学会游泳而且爱上游泳。在各种学科中,芬兰都采取了这样的自然学习法,真正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芬兰老师几乎不批改作业,学生们会自己对照答案本;老师也不会要求家长对考试试卷签字,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差距;老师会鼓励学生和自己赛跑,当你在某一科目中进步显著时就得到奖励。这些使得芬兰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不让一个人落后”一位台湾学者到芬兰东部一所中学访问,发现一个班级的教室里面没有学生,就询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中学的校长说他们去花店、餐厅等不同商家实习了。他解释说:这群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要从务实方面去鼓励。所以特别设计了一套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从他们的兴趣着手,制造出更多让他们喜欢上学的原因,让他们更愿意来学校学习。校长所说的“不太一样”的学生就是我们所说的“差生”,但在芬兰人观念中根本没有“差生”的观念。这些学生只是需要更多的启发,更大的成长空间而已。芬兰教育和社会都不会放弃这些孩子,而是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老师会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量身制订教学计划,包括选择书籍、定制课程等等,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的教育标准。

老师会主动给学生进行额外的免费补习。芬兰教育部统计,去年该国有27%的学生在一般课程学习外得到这样的补习。芬兰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做,而是放弃这些学生,那么失去了尊严的孩子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那时社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做而不求”、“无为而治”,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的教育理念甚至是道家思想,如今却在芬兰得以发扬光大。自然资源匮乏的芬兰,完全靠着这样的教育成为了经济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廉政、自然环境最好、幸福指数高的国家。没有功利思想,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尊重学生,讲究公平,关心弱者,这些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公平与正义”其实是整个芬兰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芬兰人认为国家的发展也不能只看精英,人不应该因为职业、地位、金钱、外貌等等而有贵贱之分。这种对人本身的“尊重”,源自芬兰民族“众生平等”的宗教信仰(芬兰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2: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芬兰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 2018-10-06 11:06美国/大学/成绩

4月底,头戴白帽庆祝“戴帽节”Vappu Eve的芬兰学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Mike Colagrossi,Big Think作家
在考核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时,美国学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落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甚至垫底。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携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发现美国学生的多项教育表现严重落后。
美国学生的表现持续低迷,在此情况下,虽然教育改革的呼声不断,但教育系统基本没有任何提升、改变。现在,很多私立和公立学校所使用的体系和安排仍是农耕时代所创建的,早已过时。这种机械化和装配线式的方法培养了一批批准备不足的克隆工人、群龙无首的成年人和教育程度低下的民众。
所有的高谈阔论都无法改变现在的情况。美国教育体系必须彻底改组,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博士生都需改变。我们需要做的,远不止一个善意的明星项目……
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勤奋学习、死记硬背、带着近视眼镜的东亚学霸形象。的确,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长期位居数学和科学表现排名的前列。
有些权威人士称,美国学生应当接受这种消耗性大脑的模式。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别再享受生活!事实和数据从不说谎——这些国家的确比美国做得好。不过,我们也可以走另一条更好、更健康的道路。
对此,芬兰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芬兰已实现了诸多智能和教育改革。在过去几年内,一些新奇、简单的改变彻底颠覆了芬兰的教育体系。此后,芬兰超过了美国,并开始大力赶超东亚国家。
芬兰学生是机械地挤进了光线昏暗的房间里苦修吗?不。是在政府安排的标准化考试中饱受压力吗?怎么可能!芬兰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是因为尝试了一些常识性的措施,并营造了追求公平而非卓越的教学环境。以下是芬兰教育体系超越美国、问鼎全球的十大原因。
没有标准化考试
和我们印刷般的思维敏感性一样,标准化考试能够全面地检验学科理解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答题卡上填涂一个个小格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确实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理解该课程。但很多时候,学生学习只是为了通过一场考试,而老师教学的目的也只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学习本身被抛弃了。
芬兰不设置任何标准化考试,只有国家升学考试,供学生在高级中学(相当于美国高中)毕业前自愿参加。芬兰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是由老师根据个人表现评定,而全面进步的考核则由教育部通过不同学校的样本组调研完成。
教师问责制(非强制性)
在教育方面,很多批评都指向了老师,在某些情况下理当如此。不过在芬兰,教师标准设置得非常高,以至于人们往往没有理由建立严苛的“评分”体系。针对教师问责制,芬兰教育部主管、《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作者Pasi Sahlberg表示:“在芬兰,没有任何关于问责制的说法……问责制只会在责任缺失时存在。”
在芬兰,所有老师入职前都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教学项目是全国最严格、选拔难度最大的。如果老师的表现不佳,那校长就会采取相应措施。
学生-老师这种概念是由师父-徒弟模式演化而来的,因此断不能提炼成官僚检查和标准化测试。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的。
合作,而非竞争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看来,教育体系里充满了达尔文式的竞争,但芬兰并不这么认为。Sahlberg引用了作家Samuli Paronen的一句话:“真正的赢家从不竞争。”
很有趣的是,这种态度却让他们成为了国际舞台上的引领者。芬兰的教育体系从不设置人为或主观的荣誉奖学金,也不评比表现最佳的学校或老师。这儿没有竞争,只有合作。
基础知识至上
很多学校的教育制度都过分关注于越来越高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深度理解,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快乐、和谐、健康成长,及其学习环境。很多年前,芬兰学校教育制度还存在迫切改革的需要。
芬兰的教学项目聚焦于向基础知识的回归。学生不用去追求高分,也不需要加剧竞争,只需要推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公平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芬兰的教育家就开始坚守基础知识至上的原则:
教育应当是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工具。所有学生享受免费学校午餐。拓宽医保获取渠道。心理咨询。个性化指导。
在公平的合作环境中培养个体乃是芬兰之道。
入学时间晚
芬兰人还调整了一个小细节:让孩子们七岁入学。在被强制教育禁锢之前,他们有足够的自由时光享受童年。这项举措的目的很单纯,即让孩子们拥有美好的幼年时光。
芬兰学生只需要参加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或16岁之后的课程都是自愿参加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释放性的理想状态。虽然并不一定属实,但很多国家的学生都表示,他们像是被困在了牢里。为此,芬兰减轻了这种负担,转而让学生拥抱真正的世界。
提供传统大学学位之外的专业选择
目前,美国的教育渠道极其滞后、一成不变。学生被拴在K-12教育(美国基础教育)中,不停地换老师。每个年级都在为下一个年级做准备,以最终升入大学,而大学的目的依然是为传送带上的下一项宏伟目标做准备。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必要为了一个没什么用的学位上大学,也不需要笨拙地找什么使命感、甚至欠下大量债务。
为了解决这一窘境,芬兰提供了一种介于大学教育和中专、职业课程之间的选择。对于求职者来说,这条路和求学之路都很专业,也都令人愉快。
在芬兰,学生可以参加三年制的高中来备战决定大学录取与否的升学考试。这往往取决于学生在“高级中学”期间掌握的专业特长。
接下来就是职业教育,即提供各种职业训练的三年制项目。如果学生想要申请大学,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升学考试。
芬兰学生起床时间晚、课业压力小
对学生来说,一大早起床、赶公交、骑车、参加早间和课外活动都属于巨大的时间陷阱。此外,有些课从早上6点到8点就开始,困倦的老师还得应付一群无精打采的学生,委实不合理。
芬兰学生的上学时间一般是早上9点至9点45分。研究表明,上学时间决定了学生的福利、健康和成熟程度。此外,课间时间、午休时间也很长。芬兰的整体教育体系并不是为了向学生大力灌输信息,而是旨在创建一个有利于全面学习的环境。
老师的连续指导
芬兰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数量较少。老师无法在大教室里对着一群不认识的面孔讲课,同时一对一地帮助学生进步。因此,芬兰学生可以长期不换老师,最长可达六年,而老师也可以在此期间担任他们的学校顾问、甚至家庭成员。在这段时间内,双方建立起了信任感和亲密关系,因此可以相互了解、尊重。
对不同人来说,需求和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芬兰老师能在长时间里识别出学生的乖僻需求,因此他们能对其真正负责。芬兰老师能准确地记录并关心学生的进步情况,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老师不需要把学生信息传递给下一任老师,因为根本不存在老师变更的情况。
更轻松的环境
芬兰学校往往遵循一个大趋势,即少一点压力、少一点不必要的管制、多一点关怀。芬兰学生每天只有几门课,而就餐、娱乐活动次数较多,因此上学都是一种享受。此外,学校每天会安排多次15至20分钟的课间,供孩子们舒展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减减压。
此外,老师也非常需要这种环境。芬兰校园里遍布教室,以方便老师在此闲逛、放松、准备日常事务、甚至是相互社交。老师也是人,也需要休息,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才能。
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更少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相比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芬兰学生的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更少,每晚只要花半小时就能完成学校任务。芬兰学生没有导师,无需被那些不必要、不需要压力所累。虽然如此,相比于其他在学校、生活天平上大幅倾斜的学生,芬兰学生的表现却更好。
芬兰学生能在校内完成所有任务,不受多余压力的禁锢,同时还能很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不用担心成绩和忙碌活动的他们,能够更专心地钻研他们真正的任务——学习并成长为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年的教育成功故事
[size=1.5]来认识一户芬兰家庭,听四代人讲述自己的学校生活经历。芬兰教育在这一百年里不断发展,今天更上一层楼。

[size=2.5]阅读文章



[size=0.87em]图片: Arto Wiikari

[size=1.5]96岁的达依多维萨拉(Taito Vesala)见证了芬兰课堂内黑板被平板电脑取代的历史演变。后生晚辈的学习能力每每让达依多惊喜不已。
[size=1.12]今年96岁高龄的达依多维萨拉1926年六岁时开始念书,第一年里上的是一所流动学校,秋季上了两个礼拜的课,春季又上了两个礼拜的课。之后又上了四年小学,他所受的教育也就到此为止了。
[size=1.12]“在领肄业证书之前,我和老师的侄女比赛谁能拿到全班第一的成绩。老师非常希望我能继续念书,因为我的成绩相当好。可是家里穷,我必须干活挣钱养家。”达依多回忆说。
[size=1.12]“于是我所受的正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之后我全部的教育全都来自于生活这所大学。”达依多说道。
[size=1.12]二十年代的芬兰刚刚赢得独立不久,是一个基本以农业为主的“穷国”。达依多是全家第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成员。
[size=1.12]等到达依多十岁的曾孙达度维萨拉(Tatu Vesala)2013年正式入学的时候,他必须完成至少九年义务教育。达度今年已经五年级了,很喜欢上学,他的梦想是当一个演员。
[size=1.12](左起)亚乐莫·维萨拉、达依多·维萨拉、亚里·维萨拉、达度·维萨拉四代人在交流学生时代的经历。图片: Arto Wiikari

[size=1.12]达依多的三代晚辈刚好见证了芬兰学校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每一代人的教育程度都比上一代更进一步。芬兰教育体系如今已经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所进行的联合研究项目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研究中,芬兰学生的测评成绩一直稳居前茅。
[size=1.12]国际间的学校横向比较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芬兰学生在评估中的良好表现的确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基石之上的。芬兰人对待教育态度积极,尊师重教蔚为风气。
百年树人
[size=1.12]
[size=1.12]二十世纪之初,芬兰农村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上学。1921年芬兰制定了《义务教育法》,目标是所有儿童达到小学课程纲要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学业完成之后,成绩达标、家庭有经济能力的孩子可申请就读于文法学校。
[size=1.12]达依多尽管成绩好,继续上学的机会却只能失之交臂。于是他小小年纪就开始了
“职业生涯”,先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当过警察,也做过房地产中介。达依多的儿子、现年66岁的亚乐莫维萨拉(Jarmo Vesala)的人生道路也颇为相似:他刚刚从加油站老板的职位上退休。
[size=1.12]亚乐莫受教育的经历是从1956年的赫尔辛基开始的。他入学两年之后芬兰颁布了
《小学法》,将原来的义务教育年限增加了两年。就这样,亚乐莫这一代人念书的年份已经比他们的父辈长很多了。
[size=1.12]芬兰的学校体系在七十年代中经历了近乎彻底的改革,小学与文法学校成为历史,综合学校的时代从此开启。改革以九年制综合学校取代了小学加文法学校的传统体系,综合学校分前六年的低年级阶段与后三年的高年级阶段。
[size=1.12]综合学校体系从1972年开始在芬兰逐步推行。这一年刚好是亚乐莫的儿子亚里维萨拉(Jari Vesala)开始上学读书的年份,他今年47岁。
[size=1.12]综合学校改革在当时是一个热议话题,但对亚里来说,新的学校体系就是他要走的学习之路。
[size=1.12]“对我来说,综合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唯一选择。”亚里说道。
天下是有免费午餐的
[size=1.12]如今,在一周五个学校日中,所有学前班和综合学校的学生以及高中生都能享用免费的午餐。图片: Lehtikuva

[size=1.12]在芬兰学校体系的成功之道当中,学生午餐是其中的组成部分。1948年芬兰颁行了关于学校餐饮的法律,规定市政府必须为在校学生提供一周六顿(当时一周七天只有周日休息)免费午餐。
[size=1.12]“五十年代中,学校的午餐供应就已经几乎达到今天的水平了。中午一到点,大家一起开饭。我所受到的家教是,自己盘子里的饭菜统统必须吃干净。” 达依多的儿子亚乐莫回忆说。
[size=1.12]“那时学校里声名最恶劣的一道菜是莳萝炖肉。我是全班唯一能把自己那一份全部吃下去的人。”亚乐莫咧着嘴憨笑道。
[size=1.12]时过境迁,如今学校菜谱里已经不再有莳萝炖肉了,菜色全都与时俱进,采纳了营养学家的建议。如今,一周五个学校日里每天都有免费午餐供应。
[size=1.12]“零零后”学生达度对学校食堂里的饭菜很满意。
[size=1.12]“一般说来吃得还不错。比方说,火腿配土豆炖锅就是我喜欢的。味道又好,东西又好。”
[size=1.12]土方承包商亚里也对当年的学校午餐赞不绝口。
[size=1.12]“学校午餐留给我的记忆非常美好。直到今天学校里的饭菜还是很好金事实上,父亲和我现在还去我们正在进行土方作业的工地附近的那个学校搭伙吃午饭。价格公道,吃得很健康,而且味道真的很好。”亚里说。
[size=1.12]“学校食堂每天要同时为700名学生供应午餐,我由衷地佩服他们。”亚乐莫说。
有评估,不打分
[size=1.12]从达依多念书的时候起,芬兰学校一直使用4-10分的评分体系为学生每年总评两次,10分是满分。
[size=1.12]“我那时候是‘7分专业户’。”亚乐莫是这样总结他的学生时代的。
[size=1.12]评分的依据是测验和课堂表现。五十年代唯一的口试是唱歌考试,每个学生必须轮流站到全班面前唱歌。
[size=1.12]近年来,评分体系已经从数字等级评分转向了字母等级评定。达度迄今为止得到的评估都是用字母表示的。
[size=1.12]“例如,去年春天我在进阶德语测验中得了个A。我的课堂操行是B,不过学习积极性是A+。”看上去聪明机灵的达度小朋友解释道。
[size=1.12]爷爷亚乐莫很羡慕达度能学好几门外语。他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机会学任何外国语言。
[size=1.12]“我们这十岁的孩子又能讲英文又能讲德语!”亚乐莫赞叹道。
[size=1.12]达度从四年级开始学德语,英语则是在二年级的半中间开始学的。根据新的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达度明年升六年级之后就要开始学瑞典语了,也就是说,在学校的六年时间里,达度将学习三门外语。
学习多元化
[size=1.12]图片: Arto Wiikari

[size=1.12]通过四代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一百年来并没有改变,但学校体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未来将进一步重塑芬兰学校体系的重大改革就是新核心课程纲要的出台。综合学校初级阶段已从2016年秋开始采用这一纲要了。
[size=1.12]近年来的新举措之一是将跨学科的基于现象的学习引入课堂。达度接受采访之前刚刚从学校放学回来。今天班级举办了一个旅游展,学生们在课堂上计划和组织这个旅游展,各自向同班同学推荐旅游目的地,介绍各个国家的文化。
[size=1.12]“今天早上达度是拎着我们的旧皮箱去上学的,那箱子大得都能装得下他了。”亚乐里说。他解释说那只旧皮箱是旅游展的道具之一。
黑板不见了
[size=1.12]图片: Arto Wiikari

[size=1.12]新的学习方法对学校的设施也产生了影响。教学法的焦点从收集信息转向学习技能的学习,课堂设置也随之发生了转型。过去是教师站在黑板前、讲台后,面对学生讲课,学生整整齐齐地“排排坐”。今天,教室变成了开放式的,而且格局可以改变调整。因为无线网络和数字化的应用,教师也不再站在“讲坛”上宣讲了。
[size=1.12]达度的教室里不再有黑板与粉笔的踪影。教室里教师的书桌上放着一台数码相机,用来在智能白板上显示教学材料。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电脑播放视频,有时候也会要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或电脑。
[size=1.12]“比方说,我们涂色或画画的时候就可以打开平板电脑,照着里面的样子画。”达度说。
[size=1.12]信息撷取技能是通过作陈述来练习的,陈述练习常常两两结对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size=1.12]如今部分课本已经完全电子化了。达度14岁的哥哥莱韦维萨拉(Leevi Vesala)从学校领到了一台平板电脑。大部分学习材料都以电子版的形式存储在里面。
[size=1.12]“如今的年轻人真是不得了。”96岁的达依多感叹道。
[size=1.12]“他们能学到那么多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让我佩服得不得了!”
[size=1.12]撰稿: Hannele Tavi, 《这就是芬兰》 2017

标签:[size=0.8em]《这就是芬兰》杂志[size=0.8em]教学[size=0.8em]教育[size=0.8em]社会和福利[size=0.8em]芬兰[size=0.8em]芬兰文化[size=0.8em]芬兰独立百年庆
[size=1.25]
[size=1.25]
[size=1.25]

这就是芬兰网站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教育

芬兰教育的“简单”力量
[size=1em]一位旅居芬兰多年的美国小学教师兼博客作家见证了芬兰教育体系的优越性——答案比你想象的还要“简单”。
标签: 教学教育社会和福利芬兰芬兰文化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教育

芬兰陪读犬陪伴孩子学习成长
[size=1em]“陪读犬”可不是普通的狗。通过大声朗读给狗狗听,孩子们可以获得自信,增进阅读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标签: 教学教育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教育

芬兰学校教育真相详解
[size=1em]从2016年秋季起,芬兰的综合学校(注:相当于小学和初中)将采用新的核心课程纲要。这种改革已经遭到了某些批评家的指责,称这标志着世界最佳教育体系正在走向衰落。芬兰教育专家对这些批评之声作出了回应,并一一分析了其中的真伪。
标签: 教学教育研究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

芬兰高居新闻自由指数榜首
[size=1em]虽为一个拥有小语种的小国,芬兰却有着多元化、高质量的媒体市场。
标签: 媒体社会和福利



链接相关文章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政治

你认为谁有资格获得芬兰颁发的下一届国际性别平等奖?
[size=1em]你心目中有没有建设和捍卫性别平等的英雄?从2018年10月25日至12月31日,你可以为两年一度在芬兰坦佩雷颁发的国际性别平等奖提名一位候选人。
标签: 平等性别教育芬兰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政治

默克尔获芬兰颁发的大奖,并选定尼日尔组织领取奖金
[size=1em]芬兰首次颁发国际性别平等奖,授予性别平等事业的杰出推动者。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关于性别平等的高规格奖项。获奖者本人并不领取奖金,而是由他/她指定一项旨在推进性别平等的事业或行动,将这笔奖金直接捐赠给后者。
标签: 平等性别教育芬兰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教育

全球规模最大的家长会以及其他教育创意——就在芬兰
[size=1em]HundrED项目旨在全球范围发现不同凡响的教育创新模式,并与大家免费共享。
标签: 《这就是芬兰》杂志教学教育芬兰独立百年庆

阅读更多

[size=0.85em]生活与社会[size=0.85em]政治

芬兰设立国际性别平等奖
[size=1em]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芬兰宣布将设立国际性别平等奖,这一奖项的设立彰显了芬兰在国际性别平等事业上领先国家的地位。
标签: 性别教育芬兰独立百年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3: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一流的芬兰教育,原来注重培养孩子这七种能力教育新闻京城教育圈2017-10-10 10:35
[url=]分享[/url]

[url=]收藏[/url]


一直以来,芬兰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因为连续多次在 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遥遥领先而受到全球的热烈追捧,芬兰俨然成了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样板。

老实说,芬兰人不是很在乎这些指数排名,反正芬兰一直是全球各项评比的优等生。芬兰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 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由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学习环境、劳动力市场及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芬兰政府认为原来这套备受追捧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芬兰迎来了彻底的教育改革。而新推行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

简单来说,横贯能力不等同于通过传统学科进行学习知识,属于综合素养的范畴。横贯能力是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跨越学科界限,需要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以保证学生能够面对个人发展、学习、工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种需求。

而这七个横贯能力包括:

T1. 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的四面墙壁之内,老师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T2. 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多元环境与文化 、尊重人权 、并以尊重为前提 ,在多元环境中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T3. 照顾自己、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通过生活相关的健康、安全、人际关系、理财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生活时的积极心态。

T4. 多元识读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道德和审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T5. 信息技术能力

新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芬兰并不设置单独的计算机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或学校的活动之中。

T6. 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

通过项目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未来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创业的运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能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T7. 参与、影响和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使用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的能力,为他们成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未来公民打下基础 。

这次的教改还有一个关键词 “现象教学”。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去的数年里,很多芬兰老师已经在试验类似的主题学习的模式。只不过这次白纸黑字写进了国家核心课程纲要里,才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现象教学意味着各学校的老师可以依据生活现象来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老师们将横向的不同学科知识融入到新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

譬如皮尔卡拉地区某小学四年级的两位全科教师,以“欧洲地理”为主题,自主设计和编制了共包含17个课时的课程模块,每周两个课时,前后约两个月完成整个课程模块教学。

老师师根据任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一定的虚拟货币,让学生设计一个欧洲旅行方案。它起码会从三个不同方面锻炼孩子的能力:

方案设计:学生需要使用网络搜索并整合不同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交通工具的价格、目的地食宿情况与价格、不同国家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等信息。

方案呈现:要保证旅行费用不超过老师给定的虚拟货币总额,时间和行程安排合理、恰当、有趣,这里面涉及到地理、历史、生物、艺术、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方案评比: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密切合作,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合作,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估。

“现象教学法”的施行,一方面,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掌握各种技能;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是被动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在各学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开拓了知识的领域范畴,更在无形中进行了跨学科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态度积极,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动教学,彻底告别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主动的学习能力提升。

在芬兰国内,有部分教育学者对国家核心课程提出反对声音,担心会影响芬兰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排名。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格是这样回应的:

“或许会(影响芬兰学生的国际测试排名),但又有什么关系呢?PISA就好比量血压,让我们可以有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走向,但却不是永久性的关注焦点。教育决策不是以PISA排行榜为基础的,关键因素是儿童青少年未来所需的技能。”

本文来自企鹅号等自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16: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危机感:芬兰教育的另一面发布时间:2018-11-30作者:王芳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这些年,芬兰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西方国家也把芬兰视为教育强国。然而,在芬兰参观访问时,笔者惊讶地发现,芬兰人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会与未来脱节,时刻在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能跟得上时代”。

因此,芬兰国家治理中有一个重要导向——让所有国民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上个世纪60年代,芬兰开始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义务教育。每一次遭遇危机,这个国家都把改善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当成了出路。在芬兰人的意识里,他们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最可靠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国民。

芬兰式的“现象学习法”

在芬兰,教师是高度受尊重的职业,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教育系。教师也拥有高度自主权,在广义的教学大纲之下,可以自由决定上课的方式和内容。在大赫尔辛基市区的一所完全学校,笔者见到了芬兰式“现象学习法”的实例。

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要学的是芬兰语,但是老师没有讲课,而是把孩子们分成小组,下发芬兰特有的小动物图片,然后让他们用课堂配备的平板电脑查找动物资料,有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或者问老师,最后把小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写下来,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语文的读写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科学老师用一间小教室打造了一个核泄漏事故现场,需要孩子们自己用乐高积木拼搭机器人,再跟老师学习简单编程,用电脑程序驱动机器人进入事故区域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学到简单的核电站工作原理、核辐射的危害及预防。

芬兰的“现象学习法”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让孩子们“以整个社会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去学习。比如老师想给孩子们讲清洁能源,或者垃圾处理,就可以跟这样的公司、工厂联系,带孩子们去实地参观。到了中学或大学,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公司,跟真正的工程师一起做项目。几乎所有的芬兰公司都乐意承接这样的教育活动。每一个芬兰人小时候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长大后又都回馈于这个系统。

面向无法预料的未来

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最新一次测评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当全世界都开始瞩目芬兰教育时,芬兰人自己却丝毫没有自满,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呼吁:“我们为成绩沾沾自喜的那天,就是我们落后的开始。”世界第一,意味着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前路如何,更多需要独自探索了。

尤其是前些年,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企业诺基亚,因为没有适应潮流而一夕倒下,给芬兰人敲响了警钟。芬兰的教育专家时常把诺基亚的案例挂在嘴边,他们说,将来,孩子们要生活在一个现在无人能预料的世界,从事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职业,好的教育必须要赋予他们面向未来的能力。于是,芬兰教育界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能力”这个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设计当下的芬兰教育改革。

在芬兰,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照顾及日常生活管理、多语言认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生活技能及企业家精神等。

其中,自我照顾及日常生活管理,可能会被许多教育工作者疏忽,认为与学习本身无关,但实际上,这关系到一个孩子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很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在芬兰教育中,孩子从一开始就被当作独立的人在培养。芬兰的法律允许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独立上下学,作业也不需要家长辅导完成,老师从一开始就会想办法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多语言认读方面,芬兰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一般会学习两门外语,高中开始第三门外语。芬兰人知道,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要发展就必须跟其他国家打交道,就必须掌握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他们也认为,在未来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能力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能力,体现在芬兰小学广泛开展的计算机编程、机器人制作等课程上。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芬兰甚至鼓励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这些技术,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先机。

至于生活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拥有技能的同时,又有像企业家那样的冒险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中小企业占了芬兰经济的大半江山,也是芬兰经济中最具创新力的部分,支撑起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正是一个个从小被按照独立个体塑造的、有梦想又有能力的芬兰人。

实现“教育超级大国”梦

芬兰是个仅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左邻瑞典,右接俄罗斯,历史上它曾被瑞典王国殖民了600年,又被沙皇俄国殖民了200年,1917年才获得国家独立。独立之初的芬兰,可谓不折不扣的“积贫积弱”,除了渔业和森林,没有什么像样的资源,又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苦寒,似乎发展什么都不利。经过先辈艰苦创业,好不容易攒下一点“家底”,又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中大受打击,两次国际巨变都重创了芬兰经济,大批工人失业,经济跌入谷底。

这样的历史和环境,使得芬兰人的民族性格里埋藏着很强的危机感,他们总是带着未雨绸缪的心态,在为可能到来的变动做准备。

如今,芬兰的教育部门仍在以2—3年为一个周期,研究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标。他们担心国家过于富裕,孩子们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担心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像当年淘汰诺基亚那样突然淘汰芬兰教育;他们担心现有体制的某些弊病没有被发现,发现时已经很难挽回。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他们努力修炼整个民族的素质,以便在强国林立的世界立足。

在今年9月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敢于学习”(Dare to Learn)芬兰教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这真是芬兰教育的“高光时刻”。大会的组委会负责人阿克塞力说,在他心中,有一个“教育超级大国”梦。人们提起纽约,会说那里是国际政治中心,有联合国;提起巴黎,会说是国际时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纽约、伦敦。他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赫尔辛基,会说这里是国际教育中心,而他的祖国芬兰,是一个教育领域的“超级大国”。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30日第7版 版名:环球周刊·国际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19: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现场,细品芬兰教育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3-19 10:19:23)转载▼
标签: 芬兰教育 快乐教育 pisa分数        分类: 精华文摘
走进现场,细品芬兰教育

走进现场,细品芬兰教育
李红燕

    芬兰在21世纪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其教育成就令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D·沃尔克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大量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由此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芬兰教育现场——33个简单策略营造愉悦的课堂》(蒂莫西·D·沃尔克 著  牛双红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集结了他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最好方式。

    该书译者之一李红燕日前围绕中国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快乐教育与挫折教育、教师的考核和评估以及合作与竞争等问题,与作者蒂莫西·D·沃尔克(下文中蒂姆为昵称)进行了对谈。

    2014年9月的一天,在芬兰赫尔辛基读商学院的女儿突然发给我一个博文链接:“妈妈,你可能会对这个感兴趣。”她知道我在中国推广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

    这个博客的博主就是《芬兰教育现场》的作者蒂姆(Tim Walker)。他为自己的博客命名为“Taught by Finland”,我给它直译为“芬兰教给我的那些事”——在芬兰生活17年之后转回北京工作,面临新的“文化冲击”时,我也常常会想起“芬兰教给我的那些事”。2012年从公司辞职后选择推广芬兰儿童技能教养法,也是想把这些简单而有意义的领悟带给我在中国的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够活得更加简单而幸福。

    蒂姆的博客总是能引发我的共鸣,每次看到他新发的博文,都忍不住想翻译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中国朋友。作为来自美国的教师,蒂姆在芬兰教书的每一天都在感慨“芬兰教给我的那些事”。他在博客里对美国学校和芬兰学校的比较,让我觉得把“美国”两个字直接改成“中国”也同样合适。有机会翻译《芬兰教育现场》也算是有缘分,感觉自己是透过这本书说出了我想带给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话。

    很感谢蒂姆用心整理了那么多实用的案例和做法,他说:“作为一位在芬兰公立学校教书的美国老师,我遇到很多惊喜,我看到大脑经常性休息的好处,看到超级独立的学生和生活平衡的老师,在这里教书的经历激励了我、改变了我。有人说,我们无法像芬兰那样,因为芬兰太不一样了。我不同意!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营造快乐的学习课堂的技巧,我希望能够分享给你们,让你们的学校有一点点像芬兰教育。”

    近些年,由于芬兰教育在PISA测评中持续的优异表现,引发了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芬兰能够做到“少就是多,慢就是快”,以“最少的作业,最短的在校时间,最长的假期”获得这么棒的结果。我女儿3岁跟随我们来到芬兰,从幼儿园到硕士毕业都是在芬兰完成的。回国后,看到中国教育环境的混乱和家长教师的焦虑,我常常用“我女儿在芬兰从来没有寒暑假作业”的事实劝告朋友们:“教育要做对的事,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然而,什么是对的事?在中国的环境下如何实践芬兰教育?蒂姆在这本书里不仅分享了他深刻的感悟和对教育的反思,更给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实操的做法。正像芬兰教育专家帕斯·萨尔伯格先生在这本书的序里面说的:“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文化整体,就像植物,只能在它们自己的家园和环境中茁壮生长。蒂姆的这本《芬兰教育现场》让这一切变得清晰,它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步骤,让学校学习变得更加快乐和享受。”

    尽管如此,相信还是会有一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书中的一些理念提出疑问。蒂姆在总结芬兰教育的秘密时,把快乐学习放到了课堂教学最高的位置,他还反复提到芬兰学校中的合作和信任,这些理念和做法几乎跟我们一直强调的抗挫折教育、提升竞争力以及教师问责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会问,这些做法在中国学校抑或美国学校真的可能吗?最近带着这些问题,我请教了蒂姆老师。

    问题1:您在书里强调快乐教育,但是中国很多的家长和教师都觉得孩子需要挫折教育,需要学会吃苦,将来才能有所作为。他们说,“在学校,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克服,也是一种教育”。中国甚至有句名言:“学海无涯苦作舟。”您怎么看?

    蒂姆:这真是一种迷人的说法!孩子们确实需要学会如何在挑战中学习,但是对于教育而言,我不认为这是合适的比喻。我在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芬兰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励教师和孩子们在教室里高效地工作和学习。芬兰孩子们能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独立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沉浸在芬兰学校创造的平静、开放和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就像我在书里提到的,把快乐学习放到重要的位置能够改善学习效率,也能够改善社会情感的幸福感。

    问题2:中国学校对教师做很多考核和评估,这种评估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关,依据评估教师们被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所以教师们的压力通常都很大。有人问,如果没有这样的评估或评比,如何保证教师们尽最大的努力?芬兰老师都是高水准教师吗?芬兰有没有水平不高的教师?芬兰学校是怎么管理教师的?

    蒂姆:我听说过中国教师的压力,他们的教学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芬兰教育体制的重点是整个做法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有没有一些教师会利用对他们的这种信任呢?当然会有,这一点即使在芬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不信任,教师们就会感到被压制,在被约束的环境下教学的老师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他们甚至会失去教育梦想,失去寻找最佳教育方式的追求。在压制的环境下教学,已经不能算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不得不做的可怕的活儿而已。与美国相比,芬兰的教师留用率非常高,我对这种现象并不感到惊讶。

    另外,芬兰在前期挑选优秀教师的候选人和师范培训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使得芬兰的教师能够胜任进到教室第一天的工作,并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芬兰学校也有对教师的评估,不过它通常更像是自我评估。校长会和教师面对面坐下来,邀请教师对自己的表现和进步进行自我反思,这是对每一位教师能力的尊重。

    芬兰教师的能力有差异吗?当然有,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团队的合作时,这样的做法就可以减少教师能力的差异带来的弊端了。

    问题3:说到合作,让我想到您在书里提及的“丰盛型思维”。在北欧,这样的理念还是被广为接受的。中国和美国比较相似,强调竞争,教师有排名,学校也有排名,甚至对学生也进行排名。如果您有机会给一位美国或中国校长提出建议,他应该如何迈出一小步,让更多的合作来代替竞争呢?

    蒂姆:学校可以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里面要有校长、副校长和几位受人尊敬的教师。这在芬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校长通过下放领导权,让沟通更加流畅。如果某位教师感觉找校长直接沟通不太自在,可以把问题反映给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就能把问题带到领导团队的会议中去讨论。

    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支持团队,共同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芬兰学校常见的做法。我所在的公立学校就有很多这样的支持团队,比如学生福利团队、幸福团队、学习环境团队、学校精神团队等。

    为了能够抵抗“稀缺型思维模式”带来的高度竞争,我们鼓励学校内部的团队合作。很多研究清晰地表明,教师们越合作越快乐,工作越有效率。领导权下放带来的有效沟通,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带来的结果是,整个学校的学生们从中获益。

    问题4:芬兰教育因为PISA的出色表现而引人关注,但是我知道芬兰最近两次的PISA测评整体表现有下降的趋势。那么芬兰教育工作者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蒂姆:总的来说,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并不担心PISA分数的下降。除了三年一次公布PISA结果的那个时段,其他时间里芬兰很少有人讨论这件事。很难说清楚为什么PISA分数会下降,我听说过不同的说法,有一些说法指向互联网移动技术在青少年中广泛渗透带来的影响。我个人觉得原因很复杂,很难说清楚,至少我还没有听到过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一些国家里,他们的政治家会把PISA的结果政治化,而芬兰从来没有对PISA分数作出那种反应。在芬兰,教育改革通常是缓慢而目的明确的。芬兰已经采取的行动之一是开始实施新的国家教学大纲,这一举措也许部分原因来自PISA分数的降低吧。PISA评估的是学生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门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的国家教学大纲(一至九年级)提出了“7个横贯能力”,也被称为“21世纪的技能”,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这些横贯能力。正在芬兰学校兴起的现象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基于现象的学习”)——这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也是芬兰试图系统地培养学生这7个横贯能力的一种方式。

    说到PISA测评,我最关心的是男生的表现。在阅读方面,芬兰男生的表现比女生差得多,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但不幸的是,我还没有听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动议!

    现在的蒂姆是3个孩子的父亲。我问他,作为父亲和教师,怎么看待孩子的天性?他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才能看到每个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的不同需要。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学习新事物,我们的任务是要为他们提供学习体验,给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帮助他们保持这份爱。”

    蒂姆目前仍然在芬兰的学校教书,他的博客还在继续,并且增加了视频,他想把芬兰学校的课堂现场呈现给这个世界,希望我有时间把这些视频配上中文字幕分享给中国的教师。

    做父亲、教学、写博客、拍视频、写书……这么忙碌,怎样才能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这是我问他的最后一个问题。他说,手上确实有太多的事情,目前在学校只是兼职状态,其他的事情会按重要性排序,一件一件地做完做好。他现在暂时远离社交媒体,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正在写的新书。

    帕斯·萨尔伯格说:“能够用这样的方式写出芬兰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真实的细节,需要一双‘外星人’的眼睛。我不知道除了蒂姆,还有什么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许这就是他的使命吧。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17 00:41 , Processed in 0.1250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