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9|回复: 3

[读书推荐] “地利”:地理中的道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0 07: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利”:地理中的道理

光明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作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
不断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地理?”“是历史加地理吗?”他们接着感叹:“你又懂历史,又懂地理,真不容易!”他们讲的不大对,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说起吧。
在专业上的说法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就是历史地理学,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也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在学科属性上,是地理学。这其实很简单。
不过,“历史加地理”这个直观的说法也不是不能用,要看怎么加,要加得合适。比方说,卫青北征匈奴,这是历史。朔方郡、阴山山脉,这些是地理。把它们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题目:卫青大军北征的路线。这是加得合适。再比如,唐代幽州城(在今北京),是地理,安史之乱,是历史,这两者也可以加起来,说明安禄山起兵的位置。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却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
当然,有些大历史事件是很复杂的,那么与其相关联的地理问题也是很复杂的。比如王安石变法,这个变法不是只在朝堂上做纸上文章,还要推到社会上去,于是地理问题就来了。王安石的新法,有些是要依照地区因地制宜的,不可能全国都一样。比如方田均税法,能全面实行的不过是五个地势平缓的路(“路”是当时一种行政管理的区域),而均输法也只限于经济发达的东南六路。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变法,也从地理上挑剔王安石。比如王安石要利用洪水淤田,反对派就问:那淤出的土田薄厚不均怎么办?王安石支持把湖水排干扩充田地的办法,反对派就挖苦讽刺说:那还要另开一个湖泊存水哟!(意思是,这边把湖水排干得了田地,那边又把田地淹水变成湖泊,这不是跟原来一样嘛。)大大小小的地理问题在历史中差不多是无处不在。
再介绍一下地理问题的研究特点。人们常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地理学,好像地理就是知识。其实,地理不光是知识。地理这个词中还有一个“理”字,地理还要讲道理。什么是地理中的道理,简单说就是“地利”,地理中的道理,就是判断地利与地不利。诸葛亮与马谡虽然都有关于街亭的地理知识,但对地利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大为不同。
另外,地利是复杂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比如:西汉的首都长安在关中,东汉却把首都改在了洛阳。当初刘邦也想把首都放在洛阳,但是张良把关中的地利一说,刘邦就变卦了。可刘秀为什么就不认同当年张良说的地利了呢?而到了隋朝、唐朝,又把首都放在了长安。他们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要把这个地理问题讲明白,就不是几句话的事情了。
最后再说一点,地理的问题都在地上吗?回答:地理的问题离不开地,但不是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例如“街亭军事地理”这个问题,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另一部分,而且是更关键的部分,是在诸葛亮与马谡的脑子里。再举一个例子,修建城市,中国人喜欢修成方形的,可欧洲历史上的大城市却没有方的,这里面的原因不在地上,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欧洲人一般不认为城市应该有一个整齐的轮廓,即使要,也不是方的,而是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主义者们,就设计过圆形城市。而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只有修建代表天的建筑时,才采用圆的形状,比如北京的天坛。
简单说,大地之上、环境之中的事物形形色色,是地理素材,须要由人脑提炼成系统的知识,再用知识总结出道理。人脑在这个过程中是要费一番气力的。在地理学研究中,关注人脑这个部分的,属于地理学思想研究。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历史地理知识与道理(包括思想)的结合,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祖先与这片大地的关系。哪些是知识,哪些是道理,怎样用知识安排出道理,希望读者判断。如果能够把我说的东西加以修正、延伸、提高,那就更好了。
来源:北京日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08: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们都在哪里?九州、五服,代表了什么概念?为什么欧洲的城市是圆的,中国的城市都是方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都有什么?这些问题在由北大教授、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新著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都能找到答案。
《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唐晓峰著。
这是2014年起出版的“给孩子”系列丛书的第10本。以“名家大家给孩子一部好作品”为理念,“给孩子”系列的编选著者集中了一批大作家、大学者,有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黄永玉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言》、李泽厚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王安忆的《给孩子的故事》等。名家为孩子写书是个传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名家曾给青少年编课本、写通俗读物,至今仍为经典。如今,由于学术分工、学院体制,名家大家相对局限在各自圈子之中,做普及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给孩子”系列编辑陈轩说,正因如此,“为孩子编写好作品”的想法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名家大家们的响应。《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的推出是这一系列的又一突破,将孩子的视野进一步带入人文社科之旅的更纵深之处。

给孩子讲一般地理的书不少,而专门讲历史地理的书,这或是第一部。究竟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唐晓峰说,自从事这个专业开始,就不断被问到:“什么是历史地理?”“是历史加地理吗?”答案并不全是。简单来说,历史地理,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包括自然地理,也包括人文地理。看汉代大将军卫青如何北征匈奴,沿阴山山脉横扫千军,后督建朔方郡,是历史地理;搞清楚唐代诗人王之涣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黄鹤楼在哪儿,也是历史地理;看北宋王安石变法,怎样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地势,施行不同的新政,还是历史地理。
“给孩子”系列已推出10种。
在唐晓峰看来,看待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孩子们应该养成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的好习惯。地理不光是知识,“地理”这之“理”包含着道理。给孩子们讲历史地理,不单纯是教他们一些知识,而是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发生一些事情,“天时、地利、人和”都蕴含在内。比如诸葛亮与马谡虽然都有关于街亭的地理知识,但对地利的判断不一样,结果大为不同。地理的问题也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还是“街亭军事地理”这个问题,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更关键的部分,在诸葛亮与马谡的脑子里。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历史地理知识与道理的结合,从文明、地域、社会、环境、艺术、风俗、王朝、地图等八个角度入手,配合近百幅插图和地图,带领小读者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山川河流的关系,在历史中重新认识中国大地,在地理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如何走到今天。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2018-02-24 10: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唐晓峰
  因为关中是如此重要、如此发达的地区,所以生活在关中的人都骄傲自得。而没有在关中落下户口的人,则有些郁闷
  ◎作者:唐晓峰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月1日出版
  白话翻译为:刘敬劝说高祖(刘邦):“要把国都建在关中。”皇上犹豫不决。此时身边的大臣都是家乡在崤山以东的人,他们大都劝皇上到洛阳建都,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朝伊水、洛水,防守坚固,完全靠得住。”但是留侯张良认为:“洛阳虽然有这些险要,但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而且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在军事上是不利的。而关中地区,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山、蜀山,沃野千里,南边有富饶的巴、蜀,北方有胡人的牛马之利。关中依靠险阻而固守三面,独以一面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安定的时候,可通过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的粮食,向西供给京师。如果诸侯有乱顺流而下,足以满足出征军队的补给。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所言是正确的。”于是,高祖当天就起驾,西进,建都关中。
  原来,关中是第一个拥有“天府之国”称号的地方。关中这个盆地,平原沃野,所谓“八百里秦川”,早在远古的时候就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有的遗址内容丰富得很,于是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标本,比如西安的半坡遗址、临潼的姜寨遗址。后来的周人、秦人在这里扎根发展,一步步壮大起来。以关中为基地,除了东方,其他方向都没有强大的对手,而自己又守着这八百里富庶的平川,怎么能不顺利壮大起来。周人以此为基地,首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分封制的周朝。后来的秦人,沿着周人的办法,又一次统一了“天下”,建立了郡县制的秦朝。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创上,都有顶级的功劳。
  司马迁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 货殖列传》)司马迁这里用的“关中”概念,包括了秦国故地,其富冠天下的声望,再加上关中盆地里京师的至高地位,令“关中”这个区域,获得了人文上强势的、优越的地位。
  因为关中是如此重要、如此发达的地区,所以生活在关中的人,都很骄傲自得。而没有在关中落下户口的人,则有些郁闷。有一个流传的故事,说西汉有位官员叫杨仆,有些功劳,“上以为能”,受到汉武帝的认可。可是有一件事情,杨仆想起来就不快。他的籍贯在函谷关以东的宜阳县,算是关外,杨仆“耻为关外民”。后来,他憋不住了,向汉武帝申请把函谷关向东搬一搬,他宁愿出钱赞助。汉武帝本来就“好广阔”,于是给了杨仆一个顺水人情,把函谷关从原来灵宝县那里,东移300 里,搬到了新安县。杨仆终于如愿成了关内民。而这样,历史上就出现了两个函谷关,一新一旧。
  不过,函谷关最终还是在东汉三国间被放弃了,而在西边离黄河自北折向东流的大拐弯处不远的地方,修建了潼关,这样,潼关又成了关中的东大门。人们开始赞美潼关,比如杜甫就有描述潼关险要的诗句:“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潼关吏》)后来的乾隆皇帝到了这里,一时兴起,把山海关的事忘了,提笔给潼关题写了“第一关”的御书。
  其实,在乾隆皇帝的时候,也就是清代,关中地位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很久很久了。这个变化是由于都城位置的改变而引起的。自宋朝开始,统一王朝的都城不再放在关中,而是搬到了东部,最初在开封,后来又改在北京。不管后来的人们怎样追逐皇帝的銮舆唱赞歌,关中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今天,每当我们阅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我们都会浮想联翩,感怀当初关中的盛况。(唐晓峰)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并不那么远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唐晓峰,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第一版,49.80元
  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出版了。
  我们的中学课程中有历史、有地理,但没有“历史地理”,这看上去是门更“专业”的学问,离孩子有点远。其实不然。如果说“历史地理”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联系起来,把历史中一个个远去的故事拉到当下。孩子是最善于“体验”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最原初、最敏锐、最新奇、最具有当下性。而空间的问题本身并不是臆造的,正是由体验而生。正如唐晓峰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地理的问题,不都在地上,还有很大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也就是说,它同“我”的意识以及“我”对周遭生活世界的感受有直接的关系。
  而当我们进入学校,开始学习背诵各种历史、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好像慢慢就和我们自身的体验“失联”了。甚至当我们离开学校,去一个地方旅游时,脑子里装的、耳朵里听的还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而不是亲身的感受。这本书处处以平实生动的文笔,让孩子们从书本里回到一种人切身的感受里。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行政区划,县的建制是最古老的,从战国就有,在秦朝就普遍使用了。本书还提到,中国人说老乡,必须说到县才算亲;而省的出现则要晚至元朝,有的省出现得更晚,感情和文化的认同就淡了些。当然,还有一些概念比如“九州”,这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划分,现在早已不这样用了,但中间的“兖州”“扬州”“荆州”作为城市名还存在,并且,“九州”本身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区域的代名词,里面有国族同一的情感在。还有我们用的地图,看起来是客观的,实际上里面也有许多“人”的因素。地图的视角相当于人对世界的“鸟瞰”,而怎么“看”世界,不同朝代不同,不同国家也不一样,每个人包括地图的绘制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在这本书里,历史地理的问题,总能回到人的问题。
  人的经验很多也都能回到历史地理的知识中去。我们在大地上看到的任何遗迹:城墙、建筑、桥梁、田埂甚至废墟,都有祖先生活的痕迹。书中提到许多很小的孩子都可以亲身感受的细节,怎么从地砖看北京中轴线,怎么通过桥拱的形态判断古代南北交通方式,怎么从道路的命名看中西对统治者的不同态度等等,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书中还引了许多课堂上就学过的诗文,那里面不但有古代城市和乡野的面貌,还有先人们的喜怒哀乐。“一骑红尘妃子笑”是如何通过古代驿站系统实现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如何体现唐长安城笔直的大道的规划,宋开封城繁华开放的夜市“瓦子”又如何让子弟流连……读到这些,仿佛我们也回到了那时那地,感到自己同古人“心有戚戚焉”。其实,不必外寻,每个华夏子孙从生活里,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先祖的烙印:在乡音里,在饮食里,在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中,甚至在我们的性格里。
  从地理角度看“历史”,“历史”就不是一个个“事件”,而是呈现出一种绵延的样子。这绵延的结果就是文明,它从曾经在此生活的祖先最终会“落实”在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我们身上。而从“历史”角度看“地理”,也更容易发现,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它直接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历史地理并不那么远,文明也不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中,在我们血液里,也在我们的未来里。对孩子来说,这本书不仅容易读,而且需要读,历史感和环境意识会帮助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0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看这本书,孩子的历史和地理水平将双双提升!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孩子,除了会背历史朝代顺序表,知道几个代表人物、故事外,还会什么?他们了解自己血脉中的历史吗?又了解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吗?下面,请思考如下问题:

为什么说五岳的确立,跟中国的王朝体系相关?中国各省、市之间的划分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为什么说南宋的灭亡,与气候变化有关?再说当下,为什么说美国退出 " 伊核协议 ",这下欧洲可能真惨了?为什么说叙利亚的问题,还是需要叙利亚本国自己来解决?为什么说 " 多难兴邦 ",5.12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十年了,十年,我们又能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到什么?!

而翻看今年新的中考、高考大纲中,大家不难看出,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越来越被重视了!这也说明,当今社会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是更加的关切!

本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将以《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为例,切实地告诉您,如何打通各学科间的壁垒,综合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打通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学习有哪些好处?如何从小培养?

历史与地理,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搞懂两者之间关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北京大学的唐晓峰教授,为什么要写一本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为什么李晓风教授说《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我们家长、老师更应该读?!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历史地理学?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是如何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请看李晓风老师怎么说!请点击视频

李晓风:我特别想给学生的,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

其实我特别想给学生的

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它可能跟教材没有任何关系

但从这本书里头

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国家山河的壮美

我们国家人文的深邃

这些鲜活的知识完全都可以用来

去印证 去升华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那些东西

我是希望读了这书以后

我们再去学历史这门课的时候

我们更加自由

我们更加深刻

这本书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

看一下也是很好的

只有看了书里的一些内容以后

我们才知道有些问题

怎么去给孩子讲更合适

--- 李晓风

"





关于本书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绝佳的作为了解华夏文明的入门读本。

本书以时间、空间双重视角,讲述中国古老伟大的文明进程。作者选取文明空间、地域社会、环境人文、乡土风俗、王朝变迁、地图与人等各个维度,让您在历史中认识华夏大地,在地理上了解中华文明。

在本书的序言中,本书作者唐晓峰也曾这样说道:

" 介绍一下什么是历史地理学,自打我做了这个专业,就不断有人问:" 什么是历史地理?是历史 + 地理吗?" 他们接着感叹:" 你又懂历史,又懂地理,真不容易!" 他们讲的不大对,但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说起吧。在专业上的说法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就是历史地理学,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也可以研究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

不过," 历史 + 地理 " 这个直观的说法也不是不能用,要看怎么加,要加得合适。比方说,卫青北征匈奴,这是历史;朔方郡、阴山山脉,这些是地理,把它们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题目:卫青大军北征的路线。再比如,唐代幽州城(今北京),是地理;安史之乱,是历史,这两者也可以加起来,说明安禄山起兵的位置。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再加问一个地理问题,那一定是个好习惯。"(引自《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书中第 11 页,第 2、3 自然段)

这里要说明一点,也许您会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交叉学科、是门更 " 专业 " 的学问,离孩子有点远。其实不然!

视频中李晓风老师也提到:中学这个地理真的是很少涉及到历史。但是我们的历史学科差不多每一节课,每一天都要涉及到地理问题。就比如历史学核心素养中,强调一个时空观念,这个时间是一条,那么空间的话,不就是要在地理中呈现吗,如山川形势的变化,它可能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 " 历史地理 " 有别样之处,那就是这门学科可以把 " 时间 " 与 " 空间 " 相互的联系起来,把曾经历史中,一个个远去的故事,在空间上再次呈现。所以如果我们能打通学科之间的关系,用历史的眼光指导地理的学习,用地理的认知掌握历史的发展。那么拥有了这种能力,不单单是对孩子的学习,甚至对我们人类、我们社会的发展,好处都是无穷大的。

(" 地理的问题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里。" 若有兴趣,建议找来原著阅读!)







关于作者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

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学生一提起地理、历史都面露难色,觉得是自己全科考试路上的一个大坑!无论自己怎么学、怎么背都取得不了高分。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而现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五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您家的孩子又都具备吗?

毕竟,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是更加关切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绝不是曾经的背一背就能学好的。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求真,给人以理性;艺术求美,给人以感性;而人文追求的则是善,给人以悟性。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三点缺一不可!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在阅读中培养

从小养成阅读和鉴别好作品的基本能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可以使孩子一生受益。对于大部头(注释:篇幅长、规模大的书)图书的阅读,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大部分孩子可能无法持续面对这个过程,往往半途而废,影响了阅读效果。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在阅读 " 大部头 " 前先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

如阅读《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就可以利用午间、自习课、晚饭后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每天根据孩子的阅读速度读 10 到 20 页,坚持一个月下来,一本厚厚的书就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

在艺术中培养

多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和熏陶,培养孩子的绘画技能,提高孩子的审美品位。孩子绘画的过程是欣赏和热爱这个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审美情趣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家长不妨引导孩子多动笔创作,多欣赏多评判,通过室内临摹、参观画展,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又丰富了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在《给孩子的历史地理》这本书的第五章,就已 " 山水艺术 " 作为专门的一章,引导孩子去感受艺术、拥抱艺术。

在大自然中培养

孩子通过亲近自然,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汲取力量、完善自我。不仅能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最大限度地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人文感染力,能给孩子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为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离他脚下的土地不要太远。

在情感中培养

这本书还有一点就是让孩子,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自己祖辈生活过千万年的地方,见过天地,才知生命的脆弱;见过众生,才知自己的渺小;见过自己,才知自己的珍贵。在阅读中,培养一颗悲悯之心。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悲悯之心呢?

十年前的今天,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 11 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共造成我同胞 69227 人死亡,374643 人受伤,17923 人失踪。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次偶发灾难事件,但要知道在历史上,很多时候,一场地震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方向。

西周,最可怕的一次大地震:岐山地震。公元前 780 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发生大地震,震级超过里氏 7 级。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时," 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国语 · 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其实早在周文王时期,便有地震在王都镐京周边发生,而这次地震后,整个王朝更是一蹶不振。十年之后,周幽王被入侵的犬戎所杀,他的儿子周平王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可以说,周幽王时期这次毁灭性的大地震,成为中国历史分界的间接因素!

而在欧洲,1755 年 11 月 1 日 9 时 40 分,葡萄牙里斯本,在距里斯本城几十千米的大西洋海底发生里氏 9 级地震,里斯本城破坏极其严重 , 死亡约 10 万人。这次地震引起海啸近 30 米高,袭击了里斯本海岸,并使英国、北非和荷兰的海岸都遭受损害。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火灾又几乎将整个里斯本付之一炬,同时也令葡萄牙的国力严重下降,殖民帝国从此衰落。它造成的影响首次被大范围地进行科学化的研究,标志着现代地震学的诞生。

十年,很多伤痛还未抹平,很多苦难无法忘却。5 · 12 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而在汶川地震之前,四川龙门山地震带,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发生大地震?!



四川龙门山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它绵延长约 500 公里,宽达 70 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 60-70km,以东则在 50km 以下。它的东部仅 100 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在一亿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如下图)

而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 3 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 -- 茂县 -- 平武 -- 青川;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 -- 北川 -- 关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 -- 汉旺 -- 安县。

5 · 12 汶川地震,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2013 年 4 月 20 日 8 时 02 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3 公里。此次的地震同样是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

地震来临,地动山摇,天翻地覆,只有经过地震灾害防范学习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求生机会。只有了解更多的地震过程、特点,了解哪些地区是地震的高发地点,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若有孩子因此愿意为研究、预报地震,愿意终生致力于地震预报学的发展,那岂不是全人类的福祉。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如同台湾省也属于地震高发地震带上,但在防御、抗灾等方面都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和借鉴。而经历过 5 · 12 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在之后的应对 4 · 20 雅安 7.0 级地震(2013 年)、8 · 8 九寨沟 7.0 级地震(2017 年),在地震预报、抗灾、防灾、减灾等方面,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进步。



(黑点为历史上有记载发生过 7.5 级以上大地震地点)

由此看来,有时候因为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苦难,也并不一定全都是坏事,它会激发人类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新的人文、科学成就。用历史的眼光对待地理的学习,用地理的认知分析历史的发展,而这都是十分必要的。

十年祭 5 · 12 汶川地震,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怀着悲悯的心,去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变迁,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大地!

我们将邀请了景山学校、人大附中、101 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高山大河里读懂中国: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原创: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 8月26日
不久前,我在英国采访一位考古学家,她提到英国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英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探险,是因为他们有海岸线,有好的造船技术,以及相对的贫困——需要找到新的资源。
“我们对海有很多恐惧,同时又很敏感。因为它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传说与童谣。”她说,“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大,这都是因为海洋——风来自海洋。”
这段采访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自身一种目光的匮乏:我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打量过中国的大地与历史,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大地与历史对于一个时空坐标中的个人意味着什么?
“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都应该把地理加上,加上了,问题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那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在《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一书的序言中,唐晓峰教授这样写道。
这本书是“活字文化”策划的“给孩子系列”中最新的一本。该系列由诗人北岛出面,邀请了国内一线的学术与文化名家为孩子编写各个学科、艺术门类的启蒙书籍,题材涉及诗歌、散文、寓言画、小说、汉字、音乐、美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大部分是作品选编或者作者自己经典作品的改编,而《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则是唐晓峰第一次专门为孩子撰写的一本关于华夏文明的启蒙书。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当北岛一开始找到他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给孩子写这个干吗?”
即使对成年人而言,“历史地理”也是一门相对陌生的学科。虽然我们小时候也学过地理、历史,但这两门学科在时间与空间常常是割裂的。而历史地理学则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集中研究中国大地,以及在这片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事情。“中国的大地,是被几千年的人文/文化一遍一遍又一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地反复书写,只有历史地理才能系统地告诉你。”唐晓峰告诉我。

兵马俑
这本书虽是以“孩子”为目标读者,但阅读难度不小,尤其在视觉呈现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但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认真阅读下来,也觉得收获颇丰,对自己所处的文明有了不少认知上的刷新。比如小时候读历史课本,只知道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而再往前追溯,原来还有六个各自独立发展的原始文化源地,彼此在地理空间中编织交融之后,才出现了高一级的整体性文化。
再比如“禹迹”(大禹做过事、留下过痕迹的地方)、“九州”(华夏文明最核心的九个地域)、“五服”(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对周边文明程度高低的想象,由内而外分出的五个区域),这些天下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多少人明确地知道这些概念的源头?
我们只知道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古代的域外交流通道中还有一条草原之路,从蒙古草原往西,一直延伸到黑海北部,并为中原带来了绵羊饲养技术和雕像艺术?
在阅读过程中,会思考一些平常极少会去思考的大问题,比如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又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一个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是如何运转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和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如何形成各自的文化风俗的?……
其实,为孩子勾勒一个华夏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对脚下的大地产生好奇,从而转换一种打量大地的目光。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一章是关于中国的高山文化。
唐晓峰认为,在很长的历史里,中国人对海洋是很不重视的。对于海洋,我们既缺乏现实主义的理解,又缺乏想象。海洋里的东西,要么是神仙,要么是最不值得关注的东西,海岛上的居民,被称为“岛夷”,是最下等的。但中国人与高山的关系却非比寻常,甚至可以说:“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中国。”

居庸关
“展开一幅中国地图,你会看到许多山脉,纵横分布在中国大地。这些大山曾经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障碍,但华夏祖先们没有被这些大山挡住发展的视野。征服高山、翻越高山,把高山变成自己的领地,令高山也闪现文明的光芒,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认为,华夏文明的壮大,疆域的拓展,正是在一座座高山的跨越中一步步实现的。比如春秋时期,秦国势力翻越秦岭,占据四川盆地,经济实力大增。晋国翻出太行山,获得“南阳地区”,不久称霸。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个个选择向山外拓展,最终被列入“战国七雄”。
唐晓峰自号“三山堂”(“三山”是指阴山、燕山、太行山),这三座山不仅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学术生涯中研究的重点所在,其中每一座山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出许多故事。比如阴山是他年轻时插队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歌咏的就是这个地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主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阴山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界限,卫青、霍去病就曾在这里打过匈奴。

燕山
还有一年,他从西安出发,准备翻越秦岭,刚出城看到那么高大的一座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秦始皇哪里来的那么大的雄心壮志,要把山那边的土地和人民归入自己的版图?”
他认为,给孩子讲人文地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然地理与孩子之间有天然的契合,树、宝石、沙漠,这些东西很容易吸引孩子。一棵奇怪的树,一只神奇的动物,小孩都会很喜欢。比如食虫植物,多好玩啊。但给孩子讲人文的东西就要难得多,尤其是人文地理,它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景观的。画在地图上就是各种线,那还是制造出来的线,到了现场是看不到的。”
但是,正是面对秦岭时发自他自己内心强烈的震撼,多少给了他信心,以及关于这门知识对于一个孩子可能的魅力与价值。
“了解了这些知识之后,日后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他/她看到的,不会是一个时间上特别浅的大地,而是一个浸润了漫长历史的大地。中国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丰富的历史意义。比如,当他/她走到泰山、太行山,他/她会知道这些山发生过的故事,古人在这些山上寄托过的想象与情感,并且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渐渐体味到这些故事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当他/她走到华北平原,他/她会意识到,这里曾经湖泊遍地,这些湖泊在古代和今天很不一样,不仅可以打鱼、种荷花,还曾经是盗贼、起义者隐藏的地方。”

老函谷关旧址
“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和知识,零零乱乱地塞到脑子里之后,当他再看中国地图时,就不再是简单的平原、盆地、山脉,而是可以将很多历史人物、历史场景放进去。慢慢的,这个大地在他/她心目中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什么是祖国啊?祖国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是历史和大地一起构成的。
“我们都没有给孩子写作的经验,但创造也好,尝试也好,潜意识里多少都有一种心愿,不是迎合孩子一时的乐趣与好恶,而是指引一个比较严肃的、健康的知识的方向,开启一段更长远的阅读与求知的历程。这些书都不是一两个星期读完就扔的,而是可以陪伴五年十年。一开始,他们也许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慢慢读,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浸润下来,一生都能散发营养。”

https://mp.weixin.qq.com/s/bDELMKC8rQDm17A72iYQFA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1:33 , Processed in 0.0789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