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4|回复: 0

[读书推荐]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10期返回家园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9 10: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10期

返回家园之路来源: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10期                           
                              古代园林对于今时中国,究竟有何意义?
  建筑师王澍说:“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园林栖游曾是中国古人的日常。如今,将中国园林作为灵感源泉已成为一批设计师的自觉追求,而对普通人来说,亲近古典园林则是一种无功利的赏鉴,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國园林的现代意义。 壹 找回1500年前的诗意
  2012年,建筑师王澍获碍“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战为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籍得主,颁奖词称王澍的份品是“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王澍的设计讨论7历史与现代的关系,不只面向未来,更是基于传统,他所基于的主要传统,便是中国园林。
  王澍的代表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取法于中国园林,具有桃花源和传统田园的特质。2006年,他在《造园与造人》一文中写道:“园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园,更是指今日中国人的家园景象。主张讨论造园,就是在寻找返回家园之路,重建文化自信与本土的价值判断,以我们这代人的学养养,多少有点勉力为之。但这种安静而需坚持不獬的事,一定要有人去做,人会因造园而被重新打造的。”王澍探讨传统园林的价值,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一度被同行指责为“背叛了现代建筑”,然而,他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执着,最终为他带来了世界性声誉。有趣的是,同样获得过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设计了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充满园林趣味的作品。现代大师们这种浓厚的园林隋结,恐怕并非巧合。
  如今中国园林已成为一批设计师的灵感源泉,他们大多兼具设计师和高校教师的双重身份,除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代表人物还有北京大学的董豫赣、清华大学的朱育帆、同济大学的童明、东南大学的葛明……董豫赣设计的北京红砖美术馆,有精巧宜人的山水、疏影横斜的花木、曲径通幽的圆洞,被年轻人评为“2018年最值得去的展览馆之一”。董豫赣的《玖章造园》,是一部探讨如何从传统园林到现代设计的专著,他在序言中写道:“中国园林曾经构造出的栖居诗意,绝非西方发育不久的人居文化所能企及。”这种诗意,比荷尔德林提出的栖居概念足足早了150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打掉的文化自信,有幸在园林中获得了坚守。这是设计师所找到的,中国园林的现代意义。
  然而,中国园林能否具有现代意义,只靠设计师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更深厚的群众基础,正如唐代诗歌的兴盛,是因为诗歌已成为唐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栖游曾是中国古人的日常,今天能否归来,成为现代人的日常?作为一名园林研究者的朴素愿望,就是希望引导现代人去了解那些幸存的古代园林,告诉大家看什么、如何看,进而从中感受传统园林的文化魅力。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艺术化的人生是情趣丰富的人生,人们会对许多事物感到有趣味,并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如果说设计师对于中国园林是一种“功利性”的求索,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亲近中国的古典园林应是一种无功利的赏鉴,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园林的现代意义,它们是中国园林能够真正复兴的关键。 贰 生平所见第一之园
  我是北方人,初次游历江南园林是在2006年,北国少年初逢江南胜境.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恍惚之感,但园林之美的情韵由此植根心底,逐渐蔓延成无数剪不断的情结。12年来,我漫行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200多座园亭之间,不断体悟传统园林之美,同时,又游历了欧洲的30多座城市和美国的20多座城市.还探访过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园林,从另外一个角度加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我读硕士时的导师方拥,是童寯先生的弟子。童先生是最早研究中国园林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工作,闲暇时遍访江浙的古典园林,写成《江南园林志》一书,其中“现状”部分收录了大约50座园林,是一份颇为独特的园林清单,近些年常有爱好园林的同道按书索骥,重走童先生的园林之路。童先生也是王澍最敬重的学者,王澍的《造园与造人》一文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谈论童先生,称赞他“代表了近代中国建筑史的—个精神高度”,《江南园林志》也成为对王澍影响最深的著作。
  由于这一师门渊源,我对园林也情有独钟,并计划以此为题来撰写硕士论文。但存世的园林众多,主题广泛,该从何处入手?恰逢董豫赣老师在北大开设园林课,他推崇寄畅园为“生平所见第一”,我亦有同感,遂将寄畅园定为论文的题目。
  寄畅园位于江苏无锡惠山脚下,明嘉靖六年(1527年)由户部尚书秦金兴建,初名“凤谷行窝”,此后近500年间始终归秦氏家族所有,“易代不易族,易主不易姓”,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寄畅园的历史极具传奇色彩。秦金卒后,寄畅园转给同宗的秦瀚、秦梁父子,称“凤谷山庄”。万历年间,秦家又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秦耀,他是张居正的门生,28岁中进士,46岁成为正三品的封疆大吏,1592年遭政敌弹劾罢官,回到无锡后,他接手凤谷山庄,将当年的疏野小园改筑一新,正式定名为“寄畅园”,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的诗意。秦耀卒后,寄畅园分归四个儿子管理,遭到割裂破坏,清初由秦德藻合并修复。1655年,秦德藻的长子秦松龄中进士,年仅19岁,是清初最年轻的翰林。康熙初年,满族势力排汉,秦松龄与当时数万名文士一起被革职罢官,回到无锡后,他聘请造园大家张南垣之侄张斌改筑寄畅园,使寄畅园一跃成为清初的江南第一名园。
  以上仅是寄畅园历史的前四个阶段,之后还有五个阶段,同样跌宕起伏。这座园林与明清及民国的朝局国势紧密相连,一部园史,既是秦氏的家史,也是中国的国史。
站在专业角度,我更关注的是寄畅园非凡的造园艺术。寄畅园最重要的一次改筑,主持者张斌是“山予张”的传人。“山子张”是明清时期造园世家中的佼佼者,由张南垣开创,大批江南公卿的名园皆出自他手,他的传人供奉宫廷,与“样式雷”并称,设计过多座皇家园林。
  硕士论文的题目确定后,我前往寄畅园实地考察,先到苏州游览了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一干名园,然后前往无锡。经师友引荐,我得到园方的特别许可,在5点闭园之后进入寄畅园,所以我第一次看到的这座名园。是空寂无人的。
  黃昏的寄畅园格外宁静,风声、鸟声、流水声分外清晰。园内高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我穿过长长的石桥,倚着纤细的栏杆,眺望蓊郁的山林,宛如身在梦境—般。最令我惊艳的是经张铽改筑的“八音涧”。涧水的源头来自园林西墙下的一洼小池,“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汇流至此,继而向东潜入地底,循一条窄路走进山谷,十余步后豁然开朗,泉水从脚底突然涌出,冲刷着涧石,琤琮作声。继续前行,溪流在左侧随着谷道由宽变窄,越来越细,道路如不可通,水流几不可见。忽然向左一转,踏过一块汀石,谷道再次放宽,形成一处山间敞地,有石桌石凳可供歇脚,泉流则分作左右两支,相和鸣响。再向前行,左侧泉流伏入地下,只剩下右边的泉流,仿佛变魔术一般,瞻之在左,忽焉在右。山谷再次收窄,泉流也越来越汹涌,奔腾澎湃,终于流到出口,訇然跌入池中。这段谷道长不过数十步,却俨然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
  张鉽是张南垣最早的传人,传承了“山子张”最精华的技艺,其代表作便是寄畅园。古代文人造园,源自对真实山水的热爱,由于不能住在山林之中,早期的手法是将山水缩微到庭院里,叠拳石为山,凿勺水为湖,借助想象体会自然。然而,张鉽改筑的寄畅园,不再是自然山川的缩微,而是真实自然的局部——从池东眺望园西的假山,仿佛惠山延入园内的余脉;待进入假山内部,岩壑森森,流水淙淙,行走其间,宛如置身于万山丛中。这样的假山,让人得以无限亲密地接近自然,其间既不再隔着想象,也不再隔着古人,真正实现了文人安居山林的理想。 叁 从城市尺度上将园林串联起来
  2013年我到美国和欧洲访学,游历了30多座城市,由此想到,若能再深度考察中国的一些城市,加以比较,会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恰好我的博士导师贾珺先生受邀编撰一套古建筑地图丛书,考虑翻江苏、上海园林众多,我们便承接下这一省一市的任务,随后用了一个冬天来搜集资料、筛选景点。开春后,我从扬州开始了实地考察的旅程。
  在欧美旅行,我会先找一份城市地图,图中景点处填充的颜色深浅不一,颜色越深价值最高。像罗马、巴黎这样的超级城市,地图上一片深色,即便停留多日,也只来得及游赏其中一部分;而像比萨、帕多瓦等小城市,一天差不多可以看遍所有景点。到扬州的第一天,我也找了一份市区文物地图,计划进行地毯式搜索,但很快发现,地图上标注的许多文物已徒有其名,还能看到的可能就是一口枯井或几方条石。我随即调整计划,由地毯式平铺改为焦点式辐射,先考察个园、何园、小盘谷等名胜,再就近探访周围的省级和市级保护文物。
  平心而论,目前中国的不少地方在文物保护方面缺乏不卑不亢的平常心,一些级别较低的园林保存状态很差,级别高的园林又容易开发过度,在这方面西方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可以向西方学习的,还有园林的开放程度,欧美国家地图上标注的文物景点,基本都可以登门或预约造访,但在中国却常常吃闭门羹,有些园林或大门紧闭,或正在维修,或被一些单位占据,普通民众已与之无缘。我曾与创作了《幻园》《草间居游》等画集的建筑师鱼山(曾仁臻)交流经验,他游览过中国各地的100多处园林,笑言自己锻炼出的最核心的技能便是如何敲开园门。他探访某座小园时,塞给看门人50元才得以进入。我笑他出手大方,抬高了市价,以后别人就更不好进了。中国当然也有许多运营、维护良好的文物景点,但总体来看开放程度参差不齐,其中有基于国情的现实的一面,无法一蹴而就,期待将来能找到更好的方式,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惠及国民。
  我编写地图丛书的收获,就是跳出一座座单体的园林,从城市尺度上将它们联系起来,得以深入理解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江南园林的分布如满天星斗,尤其是以园林著称的苏州,转过几个巷口便有一座园林,让我想起明代钟惺所说的:“予游三吴,无日不行园中。”苏州城经历了晚清民国的战乱和其后的多次破坏,但仍能予人“苏城好,城里半园亭”的体验。有学者统计,明代苏州有记载的园林多达260处,让人不禁心生向往,那该是一种何等宏美的气象!
  从城市尺度上,我也对中国园林最重视的“借景”有了更深的理解。明代造园理论家计成将借景视为“林园之最要者”,明代许多园林都有一座高大的建筑,通常位于游园路线的终点,比如王世贞位于太仓的弁山园,在园内西北最高的弁山上建有缥缈楼和大观台,可以东望太仓城内的街衢屋舍,西望郊外的娄水和马鞍山。吴亮位于常州的止园,在东路轴线的尽端是一座建在山顶的大慈悲阁,从阁内远眺,城内的万家灯火,城外的千里平畴,都能尽收眼底。米万钟位于北京的勺园(现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西部有一座翠葆楼,米万钟最享受的便是在楼内“悠然把酒对西山”,眺望像屏障一样环列在京西的群山。还有秦耀位于无锡的寄畅园,压轴之景是水池北岸的环翠楼,在楼上可以眺望园外巍峨的惠山和锡山。这些精美的园林,如今只有寄畅园保存下来,仍能在园中看见秀丽的锡山塔影。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古代园林一方面通过围墙将景致封闭起来,限定出私人领域;一方面又通过借景突破围墙的限制,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园中望见的那些熟悉的地方景物,使园林与周围的城市山水关联起来,予人一种安居的归属感。这种独立自足与因借往还所体现出来的张力,耐人寻味。
行者档案
  黄晓,先盾就读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现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对中国园林和建筑馓过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已出版《江苏上海古建筑地图》《河南古建筑地图》《明代常州止园》等专著,2013年赴欧美访学,考察了当地的数十座城市及数百座园林。 对话
  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园林
  有何不同?
  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与中国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前两类园林都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水法。水法是水的表演艺术,有趣的是,它产生于缺水的西亚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后发扬光大。中西方园林都有精彩的水景和建筑,二者的区别在于,西文园林以植物为主,中国园林以假山为主,假山及随之而兴起的演员石是中国园林最独特的景致。
  “顶级园林”有哪些评判标准?
  专家和游客心中都有自己关于顶级园林的标准,我比较赞同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总结的造园三境界:第一是疏密得宣,第二是曲折尽致,第三是眼前有景。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我们对园林的理解也随之登堂入室。
  中国园林在当下会怎样发展?
  中国园林具有一种女性气质,既像伴侣又像母亲,人们始终能从中得到滋养,补充元气,从而更从容、更自信地面对外部世界。因此,园林在当下的发展,一方面是结合新时代的生态需求,与大尺度的保护规划结合;另一方面是回归传统,为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提供休憩之所。
  关于探访中国园林有何建议?
  中国园林的不只是视觉的,更是听觉的,嗅觉的,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游园时应在园中品品茶,闻闻香、听听曲。此外,每座园林、每处景致都有最佳的观赏时间和角度。比如,拙政园的待霜亭要秋天看,色香味俱佳;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要夜间赏,风月无限。园林就像昙花,往往会在某一时刻绽放令人惊艳就美丽。 肆 感悟园林的观看之道
  我出生在山东,作为北方人看江南园林,不免有一点“他者的眼光”。我从江南园林开始进入学术领域,先后调查研究过无锡、南浔、常州、嘉兴等地的园林,多年后才歼始关注家乡的园林,发现山东园林又与江南不同。
  现存的山东园林主要有四座——曲阜的孔府山园、青州的偶园、济宁的荩园和潍坊的十笏园。其中十笏园建造时间最晚,艺术成就则最高,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称赞它是“北方私家第一园”,又说:“北方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园为最。”十笏园以水池为中心,池中四照亭倒影婆娑,池东湖石假山堆叠巧妙,有悬瀑自上注下,颇具异趣。园中花木数量不多,但品种丰富,布置合宜,颇为雅致。建筑方面,有体量厚重的楼阁,也有纤细精巧的亭榭,错落布置,层次多变。与精雅的苏州园林相比,十笏园的青砖漏窗、叠涩屋顶、原木立柱,有种“天然去雕饰”的粗犷之美。
  2015年我到青州考察偶园,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偶園建于清初,据传出自张然之手。张然是张南垣的儿子,和设计寄畅园的张斌一样,都是“山子张”的重要传人。我到青州时偶园正要动工修复,未经修整的园子充分展示出北方园林的豪迈大气,园中巨石层叠,山势逶迤,群松林立,池泉幽咽,看惯了园林的“热闹”,这份萧疏散淡尤其能直击心扉。穿行在山间水畔,我不禁想起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自序中所说的:“每入名园,低回唏嘘,忘机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不过,园景虽然萧条,却掩藏不住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偶园的精华是环绕在西南东三面的假山,西山平缓,中山陡峻,东山逶迤,三座假山通过山脚的溪水—线贯穿;循山而行,脚下溪水叮咚,面前石壁崔嵬,头顶乔木参天,与寄畅园的假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俨然是半壁八音涧。这是真正的艺术品!
  偶园假山得以存世,主要靠老专家的倾心维护。据陈从周先生回忆,1983年青州准备拆掉偶园假山,脚手架已经搭好,他正在山东开会,闻讯急忙赶到现场,像“劫法场”般将假山抢救下来。近年青州复建偶园,打造偶园古街,其核心便是陈先生抢救下来的这座假山。
  陈先生一生抢救过无数园林,最重要的要属上海豫园。我游过豫园多次,一直不得要领。寄畅园以一池一山为主,布局紧凑;豫园则有七八处庭园,每处自成一体,不免支离破碎。每次从三穗堂入豫园,堂北的黄石假山令人震撼,但继续游万花楼、点春堂、老君殿,却有越走越无趣之感。2016年我到同济大学开会,陈先生的再传弟子段建强老师建议与会者到豫园雅集,他读博士期间是专门研究豫园的,我们皆对此行充满期待。
  段老师未像通常游豫园那样从城隍庙前往,而是带大家穿过一道长长的巷子,他指着巷左说:“这是当年潘家的住宅,右边豫园是潘家的园林。”走到巷底,从豫园管理处入园,—看,是藏在豫园最深处的内园,穿出内园,段老师指着东侧紧闭的大门说:“这里是当年豫园的入口,我们刚刚就是从门外经过。”那一瞬间,我多年的困惑瞬间冰释,支离破碎的豫园一下完整明晰起来:这处大门是向东对着潘宅,从这里入园,以“寰中大快”影壁点题,正是入口该有的样子;转过影壁,是名列江南四大奇石之一的“玉玲珑”,其北隔池为“玉华堂”,两者皆带“玉”字,构成入园后的第一处高潮;此后依次穿过会景楼、点春堂、万花楼,层层铺垫,到黄石大假山为第二处高潮;穿过三穗堂,南临大池,池南曾堆筑巨大的湖石假山,为全园的压轴大戏。明代豫园的气魄之宏大,格局之谨严,令人拍案称绝,可惜入清后它被数十家公所瓜分占据,不成系统,令人惋惜。新中国成立后,陈从周先生负责修复豫园,此园能稍复旧观,确实凝聚了他无数心血。
  段老师说,外园的黄石假山和内园的湖石山台保存较好,破坏最大的是中园;修复时,陈先生以会景楼南的折桥为界,桥南用湖石,呼应内园,桥北用黄石,呼应外园,从而衔接起全园的脉络。为了管理方便,豫园入口被改在三穗堂前,对此陈先生也尽力做了补救,他在三穗堂南堆了一座湖石假山,内藏一条捷径,可快速转入中园,进而体验豫园的布局之妙。
  这次豫园雅集,让我对古代园林的布局谋篇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前辈的良苦用心也叹为观止。目前,不少园林会为了管理方便而更改入口,比如拙政园的入口从南侧改到东侧,寄畅园则从东侧改到南侧,如此一来人们游园时便无从体会古人的匠心,极为可惜。
  2017年是寄畅园建园490周年,我趁机组织了一次雅集,邀请了数位重量级的园林泰斗。活动前一晚,在寄畅园安排了一场昆曲演出,夜幕降临,嘉宾鱼贯进入卧云堂,我见方拥老师站在堂外,起身邀他入内,他说:“不,我要去游园了。昆曲常有,而夜游寄畅园不常有。”我们相视而笑。管弦悠悠响起,在夜园中回荡,当年古人也曾在这里品茶度曲,数百年过去,一切似乎从未改变过。园林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缘分,将缤纷的记忆交织在一起,置身于这真实的园林中,我却有恍在梦境之感。这平用而又超凡的园林,是中国人永恒的家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3 14:47 , Processed in 0.0974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