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5|回复: 2

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2: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省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

2010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172593人 ,比2009年减少39432人,减少18.6%,6月9日至18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10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座谈会,对2010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
(一)文综试卷评析
1.试卷结构
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
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题量:2009年文综试卷共44题,主观题数量与2009年相同,客观题数量比2009年增加5道题。
表1  试卷结构
学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选择题        12、13、14、15、i6、17、18、 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1、2、3、4、5、6、7、  8、9、10、1l
非选择题        38.(1)、(2)
39.(1)、(2)、(3)        40.(1)、(2)、(3)  
43.(1)、(2)44.(1)、(2)(二选一)        36.(1)、(2)、(3)
37.(1)、(2)、(3)
41.(1)  42.(1)  (二选一)  (二选一)

(二)考生答题评析
1.选择题(总分140分)
表2  2010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
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
总分        48        48        44        140
平均分        28.05        26.07        17. 58        71.7
难度值        0.58        0.54        0.40        0.51

表3  2009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
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
总分        48        48        44        140
平均分        31.48        24.30        23.14        78.92
难度值        0.66        0.51        0.53        0.56
比较表2、表3可知, 2010年文综试卷选择题考生平均分比2009年低7.22 分,2010年试题难度高于2009年试题难度。其中,政治低3.43分,历史高1.77 分,地理低5.56分。
2.非选择题(总分160分)
表4  2010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
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
总分        52        52        56        160
平均分        30.38        24.32        31.25        85.95
难度值        0.58        0.47        0.56        0.53
表5  2009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
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
总分        52        52        56        160
平均分        31.49        24.15        19.30        74.94
难度值        0.61        0.46        0.34        0.46

比较表4、表5可知,2010年文综试卷非选择题部分考生平均分比2009年高11.01分,试卷难度低于2009年。其中,政治低1.11分,历史高0.17分,地理高11.95分。
综合比较表2、表3、表4、表5,2010年文综试题考生平均分为157.65分,比2009年高3.79分,说明文综试卷难度低于2009年。其中,政治平均分为58.43分,比2009年低4.54分;历史平均分为49.97分,比2009年高1.94分;地理平均分为48.83分,比2009年高6.39分。
二、政治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
(一)试题分析
1.政治试题主要优点
(1)结构优化,理念创新
①分值的变化。政治部分的试题由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总分100分。新课标的四个模块在本试卷中都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经济生活(包括题12、13、14、15、38(1)问)和生活与哲学(包括题20、21、22、23、39(1)问、(3)问第二要点)各占30分,政治生活占24分(包括题16、17、18、38(2)问),文化生活占16分(包括题19、39(2)问、(3)问第一要点)。与过去高考试题相比,由三部分分值变为四部分分值,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容,经济、哲学、政治分值相近,结构相对优化,趋向合理。
②政治试题顺序,选择题结构形式的变化。过去文综试题,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在顺序上都排在最后,而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政治试题排在中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学科上的答题和得分,因为有了时间上的优势。2010年试题没有一材多题的选择题,全部是一材一问,这能比较灵活地、自由地考查知识点。2010年试题“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成为一大亮点,在12道政治选择题只有一道不是组合选择题,其余都是,这体现了今后几年选择题命题的一个趋势。这样的题干组合具有迷惑性,题支干扰性强,增加选择的难度,这直接导致了2010年政治选择题得分率下降,但命题严谨,题干和题支选项逻辑严密,没有偏题、怪题。
③理念创新。2010年政治试题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了以教材为本,以时代为主题,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民生工程、关注民主制度、关注文化等。其中2010年试题中出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索马里护航”“新能源产业”、“南水北调工程”、“选举法的修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道德模范”、 “上海世博会”、“中华鲟人工繁殖”、“矿难”、“文化发展”等题材或观点生动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
(2)显性与隐性、长效与短效热点相结合
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2010年高考试题也不例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卷的背景材料很新颖,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有长效热点、也有短效热点,既显性考查,又隐性考查。第12题取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考查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价格、汇率、关税等《经济生活》观点。第13、14题隐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题,首钢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15题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个长效热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第16题国际时政索马里护航事件,隐含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考查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17、38题取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矿难,考查《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政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要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打造管理和服务型政府,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18题反映了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选举法的修改,城乡实现了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实现了“同票同权”,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城乡选举差别,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充分尊重和保障了人权。第19题以近年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背景,考查了《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第20题看上去是考查了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是在缅怀一位离开我们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第21、22、23题隐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第21题取材科学探测木星活动,考查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人类探索自然的深化;第22题以建设美好城市为背景,考查创新、价值转换与创造;第23题以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考查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人类能改造自然。第39题结合国家关于振兴文化产业和发展文化规划的建议,考查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功能。
(3)突出主干,注重迁移
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对中学教材各模块均有涉及,在考查知识方面,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试题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经济生活》模块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汇率的计算、供给与需求、经济效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等;《政治生活》模块有行政机关监督体系、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对人民负责原则、各项职能、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国际关系、我国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等;《文化生活》模块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的功能等;《生活与哲学》模块有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这些考点都是中学教材各模块中主要知识点、常见知识点,与此同时,2010年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试题没有直接针对基础知识的设问,而是通过设置情景、从多角度、对维度对观点进行综合考查、运用,问题的语言表达和参考答案的组织都比较灵活和专业化,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贴近生活,立足能力
从中学现行教材看,都有“生活”两字,2010年试题的题材“三贴近”、“生活化”比较明显。国际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大题化,大题问题生活化、综合化。例如,第12小题出口商品的价格问题、第15题的南水北调工程、第16题的索马里护航问题、第18题的人大代表选举问题、第19题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第38题的矿难、第39题的文化产业问题等,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但高考毕竟是选拔式考试,所以又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试题在突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更加突出关于“信息获取”、“检索运用知识”、“描述阐述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选择题干扰性比较2009年要强,前面我们已分析,“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占了11道,题支的语言表达与中学教材的表达有点出入,但本身又是对的,考生要选对答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辨别、筛选能力,比如第14、15、16、18、20、21、22、23题。非选择题的问题对能力的要求更高,第38题第(1)问要求考生从经济生活回答煤炭行业重组的意义,并针对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第(2)问要求考生从政治生活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行政问责,并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这两问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9题三问的设置,能力考查要求更高,第(1)问要求考生从哲学角度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第(2)问“你赞成这种看法吗?”,这都要求考生先判断、再分析,需要一定的判断、逻辑分析能力。
(5)综合性强,答案要点细
2010年试题在常见题型中增加操作难度。措施与意义、“为什么”类型题,是平时模拟训练中常见的题型。其中涉及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学生可以从学科知识体系中检索和运用,但是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而不是泛泛地从考点的知识出发。从知识上看是容易入手的,但是大题的设问属于问中有问:如第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2)煤矿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每问分成两个小问,但只给一个总分值,学生如何分配答题的空间、分值,需要自己理性判断、合理安排。而且第39题(1)(3)问有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渗透,第39(1)问主要是哲学、文化、经济之间的渗透,(2)问主要是哲学、文化、政治之间的渗透。2010年试题答案的要点也比过去更细化,2008年有4分一个点,2009年有3分一个点,2010年全部是2分一个点,主观题共52分,26个要点,每要点2分。无论是试题的综合性强,还是答案要点的进一步细化,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
2.政治试题不足
(1)命题形式单一,相对平淡
2010年的政治试题几乎都是文字材料题,缺少了漫画题、古诗词题、成语或俗语题、图表题以及直接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题。在形式上略感单一、呆板、沉闷,不丰富多彩。
(2)主观题设问角度重叠
主观题第38题(1)、(2)问设问都是原因(意义)和建议,第39题(2)、(3)问设问还是原因(理由和意义)和建议,第39题(1)、(2)问都是考查考生判断能力。这在设问上显得有点重叠,层次性、多样性不够。
(3)个别试题答案要点专业性强,离教材较远,与试题本身不符
中学教学常常要求以教材为本,“材料在课外、答案在书中”。而第38题第(1)问的答案中“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这无疑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表达,离教材观点较远。还有第39题第(1)问“用哲学知识回答,……”,答案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这是一个哲学观点吗?对考生来讲是迷惑的,与试题本身不符。
(二)考生答题分析
1.考生得分情况
表6  选择题得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平均分
得分        1.95        1.8        3.37        2.8        1.12        1.86        1.78        2.83        2.6        2.82.        2.34        2.78        28.05
样本:100000 份
表7  非选择题得分
题号        38(1)        38(2)        39(1)        39(2)        39(3)        总得分
得分        8.85        7.06        5.08        5.17        4.28        30.38
样本:113180份

2.考生失分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固
第12题是一个计算题,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汇率、关税的计算,考生不会计算;第38题第(1)问从经济生活分析行业重组的意义及解决重组中的问题,学生不能把握“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等”基础知识;第38题第(2)问中“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学生也不能记忆,从而导致失分严重。
(2)能力不过关
①阅读材料能力较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导致选择题多选或漏选。如第20题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具体科学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强调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结果考生错选了第③项。
②审题能力不强。如第39题(1)问,运用哲学知识对“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出评析。其实问的是这句话是不是规律,不是规律,为什么。应回答规律是什么,联系不是规律,经验不是规律,但应该看到经济与文化之间有联系的。
③提出信息能力不强。如38题(1)问要求回答重组的意义和解决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材料中就有阐述。比如“导致税费流失”、“有的资产作价偏低”、“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构成新的安全隐患”等。
④教材理解能力弱。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教材观点相近化,意思趋同化,而很多考生对教材观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准确把握,结果导致失分。如第22题中出现“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还有39题第(3)问中“方法论的建议”。这两处都是考查哲学知识,前者考查创新、价值的知识;后者考查方法论,注意是方法论,非方法。而很多考生答文化生活知识,不是答哲学上的方法论知识,导致失分。
⑤表述能力欠缺、没有逻辑性;答题缺乏政治术语、口语化严重;答案不能要点化,要点不全面,对某一要点分析过多,结果浪费了时间,导致试卷不能完成,出现了较多空白卷;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照抄材料,随意乱答,不管题目。

(三)对政治教学的建议
1.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
考生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离开教材的基础知识,就会变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和高考复习中,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突破重难点。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0年的高考试题看,特别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也符合能力立意的高考精神。在这种高考命题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最根本的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平时教学和复习中一个重要任务。
3.透过时政热点,把握其实质
时政本身是一个感性的东西,我们平时对它的认识基本上是一个感性认识。比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实质。而高考的考查,借时政热点为背景,运用教材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阐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观点,揭露一个社会问题等。所以,我们在关注时政热点时,不仅是感性认识,更重要是理性认识。如2004年的居民收入问题,2005年的农民工权益问题,2006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007年的对外贸易问题,2008年的粮食问题,2009年的金融危机问题,2010年的矿难、文化与经济问题,这都是一些焦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折射出了党和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

三、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
(一)历史试题评析
1.历史试题优点
2010年新高考历史试卷与全国文综卷相比实现了平稳过渡,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总体呈现“新结构、新思路、新载体、新标准”等基本特征。
(1)试卷结构新
2010年历史试卷结构与历年试卷结构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12道题由原来12-23题调整到24-35题;非选择题部分调整幅度较大,原来分值32分的历史题增加到37分;另外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增加了43题和44题两道二选一的选做题。历史试卷较之于前几年的高考,题量有一定的提高。
(2)命题思路新
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体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选择题第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2010年历史试题就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历史试卷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偏”、“怪”、“冷”。
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在前三年的高考中,试题就开始大量启用新材料、新情境,构建全新的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2010年的高考试题,在此前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学术观点。材料题第40题第(1)问明代江南工业的特点,答案基本来源于材料,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层次;第(2)问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及特征,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大大拓展教材没有深入探讨的内容,它兼顾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如对英国19世纪40年代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归纳时,如果没有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与比较,没有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实际很难总结出“资金”及“阶级关系变化”的特征。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则是在前2问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它要求考生有很好的素养,是本套试题最大的亮点,是对此前命题的又一突破。
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高考试题注重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其自身的教育功能。第25题在此前高考关于柳宗元《封建论》中“封建”所认知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提出“公天下”的新命题,强调对地方“累世公卿”的突破,指出选官制度的诞生。第40题第(3)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大大突破传统旧教材对“政治制度”这一前提的认知。市场的重要性、资金、劳动力、技术、劳力等要素的前提性地位提高,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内容载体新
尽管考生考试结束后反映考题“超纲”,教师也大声疾呼选做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但这种命题方式能从根本上否定“背多分”这种历史接受性学习方式。近年宁夏、海南新课改高考试卷中关于改革的选做题指向性非常明确,2010年湖南省很多学校在备考过程中,自信地认为9次变革,有3次不作高考要求,在余下的6次变革中又进行反复比较,认为高考考哪些变革的可能性比较大,进行押题、猜题。殊不知,命题者跳出常规的思路,执行考试说明中“不拘泥教材”的基本精神,强调教材是载体,因此改革史和战争史的两道选做题,都是教材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内容。它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向高中历史教师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即学习选修课程教材时,以改革史和战争史的材料为依托,强力推广材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中真正领悟历史,在探究中反思历史。教材应当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时下高考历史试题对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考生而言,基本没有出路。
(4)评价方式新
我们过去老是批评高考试卷没有考察考生的思维,很难拉开优等考生与中上水平的考生之间的差距。2010年40题(3)小题,用一个13分分值的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了体现“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只提到答题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在阅卷过程中,过去“采分点”计分方法被这种新题型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计分的方法。它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态、单点结构、关联结构等,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分值的幅度之多(原来最多4分,这次有13分)、开放的程度之深(原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开放性试题设计,但答案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2010年这道题完全要考生临场组织素材,进行小论文式的作答)、拉开的距离之大,这都是历年试卷无法企及的。
2.历史试题不足
(1)题干的表述难度稍大
本套试卷中部分试题,由于题干引用的材料大多采用原汁原味的“新材料”,其表述和学生平常接触的表达方式有较大距离,无形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如第26题,题目考查的是王安石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本来难度不大。但题干中所引用的“形者,有生之本”,由于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到底指什么,很难正确理解题意。第25题考查郡县制,题干迷惑性更大,学生并不知道封建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词义的变化,不清楚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秦始皇开创“公天下”这一判断与他们平常学习到的中国古代帝王世袭“家天下”的结论也有很大不同。本题题干所引用材料和学生知识结构严重脱节,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同时也由于中央集权等干扰项影响太大,其余备选项区分度过小,导致得分率低,仅为0.49。
(2)部分答案与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第40题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工业化阶段(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工业革命等。但答案只分两个阶段,对于考生而言,对特征的归纳相对来说就会更难。同时,工业革命阶段要考生根据材料,再结合教材知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时,很难得出“资金”及“阶级关系的变化”的特征。因此命题者可以在第(2)问设计题目时,对材料所分的阶段进行适当的限制,如“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的难度,同时又能很好地弥补提供的参考答案与材料中的不一致的漏洞。
(3)第43题和44题两道选做题难度值及得分率明显不一致
从两题的得分情况来看,43题平均得分为9.69分,44题平均的得分为6.78分,相差为2.91分。也就是说,作改革选做题的考生比做战争题的考生要占有优势。究其因,主要原因就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题的答案较多地要求从考生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而且主观性强。第43题阅读量比第44题战争题要少,而得分机率则比44题高。建议明年命制两道选做题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难度相当、得分相当、阅读量相当的题目,尤其注重答案分别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分几率的等同性,以便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二)考生答题评析
1.考生非选择题得分情况
表8      非选择题得分
题号        40题(1)        40题(2)        40题(3)        43题        44题        总得分
得分        4.52        7.70        3.42        9.69        6.82        24.32
2.考生非选择题失分原因分析
(1)40题(1)得分及原因分析
本题满分8分,考生平均分4.52分。从考生答卷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考生回答本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没有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消化,出项盲目抄材料的现象;概念不清晰,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两个概念混淆;此外还存在语言表达混乱的现象,如出现“官营资本主义发展到民营手工业”等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
(2)40题(2)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6分,考生平均分7.70分。从考生角度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考生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资金”及“阶级对立关系”的两个特征基本没有提到。材料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相关信息,要考生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回答得很全面,超过考生的实际能力。二是考生在做本题时应试技巧有问题。如部分考生把阶段和阶段特征夹杂到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阶段与特征分开作答,但是还是把特征答错位置,影响考生的分数。
(3)40题(3)得分及原因分析。本题满分13分,考生平均分3.42分。
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文综历史和地理增加选修部分的考核内容后,阅读量增加,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难以完成,否则不可能出现14.0%的考生得0分的状况。
从教师备考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开放性小论文式的题型训练比较少,直接造成考生没办法把握答题技巧,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考生时间定为不准,中国史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不少考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等,将近80%的考生只得到5分以下也反映这个基本现实,至于得10分以上的考生是凤毛麟角。
(4)选做题43题得分及原因分析
本题满分15分,考生平均分6.69分。考生在本题得分比较高,在抽样试卷中,得13分的考生就占16.9%,主要原因是在材料中有较多的得分点。尽管如此,但是考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考生对材料不理解,对“盐院”和“常平盐”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因此出现如“近的地方设盐院,远的地方设常平盐”等错误答案;有的考生不知道提炼观点,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就认为大功告成;有的考生一看到比较题,就从目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答题,这是明显的思维定式在作祟。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使用历史专业化的语言,如有的考生在答“利民”这个要点时,就这样表述:“使人民心里乐开了花,办法实在妙极了”;在答增加政府收入的要点时,考生居然运用反问句,“农民富了,难道国家还不富吗?”
(5)选做题44题得分及原因分析
本题满分15分,考生平均分6.82分。本题考生得分较低,归纳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考生审题不当。考生没有按照提问的顺序作答,第1小题背景与理由颠倒;第2小题原因与评价混淆不清。二是考生基本功差。一些考生错别字严重,如把“尊严”写成”尊言”;“颜面”写成“严面”;有些考生对“一战”与“二战”概念混淆,同盟国与协约国,反法西斯与法西斯概念混淆;也同样存在口语化答题的现象,如考生把“对中国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写成“不给中国法官好的位置,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三是答非所问严重,风马牛不相及。如把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答成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是战胜国答成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对历史教学的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和让学生多练,要学生让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坚持材料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的历史课堂反对教师“满堂灌”,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归纳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010年的高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很高的能力,再在此基础上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不能忽视教师本身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高考考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归纳及综合能力及语言文字能力等,这对教师本身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努力改革,不深入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将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就无法适应新高考突出考学生能力的考试模式。
四、地理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
(一)地理试题评析
地理部分的试题由11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组成。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共100分。在内容比例上,高中地理“必修1”、“必修2”、“必修3”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占90%,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的内容占10%。与新课程标准前的考试相比试题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更注重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二是增加了自主学习和发现地理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要求,材料新颖;三是减少了目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太阳高度的计算;四是将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背景素材出现,基础化、图像化特色鲜明。
1.地理试题主要优点
(1)注重主干知识和迁移能力的考察
2010年高考地理试卷非常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把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2010年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天气和天气系统、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产业的转移、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地域环境的分异规律及成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在考试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少了,理解的内容多了,考察学生逻辑推理的内容增加了。例如,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出现“分析”、“比较”“解释”、“简述”等关键词,学生只有综合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有效地回答问题。
(2)注重对地图的考察
据统计,2010年地理试题中共有7幅地图,除了第6—8题以外,题题有图,并且是一图多题,突出了地图语言的特色。主要有新疆局部地区地形图、人口比值线图、地中海沿岸局部区域图、东北地区等值线图、中国桑蚕业分布图、地中海某旅游岛屿图、地质施工剖面图。地图类型多样,能力考查全面。
(3)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
在第37题第(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部颁标准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第(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这种开放性试题在旧考试试卷中是没有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
(4)把握了学科发展趋势
如“三S”旅游(阳光、沙滩、海洋)是近年来国际旅游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第41题以地中海塞浦路斯岛为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第6—8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全球化发展历程。第10—11题考查干旱条件下的节水农业与海水淡化,这些都是学科的热点问题。
2.地理试题不足
(1)设问不严谨
第36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但是答案中有三分之二的计分点是要求学生回答判断地形分布特点的理由,学生因为得不到问题的要领而出现遗漏现象。
(2)答案预设欠周全
在第37题第(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部颁标准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本意是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就可酌情给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既没有按答案要点一来回答,也没有按答案要点二来回答,对阅卷尺度的把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两个选修模块的难度很不平衡
第42题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选考题,学生要根据地质施工剖面图回答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的原因,答案的“工程技术”含量很高,与中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不敢轻易选择该题,导致文科考生中只有20.45%的考生选考了42题,并且平均得分低于第41题“旅游地理”模块平均分2.82                    分(两题满分均为10分),难度很不平衡。
(二)考生答题评析
1.考生得分情况
表9   选择题分数分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总得分
得分        1.37        1.12        0.87        1.05        0.23        3.00        1.88        3.26        0.57        1.24        2.99        17.58
难度系数  0.40    样本数:100000
表10   36题分数分布
分数段        0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11分        12分
百分比        6.34        3.18        1.72        2.71        3.63        2.59        3.14        3.29        4.73        4.66        4.1        2.72
分数段        14分        15分        16分        17分        18分        19分        20分        21分        22分        23分        24分        25分
百分比        5.88        4.6        2.21        4.83        6.18        5.65        1.27        4.13        5.86        5.32        0.13        1.09
平均分13.53   难度系数 0.52     样本数:117823
表11    37题分数分布
分数段        0分        2分        4分        6分        8分        10分        12分        14分        16分        18分        20分
百分比        1.63        1.40        4.28        9.65        15.92        20.41        20.28        15.50        8.15        2.44        0.34
平均分10.51   难度系数 0.53     样本数:126087
表12   41题分数分布
分数段        0分        2分        4分        6分        8分        10分
百分比        0.11        0.40        6.17        25.20        39.69        28.44
平均分7.78     难度系数 0.78    样本数:80923
表13      42题分数分布
分数段        0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百分比        3.93        13.81        1.82        26.38        3.55        32.66        1.66        14.02        0.39        1.78
平均分4.97    难度系数0.50     样本数:32547
2.考生失分原因分析
(1)过失性失分
审题不清。例如,第36题(1)“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而一些考生却描述整个区域的地形特征,诸如“多丘陵,地形崎岖”,“地势西高东低”。
答题不规范。例如,第37题(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时,有的考生用“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等非地理专业术语。一个不规范的字词导致整个句子表达错误,一句不规范的话导致整段文字失去意义。
地理过程分析错误。例如,第42题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几乎没有考生从“岩锚”角度回答,更不能从山体大规模滑落的过程去分析,而是从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来猜答案、碰答案,如“地壳活动频繁”、“流水侵蚀”、“风化作用”。
思维定式负迁移。例如,一些考生在回答41题塞浦路斯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说“气候适宜,降水多,适宜旅游”,将农业区位条件和旅游区位条件混为一谈。
(2)知识性失分
概念模糊。许多考生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问题。在回答第36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时,有考生将等雪期线写成“等降雪量线”;在回答第36题(3)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时,前后矛盾,如答“纬度低,气温低”。
空间定位不准。例如, 第41题分析某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虽然考题没有要求考生判断是塞浦路斯岛,但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岛屿位于地中海。有的考生却认为该岛屿是海南岛,从避寒角度谈该岛的区位条件,离题万里。
地理模型建立失当。例如,第36题(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许多学生只答自然原因,不答人为原因。第37题(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时, 只答自然条件,不答社会经济条件.
(3)技能性失分
时间分配不当。2010年文综试卷题量增加后,大量考生没有注意先易后难,某些难题耗掉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没有时间复查,匆匆交卷,错误不少。
答题量远远超过参考答案而导致答题效率低。例如,第41题回答塞浦路斯岛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时,有的考生反复从海、陆、空交通条件去分析,其实这只是交通便利一个得分点。
(三)对地理教学的建议
1.抓住学科主干知识
如地球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点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人地协调发展、区域认定、等值线图及其应用、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抓学科主干,落实基础知识是地理备考永远的“主旋律”。
2.体现学科特色,突出读图、用图能力的教学
近年来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图像设计新颖,突出了对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尤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达到了无图不设问的程度,使得“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
3.以区域地理为落脚点,构建地理整体思维
通过区域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考查学生知识网络的构成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变化。自从地理纳入文综考试范围之后,就明显改变了“地名加物产”的传统地理考试模式,淡化了对知识本身的死记硬背,而以地理思维能力考查为主线,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些试题都在提示我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掌握的是以地理的学科视角去解读问题,这是考试的要求,更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
4.审题、做题要规范,提高得分率
在平时的地理备考训练中,要重视审题训练。审题要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尤其不能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图名、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图例等。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这些关键字句往往是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的重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尤其是综合题,要想不丢分,一定要系统性、条理性,这是将来地理试卷发展的趋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0-10-8 23: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值得认真读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0-10-10 17: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研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8 20:51 , Processed in 0.0904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