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5|回复: 9

又是一年高考大纲发布时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4 15: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的一年高考的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已经或即将出台,集中一下,方便查阅与研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5: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2-26 15: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变化不大,文字游戏而已1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解读《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浙江省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各学科专家,依据教育部新课程考试大纲、浙江省高中新课程相关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实际编撰,对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相关科目的考试内容、要求、形式作了详细说明。它将对今年高考浙江卷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5大科目的考试内容、要求、形式作出具体解释……
  文综

  政治:稳中求变

  与2010年相比,今年政治主要有三大变化:

  1、考点表述更趋简洁和科学。《经济生活》中“财政与税收”的13个考点整合为4个考点;另外4个考点的表述也更为简洁;2、考试范围稳中有变。6个考点中的5项内容被删除或是部分删除;3、试题类型、考点分布、题目数量、难度系数变化不大。

  复习建议:以《考试说明》为蓝本系统梳理各考点,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以课为单位构筑知识框架图,对知识板块的归纳要“清”;打通课与课之间的知识鸿沟,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对于每个知识点,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惠贞书院王先丽)

  历史: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1年历史考试说明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其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试题题量和难度基本不变,参考试题略有调整:从选择题来看,删除了中国古代生产科技与中外交流、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著作、“中西合璧”的新生活等三道选择题,新增宋朝残缺地方机构示意图、道光年间“湖丝出洋”、中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启蒙宣传等试题。从主观题来看,删除了中国社会明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演变题,新增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及其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题。这些变化说明,今年高考试题将更加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是调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建议复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1、遵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全面串联所学模块知识,努力做到历史主干知识的“古今贯通”;2、依托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多元史观,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评价历史的能力;3、以长效的热点问题为切口来梳理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复兴”、“民生”、“公民意识”等重大现实问题。

  (惠贞书院李永康)

  地理:加强图表分析训练

  2011年的地理考试说明基本延续了2010年的考试说明: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试题命题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以高中系统地理内容为主体,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更加注重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有效提取、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的考查。

  复习迎考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①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加强对重要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理解与应用;②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注重解题思路的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③加强图表分析训练,注重图表在日常复习中的应用,构建学生心理地图;④注重结合地理主干知识分析时事热点。

  (惠贞书院周汉潮)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2-27 19: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做微调,可以保证书本的畅销,考试院、出版社皆大欢喜!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2-27 22: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有专家解读,大同小异,说了等于没说,得到的启发越来越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1-2-27 2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没方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部分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应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2.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阅读量、思考量和书写量适中。
3.坚持能力立意,全面体现考试目标与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时代性: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4.人文性: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考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优秀民族文化成果,重视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考核;尊重考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考生。
5.实践性: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考生提高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6.选择性: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置选修模块的选答题,鼓励和促进考生个性化发展。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满分:300分。
    4.内容比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左右。
    5.题型比例: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必答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第二部分为选答题,约为40分。选答题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
6.试题难度:全卷总体难度(P)0.6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0.65,历史0.60左右,地理0.5-0.60。
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所蕴含的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取地理信息的最基本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地理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经纬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通过对地理图表考查形式的创新,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其中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中,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全面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质、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段时间等。此外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通常有以下几方面: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Ⅳ. 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考试范围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二)考试内容
?  必考内容
地理1:《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应用  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联系和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比较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流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和矿产能源开发的条件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修2:《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海水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波浪、潮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洋流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和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岸带在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 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  海洋空间在海洋运输与通信、围海造陆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 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台风及其危害  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及其影响  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常见虫灾、鼠灾带来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别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水文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修6:《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的重要措施及其作用
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0: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二)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三)        科目分值
    试卷满分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各学科试题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只涉及本学科内容。
(四)        试卷结构
     试卷分第第I卷和第II卷。
    第I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组成,共33题,合计132分。
第II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6题,原则上不超过15小题,合计168分。
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内容(含时事政治)的分值占100%。
历史学科:必修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
地理学科:必修内容(含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
(五)        组卷
试题排列,选择题在前(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依次编排),非选择题(按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依次编排)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III.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地  理  
  本考试说明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的。对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文科综合卷地理部分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有助于考生复习时对《考试大纲》的理解。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这里的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反映的与地球表层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信息。命题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试题信息蕴含丰富,形式多样。
    获取和解读信息,主要包含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判读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等思维过程。如何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 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文字表述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引文、图表的注记或说明,以及题干(设问、备选项等)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基础材料,往往隐含着试题的脉络和解题的思路。
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读还是推理,是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等,以及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表地理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地理数据表格所提供的信息。
    考生首先要能够判读图表中的图(表)名、坐标、栏目、数值、点、线、面、符合、注记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之间的转换,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次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特征或规律。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考生首先要确定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该主题队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出重要、关键信息,剔除次要、干扰性信息。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路径。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技能师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变式和迁移,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这里的调动是指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已知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启动和支配。这里的运用是指在调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既要讲获取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又要自如地组织、运用有关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考生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应用方法,提升地理思维的品质。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实质上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提出适用于改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地理知识,是指考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习得的地理知识。
    试题取材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拓宽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考查,还体现在地理试题的适度开放性上,倡导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地理问题。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技能是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的特有方法或程序。
   考查涉及的地理技能主要有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填绘,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
   考查考生地理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准确程度。
4、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中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有关技能去加以推导和论证,如数据处理等。人文地理有关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如纵向比较等。
同时,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地理问题的论证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能力,如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描述主要是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主要是指对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或成因进行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规律,往往是地理试题的具体要求或任务,通常由指令性动词(如指出、说明等)引出。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 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本项要求的核心是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扼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
首先,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试题说涉及的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描述概念时要突出关键词,保证概念的准确性。其次,考生要掌握重要地理要素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人口、资源等)的描述方法,既能运用概念进行定性概括,又能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定量表述。再次,考生要将地理规律与试题指定的具体区域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关于地理基本规律的基本理论,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的。
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首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学地理课程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深刻理解所涉及的地理基本规律;其次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结合试题所及具体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过程,说明其内在的地理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关注不同尺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并进行探究,是地理考查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地理问题,要求考生依据获取的信息,发现信息中蕴藏的矛盾,从地理位置、空间结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提出问题。
考生应能正确区分地理问题与非地理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概括、评价等思维过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看待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明确有价值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运用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来探究、解决相关地理问题,是地理考查的核心。
论证问题的基本要求是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认识,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扎实的地理主干知识,特别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坚实基础。地理知识越丰富,用于判断、比较、分析、归纳、推理、说明的证据就越充足,论证结果就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考生要能够针对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名称和研究要素,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确定所需资料的内容和搜集途径。
试题中的地理问题多为新情境中的问题或新问题,考生要根据具体要求,迁移、重组,甚至创造性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运用科学的语言,不仅要求考生注重对地理概念深入理解和熟练提取,还要求考生注重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答题中做到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层次清晰。
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就是要求表述过程按照地理事象的时空次序或因果关系进行。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要遵遁地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把握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描述问题所涉及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题要求考生在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突出论证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和简洁性,提高答题的效率。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关注的主要有正确的全球意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考生要将这些观念体现在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讨和评价中。
试题要求考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要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关心和爱好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指定选考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第四部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环境保护(选修6)
      本部分为指定选考内容,分值占地理总分的10%左右。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地 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二)环境保护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第五部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一)地球与地图
    经纬图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等高线地形图
(二)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与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与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水文特征
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
(三)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
我国主要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
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
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如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四)乡土地理
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
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三、题型示例   
          略   



【变化解读】
  1.自然地理。2012年的考点为“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如今变为“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并且位置前移一行,说明今年的高考可能更加注重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进行考查。
  2.人文地理。2013年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考试说明中的位置较2012年前移了两行,考点“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前移一行;考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比2012年,将“农业”的位置放置到“工业”之前,说明农业的分量将有所增加;删去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两个考点。
  3.区域可持续发展。2013年考试说明删去考点“区域的含义”;考点“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位置前移两行;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新增的考点;考点“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的考查地位有可能增强,这与我国前不久投入应用的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存在关联性。
  4.选修部分。2013年新增了选修6《环境保护》。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4-3-3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全面,顶一个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15 17:38 , Processed in 0.0865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