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部分
Ⅰ.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应有利于高校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2.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材料简洁、明确,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阅读量、思考量和书写量适中。
3.坚持能力立意,全面体现考试目标与要求,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时代性: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4.人文性: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关注考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优秀民族文化成果,重视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考核;尊重考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贴近考生。
5.实践性: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考生提高参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能力。
6.选择性: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置选修模块的选答题,鼓励和促进考生个性化发展。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试卷满分:300分。
4.内容比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左右。
5.题型比例: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第Ⅰ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必答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第二部分为选答题,约为40分。选答题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1题。
6.试题难度:全卷总体难度(P)0.6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0.65,历史0.60左右,地理0.5-0.60。
7.组卷方式: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所蕴含的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取地理信息的最基本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地理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经纬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通过对地理图表考查形式的创新,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其中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中,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全面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空间特征如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质、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段时间等。此外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试题的要求通常有以下几方面: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Ⅳ. 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考试范围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试题总分为100分,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15℅。
(二)考试内容
? 必考内容
地理1:《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应用 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联系和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比较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流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 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和矿产能源开发的条件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修2:《海洋地理》
1. 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海水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波浪、潮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洋流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和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等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岸带在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 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波浪能等海洋能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 海洋空间在海洋运输与通信、围海造陆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 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台风及其危害 台风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及其影响 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常见虫灾、鼠灾带来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别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水文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防灾与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当方法或应急措施
(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选修6:《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的重要措施及其作用
针对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