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73|回复: 3

[读书推荐] 高校文理学科格局调整 文科迎振兴机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8 2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8 20:59 编辑

[size=0.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8年,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方向更加明确。10月19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出台,文科首次列入计划之中,这无疑在释放一个明显的信号:文科振兴的机会来啦!

未名湖 图源自网络
文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哪些优势
说到文理分科,很多家长和孩子首先问的是:“文科好还是理科好?”毕竟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读文科好考大学,读理科好找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传统格局之下,理科学生的人数以及专业数量,都是要大于文科的,人们也更青睐于选择理科。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发展并未得到足够的匹配,发展人文科学已刻不容缓。在教育部的调控之下,文理学科的格局又会如何呢?文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有哪些优势呢?
教育部携手高校振兴文科
为提高文科地位,教育部门早已出台相关措施,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到10月19日出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都足以展示教育部的态度,提高文科地位意在当下。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表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在系列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的基础上,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了各个计划的实施范围,探索出一套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认识到,无论是在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上,还是在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滋养都必不可少。继教育部发文后,各高校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配合教育部门相关工作的实施,以提高文科地位。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其新任校长郝平近期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就已经明确表示,北京大学将要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当然,不只是北大,其他高校也已开展各项相关工作。清华大学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望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传承学术、弘扬传统、激励后学、倡导创新的人才体系和发展机制。
浙江大学为促进文科发展繁荣特意召开了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武汉大学召开了多届文科院长论坛,西南大学召开了文科繁荣工作座谈会,还有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的知名院校,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类院校,对于提高文科地位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人文学科意义重大
“如果说上一个百年,清华是百年辉煌;那下一个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出身理工科、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从不讳言自己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在他看来,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取决于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两方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的影响还会更广泛、更持久。
同样,北大历史学系出身的郝平表示,“人文学科是北大的‘本钱’。学校已经明确,要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
“人文学在大学中有何意义?就好比北大校园里的未名湖,或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那是一所大学的‘灵气’与‘文眼’,你说重要不重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人文精神不仅是诗情画意,更包括超越性——对人类前途的整体性思考、对现存制度的反省与质疑、对科技万能的阻隔与批判,“长远看,这些并不体现为GDP或SCI的思考,对人类的意义,或许更值得称道。”
在北大读书、工作30余年的北大历史学系主任张帆表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北大的学科布局作了一些调整,有一些新兴学科和密切服务现实的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张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对而言,文史哲这些不易产生经济效益和进行产业转化的学科出现边缘化倾向,教师队伍规模缩小,学生减少。对此,他不无忧心,这些学科虽然不能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但从长远来说,它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现在希望能借助学校支持文科发展的机遇,把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好好建设起来。”张帆说道。
人文学科学生强在哪儿
放眼世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的狂飙之后,重拾文科教育已成国际学界的普遍呼吁。
《中国科学报》曾刊发《哈佛校长:人文教育不可替代》一文,文中哈佛校长福斯特曾列举一组数据,“在国际上,大约55%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都承认,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强调“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福斯特提到,对领导者来说,人文学科可以提供三重价值:真知灼见、即席演讲与劝导说服。她举例说,人类学能够为人们提供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分裂的原因,文学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战争的诱惑,而历史可以为我们认识自我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提供洞见。此外,她还认为,语言及其说服劝导,是一位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说当今世界上最能令人铭记的领袖,大都具有人所共知的特点,即:使人改变主意,去做自己原来可能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同样,写作技巧也尤为重要,既是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而且把东西记下来本身也可以帮助人们从万般头绪中寻找到理性的线索来。
在振兴文科的新时代格局下,孩子究竟该报文科还是理科呢?针对家长学生关心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学一线教师,他们一致表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还是选理,兴趣都是第一前提。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表示:“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孩子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


高校文理学科格局调整 文科迎振兴机会
edu.sina.com.cn 2018年12月07日 06:30
文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有哪些优势
说到文理分科,很多家长和孩子首先问的是:“文科好还是理科好?”毕竟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读文科好考大学,读理科好找工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传统格局之下,理科学生的人数以及专业数量,都是要大于文科的,人们也更青睐于选择理科。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发展并未得到足够的匹配,发展人文科学已刻不容缓。在教育部的调控之下,文理学科的格局又会如何呢?文科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又有哪些优势呢?
教育部携手高校振兴文科
为提高文科地位,教育部门早已出台相关措施,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到10月19日出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都足以展示教育部的态度,提高文科地位意在当下。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表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在系列卓越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的基础上,通过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扩大了各个计划的实施范围,探索出一套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认识到,无论是在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上,还是在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滋养都必不可少。继教育部发文后,各高校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配合教育部门相关工作的实施,以提高文科地位。
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作为国内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其新任校长郝平近期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就已经明确表示,北京大学将要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当然,不只是北大,其他高校也已开展各项相关工作。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望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传承学术、弘扬传统、激励后学、倡导创新的人才体系和发展机制。
浙江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为促进文科发展繁荣特意召开了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武汉大学召开了多届文科院长论坛,西南大学召开了文科繁荣工作座谈会,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成立了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的知名院校,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类院校,对于提高文科地位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人文学科意义重大
“如果说上一个百年,清华是百年辉煌;那下一个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出身理工科、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从不讳言自己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在他看来,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取决于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两方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后者的影响还会更广泛、更持久。
同样,北大历史学系出身的郝平表示,“人文学科是北大的‘本钱’。学校已经明确,要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
“人文学在大学中有何意义?就好比北大校园里的未名湖,或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丽娃河,那是一所大学的‘灵气’与‘文眼’,你说重要不重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人文精神不仅是诗情画意,更包括超越性——对人类前途的整体性思考、对现存制度的反省与质疑、对科技万能的阻隔与批判,“长远看,这些并不体现为GDP或SCI的思考,对人类的意义,或许更值得称道。”
在北大读书、工作30余年的北大历史学系主任张帆表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北大的学科布局作了一些调整,有一些新兴学科和密切服务现实的学科得到长足发展。”
张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对而言,文史哲这些不易产生经济效益和进行产业转化的学科出现边缘化倾向,教师队伍规模缩小,学生减少。对此,他不无忧心,这些学科虽然不能与国家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但从长远来说,它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现在希望能借助学校支持文科发展的机遇,把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好好建设起来。”张帆说道。
人文学科学生强在哪儿
放眼世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的狂飙之后,重拾文科教育已成国际学界的普遍呼吁。
《中国科学报》曾刊发《哈佛校长:人文教育不可替代》一文,文中哈佛校长福斯特曾列举一组数据,“在国际上,大约55%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都承认,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强调“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福斯特提到,对领导者来说,人文学科可以提供三重价值:真知灼见、即席演讲与劝导说服。她举例说,人类学能够为人们提供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分裂的原因,文学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战争的诱惑,而历史可以为我们认识自我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提供洞见。此外,她还认为,语言及其说服劝导,是一位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说当今世界上最能令人铭记的领袖,大都具有人所共知的特点,即:使人改变主意,去做自己原来可能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同样,写作技巧也尤为重要,既是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而且把东西记下来本身也可以帮助人们从万般头绪中寻找到理性的线索来。
在振兴文科的新时代格局下,孩子究竟该报文科还是理科呢?针对家长学生关心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学一线教师,他们一致表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无论选文还是选理,兴趣都是第一前提。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表示:“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孩子的学习得心应手,在竞争上胜人一筹,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依据。”
■新闻链接
清华大学: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
据清华大学官微,清华宣布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这是清华进一步推动文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文科资深教授是清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采取提名推荐制。
目前,中国的院士制度只设立在理工农医等学科,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直没有与之相当地位和影响的学术称号。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此后,国内部分高校相继实施文科资深教授或一级教授岗位制度。
北京大学:拟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
近日,在翦伯赞同志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北大历史学系出身的郝平公开表示,“人文学科是北大的‘本钱’。”学校已经明确,要下大力气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那些意义重大、着眼长远的学术项目,注重学术的传承与积累,为文科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资源保障,确保北大文科的学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发扬光大,确保人才辈出、名师云集、成果丰硕。
浙江大学:举行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
今年1月,浙江大学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举行。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浙江大学文科发展繁荣出谋划策。
浙大党委书记邹晓东在会上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在浙江大学长期办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要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明确使命,面向未来,勇攀高峰,促进浙大文科发展繁荣。他也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的作用,集聚文科资深教授等高水平专家学者的智慧,更好地为文科的发展把脉支招。
其他多所高校助力文科发展
武汉大学已召开了多届文科院长论坛,探讨文科发展思路。西南交通大学,传统视野里以交通轨道学科见长的高校也召开了文科繁荣工作座谈会,表示将在文科建设上有“大决心”“大手笔”。华东理工大学则宣布成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文/本报记者 冉阳 祝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1: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8 21:23 编辑

北大教授亲述:我所经历的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
edu.sina.com.cn 2018年12月06日 15:23
本文由澎湃新闻摘录自《科场现形记续编》,作者郑也夫。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群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代价论》《信任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文明是副产品》等。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

北大清华近年的招生争夺战十分激烈。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对参与2015年北大招生工作的5位同学的访谈,力图较为客观地呈现出招生工作的图景。
一、进入招生组的学生
北大各招生组是由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办)统一领导和管理,每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一个总部,市、县根据多年来该地中学和高考成绩情况适当派驻招生组。名牌中学多的、生源好的地区招生组规模就大。
招办人手不足,所以会从学校抽调行政人员和院系教师及在校学生。对参与招生的学生有如下选择偏好,一是高年级本科生,二是本科就在北大的研究生,三是生源地学生,特别是名牌中学考上北大的。
不同的学生进入招生组渠道不同。有从老乡群获得消息,经介绍加入;有通过已在招生组的社团同学邀请加入;也有报志愿时便被邀请从大一开始加入;还有因报考时认识了所在市招生组负责人,后主动联系该负责人而加入。
招生工作并不轻松。参加北大招生组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劳动。那么,对于这样一份在短期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义务劳动,学生们参加招生的动机是什么?不同学生加入的原因各有差异,主要有:
能公费报销回家;满足对招生过程的好奇心;基于人情关系的帮忙,特别是与招生组老师的关系;四,为个人简历增加一道经历;通过招生拓展人脉;当年报考时曾被清华招生组“坑过”,希望能为后来者现身说法,提供经验;怀揣自己的理想主义和招生理念,希望能够得到践行;为北大和中学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争夺目标与落地前的准备
北大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兼顾港大和港中文。每年招办会先组织一次行前大会,介绍往年的招生情况和问题及解决方案、分享招生感受和技巧、发放招生宣传材料、强调招生纪律等。
招生争夺最重要的目标是省文理科状元,其次是文科前五或前十,理科前十或前二十;另一目标是控制本省招生分数线,最好能比清华高一分,这主要是针对理科,文科不作要求,因为北大文科招生人数比清华多,最低分数线每年基本上都会更低。
招生不是高考成绩出来前后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招生组落地前,招生争夺战已经打响,一般是从学生进高二开始,这期间主要有几件事:
一是重点中学寒暑假的返校宣讲,宣讲人基本是该中学或地区刚考上北大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师兄师姐或者老乡的身份沟通感情,介绍和宣传学校。二是在高三时,到各知名高中,根据学生前两年的成绩以及最近几次模拟考或大考的成绩统计高分层。这一阶段主要是跟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络,同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长、班主任了解学生们对北大和清华的倾向,争取让高分学生报名参加博雅计划。三是在高考结束后,对来北大参加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笔试与面试的学生,招生组会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加强联系,但是不同省份的招生组形式不同。与学生和家长在这一阶段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清华给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分或降分力度,从而能使北大适当调整招生争夺战略,反之于清华亦然。
三、落地后的招生争夺
高考成绩出来前几天,招生组就需要到达驻地,到达后成绩出来前是和清华竞争的一个宝贵时间段。
笔者2015年所在的招生组提前两天到达。先是前往A市三所重点关注中学,拜访校长、副校长、高三年级长和“尖子班”班主任,了解有可能上线的学生的估分情况、院校和专业倾向。有的招生组也会直接和学生联系,询问估分情况。有的会举办答疑会或宣讲会。有的招生组则不会有太多行动,宣讲会在成绩出来后举行,因为这时考生才知道他在全省的排名,才能结合自身情况去了解学校和专业。
高考成绩出来这一天对于招生组而言十分重要,这一天北大与清华要在三个方面抢时间。
一是拿到高考成绩。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3月底曾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教育部门确保高考数据信息安全,凡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但在绝大部分省份,两校都会提前知道成绩,只是不同省份渠道不同。有的是通过招生组老师过去几年的招生中与考试局里的人建立起来的私人交情,这属于最高机密,学生组员不清楚究竟如何提前拿到成绩。有些地区的中学校长或家长会更早得知成绩和排名,信息甚至更具体。有的省市招生组能提前拿排名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名单,因此需要在放榜后以最快速度向名单上的考生打电话确认成绩,从而迅速整理出排名。
二是确定文理状元并在第一时间见到。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是从一个私立学校出来的黑马,当时清华招生组比北大抢先一步接触到他,此后北大便一直处于被动的追赶局面。
三在争取比对方先接触到前十名的考生。为了能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分考生,有些招生组会在出成绩当天下午邀请有希望上线的学生前来参加讲座或分享会,并尽量把时间拉长,类似于将考生“圈留”起来,最好能够等到招生组拿到成绩,并阻止考生前往对方招生组驻地。但笔者2016年、2017年所在的招生组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得知考生排名的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考生,邀请考生和家长前来驻地了解学校和专业情况。
成绩和排名尘埃落定后便进入北清两校争夺学生最激烈的阶段,也是学生和家长与两校招生组谈判的阶段。
整个流程包括与上线考生接触、介绍学校和专业信息、确定考生意向、签订合约、赠送纪念品、拍照、组织活动。中间会根据考生的不同情况,包括名次、家长和亲戚的意见、清华招生组的行动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争夺最激烈的是省状元,其次是理科前十文科前五。对于省状元,两校的策略相同,比的是谁最先接触到并“控制”起来。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由清华先接触到,并迅速将其带离该省,为其买了去往北京的机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让其无法与北大招生组接触。当时北大招生组的应对策略是不停地向该状元及家长发短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能得到和他见面的机会。在得知他的航班后马上买了该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过不断地争取最后终于获得了与该学生见面的机会,见面后的策略是不再说服,而是带他参观北大,参加他感兴趣的讲座和专业。不过最后该状元还是去了清华。2015年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可以说是完胜,出分当晚很快签了9个同学。清华招生组因此也比较着急,开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专业,对于一些学生用经管和建筑来吸引,这种用专业吸引的方法北大也使用,但只会针对名次靠前的考生,一般是用光华、经院、数学、元培来吸引。对于状元或省前二,如果招生组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将学生招进来,会动用到中学、学生家长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关系,清华在动员工作上比北大略胜一筹。
影响北清两校争夺激烈程度的还有中学和学生家长的态度。有的中学长期以来与北大或清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若中学和清华关系更好,那么这个中学的学生可能更多地会选择清华。另一个两校需要展开拉锯战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尤其是排名靠前的。有的学生家长会因学生的排名谈条件:专业和金钱。不过这属于少数现象,一般是状元和省前三才有这个筹码。总体上提钱的家长是少数,而且北大招生组对于学生家长提的条件是有底线的,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并无专项经费给状元。状元们拿到的钱由几部分构成:省市的奖学金和北大新生奖学金以及部分地区企业赞助,另有部分院系的新生奖学金,如光华管理学院。
网络上有一种偏见,即农村的高分考生更会因经济原因跟招生组谈钱,实际并非完全如此。家长不分农村城市、贫穷富有,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前途,只是可能会因刻板印象或亲人朋友的观点及专业热门程度来影响孩子做决定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无论学生是文科还是理科,是否有兴趣,家长大多希望学生学习金融、经济、管理类专业。理科生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部分理科生会愿意学基础学科。整体专业选择偏好与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2015年笔者遇到两个这样的学生,一个是想学社会学,一个是想学化学。前者在和北大签约后为了躲开家长,便一直和招生组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在一起,每天等到天黑再回家,避免和家长争吵专业选择,最后如愿进入北大社会学系。后者是一名省理科第二名,在清华那边了解情况后又到北大这边咨询,确定到北大学化学。中学和家长因为这个成绩选择读化学而不是经济、金融类专业而可惜,因此一直在极力劝说并施加压力。学生为了对抗,和北大确定后选择直接远行出游,但最终还是在晚上11点多被家长连夜召回。笔者不清楚中间清华招生组做了哪些工作,但学生在回来后,家长便连夜带着他到北大招生组致歉并让学生去了清华。
这些现象折射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的认知不足,多数是挑选一个分数够得上又不会太吃亏的专业,这时容易受到专业热门程度和亲朋好友的影响。有的学生和家长比较尊重招生组老师的建议。招生组的老师一方面会根据你的成绩给出你的专业选择范围,另一方面也会根据你的能力提出建议。
四、参与招生的感受
R同学第一次参加招生,对于北清两校招生争夺战,他说:“我感觉有失风度,有辱斯文。但如果从实际的角度来讲,两家争夺是很正常的,在这种体制下你不争的话可能就招不到好学生,所以是情理之中吧。但是争得太过分的话就不太好,感觉还是有点走在违法与不违法的边缘。我觉得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对考生有利的。北大清华相争,考生反而会得到利益最大化,如果是两家不争的话,就相当于没有竞争吧,学生话语权会少一点。清北相争学生的话语权可能更多一点。”
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我们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家长和学生自己去做判断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但在实际过程中,为了争夺排名靠前的考生,提供信息和建议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尽各种努力去争取和说服他们选择北大。中间遇到谈条件的家长,仿佛是把学生当商品,尽管不喜欢这种行为,但依然要争取。
整体上看,北清两校各有着明显的招生风格,清华有着过人的动员和洗脑能力。其实,两校在招生过程中都是弱势的一方,排名靠前的考生和家长才是最为强势的。
本文作者:郑也夫
郑也夫先生自2010年始讲授“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教学相长中,他的著作《吾国教育病理http://vdisk.weibo.com/s/qF6u3yrH9e_Iw和这门课上挑选出来的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汇编《科场现形记》(2014http://vdisk.weibo.com/s/qF6u3yrH9e_Iq)联袂问世。2018年11月《科场现形记续编》(中信出版社http://item.jd.com/12450411.html)出版。《续编》43万字,含35篇文章。用郑也夫序言中的话说,其意义在于“向有心的读者们呈现中国教育现状,它的不为统计局与资深研究者关注的若干细部”。本文是《科场现形记续编》中的一篇的摘录。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刊发。
精彩书评
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的同学们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杨东平
“现形”,指的是表面光鲜事物,轻轻一拨,便现出原形。盖因“现形”事物,没有价值根基,违背自然之理,虽得逞一时,终禁不住深究。若此事物关乎未来国族命运,其得逞一时之代价,无法不让先觉者奋臂一呼,试图唤醒民众和肉食者。对也夫教授的努力,投以敬仰,但并不乐观。教育领域之形早现了,上下仍捧着皇帝新衣剧目自娱自乐。悲夫!
——刘苏里
社会研究与历史研究一样,*重要的是“材料”。没有“材料”的宏论,只是空中楼阁。《科场现形记》的作者们,确切说是调查者们,以现代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中国教育现状做了一次“抽样调查”。一篇篇调查,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张张“切片”。
——雷颐
这本书取名“科场现形记”,盖因当今中国,随已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中国大学生已多如牛毛,可高考思维还是科举思维,而围绕“科举”,高考以及教育全异化为应试、竞技,教育走到完善人、发展人的反面。
——熊丙奇
教育是一个全民话题,其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有关当代中国教育的探讨已经很多了,《科场现形记》一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做观点褒贬、是非评判,而是以讲故事、摆事实的方法,直接呈现当代中国教育的面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有些是“奇观”、“怪相”,难得一见,但更多的就发生在你我身边,是平日里司空见惯了的,然而,如果将这些“寻常事”掰开揉碎、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乃至“不合理”之处。这样的“问题化”绝非小题大做,它能促使我们常常反思、时时警惕,指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避免陷入思维盲点。当代中国教育尤其需要这样的“问题化”。
——小小西(豆瓣读者)
《科场现形记》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作品,体现着深刻的社会关怀意识。编者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着深厚的关怀,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我都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去回味和反思的冲动。多数文章的主旋律是调查和表述事实,作者的评论和反思只占其中较小一部分,这正好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相信读者们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或多或少会就文章论及之事有一些思考,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进一步,可能会对我们当今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虽然作者们并未在行文中明显流露出批判的意味,但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们心中。
——iop-Nancy(豆瓣读者)


序言 我国教育实况五十万言书 薛 涌//III

编者的话 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郑也夫// XVIII

一编 高考与中考

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的参与观察 吴少媓 // 003

高考“状元”们的遭遇 高佳彬 // 015

一次未遂的大学录取书买卖 侯军威 // 022

一所乡镇初中的升学经 展 获 // 029

某乡镇初中毕业生“分流”过程调查 石 榴 // 035

职业高中“升学班”的培养模式研究 梁阿芬 // 042

“学霸”补习社 张奕翔 // 045

二编 体美与科举

高三体育课存亡之统计 孔泳乐 // 056

12年前的一支小学田径队 潘韵竹 // 061

大学中的艺术特长生体制探析 孟令男 // 070

两个高中美术生自述 邱明雪 利柏霖 // 078

一个自强的落榜艺考生 林钰涵 // 085

三编 大学的多副面孔

围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争议 黄佩尧 程思远 // 091

北大社团接班人境况 管清天 // 103

北大剑道社教学模式 邢志彤 // 114

对文科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观察 林济源 // 121

非主流专业学生的逃离 刘艳娇 // 128

商科硕士留学热的冷观察 向笑楚 // 142

几个大学生的“间隔年” 万 青 // 147

大学生参与国赛或国际比赛的成本与收益 陈小娇 // 159

汕大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 戴咏恩 // 174

“中教”还是“外教”——汕大英专学生的艰难选择 招蔼珊 // 187

四编 高中的现在进行时

透视高中生课外阅读 单 良 // 194

北京某高中的语文课程改革 吴 识 // 216

农村中学来了城市学生 周宇诗 // 225

小县城高中的插班生 韩 军 // 233

以高考为纲的治理术——一位治校有方的高中校长 谢肖容 // 239

职业高中学生流动的可能性分析 王丽雅 // 245

陪读高中生家庭中的规训与反抗 程炜林 // 251

中学生寄居老师家现象调查 谢闽龙 // 261

五编 留守、陪读及其他

湟谷县“撤点并校”调查 李 爽 // 269

山村家庭的“教育移民”经历 侯馨远 // 28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田珀豪 // 294

一个西藏同学的青春记忆 奇 姜 // 301

一个县城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陈燕霞 // 308

高考“状元”们的遭遇

高佳彬(北京大学2015级财经传媒硕士生)

一、一次“圈内人”的研究

2015年的酷暑,来自甘肃、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的10名高考“状元”顶着炎炎烈日骑马“游街”,并由“康熙皇帝”敕封他们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每人赏万元和《康熙字典》一函。[1]这一在山西晋城热闹举行的“全国高考状元敕封典礼”,被诸多网友、学者斥为一场“闹剧”。这场“闹剧”并非仅现于一时一地,每年的盛夏时节以状元为噱头炮制的“闹剧”屡现于报端,尽管舆论的批判意味很明显,但我们很少见到作为这些“闹剧”的参与者或者说亲历者的“状元”们有表明态度的意见出现,因而外部泛滥的批评在笔者看来总有点“子非鱼”甚至说“羡慕嫉妒恨”的意味。

事实上笔者也曾顶着高考“状元”头衔,也在一些被称为“闹剧”的活动里出现过。就笔者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看,“状元”其实并非这一场场“闹剧”活动的核心,“状元”们提供的是一个由头和噱头,真正的“闹剧”是由资本、地方政治力量、学校、民众等几方面的力量排列组合推动的。当然,笔者仅仅是代表自己的个体,没办法呈现整个“状元”群体的态度,因而笔者希望通过对身边就读于北京大学的“状元”个体进行尽可能多一些的接触与访谈调查,展现出高考“状元”们在“鲤鱼跃龙门”之后的一些社会“遭遇”和个体悲欢故事,希望能从“状元”的视角,为社会上关于“热炒状元闹剧”的讨论带来新的切入维度,以“鱼”之口述“鱼”之哀乐,相信这种经验性的研究与叙述相较于“状元”群体外的评论会更具说服力。

此研究基于笔者这个“圈内人”的身份开展,这个身份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了接触“状元”们的难度,另一方面,笔者自身的经验和经历也是研究的补充和佐证。研究主要通过访谈的方法,主要访谈的对象是省、市两级的“状元”,重点对三名高考“状元”进行深度访谈。希望通过对三位“状元”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结合笔者所探查到的背景资料,展示“状元”们的真实“遭遇”与实际看法,并进行分析与解释。

二、甜蜜?负担?——“状元”的“遭遇”

笔者对Z君、H君、G君三位状元进行了访谈,他们的基本信息如下——

Z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本科生,现留校读研。他是西北某省份的文科状元,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受到多家媒体专访,在省内很是知名。

H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1级本科生,现留校读研。他是东北某省地级市的文科状元。

F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本科生,现已参加工作。他是长江下游某省份的市级文科状元。

笔者和上述三位受访对象都是有着数年以上的接触,且都有着北大的教育背景。三位受访者目前早已远离高考那段岁月,可以相对比较冷静地去回顾、讲述那段历史,那些高考成名后的“遭遇”。

Z君——被立传了

“当时听别人说我是全省文科状元,我不相信,笑着说那只是个传说。”*终“传说”变成了事实,Z君成为当地人口耳相传的“状元”。Z君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大学教授。Z君从小学开始一直都是所在班级的前1%,直到大学也依旧如此。Z君成绩一直很稳定,在身边同学眼里他是挺会学习的人,当时高三学习很紧张,但他不觉得苦,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Z君颇有“领袖”气质,见识不凡,好读《毛泽东选集》,有着超强的领导才干、政治情怀和口才,在现在的院系里也是“风云人物”,被众生送一外号“总理”,他也不以为忤,欣然接受。5年前,当得知Z君成为“状元”后,周边的同学大多都不觉得意外。Z君其实自己心里在考完之后也有底,省文科状元“到手”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尽管Z君自己很是淡定,但家里人和学校却都在得到消息之后沸腾开来,场面如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Z君能理解家人的心情,但还是更希望在高考结束后享受安静的读书时光。但这却由不得Z君,一系列活动也随之展开,这让Z君取消了一系列考前已经确定好的读书学习计划。Z君的母校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公开表彰活动,活动邀请了Z君的家人、同学、老师以及当地媒体,并奖给Z君以及其班主任Y老师高额奖金。在公开表彰之后,Z君先后接受了近5家媒体的专访,从全国性媒体到地方媒体。Z君坦言媒体报道的效力是显著的,见诸纸媒、电视、网媒之后,Z君出门都被热情的家长们拉着传授“学习经”,Z君的家也常常被慕名打听而来见见省“状元”的人造访,这让Z君有些苦恼。在第6家媒体发来采访函之后,Z君建议他们多转引摘录之前的报道,因为自己“实在没啥可说了”。

Z君和其班主任Y老师关系很好,Z君在刚入校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学校*好的,通交流,高考也不例外。因而对于Z君成为省状元,Y老师有着满满的成就感,Z君也对其非常感激。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在Y老师的安排下,Z君还接拍了当地教辅材料的广告,这一教辅材料至今一直是Y老师所教班级和学校备考学生的必备“法宝”。Z君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有些无奈,这些教辅材料其实他自己并没有看过,也不知道后期刊印的知识点范畴是否能与高考内容接轨。他如今还经常得在节假回家时做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一些教辅书签名寄言,这些带“状元”签名的书本被家里人、老师、同学当作送礼馈赠的“爆款礼品”,得到当地许多家长的追捧。

笔者在进行资料探查的时候,还意外发现其家乡流传着一篇《Z君列传》,以《史记》的列传形式为Z君立传。《Z君列传》涵盖Z君的家庭成长经历、履历、学习方法,并称其“不染于俗,卓尔不群”,Z君摘得省“状元”乃“家族之幸,地方之幸也”。这篇《Z君列传》是Z君家乡的一位语文老师所写,目的在于激励当地的学生奋发学习,Z君却觉得这篇文章过于“拔高”了自己,有些“失真”,他也不认同这种“立传”的形式:“列传是‘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我还达不到这种高度。”

F君——逃不开的“表彰”

如今的高考,成了一个全民性的沉重的话题,F君也是参与者和反抗者之一。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们的沉重截止于6月8日,而F君却延续得更为漫长,他成了当地的“状元”。

F君,是真正“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他没上过幼儿园,6岁开始在村里学校读小学,8岁转到乡镇小学读三年级,12岁考入市初中,15岁进入省重点中学,3年后凭着高考一举进入北京大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12-9 11:03 编辑

浙江教育厅长郭华巍被责令辞职,“新高考”方案仍有9省未公布
浙江2014年率先开始新高考改革,除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每门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其余为选考科目,实行的是赋分制,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浙江教育厅长郭华巍因“浙江2019年年高考英语加权赋分”的决策严重错误,被责令辞职,“新高考”方案中“英语不允许赋分”不过“新高考”仍有9省未公布。

新高考,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也就是说,其他科目可以加权赋分,但是语数外不参与赋分,按照原始分计算。而这一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现,试卷与往年相比,难度偏高,分数偏低。为了弥补“不公平”,于是对高考英语加权赋分。
不过赋分导致不公平,作文出现大批量满分或近满分的情况。比如“客观题扣分12分,而实际得分却为140分,出现作文扣分为负数的情况。而客观题扣30-40分的考生,最终得分竟110分。平时英语成绩良好的考生甚至出现了作文零分的情况…,此外,赋分没有经过公示,浙江省考试院至今也没有公布赋分标准,掀起轩然大波,引发舆论热议。随后,浙江省委决定成立由省长袁家军任组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代主任任振鹤任副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省政府调查组,对本届浙江考生的第一次高考英语成绩进行调查核实。

为何没有平衡好两次英语考试的难度系数,而是等到答卷出分之后才发现问题?命题的科学性、严肃性何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赋分决策依据不充分、决策严重错误,导致结果不公正、不合理。浙江新高考方案规定,“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考后加权赋分改变了考试“得分”,不符合规定。据了解,郭华巍1965年10月生,浙江临海东塍镇人,2016年11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党委书记。曾任宁海县团委书记;宁波市镇海区区长、区委书记。2008年起在浙江2所高校任职,如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宁波大学党委书记。
从浙江省委组织部网站获悉,鉴于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党委书记郭华巍和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王玉庆在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严重责任事故中分别负有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经省委研究决定:免去郭华巍的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委员职务,责令其辞去省教育厅厅长职务;免去王玉庆的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职务;任命陈根芳为省教育厅党委书记。
陈根芳简历
陈根芳,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龙游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本科专业毕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副教授。

曾任浙江林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浙江科技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等职。
2016年3月任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长级)。
2018年10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委员、副书记。
2018年12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
对于现在的新高考,争议不断
文理不分科,这样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过竞争也可能更加激烈,而且选考成绩赋分是根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语数外满分450,选考成绩按照等级赋分300分。浙江高中学校对于学生高考总分的决定性是不是觉得大了很多?目前,很多高中补课,而且屡禁不止。新高考后,高中补课的理由似乎更加充分,而且有网友担心:“录取中不确定因素增多”。
是否录取,得综合评价语数外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后两项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针对的是自主招生:“比如思想道德方面,我假装拾金不昧行不行?学业成就方面,家长帮孩子在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行不行?社会实践方面,我假装到贫困山区当志愿者行不行?本来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搞不好成了全民造假。”
而浙江的这次英语加权赋分,明显损害了浙江的声誉,因为“选考科目加权赋分”都不大被理解,不属于选考科目的英语也加分,不仅全国的考生觉得不公平,还有就是这次赋分也有失公平,一些学生在加权赋分后发现:作文扣分为负数的情况。“客观题扣分扣分12分,而实际得分却为140分,平时英语成绩良好的考生甚至出现了作文零分的情况…
当然客观题扣分30-40分,客观题得分80-90分的考生,最终成绩竟然110分。也就是说作文很可能赋分30分。高考,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众多家长的焦虑和质疑,是在高考改革进程中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至今有9个试点省未公布新高考相关方案
一名网友说:“规则越简单,越容易透明;规则越是眼花缭乱,越容易藏污纳垢。”有家长甚至提出:“你说咱们还能回到纯‘裸考’的时代不?”这些说法都折射出人们对高考改革的“公平焦虑”。其实文理不分科是好事,很可能给权力寻租留下了极大空间。而农村的学生,多没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这本来就不公平。
今年3月,教育部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原因之一,就是这项制度被“有心人”利用,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而且浙江这次倒好,因为考试难度大,进行加权赋分,结果是有不少学生家长对赋分不满。
对于新高考,笔者认为,应拒绝任何形式的加分,学生的奖励只能在分数同等的条件下作为参考条件,而不能作为直接赋分的依据。有一些“叫兽”对学生进行潜规则,在教育方面,如果有学业等级评定,是不是很有可能导致一些高中教师“变坏”。浙江这次加权赋分,为什么会导致浙江教育厅长、考试院长等官员落马?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他省市不满。

目前,全国18个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省市中,仍有超过一半至今未宣布新高考相关方案,比如,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9个省份,既未明确“官宣”暂缓改革,也迟迟不见“改革动作”,被外界解读为推迟改革试点。如果推迟高考改革,应该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以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何时启动改革的焦虑。

原高考改革方案:2018年秋季学期起,江苏、河北、重庆、辽宁、安徽、福建、湖南、湖北、广东,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18个省市将成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实行新高考改革,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变为3+3(6选3)。但是,近日多方发布的消息显示,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9省目前已明确推迟一年实施新高考改革。原本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份,已经从18个减少至8个。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尚德教师学堂 2018-12-08 16:58:00
前些时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粤教基函〔2018〕213号)。


根据通知内容,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始使用新课程教材。并且,文件中透露广东省从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要点解读


目前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正式公布时间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


2018、2019年高一年级仍使用旧版本教材(2003),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各地要指导学校从2018级学生开始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详细解读


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如何,方案何时公布?
稳妥推进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即着手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研制工作。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座谈、研究、论证,参照先行试点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并结合广东省实际,省教育厅起草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同时抓紧研制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文件和措施。


高考综合改革涉及“教、考、招、培”各个环节,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因此,方案的研制要缜密严谨,改革推进要稳妥有序,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体现广东特色,既合理引导高中教育教学又适应高校人才选拔需要。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后,我们将开展教育系统的全员、全方位培训,同时加大宣传和解读力度,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全面了解掌握改革方案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步骤。目前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正式公布时间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


目前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正式公布时间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根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简称新教材);要求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工作机制等,其中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为保障广东省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顺利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课程实施步骤是什么?
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使用现行国家课程教材。


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为什么从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一)尽量减轻多项改革交替叠加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


不同时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面临的高考与课程教材组合的模式复杂程度不同。


如在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使用新课程新教材,会面临三种组合模式,即高一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二为旧课程旧教材、新高考,高三为旧课程旧教材、旧高考。


如在2020年使用新课程新教材,会面临两种组合模式,即高一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二、高三均为旧课程旧教材、新高考。


若2019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三种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存将会对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和挑战。


因此,从2020年起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更具操作性。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二)为改革稳步推进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


根据教育部部署,要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当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次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


如果广东省选择在2019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必须于2019年8月底完成高一年级新教材教师培训,培训涉及广东省数万名高中教师。


考虑到广东省正在开展新修订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地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新教材培训尚未开展;


教材修订属国家事权,目前新教材还在编写过程中,若新教材发布时间较晚则有可能出现由于时间紧迫对社会的宣传引导不到位,教师培训不充分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广东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高一开始启用新课程教材!




(三)确保课程标准与教材配套实施、课程教学与考试命题内在一致,有序衔接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


教材源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


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和前提下,使用新教材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有利于贯彻课程实施的内在要求。


《指导意见》文件中将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使用并列表述,明确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使用应同步进行。


同时,根据《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确保考试命题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课程教材与考试改革联动推进、有机衔接。

如何开展选课走班?
开展选课走班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实施。


广东省早在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时,曾在“分科教学”“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过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2017年,省教育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增加课程体系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实施选课指导制度和走班制度”。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高考综合改革,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要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指导学校从2018级学生开始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省教育厅还将出台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选课走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改革: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

项贤明  捍卫人文  今天
项贤明:教育改革为何陷入困局

我个人对中国教育改革现状的估计比较悲观。不能讲中国教育改革失败了,但至少现在是陷入困局了。我们花那么大力气,实际上效果不佳。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国家政策,很多情况都是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问题出在哪里?就我个人观察来看,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摆脱困局,首先必须对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清理和辨析,弄清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实际上,中国教育改革很多时候是在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虚假的问题。问题真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事实是不是存在?事实不存在,问题就是假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事实是存在的,但鉴别问题性质的时候搞错了。目前为止,至少三类问题是混淆的。

第一类问题,是把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教育改革,尤其是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往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改革。教育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也会在教育领域出现相应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很容易被混淆。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出现了问题,也会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我们却把这类问题当成教育问题去对待,用教育的方法去改变它——这是不可能解决的。


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不是投入、管理等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分层。大量调查表明,凡是进入了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最后就进入了社会底层。不管你说职业教育有多光荣,人们都不愿意让孩子送去接受职业教育,道理就在这里。这种状况完全不是靠教育改革能改变的,而是要依靠社会阶层利益的调整。例如,通过立法建立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凡是国家级高级技工,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大学教授,那时候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还有现在社会议论最热的高考改革,许多人认为这是学生减负的好办法,这就是把学生负担当作一个教育问题去对待,试图用教育改革去改变。这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中国学生负担这么重,校长老师负担也这么重?很简单,这不是教育问题。中国这么多人口,就业压力肯定大,同时现代化意味着产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社会保障机制没建立起来,找不到工作往往意味着你的基本生活会出问题。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必须通过教育来竞争饭碗。强迫学校不补课不可能真的达到减负的目的,因为你禁止不了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即便你强行取消所有补习班,也无法禁止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加压。高考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也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学业负担的根本原因是前面所说的两方面社会原因,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原因,不解除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剩下一门还是要累死学生。通过问题辨析,弄清楚学生负担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二类问题,是把管理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虽然教育改革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但教育改革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仍然是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即便同样发生在教育系统内部,管理活动和教育活动也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其性质、理论基础、活动方式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可以说是这类问题的代表。这类问题看似是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实则主要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稍微细致一点阅读马加爵事件的材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开展相关教育也有益处,但这个问题本身主要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受到舍友那样的欺侮而又投诉无门,很多心理正常的人都有可能进行极端的报复。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建立了有效的合约和投诉机制,学生入住宿舍即签订协约,知晓和承诺在宿舍哪些事情不能做,否则将受到批评教育乃至处罚,并知晓受到舍友干扰或欺侮可以去何处投诉,投诉后又能到迅速有效的解决,那么,这类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试想要是马加爵在第一次受到同学欺侮时就可以提出投诉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他和同学的矛盾就不会日积月累到须通过杀人来了断的地步了。

第三类问题,是把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混淆。有些问题属于社会利益分配的政治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比如说,教育均衡也是个假问题。现在人们说到教育均衡,往往提到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但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不是这些宏观问题,而是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城区学校不一样的问题。实际上,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把每一所学校都办到“重点学校”的水平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学校办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将来成为自己想成为并能够成为的人。但是,这样的观点,在目前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是很难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显然,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不是个问题,但因为他“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于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忽视,因而也就成了问题。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它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别指望通过教育的方法来真正解决它。只有社会阶层利益调整合理了,各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这种所谓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实际上,所有办过教育的校长没有人承认教育能均衡,因为每个人生出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真正要做到的是学校多样化。提供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前有一句流行的话,“没有教不会的老师,只有不好的老师,”这也是错的,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进错了教堂的学生”。包括人们呼吁的“学生减负”,是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所有课都是负担吗?不是的,数学天才就认为数学没教够。老百姓心里的怨气需要用政策手段解决,但千万别指望说把学校办得都跟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样,不可能、也不应该。

总之,我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点更悲观,因为连最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楚。现在最需要的是把问题搞清楚,厘清问题,进而再寻求解决之道,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财经》合作举办的“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7 10:40 , Processed in 0.0777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