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2-28 21:48 编辑
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撰文/单之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b0d010102wvk5.html我把“ 九段线”改称“ 断续线”、“ 段线” 大家都知道,中国南海在地图上有9 条“断续线”包裹着,俗称“ 九段线”。“ 九段线”的叫法流传甚广,但这样叫其实是不准确的。原因一是1947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首次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上画的是11 段线,后来变成了9 段;二是当地图比例尺变得很小时,断续线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本来“ 九段线”的叫法已经约定俗成,我并不想改变它,但是我今天要谈的问题要求我必须给“ 九段线”改个名字,否则就没法说清今天要谈的问题。因此我把“ 九段线”改称为“ 断续线”,有时也用最初的叫法“U 形线”,还可能采用一种更简短的叫法:段线。 解铃还须系铃人:地理学的视角别开生面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地理学报》2016 年第6 期,题目为《1947 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作者署名第一位的是我很熟悉的一位年轻地理学者—— 唐盟(还有几位作者马劲松、王颖、夏非),唐盟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王颖院士的博士。在说这篇论文之前,先说一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王颖院士和她带领的团队。这个团队对我国的海洋学和海洋工程学贡献巨大。近些年来,王颖院士的团队积极参与到南海主权问题的研究中来。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地理学文化积淀,是我国现代地理学的源头之一,学术精湛,名家辈出,在这样的地理学背景下研究起南海主权问题来,自然视角独特,与众不同。 来自地理学背景深厚的南京大学的王颖院士团队,一介入南海主权研究便不同凡响。对于南海断续线的研究,以往的学者大多来自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等领域,他们习惯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内为其寻找地位和意义,什么岛屿归属线、岛礁归属线、历史性水域、群岛水域等。王颖的团队来自地理学界,一开始他们就跳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直接回到事情的源头,“ 面对事情本身”。他们去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找到了1947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对外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的原图。他们的研究直接从这张地图的扫描件开始,从最基本的地图的画法、地图使用的图例入手。 这种回到源头,面对事情本身的研究方法,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力量。一个最明显又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显露出来了:南海断续线就是国界线。陆上的国界在原图中直接延伸到了海里,只不过由原来的连续变成了断续;而且断续线采用的表示方法在图例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国界。 王颖、葛晨东、邹欣庆的一篇《论证南海海疆国界线》的论文发表了,一扫南海主权问题研究领域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马首是瞻,言必称海洋法的陋习,在猜谜一样的南海断续线研究中直接端出了谜底。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 在近代中国,对南海疆域轮廓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地图是《南海诸岛位置略图》(1图),在这幅地图中,南海海域标示出了11段断续线,所用符号与陆地国界完全一致,并且在海陆交界处,国界线是连续没有中断的。 为什么11 段断续线长短不一,疏密不同? 接下来,王颖的团队又触及了南海断续线的一个重要问题:南海断续线的定位,也就是11条断续线的坐标(经纬度)。既然是海上国界线,没有坐标怎么可以?经过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南海诸岛位置图》原图中标示的经纬度的定位,并经过一系列的数字映射转换,南海断续线的坐标被量算出来了。 唐盟等人的论文《1947 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是南京大学王颖团队对南海主权问题研究的又一重大进展。我认为这篇论文是事关主权的地理学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就是:“ 南海断续线”划定的依据是南海的海底地形。 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个发现的过程怎样? 唐盟说:在跟随王颖老师研究南海断续线的坐标时,面对着1947 年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原图,王颖老师发现11 段南海断续线,可以说是段段不同(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地图上的九段线已经被修整过了,修整成长度、形态、疏密等相同)。王颖老师发问了:为什么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弧线?为什么这些线有的长,有的短?为什么有些线之间疏,有些线之间密?这些线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要知道这些线是画在有严格比例尺的地图上的,每一条线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画上去的,不会是随意的。但是过去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这些重要的问题是研究的空白。 假如当年画这些线的人还活着,假如当年讨论《南海诸岛位置图》时有会议记录在,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但是这些假如都不存在。这图和这些线画在1947 年至1948 年间,当时正值新旧政权即将更替,新旧力量正在进行生死决战,三大战役就要展开…… 当时的会议资料等或毁于战火,或流离散落,总之,今天早已杳无痕迹。其实当年参与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的人,后来并未离开。当年主持其事的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1949 年后任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学地理系杨怀仁教授,也参与了此项工作,但是从没有人去问他们当年那些事。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 ▲ 基于1947 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 万《南海诸岛位置图》,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地理学家们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仿射变换,精准测量出了南海11 段断续线的地理坐标。 有一天,唐盟忽然想:这些线是不是与海底的地形有关? 这些线为什么有长有短,有疏有密?当年这样划,一定是依照某种规则,也一定反映了某种现实。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断续线的划定是取海中属于我国的岛屿与周边国家海岸线的中间线。但好像只有两条“ 断续线”符合这一点,而大多数则不是。还有人说:“ 为什么要在南海画出11 条断续线呢?就是因为珊瑚礁太多、太杂乱,有一些还没有名字,只好画出这样一些断续线把它们圈起来,意思是说这些岛礁是属于我们的。”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因为如果仅仅为了把那些珊瑚岛礁圈起来,断续线围成的形状不会是现在这个形状。一天,唐盟忽然想到:这些线会不会与海底地形有关? 他在电脑中把一张海底地形图套在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上,奇迹发生了:他发现11 段断续线中大多数都与南海的海底地形有某种关系,尤为明显的是划在菲律宾吕宋岛、巴拉望岛与南海诸岛之间的两条线,还有划在加里曼丹岛与南沙群岛之间的那条线,分明是与西吕宋海槽和南沙海槽有关,它们都画在海槽的边缘线上……​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 ​南海主权问题有了地理学领域的新发现。近日,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几位地理学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手段,建立了南海海底三维地形模型,并对1947 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 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11段断续国界线进行了精确定位,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1947 年南海断续国界线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而总结出南海断续国界线划定的地形依据。他们发现,断续国界线独特的外形与南海海域四周环绕的岛弧、大陆坡、大陆架的分布位置和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显示出当时地理学家们通过南海海底地貌特征进行划界的可能性。他们推测出当时划界遵循的原则:在大陆架浅海盆地、海峡处,通常沿两国岸线中点、海峡中线进行划分;在具有明显地形变化的部位,通常沿海槽坡麓或海槽槽沟中线进行划分;在中南半岛东侧陆坡区和南侧巽他大陆架,通常结合岸线走向及下伏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并且断续线一般落在同一种地形之上,保证了其完整性、连续性。 11 条段线是怎样依照海底地形划定的? 为了验证猜想,需要做更多证实工作。唐盟在王颖和马劲松已经精确定位11 断线的基础上,把11 条断续线从西北按逆时针方向编号,在每条断续线上从两端点和中点向下做出海底地形的三个剖面图,然后一一分析这些剖面图中断续线与地形剖面的关系。最后的结果证实了11 条南海断续线的划定依据的基本原则就是地形的原则。只有少数几条除外。所谓地形的原则,一是把南海海盆及其周边的阶梯状台地划进来;二是大部分“ 断续线”的位置选择在两种地形单元的分界处,就是在两种地貌单元的中间通过。 第一条和第二条段线,是划分北部湾中国与越南的界线。北部湾的地形是变化不大的海底盆地,因此不需考虑分开两种地形,要考虑的是中越陆上的国界怎样延续到海里。因此第一条段线主要是为了把陆上的国界线平滑顺畅地延伸到海里,第二条段线以等距离中线的方式划分了中国与越南北部湾盆地南部的界线。 从第三条段线起,地形的原则开始发挥作用。这条段线沿着越南北部大陆架与中国西沙海台的交界处划定,它分开了这两种地貌单元。 第四条段线划分了中国南沙群岛与越南东​南部大陆坡的界线。 第五条段线呈弧形,形状与纳土纳群岛的岸线走向相似。这条线分开了中国的南沙群岛与纳土纳群岛两大地形单元。 第六条段线位于平缓的巽他大陆架上,划分了巽他大陆架北部婆罗洲与中国南沙的界线。 第七条段线与南沙海槽东缘平行,呈直线状。 第八条段线与巴拉望岛平行,划在了大陆坡上。 第九条段线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北吕宋海槽内。 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段线穿过巴士海峡,是台湾岛与吕宋岛天然分界线。 以上可以看出11 条南海断续线中有7 条是依据地形划出来的。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title="事关主权的重大地理学发现: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 南海的海底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和中央海盆三个由浅及深的地貌单元,同时又有海沟、海槽、海丘等起伏剧烈的地貌形态,这些特征从海底地形图中很容易看出。而要更具体地表达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地形起伏变化,更清晰地探索1947 年11段断续国界线划定的地形依据,则需要研究在这些段线上所做的地形剖面图。从西北部的第1 段断续线的入海部分开始,按照逆时针顺序,确定每段线的中点,再分别做出垂直于各点切线的地形剖面,会有所发现:第1 段断续线的下伏地形为水深变化较小的北部湾浅海盆地(最深处不超过80 米),是中越陆上疆界的海上延续,在第2、3、4、7、9 段划界时,充分考虑了下伏地形,分别沿海台、海槽、海盆边缘和海槽中线等标志性地形部位进行划分。
发现1947 年“ 断续线”依照地形原则划定的意义何在? 发现了1947 年《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断续线是依照海底地形划定的,这有什么意义吗?意义大焉。 11 条“ 南海断续线”是精准划定的。不仅条数是有根据的,而且长短、形态、疏密都是精心研究,随着海底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过去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似乎这些线是随意划定的,因此可以增删、改动,不仅改位置,而且改长短,改走向,改形态。比如1953 年就去掉了北部湾的两条断续线。这两条线的去掉,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远。一是把陆上国界向海中延伸的第一段去掉了,遮掩了11条断续线就是国界线的这一重大性质规定,使得后来学者纷纷研究所谓的断续线的各种性质、意义这一子虚乌有的问题;二是丢掉了我国的白龙尾岛,因为按照王颖团队量算出来的断续线的坐标,白龙尾岛是在第一条断续线我方一侧的,去掉了第一条断续线,就看不出这一点了。白龙尾这个小岛简直是北部湾的定海神珠,谁占有它,谁就占有了北部湾大部分海域。 我们现在在中国地图上看到的“ 九段线”,已经不是当年的11 条断续线,已经改变了划法,原来是不等长的(因为海底地形单元大小不一),现在变为等长;原来随着海底地形变化而划出的形态变化也被修整得比较一致了;尤其是原来11 段线各段之间的疏密关系,反映了海底地形几大单元的关系,现在被调整为各段线之间疏密程度近乎一致了,我想象不出这样的调整依照的是什么原则。为了历史的延续,为了主权的继承,应该恢复1947 年11 段线的原貌。 1947 年断续线的划定依照的是地形的原则这一发现,否定了“ 断续线是岛屿归属线、岛礁归属线、历史性水域等”一系列关于断续线性质、意义的判定。 1947 年南海11 条断续线是依照海底地形精准地划定的。如果是为了划出岛礁归属线,那么他们随意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周围划两个圈就是了,用不着精准,也用不着研究海底地形;如果是为了划出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海域范围线,那么更不需要去研究海底地形,也用不着找出两种地 形的分界处…… 当年的专家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是这些,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是在为中国的海洋划国界,因此需要水上水下、海岸海底,仔细辨析、反复推敲,最后精准划定。 断续线体现了公平的理性态度,顾及了周边国家的利益 有人说:断续线太霸道,划到了人家的家门口。过去听到许多类似的对南海断续线的指责,我一直用这是地图比例尺太小造成的错觉来回答这种指责。现在看了唐盟等人的这篇文章,我多了几种回答,并更加坚定了对南海断续线公平公正的自信。 当年代表国民政府接收南海诸岛,并用绘制地图和整理地名的方式来向世界宣布南海主权的专家们,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国的国家利益,又要照顾到南海周边国家的利益。今天看来当时的专家们十分理性,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怎样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无疑是断续线包裹起来的海域面积越大越好。有时看着11 条​断续线围起来的南海,我在想为什么当年几位画图的专家有那样的自信,用11 条线把南海围起来,向世界宣布这属于中国,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自信?他们是怎样想的?我找来当年亲赴南海的郑资约教授写的书《南海诸岛地理志略》,想在书中找到这种自信,我终于找到了。郑资约是这样说的:“ 南海诸岛向为我国领土,久已无何问题…… 南海之滨,我国独盛,滨海之地全为我国民所移殖,自亦意中之事也。海周皆我侨民,且远至爪哇、苏门答腊。而谓海中之群岛无我居民,非我之经济势力范围,其谁信之?” “ 其谁信之?”一句反问把郑资约的自信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话让我想起了明史专家吴晗说过:至明末清初,南海已是“ 中国湖”。 正是在这种自信下,他们在南海划了一个圈。但这个圈在海四周距离其他国家的海岸什么位置终止,却费思量。最终这些地理学家的地理学知识起了作用,他们十分理性和公正地依据地形的原则划定了中国与他国的海上界线。 为什么说他们依据地形的原则划定的断续线是理性和公正的呢? 这从唐盟的文章中可以得到证明:凡是海底为深水的海盆、海槽的地方都划到了中国,因为只有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的中国人才能活动于这些地方,那些处于采集狩猎和原始农业阶段的原住民,不会到达这些地方。比如与菲律宾的界线基本上依据的是海槽,把深水的海槽划到中国,浅水的岛架划到了菲律宾。几条断续线离菲律宾的海岸线较近,是因为菲律宾的岛架太窄。 那些处于浅水地带的大陆架、岛架所在的海域基本上划给了沿海国,这倒很像现在海洋法中的划分海洋权益的大陆架制度。 划界中对越南最为关照,已经仁至义尽。第二条段线在北部湾南部按照中间线的原则划分了国界,第三条段线未占越南沿海大陆架一分一毫。本来把大陆架划给越南就已经公平了,但是当年地理学家们还是充分考虑了越南的利益,把第三条断续线划在了大陆坡的平分线上。 可以说断续线基本上为其他沿海国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架和岛架。 至于说九段线划到了人家的家门口,这一方面是因为周边国家的大陆架和岛架本身的狭窄;另一方面是比例尺造成的误解。其实断续线离周边国家最近的距离都超过了40 海里。 要知道那个时候大部分国家领海的概念,还在3 海里、6 海里这样的水平上呢,40 多海里在当时已经是很遥远的地方了。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 1947 年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图中南海上共有11 段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国界线,以断续的弧线形式表示。若选取每段弧线的中间点,测算其与周边国家的最短距离,经过四舍五入,我们大致会得到如图这样一组数据,数值最小处在我国与菲律宾的巴拉望岛之间,为76 公里、41海里;最大处在我国与越南之间,为236 公里、127 海里。当时葡萄牙的领海范围为6 海里,瑞典、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为4 海里,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领海范围是3 海里。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划定,充分满足了周边国家的领海需求,那时还没有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更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这是中国地理学家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断续线是依照地形精确划定的。这是因为参与划界的几位核心人物是当时中国一流的地理学家。 主持此项工作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司长傅角今,湖南长沙人,1936 年赴德国莱比锡地理研究所学习,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和西北大学地理系主任等职,有《重划中国省区论》、《世界石油地理》等著作。 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郑资约在此事中特别值得一说,他从西安被借调到南京,亲自坐军舰赴南海接收并实地测量和调查了南海诸岛。我一直猜测他是此事的核心人物,这从他在1947 年11 月率先出版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中可见一斑。书中虽没有长篇大论,但精锐尽出,不仅有《南海诸岛位置图》,还有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1946 年12 月,他还在南沙群岛参加实地接收和勘测工作,不到一年书就出来了,可见其能力之强、效率之高。 后来成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杨怀仁教授,1946 年—1947 年被借调到内政部方域司,参加南海诸岛的接收和地图的制作工作。 可以说当年的这项工作,几位地理学家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最后断续线划定依照的地形原则,更是与地理学家的参与密切相关,因为地形研究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是地理学家最擅长的领域。 他们是地理学家,他们的眼睛并没有只盯着海洋中那些露出海面的珊瑚岛。他们没有划几个小圈,把那几个群岛圈起来,而是划了一个大大的圈。这一划,划进来的就不仅仅是几个群岛,而是把断续线内海水中、海底土、海底下的所有资源都考虑到了。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他们划的这个圈还是抵抗周边国家200 海里要求的最有力的武器。 几位地理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茫茫大海上为中国划了一个圈,圈出了2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有人说这是一次知识分子的“地图辟疆”,有人说这是中国人对海洋第一次有如此清醒和睿智的理解。 无论如何,都应该说这是中国地理学家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 南海“断续线”划分的依据是地形" style="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 ▲ 对于南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地理学家眼中的南海,和地球上的每个区域一样,是一个有位置、有坐标、有轮廓范围的地理单元。它北靠我国华南大陆;南达苏门达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东至菲律宾群岛;西接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以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围合成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直至南半球南纬3 度的半封闭边缘海。在地理学家看来,南海不只是我国南方的一片广阔水域,更包括海水深处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复杂地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视野不是出现在卫星遥感技术发达的今天,早在1932 年,丁文江、翁文灏等地理学家编制的《中国分省新图》中,就用等深线表达了南海的海底地形。 1947 年,郑资约、傅角今等地理学家在地图中用11 段国界线明确了我国在南海海域的主权范围,这11 段线并没有圈定整个南海,而是与南海海底地形地势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将70 年前的11 段线与现在的遥感影像叠合,结果令人惊叹:段线基本沿中央深海盆地两侧的阶梯状大陆坡延伸。这不是巧合。 南海九段线的几大误区 撰文/单之蔷
南海中的美丽岛屿,是我国最美的海洋风景 飞越南海上空,南沙群岛进入视野,茫茫大海中,它们只是一个地形上的小小凸起,但海洋中风景最美、生态系统最繁盛的地方正是这些岛屿及其周边海域。翡翠一样的礁盘,托举着洁白的沙滩和绿宝石般的小岛,层层浪花拍岸而来,海水清澈得可以一眼看透海底的线条和纹路。眼前的小岛就位于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九段线内众多美丽岛屿中的一个,名为马欢岛,是为纪念明代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而命名的。
一,南海断续国界线今天已经不被理解 近日,参加了几个由于所谓的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引发的关于南海问题的讨论会。会上有一个奇特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说起南海问题来,几位“80后”(年过80岁的长者)研究南海问题几十年的专家拍案而起,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甚至主张如果理说不通就应不惜一切代价“亮剑”。看起来他们都很“鹰”,反而来自国家重要部门的几位年轻一些的专家,却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发言都是联合国海洋法如何如何,确实显得很理性。反而那几位“80后”的长者显得很“愤青”的样子。 至于我呢,我支持那几位长者的看法,我理解他们的情绪:在南海,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手好牌,但子孙们却越打越糟,因此他们郁闷。现在南海问题的要害是国内的专家学者形不成共识,官员也不知采用何种观点,经常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比如我们公布了西沙群岛的领海基点、基线,那么这将全部在水下的中沙群岛置于何种地位?“九段线”又被置于何种地位?国界之内还能有国界吗?假如能给西沙群岛画出领海基线的话,当年画出“九段线”的专家早就画出了,就是因为不能这样做,所以他们才在南海画出一道断续的“U”形线,这是他们的智慧所在(当年参与1947年九段线原型制作的是几位地理学家,如傅角今、郑资约、杨怀仁及胡焕庸,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其实南海问题的要害,是讨论问题时专家使用的语言系统不一样,一类专家使用的是我们本民族的、原住民的关于那片土地的语言,一类专家使用的是以联合国海洋法为基础的一套语言。在我看来,如果用联合国海洋法的语言来讨论南海问题,还没开口,我们就已经丢失了南海大部分领土,因为在这套语言中,水下的礁、滩、沙等无任何法律地位,被视同不存在,也就是公海。但我们知道,整个中沙群岛都在水下,西沙、南沙、东沙群岛大部分礁滩也都在水下,南沙群岛在我们填海造陆之前,水上部分只有大约1.5平方公里,写在小学课本中、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在水下20多米处。 轮到我发言,当我说出“九段线就是国界线”时,我发现几位年轻专家的脸上露出了轻蔑的微笑:怎么可能呢?国际上谁会承认你那是国界线呢? “不管我们今天怎么看九段线,但当初制定九段线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的几位地理学家确确实实宣布的那就是国界线。”我说。
两个关键点力证南海断续线就是国界线
1947年,参与接收南海诸岛的地理学家郑资约先生出版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一书。这本书作为内政部方域丛书之一出版,由傅角今先生主编。书中公开发表了南海诸岛位置略图,用11条断续线圈定了我国南海的主权范围。在这张地图中,有两个关键点明确了我国南海断续线的本质属性,一处在中越陆地边界线向海洋的延伸处,国界线的画法在海上与陆地上是一致的;另一处在巴拉巴克海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当时为英属殖民地)之间的国界线与我国和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国界线画法是一致的,由这两个关键点可以看出,南海断续线的本质属性就是国界线。
二,九段线不仅画出了南海国界线,还帮菲律宾画了国界 关于南海问题,国内的专家取得共识极为重要。怎样取得共识呢?让我们回到起点,看当时(1947年)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参加南海诸岛位置图设计制作的专家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1946年10月,地理学家郑资约教授乘坐太平舰亲赴南海,参加南海诸岛接收行动,他当时在西北大学任教,为此事专门借调到内政部方域司。1947年,郑资约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同时公布了比例尺为1∶850万的南海诸岛位置略图,这是最早最权威的由国家批准的南海诸岛位置地图,上面标注了南海诸岛名称,并首次出现了11段线。194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正式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右下角的附图“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从北部湾(当时称东京湾)到台湾岛,围绕南海诸岛海域画有11段线,这是南海11段断续线首次以官方的名义向世界公布。至1953年,去掉了北部湾中的两条,剩下9条,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九段线”。这就是南海九段线的由来。 那么在这些最源头的资料中,九段线究竟是不是国界线呢?只要我们承认事实,在郑资约的书中和后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的全国地图的附图——南海诸岛位置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九段线就是国界线。因为在图中,国界线从陆上直接延伸到海中,只不过由连续线变成了断续线。难道国界线由连续变成断续,就不代表国界了吗?不是的,断续国界线是地图界对于海上国界线的一种标准画法。 在当年公布的地图中,有意思的是在其中第八段(按逆时针方向数)线上分出一条支线(有人因此称“U”形线为十二段线),画法没变,但这条支线却是把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当时为英属殖民地)分开的一条国界线。这件事很有意思,“九段线”不仅画出了我国的南海国界线,还帮助菲律宾画了国界线,从这点看,更证实了九段线是国界线。 最近我又找到一些资料,经过分析,不仅证明了九段线就是国界线,而且还可以看出,对九段线是国界线的看法从何时开始动摇并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
接收南海诸岛的地理学家——郑资约
1945年日本战败后,关于南海的接收、划界以及主权范围的主张,离不开当时地理学家们的实地勘探、测绘。时任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的郑资约,被委任为内政部专门委员,负责参与国界的划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岛屿、礁石及沙滩名称的工作。1946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南洋群岛专门委员会从南京出发,上图为部分成员在太平舰的合影(后排右二为郑资约)。12月,接收人员登上太平岛,对岛屿地形进行勘探测量(下图)。
三,陈潮先生一直把九段线称之为断续国界线 我手头有一本书《图情六十年》,这是我国地图领域的老前辈,曾任中国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陈潮先生所著。这位从事地图工作长达六十年的学者,对九段线在中国地图上出现并演变的历史是最有资格的发言人。在他的书中,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了一张表——我国南海诸岛在地图上表示的主要情况表,其中有一栏就叫“海上国界线绘法”。在这位地图专家看来,1948年(民国37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为我国最早所见公开版的表示海上断续国界线的图种。在海上国界线绘法一栏中,他填写的是“主要岛屿附近用海上国界断续线表示”。我们看到,陈先生一直把九段线称之为“海上断续国界线”,没有任何的犹豫。在他看来那就是国界线。陈先生的总结到1980年止,可以认为至少一直到1980年,像陈先生这样的地图专家和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都认为九段线是国界线,我相信陈先生的观点不是他个人的观点,他那时代表的是国家的观点。 四,断续国界线难道真的要变成岛屿归属线? 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众多专家、官员对九段线就是国界线的观点产生怀疑了呢?还纷纷撰文把九段线看做是岛屿归属线、岛礁归属线、历史性水域、群岛性水域……等。专家的观点毕竟是学术观点,地图出版界是怎样看的呢?国家测绘局2003年5月发布了一份文件——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在这份文件中关于南海诸岛的表示是这样规定的:“中国全图必须表示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并用相应的符号绘出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注意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组: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它的意思是说:在九段线范围内的岛屿是归属中国的。在后面的条款中,“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这个词组一再出现,有的地方简化为“南海诸岛范围线”。看来这已经成为官方对九段线的一个标准称呼。其实这个说法也就是对南海断续线性质的一种认定:岛屿归属线。那么水中的鱼,海底的石油、矿产属于谁呢?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南海岛屿很少,礁、沙及水下的礁盘却很多很大,如果九段线成为岛屿归属线,那些水下的礁、沙和礁盘怎么办?最现实的问题是中沙群岛、曾母暗沙怎么办?因为它们全部在水下。把九段线作为岛屿归属线将获得的很少很少,丢失的很多很多。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时,陈潮先生他们那一代还毫不怀疑南海断续线是国界线,到了2003年南海断续线就从国界线变成了岛屿归属线。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就是中国在1996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公约的思想、概念、词汇开始影响和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中,最终转变了我们的自信。 岛屿归属线与断续国界线的意义哪一种更符合南海的实际,哪一种更有利于国家利益? 菲律宾提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已经出来了,九段线被所谓的国际法庭裁定为没有任何历史性权利,实际就是废掉了九段线。太平岛(南沙群岛自然状态下最大的岛)被裁定为不是岛,是礁,实际上就是裁定中国南海的所有岛都是礁,都没有岛屿才有的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邻区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这种裁决结果表面上看,越南、菲律宾等国占有的岛也没有相应的权利,但是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却可以通过他们的海岸线所具有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把九段线所围起来的海域瓜分完毕。中国人将失去南海。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九段线作为断续国界线的意义了,只有断续国界线的解释才能保卫中国在南海的根本利益。
▲1947年 《中国地理教科图》上海舆地学社出版
▲1948年《中国分省新地图》亚光舆地学社出版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精图》亚光舆地学社出版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三联出版社出版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亚光舆地学社出版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地图出版社出版
线有几段不是关键,国界线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为了寻找现在九段线的来龙去脉,我们查阅了数十本不同年代出版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专业制图单位编制,由国家正式出版发行的。我们发现,断续线在地图上出现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坐标,段数、位置、段线长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图中不尽相同。仅就我们查阅的地图,1947年出现了七段线,1948年出现弧线但不连续(在南海东南部弧线是错开的),1951年同时出现十一段线和连续弧线,直至1953年以后,才基本固定为九段线。时至今日,国际社会对九段线的实质、法律地位争议不断,段线的本来面目也越发模糊不清。回顾历史,用地图说话,九段线的意义似乎变得简单而清晰,问题的关键不是线有几段,而是线的本质属性为何。七段、九段也好,连续线也罢,其国界线的本质从开始到现在没有改变过,其围绕在我国南海诸岛之外呈现出的U形没有改变过,它对南海主权的宣誓也没有改变过。
五,南海九段线是一种特殊的海上国界线 把南海九段线看作是国界线,最难让一些人理解的是,外国船只、飞机的航行和飞越权利怎么办?其实当年画九段线的专家们早已考虑这个问题了,他们没有把南海的“九段线”画成实线,而是按照当时国际上海洋划界的习惯做法,把“九段线”画成了断续线,即使是断续线,也没有画得很稠密,而是在南海偌大的海域上仅仅画出了11段线。因此在断续线之间有一段段的空白之处,其实这些断续留有空白的画法,应该是允许国际船只和航空器通行的意思。因此断续国界线并没有阻碍南海的海上和空中通行。可以说南海九段线是特殊的国界线,这种国界线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围起来的海域,允许外国的船只和飞机在不影响圈内岛屿安全的前提下自由地通行,中国人只是享有圈内的捕鱼权、水面水中水底的各种资源所有权…… 六,南海断续线是几段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南海断续线从最初的11段,演变成今天的9段,实际还有各种段数,我见过7段的、5段的,还有25段的。在我的微博中有许多人留言,问为什么11段线变成了9段,是谁因为什么去掉了北部湾中的两段,其实在我看来,南海断续国界线到底是几段,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因为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断续线的条数可以增减。这在我之前提到的国家测绘局发布的那份文件中就有所规定,如:“比例尺等于或小于1∶1亿的,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可由9段线改为7段线。”因此南海九段线的段数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这些断续线的走向,以及它们划分开来的两个区域的性质:断续线内是中国的,断续线外则不是。这有些像地理学家画的自然区划线,1947年参与南海诸岛位置图制作的是几位地理学家,他们把地理学的区划思想带到南海划界中,也就毫不奇怪了。 南海断续国界线的段数不是问题的本质,因此把南海断续线叫做“十一段线”、“九段线”是不准确的。郑资约之子郑仿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十一段线”或者“九段线”,他本人也没听过,正确的叫法应该叫“南海U形线”。他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名称这个东西很神奇,一旦一个名称叫起来了,再想改是很难的,即使错了也很难改。 南海断续国界线应该叫做“U形线”,这种叫法不仅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南海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据说当年的几个地理学家是按照南海的海底地形特征画出11段断续线的,几乎每一段线段都划分了两种地貌单元,给周边国家留出了大陆架,根本就没有“画到了人家家门口”这回事。但由于篇幅的原因,这只能是下一篇文章的事了。
在同一幅地图中南海断续线就有8段和11段的不同 这幅《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发行于1948年2月,由地理学家傅角今先生主编,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编制,商务印书馆印行。图幅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附有竖版中华民国全图和南海诸岛位置图,两小图的比例尺差别很大,分别为1∶2800万和1∶910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左下角的中华民国全图中,南海断续线只有八段,而在右下角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南海断续线有十一段。由此可见,当时南海断续线并无规定一定要画多少条,至少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中,它们有不同数量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