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回复: 11

[读书推荐] 读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第一篇 萌芽时期的地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5 09: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3-1 09:54 编辑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上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7256-1-1.html


地理学思想史(王爱民)下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7995-1-1.html


https://vdisk.weibo.com/s/uKIemgBvgM1EK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719/7201121161002041.shtm



目录
第一篇 萌芽时期的地理学
第一章 地理知识的产生3
第二章 初期的地理著作9
第三章 地图的绘制与说明18
第四章 区域地理——已知世界的描述27
第五章 旅行记——探索未知世界的记录40
第二篇 初创时期的地理学
第六章 中国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53
第七章 地理大发现63
第八章 地理学说的出现72
第九章 地理学科学基础的奠立89
第三篇 形成时期的地理学
第十章 马列主义与地理学101
第十一章 地理学的相关科学108
第十二章 地理学的结构体系117
第十三章 地理学的科学性质131
第十四章 中国形成时期的地理学144
第四篇 发展时期的地理学
第十五章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66
第十六章 战后地理学发展的趋势178
第十七章 现代地理学的构想197
第五篇 发展时期的中国地理学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地理学综述217
第十九章 我国的人文地理学229
第二十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学259

刘盛佳,1938年10月28日生于湖北省团凤县,1951~1957年就读于湖北省黄冈中学,1957~1961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学习,之后经国家统一分配来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投资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兼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政府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工作学术顾问,荆州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从教40多年来,主讲了本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20多门,因为教学态度认真,效果好,在高等教育中作出了杰出贡献,1993年开始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3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4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指导莫斯科大学留学生ПΕΤΡ ΕPшов. КАтя 的论文《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研究》(1997年获俄罗斯总统特别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纪念师范教育百周年活动中,是受表彰的十人之一,事迹以《轮椅上的博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编著的学位教科书《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992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首届高校出版社学术专著优秀奖(部委级二等奖),199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首届杰出科技著作奖,颁发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部编高校教科书《中国地理》,1994年通过国家教委主持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鉴定,199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公司出版繁体汉字本,被大陆和台、港、澳共同作为高校教科书,新加坡、日、美、澳、韩等国也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书。早在大学学习时,便开始从事科学研究。曾参加中国科学院西南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宜林地综合考察(1960),小区定位观测,撰写了文山州综合考察报告,发表《新滘公社生产综合体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2,No.2,1960)

出版学术著作
《新滘公社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清样,因"八字方针"颁布后未发行)。来华师后曾参加农业区划、土地勘测规划、工业选点规划,其中参加中国科学院秦岭--淮河农业地理界线综合考察(1964年),撰写湖北省境段考察报告;只身对鄂西山地东部边缘地区农业地理界线的考察,撰写了《鄂西山地东部边缘地区农业地理界线的初步划分》(《华中师院科研论文集》,自然科学版,1965年第2期)论文,整理的考察报告和分析图表在洪山大礼堂进行了专门展览,受到省领导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很高评价;《东西湖农场土地勘测规划》和《二汽(东风)汽车制造厂选取点规划》,《孝感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1965)》等是文革前的主要成果。

论文
1976年至今,主持省部以上科研项目13项,参加11项,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12部,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长江流域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990年通过国家科委主持的国家级专家委员会鉴定(国科90(007)号),1991年获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学术论著金奖;国家计委项目《武汉地域国土总体规划》,1993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计委项目《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生产力布局研究》,1996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同资助下完成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上、中、下游比较研究》,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图书出版提名奖等。近十多年来,积极参加省、市的决策咨询活动,不少建议被省、市政府采纳,发挥了一定作用。如《关于开凿两沙-沙谌运河的建议》,1996年在省和全国两代会上作为提案,被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水利部采纳,被湖北省和水利部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湖北省实施山、陆、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被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采纳,作为省政府颁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规定》的附文;《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与建议》被省长批示"发各位省长和秘书长参阅",后发省委各常委参阅;在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作"举全省之力,将湖北省建设成为旅游强省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受到与会代表和省领导的很高评价,也引起媒体的广泛重视;

其他
《关于长江三峡地区旅游致富的调研情况及建议》,常务副省长邓道坤的批示为"建议很有时代性、经济性及可操作性。请计委、旅游局完善于所作规划及具体实施之中。"其中关于将209国道沿线的一江两山、清江画廊和土家族风情建成为湖北旅游精品名牌的建议,被采纳并写入全省旅游总体规划之中;在省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将湖北建设成为淡水输出的经济富省建议"提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许多媒体报道,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也进行了专访报道,罗清泉省长和周坚卫常务副省长也在改写的参事建议上作了十分肯定的批示。关于武汉市二江四岸靓化的建议、关于武汉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议、关于将武汉市建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议等,被中共武汉市委和武汉市政府采纳。由于积极献言献策、参政议政,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参事称号,并通报进行嘉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09: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5 18:57 编辑

王成组在中国地理学史序言中,首先写道:“我国的地理学既是起源特早,而绵延不断,具有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光荣史,并且保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遗产。这样一脉相承,留下丰硕的成果,世界上无与伦比。西方地理学的发展,却是经过现代许多国家不同民族的祖先,先后相承,此起彼落,才能获得近代地理学的成就。西方的地理学超过中国, 只是由于最近二三百年的进步。一般见解竟然因此而认为中国向来落后, 甚至空虚,我们必须纠正这种误解。实际上在这个最后阶段,我们也还有独特的成就。”这一段不仅是对中国地理学史的很好总结,也是对世界地理学史很精辟的概括。



王成组(1902~1987) 中国著名的近代地理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以讲授地理学为主,兼及历史学。他生前曾以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教学兼史地,写作重地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原名王绳祖,出生于南汇惠南镇。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自费去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中国史、东方史等课程。次年秋,由清华派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克拉克大学。1927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1929年应聘任清华大学专职地理教授。1932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1934年任大夏大学史地社会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到庐山、重庆、贵阳教学,不久又回到上海。1943年应上海圣约翰大学聘请,任历史系教授。1947年应聘清华大学,回该校地理系任教,并主持地理组工作。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应聘西北大学地理系教授,直至1987年逝世。

个人作品
王成组担任西洋史、欧洲扩张史、人文地理、政治地理、文化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地图学、中国地理学史、外国地理学史等课程的讲授。学术著作有:1932年《地理学》,1935年《复兴高中本国地理》(上、中、下,)1935年《更新初中本国地理》;1936年《英文版中国年鉴东北篇》,1982年《中国地理学史》上册(1985年经过增订再版后改名为《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等,其中《地理学》一书后被商务印书馆列入《万有文库》丛书再版,《复兴高中本国地理》一书作为教科书一直被沿用至新中国建国,以后在此书中他首次采用两级制分区体系,将全国分为华南、华中、东北、蒙新、康藏6个地带,以下再划分为27个区域。前者注重地貌和气候差异,后者更多地考虑土壤、植被、人口分布和经济上的不同。这套分区原则和分区体系,无论在方法上和实践都是先进而可行的,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曾起较大作用。

主要著作
《人生地理》,上海明书局,1929年。

《地理学》(百科小丛书和万有文库之一),商务印书馆,1933年。

《本国地理》(共3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

《太平洋各国经济概况》(译着),商务印书馆,1936年。

《中国年鉴·东北》,(英文版)外文部国际司,1938年。

《中国省图说明》,上海新中国出版社,1946年。

《民元来中国之铁路》,上海银行学会,1948年。

《中部美洲--它的土地和人民》(译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1988年第二版。

其它信息
王成组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1929年的《大连港发展的地理条件》、1948年的《由地理方面商讨宜昌筑坝》、1958年的《大巴山区内河航运与运量发展的条件和运景》等论文,都在充分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来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许多建议切实合理,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中国地理学史》是王成祖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在着手拟订该书编写计划和提纲时,他身患癌症,并已动过手术,但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他以丰富的学识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去讹存真,颇具学术价值。

社会评价
王成组是一位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作风正派,为人耿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早在"九·一八"事变的次年,国际联盟派调查团来中国调查,邀请他组建绘图室编绘日本侵略中国的英文版地图册。不料国际联盟心怀鬼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是敷衍了事,使他大失所望。不久承撰商务印书馆英文版《1936~1937年英文中国年鉴》"东北"一章,王成组用大量事实揭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明目张胆的侵略罪行,并用大量篇幅颂扬东北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事迹,抗日爱国的热诚溢于文字之中。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促进1909年北京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和1934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两大学术团体的联合,筹建中国地理学会临时机构,他被推举担任学会秘书长。王成组治学严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曾历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编、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陕西省地方志委员会顾问等职务。

王成组重视培养学术接班人。他在罹患癌症,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时,将全部精力倾注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上,终于使两届研究生完成了学业,实现了他后继有人的宏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9: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5 19:18 编辑

王庸先生在《中国地理学史》开首写道:“中国自古言地理者,大抵溯源于禹贡,以其平实通达,合乎常情也。”

王庸,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以中,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县东埠糜巷桥人。民国3 年(1914年)进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科学习。民国8 年考入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毕业后在无锡中、小学任教2年。民国1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研究生,亲受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的指导,深究史地之学,开始撰写《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海防图籍录》。民国17 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两年后离校南归,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任讲师。
民国20年,由陈寅恪介绍出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舆图部主任,撰成《中国地理图籍丛考》。
民国25年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两年之后,开始编写《中国地理学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浙江赴内地,先后在湖南师范学院、
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民国30年,因父亲逝世,从昆明奔丧回到无锡,后在梅村吴风中学代课,以维生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于中央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整理书籍并编辑馆刊。同时在暨南大学兼任史地系教授。因同情与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遭校方解聘。
民国36年,受聘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并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兼课。后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
1949年4月无锡、苏州相继解放。王庸离开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至无锡县中学任高中部国文教师。
翌年春, 由郑振铎推荐,至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
1953年至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1954年调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3月14日因患心力衰竭症逝世,终年56岁。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9: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5 19:30 编辑

德国学者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中写道:“被人称为英雄时代的希腊初期的地理观点得以流传到现在,不是通过科学的著作,而是通过传说与诗歌,尤其是荷马的两部史诗,其中《奥德赛》特别重要。但是,它们的来源也不可靠, 因为它们最后的编成是在较晚的时代,也许在公元8世纪。许多地理见解可能是那时候塞进去的;而它们原属于希腊殖民于黑海和西部之前的时代,当时希腊的地理学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述评http://www.docin.com/p-1470479279.html

https://vdisk.weibo.com/s/z6MeKZbCdrMp9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824/6155033041001213.shtm



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一书中写道:“地理学史是学者们关于地球表面各种事物的安排所展开的连续形象的记述。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前,人们即使在他们住家附近短距离内进行考察时,就能区别出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有些人感到有必要去塑造视界以外的意象(mental images),并把这些形象转告别人。约翰·赖特把地球表面的这种差异叫做地方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要义。”
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324/158404593.shtm
https://vdisk.weibo.com/wap/s/zWs0VObDXvYJS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16:08 编辑

禹贡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囊括了对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根据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https://baike.so.com/doc/6538327-6752066.html
《辞海》中写道:“禹贡《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1-2]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1]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1-2]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1-3]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http://www.guoxue.com/zibu/zhajia/sanhaijin/shjml.htm


第一篇 萌芽时期的地理学
第一章 地理知识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3]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4]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6](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7](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 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
[8]野间三郎、松田信、海野一隆、高桥正:《地理学の历史と方法》大明堂发行,昭和45年1月19日发行.
[9]三轮德三:《海陆凳见史》,东京嵩山房藏版,明治41年版. [10]Alexander Von Humboldt: 《 Kosmos 》 (1845—1862). [11]KarlRitter:《Geschichte der Erdkunde und aer Entdecku-ngen》(1861).
[12]Oscar Pestchel:《Die Geschichte der Erdkunde》(1865).
[13]沙乌式金著,郭振淮等译:《经济地理学导论》,三联书店,1957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9: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5 19:58 编辑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x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师承关系
师从
胡适先生
师兄弟
罗尔纲(主治太平天国史、晚清史)
傅斯年(主治先秦史、语言学、考据学)
周汝昌(主治红学)
唐德刚(主治晚清史、近代史)
吴晗(主治明史)
季羡林(主治印度学、梵文、佛学)
主要弟子
谭其骧(复旦大学专攻历史地理学)
童书业(山东大学专攻金石考古、先秦史;主编《古史辩》第七册)
杨向奎(山东大学专攻国学、红学、中国哲学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奠基者:顾颉刚
近代历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
现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有: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9: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09:54 编辑

顾颉刚数十年前在《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中以《五藏山经试探》为题,提出了《山海经》中的《山经》早于《禹贡》的论断。这一论断曾在学术界被广泛的接受与应用。王庸便在《中国地理学史》中加以引述:“盖原始人类之地理知识,大抵以其与生活有利害关系之事物为中心,而其所认为奇事怪物者,不仅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又多非亲见亲闻,每凭十口相传之故事,即认为真实。故《山海经》之离奇怪诞,正可以窥见初民意识形态之真面目,而《禹贡》之平正切实者,乃后世地理知识进步之结果,非复原始之形态矣。是以《山海经》与《禹贡》之时代,今虽未易确定,但若辨别两书之先后,则《山海经》自较《禹贡》为早也。”顾颉刚、王庸等在30年代所作的结论,最近却为王成组推翻,他提出了相反的结论。


中国真正最早的地理著作是《诗经》
https://so.gushiwen.org/gushi/shijing.aspx
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13046.html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中国”一名,便首先见于《诗经·荡》“文王咨,咨汝殷商,汝炰休,于中国……”民劳》中也有出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最迟在商代以前,物候学著作《夏小正》,不仅有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如丰歉的记载,而且还掌握了其规律,出现了科学的农业季节的划分,有“大雨”、“小雨”、“多”、“无雨”的分别。

《夏小正》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作品本身可能有残缺和其它的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或其它的附会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
《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或两汉之间。夏小正原文收入《大戴礼记》中,在唐宋时期散佚(而大戴礼记亦有一半同时散佚)。现存的《夏小正》为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把当时所藏之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汇集而成。但因经文与传文(以自己的文字解释)在篇章中混集而没有说明之关系,《夏小正传》中不尽是原来之全部篇章。
因原稿散佚与成形之问题,成稿年代争论很大,或为托古。据《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故人们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考察后所记载下的农事历书,所收录之有关夏朝的也多是物候等文化讯息。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晋时期发现的汲冢竹书的一种,撰者不详,一说成书于战国。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分为六卷,记述了周穆王姬满游历天下之事。前四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之事。周游路线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终自天山南路归都。第五卷,则叙述周穆王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的事迹。第六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
《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游历之事,是我国文字记载中的最早的旅行活动。 该书在古代部族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管子》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5488b5918f.aspx

《管子》是托名 管仲 的一部论文集。不是一人一时之笔,也不是一家一派之言。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写作年代大抵始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其中有关法家的篇章,主要出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法家。对法律和“法治”的论述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杂揉道、儒的特色,自成体系,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着作。
齐相管仲(约前723--前645)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总集。于战国初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由管仲学派所编撰成书。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汉刘向编定八十六篇,后亡佚十篇,故今本《管子》仅七十六篇。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2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5 20:37 编辑

p12
初期地理学著作中,围绕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通过观察、推测和想象,有的提出一些学说与观点,有的则给予一些神话描述,它能激发人们的思索、探寻与研究,以致导致了真正地理学理论的产生。当然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如地球体学说,传说首先由毕达哥拉斯(Fythagoras,公元前6 世纪)提出;又如五带说,传说公元前5世纪由帕门尼德(Parmenide, 公元前6世纪)首创,由他们师生创立的这两个理论后来都被证明是对的, 可是有很长时期却得不到承认,以至公元前400 年的德谟克里特
(Democrite)仍把地球描写为略凹的圆盘形状。公元前380年柏拉图在《斐多篇》一书中,曾提到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 提出过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问题;柏拉图在其后的著作《蒂迈欧篇》中才肯定地球是球形体。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支持地球体理论和五带说理论的学者;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us’约公元前400—前347年)用天文观测证实球形体理论和五带理论;埃拉杜色尼应用球形体理论创作了世界地图,并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


p13
《禹贡》中的九州划分,显然没有说明区划的原则、划分的指标,但就每一个州的描述内容,既包括自然的因素,如山脉、河流、土壤及自然特征;人文因素则有生产产品、特产、贡品、交通。据此可以认为《禹贡》中的区划,是综合性的。从九州的分布来看,处于边远的冀、雍、梁、荆、扬五州,范围较大,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在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河流间,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划分为四区,即江淮之间的徐州,黄河中下游平原分为豫州和兖州,山东半岛为青州; 大致来说符合地域差异的规律。

p15
古希腊最有影响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
(DieMeteorologie)。这部书不仅是现代意义的气象学,即关于空气的学说,而且还研究固态和液态的地表,并不是把种种现象地理地排列起来,而是按体系进行归纳,因此,他被欧美学者尊为“自然地理学之父”。欧美学者把埃拉托色尼尊为“地理学之父”,因为他第一个应用球形体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第一个较科学地计算地球圆周长;在他的书中首次出现了希腊文地理学这个名词。可惜的是其著作早已失传,现在一般根据贝格尔1880年莱比锡出版的《埃拉托色尼的地理学片断》(Die geographischen Fragmente des Eratosthenes)一书,可略见端倪。古希腊极其丰富的初期地理著作,基本上散佚了,但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Geography)一书,共计17卷,汇编了他的前辈的大多数著作,这一著作直到现在仍完整地保存着,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初期地理著作的一些重要内容。


p16
古代希腊在斯特拉波之后,最有影响的地理学家是托勒密(Ptolemy, 公元90—168年)。他的名著是《地理指南》(Guideto Geography)。全书共八卷:第一卷讲地图投影;第二——七卷为经度和纬度的表格; 第八卷是地名词典。这是反映迄至他那个时代以前,地中海地区人民对世界的已知地理情况的全面总结。

中国学者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闭塞,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知之不多,古代希腊地理学尚未在中国得以全面传播,以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不可能有研究。

鸦片战争之后, 输入的地学著作增多,大多地理学者接受欧美地理学教育,接受欧美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地理学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以致采取漠视的态度。

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是建国后的近40年的事情,侯仁之、王成组、曹婉如、陈桥驿等学者都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实际上,国外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古代地理学曾有很高水平,赫特纳所说中国是“我们的文化区域以外最重要的地理学”;詹姆斯所说“古代的中国对地理学的研究是很重视的, 中国探险家‘发现’欧洲所做的工作,并不亚于欧洲人来到‘远东’所做的工作”。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2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09:55 编辑

第二章 初期的地理著作
参考文献

[1]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
[3]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4]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野间三郎、松田信、海野一隆:高桥正撰:《地理学の历史と方法》,大明堂昭和45年版.
[7]文学士三轮德三著:《海陆凳见史》,东京嵩山房藏版,明治41年.
[8][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9] [德]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 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 John K.Wright: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A Point of View, nnals AAG,Vol.15(192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2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09:52 编辑

第三章 地图的绘制与说明
p21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公元前168年埋葬的三幅地图。计为汉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就图幅来说,有方位、比例尺、符号、文字地名等地图基本要素,与现在的1:25万地形图对照,基本地形大势较相符合。这3幅地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
晋代我国伟大地图学家裴秀(公元224—271年),正是在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地图学水平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的原则。p24
地图是人类最早地理知识的表述形式,地理最早是指地图说
明书。人类将自己生存的地理环境用图和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其范围最初是很小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为了适应开拓新的地域和物资的交换的需要,人们探求已知世界以外的世界,就成了客观的要求,探险、旅行、出外经商、考察,在不断扩大人们的视野,已知的世界越来越大;用什么样的形式反映和表达不断扩大的世界?于是制图学的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人们可以在一张图上,看到一地、一国,甚至整个地球的面貌;地理学发展了,人们可以用文字准确地描述地球表面的一切自然、人文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地图学用各种线条、符号、文字、颜色,沟画描绘地球外壳的面貌;地理学用文字、数字,也在沟画描绘地球外壳的面貌; 它们之间水乳交融,不能分割。

参考文献

[1]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
[2]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商务印书馆,1956.
[3]王庸:《中国地图史纲》,商务印书馆,1959.
[4]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5]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6]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
[7]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文物》,No.2,1975.
[8]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科学史集刊》,No.7,1958.
[9]曹婉如:“马王堆出土地图和裴秀制图六体”,《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10]陈述彭:“有关地图科学发展的几点历史启示”,《地理》, No.5,1962.
[11]曹婉如:“介绍三幅古地图”,《文物参考资料》,No.7,1958.
[12]曹婉如:“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指掌图》”,参加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
[13]曹婉如、郑锡煌、任金城:“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的开始”, 参加第三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论文,1984年
[14]洪煨莲等:“利玛窦世界地图专号”,《禹贡半月刊》,Vol.5, No.3—4,1936.
[15]中村拓:“东亚地图の历史的孌遷”,东京帝大大陆文化研究会编《続大陆文化研究》,岩波书店,昭和18年.
[16]中村拓:“东亚の古地图”,《横浜市大学纪要》,88号,昭和33年。[17]W.A.Heldel,The Frame of the Ancient Greek Maps,New York,1937.
[18]H.Berger,Die geographischen Fragmente des Eratosthenes leipzig,1880. Reimper, Amsterdan, 1964.
[19]h.Kleperl,Atlas antique, Berlin,1902.
[20]Gross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I,Teil:Vorgeschichte un Altertum,Par H.Bengtson et V.MlcoJclc,Zeéd. Nunich, 1954,Vol.2(Cartes et explications).
[21]Westermanus Atlas zur Weltegeschichete,Teil 1:Vorzeit und Altertum, par H.-E.Stler et E.Klrsten. Berlin,1956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2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16:27 编辑

第四章 区域地理——已知世界的描述
p27远古时代,人类聚居于地理环境最适宜于其生存的地区,如今天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南亚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人类最初的地理描述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 E. James)在《地理学思想史》一书“序言”里写道:“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前,人们即使在他们住家附近短距离内进行考察时,就能区别出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有些人感到有必要去塑造视界以外的意象(mental images), 并把这些形象转告别人。约翰·赖特(John K Wright)把地球表面的这种差异叫做地方差异,这就是地理学的要义。”接着,他在第一章“一门称为地理的学科”里,把J·O·M·布罗克著:《地理学的范畴与精神》(J.O.M. Broek, Geography,Its Scopeand Spirits)一书79页的一句话:“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去了解它”作为全章的概括,然后以“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地理学的研究” 和“多种多样的新世界”等5个小标题,将这一章命题阐释清楚。詹姆斯的这5个小标题,既可以用这一公式表示其结构:
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地理学的研究=多种多样的新世界
也可以用另一公式表示其结构:
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地理学的研究→多种多样的新世界
这个公式说明:这5个小标题是一种发展程序,从原始人类只知道地理实体在哪里,到先民们要了解地理实体是什么样的;随着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要进一步认识地理实体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意味着什么;把这些综合起来,表述清楚,这就是以往的地理学研究;通过上述过程,人类借以生存的世界,方才充满了联系,充满了生机;因为人类只有认识了世界,方能利用和改造世界,才能使世界既多种多样,又美丽无比。
p29区域地理之所以在地理学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因为它记录了把未知世界变成已知世界的这一过程;正是这一过程,构成了地理学思想史。
p31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连续不断的地志的国家
《礼记王制》写道:“广川大谷异制,人居其间异俗。”用现代汉语来翻译,就是:流域范围大的河流不同于宽阔谷地,居住于河流与谷地的居民便有不同的习俗。这恐怕是我国先民最早的朴素的地域差异认识。随着生产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地域差异的认识也逐渐深刻。《隋书·经籍志》“地理类总叙”写道:“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变迁。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这一段说的是:不同的地区,人们性格有刚强与柔和、轻淡与粗暴的差异; 饮食喜恶和穿着爱好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说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风气。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根据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满足人们的喜好,采取不同的政策与纲领。这一观点,非但阐明了地域差异的概念,同时,也揭

示了人地关系的要义。地志因此应运而生,它既是认识自然、发展生产的一门科学技术,又是治理国家地区的管理学问之一。
p32首先是国家总志,
班固创立的《汉书》,不仅是我国断代历史的首创者,他还首次将《地理志》作为断代史的主要内容;在我国24部正史中,16部有地理志,这些正史正是继承了《汉书》的传统。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东汉,
p33一般来说以行政区划系统来进行撰述,省有省志,府、州、县亦有各自的专门志书;有的非行政区划系统的地域, 只要有人有兴趣,又有官府支持、也有这种特殊的地域的志书,如明正

德6年(1511年)的《琼台志》,是专门撰述海南全岛的方志著作,就是典型。
中国有连续2000余年的地志和方志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也是地理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p35
地理志——地方志,是有关我国历史时期的综合性区域地理著作。
中国地方志有关地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娱乐、文学艺术、名胜古迹、风光旅游、知名人物、科技教育等,习惯上认为这些没有价值,实际上, 这些因素构成特殊的人文景观,它是地理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文地理的资料宝库。
p37
托勒密被称为数学家、天文学家、星相学家、地理学家和哲学家。
p38据说克里斯多弗·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年)就是从托勒密的地理学著作得到启发,实现了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壮举。





参考文献

[1]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5年再版.
[2]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3]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4]陆心贤、罗祖德、史家樑:《地学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5]李长傅:“禹贡与古代地理学”,《光明日报》,1954.8.19.
[6]徐旭生:“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1955.6—8月.
[7]曹婉如:“五藏山经和禹贡中的地理知识”,《科学史集刊》, No.1.1958.
[8]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辑:《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
[9]辛树帜:《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1964年.
[10]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54年.
[11]朱士嘉:“近三十年来中外学者研究利用中国地方志资料的成就”《湖北方志通讯》,No.4—5,1982.
[12]张舜徽:“怎样进行旧地方志的整理”,《湖北方志通讯》, No.4—5,1982.
[13]谭其骧:《在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确对待历史文献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会刊》,1982.9,上海.
[14][美]普鲁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
[16]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
[17]野间三郎、松田信、海野一隆、高桥正:《地理学のと历史と方法》,大明堂,昭和45年.
[18]E.H.BUNBURY,A History of Ancient Geography,Ze éd.,Londres, 1883,Vol.2,réimpr,New York,1959.
[19]H.F.Tozer , A History of Ancient Geography,Ze ed., Cambridge, 1935.
[20]J.O.THOMSON,History of Ancient Geography,Cambridge, 1948.
[21]H.Berger,Geschichte der wissenschaftlichen Erdkunde der Griechen,Zeéd., Leipzig,1903.
[22]A. Forblger,Handbuck der alten Geographie,Leipzig, 1842, r╥mpr Graz,1966.
[23]G.AUJAC,Strabon et La science de son temps, 1966.
[24] G.AUJAC,La geographie dans le monde antique,Paris, 1975.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6: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17:31 编辑

第五章 旅行记——探索未知世界的记录
p40
从认识的角度,人类地理知识来源于亲见;彼此交流各自所亲见, 叫亲闻;将见闻记录下来,便是知识。最初的知识是人们眼里所能摄取的一切景象,也就是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象。因此,最初的亲见亲闻知识,是不分类的,综合的。后来知识多了,不分类人们就无从认识,于是才有了分门别类的知识,地理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最初的知识只限于地理现象的描述,如山,是地表隆起的部分; 海,是地表凹入的部分。至于山为什么隆起,海为什么凹入?那时是不解释、也不能解释的。而最初的山,也不是我们所说的经过了概括的山, 而是具体的山;这个山的位置,可能在所居洞穴的东面,叫它东山;如果西面也有山,那就叫西山;如果放眼开去,有很多山,那就得一个一个的说清楚,人们才能加以区别,做到各有所指;如果走出了原来眼见范围,又有新的范围展现在眼前,又须一个个说清楚,这样扩大开去, 已知的世界扩大了,未知的世界逐步缩小。这就是视野的逐步开扩。
p41
对已知世界的再认识,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始终是地理学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今天也没有完结。旅行记,作为地理考察的记录,仍然有一定的地理意义。
世界上目前尚可看到的最早的旅游记,是中国的《穆天子传》。穆天子指西周第五代君王姬满,他于公元前1001—前952年在位,死后谧号穆王。《穆天子传》以穆王出游的记录形式写作,故名。
全书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内中描述了沿途的若干地理情况和中西交通史料;最后1卷则写盛姬之死及其丧仪。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游及其附近,从地形来说,是由平原、丘陵向高原、山地的过渡地带;从气候来说,是由湿润半湿润向干旱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往东平原地区有夏季泛滥的水灾,因此还在唐、虞时就有治水的要求,大禹治水有功,成了舜的接班人;往西则高山大岭,无垠沙漠,地理环境恶劣,在东部治水有了成效已先后开发之后,西部便成了旅游探险的集聚焦点。中国的旅游著作绝大多数都是“西遊记”,《穆天子传》、《佛国记》、《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长春真人西遊记》、《徐霞客遊记》和郑和下西洋等,几乎无不与西部探险旅游有关。
p42
穆天子传》可能并非完全是周穆王之游的记录,但中华民族对大西北的探险旅行,则是很早很早的事情。学术界认为汉代武帝时的张骞(公元前?—前114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探险家。

张骞所说与南亚等西域地区的道路,计3条:一是穿过青藏高原,取今西宁——拉萨——亚东一线至印度;二是沿青藏高原北缘,兰州——吐鲁番——出葱岭至大夏;三是循青藏高原南缘,走成都——昆明——缅甸一线,至印度。这三条线至今仍然正确,张骞只走了北路一条,另两路是先他而存在的。

张骞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对西域各国,包括今天中国西北、苏联的中亚、巴基斯坦西北和阿富汗等有很深的了解,并将其见闻载入史册,
p43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写道:“张骞通西域的地理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这不但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开扩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张骞作为开辟这条道路的先驱者来说,不但是个忠于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使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非常毅力和远大识见的探险家, 他为扩展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作出的贡献,是永远不能泯灭的”。继张骞之后,接着又有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他于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9年)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虽然未曾抵达,但起码到了波斯湾,从而开辟了横贯亚洲、沟通亚、欧、非三洲的陆上通道。
在公元3世纪以前,中华民族完成了东亚、中亚、南亚的探查了解;亚洲北部大致抵达了北纬60°左右;西亚则抵达安息条支西界,可能抵达了波斯湾。而且,对欧、非二洲,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已有了相当认识与了解。中华民族地理知识所及范围约达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3。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不可比拟的。
公元3世纪以后,我们的先民又以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探查了解与中国腹地相隔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亚次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国的联系与交往,是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对南亚次大陆的探险旅行,与佛教的传播紧密相关。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各国与中国的联系密切,南亚创立的佛教由西域传到中国, 在中国有了相当多的信徒。
p44
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写道:“公元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与同行者10人,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诸国,西越葱岭,周游印度的北、西、中及东部,下南部印度,经锡兰岛、苏门答腊,绕行南海、东海,到山东半岛劳山登陆,前后历13年又4个月。同行的人,中途脱离或死亡,只法显一人,排除万难,回到祖国,这时他已是78岁的老人了。转年他来到建康(南京),从事译经,次年游记写成,大约5年后又到了荆州(江陵),就死在那里。”由此可见,法显旅程累计约近2.3 万公里,海、陆约各占一半。
法显根据自己旅行见闻,撰写的《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计9900余字,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

p45
继法显之后, 可称誉中外的大旅行家,要算隋唐之交的玄奘(俗名陈纬,公元596—664 年)。他未去取经以前,就曾广游陕、蜀、鄂、豫、冀等地,并博览了佛俗书籍,知识渊博。自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历时17年,走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入今苏联吉尔吉斯,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沿南岸西行,抵货利习弥迦国(今乌孜别克北境卡拉——卡耳帕克自治共和国),然后折向东南,出西突厥的要塞铁门(今乌孜别克南部),越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和黑岭(兴都库什山支脉), 至北印度(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在印度则环游了印度半岛,后从南面越葱岭,经昆仑山北麓返瓜州,回长安,累计经110个国家,5万余里路程,于贞观19年(645年)结束全部旅程。
玄奘回国后,除了翻译大量的佛教经典外,还由他亲自口授,由他的助手辩机执笔写了《大唐西域记》;由慧立执笔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记叙他旅途考察的著作。两书与《佛国记》相较,观察的深度、广度都大有进步,在地理学上的作用与意义,更为重要。

写了现代冰川的形成、景观,及其对人类交通、生活的影响,已经由纯地理现象描述进到形成原理的探讨。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国家地理描述,包括面积、都城、地形、水利、农产、气候、服饰、货币、政治、宗教以及它的位置交通,这些内容已和现代各国所出版的百科全书的内容近似;内中还有若干最重要的定量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p46
侯仁之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中写道:“总之,《大唐西域记》一书的地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当时来说堪称 举世无双的地理著作, 在今天来说,还是研究中亚、印度一带历史地理所必不可少的文献。因此,不但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学史上,这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巨著。”
p47
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里写道:“显然,古代的中国对地理学的研究是很重视的,中国探险家‘发现’欧洲所做的工作, 并不亚于欧洲人来到‘远东’所做的工作”。p48
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是马其顿的国王,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的学生。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后,对扩大地理知识有很高的狂热性,竟然率领千军万马远征欧、亚、非三洲的许多地方,最远到达了今天的中亚和南亚, 其目的主要是在于扩大希腊的地理眼界——它们具有武力探险的性质。
p49
许多学者因为亚历山大未给我们留下大部头的文献,因而低估了他的作用,殊不知有数以万计的人们的口碑留下的东方的知识,在西方竟然流传了1700年之久,直到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ristoforoColombo,约1451—1506年)竟因为乘船寻找印度和中国,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此后亚洲的情况,对欧洲人来说,方不再是陌生的。
参考文献

[1]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
[2]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3]方豪:《中西交通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年.
[4]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5]曾了若:“隋唐之地理学者及其著述”,《文史汇刊》,Vol.1, No.2,1935.
[6][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7][德]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9][苏] и.п.магидобич,в.и.магидович:《Очерки noисторииистории географu ческuх Открыий》москва 《Лросдбеще ние》1982.
[10][苏]B.A.Дементbев,О.Н.Андрющеннк о:《Историягеография》Мuнск.1962.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4 12:23 , Processed in 0.0902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