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2-10 21:20 编辑
第二十章 中国的自然地理学259
p259
我国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中,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较之人文地理学似乎更强些,
(1)起步早。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尽管对人文地理学也有涉猎,但却以自然地理学见长,他的代表作《地文学》(1908年), 用今天的名词,就是综合自然地理学著作;公认的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出身于气象学,虽然他也兼事地理学的教育和科学研究, 并且作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但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的贡献却要大于地理学;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从一开始便与地质学结合在一起,一些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创建人,如丁文江、翁文灏、冯景兰等,都对近代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些近代地理学的开创性学者, 如胡焕庸擅长气象气候,吴尚时尤专地形学等,都说明自然地理学的起步要早。(2)自然地理学的相邻科学,如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等是我国近代科学中发展得比较好的科学,这些科学中不少学者的研究都延伸到地理学领域,促进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有些学科,如水文学、土壤学、海洋学等尽管原来基础比较薄弱,但由于对建国后的建设有直接关系,因此近40年来的发展较快,因此推动了与地理学有边缘关系的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3)自然地理学不象人文地理学那样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和思想性,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内曾执行“左”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下,许多由旧社会过来的地理学家,出于怕犯政治错误,大多选择了自然地理学的方向;有的人文地理学家因政治上的原因,被迫转入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如胡焕庸被迫放弃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李旭旦放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等。(4)地理教育一直是重自然地理而轻人文地理,这种情况不但在师范院校不分专业的地理系中(专业必修课只有经济地理导论、中国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三门非自然地理学课程), 是明显的,即便是综合性大学地理系的人文地理专业中,所开课程中自然地理学也略占优势,因此,人才培养中突出了自然地理学方向。
p260
中国地理学大体上经历了17年的高速发展(1949—1966 年), 10年停顿(1966—1976年)和以后的飞跃发展(1977年以后)。就17年来说,中国地理学一方面全面引进和吸收苏联近代地理学,主要是提高地理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地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参加应用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积蓄力量和奠定基础的阶段,基本上用17年的时间把西方发展了百余年的近代地理学完成了学习和吸收的工作,因此,是高速度的发展。如果不是文革10年的停顿,本应是中国地理学赶超国际最高水平的时候了,直到1977年以后,又大约花了起码3年的时间完成国外地理学的引进,和知识更新,直到80年代, 较高水平的学术论著才不断推出,标志着一个飞跃发展时期的到来。 17年里具有较高水平的自然地理学学术著作大多由建国前已经成名的地理学家编撰,如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以罗开富为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以及由周廷儒、赵松乔、沈玉昌、吕炯、郭敬辉、马溶之、钱崇澍、郑作新等为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划》的部门区划草案等著作;中国自然区划委员会以黄秉维为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划(草稿)》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各研究室主编的中国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丛书。这两套丛书是我国学者根据自然地理学是各要素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根据地区间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由于二者的结合不同,表现出地域分异的规律,一般来说,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纬度)地带性规律,海陆位置(经度)地带性规律和垂直(高度)地带性规律;地球表面任何地区都会受到这三种规律的共同作用,但每一个地区必有一种规律起主要作用,因此表现了不同的自然特征;人类根据不同的自然特征,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措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这叫做因地因时制宜。中国自然区划就是根据我国学者运用上述理论,研究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所表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为
我国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发展经济提供科学的根据。仅仅10年时间便进行两次全国性综合的和部门的自然区划,这种速度和所表现的水平, 即便是世界上一些地理学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也是不易做到的。 李春芬的《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是一本由中国学者进行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专著。在建国前后,中国学者也撰写了一些中国以外的世界地理著作,一般只是根据外国学者所撰写的著作,进行剪贴编辑工作, 只具知识性,很难说具有学术性。大家知道,西方近代地理学的一些奠基人和创建人,除了俄国和以后的苏联外,一般都以世界为舞台进行地理学规律的研究,因此,他们的著作大多把地域的广阔性和规律的普遍性结合起来,显示了他们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学术专长,成为一代宗师。中国以往没有学者能达到这种水平,反映了在近代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是落后的。李春芬以自己的研究,显示了中国学者的水平和才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书以辩证法来研究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把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为一种对立的统一的辩证关系,贯彻始终。所谓整体性, 就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和组成地域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互相依赖和相互影响;所谓差异性,遂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组成地域之间所表现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差异,包括共性(或相似性)和个性(差异性)的表现。书中广征博引,捭阖自如,在南美洲自然地理研究中堪称范本,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很高评价。 自70年代末以来,高水平的自然地理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由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合著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著作出版于1979年,但写作于文革之中,1972年竺可桢最后一次见到任美锷时深有感慨地说道:“至今还没有一本篇幅适当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问世,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任美锷当时被套上“反动学术权威”的枷锁,杨纫章后来甚至被逼致死,他(她) 们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自己的血泪终于写成了这本后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的学术著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赞誉。该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分析中国地理环境的要素和地域组成中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系,按照主次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 热带北界和准热带的划分标准,和热带山原的结构、运动、演化等,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丰富了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显示了中国地理科学的独特风格。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是一套丛书性的学术著作,全书分总论、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古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海洋地理共12个分册。这一套丛书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其编辑员会由竺可桢任主任,黄秉维、郭敬辉任副主任, 共有37位委员,几乎包括了当今我国绝大部分的著名自然地理学家。参加编写的单位共32个,参加编写的人员达200余人,有近600人参加了审稿工作。全书可认为是我国迄今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资料之丰富翔实,可认为没有可与相比的前例;而内容,不论是单要素的剖析, 还是多要素的综合,都能做到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共性的规律和个性的特点都得到了正确的表现;加之观点新颖,体系清晰,是我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又一座丰碑。
建国后,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力量较强,受政治的冲击较小,与人文地理学相较,发展比较稳定和顺利。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地理学》, 科学出版社,1959. [2]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综合考察》, 科学出版社,1959. [3]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植物学》, 科学出版社,1959. [4]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59. [5]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测量学与制图学》,科学出版社,1959. [6] 中国地理学会第5届理事会表彰的老科学家简介,《地理学报》,
Vol. 40,No.3,1985. [7] 当代中国地理学家专访,《地理知识》1985、1986、1987年各 期. [8]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地 理研究》、Vol.3.No.1.1984. [9] 钱学森: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地理学报》,Vol.44,No.3,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