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2-11 15:39 编辑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暨全球变化研究院
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ess/7683/index.html
一、院系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新兴学科,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热点方向。为深入研究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于2009年3月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简称“地学中心”)和全球变化研究院,围绕全球变化问题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并以此推动清华大学地球科学建设与发展。2016年11月30日,鉴于地学学科已达到相应办学规模,清华大学决定在地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建设发展宗旨是:在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地球科学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经济学等领域探索新知,为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做出贡献,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清华大学地学系发展任务包括: 在地球系统及系统间交互作用、地球资源与环境、以及地球系统变化的过程方面,增长认识,传播新知; 建立从局部到全球尺度对人类引起的以及自然的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和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的能力; 在地球科学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大众; 集成、综合并应用科学知识解决诸如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灾害潜在威胁的辨识与防范、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后果等社会问题。
清华大学历史上有过较强的地学学科,早在1928年11月就正式成立地理学系,首任系主任翁文灏(1889~1971)。他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清华大学地理学系更名为地学系,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1946年,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大学在北平复学,地学系恢复;1947年,原有的地学系气象组独立成气象学系;1950年,地学系地质组单独分出,成立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学系调出并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则与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组)及西北大学地质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 到1952年为止,清华大学地学、地质学、气象学系共培养毕业生200多人,其中许多人成为著名的学者、教授。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地学学科有44位毕业生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学部院士。 二、学科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将围绕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联合清华大学现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优势,重点开展全面系统的地球科学研究,促进清华大学的学科发展。学科近期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将面对《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急需加强的科学问题》(徐冠华等,2010),开展地球系统科学五个领域的研究: 地球系统过程,主要研究地球系统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球系统模式,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地球系统的大空间尺度和时间过程,推动地球科学定量化发展。 地球系统观测,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手段。 全球变化经济学,全球变化经济学以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方法研究全球变化问题,以多学科交叉的思路和综合评估方法对全球变化决策提供技术与经济依据。 星球健康,研究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
三、师资队伍 截止到2018年10月,地学系已有事业编制教职工队伍31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7人,初级职称2人。教师队伍中包含外籍教师3人,“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四、教育教学 1、研究生教育。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地球科学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学者和教师,以及在国家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球环境变化政策制定、执行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学位授权点。 博士学位授权点:“生态学”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大气科学”一级学科。 3、本科生教育。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将在未来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招收本科生,开展本科生教育。地学系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地学专业人才,为本专业大学生继续深造或在政府和工业部门就业打下深厚的基础。本科生培养将注重三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地学野外考察与观测、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复杂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本科生培养,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学系目前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专业教育,不久将试行招收第二学位本科生,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将考虑正式招收本科生。 五、社会捐赠计划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英国剑桥、美国哈佛、普林斯顿、加州伯克利等世界一流地学学科为榜样,力争在2020年迈入世界地学学科前20名。近年来,清华大学地学系产出了一批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已经逐步在国际地学界产生学术影响力。但是,地学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困难集中体现在办学空间和教师薪酬无法满足引进世界一流人才的需求。 为推动清华地学学科快速高质量发展,突破办学空间和教师薪酬瓶颈。清华大学地学系拟筹集成立“地球科学人才基金”和兴建地球科学大楼,诚望社会贤达捐赠。 (1)捐赠人冠名的地球科学人才基金。为弥补薪酬缺口,清华大学将成立捐赠人冠名的“地球科学人才基金”,基金规模为1 亿元人民币左右,拟以社会募捐实现。 (2)捐赠人冠名的地球科学大楼。地球科学大楼规划在清华大学校园西北部,面积21728平米,预算造价2亿元人民币,其中拟向社会募集善款1亿元,学校配套1亿元。地球科学大楼作为地学学科这一清华园中既古老又新兴的学术领域的实体,具有厚重的历史氛围;同时有形成独特校园建筑美学的先决条件,必将成为新的校园景观。清华大学地球科学大楼中产生的各种学术成果,必然能够造福万世,清华地球科学大楼作为建筑美学符号,同样能够名载史册,令后世长久铭记! 主任致辞建立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地球系统科学系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毛泽东 Scientists build reputations and gain recognition not only for supporting conventional wisdom, but even more so for demonstrating that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is wrong and that there is a better explanation. That’s what Galileo, Pasteur, Darwin, and Einstein did… ——Gleick et al., Science, 2010 我的理想就是清华的地球系统科学系不仅研究建设世界上最好的地球系统模式,而且系里每一个人都要会用模式,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最后都用会用我们系自己发展的模式。 ——宫鹏
为了顺应时代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召唤,为国家和民族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清华大学决定恢复地学学科。我相信历史将证明这是一个正确而重要的决定。并希望清华地球系统科学系将为世界地学发展增加新鲜而优秀的血液,为中国的地学界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自2009年以来,学校推出一系列的重要举措,首先,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并利用校内师资,立即开始招收研究生。2010年又成立了促进校内多系科合作的全球变化研究院,并计划于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6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在学校的领导下,我们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系为基地,逐步建设出一个跻身于世界先进的地学教学与科学研究机构。作为系主任,我对此深感责任重大,更满怀信心和充满期待! 未来3-5年,我们将主要着力于建设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地球系统模拟、地球系统观测和全球变化经济学三个方向,争取尽快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学者,能够提供一流服务的管理人员,从而使地学系尽快具备培养国际一流地学及全球变化科学多学科交叉人才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需要在三个方面着手建设。 在人才方面,我希望地学系能够与国际接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地学系的教研人员能够与国内外同行持续合作,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二,广泛录用一流高校的尖子人才;第三,将地学系的管理人员培养成具有一流行政管理经验,有效地支持地学系发展的服务团队。 在学术方面,我希望我们的科学发现将刷新科学记录,更新教材,我们的科学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采纳,我们研制的仪器设备及开发的软件工具成为工业生产的标准;我们培养的人才得到国际同行机构和社会的欢迎。 在文化方面,我希望可以形成一种具有创新意识,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又和而不同的人文氛围。地学系教研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学生等均能够相互尊重,精诚协作,平等向上。地学系愿意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舞台,让每个成员既有充实的紧迫感,又有收获的成就感;既有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又有互帮互学的集体意识;既各有专精,又相辅相成,让地学系成为一个具有优秀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教学研究机构。 让我们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以及国家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依靠地学系科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建立起一个公正、优质、多元的国际研究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地学系的规章制度,扩大多层次的开放与交流,力争在5-10年内把我们的单位建设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地学教育与科研基地!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关心和支持!
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ess/7685/index.html
清华大学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 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2016-12-30
清华新闻网12月30日电(记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简称“地学系”)成立大会在主楼后厅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薛其坤,地球系统科学系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副主席陈左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曾庆存等16位院士及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主持。 邱勇、徐冠华(右三)、陈左宁(左二)、陈宜瑜(右一)、宫鹏共同揭牌。杨艳宾 摄 邱勇向地球系统科学系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地球科学是解决当今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世界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具有系统性、交叉性和定量化的特点,代表着地球科学的主流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球系统科学系是清华学科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希望地学系充分利用清华多学科优势,集聚一流的师资,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流的地学人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地学学科,为中国乃至世界地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邱勇在揭牌仪式上讲话。杨艳宾 摄 徐冠华表示,地球系统科学是地学学科的重要新生领域,清华大学地学系是国内第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系。希望清华地学系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优势,努力形成一支真正从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培养一批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为中国和世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徐冠华讲话。杨艳宾 摄 薛其坤宣读了《关于成立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决定》,希望地学系认真制定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地球系统科学人才,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成立大会现场。杨艳宾 摄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主任胡永云代表兄弟院校发言,回顾了清华地学学科与兄弟院校深厚的历史渊源,肯定了清华地学七年复建工作的成效,希望与清华地学并肩合作,共同提高中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 会上举行了全球变化青年人才基金捐赠仪式。经徐冠华院士倡议,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北京国遥新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华风气象传媒集团首批捐赠设立了该基金,旨在奖励全国从事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和研究生。 全球变化青年人才基金捐赠签约仪式。杨艳宾 摄 在会后举办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论坛上,地学系首任系主任宫鹏做了题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科进展与展望”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与会嘉宾就学科建设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学系,第一批学生于1929年秋季入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地学学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培养了以叶笃正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地学专家。首任系主任翁文灏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地学学科从清华大学调出。2009年3月,清华大学复建地学学科,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凝聚了一批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物理化学、地球系统观测与模拟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全球变化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才,建立起有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地学学科。截至目前,地学系有教师近30人,在读研究生约190人,拥有“生态学”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地学系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也是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清华大学地学系每年招收生态学、大气科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各20余名。 新时期的清华地学聚焦全球变化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积极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0年以来发表超过500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包括《自然》及其子刊、《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及《柳叶刀》等知名刊物文章21篇。2016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论文获得了超级计算应用领域世界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此外,地学系在世界上率先建成最高分辨率(30米)的全球地表覆盖和农地数据库,被世界科研机构广泛应用和引用;与环境学院联合建立的大气污染防治动态评估与管理平台,为决策提供实时动态支持,提升地方“精准治霾、科学治污”能力。地学系师生还揭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虽然西太平洋台风强度在增强、但造成强降水或大风的范围不会变大;获得了印度洋向青藏高原输送水汽的新通道等一批地学领域的新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