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1|回复: 1

[其他资源] 没有海船的文明中梦是干涸的(李秀彬老师人文地理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0 11: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到了哪儿都像到了家:
    似曾相识的机场,熟悉的超市,一模一样的快餐店和咖啡屋……远赴异乡的青年学子在电话巾跟牵肠挂肚:的老爸老妈说:一
点儿也没有陌生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都是那么方便。
    到了哪儿都好像没走多远。
    怎么到处都是一个模样的街道和建筑,怎么哪里都是那千篇一律的广告牌和耳熟能详的广告词……迢迢千里兴致勃勃而来的游客发出一连串的抱怨。
    作家龙应台概括得很好:“客舍似家家似寄。”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景观的趋同:景观是个地理词汇、在人文地理辞典中,“全球化”最早叫作“去地方化”:
    哲学家福柯在1967年做过一个演讲。题为“不同的空间”。
七十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的雷尔夫(Relph)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地方儿与去地方化》。两人都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叫作“非地儿”或“无处”。指没有任何地理标记,没有地点的地方儿。这些地方儿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见。典型的非地儿是火车和轮船。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儿并非完全没有地理标记,但却只有功能没有含义缺少情调缺乏特色,可称为“去地方化”的地方儿,如机场、车站、高速路和超市。
    地方儿总在人的心中有某种含义,甚至寄托着某种情愫.因而,老城改造老地方儿的消失以及景观的趋同化遭到普遍的批评。常常听到恋地和怀旧的人诅咒“去地方化”等于“去根”,而无根就等于没有厚重感,它让地方儿失去分量。因而呼唤着老城古镇老榕树老街坊,怀念着树一方风范传一方历史的地方老人。
    肯定还有很多人更喜欢非地儿。龙应台就说过喜欢星巴克的熟面孔,因为在那儿根本用不着顾忌身处何方,哪怕是陌生的城市。在那儿你总能得到你所期待的。
    不用顾忌身处何方,就好像“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组成的故事缺少了一项,或者舞台上的戏剧缺少了场景,这种情况下角色显然摆脱了一重束缚,得到了一种轻松和自由。这可能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喜欢那些非地儿的缘故吧。
然而,“人如果割裂与根源的联系,会变得非常轻浮。,”——法国秀荷市音乐学院院长阿兰·莎松说。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有句话——“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说的显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这句话在本来要指向空间时转向了时间,语言构造本身就揭示出了“去空问化”。睡在哪里?睡在无处,睡在梦中。如梦人生,没有那么多负担,远离空间和大地,不那么真切实在,也许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谓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可见,浪漫不只属于恋地和怀旧,表面上总是同一副面孔的非地儿也许更浪漫。因为有些非地儿所承载的,是寄托到他方的梦想。因此福柯歌颂海船,他说:“在没有海船的文明中,梦是干涸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12-31 08: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哪款文字识别软件?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06 , Processed in 0.0684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