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5|回复: 0

[人文地理]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8 2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读书笔记
作者:方创琳,刘海猛,罗奎,于晓华
发表处:地理学报 第72卷第2 期
一、文章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方案已经成熟,而针对顺应人文过程的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尚为空白。通过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将可以突出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地方特色性和复杂多样性,因地制宜地推动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营造重点地区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因此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并具有有机联系的特色人文地理单元。文章在吸纳已有的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主导性、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以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10 大要素为基础划分依据,构建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人文地理划分为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和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共8 个人文地理大区和66 个人文地理区。各个人文地理大区和各个人文地理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属性、气候属性、生态属性、人口属性、城镇化属性、经济发展属性、聚落景观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宗教属性。该区划方案不仅填补了中国人文地理没有综合区划的空白,并且发现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与已经划出的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农业区划等有较大程度的吻合性,体现出在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研究问题
      时代发展至今天,顺应自然过程的自然地理综合区划方案已经成熟,如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赵松乔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以及杨勤业等对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等等。人文地理单项要素的区划,自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便持续在不断研制和完善,如胡焕庸的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吴必虎的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以及刘君德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等。但目前仍没有学者开展过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因此顺应人文过程的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尚为空白。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提出一个成熟的方案,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三、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中,遵循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原则、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原则、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与民族宗教信仰一致性相结合原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相结合原则。这里我重点讲解什么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经典的区划方法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较高等级的区域划分通常采用“自上而下”归纳途径,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宏观格局,得到较为准确的区划界线。而较低等级的地域类型则多应用“自下而上”归纳途径,更利于基于最小空间单元的定量精细化分析,避免分区过于破碎和偏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 需要综合采用专家个人与团体智能、理念分析、模型应用等方法, 探索区划的综合集成方法[1]。在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定量方法中,采用了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
四、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定量方法
      文章中共采用了空间聚类分析法、要素加权叠置法、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区划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聚类分析方法、遥感 (R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即3S分析方法等。在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中,区划的技术手段采取了叠置法和聚类分析方法。要素加权叠置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加权叠置不同的要素图层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德尔菲法计算每个图层指标的权重;而空间聚类分析法:空间聚类(spatial clustering)是空间数据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实体的特征对其进行聚类或分类,按一定的距离或相似测度在大型多维空间数据集中标识出聚类或稠密分布的区域,将数据分成一系列相互区分的组,以期从中发现数据集的整个空间分布规律和典型模式。本文分别采用最小跨度树聚类和基于欧氏距离的K平均聚类两种算法对人文地理综合指数进行空间聚类;最后是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是探索区划的综合集成方法。在定量化的研究中,由于指标的选取、权重的赋值、聚类算法的不同,区划结果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的研制中,需要在定量区划结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专家经验,对计算机给出的结果进行小幅度人为校正,避免分区的过度碎片化和出现明显错误。同时,对于尚未定量化的传统文化区、聚落景观区和农业区划也需要与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尽可能使方案得到优化。
五、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各具体指标的权系数采用了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确定。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指标的有效性和价值。熵表示的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量,应用熵可以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并依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2];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六、研究区域
      在全国范围内。
七、研究结果
      按照中国人文地理分区依据、区划原则和区划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要素加权叠置法、空间聚类算法以及结合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将全国划分为8 大人文地理大区和66 个人文地理区。其中8 个人文地理大区包括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和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各人文地理大区和各个人文地理区之间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属性、气候属性、生态属性、人口属性、城镇化属性、经济发展属性、景观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宗教属性。并且发现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与已经划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农业区划等有较大程度的吻合性,体现出在自然与人文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八、讨论
      一是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动态性与弹性区划问题。不同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区划,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人口、资源、资本、信息等要素跨时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人文经济要素的地理布局变化相对较快,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未来如果能够构建集时空双向维度和目标导向功能的中国人文地理区划动态监测系统,开发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动态识别模拟软件将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一个途径;二是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精细化与三级区划问题。下一步如何开展人文地理亚区(三级区) 的划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三是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对区域发展的预测指导功能和超越区划问题。以往的人文地理单要素区划多为静态的,为单一部门提供服务,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更注重综合性与动态性,此方案以自然要素、经济要素、人口要素、文化要素、民族要素、农业要素、交通要素、城镇化要素、聚落景观要素和行政区划要素共10 大要素为基础划分依据,站在系统整体论的视角,以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的良性演化提供基础理论指导。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仅是对人文地理大区和人文地理区定量划分的一个初步尝试,还存在较多不足。但目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开创了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研究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我国继续进行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支撑、知识经验以及参考性方案。
九、结论
      随着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的提出,顺应人文过程的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已经不再是空白,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在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我们今后继续开展关于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际应用需求。
十、对文章展开知识点的理解
(1)什么是《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34年,1998年光盘版发行、网络版先后发行。在2002年和2003年,两次被授予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的论文。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能够发表在《地理学报》上,说明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之高,走在研究前沿,是至今为止人文地理综合区划一个成熟的方案。单从对人文地理学科来说,不仅仅只是填补人文地理学科建设的空白,它将会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2)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以及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交叉性、动态性等等。地理学的综合性主要是通过要素多样化来体现,区域性则表现为区域分异或区域差异。综合是地理学存在的依据, 是辩证地认识地理环境的根本途径。综合研究需要阐明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研究的区域性要求着重注意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既研究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把握区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探讨区际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和交流提供科学依据[3]。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如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在面对不同的复杂问题,应该要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文章中提到的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刻画地理类型区和地域综合体多要素协同演化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假设为: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特征。宏观地理区域时空行为演化特征影响微观区域变化进程;微观区域的特征改变也会传递到宏观区域。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改变陆地表层系统的整体行为,并导致其原有功能退化[4]。
(3)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相关研究进展
      中国经济区划方面:顾朝林根据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和地区的特点提出九大城市经济区:沈阳经济区、京津经济区、西安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重庆经济区、广州经济区、乌鲁木齐经济区、拉萨经济区;杨吾扬等辨析了经济带、经济区和经济地域类型,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十大经济区划。曾在1986年春香港大学组织的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计划经济的10大经济区划方案,试图以此促进改革开放的进行。时过5年,这个区划方案的价值更为明显了。因此,有必要对原方案的论证予以修订,使之更符合我国当前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要求[5]。在中国经济区划方案详细资料表中,十大经济区划:东北区、京津区、晋陕区、山东区、上海区、中南区、四川区、东南区、西南区、大西区;胡序威等将经济区划分为部门、决策和综合三大类,并提出全国的六大经济区,建议将全国各省、区、市组成6大经济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东中区、华南区、西南区;2003年,李善同等依据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和资源赋结构相近等九大原则,把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
中国农业区划方面:综合农业区划乃是综合地揭示和反映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方向和途径的区间差异性与区肉一致性的地域单元系统[6]。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十个一级农业区方案: (I)东北区,(II)川内蒙及长城沿线区,(III)黄淮海区,(VI)黄土高原区,(V)长江中下游区,(VI)西南区,(VII)华南区,(VIII)I甘新区,(IX)青藏区,(X)海洋水产区。以上划分的十个一级农业区,概括地揭示我国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地域差异,一方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热量、水源、土壤等条件的不同配合而产生的发展农业的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则反映我国各地区通过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基本特点;中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包括15个一级农业区(东北山地丘陵区、东北平原区、京津冀鲁平原与山地丘陵区、黄淮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东南沿海丘陵区、江南丘陵区、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滇桂岩溶地貌区、甘新沙漠高原区、青藏高原区、海洋农业区)和53个二级农业区。与1981年版《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方案相比, 陆地14个一级区发生了较大变化[7]。
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8]。在20世纪末, 黄秉维倡导在充分研究自然地域分异基础上,逐步加强自然与人文的跨学科研究。
(4)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基本依据
      赵松乔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根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多级划分的原则以及主要为农业服务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三个自然大区,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葛全胜等的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借鉴黄秉维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叠置与专家评判法将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成9个一级区,然后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sP)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区,进而对各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进行定量评价[9]。以及胡焕庸的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都对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5)对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定量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章中共采用了空间聚类分析法、要素加权叠置法、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要素加权叠置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加权叠置不同的要素图层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德尔菲法计算每个图层指标的权重。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指标的有效性和价值。熵表示的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量,应用熵可以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并依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11]。德尔菲法: 也称专家调查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由企业组成一个专门的预测机构,其中包括若干专家和企业预测组织者。其大致流程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
空间聚类作为聚类分析的一个研究方向, 是指将空间数据集中的对象分成由相似对象组成的类。同类中的对象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而不同类中的对象间差异较大。作为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方法, 空间聚类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 比如预先定义的类或带类的标号等[11]。因为空间聚类方法能根据空间对象的属性对空间对象进行分类划分,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地震预报等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目前,我们现在学的一些著名的软件中, 如WEAK、SPSS、SAS等软件已经集成了各种聚类分析软件包。这学期我正好在学习SPSS,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对数据做多种处理分析,并检验数据的有效性、显著性等等。文章分别采用最小跨度树聚类和基于欧氏距离的K平均聚类两种算法对人文地理综合指数进行空间聚类。在1967 年,Mac Queen 首次提出了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算法),是聚类的经典算法之一。常见的几种距离空间中的代数运算有欧氏距离、明氏距离、切比雪夫距离等。欧氏距离是欧几里得n维空间中两点间的真实距离,我们在gis课上也有涉及到。
(6)对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的了解  
      多年来,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以刻画区域要素和区域差异为目标,根据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特征,通常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定义地理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综合地理区划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与人口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要求简洁实用,避免繁杂;所选指标应有区域可比性,能反映动态、可以量化,便于操作。所得结果是划分区域发展状态地域类型的依据,可作为综合地理区划的基础[12]。在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综合运用了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具体指标的权系数。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使熵权法的客观性和层次分析法的现实合理性相结合,解决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仅仅使用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评价法。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主观随意性较大、或仅使用主成成分分析等客观评价法,其权重可能与现实重要性相去甚远的问题[13]。
十一、我的读书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地理学报》的文献来做读书报告,对我一个大三的本科生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这个作业布置下来,我就开始反反复复阅读《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这篇文献,然后针对里面出现的我不知道的知识点,例如现有的综合区划的方案(中国综合农业区划10 个一级农业区方案、赵松乔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顾朝林根据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和地区的特点提出九大城市经济区、胡序威等将经济区划分为部门、决策和综合三大类,并提出全国的六大经济区等等)都是我未曾了解和阅读过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原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等等)以及空间聚类分析法、要素加权叠置法、专家经验判断与区划对比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掌握这些知识点后,我开始着手书写我的读书笔记。在看过之前上课老师讲的一个研究生学姐做的读书笔记例子后,我先有逻辑、有条理地先组织文章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每一部分内容的书写。写的过程中也有新的思考和想法以及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又经常去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思路,对读书笔记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正。通过这一次读书笔记的撰写,我深刻的意识到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涉及到专业领域的,有很多专业名词、词汇、术语,当前研究的进展、研究方法对我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深奥的。撰写的过程是极其不容易的,经常要反复的修改。写的时候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要拥有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这次读书笔记的撰写,又一次让我了解到地理学的魅力, 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它对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目前我还只是大三的本科生,对它的学习和了解还是不够多。但是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一定会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多阅读地理学专业文献。
十二、参考文献
[1]郑度,葛全胜,张雪芹,何凡能,吴绍洪,杨勤业.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03):330-344.
[2]杨飞虎,伍琴.基于熵AHP法的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价格月刊,2013(06):71-78.
[3]郑度.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趋势.地理新论,1991,6(1)∶ 16~ 29
[4] 宋长青.地学研究范式的思考.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3.
[5] 杨吾扬,梁进社.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经济地理,1992,12(3): 14-20.
[6]邓静中.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J].地理研究,1982(01):9-18.
[7]刘彦随,张紫雯,王介勇.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地理学报,2018,73(02):203-218.
[8]郑度,葛全胜,张雪芹,何凡能,吴绍洪,杨勤业.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2005(03):330-344.
[9]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等.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 地理学报,2002, 57(5): 515-522.
[10]杨飞虎,伍琴.基于熵AHP法的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价格月刊,2013(06):71-78.
[11] 席景科,谭海樵.空间聚类分析及评价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07):1712-1715.
[12] 郑度, 傅小锋.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地理科学, 1999,19(3):193-197.
[13]周桂萍.基于熵AHP法的经济发展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7.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3 05:32 , Processed in 0.0747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