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6|回复: 0

高声赞“美”——听课记之二、南亚研学之旅(外三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1 10: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二、南亚研学之旅(外三则)
第一堂  南亚研学之旅
08:40第一堂是梁平一中潘老师执教的《南亚研学之旅》。给我们观摩教师也发了一份导学案。
课时设计分为四个环节:一、走进南亚,二、研学地形特征,三、研学地形与棉花,四、地理实践活动。
由展现南亚生活场景的短视频导入。运用谷歌地球展示南亚位置,指导学生朗读《南亚》第一自然段,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包括陆上5国和海上两国。接着议一议:我们如何到达南亚?
路分陆海两径。
首先讲述的是重庆乘火车至湛江港,再搭乘邮轮经海路去往南亚。但在点名回答时出示的地图标注有误:将航线的起点标注在珠江口。湛江港位于雷州半岛的东侧根部,东北距珠江口360余千米,是重庆南向的主要出海口之一。像这类大而化之的谬误经常出现在练习题等资料里,烦劳我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订正。
重庆一路向西走陆路去往南亚,给予学生的视频资料是录制的卫星影像,然后要求学生据此归纳沿途的地形特点。这里的问题表现突出:一是重点不在南亚;二非符合课堂要求的运用地形图(初中阶段是指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归纳地形特点。
在环节二研学南亚地形特征时,导学案上提供的仍然只是卫星影像截图,且截取的范围主要是青藏高原,占比超3/4。设计了3个问题。其中第2题的第⑶地势的变化,在点名回答及教师点评时均缺失对方位的表述。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应说清楚哪部分高,哪部分低。
这节课最不能苟同的是第三环节的设计:研学地形与棉花。客观地讲,影响农作物分布的最关键自然条件是气候因素。导学案给出的资料也是这方面的。拿印度棉花与新疆棉花对比所设置的几个问题也是关乎热量和光照,根本无法也没有与地形地势建立直接关联。可以说这个设计与课题“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第二堂  人与地 道之理
第二堂间隔10分钟。换了一班学生。之后的每堂课都会轮换学生。这里七年级的学生普遍个儿大,相当于我校九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待学生坐定,黔江初中的孔老师提前6分钟开始播放南亚的相关视频资料。其中充斥大量宝莱坞歌舞桥段。到后来,孔教师鼓动学生随着视频中节奏鲜明的南亚音乐拍巴掌打桌子,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下发的导学案标题为《人与地 道之理》,以中南半岛为例探究本课题。正式上课前孔老师已提前在右侧的黑板上描了一个大大的中空的“道”字,后来的板书就填入其中。
上课之初先观看一段3分钟的视频《道》,跟随陈丽君坐火车去往中南半岛,由此导入课题:以中南半岛为例,解码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节课设计分三个环节:一、识现实之道,二、筑梦想之道,三、求永恒之道。主要内容放在环节一。
环节一,先出示两张地图:《中南半岛地形图》和《沿100°E中南半岛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归纳该区域地形地势特征,并总结地形地势特征的归纳方法。
不过,在表述“山河相间(jiàn)”时将“间”误读成jiān了。多音多义字的含混不清跟词义的理解模糊相关,是当前语文方面的痼疾。
然后安排学生对导学案上的《南亚地形图》和《沿78°E南亚地形剖面图》进行阅读并归纳其地形地势特征。点名回答、教师点评。
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对《重庆市地形图》的阅读理解。不过,在此期间教师的巡视不到位,没有观察到某些同学存在明显问题。我课后向邻近的学生索取的这份导学案上,这部分练习的表述就是错误的,也没有订正。
至此,计时16′。
接下来分组探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分三个话题:行之道、居之道、食之道。
1、行之道又分成公路和河运。⑴公路提供了柬埔寨55号公路某山地段景观图,与曼谷平原公路景观图作对。比较其形态和疏密方面的差别。另外给出一份山区等高线地形图,以规划公路为题,训练学生的判读能力。
⑵河运给出的是中南半岛地形图和三幅景观图,围绕地形对河流形态和价值方面的影响设计问题。
2、居之道。提供了越南沙坝村落(山地)和清化省(平原)的聚落景观图。另外还铺陈三处卫星影像图,要求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城市规模与位置之间的原因。
3、食之道。将中南半岛地形图与两张美食图片并列,分析菠萝饭和米纸这两种中南半岛特色小吃的主要食材,并从地形角度分析其主要产地。
上课的36位学生被分成六个小组,每个话题分甲乙两组,利用导学案上的资料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分组探究。6分钟后,教师请“行之道”话题甲组代表上台发言,乙组代表补充或纠正。但在学生表述出现明显障碍时,教师没有及时点拨。
至此,计时33′。
这个分组活动的时间安排比较充分。只有时间得到保障,才能避免分组活动走过场,才能避免出现被老师用钢丝牵着牛鼻子赶路的痛苦和难堪,才能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之后进入环节二:筑梦想之道。导学案上给出的是《中南半岛地区泛亚铁路规划图》及中老(挝)铁路的文字资料,并设计了三个问题。给了3分半钟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又花了2分钟点名分享。
至此,计时38′30″。
总体观察,这节课的结构整体较好,教师本人也充分展示了良好的仪态。不足之处除上文所述之外还有两处:一是问题设置的难度较高,明显超过对七年级阶段学生的要求;二是点名时明显集中在某位同学身上,没有将机会分散下去。
通常,教师在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竭力避免学生答错。认为学生答错了好像就是老师没有教好,还要额外浪费时间来纠正。因此总是点那几名积极稳妥的学生回答。这种现象在上公开课时犹甚。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就是通过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这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愚以为,学生答错了正好。这样一来,教师才有机会及时点拨,及时解惑。这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当堂突破重难点,从而切实保证课堂实效。至于时间,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充分预留。
第三堂  欧洲西部探寻记
第三堂是石柱初一中胡老师的《欧洲西部探寻记》。
甫一上场,全体学生就将手盘在桌面上,挺直腰板,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等待上课。教师也显得很严肃,僵立在黑板前。课前也没有准备音视频。八分钟的等待变得格外漫长。
手摇的铃铛声终于响起。教师口令:“上课!”学生们起立,师生相互致礼。全场的沉默才被打破。
先播放一段2分钟的《欧洲西部》视频,重点表现了山地滑雪运动和辽阔的牧场。视频上标注有地名,本已无需猜测地名,但教师还是问了,学生还是答了。
接下来明确西欧的地理位置。出示的图片显示三个维度: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点名回答。教师对于纬度位置的描述为:大致位于40°N~北极圈之间。我结合地图观察,发现不够精当,应为35°N~70°N之间。图上的纬线间距为10°,但应要求学生作简单且必要的判读。
这节课设计的第一项活动是要求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西欧地形图》,独立完成滑雪场的选址。然后点名回答。归纳西欧的地形地势特点。接着以挪威为例探寻山地的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山地地形在水能、交通方式、地质灾害、产业(林业)等方面的影响。
至此,计时20′。
活动二是农场的选址。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单排同学转向,与后排同学协同。要求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和材料,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选择农场位置,并解释原因。据我的记录,分组讨论时间不足2分半钟,教师就要求终止讨论,点名回答。
在解释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时,胡老师以北美洲西部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带与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进行对照,说明山脉和平原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并借助视频解说。此处处理极好,是本节课的亮点。
离下课还有6分钟,进入学以致用环节。胡老师选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山城棒棒军》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庆的山地地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但是一提出问题,紧接着就点名回答,没有给出时间让学生稍作思考。且多次点名同一学生。这不仅流于形式,同时也暴露了教师内心的怯弱,对自己和学生均缺乏信心。
4分钟后,教师做了一段简短的课堂总结,发表了自己的感悟。提前一分钟宣布下课。
第四堂  以美国为例
上午第四节由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李礼老师执教。
视频导入,展现美国机械化农场的生产场景。引导学生联系地形,认识到美国中部大平原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用时3分钟。
我在上这课时,通常会打开谷歌地球,让学生观察美国农场呈圆形或方形的地块儿,并测量其直径或边长,结果大多在800米左右。再告诉学生我们的校园长200米,宽150米,从校门走到垭口也才大约500米。这样让学生间接感知其生产场景之宏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导入课题后,教师首先出示的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他带领学生读地图名称、看“陆高与海深”的图例,复习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这个过程中,教师描述地形特点,学生辨认地形类型。
这个用时3′20″的复习步骤可以省略。本期七年级下册地理的教学已经过半,之前的每一节课程都会阅读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像辨识地形类型,认识地形区,归纳地形特点等这类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应该已经熟练掌握了。
接着进入正题,出示《美国地形图》,在图上标注A\B\C三大地形区,点名回答相关问题:地形类型、分布情况、地势特点。然后教师小结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至此,计时11′。
这时,我想到了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今天出场的学生不仅统一着装,主办方还考虑到师生相互之间不认识,特意将学生的名字印成大字别在胸前。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位上课的教师在点名回答问题时都是伸手示意“请那位同学回答”,没有充分利用校方提供的便利,在点名时有意识地念出学生的名字;“请某某同学回答(或发言)!”当赛课教师清楚地念出学生的名字,我相信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在瞬间建立起来,更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
现学现用,进行合作探究一,分成三个大组六个小组,分别探究巴西、南亚及重庆三个地区的地形特点。2分钟之后,点名回答。两个小组的代表,相互补充。教师从旁点拨。
至此,计时17′40″。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主题: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李老师从人口与城市、交通、农业生产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将城市灯光图与地形图叠加后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走向、疏密程度、建设难度及成本的比较,理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这个过程中,李老师特别注意理顺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层层抽丝剥茧,做到条理清晰,辅助学生理解。
谈及农业生产,李老师提请学生思考:图示区域不同地形条件下更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类型?特别强调要把握因地制宜原则。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对课题的理解较之前的三堂更到位,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区分为直接和间接(如气候和水文)两个方面。
当以上内容完成后时间尚余九分钟。教学进入巩固拓展和应用环节“探究家乡”。李老师设计了六个题目,准备了相应的素材,让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随机抽取、合作探究。题目分别是:1、重庆人口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2、网红城市,洪崖洞;3、重庆巴南至武隆的隧道;4成渝地形对比,运动方式不同,自行车与摩托车;5、对比美国,重庆的小型农业机械;6、云阳凤鸣阳凤梯田,人类对地形的适应和适度改造。
分发材料时,李老师声明用一分钟时间探究。实际用时2′30″。然后分组汇报。
最后,超时2分钟才宣布下课。
即便已经下课了,李老师还在恋恋不舍地继续播放一段没来得及播放的视频。
我国三大谷物中的大米和小麦进口非常少,坚持由自己生产为主,这是我们自己划设的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道红线。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肉蛋奶和油脂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就构成了我国粮食供需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大豆、玉米的进口需求逐年增加。
2021年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2020年全年粮食进口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4262.1万吨,同比增加3117.5万吨,增幅27.97%。其中,主要用于炼油和牲畜饲料的大豆全年进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0032.7万吨,同比增长13.3%。其次是玉米,进口1130万吨。我国进口粮食的最大输出国就是全球耕地面积最多的美国。对此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作进一步了解。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3-29 09:26 , Processed in 0.0782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