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5|回复: 6

[读书推荐]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四份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财富,反思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6 1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3-7-9 17:43 编辑



文版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

1972年由埃德加·富尔任主席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我们必须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世界教育思想文库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本书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处、学会生存”对当今世界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影响深远。



《反思教育:向“全球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高级专家组提交的报告。

时代在变,教育也必须变革。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反思教育》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出“教育作为全球同利益”的愿景,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讨论和行动提供了指南。
序言 3
鸣谢 5
框注表 8
摘要 9
导言 13
1. 可持续发展:核心关切 19
挑战和矛盾  20
新的知识视野  26
另寻出路29
2. 重申人文主义方法 35
人文主义教育观 37
确保增强教育的包容性42
教育格局的变化 47
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社会中的作用  54
3. 复杂世界中的教育决策57
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58
承认和认证流动世界中的学习  61
反思多元化互联世界中的公民教育 65
全球教育治理和国家决策67
4. 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吗?  71
教育作为公益事业的原则承受着压力 72
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利益77
对于前途的思考 83







2019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教育的未来”(Futures of Education)倡议,并成立了由各领域顶尖学者组成的国际委员会,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

该委员会由埃塞俄比亚总统祖德领导,由18位来自教育、科学、商业、政治、学术和艺术界的思想领袖组成。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是该委员会的中国代表。

本书为“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推出的旗舰性教育报告,为未来30年全球教育发展勾勒了蓝图。本报告提出,教育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应确保每个人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面向全社会强化教育是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的理念,鼓励全球团结和国家间合作,通过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并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教育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本报告的中文版,还将举办一系列研讨活动,邀请中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展望教育发展愿景,共同商讨教育改革方略,携手推动关于教育未来的思考、对话与行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12: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于人之思想中构筑保卫和平之屏障”,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文化和传媒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在教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著作成为指导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纲领。2017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翻译、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熊建辉博士校译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反思教育》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来教育思想史上继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之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报告。该报告秉承前两份报告的精神,是在全球有识之士谋划世界教育2030愿景与目标之际,对教育再次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思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时代在变,教育也必须变革。”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反思教育》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讨论和行动提供了指南。
https://www.sohu.com/a/149769888_508603

https://wenku.so.com/d/9e9c85816fca37eee450f2a68acd8f68
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解读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坚守的传统,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价值观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源自对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化的忧虑,以及对教育改变世界的信念。而它的践行,需要增强教育的包容性、重视学习空间、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主义;教育观;反思教育;共同利益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科学主义虽然备受批判,但依然广泛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有识之士一直希望通过人文主义教育抗衡日益失控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但显而易见,至少在近几十年,这种呼吁和抗衡收效甚微,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世界各国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小。面对这种局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这是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之后又一份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序言开宗明义,指出“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根本的共同利益”[1],并在第二部分“重申人文主义方法”中详细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观。报告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和前两份报告一样,对世界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报告内容,就人文主义教育观的重申及其践行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人文主义教育观在我国的贯彻提供参考。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作为其教育工作的宗旨,从1945年颁布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下称《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今天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下称《反思教育》),人文主义教育观始终贯穿其中,彰显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人文主义基调

《反思教育》指出:“在70年前商定的《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的启迪下,人文主义教育观获得了新生,反映出新的时代和新的需求。”[2]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伟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人文主义的基调。在反思战争根源与危害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宗旨确定为“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3]。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秉持人文主义的发展观,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消除不平等,促进国际理解,推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教科文组织《组织法》给予的该组织的伦理使命,已被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所强化:促进持久发展,确保社会的内在团结,鼓励各级的民主参与或适应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实际上,在所有这些方面,教育的最终社会目的绝不应忽视人以及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组织成立时宣布的种种理想的至上地位。”[4]

(二)《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人道主义

《学会生存》明确提出了在任何教育行动中坚持“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张。“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是这样一个普通概念。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5]“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因为科学的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先验的、主观的或抽象的关于人的观点。科学人道主义所指的人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6]透过科学的人道主义,可以揭示出对于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普遍有效的教育目的,那就是“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7]因此,科学的人道主义所主張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同时重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习得,二者应该同时服务于人道主义的目标,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必须正视已成为21世纪问题之焦点的七个主要紧张关系:整体与局部、普遍与个别、传统与现代性、长期与短期、必要的竞争和机会均等原则、知识的巨大发展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精神和物质。[8]事实上,这七对紧张关系所反映的是科学在失去人文主义约束和引导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无序、无度和冲突,是科学主义在与人文主义交锋中占据优势的结果。因此,报告要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9],使教育的重心重新回到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0]“人的发展的观点超出了任何极为实用的教育观念,这符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11]“教育应当有助于一种可以说是新型的人道主义的产生,这种人道主义应有主要的伦理标准并十分注重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是对只从经济主义和技术主义观点理解全球化的必要的抗衡力量。”[12]“《德洛尔报告》与教科文组织奉行的道德和知识原则高度一致,因此与同期其他教育改革研究相比,这份报告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工具性和市场导向较弱。”[13]



以上两份报告对人道主义的强调,代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秉持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它们所提出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和“新型的人道主义”,与《教科文组织组织法》中的人文主义基调一脉相承,体现出对个体成长、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世界和平的关注,使人文主义成为其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

(三)《反思教育》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反思教育》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是教科文组织应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承担起的使命”[14]。《反思教育》秉承了前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精神,彰显了它们提出的愿景,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再次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审视和思考。[15]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人性的基本共同点”[16]。

人文主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多元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宗教哲学到后现在主义、女权主义,再到超人文主义或后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理解甚至大相径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主义关注的是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问题。而《反思教育》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解释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17]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目标是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个体层面,它强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支柱,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的培养。教育层面,它强调改革学习方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深化对教育和知识的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和多元文化的能力。社会层面,它强调摒弃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教育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为一体。

二、为何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至今,战争、贫困、不平等、人权这些传统的危机依然存在,而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城市化等新问题又不断涌现,使得人文主义价值观在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挤压下日渐式微,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它的难能可贵。《反思教育》从世界格局变化、教育格局变化和教育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重申人文主義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学会生存》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教育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科学发展的前景令人振奋,但科学的非人性逻辑又让人感到可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家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世界的紧张状态;技术发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恶化;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既带来了民主的繁荣,也成为不公平、冷漠和新暴政的根源。[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了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诸多问题:全球化使人们由基层社区走向世界,也暴露出种种不平衡;冷战结束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世界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混乱和破裂使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受到严峻挑战;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导致发展的不平等。上述问题被归结为前面提到的七种矛盾。[19]

《反思教育》指出:“人们今天依然可以通过这七种矛盾来审视当代社会的变革趋势。某些矛盾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矛盾也正在出现。这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呈现出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的特点。”[20]着眼于经济增长的主流发展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过度开发导致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生存、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现象加深,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数字技术并未解决甚至助长了排他主义的盛行;人权问题虽有进步,但实现法治和伸张正义的愿望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霸权面前不堪一击。



世界格局变化所呈现出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更增强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向往,迫使人们必须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解决共同问题,消除普遍矛盾。而人文主义发展观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有助于实现和平、包容和社会正义。

(二)教育格局的变化

与世界格局的变革相一致,教育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会生存》首先分析了三种新的教育现象,即教育先行、教育预见和教育成果被社会拒绝。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倾向:教育的举办者由社会转到国家和公共团体;教育投入急剧增加,入学人数增加,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结构更加扩充和多样化;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强;教育开始扩展到学校范围以外。[2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展示了20世纪后三十年教育格局的变化:教育环境更加多样化,校外学习机会不断增加,教育已经超出正规系统的范围;[22]终身教育将成为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人口增长与教育财政困难的矛盾不断凸显;信息和传播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影响,将波及全世界。[23]

《反思教育》指出,21世纪的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正在发生剧变,其中涉及到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学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都是如此”[24]。这些变化具体包括:学校教育模式受到数字信息技术的挑战,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学习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移动设备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使传统大学模式面临挑战,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多样化、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变革,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重新界定将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社会契约。



教育格局和学习格局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的旧问题和新挑战。应对这些变化,需要提出一套“普遍使用的伦理原则”,因为“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伦理问题对于发展进程至关重要”[25]。而人文主义教育观恰恰提供了这种理念和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及边缘化的教育。人文主义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以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26]

(三)教育的重要作用

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反思教育格局的变化,恰恰证明了教育对于改变世界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教育又必须是抛弃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在人文主义教育观指导和引领下的教育。“仅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发展问题,但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可以、并且应该有助于实现新的发展模式。”[27]

当今世界,人口爆炸、环境恶化、文化冲突、恐怖主义、政治动荡、科技革命、知识爆炸、发展不平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危机和机遇不断涌现,使21世纪充满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需要全球协作、文化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个世界型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它将为寻求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世界做出重大贡献。”[28]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对于当前世界的深刻意义,重估教育为明日世界提供人才的责任,探讨教育所应秉持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因此,如果我们只根据规模、结构、经费去考虑教育,将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同人类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应接受关于人类福祉的其他解读方式,并因此注重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相关性”[29],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关照下的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人文主义教育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普遍有效的目的,可以看到教育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在与社会相互影响过程中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诸多有价值的因素。在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关照下,“教育不再复制可能催生暴力及政治动荡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30],它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美好世界的关键。



从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变革以及教育对世界变革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教育可以、而且必须促进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必须根据公平、可行、可持续的人类和社会发展新观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31]人文主义观点是改变教育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人文主义教育观必须得到重申和光大。

三、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

从科学的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反思和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会生存》为推进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在两个重要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两份报告都强调形成完善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今,《反思教育》针对人文主义教育观的践行,提出了具体的路径。

(一)增强教育的包容性

教育的包容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思教育》从群体、文化和决策三个方面强调了增强教育包容性的意义。

群体包容着重强调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问题。性别和城乡不平等、收入、语言、少数地位、残疾等因素一起,构成了“互助成長的不利处境”,特别是在低收入和武力冲突的国家。针对上述不平等,教育应该发挥潜在的均衡器作用。我们一直强调教育会复制、固化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却忽视了它所具有的均衡作用。“具有包容性的教育过程对于公平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各级教育阶段都是一样的。”[32]在幼儿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针对因贫穷、种族、语言、性别、残疾、暴力和疾病等原因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儿童的幸福成长,而且会对人力资本、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而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对于教育、劳动力市场机构和法律法规的投入可以改变不平等的现状”[33]。

文化包容的中心是文化和社会多样性前提下的国际理解、文化包容和社会融合。在世界走向融合、国际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和社会暴力问题却逆势而生,种族、文化、宗教之间的冲突愈加严重。文化冲突和不宽容对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丧失、教育投入减少、学校教育难以为继。因此教育必须直面这一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文化理解力等,促进文化的包容。教育具有强大的统一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融洽一致,有利于培养关心他人的精神,有助于唤醒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来实现文化的包容。


决策包容除了增强针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不平等的教育决策包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更新指导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理念,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原则。《反思教育》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的判断。当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包容、透明和问责压力,当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育治理和教育决策的“公益”前提和原则受到挑战。相对于“公益”这个被局限在公共政策领域的概念,“共同利益”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公私立部门都具有约束力,“可以成为具有建设性的替代品”[34]。共同利益的定义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没得和正义感”,“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幸福”。[35]由此可见,共同利益的内涵和影响具有内在的普遍性。它超越了“公益”的狭隘善意,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多样性,注重过程参与。“教育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必须具备包容性。”[36]因此,政府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决策应注重民间社会和其他合作伙伴的作用。

(二)重视新的学习空间

教育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到新的学习方法、途径和工具的影响,这些新的学习途径使传统的正规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校教育变得更加开放,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影响力不断增大,也使人们的学习由正规教育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促使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开放灵活,新的学习空间网络开始形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15: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707/t20170710_701838.html
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发布时间:2017-07-10作者:张春铭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春铭)7月7日,“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共同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出席会议并致辞,知名教育家、学者顾明远先生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育科学出版社和有关教育媒体的代表,围绕《反思教育》一书的出版进行了研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在致辞中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一书,立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切,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教育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反思教育》重申了从《富尔报告》到《德洛尔报告》一以贯之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把教育视为“全球共同利益”的价值定位,深化了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田慧生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共同研究分享《反思教育》带给我们的新理念,共同思考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如何朝着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方向前进,如何培养符合21世纪要求的新型创新人才,如何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探索和提出教育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表达,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和可持续发展。他勉励中国的教育科研人员和学术出版机构,应努力拓宽国际视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在朝着一流国家教育智库迈进,将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重要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智库的交流合作,加强对国际教育政策动态、国际重大教育规则的研究,深化多边教育合作,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

  研讨会上,顾明远先生以《三个时代 三个报告》为题,做了一次生动而精彩的主题报告。高度评价《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以及最新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三个报告,顾先生将其看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继而,顾先生重点从三个报告产生的背景和理念,以及主要精神,对三个报告的继承性、发展性做了解读。顾先生指出,《富尔报告》提出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和《德洛尔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教育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最新的《反思教育》一书是前两个报告的延续,是对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变化的世界有着清晰洞见和理性判断之后对教育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思考。它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反思教育,反思学习,反思自身;提出了教育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顾先生特别提出,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是至少教育要有理想,我们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清晰的认识。而《反思教育》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出发,启发我们对教育本质、教育变革方向的思考,应该说是一份有分量的、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报告。

  此外,作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的出版方代表,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李东也在会上发言。作为一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专业出版社,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社始终坚持学术立社,高度重视学术著作出版。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教科社与众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以及百余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品牌图书和各级各类教育精品教材及普及性读物,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图书在内的一大批精品图书,得到了学术界和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本着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初心,李东社长指出,教科社高度重视《反思教育》一书的出版,也希望围绕本书开展的此次研讨会能为我国教育学术界参考借鉴国际教育理念提供帮助,能够引导教育界人士共同思考21世纪教育的价值定位和行动方向。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演讲嘉宾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研究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卫体局副局长李洪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滕珺副教授。他们在会上分别分享了《<反思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在复苏中重建》、《为了可持续发展:<反思教育>的时代视界》、《变化与挑战:来自教育实践一线的考察报告》、《全球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思想的新价值定位》等主题报告,启发与会者更好地理解《反思教育》的核心思想和提出背景,用国际视野审视当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会上,与会人员与专家学者共同研读了《反思教育》一书,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和互动。

  石中英教授在总结研讨时指出:《反思教育》一书尽管篇幅不大,但是时代性、针对性很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有远见,对世界范围的教育体系及其概念基础、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并提出了新的主张,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在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发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会上,教育科学出版社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明远教育书院等单位赠送了《反思教育》一书,教科社将通过推广阅读进一步传播国内外最新教育理念,促进我国教育理论创新和改革发展实践。本次研讨会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教育研究》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协办。

作者:张春铭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15: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
——解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①
□李政涛
作者简介:李政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上海200062)。
作为全球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观测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这是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以下简称《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报告,1996)之后,将对人类教育甚至人类社会的整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又一里程碑之作和路标之作。
作为在此时代,且“在中国”的阅读者之一,笔者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兼容了理性与激情的阅读之旅。我读出了对传统的一以贯之的承接或传承,也读出了新定义、新格局和新挑战,以及由思维惯习而来的些许遗憾与失落。
一、什么“传统”得以承接
1964年成立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计划和报告,逐渐成为全球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风向标和领导者。尽管这些文献主题、视角、观点多样,参与撰写的主体各异,但贯穿其中的“世界性”及其内含的思想传统始终没有改变,并且延伸渗透在《反思教育》之中。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或教育政策,如何才能有世界性,何以可能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依循和运用?基本的尺度和标准无非是两个:思维方式的世界性和价值观的世界性,它们构成了《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反思教育》所共享的思想传统。
1.第一大传统,“全球性思维”或“世界性思维”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理解教育的全球性眼光或世界性眼光(文娟等,2013)。这种眼光,不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群体、某一流派的眼光,而是跨国际、跨民族、跨群体、跨流派的眼光,是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的。它不是为少数国家、个别民族、某一群体或流派思考和代言,而是为全人类的教育福祉服务。
“全球性眼光”,首先意味着将所有思考置于“全球性背景”之下,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全球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全球性思路与策略”。
《反思教育》所处的“全球性背景”,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表现为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多种矛盾,其中包括:全球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普遍与个别之间的矛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长远考虑与短期考虑之间的矛盾、竞争的需求和机会平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知识膨胀与人类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反思教育》指出,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这7种矛盾来审视当代社会变革趋势,某些矛盾有了新的含义,新的矛盾也正在出现。这些矛盾的交织变异促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此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强化了国际人权框架,但落实和保护这些规范依然是一项挑战。技术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交流、合作与团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封底)这些变化表明,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这对未来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校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无论是“全球贫困率”,还是“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全球学习背景”,都是当下全球性背景下提出的“全球性问题”,它们无法凭借一国、一民族、一群体之力得以解决,只有通过具备“全球性”的思路与策略才能得以逐步消除。
全球性思路蕴含的是全球性思维方式。它不是点状式、割裂式、对立式思维,而是多向关联式、整体融通式和综合渗透式思维:
“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12)
每个国家、民族、群体,都是全球这棵大树上长出的树叶,他们的根基已经交织或交融在一起,无法分离。这意味着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一定是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中生成,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球共生体,其实质是共生利益链。谁要从此链条中脱离,伤害的不只是自己,也是链条本身。
2.第二大传统,“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一种能够为不同国家、民族和人群理解与接受的“世界性”,必定与“人类性”“人文性”有关,其底蕴是“人性”。承载并体现人类、人文与人性的就是“人文主义价值观”。它是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普遍人性的反映和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伦理原则:“人文主义发展观的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这种方法强调,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妇女和儿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国家的民众。这将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摘要p.2)
这一价值观,始终将“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作为反对对象:“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体现出的人力资本观念。教育不仅关系到获取技能,还涉及到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人文主义价值观及其方法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让教育辩论超越了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着重关注包容性和不会产生排斥和边缘化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29)由此得出的结论,就顺理成章了:“应将以下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30)以此为前提,可以明确宣告:“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承担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28)据此可以断言,《反思教育》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审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可以被视为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它特别强调:“尊重生命与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这些价值取向一以贯之地渗透并体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提及的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并且着重凸显:除教育的直接功能以外,形成完整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什么“概念”被重新定义
与《学会生存》等一样,《反思教育》的思考起点,依然是时代与世界的改变:
“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呼唤着新的教育形式,培养今日和明日社会、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序言p.1)
以“时代变化-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关联为起点,《反思教育》提出了与未来教育变革相关的新定义、新格局与新挑战。它回答了如下问题:时代变了,世界变了,什么需要重新定义?随之带来什么新格局与新挑战?换言之,《反思教育》的推出,带来了什么只有这份报告才可能带来的推进与突破?
首先它带来了“新定义”。包括“教育”“学习”和“知识”等三大基本概念的新内涵。
1.“教育”的内涵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机会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化。但是,许多学习即便是有意识和有计划的,其制度化程度却要低得多(如果能够形成制度的话)。这种非正式教育不像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可能包括发生在工作场所(例如实习)、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以自我指导、家庭指导或社会指导为基础。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9)
与以往相比,这个定义在承接了“计划”“意识”“目的”和“组织”等界定教育的经典关键词的同时,又做了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非正式教育”“非正式学习”的作用,更加凸显工作场所、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教育”。这一理解教育的方式,为报告中提出的“全球学习格局”“整体的、一体化学习”“共同利益”等奠定了概念基础。
2.“学习”的内涵
与“教育”的重新定义相联,《反思教育》强调:“不仅需要采取新的做法,还要从新的视角来了解学习的本质以及知识和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变革的这种新态势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8)那么,什么是“新的视角”?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9)。由此可知,“新视角”内含的关键词是“过程”“集体”“环境”“使用”。它们的共同组合展现出《反思教育》中的“学习”内涵:
第一,更加看重学习的“过程”。《反思教育》在此显示了犀利的批评眼光:“事实上,当前的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往往是指学习成绩,也就是最容易被衡量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往往忽视了学习成果的其他更多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72)
第二,更加重视学习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因为“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由此凸显学习的“社会属性”:“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40)
第三,更加强调新的学习空间网络的建构。与前述对于“教育”的重新定义一脉相承,前所未有的“学习空间”呼之欲出:“无论如何,当今世界教育格局的变化促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季候,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的变化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网络,让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与正规教育机构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其结果自然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了,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这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p.40-41)
第四,更加倡导“整体的”“一体化的”学习方法。既然教育的内涵与边界日益拓展,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经验的学习,需要与更多人、更多组织合作完成,两种新的需要随之产生了:“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等方面的传统二元论。各界日益认识到,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对于教育至关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需要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30)此外,“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40)
“整体”和“一体化”,预示着与教育和学习相关的更多的跨国、跨民族、跨群体的组织、群体、个人,将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结成愈加密切的“教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未来学习质量、学习成效的高低,愈发取决于个体的学习者与整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及其互动生成的质量,这将形成一种全新的格局——“全球学习格局”。这是继《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终身学习”之后,又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人类即将走向整体化、一体化的“全球学习”。
3.“知识”的内涵
它“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再生产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8)这一定义扩充了知识概念的内涵,在知识范畴体系内,从此增添了“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新要素,尤其是“信息”和“价值观”,前者体现了《反思教育》赖以生成的信息时代背景,后者则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暗中对应和呼应。
这种知识观的背后是“社会观”:“建议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及其获取、认证和使用是所有人的事,是社会集体努力的一部分。”强调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知识是人类共同遗产的固有组成部分。“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摘要p.3)这一知识观,打上了知识社会学的烙印,其内含了两种假设:其一,“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再生产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8),知识不是个人的产物,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其二,知识体系与知识传统具有多样性,以及相应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人类“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必须承认和妥善安置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贬至劣势地位……例如,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从农村社会、特别是土著社会学到很多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p.22),任何知识霸权都需要在新的知识秩
序、知识版图、知识体系内加以警惕和规避。这就是《反思教育》中所倡导的“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团结”等人文主义价值观所内设的“知识观”,从中我们看到了价值观与知识观的内在关联。三、什么“格局”将会形成
“教育”“学习”“知识”等这些支撑人类教育发展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带来的不只是定义及内涵的变化,更有未来发展格局的变化。形成的全新格局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全球学习格局”“全球共同利益格局”和“全球思维格局”。
1.全球学习格局其具体特性表现为:(1)学习场所的“全球性”
传统的“课堂中心”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人类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得以拓宽,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等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场所或学习空间,人们因此认识到:“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季候,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学习空间、时间和关系的变化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网络,让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空间与正规教育机构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40)这不仅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何一个角落学习(当代全球人口流动性早已为之创造了条件),更意味着,“学校”这类支撑正规教育的“正式学习”场所,将逐步拓展到工作场所、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等日趋丰富多元的“非正式学习”,形成“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正式学习场所”与“非正式学习场所”、“现场学习”与“非现场学习”交融共生、穿梭转换,因而成为跨国、跨时空、跨领域,甚至全时空的“学习场所新格局”。
(2)学习内容的“全球性”
基于“权利平等”“社会正义”“国际团结”,特别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原则,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知识体系,兼容了更多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更多知识体系进入学习内容,逐渐生成“融会贯通式”而不是“拼盘式”的新的“学习内容体系新格局。”
(3)学习方式的“全球性”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变革,催生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为当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奠定了新的技术基础的同时,也引发了以“全球”为单位、以“全球”为视野更加灵活开放的混合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方式。与过去相比,这种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新格局”,在保留输入性、接受性、消费性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输出性、研究性和创造性。无论是输入和输出,接受和探究,消费与创造,其对象、背景与平台,都是全球性和世界性的。
(4)学习评价的“全球性”
依托认知领域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平台,基于“深度学习”的评价标准将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评价标准,未来的考试将会有更多的描述、诊断、咨询,大数据时代将对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造出“学习评价新格局”。
四大新学习格局一旦建立,《反思教育》一再提及的“整体的、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将由此实现。这表明所谓“整体的、一体化的学习方式”,所依据的分析单位及视野都是“全球性”的,这再次展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性”眼光的思维传统,并因此表明,所谓“全球学习格局”,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视角和眼光。未来人类的教育和学习,都将以此视角和眼光来审视。
2.全球共同利益格局
“共同利益”是《反思教育》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特点:
(1)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
如同石中英教授(2017)在一次演讲中所言,“共同利益”概念反映了当代社群主义的自我理论、政治主张和价值取向。它既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也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强调人类的共同人性、相互依存、社会团结与信任的重要性,并因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有共通之处。
(2)它基于对“教育”和“知识”的重新理解被重新定义后的“知识”和“教育”,从此被视为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及其获取、认证和使用是所有人的事,是社会集体努力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摘要p.3)因此,“可以将共同利益定位:‘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相互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平美德和正义感。它是‘人们的紧密联合,而不仅仅是个人美德的简单累计’。这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善意,‘在相互关系中实现善行,人类也正式通过这种关系实现自身的兴奋’。由此可见,共同利益是通过集体努力紧密团结的社会成员关系中的固有因素。因此,共同利益的‘产生’及其裨益具有内在的共同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p.69-70)这种“共同利益”的内涵,显然受到了知识社会学的影响,同时也渗透了无处不在的价值取向。
(3)它的相对面是“公共利益”
《反思教育》希望借此摆脱“公共利益”概念的“所不见”或“局限”:“共同利益的概念让我们能够摆脱‘公共利益’(PubilicGoods)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背景、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摘要p.3)
这一界定,其一,试图超越“公共利益”概念内含的“公与私对立假设”,及其将人类幸福局限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从“共同利益”的角度看,重要的不仅是个人的“好日子”,人类共同拥有美好生活也很重要;其二,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其三,特别凸显“参与过程”,强调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多样性的参与式民主治理方式,而这本身就是一项共同利益。共同行动是共同利益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有助于共同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70)。
3.全球思维格局
与前述所言的“全球思维”相关,以“全球学习格局”和“全球共同利益格局”为新的载体或平台,《反思教育》展现、构筑了一种“全球思维格局”,其特征是:
将某一地(国家、地区或区域),某一群体(民族或族群)、某一个体的局部问题、个别问题、特殊问题,置于全球整体、人类全体的普遍背景下考量,将当下的问题置于全球及人类历史和未来之中去考虑,将某一地、群体和个体的利益、需要与声音,与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需要与声音联结起来、融通起来。不止如此,基于整体的、一体化的全球学习格局,特别注重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之间、认知与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二元对立,主张“一种更加流畅的一体化学习方法,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p.40)因此,这种全球思维格局更加强调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与群体之间、不同教育形式、学习方式之间,以及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互动。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向开放、交互生成的新思维格局,它的核心必定是共享思维、互动思维和过程思维。
四、什么“挑战”需要应答
新挑战与新格局相关。最大挑战来自于“全球共同利益”。这是报告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并实现了互有关联的四大转换:一是概念转换。从“公共利益”转换为“共同利益”。二是视角或眼光的转换。每一概念之所以有其“所见”和“所不见”,在于概念背后的视角或眼光。运用某一概念来思考和言说,往往是基于或源于这一概念特有的视角或眼光。当“公共利益”转换为“共同利益”之时,意味着在“公共利益”之外,出现了基于“共同利益”新的视角或眼光,以此看到的教育世界,乃至人类世界将会有很大的不同。三是责任主体转换。它再次以“共同利益”的方式强调,教育不再是只属于教育领域,属于某一类人的事情,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每个领域每一类群体都是承担教育责任的主体。四是思路转换。传统的思路是,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合世界的变化,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思路里,教育始终是被动应对的一方:教育如何为社会变革服务,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因此,它的提问方式是:教育要对社会变革承担什么责任及如何承担责任?这是一种典型的正向思考和单向思考。我们还需要反向思考:教育变革过程中,社会变革如何为教育变革创造条件,如何让社会承担教育责任?既然教育是共同利益,社会如何为这个共同利益承担责任?虽然,《反思教育》或多或少,还残留着传统的思路痕迹,但已经开始有了反向思考,明确主张“政府”“企业”“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等,都应是承担“教育”这一“共同利益”的责任主体。但“挑战”由此而生:“小马过河”的经典故事启示我们,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以主体为尺度,所以要因人而异。价值问题不只是知识问题、真理问题,更是主体问题。“实践出真知”的实质,是“实践主体出真知”(李德顺,2017)。如上种种承担“教育”这一“共同利益”的不同主体,往往价值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而且存在巨大、复杂的差异。如何在彼此矛盾和冲突的差异中承担共同利益,需要创造何种承担共同利益的“合作机制”,才可能将“共同利益”这一看上去很美的理想,从纸面变为现实,从天花板落到地板,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挑战与新时代相关。人类已经从“互联网+”,进入到“人工智能+”的时代。人工智能是一种自动化的感知、学习、思考与决策的系统,它以“算法”,包括“深度学习”“高质量的大数据”“高性能的计算能力”等三大支柱为基础,经历了从计算智能(能存会算)、感知智能(能听会看,能听会认)、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等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演变。
人工智能带给人类教育的是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未来很多职业,如翻译、新闻记者、律师、护士等,将逐步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地替代。如果今日的学校是为了学生将来找到好工作而教育,很可能“毕业即失业”。虽然人们公认“教师”职业依然会存在,但教师的部分工作,特别是一些枯燥、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角色、素养、能力及教学基本功都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更多作为陪伴者、引路者和学习伙伴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特别需要的“数字化胜任力”“信息化胜任力”等之外,教师的教学想象力、教学创造力等将被置于愈发突出的位置。
第二大挑战——今天的学校,通过创建“智慧学校”,开发各种特色课程,探究前沿性的教学方法,更新诸多教育技术设备,试图给予学生各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等,但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都没有用了,甚至不值一提,全然作废,所有教育努力都付诸东流……即使是“四个学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必定会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方式,即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例如,同样是“求知”,人工智能时代“求什么知”,如何“求知”?与工业时代相比,这个时代最有价值最需要去获得的知识形态、知识样式是什么?时代转型带来的新的知识转型,究竟转了什么,成了什么型?又如,同样是“共处”,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与谁“共处”?可能更多地要学会与“人工智能”、与形形色色的机器共处,这是一个全新的共处对象与共处本领:如何学会人机共处,以及更加复杂的“人-机-人”共处?再如,人工智能时代“做什么人”?处在各种远超人的智能的软件、技术、数据包裹和浸润的人,与被自然环境包裹的农业时代的人、被笨拙、粗糙的机器所裹挟的工业时代的人,有什么变化?
这两大挑战提醒当下的教育决策者、校长和教师,必须共同思考一个重大问题: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达,什么是它无法替代,永远与人类生命同行同在的存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必须教给学生这些无可替代的东西,如人类在哲学、艺术、美学、文学中蕴含的价值观、想象力、创新思维(包括破坏原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人类的情感实践等。价值观,这是人工智能无能为力之处。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言:人类可以用人工智能去做伟大的事情,但人工智能无法去做伟大的事情。“伟大”与否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什么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等价值观问题,都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人类高地(韩少功,2017),也是关乎人类尊严和人之为人的底线。
第三大挑战——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呵护、坚守人类的价值观,尤其是《反思教育》中倡导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如何避免库克所担心的,人类通过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同时,人类自身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由此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换言之,如何避免人工智能用“人工”的“智能”取代人类的“价值观”,戕害甚至取代人类特有的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等价值取向?如何避免人类的微妙、丰富的“情商”,被人工智能的“智商”所湮没或吞没?在坚守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具体到教育教学领域,同样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教育价值观是不变的,需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贯穿渗透于所有的学校文化、课程与教学之中?例如,对人的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对公平、公正、正义的追求与呵护等。什么教育价值观会发生改变,并因此影响到教育体制、机制和制度,进而改变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例如,对什么知识、素养、能力在当下最有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等。
如上种种挑战及其应答,同样需要置于“全球学习格局”“全球共同利益格局”与“全球思维格局”的整体背景下探究和解决。这个过程,注定是一段充满了探索和艰辛的旅程,但却是一段充满了希望的再生之旅。
在表达阅读《反思教育》带给我们的诸多启迪和希望的同时,我还想说,这也是一份充满了遗憾的报告。
如前所述,这份报告展现了全球性、世界性的眼光,体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展示了不同国家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作为中国学者,我很关注其中的中国思想与中国声音。遗憾的是,我只看到了孔子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但没有看到现代中国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蛛丝马迹”。我的困惑油然而生: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独特而丰富的思想创造与实践创造在哪里?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在教育公平、残疾人教育、女性教育(包括女童教育)等全球性、世界性问题上,形成的如此丰富多彩的“中国经验”“中国贡献”在哪里?不是中国没有,而是没有在这份本来最该体现“全球性”“世界性”的报告中有任何体现,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和失落。相比之下,报告中的“印度声音”先后至少出现了5次,不仅有甘地,还有阿玛蒂亚·森,有进行墙洞实验的科学家米特拉等等。此外,我从中还看到了女童教育的“巴基斯坦经验”、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塞内加尔经验”……
我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表达如下期待和憧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我希望其中出现更多的“中国声音”与“中国经验”,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分享和借鉴,更希望中国人依据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写出属于自己的《反思教育》,为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世界教育,做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尽管有这样的遗憾,但总体上,《反思教育》带给人类社会(不只是人类教育)的,是一抹新的亮色和曙光:当“教育”真正被视为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新的人类旅程将从此开始,新的道路将从这里走出。
在这个意义上,与《学会生存》一样,《反思教育》提供并展现的,不只是一些“人工智能”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概念、新定义、新格局和新挑战,而是“新道路”,人类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我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6月出版该报告中文版。
参考文献:
[1]韩少功(2017).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J].读书,(6).[2]李德顺(2017).当代哲学思维的变革和挑战[J].岭南学刊,(1):5-12,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科学出版社.
[4]石中英(2017).《反思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R].“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发言.2017-07-07.[5]文娟,李政涛(2013).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7):43-51.


为了可持续发展:当代教育的功能定位
http://www.esdinchina.org/newsitem/275365594

史根东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

留心媒体的人都会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在国际文件还是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也无论在成功企业家的业绩评述、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继承问题讨论以致城乡社区的建设方案中,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可持续发展”正在 成为人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与作出决策的立脚点,“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时代正在真实地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层是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是指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生态文明时代,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 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方式遭遇严重挑战。  面临这一挑战的主要对策是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由原来单纯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同时注重数量增长与内涵发展,由原来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同时注重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发展。完整地说,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跨越人生诸阶段的、终生不间断的稳健发展。这里强调的是 ,人的发展存在着空间维度发展与时间维度发展。原来人们认识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空间维度的发展,没有涉及时间维度的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人们较多注意到了空间维度的全面发展;却忽略了时间维度的发展。实际情况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越加频繁与深刻的影响,人的理想、道德、意志、知识、能力、心理与生理健康等都会面对不同以往的多重挑战,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历程都可能时而顺利、时而曲折、时而间歇、时而持续,时而如阳光灿烂般美好,时而象山间小路样崎岖不平。这就告诉我们,在追求全面与和谐发展这一长远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排除阻力、超越障碍、完善自我,实现跨越人生诸阶段的、终生不间断的稳健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涵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一般发展时代相比,可持续发展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与任务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否适时敏锐意识、发现与关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不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否也适时敏锐意识、发现与关注到了青少年和人生其它阶段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诸多表现及其成因,以利于及早加以教育干预,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实现终其一生的稳健、可持续发展。质言之,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当成为当代教育新的功能定位。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大力倡导各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主题”部分做出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部署。

综合国际国内研究得出的广泛共识,有必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能等同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对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本身包含有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比环境教育更为上位的功能定位、更为长远的育人目标、更为完整的内容框架与更为多样的方法设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更新现有教育理念、内容与教与学方式,进而通过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和育人模式,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国10多年实践与研究得出的结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令人鼓舞的是,在北京、上海、广东、内蒙、江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批实验学校中,已经积累了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优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经验,其基本特征是: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新型公民;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并帮助他们关注与参与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积极实施可持续教学模式,加强训练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受教育者的低碳-可持续生活方式,着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校园建设,重视构建学校-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网络等。

在动员地区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北京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7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发《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成为第一个制定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的省级城市,为全国其他地区起到了示范头作用。2010年,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积极响应,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单辟一节具体阐述了北京市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策略和实施要求。具体内容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进一步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等内容。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学校建设,指导学生关注与积极参与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推动学校从单纯资源消耗单位向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转变。”在北京市这一文件的指导与激励下,全市许多区县和学校已经开始编制或修改完善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计划与工作方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教育是不是应当随之出现变化呢?可能需要引起人们做一些深刻的反思与讨论。

(原文载于《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第2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20: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反思教育》看全球教育理念的转变(2017.12.22唐兴)
已有 3243 次阅读 2018-10-10 09:52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7年12月22日晚

地点:阳光100国际新城204

主持人:唐兴

记录人:唐兴

参加者:余小波、陆启越、范玉鹏、刘潇华、许明珠、苏娅、马秋阳、张然然、梅诗琪、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郑如莹、戴安妮



当今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变化引发了全世界人们的紧张不安,大家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个人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于是在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38届全体大会上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之后,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我国著名权威教育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这样一份对当前全球教育发展具有如此重要作用的报告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捧上此书,静心阅读,细细品位,共同研讨和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

6632313512376998925.jpg

  本次沙龙的主持人是唐兴。她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反思教育》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和重要意义,并说到:“这份报告的总精神就如其在导言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她抛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在读完《反思教育》之后,你认为全球教育理念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

6632434458656063229.jpg

接着大家分别从对书名的解读、《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的主旨、人文主义教育观、学校和教师是否会消亡以及对教育现状的反思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思考和讨论。

   一、话书名:“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在拿到书之后,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封面上的一个细节:这本书书名的最后是以问号结尾的。“既然要向全球的共同利益转变,那为什么末尾是问号而不是感叹号或是句号呢?并且以红色字体凸显这个问号有何深意?难道说该报告对“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这个提议是有疑问的吗?”张然然一开始便向我们提出了她的疑惑。针对这一点马秋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报告首先是基于全球视野来反思目前世界各国所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接着再给读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思教育》认为教育对于解决全球各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均能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报告最后落脚于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决策。报告还区分了私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并向我们指明教育就应该作为一项共同利益,并将其作为一项发展目标。所以问号的意义就在于,给全球的所有国家树立一个标杆,告诉人们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去转变。但是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转变方法,它旨在激发大家来进行讨论和辩论,引导大家往这个方向上去思考。

6632297019702591917.jpg

在书名中还有一个普遍的关注点,就是“全球共同利益”,这也是贯穿全书的最核心理念。肖慧卿认为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成果,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共同利益的概念能够让我们摆脱“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要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团结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项原则会对众多利益攸关方的作用和责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部门实现良好治理,需要政府与民间社会建立多种多样的伙伴关系,国家教育政策应是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协商后取得全国共识的结果。

戴安妮提出“共同利益”的实现路径是必须构建人文主义的行动框架。具体来说,一是教育政策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人文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尊重社会多元化,以社会和经济正义、平等和环境责任原则为指导,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观念定式和偏见。二是教育平等和包容性。性别、语言、种族、身体状况、居住地区等因素造成了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分异。三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尽管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但是学校的存在才使得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教师的向导角色也不容替代。

6632273929958409116.jpg

   二、析背景:与《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相联系

时代在变,教育也需要变革。苏娅认为,结合当前的世界格局,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在如今显得尤为迫切。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此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强化了国际人权框架,但落实和保护这些规范依然是一项挑战。技术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交流、合作与团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这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这也是《反思教育》被提出的社会背景。

刘花香在此基础上指出,《反思教育》的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在教育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著作成为指导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纲领。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两部里程碑式的报告,树立起“终身学习”和“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并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新出版的《反思教育》是对前两个报告的延续,是对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有着清晰洞见和理性判断之后对教育做出的高瞻远瞩的思考。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反思教育》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提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为我们进一步思考、讨论和行动提供行动指南。

6632570798097872192.jpg

      梅诗琪则对这三个报告所提出的不同背景进行了分析。她提到,在《反思教育》发布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发布过《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富尔报告》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被提出的。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和社会性变革。因此在《富尔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强调学习化社会。那么《德洛尔报告》呢,它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代世界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之后,经济逐渐出现衰退和减弱,同时在世纪之交时,人们期望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够得到缓解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德洛尔报告》充满了乐观和理想主义色彩,它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同理,《反思教育》的提出背景,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世界格局和世界教育的变化来看。从世界格局来看,当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包括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的不断加剧;过度开发导致气候变化、自然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对生存、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各种动荡和暴力冲突以及人权问题等。同时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等都发生了改变,教育模式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挑战。在教室、学校、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之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移动设备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使传统大学模式面临挑战。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提出了《反思教育》这一新的报告。从这三个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每份报告都是在世界格局、世界经济以及教育领域发生多种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们把应对世界变化的手段寄托在了教育领域,可见教育所具有的生成性和指导性。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反思教育格局的变化就恰恰证明教育对世界的重要作用,这种局势必须抛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而转变为在人文主义观的指导和引领下的教育。

6632608181493275241.jpg

   三、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整个报告,包括其提出的“全球共同利益”这一理念,都极富人文主义色彩。许明珠认为,其实从一开始的《富尔报告》就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富尔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任何教育行动中坚持“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张。在《德洛尔报告》中也强调了人道主义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反思教育》进一步继承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它提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它秉承了前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之精神,彰显了它们提出的愿景,站在人文主义的高度对教育再次做出了高瞻远瞩的审视和思考,可以说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

梅诗琪则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她说“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提出,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问题的关注。《反思教育》中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解释是“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目标是实现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个体层面,它强调《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支柱,强调对个体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解决问题、信息和媒体素养等的培养;教育层面,它强调改革学习方法,提升教育的包容性,深化对教育和知识的认知,提高教育决策应对复杂世界和多元文化的能力;社会层面,它强调摒弃社会发展的经济主义和功利主义,通过教育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为一体。

陆启越也表达了自己对人文主义的关注。他认为人文主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视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坚持个性解放,追求完美自我。他说在如今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功利主义盛行和科学主义备受推崇的时代,人文主义在与科学主义的抗衡中日渐式微,因此重申人文主义思想和践行人文主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指出《反思教育》提出了践行人文主义的三条基本路径:一是确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全书反复强调要将维护和增强个人在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将尊重生命和任何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建设我们共同未来而实现团结的责任意识的人文价值观,作为引领当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采用综合教育方法。针对当前教育格局的新变化,如移动学习大规模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强调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整体性,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采用超越传统的学术学习,并将批判性思维、容易判断、解决问题和信息以及媒体素养作为教育的关键。第三条路径是增强教育的包容性,可从解决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例如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文化主要包括国际理解、文化包容和社会融合以及教育决策这三个方面来实现。

6632589489795582109.jpg

   四、学校教育真的会消失吗?  

在报告的第四十页提到“学校教育真的结束了吗?”,作者给出的结论是“学习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削弱,永远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受书中此观点的启发,张然然进一步提出教师、班级和学校组织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她认为虽然目前数字化、互联网等各种学习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引发了教师、班级和学校的存在还有没有必要的社会大讨论。但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沟通、交流、分享的过程,未来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只是进一步强化这一过程,并对这个过程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学校、老师和班级。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数字化确实给现实的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在报告中也介绍到了慕课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也就是我们的学校转向多元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传统学校和自媒体相结合以及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状态,让学校教育和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呈现出一种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

2601391734779506969.jpg

马秋阳则联想到了到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黄武雄老师的《学校在窗外》。她向我们介绍到:该书整本都在讨论学校教育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学校教育的价值在哪里,知识是什么,我们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问题。所以她认为这本书其实可以很好地回答“学校教育是否会消失”这一问题。它首先就提出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是“维生”,二是“互动”,三是“创造”。维生是指我们要掌握生存的技能,互动就是与他人和世界去联结的过程和状态。维生是不必教的,只要在教育后期稍加提点即可;而创造是不能教的,因为创造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校就应是进行互动的场所,那么学校如何发挥作用呢?它提出一是要打开人的经验,二是要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其中抽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同于创造能力,我们从小会接受很多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传递给我们的是“套装知识”。很多编辑教材的专家和学者将人类的共同经验浓缩到教材之中,我们只需要记住这些知识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只要拥有一点记忆力和理解力就可以掌握好知识、应付考试。但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加入我们的主体经验,批判性思维并没有得到提高。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你能够获得抽象能力的基础即抽象语言。你读书读得多了,知识掌握得多了,你慢慢的就可以习得这种抽象语言,从而有助于抽象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这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作用所在,这也是任何高科技都不能将其取代的地方。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主体经验,引进经验知识,大幅度增加它所占的分量,并鼓动套装知识经验化。比如,鼓励学生读杂志,写报告,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励学生进行价值思辨,从而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反思”教育: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反思教育》在分析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教育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重新界定了一些新的知识观、价值观、教育宗旨和教育原则,为世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同时,就像它题目的前四个字“反思教育”一样,也能引发我们对现今教育现状的反省和思考。

例如,郑如莹就提到,我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当今全球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某些趋势矛盾,比如在技术发展时文化层面会出现的问题、文化与宗教的不相容、政治冲突等。在教育决策中,我们要以全球视野看待教育决策和教育目的,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与就业、公民素质教育等。同时,书中的“墙洞”实验告诉我们,教育不应成为扩大不平等和拉开差距的工具,而应当是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手段,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全球共同利益”。

范玉鹏则联系到自己曾经在湖北社会科学上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当代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提得很多的过度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度同质化等。我们现在处在文化市场化大潮的影响之下,容易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因此即使我们明白大学本身并不是市场化的,它需要为实现其三大职能即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而服务,但也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反观我国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理工轻人文。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而不是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一些大学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偏向发展短平快的学科,文史哲类的专业课程被大幅削减,进一步加剧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科地位的日益分层。二是在教学科研方面,重科研轻教学。大学教师的招聘和管理过分重视市场化的绩效管理模式,以知识生产的效率甚至经济效益为追求,教师的职称评定、薪酬奖金直接与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相挂钩。三是在学生教育方面,重实用轻修养。体现为“外在化教育”,即重视课程成绩和分数,重视应用性操作技能而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仅是获得职业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技能为目标,忽略了人文教育对于内心的滋养。所以回归实践,我们应该考虑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在一起,单强调人文主义同样是不可行的,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反思和改善的一个点。

6632322308470028238.jpg

刘潇华认为,《反思教育》与前两个报告相比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的。从三个报告的内容中就可以体现出来。首先,《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实际上强调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希望大家能够将学习这一理念贯穿到自己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另外,《德洛尔报告》实际上是在全球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到衰退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所提出的。而《反思教育》是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以提高个人尊严为宗旨的新报告,相对于前两个报告来说变化很大。因为前两个报告主要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矛盾,而《反思教育》更多的是从个人追求的角度去阐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具体到如何落实这一理念,他提出应立足现实来应对这种变化,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去进行调整。其次,对于书名中的这个问号,他认为其涵义是我们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并号召和呼吁大家向这方面进行转变。再次,关于学校教育,他提出知识和教育其实是不同的,教育与知识相比其内涵更加深刻。知识可能是一种经验和技术的传递,而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更加是一种人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学校教育的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

余老师最后说道,同学们现在拿到手中的这份《反思教育》报告,尽管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核心在于回答,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那么,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报告提出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种“共同利益”就是“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正如报告导言所说:“教育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余老师强调,同学们在阅读这份报告时应该多一点反思精神,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报告的标题就是反思教育嘛。首先,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固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教育不应该沦为经济工具和政治工具,教育首先是本身,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更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应将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其次,反思教育的地位。报告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再次,反思教育的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及才能的提升对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必须的,但价值观、公民美德、正义感、社会责任等或许更重要,既所谓立德树人。现代社会仅是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恐怕还不够,还需要有其他支柱的支撑,需要有家国情怀和全球意识,需要有心性涵养、人文关怀和仁爱之心。最后,反思教育的方式。教育方式是多样的,有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是对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如农民教育、成人识字计划、社区教学计划等;而非正式教育区别于以上两类教育,它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甚至有时是无意识的。比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电影、与人作有意义的交谈等。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如制度化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还要重视非正式的学习和教育。

通过对《反思教育》的沙龙讨论,我们了解到全球社会变革中的种种趋势、紧张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知识前景,能够给予我们以启迪和创建新的研究视角;它既能让我们满怀憧憬,又能鼓舞人心,对话未来,这可能也是本次沙龙的意义所在。

663260488295836603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余小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39993.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1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书推荐:教育何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契约


教育可以实现许多目标:保障儿童的身体发育、认知提升和情感发展;将我们塑造成有共同价值观的公民;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才能,并找到对世界做出贡献的方式。在社会契约方面,教育还发挥了储备未来劳动力的重要经济作用,为我们配备必需的技能,使我们找到工作、具有生产力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过去50 年,世界各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突飞猛进,教育的经济收益明显可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已经迎头赶上,其发展速度超过当今发达国家的历史表现。但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学院、技术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情况略微不同。
高等教育发展得相对较慢,全球只有2 亿名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具体情况在各国存在巨大差异:中等收入国家,比如巴西、中国和墨西哥,有10%~20% 的成年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率则不等,奥地利为30%,英国为42%,美国为44%,加拿大则高达54%
教育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多少因等级而异。最高的收益率往往发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仅仅是因为初等教育比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所花成本更少。总体而言,低收入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最高的。这同样不足为奇,因为正是在这些国家,教育提供的技能相当稀缺。但这种收入上的增加有没有可能反映出别的问题?也许雇主只是把受过教育当作一种用人筛选工具,以致真正带来更高收入的是一纸文凭而非在学校获得的教育?但是,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企业雇用有学历的员工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学历,还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更具生产力。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有更多的劳动者受过更高等级教育的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并未下降很多。这是因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更多有利于受过更高等级教育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说明在大多数国家,大学毕业生所得的工资往往更高并不断上涨。这一趋势意味着,随着技术的进步,受过更高等级教育的劳动者往往赚的更多,这导致许多国家不平等加剧。 如果我们不付出更多努力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这种趋势(即技术导致不平等加剧)就会变本加厉。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米努什·沙菲克在新书《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中写道:这只是冰山一角。眼下我们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范围,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教育供给体系。除了“教学内容”,我们还需要思考“教育时机”。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灵活性
关于教育改革的大部分讨论都聚焦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传统教育制度通常把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尽力记住并在各种考试中复刻出来。但如今多数教育家都承认这是在浪费时间: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有35 亿人使用智能手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取近乎无限的信息。现在更重要的能力是筛选信息、辨别信息真伪,并认识到信息所带来的影响。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
在发达经济体,技术正在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一方面,我们看到对“高”技能人才(如科学家或数据分析师)和“低”技能人才(如护理从业者)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介于两者之间的工作(如工厂或文职工作)正在消失。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更加复杂——所有地方对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但对低技能人才和一般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自动化和全球化竞争力而异。但是,在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短期到中期来看,认知能力,比如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的能力,都备受劳动力市场看重。在丹麦、法国、德国、斯洛伐克共和国、西班牙和瑞士等国家,擅长解决复杂问题能使收入增加10%~20%
毋庸置疑的是,老龄化将需要下一代人工作更长时间并在一生中换很多份工作。今天的一名成年人或许能依据十几岁或二十几岁时所学本领度过40 年的工作生涯。但当工龄延长至60 年时,年轻时所学的东西就很难支撑整个职业生涯。如今一名出生在发达经济体的婴儿活到100 岁比活不到100 岁的可能性更大。
人活到100 岁相当于生存876 000 个小时。如果掌握一项新技能需要用10 000 个小时,那么在这样一个长寿的时代,多掌握几项技能是切实可行的。
人们也有必要多掌握几项技能。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国家的劳动者变换工作呈现更加频繁的迹象。在发达经济体,以从事一份工作的时长衡量的平均工作稳定性有所下降。这对低技能劳动者(只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打击最大。还有迹象显示,不充分就业人口,即因未能获得全职工作而被迫从事兼职工作的人口变多。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服务业,比如酒店、食品和餐饮行业,劳动者按小时制合同受雇,以根据需求变化随时调整。不充分就业对低技能劳动者、年轻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的消极影响最大。
因此,更长的工龄不仅需要频繁的技能提升,还意味着截然不同的职业结构。我经常告诉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时,不要像爬梯子一样,而是要像爬树一样。你往往需要迂回移动才能再往上爬,另辟蹊径才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景致。教育越来越需要鼓励人们“爬树”、探索新机遇,追随自己的好奇心。人们还需要学会从树上下来,不是从树顶直接跳到地面从而完全退休,而是随着年纪增长,通过调整岗位、转变角色,逐步从树顶下来。
鉴于这些不同的因素: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对认知技能的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即工作性质将改变、工作稳定性在下降—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灵活的教育制度。它不仅要使儿童具备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其具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人们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能重新开始,提升技能。事实证明,提供这种教育的关键在于时机。

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制度
当前的教育经费制度非常不公平,因为这些制度为在体制内待的时间最长的人提供了最多的公共支持。以法国为例,平均而言,在2018 年,一名20 岁青年获得的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公共教育投资为12 万欧元左右。但在16 岁就终止接受教育的人获得的公共教育投资只有6.5 万~7 万欧元,而进入顶尖大学的人获得的公共教育投资为20 万~30 万欧元。这种对下一代的投资差异常常会加剧既有的机会不平等。那么更公平的制度是什么样的?
一种方案可以是为每个18 岁青年提供终身学习津贴。英国的这笔钱约为4 万英镑,美国的这笔钱约为5 万美元。它可以以助学金或者贷款的形式发放,用来读大学或者在正规的认证机构
接受职业培训。社会对年轻人进行投资的方式就是为他们提供途径,使他们能够获得满足终身需求的资质。如果以贷款的形式发放,政府完全有理由以自己的借贷成本提供贷款,因为这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增加未来的税收收入。这样一来,每个年轻人都能拿到一笔使其有能力投资自己就业能力的补贴开始生活,而不用背着债务毕业。
事实是,未来大多数人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获得更多教育,促使他们在更长久的职业生涯中积极发展。这种教育的供应主体会更加多样化:大学、继续教育和职业机构、网络学习平台、商业培训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各种组合,并且最好与雇主紧密关联。教育机构将必须适应这个新世界,提供可以在不同院校和不同时期累积的教育学分。这将允许个人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提升正式的资历,即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教育机构。这种教育将更多的是非全日制的,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上课的时段将需要更加灵活以符合成年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证明也将需要优化,要包含在线证书、“纳米”学位等各种各样的职业学历。
为促成这种改变,每个主体(个人、雇主和培训机构)都需要更好地了解当前及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换句话说,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如果自己不提供或接受再培训,那么未来会怎样。除了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支持,政府还需要确保激励措施和补贴到位,以改善目前支出不足的情况。个人在职业转换中需要得到的支持,包括职业建议、有关未来就业方向的信息以及哪些培训机构能使其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等。雇主将需要认识到,在快速变更的职场中,适应能力比经验更加重要。他们应当更关注员工未来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过去做了什么。这些类型的教育机会能帮助公民迎接新的现实,因而它们必须位于新社会契约的核心位置。

相关阅读:

作者:[]米努什·沙菲克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如今,越来越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新社会契约》这本书可谓应时之作,伦敦政治经济学学院校长米努什·沙菲克依据在国际经济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专业研究成果,依次从育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代际冲突这六大民生问题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失望情绪是源于技术变革、人口压力、女性角色的转变、环境问题等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契约的失灵。在她看来,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是一个契机,让人们更直观地意识到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更加慷慨、更具包容性的新社会契约势在必行。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2-8-4 10:34 编辑

【教育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5
英文版


2021-12-07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上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超越地球边界,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但它又需要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亟须转型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3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它应包括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以帮助架构教育体系,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教育体系的分布性工作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报告明确,缔结这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报告提出,当前教育模式亟须变革,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重新构想学校,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保证人类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报告鼓励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研究与创新,鼓励全球团结和国际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推动实现这一对未来教育的重新构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又称《富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称《德洛尔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等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共同生活、学着生存”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此次报告为全世界未来30年教育发展勾勒出蓝图,对全球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中国教育报对报告进行介绍和解读,以飨读者。
  报告解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球发布仪式上如此表示。
  2019年9月25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教育的未来”倡议,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该组织同时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在委员会主席、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主持下,汇聚了安东尼奥·诺沃亚、林毅夫、费尔南多·M·赖默斯等政治、经济、教育、艺术、科学、商业各界著名学者,集中精力编写出此份全球性报告。
  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亟须教育转型
  报告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知识和学习是革新和转型的基础,但世界上广泛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我们当前也面临着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儿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这些都表明,教育尚未满足人们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需要。
  同时,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已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反噬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今天,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与不平等的鸿沟共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公共生活,飞速发展的科技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些创新并没有充分运用到推动人类社会的公平、包容等方面。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肩负重大责任,需要为当前和子孙后代负责,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足而非匮乏的世界,并保证每个人充分享有相同的权利。尽管对相关行动的需求已刻不容缓,并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报告认为,我们仍然应该有理由满怀希望。人类正共同处于一个历史节点,有最多的机会获取知识,有帮助我们实现合作的工具,可以说,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契机将人性与创造更好的未来融合起来。
  两年来,通过全球范围内近百万人的磋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发现,各国儿童、青年和成年人均已敏锐意识到,在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上,人与人是彼此联系的,是时候携手合作了。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探索变革,报告也融入了他们的经验,从如何重新构想学习空间,到课程的非殖民化,再到社会和情感学习重要性,进而反映人们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假新闻和数字鸿沟等现实挑战日益增长的担忧等。
  教育,这种贯穿生命始终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曾长期在人类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彼此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转型
  应革新教育,重新构想教育的公共目的
  “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报告认为,社会契约反映了已通过立法形式确定并融入文化的规范、承诺和原则,并提出,把教育看作一种社会契约的构想源于一种共享愿景,即教育具有公共目的。
  20世纪,公共教育主要通过义务教育形式聚焦儿童和青年,在支持国民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基础作用。然而,今天我们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如人类未来的发展问题以及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所遭遇的风险等。为此,报告提出,必须革新教育,缔结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
  这种重新构想,意味着我们要共同创造一种共享的、彼此依赖的未来,同时能够将人类联合起来,通过集体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创新,帮助我们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和平的未来。
  基于此,报告抛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明确两条基本原则: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化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
  “这种重新构想,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宽泛原则上,强调人权基础的作用,包括包容与公平、合作、团结和共同责任与相互关联性。”报告表示,还应基于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如《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受教育权必须继续成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根基,并应囊括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它还必须包括接受信息、文化和科学的权利,获取“知识共享”(Knowledge Commons)和人类世代积累并不断转化的集体知识资源的权利,以及为之作出贡献的权利。
  强化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共同利益的形式。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使个人和社区能够共同繁荣。这种重新构想不仅要确保为教育提供公共资金,还必须包括面向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参与到教育的公开辩论。这种对人人参与的强调,强化了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即一种共同选择和实现共享福祉的形式。
  当然,这些基本原则建立在教育能够使人类实现其相关目标上,并且能够确保当人类迈向2050年以及往后的岁月时,教育能够继续赋能人类重新构想新的未来。
  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须以不同方式思考学习
  萨赫勒—沃克·祖德表示,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利用透支地球和技术颠覆性发展等,是我们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些危机和挑战的叠加,遏制了我们行使个人和集体的权利。尽管教育体系发展创造了大量学习机会,但部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却较为低下。
  其实,展望未来,很容易描绘出更为暗淡的画面:一个资源耗尽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越来越少,关于未来甚至有更为极端的想象——优质教育在某些地方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权。那么,全球教育不平等现状是否会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直到课程变得无关紧要?这些可能出现的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基本人性?
  “然而,没有哪种趋势是注定的。”报告表示,未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其中颠覆性的转变将主要有以下体现:
  地球正处于危险之中,但去碳化和经济绿色化已在路上。儿童和青年已经在行动,他们呼吁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并严厉谴责那些对人类面临紧急情况视而不见的人。
  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尚未研究清楚如何发挥其潜能。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创造以人为本的体面工作将变得更为艰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和社区认识到护理工作的价值,需要提供多种保障经济安全的方式。
  这些新出现的变化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反过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亦将影响教育的反应方式。总的来说,目前世界组织教育的方式,还不足以确保建立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健康的地球,以及惠及所有人的共同进步。事实上,当前的一些困难,恰恰源于世界的教育模式。因此,报告认为,人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思考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继承优秀教育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报告表示,革新教育需要新的教学法、课程、教师功能、学校愿景和教育时空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过去的优秀“遗产”——经过实践证明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反,我们要继承好的传统,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它应培养学生的智力、社会和道德修养,推动他们在同理心和同情心下合力改造世界。它还应教会学生拒绝偏向、偏见和分裂等。对于教学法的评估应反映教学目标,包括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和推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等。
  课程应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生产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它必须包含对人类生态的理解,重新平衡地球作为生活的星球和独特的家园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应该通过科学、数字和人文素养来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应对错误信息的传播。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政策上,应倡导积极的民众参与。
  教师的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让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促进教育、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而获得社会认可。协作和团队合作应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反思、研究和创造知识以及新的教学实践应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时,必须支持教师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保证他们充分参与关于教育未来的公开探讨和对话。
  学校应该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福祉。同时,要重新构想学校,以推动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型学校还需要将不同群体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在其他地方无法遇到的挑战和可能性。重新设计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课程表和学生分组,以鼓励和推动个人一起学习。数字技术应旨在支持而非取代学校。学校应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典范,以塑造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人类应享有和扩大终身教育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应该连接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场所,并发挥每个场所的优势。政府应当承担关键责任,加强公共筹资能力和教育监管。人类的受教育权需拓展到终身,并包括获得信息、文化、科学和互联互通能力的权利。
  发挥广大行动者的作用,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
  “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是可能的。”报告提出,我们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包括勇气、领导力、抵抗、创造力和关怀的行为,推动重新构想成为现实。这需要人类克服歧视、边缘化和排斥,致力于确保性别平等和所有人的权利,并鼓励人类在社会对话、共同思考和行动方面作出巨大承诺。
  呼吁研究和创新。这种对未来的重新构想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和协作性,并聚焦终身受教育权的研究与创新项目。这个项目必须以受教育权为中心,包含向学习和跨境知识交流等不同类型证据和认知方式,并欢迎所有人——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术和研究中心到政府与民间组织,为这种研究和创新作出贡献。
  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新的重新构想需要对全球合作重新作出承诺,以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之间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为前提,支持教育成为一种全球共同利益。除教育援助的南北流动外,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还必须在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南三方合作中产生。国际社会要在帮助国家和非国家行动者围绕共同目标、规范和标准达成一致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以推动实现重新构想。同时,应尊重相关附属原则,鼓励地方、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努力,并支持、难民、移民等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借助国际合作和全球机构的力量。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实现重新构想。从支持研究和科学进步,到成为社区与全球范围内其他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贡献伙伴,那些富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推动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利益的大学,在教育未来的构建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然,至关重要的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教育的未来建设,包括儿童、青年、家长、教师、研究者、雇主、文化领袖等。我们有深厚、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传统,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智力和创造力。这里,人类必须作出一个严肃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前进的方向。
  总之,关于“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报告试图给出答案,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报告所提出的,其发布与其说是勾勒出一个蓝图,不如说是给全世界发送了一封鼓励思考和想象的邀请函,请人们在世界各国的社区、学校以及各类教育项目和体系中具体解答这些问题。报告最终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持续观察。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 编译)
  专家分析
教育:从“学会生存”到“社会契约”

  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负责起草,从委员会成立、征集意见、起草到公布历时两年多。该报告秉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人文主义理念,探讨与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
  教育功能的转变:从个体发展到公共利益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第一份国际性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完善自身成长。随着知识爆炸、科技革命、产业发展和全球问题的出现,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一生,个人唯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变化挑战,国家才能持续发展繁荣昌盛,人类才能消除战争,获得和平进步,从而实现“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终身教育”“学会生存”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发布重要报告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明世界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
  1996年.新世纪来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该报告提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承担起为全球带来和平的重任,也不仅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必须担负起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职能。为此,受教育者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四个学会”也应该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的“四大支柱”,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实现“四个学会”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工作原则。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社会财富的增长虽然降低了全球的贫困率,但国家间、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并未消除。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在此背景下,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提出人类应该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号召以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秉承了教育应成为“全球公共利益”理念,进一步倡导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报告希望将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教师、青年与儿童、家长与社区等教育的相关利益方全部纳入契约,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
  社会契约:实现教育未兑现承诺和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选择
  报告肯定,在过去的50年间,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1948年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时,世界人口总数为24亿,其中只有45%的人曾经进入学校学习。今天,全球人口已近80亿,超过95%的人接受过教育。其中,2020年小学入学率超过90%,初中入学率超过85%,高中入学率超过65%。但在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同时,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充分、不公平。同时,人类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等、环境危机等挑战,教育在帮助人类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方面被寄予厚望。
  对此,报告提出:“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一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
  这种契约应包括构架教育体系的基础与组织原则,以及相关落实建立、维护和改善该体系的分布性工作等。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其一,要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报告强调,教育要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要引导教育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原则将之前所提出的“终身教育”进一步延伸到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都可以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高度,而且教育内容将不仅包括文化科学、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还应扩展到团结协作、同情关爱等方面。受教育权应该是学习人类世代积累并分享不断转型的集体知识资源的权利。受教育者个体也须发挥能动性,拥有为丰富与创造共享知识作出自己贡献的权利。报告强调,要正视持续的贫困和正在加剧的世界不平等现象,最终通过各方努力,走向一个更平等的教育未来。
  其二,加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公共利益的功能。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让个体、团体、国家和人类实现共同的繁荣。新的社会契约在确保教育公共资助的基础上,还需作出对全社会的承诺,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教育的公开探讨。报告强调,教育要回应越发不确定的世界秩序,要达成共同的目标、承诺、规范和标准,要加大对面临教育困境地区的投入,等等。
  共建教育的未来:人人参与、多领域协作的社会契约
  展望2050年,教育的未来是多样的。在确定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目标的前提下,为了构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重点关注了教学、课程、教师、学校和跨时空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变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原则。首先,报告呼吁建构合作和团结的教育学,要重新构想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合作、团结和协作的原则进行组织,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对个体以及所生活的世界的改造;要关涉每个年龄和阶段的教育,更新高等教育使命,加强与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联系,加强对教学法的研究。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处理好课程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与生产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再其次,教师教学应更加专业化,让协作与团队合作成为教师职业的特征,支持教师教学自主性与学术自由,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支持体系。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学校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要保障与改造学校,要重新构想未来的学校,重新设计包括学校建筑、空间、时间安排等在内的元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红利。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受教育机会,提升终身教育质量。
  报告呼吁多方参与研究创新,加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在给2050年教育未来画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成为未来教育的建设者,成为新的社会契约的缔结者。唯有如此,教育才会真正成为一种人类公共的共同利益。
  (张民选 、卞翠)
  本文作者 |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编译)、中国教育报记者黄金鲁克、李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张民选 、卞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
已有 6643 次阅读 2021-11-15 18:45 |个人分类: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巴黎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该报告继承1972年福尔委员会的报告《学习生存:今天和明天的教育世界》(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和1996年德洛尔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传统,将教育的理念发展为“社会契约”!

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的成员认为,世界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继续走目前“不可持续的道路”,也可以彻底改变方向。我们如何应对全球化世界快速变化的挑战将决定我们面临的未来,。。。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Audrey Azoulay的前言



如果说在过去18个月里有什么让我们走到一起,那就是对现在的脆弱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共同感受。我们现在知道,迫切需要改变方向,而这需要深入分析我们的思维方式。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育是脆弱的,正如COVID-19大流行病所显示的那样:在危机的高峰期,全世界有16亿学生受到学校关闭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开始动摇时,我们才意识到其全部价值。 因此,我们欢迎这份由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统萨勒-沃克-祖德(Sahle-Work  Zewde)女士阁下领导的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编写的关于教育的新报告《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教育的新社会契约》。



自75年前成立以来,教科文组织已经推出了多份全球报告,旨在重新思考教育在转型关键时期的作用。首先是1972年的福尔委员会及其报告《学习生存:今天和明天的教育世界》,然后是1996年的德洛尔委员会及其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这两份报告一直是基本的信息来源,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但这个世界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使我们有必要制定新的建议。



与以前的报告一样,萨勒-沃克委员会的报告扩展了指导教育和改善不仅是人类,而且是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所有生物的生活所需的哲学和原则,是在与100多万人进行广泛磋商的基础上,经过两年时间制定的。



如果这份报告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必须紧急行动起来,改变方向,因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地球的未来,而两者都处于危险之中。该报告为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旨在重建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的关系。



这个新的社会契约是我们修复过去的不公正和改变未来的机会,它首先建立在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之上,这意味着将教育视为一个公共项目,因此是一种共同利益。



将这一教育愿景变为现实并不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不是一个虔诚的愿望。相反,我们有理由产生希望,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但是,如果我们的未来是包容的、公平的、和平的和尊重人权的,就必须调动全人类、全人类的创造力、全人类的智慧。这正是本报告邀请我们去做的事情,所以出于这个原因,它具有丰富的经验教训。



二,报告目录



简介

人类的生存、人权和地球生态受到威胁

需要一个新的有助于教育的社会契约

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

报告的结构



第一部分 在过去的承诺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



第一章:迈向更公平的教育未来

不完整的和不公平的教育扩张

持续的贫困和不断加剧的不平等  

排斥的错综复杂  



第二章:新出现的干扰和转变

处于危险中的地球

数字化,连接和分裂的因素

民主退却和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

工作的不确定未来



第二部分 更新教育



第三章:基于合作和团结的教学法

反思教育方法

所有年龄和阶段的教育途径

反思高等教育的使命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四章:“常识”遗产的教学大纲和演变

参与“常识”遗产

高等教育的基本作用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五章   :教师的转型工作

重新定义教学是一个合作性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公众团结以改造教学

大学与教师的持续关系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六章:保护和改造学校

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的必要转型

从学校到高等教育的过渡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七章:教育的不同时间和空间

将教育机会引向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拓宽我们对教育时间的定义

扩大受教育权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三部分 为教育制定新的社会契约



第八章:对研究和创新的呼吁

一个新的教育研究议程

拓展知识、数据和论证

创新教育的未来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第九章 :对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的呼吁

应对越来越不稳定的世界秩序

争取实现共同目标、承诺、规范和标准

在知识生成和论证使用方面的合作

在教育受到威胁的地方为其提供资金

教科文组织的作用

对话和行动的原则



后记和后续行动

共同建设教育的未来

关于新社会契约的建议

行动呼吁




参考文献:

【1】报告全文,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https://news.sina.com.cn/o/2021-11-11/doc-iktzqtyu6623436.s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柳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2490-1312545.html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312985.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陆续推出了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的报告:从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到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再到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份重量级报告先后提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教育的‘四大支柱’”以及“人文主义教育观”等重要教育理念,在不同时代引领着全球教育的发展。2019年9月25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活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教育的未来”倡议,以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如何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里塑造人类的未来。该组织同时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在委员会主席、埃塞俄比亚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主持下,汇聚了政治、经济、教育、艺术、科学、商业各界著名学者,集中精力编写出此份全球性报告。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期间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该组织眼中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通过对这份报告的序言、内容摘要和引言的深入阅读,可以初步了解这份报告的内容概况与思想主旨。



一、序言



/

1

/

序言之一  

奥黛丽·阿祖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们在过去一年半里聚集到了一起,那就是我们应对当前世界的脆弱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改变方向,拯救我们的地球免遭进一步的破坏。但我们需要明确,这一行动必须是长期的,并与战略思维相结合。



教育在应对这些艰巨挑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如在疫情中所显现出来的那样——教育是脆弱的:在新冠肺炎流行的高峰期,全球有16亿学生受到了学校关闭的影响。



当我们即将失去某样东西时会最珍惜它。鉴于此,教科文组织欢迎这一新的报告,该报告由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统萨赫勒-沃克·祖德主持的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编写,题为《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成立75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推出了几份全球报告,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重新思考教育的作用,包括福雷委员会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德洛尔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两份报告都很有见地和影响力。然而,近年来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与之前的报告一样,萨赫勒委员会的报告正在扩大在指导教育去改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哲学和原则方面的讨论。报告是在两年以来在与100多万人进行广泛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果这份报告只想让我们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改变方向,因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地球的未来,而两者现在都面临风险。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旨在重建人类之间、人类与地球以及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这一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是我们恢复社会公正、改变未来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它以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基础,将教与学视为公共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利益。



实现这一教育愿景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希望是存在的,尤其存在于年轻一代之中。然而,我们需要全世界的创造力和智慧来确保定义我们未来的词汇将是包容、公平、人权与和平。这就是本报告呼吁我们去做的事情。仅出于此,它就为我们每个人上了宝贵的一课。



/

2

/

序言之二  

萨赫勒-沃克·祖德(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统)



地球的未来必须以立足各地的民主方式进行设想。只有通过集体和个人行动,并以我们丰富多样的民族和文化作为后盾,我们想要的未来才能实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然而,我们对地球上的资源没有进行合理地、可持续性地使用。世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巨大鸿沟,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男女两性平等。尽管技术有望将我们都联系起来,但巨大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非洲,不平等的权力存在于人们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能力中。



教育是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关键途径。在我们当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教室和学校是仍然不可缺少,但未来的教室与学校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与体验。教育必须培养在21世纪的人类的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同时考虑到工作本质的变化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保障的不同方式。此外,必须扩大全球教育筹资,以确保普遍受教育权得到保护。



对人权的尊重和对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的关注必须成为将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和紧密联系的未来连接起来的中心线索。正如本报告所说,这两项普遍原则必须成为各地教育的基础:人们普遍享有教育的权利和人们通过学习塑造起为共同利益一起工作的能力,这两项原则将为繁荣、多样化的教育未来提供基础。通过对人权和共同利益的一贯承诺,我们将能够维持并受益于社会为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以及我们能够分享和汇集的知识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认识和存在方式的这种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



本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成立的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集体工作的成果。认识到我们这个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集团的所有成员所作的承诺和贡献,我要特别感谢葡萄牙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安东尼奥·诺沃阿主持委员会的研究和起草委员会。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源于一个全球参与和共同建设的过程,该过程表明共同构想我们的未来——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在一个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长的世界中,创造力、毅力和希望是广泛存在的。



在本报告中重点论述的是未来需要重新思考和考察的关键主题问题:可持续性;知识学习;教师与教学;工作、技能和胜任力;公民权力;民主和社会包容;公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创新。



委员会在过去两年中的工作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敏锐地意识到面临大规模学校关闭的时期儿童、青年和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正是为了那些生活被新冠病毒影响的学生和教师,为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为求生存、成长和继续学习的所付出的卓越努力,我们致力于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我们希望,报告中所提到的建议以及所倡导的公众对话和集体行动将成为塑造人类和地球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推力。



二、内容摘要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和学习是更新和变革的基础。但全球性的差异——以及重新思考我们学习的原因、方式、内容、地点和时间的迫切需要——意味着教育尚未兑现其帮助我们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承诺。



在我们追求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人类已经征服了我们的自然环境,但如今这种征服也正威胁着我们自己的生存。今天,高水平的生活标准与巨大的不平等鸿沟并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公共生活中来,但在世界许多地方,公民社会和民主的结构正在被破坏。快速的技术创新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然而,这些创新没有充分针对保障世界的公平、包容和民主参与。



今天的每个人都对今世和后代都负有重大责任——确保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资源富足而非匮乏的世界,确保每个人都最充分地享有同样的人权。尽管行动十分紧迫,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充满希望: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正处在历史上人类群体最有可能获得知识和工具的时代,这些知识和工具使我们能够互相合作,让人类共同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潜力从未像现在这样巨大。



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的这份全球报告将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展望2050年及以后的日子里,教育在塑造我们共同的世界和共同的未来方面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所提出的倡议来自为期两年的全球参与和共同建设的进程,这一进程表明,广大民众——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在这个共同的星球上相互关联,我们必须共同努力。



许多人已经开始参与实现这些变化的进程中来了。本报告介绍了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贡献,从如何重新构想学习空间到课程的非殖民化以及社会和情感学习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了他们对气候变化、新冠疫情、虚假新闻和数字鸿沟的真实且日益增长的担忧。



教育——我们毕生组织教学的方式——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将我们与世界和彼此联系起来,使我们接触新的可能性,并加强我们的对话能力和行动能力。但在当前,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转型。



(一)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可以将教育以一种社会契约的形式来看待——社会成员之间为了共享利益而合作的默示协议。社会契约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它反映了合法化的且作为文化嵌入的规范、承诺和原则。我们的起点是对教育的公众意志的共同愿景。本契约包括构建教育系统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以及构建、维护和完善教育系统的分工的工作。



在二十世纪,公共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展开义务教育的形式支持为培养公民身份和促进国家发展而努力。然而,今天,当我们面临着人类未来和地球本身的严重风险时,我们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以帮助我们应对共同的挑战。这种重新构想的行为意味着共同创造共享和相互依存的未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将我们以集体努力的形式团结在一起,并贡献必要的知识和创新,以塑造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为基础的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平未来。正如本报告所做的那样,它必须捍卫教师所发挥的作用。



在我们展望2050年的时候,有三个基本的教育问题需要被提出: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任何新的社会契约都必须建立在捍卫人权的广泛原则之上——包容与平等、合作与团结,以及集体责任和相互关联——并受以下两项基本原则的约束:



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确立的受教育权仍然必须作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基础,并扩大到终身教育的权利。它还必须包括接受信息、文化和科学的权利——以及获取和为创造人类社会的知识共享做贡献的权利,这些知识是人类几代人积累并不断变化的集体知识资源。



强调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一种共同利益。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使个人和集体能够共同繁荣。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不仅必须确保教育的公共财政资金,还必须包括对于全社会的承诺——让每个人都参与有关教育的公共讨论。这种对公众参与的强调强调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一种经过共同选择并需要共同实现目标的公共福祉。



这两个基本原则建立在教育让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并有助于确保在我们迈向2050年后教育赋予子孙后代重新构想未来、更新世界的能力。



(二)在过去的承诺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



不断扩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超越地球承受能力的资源利用、民主倒退和引起混乱的自动化技术是我们处在当前历史节点的标志。以上的多重危机和挑战限制了我们个人和集体的人权,并对地球上的许多生物造成了损害。虽然教育体系的扩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创造了机会,但仍有大量的人处在低质量的学习体系中。



在展望未来时描绘一幅更加黑暗的画面太容易了。可以想象一个耗尽的星球,人类居住的空间变得更少。极端的未来情景还包括这样一个世界:优质教育是精英的特权,大量的人们因为无力购买基本商品和服务而生活在苦难之中。当前的教育不平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直到课程也变得无关紧要吗?这些可能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人道主义?



没有一种趋势是确定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可以在几个关键领域看到破坏性转变:



1.地球正处于危险之中,但脱碳和绿色经济正在进行。



2.在过去十年中,世界见证了民主治理的倒退和身份驱动的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



3.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如何兑现这些承诺。



4.随着人工智能(AI)、自动化和产业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创造体面的、以人为中心的工作这一挑战将变得更加艰巨。



这些新出现的挑战对教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反过来,我们在教育中的共同行动将决定教育将如何回应上述挑战。



目前,我们在全世界组织教育的方式还不足以确保公正和平的社会、健康的地球和惠及所有人的共同进步。事实上,我们的一些困难源自我们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社会契约需要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三) 革新教育的倡议



1.教学应该围绕相互配合、协作和团结的原则进行组织。



2.课程应强调生态的、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工作应进一步专业化,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教师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促进教育与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的工作应得到承认。



4.学校应该受到保护,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在维护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福祉;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构想学校的形式,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向更公正、公平和可持续未来的转变。



5.我们应该享受和扩大生活中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的教育机会。


(四)促进形成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是可能的。我们将通过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勇气、领导、抵抗、创造力和关怀——建立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新的社会契约需要克服歧视、忽视和排斥。我们必须致力于确保两性平等和所有人的权利,无论其种族、族裔、宗教、残疾、性取向、年龄或公民身份如何。我们需要对社会对话、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作出巨大承诺。



●呼吁研究和创新

●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

●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积极参与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各个方面。

●每个人都必须能够参与到建设教育的未来的进程



这份报告提出了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但报告里的倡议只是一个开始。这份报告与其说是一份蓝图,不如说是一份欢迎思考和构想的邀请。这些问题需要在世界各地的社区、国家、学校、各种教育计划和体系中得到解决。



为教育订立新的社会契约是重新构想我们共同未来的关键一步。



三、引言



我们面临着一种生存选择:继续走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或者彻底改变我们的道路。继续走当前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接受不合理的不平等和剥削、多种形式的暴力、对社会团结和人类自由的侵蚀、持续的环境破坏以及危险甚至灾难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继续走当前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无法预测和解决伴随我们社会的技术和数字变革而来的风险。



我们迫切需要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并采取行动实现它们。知识和学习是更新和转变的基础。但全球差异——以及重新思考我们学习的原因、方式、内容、地点和时间的迫切需要——意味着教育没有尽其所能帮助我们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我们对今世后代都有义务——确保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富足而非匮乏的世界,确保每个人都最充分地享受人权。尽管行动十分紧迫,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充满希望。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正处在我们集体历史上最有可能获得知识和工具的时刻,这些知识和工具使我们能够合作。让人类共同创造未来的潜力前所未有的巨大。



教育——我们在一生中组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转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我们组织知识传播和共同创造的代际循环,它将我们与世界和其他人联系起来,使我们接触新的可能性,并加强我们的对话和行动能力。但要塑造我们想要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转型。



国际教育未来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的这份全球报告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展望2050年及以后的日子里,教育在塑造我们共同的世界和共同的未来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提出的建议来自一个为期两年的全球参与和共同建设过程,该过程表明,大量的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在这个共同的星球上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彼此相连,因为世界的问题也将是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问题。全球许多国家都同样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必须从欣赏多样性和差异性为起点展开共同努力。



预测未来是我们人类一直在做的事情。对于未来的思考在教育思想、政策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生和家庭的日常决定,到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改革宏伟计划,对于未来的构想影响着一切。



本报告认识到,在教育方面,未来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也许是根本性的转变,也许是严重的危机。报告假定,思考未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当前的教育,识别可能正在出现的轨迹,并关注可能对我们开放或关闭的可能性。所有对可能的和可替代的未来的探索都提出了有关道德、公平和正义的深刻问题——什么样的未来是可取的,这样的未来对谁有利?由于教育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对全球各个角落未来潜力的释放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有天然的理由重新构想包括了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未来。



(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权和地球都处于危机之中



每个人的尊严都是宝贵的;承诺人人享有基本权利;地球作为人类唯一家园的健康——都处于危机之中。为了改变方向,构想另一种未来,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寻找我们与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的平衡关系。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我们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面临多重危机:不断扩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超越地球边界的资源利用、民主倒退、破坏性技术自动化和暴力是我们处在当前历史节点的标志。矛盾的发展趋势正在引导我们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尽管全球整体的贫困水平有所下降,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现象有所加剧。高水平的生活标准与巨大的不平等鸿沟并存。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生存。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中来,但全世界许多地方的公民社会和民主正在受到破坏。科技使我们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也助长了社会分裂和社会的紧张局势。席卷全球的疫情进一步显示出了人类多方面的脆弱。这些危机和挑战也限制了我们个人和集体的人权。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发选择和行动的结果,它们源自我们创造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在这些体系中,短期行动优先于长期计划,少数人的利益可以凌驾于多数人的利益之上。



依赖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了气候和环境灾难。优先考虑短期利润和过度消费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贪婪的个人主义、相互竞争、缺乏同情心紧密相关,它们形成了我们全球范围内大部分社会的特征。世界的财富被集中起来,极端的经济不平等正在破坏我们社会的凝聚力。



尽管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和平解决社会分歧,但当今世界的特点是社会和政治两极分化加剧。仇恨言论、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新闻、宗教原教旨主义、排他性民族主义——所有这些都通过当今技术被放大——最终都被利用去支持狭隘的利益。以《世界人权宣言》所表达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削弱,我们的世界面临着一场价值观危机,腐败、冷漠、不容忍和偏执以及暴力正常化的趋势发展就是明证。



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加上强迫移民和流离失所,往往加剧了种族主义、偏见、不容忍和歧视。这些侵犯人类尊严的暴力形式是权力结构的表现,这些权力结构寻求支配和控制,而不是合作和解放。武装冲突、占领和政治镇压的暴力不仅会伤害生命,还将破坏人类尊严的概念。



我们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正在迅速改变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验证和使用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信息更容易获取,并为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光明的途径。但风险也是多方面的:在数字空间,学习既可以扩张也可以变得狭窄;技术提供了新的权力和控制杠杆,既可以解放,也可以进行压迫;而且,有了面部识别和人工智能,我们的隐私权和原来相比加大了遭受侵犯的危险。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以确保正在进行的技术变革是去帮助我们生活更加繁荣,而不是将威胁到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知识和自由创造的未来。



展望未来,描绘一幅更加黑暗的画面太容易了。可以想象一个耗尽的星球,人类居住的空间更少。极端的未来情景还包括这样一个世界:优质教育是精英的特权,大量的人们因为无力购买基本商品和服务而生活在苦难之中。当前的教育不平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直到课程变得无关紧要吗?这些可能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人道主义?



我们今天共同作出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我们是生活在和平社会中还是生活在暴力社会之中,我们是以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的方式生活在地球上……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今天所作的选择以及我们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团结一心,我们可以一起改变未来的方向。



(二)需要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教育是更新和改造我们社会的基础。它调动知识,帮助我们在一个不断变化和不确定的世界中航行。教育的力量在于它能将我们与世界和其他人联系起来,使我们超越我们已经居住的空间,并使我们接触新的可能性。它有助于团结我们共同努力;它提供了我们应对共同挑战所需的科学、知识和创新。教育培养理解,培养能力,有助于确保我们的未来更具社会包容性、经济公正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世界各地的家庭、社区和政府深知,尽管存在缺陷,但学校和教育系统可以创造机会,为个人和集体进步提供途径。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普遍承认,教育是取得理想发展成果、培养工作技能和能力以及支持参与和民主公民身份的关键因素,尽管不是唯一因素。教育理所当然地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支柱——这是一个全人类促进福祉、正义与和平以及与环境的可持续关系的包容性愿景。



然而,全世界的整体的教育水平仍然没有达到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尽管全球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大量排他性现象的存在继续剥夺数亿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接受优质教育的基本权利。歧视持续存在,通常是系统性的,与性别、种族、语言、文化和认知方式有关。缺乏机会和相关的危机加剧了这一问题:正规学习往往不能满足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社区的需要和愿望。低质量的教学扼杀了创造力和好奇心。在各级教育中,学生的辍学/退学的表明,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方面存在不足。越来越多的接受教育的人既没有为当前的挑战做好准备,也没有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此外,教育系统经常复制和延续威胁我们共同未来的条件——无论是歧视和排斥还是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限制了教育真正变革的潜力。这些失败呼唤着对新的共同愿景和新的原则和承诺的需要,这些原则和承诺可以为我们的教育行动提供框架和指导。



任何教育社会契约的出发点都是对教育公共目的的共同愿景。教育社会契约包括构建教育系统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以及构建、维护和完善教育系统的分工式工作。



在二十世纪,公共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展开义务教育的形式支持为培养公民身份和促进国家发展而努力。然而,今天,考虑到我们面临的严重风险,我们必须变革教育,以帮助我们应对共同的挑战。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将我们以集体努力的形式团结在一起,并贡献必要的知识和创新,以塑造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为基础的所有人的可持续和平未来。



构建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意味着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关于教育、知识和学习的固有思维方式是如何阻止我们开辟新的道路和走向我们所渴望的未来的。仅仅扩大目前的教育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我们的困难不仅仅在于资源和手段的有限性。我们面临的挑战还源自我们为何和如何进行教育的答案以及我们组织学习的方式。



(三)重新界定教育的目的



教育系统错误地灌输了一种观念,即短期的特权和舒适比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更重要。这种观念侧重于强调个人成功、国家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价值观,这不利于团结,不利于理解我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利于我们去关怀他人和关怀地球。



教育必须致力于将我们团结到一项公共事业中,并提供必要的知识、科学和创新,以塑造基于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的所有人的可持续未来。它必须纠正过去的不公正,同时让我们为即将到来的环境、技术和社会变革做好准备。



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必须以两项基本原则为基础:(1)受教育权;(2)将教育作为一项公共社会努力和共同利益的承诺。



1.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所需的对话和行动必须牢牢植根于对人权的承诺。1948年制定的《世界人权宣言》为我们人类成员规定了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为构想教育的新未来提供了最好的指引。受教育权——对实现所有其他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至关重要——必须继续成为新社会契约的指路明灯和基础。人权视角要求教育面向所有人,不分收入、性别、种族或族裔、宗教、语言、文化、性取向、政治派别、残疾或任何其他可能被用来歧视和排斥的特征。



受教育权必须扩大到包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长期以来,受教育权被解释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权,今后,受教育权必须确保所有年龄和生活各个领域的教育。从这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受教育权与接受信息、文化和科学的权利密切相关。



通过持续不断的竞争、对话和辩论进行的知识创造的周期有助于协调行动、产生科学真理和激发创新。这种知识的创造是人类最宝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之一,也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方面。参与知识共享的人越多,共享的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语言、计算和写作的发展促进了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这反过来又使人类社会达到了集体繁荣和文明建设的卓越高度。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不幸的是,现在存在着对获取和创造知识共享的公平性的障碍。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误解,需要加以解决和纠正。本土的观念、语言和知识长期被边缘化。妇女和女童、少数民族和低收入群体未被足够重视。封闭是商业化和过度限制性知识产权法的结果,也是管理知识共享的社区和系统缺乏足够的监管和支持的结果。我们必须保护艺术家、作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知识产权和艺术产权。同时,我们需要致力于支持去应用和创造知识的开放、公平的机会,



扩大终身受教育的权利需要致力于打破障碍,确保知识共享是一种开放和持久的资源,这种资源反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认识和存在方式。



2.强调教育作为公共事业和共同利益



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使个人和集体能够共同繁荣。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不仅必须确保为教育提供充足和持续的公共资金,还必须包括全社会的承诺,让每个人都参与有关教育的公共讨论。这种对参与的强调加强了教育作为一种共同利益——一种共同选择并共同实现的共同福祉。



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使教育成为一种共同利益。首先,教育是让人们与他人与世界进行接触。在教育机构中,教师、教育者和学习者在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活动中走到一起。教育使人们能够利用和增加人类的知识遗产。作为共同创造的集体行为,教育肯定个人和集体的尊严和能力,建立共同目标,发展集体行动的能力,并加强我们共同的人道主义。因此,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机构应尽可能让学生多样化,以便他们能够在跨越“差异”的隔阂线而相互学习。



第二,教育是共同治理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教育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行动者的治理和管理。需要在政策和决策过程中纳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目前民间机构多样化地参与教育政策、提供服务和监测的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务,具有发言权、透明度和问责制。教师、青年运动、社区团体、信托基金、非政府组织、企业、专业协会、慈善家、宗教机构和社会运动的参与可以加强教育的公平性、质量和相关性。民间行动者在保障非歧视、机会平等和社会正义原则的同时,也在确保受教育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公共性远远超出了政府当局提供、资助和管理的范围。公共教育是(1)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教育,(2)促进公众利益,(3)对所有人负责。所有学校,不管是谁组织建立的,都应该进行促进人权、重视多样性和反对歧视的教育。我们决不能忘记,公共教育教育公众。它强调了我们属于同样的人类和处于同样的星球的共同利益,同时重视人类的差异和多样性。



将教育作为公共社会事业和共同利益的承诺意味着地方、国家和全球各级的教育治理模式必须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政府越来越需要关注监管和保护教育不被商业化。不应允许市场进一步阻碍教育作为一项人权的实现。相反,教育必须服务于所有人的公共利益。



新的社会契约必须以终身受教育的权利和将教育作为公共的和共同的利益的承诺为框架,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建立通往社会、经济和环境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道路。这些基本原则将有助于指导对话和行动——从教学和课程到研究和国际合作——以更新教育的关键维度。



四、报告的结构



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都由几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提出了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建议,以及一些关于对话和行动的指导原则。最后是结语,提出了将这些建议转化为不同背景下的行动的方法。



报告的第一部分“在过去的承诺和不确定的未来之间”提出了教育公平性和重要性的双重挑战,强调了对新社会契约的需要,这种契约有助于纠正教育的排他现象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它由两章组成。第一章记述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所载的受教育权的内容虽然已经实现但是却没有完全达到目标。第二章重点讨论了关键的破坏和正在出现的变革,谈及了广泛变化的四个重叠领域:环境变化、技术加速、政府和社会的分裂以及新的工作世界。展望2050年,本章提出教育将如何受到这些破坏和转变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的问题。



报告第二部分“革新教育”主张从五个关键方面重新认识和更新教育:教学法、课程、教师教学、学校,以及跨越生活和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的广泛教育机会。这五个方面中的每一个都在专门的一章中讨论,其中包括指导对话和行动的原则。第三章呼吁采用合作与团结的教育方式,培养同理心、尊重差异和同情心,培养个人通过合作努力改变自己和世界的能力。第四章鼓励生态的、跨文化和跨学科课程,保障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五章强调了教师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并建议将教学作为一种协作努力进一步专业化。第六章解释了保障学校作为支持学习、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福祉的社交网络的必要性,同时需要变革学校以更好地实现公正和公平的未来。第七章讨论了跨越不同时空的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并非只发生在正规机构中,而是在多种社会空间和整个生命中经历的。



报告第三部分“促进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提出了通过呼吁开展研究、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开始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想法。第八章呼吁就终身受教育权这个议题制定一个共同的研究议程,建议每个人都可以在知识的产生、生产和谈判中发挥作用,这些知识是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所必需的。第九章讨论了增强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需要各个国家地区的坚韧、勇敢和凝聚。



该报告以结语和展望结束,认为报告中提出的想法和建议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转化为方案、资源和行动。这种转变将产生于与其他人的共同建设和对话过程之中,这些人的参对于将这些想法转化为规划和行动至关重要。这取决于各级政府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庭、社区和文明社会的组织者们一起去定义并推动教育的革新。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去推动一种共同的、持久的全球大讨论,讨论在教育和整个世界中应该推进什么、抛弃什么、创新什么。我们认为这是革新的工作:唤醒我们对共同面临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坦诚面对,我们知道“更快,更大,更有效”正在推动我们走向悬崖:气候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摇摇欲坠也许是最明显和最重要的警告信号。革新意味着筛选和运用来之不易的知识和经验,以振兴我们的教育体系,使之达到卓越。它包括使用和组织已有的知识去重新构想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个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现在需要的是具有广泛基础、包容各方和民主参与的公众对话和行动,以实现教育社会契约的目标。本报告是为了引导更好的对话与行动而形成的一份邀请函和提案议程。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2-26 21:25 , Processed in 0.0976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