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可以追溯到1973年,是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1]。我国于1999年开始试行三级课程,2001年正式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作为基本的课程政策。地理校本课程,就是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教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声很高,国内很多学校纷纷投入其中,但是伴随着地理校本课程的应运而生,又存着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或者个案分析较少,课程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一方面集中于文化、思想、发展趋势等理论层次,例如:董云川、刘永存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高校的文化传承责任的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尹弘飚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3)。 这些大量聚焦于理论层次的研究逐渐浮现出我国校本课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即:对于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尤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研究不够,这就暗示着那些专家学者构建起来的理论在应用到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时,很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 第二,在研究形式上,大多集中于开展野外实践活动,例如:张同宽[2]、张红华[3]、胡江霞[4]等人分别对于体育、地理、语文等学科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走进红树林”、“高职实践”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这些聚焦于野外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较前者而言,大大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等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但是亦因存在安全问题、费用问题、难以开展、难以管理等问题,因而大多数研究很可能难于真正落实开展起来,最终影响课题研究的效率,导致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未能实现。 而涉及到期刊杂志导读方面的校本课程研究,以及将学科的期刊杂志导入课堂作为该学科校本课程,目前为止国内均没有出现过。然而,利用“时尚”、“普及”性专业期刊,作为课程资料,导入生活元素,创建地理校本课程,“角度新,切入点小,可操作性强”。这既有利于形成地理教育民主化,又能在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知识面、达到得益于课堂而发扬于课外的目的,从而实现地理校本课程的研究预期目标。 2)选题的意义 ①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根据常外教育资源、学生水平层次、教师特点及办学宗旨来形成常外独特的办学特色。 同时,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利,有利于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展开交流与对话,打破原有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利于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与合作的教师文化,促进常外展示出蓬勃的发展生机,逐渐营造出一种充满学校特色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使常外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另外,对常州市乃至全国其他学校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②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创造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常外的学生不能满足于学习结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教材,一方面,他们具有高于一般学生水平的认知能力和较强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更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诉求,这种学习需要必须加以满足,并有待引导到更为有价值,更关注当下生活、未来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来。 因此,“《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开发因材施教,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素质,从常外实际情况入手,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创造精神。未来世界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常外培养目标),必须要爱国;爱国有多种理由,通过引导其阅读这类杂志的校本课程,可以提供一种理由,一种因为对祖国山河以及灌注于其中的人文化解读而凝聚、提升而成的深刻感情缘由,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③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该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中国国家地理》导读”的引导者,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在该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地理教师在课程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因此,教师应是该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课程编制技术,具备必要的课程理论知识和意识,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能力、开发能力以及课程评价能力等,因此,本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一步明确国家课程要求与本课程之间在诉求上的共性特点和微小的差异;清晰关于课程的主要内涵、基本组成;拓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渠道;拓宽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养成热爱生活(观光和理解)的态度;增强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促进学生明确限定于教材的阅读是不够丰富的,理解教材在构建一般性理解框架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即通过拓展性阅读既增加阅读的丰富性,也因为拓展性阅读中所需要的理解基础,而深刻把握国家课程所提供的基本思想、主要方法的价值和效用。此外,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自然和社会交叉学科的特性可以使“《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兼顾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开发、实施并逐步完善“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能力及科研水平。 2)厘清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与本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常外的具有常州特色突显常外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发展模式与开发之路。 3)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智能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开发的SWOT分析 2)编制“《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纲要 3)构建一整套的引导策略和方法,并研究“《中国国家地理》导读”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策略 4)分析“《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实施给学生、教师、学校等带来的教育影响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①“《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常外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②“《中国国家地理》导读”的开设拓展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渠道; ③“导读”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④通过对“《中国国家地理》导读”的开发与实施,可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2)创新之处 ①推进课程改革,利用地理校本课程打造常外特色。响应国家三级课程改革的号召,基于常外的办学宗旨和常外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差异性,“满足特定学生的特定教育需求”是学校课程的要义,这是一大创新。 ②利用“时尚”、“普及”性专业期刊,作为课程资料,导入生活元素,创建地理校本课程。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将该学科的期刊杂志导入课堂的。这既有利于形成地理教育民主化,又能在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知识面、达到得益于课堂而发扬于课外的目的。 ③“角度新,切入点小,操作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习惯与方法,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智能的开发。与全国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文化修养等宏观方面的培养有所不同的是,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学科兴趣、爱国情感、阅读习惯与方法等微观方面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相信通过上述微观方面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文化修养等宏观方面的提高亦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本课题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和自然观察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④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符合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要求。该课题研究中将对“《中国国家地理》导读”的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多次课堂实录,这将与学生学习结果一起作为最后的评价机制。而课程研究内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这些观点的支撑,就需要我们有过程、有对过程的分析。现在可以作为一种预判,不违背“常理”。 ⑤在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上,将合作开发模式、开放式模式、课程实践模式、过程模式等相结合。本课程从提出到开发与实施中,首先采用校领导(沈斌校长等)与教师合作的合作开发模式,其次导入期刊杂志进课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开放式模式,课程实践模式、过程模式等相结合,这也亦是一大创新。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经验和方法,指导该课题的开展和研究。 2)比较分析法:校本课程的SWOT分析过程中,根据常州市不同学校地理课程的现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中国国家地理》导读”在常外开发实施的比较优势。 3)行动研究法:根据教育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教师将地理校本课程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理解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性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的途径。 4)问卷调查法: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对生活中的哪些地理知识、地理活动感兴趣,以便于确定课题研究中校本课程教材编辑与选择的有效性。另外,最后校本课程的评价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获取师生对于该课题研究的实效。 5)田野研究法:参与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写下描述性笔记和反思性笔记。通过对研究对象行为的研究,来调查他们对校本课程的意见。然后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一边实践、一边修改、一边完善,不断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反思和小结。 6)综合分析法:在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后,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确定具体校本课程内容。此外在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时,都要采用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分析评价。 6、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①建立组织机构、校本师资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的SWOT分析 ②确立“《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目标 ③撰写“《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纲要及内容 ④“《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⑤“《中国国家地理》导读”地理校本课程的评价 ⑥“《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⑦“《中国国家地理》导读”课程实施的教育影响 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已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 2)已有部分《中国国家地理》期刊杂志,正在进行组织建立及对部分地理教师师资培训 3)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及安排有初步规划: ①校本课程安排: 第一步,教师朗读杂志卷首语,提示一些问题,感受文字本身的丰富性、人文性,营造并初步感受人文和自然地理融合的意境,知道本杂志的存在;第二步,提供给学生每人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差异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选取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加以阅读,在小组(班级)内交流阅读感受,师生合作找到阅读中的障碍,教师针对性指导--提示方法;第三步,小组共同阅读同一本杂志,分享感受,发现兴趣点的共同和差异所在,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第四步,基于感兴趣主题的系统阅读,举行主题报告会,点评和交流;第五步,就课程学习中生发出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阅读系统整理,初步进行文献研究,旅行(野外考察)验证,分享旅游见闻或形成考察报告(结合学生假期活动)。 ②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在每周2节课中,拿出每两周一次的课堂时间用于本课程的实施;阅读、阅读指导、阅读报告会;课堂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38-39. [2]张同宽,黄永良.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为例.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9. [3]张红华.地理校本教材开发实践.地理教育.2010,6. [4]胡江霞,罗玉龙.高职院校语文实践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