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
1)已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
2)已有部分《中国国家地理》期刊杂志,正在进行组织建立及对部分地理教师师资培训
3)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及安排有初步规划:
①校本课程安排:
第一步,教师朗读杂志卷首语,提示一些问题,感受文字本身的丰富性、人文性,营造并初步感受人文和自然地理融合的意境,知道本杂志的存在;第二步,提供给学生每人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差异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选取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加以阅读,在小组(班级)内交流阅读感受,师生合作找到阅读中的障碍,教师针对性指导--提示方法;第三步,小组共同阅读同一本杂志,分享感受,发现兴趣点的共同和差异所在,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第四步,基于感兴趣主题的系统阅读,举行主题报告会,点评和交流;第五步,就课程学习中生发出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阅读系统整理,初步进行文献研究,旅行(野外考察)验证,分享旅游见闻或形成考察报告(结合学生假期活动)。②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
在每周2节课中,拿出每两周一次的课堂时间用于本课程的实施;阅读、阅读指导、阅读报告会;课堂学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2、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
1)负责人:吴连霞
①2009.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主持)
②2008.3,基于禽流感疫情风险的鄱阳湖区家禽养殖调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主要成员)
③2008.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模式研究,省级(主要成员)
④2008.9,江西省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省级(主要成员)
⑤2008.12,江西省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省级(主要成员)
⑥2009.6,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与功能区划研究,省级(主要成员)
⑦2009.10,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模式研究,国家软科学(参与)
2)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
A沈斌
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理新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运用,省级(主持)
②课堂教学评价,教育部重大课题《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之子课题(参与)
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学力评价技术的研究,省教研第七期重点课题(主持)
④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核心成员)
⑤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地理·必修1~3)》的开发研究”,二等奖
⑥《吴文化》(地方课程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参与编著)
⑦《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流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6(参与编著)
B杨敬伟、赵小平、徐小红
①2004.6,中学地理“自主研究,以图带文”教学模式(理念)研究
②2007.9,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开发、运用与整合
(2)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一步明确国家课程要求与本课程之间在诉求上的共性特点和微小的差异,并拓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课程的实施,还将从实践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养成热爱生活(观光和理解)的态度;增强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促进学生明确限定于教材的阅读是不够丰富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自然和社会交叉学科的特性可以使“《中国国家地理》导读”校本课程兼顾智能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价值。 另外,通过该课题研究过程中地理校本课程的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最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都将成为社会教育系统、学校及教师今后如何实现更好发展“前车之鉴”。
(3)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本课题将由本校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其中有长期开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有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望,在师资培训中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结合其多年的教学实践,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本课题将从2011年2月到2014年6月,时间上比较充足相对有保障。
本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收录多年《中国国家地理》等期刊杂志,为教师和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提供了保障,而且学校网络设施、电教设备等基础设施齐全,科研手段先进,学校目前的改革发展为本课题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气氛,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课题组一定能够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教学方案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