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2|回复: 0

气候如何影响近代欧洲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0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詹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就有了关于气候、农业和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近些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该领域的探索也突飞猛进。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触气候史。此后,其追随者勒华拉杜里相继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来的气候史》和《气候的人文史和比较史》三部曲,在详细分析气候波动数据后,深入探讨饥荒、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参与探讨,勒华拉杜里也因此被称为“气候史学之父”。
f44d305ea0d81d52d0030c.jpg
荷兰1651年建的丹佛水闸
  随着年轮、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资料的广泛运用,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期”的概念来特指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认为1560—1700年的全球气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组成的。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曾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中论及约公元1200年起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的寒冷天气,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风雨不断升级。近代早期的欧洲超过80%的人口属于生计农业种植者,勉强生活在温饱线上,受制于气候的变化。而此时欧洲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产量急剧下降,饥荒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

  在粮食作物不断减产的情况下,鱼、虾等海洋类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食物补充。随着气候变冷,水温降低,鱼群向西南方向迁徙,15、16世纪的船长也追随着鳕鱼的足迹一直向西航行,这使人们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粮荒,使当时贫困而饥饿的欧洲“穷则思变”。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国家野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驱使下,欧洲人向着广阔的海洋挺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早期小冰期时代的气候也促进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探险和对外扩张。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气候变化更为频繁,再加上频繁的火山爆发,导致17世纪出现寒冷期,气温再次降低,农作物生长适宜期缩短,粮食产量大受影响。例如,1739年英国谷物收获期普遍推迟,英格兰北部损失了大量玉米和大麦,谷物价格比过去31年的平均价格高出23.6%。法国奥弗涅地区小麦的平均价格从15世纪到18世纪初期翻了约5.5倍,黑麦的价格涨了约6倍,大量人口处于饥饿的边缘。据统计,17世纪法国发生了11次较大的饥荒,英国9次,意大利的饥荒已经司空见惯,爱尔兰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当地农民完全依靠从美洲传来的土豆为食,1696-1697年间的饥馑和疾病使得芬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欧洲气候的突变给处于经济边缘的农村和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危机。

  气候突变还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1550—1700年爆发的大型流行病比以前范围更大、影响更深、次数更频繁。1550—1670年鼠疫再次肆虐欧洲,1629—1631年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爆发,1656—1657年侵入意大利南部和热那亚,1660年左右又传到法国北部、英格兰和荷兰。在此之后,天花取代鼠疫成为欧洲非常可怕的传染性疾病,死亡率高达10%,1660—1799年间英国每3~4年都会爆发一次天花疫情。另外,腹泻也是导致17—18世纪欧洲死亡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1669—1732年间,疫情十分严重。疾病的传播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一般情况下流行病通过空气、水或蚊虫等扩散,因此温度和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疫情的传播。气温的忽冷忽热容易导致肺炎、支气管炎、心脏病和中风,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寒冷的天气降低了他们的免疫力。再加上饥荒时期人们食用难以消化或变质的食物,以及恶劣的居住环境容易滋生传染病。

  在与不可预测且严峻的气候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渐渐采用了新的农业方法来应对这种严寒、多雨的气候。荷兰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这个地区的历史就是在不断与水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荷兰的排水始于10世纪,起初在海滨和河岸筑堤,此后则把土地分割成能够防外部水的独立地块——圩田,内部设有沟渠系统,相邻的圩共用一条排水渠,排水渠同时起到蓄水池的作用。15世纪以前,荷兰用自流排水方法进行排水,此后则出现了风车,风车的运用使处在低潮位置以下的土地也能够有效排水,这令低地国家的封建主们增加了不少土地和财源。据统计,13—16世纪期间,荷兰通过排水获得了28万多英亩的新土地。为了避免有肥力的土地闲置,荷兰人还在田间种植了可供人类和牲畜食用的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如豌豆、黄豆、荞麦、苜蓿草等,在长草的田间放牧牲畜,几年后土地的肥力加强,这时再翻耕土地,重新播种谷物,使休耕地的数量缩小直至全部复耕,这种自身循环导致大量高产的田地出现。由此,充足的草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新型农业为市场提供了更多肥料、肉类、羊毛等,从而打破了人们原先过度依赖谷物的恶性循环。15世纪人们对谷物的需求量开始下降,饮食结构出现变化,面包减少,肉类、奶酪、黄油和豆类增多,农牧生产结构也发生了相应转变,更多的土地成为牧场。16世纪末,荷兰的农业革命传播到欧洲各国。荷兰移民将耐寒的芜菁引入英格兰,为伦敦市场的牛群提供饲料,以缓解干草的不足。同时,荷兰人还用先进的排水灌溉技术改造了英格兰东部大量的沼泽低洼地,使之成为英国最富饶的土地之一。此时期英国取得了不少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新的土地轮作制、轻犁的发明、肥料的广泛使用和草场漫灌技术等,还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水稻、油菜等。随着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农牧分离成为大势所趋,专业化的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使分散的土地逐渐集中起来,最终导致了对整个近代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圈地运动。究其源头,农业革新的起因就是人们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日益严峻的种植状况而作出的自我调整。

  可以看出,近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受气候影响较大,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和身体健康。粮食减产形成了大规模的饥荒,破坏了人类的免疫系统,引起传染病的肆虐,这些都是气候突变所导致的并发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人们发明新的造船技术等,对良好捕鱼场的探求使欧洲人勇敢地走向海洋,开辟了新大陆。同时,人们还根据气候变化改良了耕种方法、发明了排水灌溉设施、增加了新作物的品种,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农业革命。尤其是经历农业革命后的英国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入工业化社会。不过,工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14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2:18 , Processed in 0.076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