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游鱼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67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逐渐显现的三峡工程后遗症(经济半小时记者熊曼琳 罗垠)

热度 1已有 770 次阅读2015-6-26 11:37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一)泥沙淤积问题
三峡库区形成以后,逐渐形成泥沙淤积,库区支流形成冲击洲
重庆建立预警机制 预防控制三峡库区血吸虫病
中新社 23-07-2004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周英杰今天下午在此间表示,三峡成库后,库区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目前重庆市已着手建立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制。
周英杰说,由于长江三峡流域的地理特点,重庆市历史上从未发现有传染血吸虫病例报告,属血吸虫病非流行区。但是,三峡库区形成以后,水流变缓,积水面积扩大,逐渐形成泥沙淤积,库区支流形成冲击洲。水库冬水夏库的运行方式,将会使库岸一百四十五米至一百七十五米水位之间形成洲滩,以及成库后温度、湿度都将向有利于钉螺生长繁殖的方向变化。
另外,三峡库区上游的四川、下游的湖北、湖南等省都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物流和人流的加剧使钉螺的远距离扩散及传染源的输入成为可能。
为此,重庆市建立完善了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体系,由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的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了垂直到乡村的血防网络。每个库区乡卫生院都有专人负责血防工作。库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将组织专业人员和群众开展库区流域钉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另外,重庆市还加强与四川,云南等省份的联系,建立了区域联合防控机制。
血吸虫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传染的寄生虫,它寄生在人、牛、猪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不经药物治疗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能产生免疫力。血吸虫病容易引发肝硬化、肝腹水等症,使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范卉 周建飞)
点评:从上面的报道不难让人看出,虽然三峡工程仅建成短短几年时间,人们预言的一些灾害以及未曾提及的灾害问题已经逐渐地表现出来……
(二)地质灾害问题(1)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有所增多
监测表明:三峡工程蓄水一年没有诱发大的地震
新华网 01-06-2004重庆市地震局副局长王强6月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经过1年的监测表明,三峡蓄水没有诱发大的地震。
地震监测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有所增多,但是大于2级的地震极少,对三峡库区没有危害性影响,更没有对可抗7级地震的三峡大坝造成影响。
在世界大型水库的建设史上,多次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有6个大型水库发生了里氏6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但迄今为止,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例是我国广东省的新丰江水库发生过里氏6.1级地震,另一例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发生过里氏6.5级地震。经过抗震加固处理后,这两座水库到现在仍在安全运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生过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垮塌的。
王强说,对于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峡蓄水诱发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绝不会是灾害性的。专家们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其一,三峡大坝坝址在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岩体上,是相对稳定的地块,本身没有断裂和破坏,这有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作为依据;其二,库区最近的地震断裂处离坝址有39公里,地震点发生地震并传到坝址来,实际发生的基本裂度,即破坏程度不会超过6度,而工程设计是按照抗7度裂度设防的;其三,自古以来,河库造成的诱发性地震,不会超过这一地区过去发生地震的最大值,在三峡的地震裂度不会超过6度。
据了解,为严密监测和准确预报三峡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的地震,三峡工程已经建立了先进的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报系统。三峡工程地震监测工作早在1959年就已开始,至今已进行了40多年,这在世界水电工程建设史上是罕见的。自1959年开始有地震监测记录以来,到目前为止,在三峡坝区及周缘地区内已收集到1级左右地震2910次,大于2级地震极少,且都远在坝址区域外,这充分说明三峡大坝绝对不会受到地震影响。
三峡工程开工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展开了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据介绍,这一监测预报系统包括采用先进的数字遥感技术建立起来的地震台网,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精密测距系统建立起来的地壳形变监测网和诱发地震监测总站等。已投入运行3年多的三峡库区数字遥测台网,是一个拥有26个地震台站的网络系统,它包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壳变形监测网络和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等。这个台网可以完整地监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与我国现已建成的其他水库地震监测系统相比,具有子台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监测能力强、布设区域广、动态范围大和技术先进等特点。(记者黄豁、郭立、陈敏)
点评:尽管上面的报道是从正面加以宣传的,但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难让人看出,三峡工程才建成短短几年时间,人们刷预言的一些灾害以及未曾提及的灾害问题就已经逐渐地表现出来,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地震有所增多,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二)地质灾害问题(2)
什么是水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在兴建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活动。
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都会诱发地震。一般而言,库容越大,坝体越高则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有15个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所报导过的震例约一百多个。由 于与相同震级的天然地震相比,水库诱发地震具有烈度明显偏高的特点,所以造成的局部性破坏较严重,不仅对水库工程及附近地区特别是下游城镇居民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而且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已知震例中,以印度的柯依纳(震级为6.5级)和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地震(坝高105m,总库容139亿立米,最大地震震级(烈度) 6.1(Ⅷ),1962年3月19日发生的6.1 级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数百人在地震中丧生,成千人受伤,坝体建筑和发电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电站停止运转,以致造成区域性的工业瘫痪。
三峡水库坝顶高程185米,抗震标准按比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 Ⅵ 度提高1度设防,即按 Ⅶ 度设防。
甘肃震区水库出现裂缝紧急应对 下游群众已搬迁中国水利27-10-2003     甘肃省25日晚发生“连环”地震后,导致灾区交通、通讯、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损毁,甘肃民乐、山丹地震震区有水库出现裂缝。
正在现场救灾的山丹县县长方维军和民乐县委***部长周明霞介绍,据两县政府对灾情的初步调查表明,这次地震除造成人员伤亡情况外,还威胁到当地水库的安全。地震造成民乐县双树寺水库产生5厘米裂缝,翟寨子水库出现长410米、宽1厘米的裂缝。险情出现后,从25日晚9时左右开始,民乐县对这两座水库实施水量紧急下泄。到26日7时30分,双树寺水库库存由原来的2400万立方米减至1885.2万立方米,翟寨子水库库存由原来的1400万立方米减至1360.4万立方米。 水流下泄区的部分群众已进行搬迁转移,以防不测。
点评:上面的资料显示,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坝高才105m,总库容139亿立米,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的6.1 级地震其地震震级已达到6.1 级,地震烈度已达到( Ⅷ ),根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网站(网址:www.ctgpc.com)提供的数据,三峡水库大坝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而设计的抗震标准却仅按比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设防,即按 Ⅶ 度设防,若一旦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其造成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问题(3)
水库诱发地震简述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会引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人工湖在蓄水初期出现的、与当地天然地震活动特征明显不同的地震现象,亦简称为水库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其发震机理和诱震因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水库诱发地震是涉及地震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结构抗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的134座水库被报道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其中得到较普遍承认的超过90处。有4例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他们是中国的新丰江(1962年,6.1级)、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1963年,6.1级)、希腊的克瑞马斯塔(Kremasta,1966年,6.3级)、和印度的柯依纳(Koyna,1967年,6.5级)。
发生在坝址附近的强震和中强震,有可能对大坝和其它水工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已知挡水建筑物遭受损害的有两个震例(表1),尚未发生过大坝因水库地震而溃垮或严重破坏的情况。水库诱发地震对库区及邻近地区居民点的影响则更为常见,强震和中强震会给库区造成人员伤亡,带来重大物质损失。即使一般的弱震微震,也会对震中区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是库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我国迄今已报道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有25例,其中得到公认的有17例(见表2),是世界上水库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高坝大库中出现诱发地震的比例明显偏高。我国(含香港和台湾)已建成的百米以上大坝32座,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0座,发震比例超过31%;其中1979年以后蓄水的17座百米以上大坝中有8座发生水库地震,发震比例高达4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1 水库地震对水工建筑物和震中区造成损害情况
坝名 (国家)
震级 和发震时间
震中 至大坝距离
坝区 影响 烈度
水工建筑物受到的损坏
震中区受到的损害
挡水建筑物
其它建筑物
物质损失
人员伤亡
柯依纳
(印度)
6.5
(1967.12.11)
3-6km
12~18号、24~30号坝段坝顶以下40米左右发生多条水平裂缝,下游面出现严重漏水现象,但库水位并无明显下降
坝顶起吊塔严重破坏,坝面上其它附属建筑也有损坏,水电站建筑物受轻微破坏而停止运转
震中区几个村镇大部分房屋倒毁,受到影响的村镇达到一千个,震坏房屋47000栋
死180人
伤2300人
新丰江
(中国)
6.1
(1962.
03.19)
1.5km
大坝右侧接近顶部 108米高程处产生贯穿性水平裂缝,长82米。左侧同一高程有断续水平裂缝,长13.5米,出现轻微渗漏现象
坝后厂房
主结构受
轻微损坏
倒塌房屋
1800间
死6人
伤80人
从水库诱发地震的强度来看,全球发生6.0级以上强烈地震的仅占3%,5.9—4.5级中等强度的占27%,发生4.4—3.0级弱震和3.0级以下微震的占到70%(分别为32%和38%)。在我国这一比例相应为4%、16%和80%。但是水库诱发地震往往出现在历史地震较平静的地区,强烈和中强水库地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当地历史记载的最大地震,许多发生弱震和有感微震的情况,也是当地居民记忆中未曾有过的重大事件。
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由回顾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前瞻性研究。近20年来,几乎全部拟建的大(1)型和多数大(2)型水利水电工程,对诱发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作出前期论证,数十个重大工程在蓄水前提出过正式预测意见。我国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始终紧密结合工程建设和工程抗震安全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成因机制、判别标志、评价和预测准则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特别在研究和确定工程的抗震对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按照多成因理论,常见的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破裂型、岩溶塌陷型和地壳表层卸荷型。构造型水库地震有可能达到中等(4.5级)以上强度,破坏性水库地震绝大部分属于构造型水库地震。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只出现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库段,与岩溶洞穴和地下管道系统的发育有关,震级一般小于4级。地壳表层卸荷型水库地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断裂发育、坚硬脆性的岩体中,具备一定的卸荷应力和水动力条件时即可发生,但其震级一般在3级以下。实用的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模型至少必须能辨别出上述三种主要类型的诱震环境,并分别进行预测。对于不常见的水库地震类型,最好也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对水库地震成因的探讨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也曾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流行。库水的重力荷载作用和孔隙压力作用是诱震因素之一,但库水的作用必须借助于地质体中存在的导水结构面才能向深部传递。通过查明库区是否存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判别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而估计发震地点和最大可能强度,称为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的水文地质结构面理论,是现阶段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理论基础。
地震监测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常规监测项目之一。在前期勘测阶段或开始施工阶段就应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积累地震本底资料,以便对比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的变化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地震台站的大型水库工程已经超过40座,设立了比较先进的遥测地震台网的目前已有11个。在确保大坝抗震安全,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下一步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判别标志和预测评价方法等问题。将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中,建立集分析预测评价、安全监测预警和防震抗灾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系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二)地质灾害问题(4)
三峡微震
2003年06月17日15:24:33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静
“三峡蓄水后出现微震,他今天下午已经赶到宜昌去了。”6月12晚,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胡毓良的家人对记者说。
记者同日获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汪雍熙,亦在当天赶赴现场。
胡毓良与汪雍熙,同为68岁高龄,同为中国40余年三峡工程论证长途的见证人,现同为退休后返聘专家。
记者通过三峡总公司有关人士证实,6月11日三峡水库蓄水135米后,在库区局部发生1度以下的矿震和岩溶气爆。
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夏其发对记者解释说,所谓岩溶气爆,即指水流急速进入岩洞,空气受压在地层较薄的地方发生爆裂。而此次的矿震原因应与岩溶爆类似,为水流进入废弃矿洞所致。
夏其发认为,库区最有可能发生岩溶爆的应在秭归一带,当地有典型的岩溶地形。
新丰江已有先例
“三峡水库蓄水一定会诱发微震,这是当年论证的一个结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专家李王平说。已届79岁高龄的李王平院士,是1986年~1992年三峡工程最后一次论证中地质地震专家组副组长。
夏其发,也已79岁高龄,在当年的大论证中主要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据其介绍,水库诱发地震一般来讲分为岩溶型和构造型。岩溶地震多为微震,无甚破坏性。真正具有威胁性的是构造地震,大的能达10级以上。
中国对于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的认识,源于1962年3月19日的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6.1,突破当地历史纪录。因为震中位于大坝下游左岸1.1千米处,故对坝体造成了直接损伤——大坝上部108米处出现一条82米长的横贯裂缝,有渗水现象,一电站被毁。此外,造成6人死亡,80人受伤,1800间房屋倒塌。
这是世界上4次6级以上的水库地震之一,也是世界上造成直接震害的3次水库地震之一。据资料记载,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库地震是1967年12月10日的印度柯依纳水库地震,震级6.5,死180人,伤2300人,1000个村庄受震,47300栋房屋坍塌。
1962年之前,新丰江就曾有过多次“前震”。在1959年新丰江蓄水后一个月,广州地震台就发现该区有地震活动。在1960年5~7月,当地连续发生里氏3.1级和4.3级地震。
夏其发说:“当时,地震界李善邦前辈就提出,可能会有5级以上的主震。”但是,“当时我们还不了解水库诱发地震,都是按照天然地震看待的。”   世界银行的顾问曾告诉中国专家,“柯依纳水库中有一条活断层,这条断层将古老的民间土墙都错开了”。后经探测,新丰江水库下游12公里处,也存在一活动频繁的河源断层,并有分支断裂直入水库。主震后十几年里,新丰江一直余震不断,其中5级以上的有十多次。
根据夏其发教授的研究,原无震区或弱震区,蓄水后引发频繁的地震活动的,占全球发震水库的57%,印度的水库地震90%以上发生在少震区或无震区;蓄水后引发地震震级和频度均超过当地历史纪录的,占全球发震水库的17%。此外,还存在一些“特异案例”即蓄水后地震活动减弱。如台湾的曾文地区。
据研究,已发震水库一般震中较浅,最深仅为二十几千米。震中区一般位于库坝周边3~5千米范围内。夏坦承,世界关于水库地震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资料积累和理论探索阶段”。此外,对其成因机制还“不甚明了”,“虽可监测但尚不能预报”。
大多水库地震诱发原因明显与蓄水相关。如湖北丹江口水库1967年11月蓄水后,库区地震开始活动。但亦有与放水相关者。如我国青海的盛家峡水库,在每年春季放水时发震。
但水库地震与水位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很多水库在未达最高水位时就发生了地震。如新丰江主震发生于首期蓄水刚达88米左右时。1974年9月我国黄石水库的震中处水位甚至不到5米。更令人称奇的是,1971年的湖北前进水库和1974年的湖南南冲水库,发震时震中水位为0。
夏教授介绍说,一般来说,在水库从最高水位急速回落时最容易引发地震。“如果蓄水3次以上没有引发微震,就可以撤掉水库周围的监测台网。”   据研究,在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中,发震地震的占1/4强。但高坝大库并不一定都诱发中强地震。截至到1986年,全球坝高超过100米的共有58座,其中4座诱发了6级以上强震,引发4.5级以下微震的有38座。
李王平院士表示,我国对三峡的地质勘测工作非常完备,“地震应该不会危及大坝安全。”
40年大论证
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为三峡地质勘探史翻开第一页。其后,三峡的地质勘测经过了5个阶段,跨度40余年。论证期间,包括地质地震专家组组长戴广秀在内的数位专家与世长辞。
1951~1955年,原长江水利委员会和原西南水利部多次进行三峡河段查勘。除解放前已概略研究过的南津关-平善坝河段外,将美人沱河段初定为三峡工程的备选地段。
1958~1963年,中国组织第一次全国三峡科技大协作,成立国家科委三峡组,下设地质大组。其间共有30多个单位2000多位专家参与协作。对南津关、美人沱的14个备选坝址进行了实地勘测,于1959年选定美人沱河段三斗坪坝段进行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同年,在三峡地区设立我国第一个专用于工程建设的微震监测台网。
1966~1979年,出于安全考虑,主要对太平溪坝址进行了地质勘测。经过比较,推荐并选定三斗坪坝址。
1986~1992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科技大协作,又称大论证,共动用了来自地矿部、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水电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及湖北省所属的18个科研、生产部门和大专院校的470多名专家,组成数个专家组,对论证大纲中“国内外关心和担心的可能存在失误的问题”进行终期研究。其中地质地震专家组有24名专家组成,主攻“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库岸稳定性评价”。
“不少外国朋友参观后都认为三峡地质资料非常齐全,甚至勘测工作量有些过头。”在当时的一次论证领导小组会议上,地质地震组副组长胡海涛说。
虽然地质地震组认为,有关的地质问题已说得很清楚了。但还是有不少同志提出一些质疑。以至于地质地震组需要在论证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介绍三峡勘探的历史和参加地质论证的单位和学者的权威性,以示总持怀疑态度是没有道理的。
夏其发教授说,疑问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库岸的稳定性,二是水库诱发地震。
危险来自何方?
三峡坝址所在的三斗坪黄陵背斜,是一整块古老的花岗岩结晶体,深约10公里,方圆50公里内无显著断裂。
经勘测,黄陵背斜花岗岩体上除数条细缝外,还有一条断层。但在论证时任地质地震组副组长之一的王思敬院士称,经考察此断层已很好胶合。
李王平院士说,葛洲坝水库尚未蓄水也即三斗坪坝址尚未被淹前,已经将松散表层剔除,这样能使坝址的抗震强度提高1度。1979年,经湖北省地震局重新鉴定,将坝区地震的基本烈度定为6度。水库则按7度的抗震性设计。
自有地震记录以来,三峡地区一直可视为“弱震区”。史上关于其“地震活跃期”记载如下:1407~1631年,中强地震4次,最大震级为6.5级;1855至今,共发生中强地震6次,最大震级为5.5。活跃期的高峰,三峡地区大约每隔8~10年发生一次4~5级的中强地震。
研究人员在秭归和茅坪,分别进行了800米和500米深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定,深孔电视和孔隙水压力测定。证明三峡地区属稳定地块地区。
花岗岩体亦“坚硬非常”。三斗坪坝址的花岗岩的单轴湿(饱水条件下)抗压强度,是1000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10000米水柱的高度,而大坝水库的水柱高度最大不过175米,相当于17公斤/平方厘米。
所以,李王平院士说,从地质力学观点来看,三峡大坝是建筑在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上。全中国仅有澜沧江的小湾坝址可以媲美。
1990年7月10日,专家陈宗基在《三峡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问题应尽早决策》一文中提及:“如果三峡建成蓄水,大概会有20公斤/平方厘米力将水库往外推,下面本来的许多拉伸断层进一步裂开,水往里去,断层慢慢软化。原来因为摩擦系数大可以约束下面的应力集中区,现在约束不了应力突然释放,可能发生地震。所以,诱发地震是可能的。目前,很难估计它的位置和大小。” 亦有研究表明,库区180米以下有大面积石灰岩地层,发育大小溶洞若干,存在诱发岩溶型地震的构造条件。另据卫星影像显示,库区存在活动的断裂体系,有诱发构造地震的构造条件。
真正的危险来自三峡坝址周围的活动断层。夏教授说,这是1986年~1992年大论证得出的公论。1967年有专家首次提出九溪湾断层可能诱发地震。此后,国家对坝区周围断层进行了详细勘测。
勘测发现,坝址主要为6处断层带所围。其中,九湾溪断层距坝不到10公里。诱发地震可能性最大的是九湾溪-仙女山断裂带和秭归-巴东断裂带。
研究人员从北纬29度到33度,东经108度到114度,半径300公里内,圈定了14个潜在震源区。按照每个震源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衰减到坝址震级是多少。经测算九湾溪-仙女山断裂带最大可能地震为5.5~6级,秭归-巴东断裂带为5.5级,两者衰减到达坝址的强度将不超过6度。
地质地震组顾问李宗基提出,水库蓄水后引发滑坡坍塌的危险可能更甚于诱发地震。
经论证专家组调查和分析研究,截止到1992年,1300公里长的三峡库岸岸坡,稳定条件好和较好的库岸长度占总长的90%,稳定性差的库岸有6处,共长14.1公里,占总长1.1%。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数目达到260个,其中,体积大于1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崩塌、滑坡体有140个,其中变形正在发展的有8个,蓄水后在库水位作用下可能复活的有14个。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有38个,稳定性差的有9个,正在变形发展的有2个。正在活动的加上蓄水后可能失稳的滑坡占总数的16%。
危险系数较大的滑坡体有两处,即新滩-链子崖滑坡和黄腊石滑坡。两者都在峡谷河段内,天然河道断面较窄之地。
新滩一带,上部是一层很硬的厚层灰岩,下部是2~4米的含煤地层,形成一个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新滩对岸的链子崖,有30多条大小不等的裂缝,构成库区最大的危岩体——链子崖危岩体。
1985年6月新滩曾发生滑坡,激起涌浪高达36米,将对岸一座仓库卷入江中,77只船只受损,近10人死亡,断航2天。
黄腊石滑坡土石,方量为2000万到4000万立方米,自1983年起就已出现裂缝,是正在发展中的滑坡。
蓄水后可能导致古滑坡复活。葛洲坝库区10多个滑坡中较大的八字门滑坡,就属此类。此外,葛洲坝库区滑坡大多与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如移民新城缺乏排水设施而就江排水。
(二)地质灾害问题(5)
我们在2003-11-14题为《不要充当千古罪人——给“难逃现代化制造的灾难 都江堰面临灭顶?”的回帖[1]》中提出:“四.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林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了使问题看得更加清楚,我们再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该问题。人们知道,自然界的形成是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历程,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自然的进化秉承优胜劣汰的规律。上亿年的进化,早已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趋于合理完善,而人类对她的认识依然是肤浅的,因此在经历无数血的教训以后,我们的先哲们一再告诫我们,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把水库问题放在长江流域这一大的生态背景中,岷江被人为的截断修建水坝,可能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后果:
1.该流域的生态必然被破坏,这一点帖子中提到的专家已经指出,我们不再赘述;
2. 区域的地质状况必然要受其影响——巨型水库的修建,绝不仅仅只是水压对库体的影响。例如,那些曾是陆上的山体,在水的长期浸泡下,难道不会发生变化吗?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常识,在下大雨时,一些山体常常滑坡造成泥石流等,难道将其长期浸泡在水里,它反到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我们实在无法想得通,大抵是我们缺乏科学知识吧。
‘大渡河流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大渡河流域的河谷地带又是集中的农耕区。过多过滥的电站建设在带来能源的同时,也在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淹没耕地、造成移民,对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带来无法恢复的破坏。’范晓如是说;” 请各位网友结合上篇帖子,再看看下述专家的研究成果:
水电站设计SHUIDIANZHAN SHEJI Design of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2003年 第19卷第3期
WWF发出警示:大坝正在加速河流的衰亡
WWF,瑞士格朗——WWF在一份最新报告中发出警告,大肆建坝正在对地球上一些最大最重要的河流造成威胁,中国的长江、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和中东地区的底格拉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水坝的最大受害者。
WWF在这份名为《险境中的河流》的报告里,列出了21条受水坝危害最大的河流,无论这些水坝尚在规划或已投建。该报告显示,列入世界长河前227名的河流中超过60%被水坝割裂得支离破碎,导致了湿地破坏、豚类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减少、鸟类灭绝及上千万移民流离失所等恶果。
报告强调,长江是全球受水坝之害最严重的河流,在长江上正在修建或计划修建的大型水坝达46个之多。多瑙河和亚马逊河也在受害者之列。报告总结说,许多国家的政府在规划其水坝工程时并未采纳世界水坝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Dams)的建议,结果水坝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常常大于其在水电、灌溉和防洪等方面带来的益处。例如,由于低效的农业灌溉系统,水坝供给的许多河水都遭到浪费――全球每年有150亿立方米的淡水遭到浪费,相当于整个非洲大陆每年用水量的10倍。
“水坝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益处常以付出高昂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为代价,”WWF水坝项目主任Ute Collier博士说。“为水坝修建作出最大牺牲的人们往往不能享受到水坝带来的好处,也无法得到足够的能源和净水。”
根据该报告,大坝对坝区下游的社区影响最大,因为水坝往往导致坝区以下河床干涸,鱼类资源减。大坝改变河流的生态平衡,如河流中的氧气和养分的渐趋衰竭,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殖。比如,中国是世界上计划或正在修建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无序的水坝建设继续破坏白鳍豚和一些濒危水鸟的栖息地,它将永远失去这些宝贵的物种。
WWF希望决策者和水坝开发者优先考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水坝建设中采用国际通行的一些标准,如世界水坝委员会提出的一些减少社会、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欧盟水框架(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就对欧盟成员国中水坝的修建进行了严格限制,只有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时才允许上新的项目,但类似的先进立法极为少见。
“在修建水坝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很少考虑其累加影响或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Ute Collier 说。“全球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正日益增长,但我们在满足这一需求时绝不能破坏生态系统。”
该报告系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撰写。
世界水坝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性组织,拥有多个资金管理人并就大型水坝产生的争议提出建议。54个组织对委员会提供支持,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WWF。它在2000年11月出版了其就大坝问题的建议书。(www.dams.org
《险境中的河流》分析了对河流的各种威胁,包括目前正在兴建的或规划中高于60米的水坝或2003年发电能力超过100百万千瓦的水坝对整个流域的影响。该分析涉及了所有种类的水坝:如水电用坝、灌溉用坝、供水用坝、防洪用坝和多功能水坝。
WWF报告中列出的21条最危险的河流如下:
河流名称
流域规模(千平方公里)
流经国家
大型水坝数量
长江(Yangtze)
1,800
中国
46
拉普拉塔河(La Plata)
2,880
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    巴拉圭、乌拉圭
27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Tigris & Euphrates)
766
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    伊朗、约旦
26
萨尔温江(怒江)(Salween)
272
中国、缅甸、泰国
16
克孜勒河(Kizilirmak)
82
土耳其
15
恒河(Ganges)
1,016
印度、尼泊尔、中国、孟加拉
14
托坎廷斯河(Tocantins)
764
巴西
12
亚马逊河(Amazon)
6,145
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巴拉圭、    法属巴拉圭
11
湄公河(澜沧江)(Mekong)
806
泰国、老挝、中国、     柬埔寨、越南、缅甸
11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651
中国、印度、不丹、孟加拉
11
珠江(Pearl River)
409
中国、越南
10
多瑙河(Danube)
796
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乌克兰
8
黄河(Yellow River)
945
中国
8
卡伦河(Kura-Araks)
205
阿塞拜疆、伊朗、乔治亚、亚美尼亚、土耳其
8
耶希尔河(Yesil-Kelkit)
41
土耳其
8
布予克河(Büyük Menderes)
28
土耳其
7
克鲁河(Coruh)
22
土耳其
7
斯马伏河(Simav)
27
土耳其
7
埃布罗河(Ebro)
83
西班牙、安道尔
6
印度河(Indus)
1082
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国
6
克热尔河(QezelOwzan)
60
伊朗
6
(二)地质灾害问题(8)
水库蓄水对库岸滑坡影响(4)
(三峡地质防灾)国家为何投入40亿元防治三峡地质灾害
http://www.xinhuanet.com/ 2003年05月30日 13:58
新华网重庆频道5月30日电  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三峡库区从古至今一直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量大面广,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库区地质灾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不仅会严重影响三峡大坝的安全,而且危及库区群众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两年内,我国投入40亿元用于防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对影响135米水位的197处滑坡、81处塌岸防护工程以及奉节、巫山、巴东3个县城的高边坡、超深基础进行防治和处理,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监测和预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目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此外,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过程中,高切坡和基础超深问题较为突出。初步统计共有高切坡1428处,部分高切坡稳定性较差,需要实施工程治理;在奉节、巫山、巴东县城等移民新区,由于地基条件不好,房屋等建筑设施的地基基础需要超深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严重的地质灾害危害着库区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重庆市云阳县规模较大、影响较严重的各类滑坡就有351处,每年频繁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湖北巴东县在移民迁建过程中,新县城两次建在滑坡体上,三次易址,近十年来,全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房屋、道路、供水供电管网、桥涵、码头等各类建筑物,毁坏耕地和植被,影响各项工程建设。有的滑坡快速入江造成涌浪,危及附近的船只和村镇,堵塞航道。  此外,三峡水库干、支流库岸总长达5300多公里,蓄水后若发生水库塌岸,也将引发地质灾害。如果这些地质灾害未得到有效防治,将对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这些地质灾害如未在蓄水前得到防治,将来治理的难度和投入的费用将更大。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极为重视,将其治理工作看作“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刻不容缓”。要求必须在水库蓄水前抓紧治理,特别提出对那些在蓄水后可能产生滑坡的崩滑体,要集中力量,抢先治理。为此,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和渝鄂两地集中力量,全面调查,提出治理方案。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部委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多次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和库岸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评价,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国家专门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编制了规划。规划中的各项防治工程分别由重庆市和湖北省负责治理。来源: 新华网 记者: 黄豁 代群 郭嘉轩
(二)地质灾害问题(10)
水库蓄水对库岸滑坡影响(6)
CCTV<经济半小时> 水土流失危及三峡水库 news.dayoo.com 2004年04月18日 11:09
电视截屏图:成堆的弃渣
彭水县地处西南山区,交通一直很闭塞,经济也比较落后。去年年底,当地在彭水和重庆黔江区之间,修通了一条公路,为山区打开了一条对外通道。按理说,这是一条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滚滚财源的路。可是,在通车了半年之后,老百姓却说这条路不安全,刮风下雨更危险。这到底是条什么样的路呢?《经济半小时》的记者来到这里,做了一次亲身的体验。
当车开出彭水县走上这条新路时,感觉豁然开朗,宽敞平坦的路面在群山中间穿梭,刚开始车速也很快,但是没走出几公里,车速就不得不降下来。因为崭新的路面上不时出现一堆堆的沙石,大小不一,从形状和外观上判断,这些沙石是从山上滑落下来的,司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前天刚下过一场大雨。     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在竣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大量的泥沙随着山体滑坡下来,现在这里的土壤很疏松,甚至可以很轻易地捡出一块石头,随着将来雨季的到来,还会有更多泥沙从这里冲刷下来。这些滑下来的不仅有泥沙,有小石块,连一些巨石也从山上被冲下来。在一些滑坡比较严重的路段,甚至要动用挖掘机来清理,现场可以看到卡车来来往往运走一车车的沙石。为了把车道清理出来,清障人员已经忙了2、3天了。
一位现场抢修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前两天晚上来的,干了3天了。”
记者:“为什么清理到现在还没清理完呢?”
现场抢修人员:“堵上了啊!”
记者:“整个这条路全堵上了吗?”
现场抢修人员:“那一节是全部堵上了。”
记者:“滚下来多少?”
现场抢修人员:“滚下来有8吨石头左右。”
记者:“8吨啊!”
现场抢修人员:“对,全部把路埋了。”
清障人员告诉记者,这8吨石头滑落时,有一辆大客车正要通过这里,还好司机及时刹住了车,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在滑坡现场,记者也看到还有不少小孩子从路边通过,这是他们上学必经之路。随着车继续往前开,滑坡的痕迹不断进入记者的视线,在山区下雨出现滑坡是难免的,但出现这么多处滑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记者:“怎么会塌下来呢?”
清障工人:“下大雨滚下来了,滑坡,平地吸水,原来不会。”
记者:“原来有这样的情况吗?”
清障工人:“原来没有。”
记者:“这条路建好后就这样吗?”
清障工人:“对。”
重庆市彭水县水利电机局水保科陈恒益对记者说:“这是地方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滑坡体整个有多大的体积,拦挡墙的厚度要多厚,这个要计算了。在施工当中没有考虑这些,一遇到洪水或者下雨这个坡就滑下来了,那上面那块到一定时间还要往下滑。”
这条连通彭水县和黔江区的公路,简称彭黔公路,全长76公里。当地水利局的人说,之所以通车不到半年,就出现如此频繁的滑坡现象,完全是因为道路建设的时候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现在走在这条路上,司机们都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上从天而降的滑坡。然而,这条路带来的问题还不只滑坡这么一个。记者调查的情况,更令人震惊。
在这条路上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有山上滑落下来的沙石,路的两旁还到处有堆积如山的渣土。有些渣土高达几十米,已经非常接近路边地势较低的农田和村庄了。
记者:“你的房子被打到什么程度了
一位村民:“打出了一些洞洞。”
记者:“都已经有洞了,那你们还能住吗?”
一位村民:“那有什么办法呢?”
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些土堆都是修建公路时产生的弃渣。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弃渣有的就直接被倒进了路边的江河里。为了看看这些倒进江河里的弃渣有多严重,记者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坐车,一路改乘江边的小船沿江前行。  记者在郁江上看到,右侧是青山绿水,左侧却是因为修路被扔到江上的大量的泥沙。因为这些泥沙,这段江面的河床被抬高了4米,以前这条船是可以一直走到彭水的,但现在因为河床的抬高,船在郁江就搁浅了。
一些灰黑色的沙石堆,像一座座小山一样站立在江边,要不是和江边郁郁葱葱的植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以为这些像山一样的弃渣是天然形成的。船缓缓前行,不时需要避过这些弃渣,因为很多已经占据了半个江面,船工说水面以下看不到的部分甚至占据了4分之3的航道。而在公路上,路边的弃渣不断进入记者的视野,在一段路边记者停下来数了一下,在不到一公里的路段里,就有6处这样的弃渣倾倒在江里。
记者从当地水利部门了解到,这条名叫郁江的河流,是长江的一条2级支流。它在彭水县境内与乌江会合,最后流入长江。彭黔公路有很长一段就是沿着郁江的河道修建的。那么,到底有多少修路遗弃的渣土,被堆放在郁江边上呢?它们会对河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由于郁江和公路并行主要是在彭水县境内,记者找来了彭水县水利局的负责人一起到现场查看。
记者:“像这样的弃渣在整个彭水段有多少?”
重庆市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据我们了解这样弃渣的地方大概有40多处。”
记者:“有40多处?就在这三四十公里的地方?”
蒋敏:“是。”
蒋局长告诉记者,根据计算这些倒到江里的土石有近1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一栋普通10层居民楼是10000立方米的话,那么将近100栋这样的居民楼装满沙石被推到了郁江里面。这些没有任何植被覆盖,没有加以固定的沙石,经过风吹雨淋,滚落到江里,被水冲走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如果做补救工作,每清除1万立方米的弃渣,至少要花50到100万,而当时建设的时候,把这些泥沙运走,不过也就是花10万元。更重要的是,现在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捞不回那些已经被冲刷到乌江、甚至已经进入长江的泥沙。
蒋敏说:“以这个地方为例,可能洪水期能把小颗粒的冲走,大的像50公分或者是1米的会沉淀下来。”
记者:“那就是说从表面看什么都没有了?”
蒋敏:“没有了。”
记者:“但是它把河床抬高了。”
蒋敏:“它抬高了的话,上游的防洪标准就要提高。”
蒋敏坦言,如果泥沙把彭水的河床抬高了的话,就不得不加高彭水县城的防洪堤围。虽然现在水利局还没河床抬高了确切数据,但是记者在彭水县乌江和郁江的交会处发现,两条江水明显呈现不同的颜色。左边这条黄颜色的是郁江,由于弃渣的影响,郁江的水明显比右边的乌江浑浊许多。
看来彭水黔江公路造成的水土流失,威胁到的还不仅仅是路上行驶的车辆,它甚至还威胁到了彭水县城的安全。好不容易打开的一条致富路却带来这样的后果,这是事先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那么,这条公路究竟是谁修的?到底又是谁把修路的渣土倒在郁江沿岸的呢?
对彭黔公路,彭水县水利局现在的态度很明确,这条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已经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规。根据国家1990年颁布的水利法第十八条和十九条规定,在项目的立项和建设时,必须有配套的水土保持方案。业主,就是开发建设的单位,应该负责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条公路前后竟然有三个不同的业主。1998年到2000年是黔江交通局;2000年到2003年3月是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2003年到现在又变成了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高投司。那么他们三家中间,应该由谁来为工程的水土流失负责呢?
记者首先找到了这条公路的第一任业主,黔江交通局。他们在1998年申报了彭黔公路的立项和审批。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任何项目立项审批时,必须有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包括泥沙如何处理,植被如何恢复等等,否则不能开工。既然,这条公路能够审批通过,那么他们应该是有水保方案的。记者找到了当时彭黔公路建设的指挥长肖永平。他给记者翻出了这条公路在申请审批时的各种有关的文件,却唯一没有找到水保方案。
重庆市黔江区交通局原副局长,彭黔二级公路黔江段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肖永平:“水保文件好像当时没有。”
记者:“当时为什么没有报水保方案?”
肖永平:“早期水利部门找过我们联系过,说过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我们也想委托他们帮我们做一个,但是最后因为8小时重庆工程进度逼得紧。”
肖永平告诉记者,这条公路是重庆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当时立项审批的时候虽然没有水保方案也还是一路绿灯,顺利过关。
依照水利法,没有水土保持方案,任何项目都不能立项。但是这个项目还是顺利地立项,顺利地通过了审批。1998年黔江交通局拿到了开工许可。正当他们准备动手修路的时候,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他们把彭水段的工程转给了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第一家业主没最后做出水保方案,照理说这第二家业主,也应该在开工前补齐这套手续。那么,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吗?
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法人代表代学林:“没有,那个时候就想反正我们贫困地区吧,能上个项目不容易,能修这么一条好路更不容易了,就别管那么多了。”
记者:“有没有做明确的要求?”
代学林:“那个时候有没有水土保持方案,立项的时候是不是要求了,都没有人讲,准予我们开工了,我们就开工了。”
代学林是第二任业主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的法人代表,用他的话来说,彭水县是个穷县,连饭都吃不上,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既然管不了那么多,他们干脆就把大量的泥沙成堆的倾倒在他们认为最方便的地方。不过,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他们还是做了一个彭黔公路的水保方案,时间是2002年底,这个时候,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已经施工了2年半,并且完成了近一半的工程量。
记者:“为什么那个时候开始做了?”
代学林:“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查处这个事了,那个时候查处的部门是重庆市环保局,到彭水去查处过一次。”
迫于压力,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并于2002年底完成。而记者从县水利局查到的方案审批的时间却是2004年3月份。水利局介绍,水保方案从设计到审批大约只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个方案从编制到审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公路顺利完工。而水保方案却悬而未决。水土保持究竟卡在什么地方了呢?
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法人代表代学林说:“当时涉及三个部分的钱,第一部分:设计部分的费用谁付;第二部分:涉及审批的费用谁承担;第三:水土保持要收水土保持费,谁付。”
难道这些钱不应该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自己来承担吗?原来,他们从2000年接管了彭黔公路。没想到,这条路是个烫手的山芋,需要大量的投资,建设两年半后,因为资金困难,不得不转给了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公路的业主,当地人都叫它高投司。代学林告诉记者,高投司曾经承诺,既然接管了公路,就会承担所有与公路有关的费用。这自然也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的费用。这个说法,记者在高投司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重庆市高等级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彭黔二级公路彭水段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林:“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实施,把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审批过后移交包括一些帐务上,比如说水土保持方案的有关费用,今后都打成捆移交给我们。”
高投司的项目负责人王林非常爽快的告诉记者,既然他们是现在的业主,自然会承担前面业主的所有的与公路有关的费用,水保方案本身的设计和审批费用,金额不大,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先垫付一下,他们会很快付掉这部分钱的。那么事实上,这笔钱高投司有没有付呢。
彭水交通开发总公司法人代表代学林:“那个时候,我们又怕这边不认账,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事就拖了一下,也就拖下来了,包括到现在实话实说,高投司的钱也没付过来。”
就这样,一家怕白付钱,另一家答应付钱却不付,结果是,这个崭新的方案至今还躺在彭水县交通开发总公司的办公桌上。那么这笔费用真的是个天文数字,让两家业主避之唯恐不及吗?其实代学林所说的三笔费用总共也不过20万左右。与整个工程的4亿多元投资相比几乎是九牛一毛,但是没有人来付这笔帐。而当记者向高投司询问,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怎么办时,他非常爽快的告诉记者,他们会做。
王林:“现在去把它治理好,把那些淹下去的把它清理上来,一些水土即将要流失而没有流失,这个肯定是由我们去把那些扫尾工作做完。”
水保工作确实要做,可是连20万元的水保方案设计审批费用都不愿意支付,几千万的水土保持投资,高投司能做吗?
王林:“水土保持方案下来了过后,应该做呀!”
还是水保方案,高投司到现在还在等待着前任业主把方案移交过来。已经等了一年了。等待之中,工程完工了,但是还是不知道高投司什么时候能够拿到水保方案,但是一个事实是,因为没有水保方案,公路两旁原有的青山变成了现在的黄土坡。
彭水到黔江的公路,从开工到现在好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实施水土保持方案?记者追问了三个业主,三家给出了三个理由。虽然,他们个个说的都是理直气壮,但是这条公路的水土保持还是成了三不管。难道这件事真的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吗?他们互相推来推去,背后打的什么算盘呢?彭水县水利局副局长蒋敏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他要拿钱呀,你假如说方案报了以后你不按方案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把钱收回来,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蒋敏告诉记者,一个工程的水土保持投资通常要占到整个项目的5%-8%。彭黔公路的投资有4亿多,那么相应的水保投资就是3千万左右。这笔钱谁拿,都会很心疼。于是几家业主都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做这个方案。而记者在翻看2004年申报的水土保持方案时,发现这笔资金也缩水了。
记者:“新的水土保持方案投资有多少?”
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800多万。”
记者:“比如说从一开始就进行水保方案的话,它应该投资是多少呢?”
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2000多万3000万。”
记者:“那现在只有三分之一?”
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三分之一,因为有些已经是不可能采取补救了。特别是倾倒到江河里边的,现在已经无法采取措施了。
记者:“那照您这么说的话,就是说水保做的越迟,我付出的代价越小。”
彭水县水利农机局副局长蒋敏:“你说这个话有一定道理。”
水土保持既花钱又费事,可在法律上又必须得做,三家各自打着小算盘,对这事就只好能拖就拖,能推就推。实际上,即使是后来拿出来的那个水土保持方案,也仅仅涉及到对河边的泥沙进行补救治理。至于已经被冲走的泥沙,会给下游造成什么后果,方案中就没人提了。那么,郁江的下游地区又会为这条路付出多少代价呢?
郁江的水在汇入乌江之后,最终流到长江三峡,而长江再往下游没多远,就是三峡大坝。彭黔公路沿线到底会有多少泥沙会被郁江水带进三峡库区,现在还无法测算出来。但水利部门的专家现在能够肯定的是,如果这条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不加治理的话,对三峡库区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像彭黔公路这样没有任何水土保持的公路项目在重庆还不只这一条。
重庆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处长张崇庆:“我们全市整个开发项目可能是上万个,总体来讲全市有五分之一左右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还有80%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最近几年重庆的交通发展很快,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大量开发项目,特别是交通建设项目造成人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记者从重庆市水利局了解到,目前重庆有在建公路项目97个,其中申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得有22个,75个没有申报;而在已经申报的22个项目中,能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的大约只有30%,70%没有严格按照方案操作。虽然不能说每一项目的水土流失都会对三峡造成影响,但目前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研究水土保持工作40多年的张学良表示非常担忧。
重庆市政协常委张学良:“重庆这个地方是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方,它每年进入三峡的泥沙有1.4亿吨,相当于整个长江上游的26%。”
根据专家计算,每年进入长江三峡水库的泥沙有5.33亿吨。而整个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393亿立方米,5.33亿吨泥沙如果全部沉积在三峡水库,那么只要110年三峡水库就会被填满了,即便是采取蓄清排浑等措施,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排掉60%,剩下40%,按照目前的水土流失状况,273年后也会把三峡水库全部填满。张学良同时也指出,其实国家很早就意识到水土流失这个问题,这几年加大了对三峡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到目前为止投入超过了20亿元。但要根本解决水土流失,做到标本兼治,就要把1991年就颁布了《水土保持法》落到实处。
张重庆:“就是要求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同时,要加强的水土保持的工作,要采取工程的措施,生物的措施,还有其它管护的措施,加强控制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
也许,一些人觉得公路水土保持是笔糊涂帐,为这样的帐买单不划算。但水利专家却算了一笔非常清楚的经济帐,如果三峡库区每年减少一亿吨泥沙沉积,能使库区寿命延长到340年,每年减少2亿吨,库区寿命就能增加到460年,而如果能每年减少3亿吨泥沙,就可以让库区使用800多年。而按照这些数字来换算,每向三峡少输送一吨泥沙,就相当于间接增加了18万元的收入。而泥沙沉积危及三峡,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却是再多的金钱也难以挽回的。所以,希望重庆的有关单位和部门,不要只算自己的小帐,而要有全局意识,实实在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高高的山 2015-6-26 12:13
资料很详细,先学习并保存下来。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20:05 , Processed in 0.0595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