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韶关风度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3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地理活动化教学的几种模式

已有 300 次阅读2015-4-1 20:20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教学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反复探讨,初步探索出以激发主体、引发主体到开发主体为核心的地理活动化教学基本模式。

? 模式中的每个环节都包括“主体性实践”和“主体性认识”两个方面的内涵,形成独特的模式内部的组织结构。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可采取下列几种模式。

? 一、区域地理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地区,研究本地区的自然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人文要素(居民、物产、经济活动等)。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区域性特征。其教学模式为:

  1.探其图,知其地:地图是地理事物的综合表现,是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媒介。通过读图,让学生获取该区域的位置、面积、范围、地形、江河、湖泊等地理信息。如讲西欧这一内容时,可给出下面一组题目,让同学读图:

  ①西欧有哪些国家?

  ②西欧有哪些地形,主要有哪些山脉?

  ③西欧有哪些大江大湖?

  ④西欧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⑤西欧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2.凭其地,析其理:根据其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各地理事物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如通过下面题目,分析西欧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

  西欧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影响这些特点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读图,探讨分析,同学们一般能得出西欧河流的三大特点及原因:A由东往西流,因地势东高西低;B流量稳定,温带海洋性气候;C水流平缓。流经地区大部分为平原。

  3.按其理,测其物:让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对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推理,从现象到本质,分析其地理成因、地质特征、形成结论,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如教《西欧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可引导学生从气候的因素,分析推测其气候特点的原因:A.太阳辐射:地处中纬度、北温带。B.大气环流:中纬西风带内,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C.地面状况:海岸线曲折,深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候影响;多河流湖泊,植被好;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4.用其资,求其发:通过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如: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地形、土壤、河流、经济等诸因素,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区域内急需解决的地理和有待开发的自然资源,探索出既符合区域内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自然地理活动化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发生、发展、演变等规律的科学。其教学模式为:

   ?教师——激发情感启发指导及时评价设计训练

   ?学生——感性体验设疑解疑检验探索问题深化

  1.激发情感,感性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教学强烈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和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以形象,或以问题,或以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以自己的精神,毅力和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新内容有极大兴趣。我们要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①我们地球上一年中的冬夏季节,一天中的早中晚时段,气温相差很大,是太阳辐射因季节和时间不同的结果吗?为什么?

  ②假若地球上没有散射现象,我们的日出和日落会是怎样一种情景?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欲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去。

  2.启发,指导,设疑解疑

  我们要让学生“学”,就应给予其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学生先看这一节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展开讨论,一起分析、研究这些问题。

  ①夏天,空调在制冷时为什么会有水流下来?

  ②人工降水为什么要播洒“干冰”?

  ③为什么夏季下阵雨前特别闷热?

  ④为什么我校后面的窑山没有地形雨?而黄山的东南坡有地形雨?

  ⑤为什么南纬50度附近的降水量多于北纬50度附近的降水量?北纬80度至90度的降水又多于南纬80度至90度?

  3.及时评价,检测探索

  在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对原有知识进行检测,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并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这一过程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教师不能只评价其解决问题的结果,同时还要评价其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回答问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要重视性格内向和成绩比较差的两类同学,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快乐,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训练,问题深化

  其基本思想是巩固运用与知识延伸、知识深化相结合。其操作策略是课前教师设计一系列典型题例,课堂上让学生①完成巩固性作业,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②进行变式、联想、类比、引申等应用性、发散性训练活动。应用已获得的认识成果解决实际问题;③进行综合应用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课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力争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如在学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五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给出了下面几个题目:

  (1)利用所学知识求出瓶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最佳角度以及四个不同季节的最佳朝向?

  (2)设瓶窑地区商品房的高度为H,求商品房的最佳间距,及最佳朝向?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得以延伸,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人文地理活动化模式

  人文地理主要阐述的是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要维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活动化模式如下:

  教师创设情况探寻点拨反馈信息延伸提高

  学生发现问题设疑解疑多向交流求异求新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该阶段学生的认识活动以感性为主,情感体验活动处于启迪状态。教学时,教师要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典型化的地理情景,使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激发兴趣,启迪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因势利导,揭示探究的新问题,为新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情感的定向准备。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树参天、草木密布、细水涓涓的森林环境,以及大雨倾盆,黄土裸露,浊浪排空的水土流失环境等画面,创造一种新课导入的教学情境,让同学进入“意境”,展开联想,探求新知。

  2.探寻点拨,设疑解疑

  当教师进入教学“意境”后,教师要及时点拨,可以由教师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寻;也可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联系课文内容,自己去探寻一些问题,然后把探寻的问题汇总后,再分组讨论,通过查资料,小组讨论,互相设疑解疑,充分展开其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使其向自主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方向努力。

  如讲《森林资源》时,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森林是一种环境资源?

  (2)世界自然带森林植被与世界降水分布的对应关系。

  (3)本地森林资源分布及存在问题。

  (4)我国生态林建设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5)一次性筷子使用的危害及对策。

  问题提出后,再进行适当选择,联系课本,展开讨论。

  3.反馈信息,多功能相互交流

  同学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自己许多新的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教师不要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去,及时去发现问题,收集同学在讨论过程中的各种信息。部分问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互相反馈;部分具有典型性的,全班交流,进行“互通有无”,让学生把获得的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延伸提高,求异求新

  该环节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巩固,发散阶段。在这阶段,情知到达动态交合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馈、总结、练习、想象等活动,对新的地理知识进行巩固、延伸、发散,形成完整的地理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明显提高,使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提高。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习题练习,巩固新知,联系实际,探究问题,及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等。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5 14:48 , Processed in 0.0585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