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王智勇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6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实习老师的课后反思

热度 3已有 1108 次阅读2011-10-28 15:40 |个人分类:教学感言|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师范大学, 大气, 西华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后反思

西华师范大学 实习老师彭飞

 

 第一次上课,1022日周六(高一二十五班)上课后的反思

对这堂课总的来说,“上课态度端正,上课效果不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课标要求把握不到位,教学方式简略,单一;课堂气氛欠佳;有几个教学知识点的小错误。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间分配上:

只讲了20来分钟,就无话可讲了。主要问题在于举例少,注入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少;整堂课下来,就举了一个例子(高处不胜寒)。事实上,在补充大气成分时,具体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可以举例。活动课后,可以补充(晴朗夜晚气温较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初冬晴朗夜晚后早上的霜冻现象原因)。

二,教学方法上:

方法过于传统,90%都是我一个人在讲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较少,包括学生的活动课,留给学生自主时间少,我一个人完成了学生们该做的作业了。

三,教学设计上:

1)  教学内容设计上:

整体比较粗糙,教案较简略,补充知识要点安排随意性较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四大圈层的厚度比较,教案设计上完全没考虑到这一点;老师站在讲台上,气温低一点?不同的地点,不能说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再者,差异太小,完全不具有典型性)。

2)  在教学板书设计上:

板书层次不明显,体现在整个板书都是123;多个重复,缺乏一条主线。没有大标题概括,显得比较混乱。

四,教学过程中:

1)  在导入方面:

采用的复习旧课导入法,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导入,讲到大气的重要性;引入讲课的话题。出发点没有问题,但偏于冗长,导入的问题虽然简单,但导入不是很能提高学生兴趣。当然,这节课本身的内容在导入方面要有突出的导入法也比较有限。个人觉得可以在以后精简一些。

2)  导入后的过渡:

课后与指导老师交流发现,在介绍大气的相关知识点时,问题出在没介绍清楚(大气层可以达到几千千米?————说法有待具体:1000千米?还是9999千米?在备课时思维不严密)。

3)  在绘图演示大气受热过程时:

细节性问题有待注意: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前后一致?大气辐射时朝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才是主体,在绘图时没把主要与次要用箭头表示清楚。

4)  讲授新课时:

先给出结论(或答案),再解释,推理。顺序有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观察图示自己归纳答案,观点;老师予以指正、规范。这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加深他们记忆,学会举一反三。而前者只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而且不能活跃学习氛围。

5)  在新课后的活动课中:

这个应该是学生占主体,让学生探讨回答,教师把学生答案记录并点评,适当时予以规范。

 

 

第二次上课,1025日周二(高一十一班)上课后的反思:

 

总体来说,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第二次效果改进了不少;没有了第一次那样迷茫,紧张;对教材更加熟悉点了。当然,需要提高的地方依然不少,希望在后面的课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与第一次比较,自己觉得改进的地方有:

1)  时间上更合理,整堂上课35分钟;大致符合一个课时要求。

2)  知识点处理上:大气层的厚度,大气的成分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气温随高度降低的“对流层的高度”上,介绍清楚了;另外,在绘图过程中,箭头粗细等细节问题得到了改进。

3)  在教学方法上,从上节课的“结论教学”到本节课的“问题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相对宽裕。

4)  教学过程中,一问一答,回答的过程中归纳总结,与学生互动相对增多,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

5)  活动课后,还剩余十分钟时间,补充了个别案例(晴朗夜晚气温低,第二天早上出现霜冻原因等);此外,讲完课后,简单回顾了本节课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依然存在的问题,尚需注意和改进:

1)  导入仓促,两句话就直奔主题,学生还没有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2)  板书混乱:在黑板左侧,小标题问题依然存在;在右侧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画图过于偏右方,留给自己备用的黑板几乎没有,所以在请同学回答问题后,不能记录主要观点予以指正;另外,教学过程中补充的知识,需要书写的地方就没有了,这是安排上的一个失败点。

3)  教学方法还是有点偏于“传统”,与新课标要求依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在讲授时学生都是两眼直直的主顾听,独立思考?跟上老师思路没?这些不得而知。

 

 

出现上述问题的部分原因:

1)  主观原因:

1备课上不够详细,课标要求解读不到位;

2经验不足,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尚待提高。

3立足点出现了问题,站在老师的角度讲新课,从学生角度思考少。

4对新课改几乎“一无所知”。

5骄傲自大的心态。

2)  客观原因:以前没在中学讲过该节课,没听过高中老师讲过;传统式“注入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彭飞

                                                             2011/10/25

 已同步至 王智勇的微博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云帆沧海 2011-10-28 23:26
有你这样的指导老师真好
回复 王冰华 2011-10-30 12:06
实习生上到这样很不错了,想我当初,就上过一堂课呢。
回复 王智勇 2011-10-30 20:23
王冰华: 实习生上到这样很不错了,想我当初,就上过一堂课呢。
不跟着我上?
回复 王冰华 2011-11-1 18:35
哈哈,没机会受教啊,遗憾
回复 海百合 2011-11-1 21:49
这样的反思,我也要学习~确实每一次上课后都有不同的感受,有这样系统的反思和记录应该会很有效果……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话太多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也是新课标理解得不到位啊~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7 16:47 , Processed in 0.0710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