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henchzhao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9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06年全国卷1地理

已有 731 次阅读2006-9-23 09:03 |个人分类:高考

1-2【考查方向】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能力。

【试题解析】在我国,小麦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区,如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水稻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区;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结合图示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和所在地的地区,推断出①、②、③分别表示水稻、小麦、玉米。M省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相差不大,说明M省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或稻麦两熟制),可能是安徽。原因是山西、甘肃由于水资源相对不足,不宜种植水稻,广东以种水稻为主。

【技巧点拨】从图中提供的三种谷物在吉林、江西、河南三省的播种面积入手,确定作物名称,这是解题的关键。

3-5【考查方向】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由图示曲线的分布、变化及影响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因素综合分析,曲线①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因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云量,两个副热带地区常年盛行下沉气流,云量少,太阳辐射强,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热量多,故雪线最高;赤道地区虽纬度低,但云量大,因此其雪线高度低于两个副热带地区,在中高纬度其雪线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曲线②应为多年平均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曲线③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因它符合全球降水分布规律。从图示三条曲线的分布与走势可看出: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技巧点拨】首先根据三条曲线的纬度分布,确定表示气温、降水量的曲线,这两条曲线在教材中已有,也较容易判断,然后推断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线。

6-8【考查方向】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从表中各项数字分析,①国核电消费量最大是错误的;②国能源消费总量最大;③国为虽以石油为主,但总消费量不大,因此石油消费量也不大;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但并不是最大。①国能源消费总量较大,单位GDP能耗也较高,在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为主,符合我国能源消费状况。②国能源消费总量最大,但单位GDP能耗低,且能源消费构成较平衡,比较符合美国。同理从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构成三方面分析,③国为日本,④国为俄罗斯。其中日本与俄罗斯的总人口都为1亿多,能源消费总量也相近,所以人均能源消费量比较相近。

【技巧点拨】解答本组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选择法。

9-11【考查方向】本组题难度较大,以日偏食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及相关计算能力。

【试题解析】我国哈尔滨地区日偏食开始于14920分,结束于1057分,其过程用了1小时37分钟。而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1755分,结束于131846分,其过程仅有51分钟,然后再根据哈尔滨及甲、乙两地的不同纬度位置推理判断,乙地纬度与哈尔滨相近,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纬度高,是看不到日偏食的。当哈尔滨日偏食结束时是141057分,此时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州的时间为131657分,两地区时差为141057分—131657=18时,即两地相距18个时区,由此可知,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是西10区的时间。乙地所在时区为东西12时区,阿拉斯加州使用的时间是西10区的区时,其时差约为2小时。

【技巧点拨】本组题目的切入点在于日偏食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及区时的换算,然后加以推理判断。

36、【考查方向】该题以我国沙尘暴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示意图及月份、年份统计图为材料,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回顾我国的地形分布、沙尘暴的成因等地理知识,然后结合图5,沙尘暴西路经过的地形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最大特点是干旱少雨,地表裸露且有充足的沙源。有这样的沙源地,再有大风天气,便可形成沙尘暴。有这样的沙源地再有大风天气,但可形成沙尘暴。从图6中可看出,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是4月,其次是3月、5月、2月。从图7中可看出,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分析,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准切入点。

39、【考查方向3)(4)(5)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城市及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14:58 , Processed in 0.0682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