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辛夷紫草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8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部分羌族民俗文化

已有 524 次阅读2015-7-28 19:12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部分羌族民俗文化

羌族的民俗文化       

   羌族是有着3000年以上历史、衍生过不少民族的民族,被费孝通称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曾经为中华文明史做出过杰出贡献。他们居住的山寨被称作云朵上的村寨。羌族的人虽少,但在建筑文化、图腾艺术、民俗节日、服装文化、音乐舞蹈、婚俗等方面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一套,如索桥、碉楼、羊皮鼓舞等。近些年,两次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把其中六项极珍贵的民俗与艺术列在其中。中国民协根据这里有关大禹的传说遗迹与祭奠仪式,还将北川命名为大禹文化之乡

   羌族建筑文化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民居建筑特别是历经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强烈地震考验,巍然盗立,为羌族建筑技艺的精湛做出了形象而有力的注释。

   羌语称碉楼为。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以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基或大木柱,基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历史上就以擅长砌石、筑堰、打井著称,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历代修筑、扩建都凝结着羌族人民智慧的劳动。

  羌族图腾艺术

  羌族有对羊和白石的崇拜。其中,羊图腾崇拜是羌族先民较普遍的一种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许多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在羌族人民心中,白石是神圣无比的天神阿爸木比达的象征,这与广泛流传于羌族中的《羌戈大战》史诗大有关系。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面摆置的象征天神“阿爸木比达”的白石,实际也就是白石图腾崇拜的一种遗迹。

  羌族服饰文化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族的音乐舞蹈

  羌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巫师表演为主的祭祀舞──巫舞和锅庄”(羌语称锅庄为洒朗”) 巫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跳皮鼓或称羊皮鼓是羌族巫舞的主要舞蹈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传;猫舞是属于农节期间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由巫师在祭祀中跳,是源于羌族古老民间舞蹈的一种;跳叶隆是由巫师绕着火塘跳的丧事舞蹈;跳麻龙,巫师在祈雨时所跳的舞蹈;跳盔甲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过去多用于有战功的民族战士,或有功德的老人的葬礼,故亦称大葬舞。 羌族锅庄舞中又分为喜事锅庄和忧事锅庄两种,其中喜事锅庄是在节日、婚嫁和劳动之余时所跳;忧事锅庄是为老人举行丧事所跳的舞蹈。

  民间歌曲有酒歌、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山歌,羌语称"拉那""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山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 鼓的间奏。

  羌族婚俗

            羌族婚俗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引人入胜的一部分。传统的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大致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订婚过程分为三步:开口酒(说亲)、小定酒(备酒宴招待女方近亲)、大定酒(商定结婚日期)。婚礼前后要操办5天,包括女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谢客三个仪程。

  另外,羌族婚俗中非常具有特色的要数“抢婚”和“女儿麻”。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抢婚的习俗,但羌族的抢婚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抢婚,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方式。羌族年轻相识相爱的男女在吃过定亲酒后,待嫁的姑娘,就会选一块荒地,开垦,种植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整个过程由姑娘一人完成,不能假以他人,如有他人帮忙耕种就会被认为姑娘对爱情不忠诚。

  北川羌族地区的交通状况

  羌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这与羌族聚集地区相对闭塞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对北川羌族聚集地区的交通状况做简单的分析。

 交通方式

 北川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的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由此可见此地交通十分闭塞,勤劳的古羌族人民却开出多种交通方式,例如索桥(北川县的云登索桥) 栈道(分木栈和石栈),另外还有皮舟。到现今,有些交通方式还保留,但已不主要作为交通出行来体现它的价值,更多的是以文化的形式来保存。

  如今而言,北川一带交通相对而言较便利,从四川省交通图可以看出,整个四川与外界交通联系紧密,四川东北部的北川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北川来看,与邻近的县交通联系也是很紧密的,这从北川的交通图可以看出,但从交通方式而言,以公路为主,较为单一。

  羌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羌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主要从羌族几次大的迁徙和几次大的羌族起义来体现,实现羌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

先秦时羌人就有过三四次进入中原的例子。第一次始于虞夏之际,第二次始于周幽王三年(前779), 第三次始于襄王十五年(前638)皆因羌之游牧狩猎方式落后于中原农耕文明 ,才吸大批西羌部落不断迁徙 ,这可视为经济型的迁徙 。但是自西汉以来汉政府或出于对匈奴防治策略,迁羌至塞内,实行屯耕;或出于与西羌的冲突,降羌移置内地,可视为政治型的迁徙,自景帝开始总共迁徙有六次。政治型的迁徙使得羌与汉民之间的杂居更加深化,但羌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汉民的差异性,必引发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而酿变成大起义但每次大起义的失败,伴随着的是更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制迁徙。对于羌族的起义,主要看看东汉时期几次羌族起义,建武十年(34)曾发生先零等部羌人的起义。此后小规模的起义接连不断,仅建武永平年间在金城、陇西、武都等郡就先后有先零、参狼、烧当、牢姐、勒姐、吾良等种羌的多次起义;到汉章帝建初二年(77),终于发展成波澜壮阔的羌人大起义,东汉一朝大规模的羌人大起义就达五次之多 ,分别在建初二年到永元十三(77~101)、永初元年到元初五年(107~118)永和五年到元嘉元年(140~145)、延熹二年到建宁二年(159~169)中平元年到建宁十九年(184~214)期间。

   羌族迁徙与羌人起义事件,都为羌族与汉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到现今,羌族文化中都留有汉文化的影子,例如节日,习俗等。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辛夷紫草 2015-7-28 19:14
怎么回事,明明格式调好的,怎么还这样??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14:13 , Processed in 0.0823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