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zgyujihai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677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资源开发与应用

已有 373 次阅读2017-11-27 20:13 |系统分类:教育教学

20177月,在河南师范大学邀请,为河南开封市骨干教师开展了《普通高中地理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交流学习报告。报告主要从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地理演示活动的开发和研学旅行四个方面和广大骨干教师进行了现场交流,得到了受训教师的一致好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落实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以区域教育资源为学习载体,以学校资源为实施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是对现有课程的有益补充。我校以新课程改革为理论背景,以地理课堂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张掖市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和人文地理资源,开发实施的《校园植物》、《走进民勤会馆》和《中小学湿地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地理根和地理魂,真正把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在地理课堂中立德树人的作用。

《校园植物》是我校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开发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与识别、校园植物标本的制作、校园植物的认领、校园植物摄影比赛、校园绿化规划方案设计、校园植物网页制作、校徽图案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美丽校园环境的同时,更加细致的了解学校、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学校结合校园植物这一校本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我校的校花为丁香花;校歌为《古槐与丁香》;校徽设计也体现了丁香元素。在提升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成长留下了深深的青春记忆,培养了他们的学校情和家乡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浓浓的“地理情”。

民勤会馆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深厚积淀区。《走进民勤会馆》这一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了会馆内的古建筑群和历史文化资源,联合语文学科,开展传统文化和人文地理学习活动。例如中秋拜月和端午追思让学生感触着经典文化的熏陶;绚丽的彩绘、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让学生探索着人文地理的精华。结合民勤会馆的这一特点,学校将民勤会馆申报建设为甘州区国学书院,,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乡土地理教育。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深度结合,让学生感受着品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优秀的品质和人格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核心因素,让学生的成长拥有了深深的“地理根”。

《中小学湿地知识读本》是充分利用张掖湿地资源优势,开发的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随着课程的实施,湿地知识学习、张掖湿地博物馆参观、张掖湿地植物识别、张掖湿地鸟类调查、湿地植物水质调查、湿地穿越、湿地宣传等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实地调查、实验演示、资料查询、专家交流等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着西北内陆地区绿洲环境的基本情况,探索着绿洲脆弱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形成原因,理解着环境变迁对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学习让人地协调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是他们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公民素养。随着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被建设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张掖湿地成为学生和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的场所,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了真正的“地理魂”。

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依托张掖市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以特色实验学校“社团”活动为平台,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高中地理特色实践活动。主要有张掖气象局参观调查活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调查活动、张掖市工业园区调查实践活动、张掖市前进牧业参观调查活动、张掖市银河集团参观调查活动、张掖湿地水资源状况调查活动、张掖市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工程调查活动、张掖市集中供暖工程调查活动、甘州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调查活动、张掖市城市建筑彩绘和雕刻艺术调查活动、张掖市黑水国遗址考察活动、张掖市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成因调查活动、张掖市玉米制种区位因素调查活动、张掖市佛教资源分布成因调查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我们对一些优秀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实效性研究,从中发现了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模式,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以《张掖气象局调查参观》为例,我们的活动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一是进行学科活动培训设计。在参观开展之前,我们通过气象专业培训讲座、学科培训讲座和活动设计培训,确定明确学生参观学习的目标,设计符合活动要求的学习内容,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深度学习。二是进行学科活动设计。在参观过程中,学生要结合教材知识,在气象专业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中,了解影响天气的各种组成要素,各种要素的监测、各种气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的技术处理等知识,同时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方面的知识;理解气温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的关系;理解地面辐射与气温垂直递减的关系;理解地面气温变化与气压高度的变化;风的形成原因与风向的判别;近地面气压中心与高空气压中心的关联与变化;理解冷暖空气的性质、冷暖气团的性质、锋面和锋线的性质、锋面移动与天气现象的变化与关系;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等。通过实地观测,让学生知道如何把教材知识与参观学习衔接起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完成了自主学习。三是进行座谈交流设计。通过科研人员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气象工作人员通过天气数据的收集、气象数据的方向、气象要素的变化、气象预报的生成、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与国防安全的方面与学生进行了介绍和交流。通过学生的提问和专家的解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完成了探究学习。四是进行学科活动总结。学生要完成气象要素图标的识别;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典型试题的解读;调查报告的撰写;活动照片的拍摄;拍摄校本的撰写等,让学生完成了团结协作学习。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课外社会得到丰富,学习方法得到改变,成长方式得到拓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借助专业特色,我校顺利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特色实验学校。

三.地理演示活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地理演示活动是这样描述的:学生能够设计自然规律原理模拟演示实验方案,并进一步借助实验室环境,完成观测、记录实证数据,推理、论证、解释问题等科学探究过程,拥有科学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1】。我们在地理课堂中开展的地理演示活动分为室内演示、室外演示和地理演示仪器制作三个方面。在此主要以地理演示仪器的制作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流水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又是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基础。准确理解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利于学生形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河流含沙量、水土流失等相关知识。但是教材和相关资料对这部分知识的介绍局限于文字和示意图,没有相关的实验设计和演示仪器。老师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的方式局限于讲授,同学们理解困难。《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实验演示分析仪》是我校师生共同合作制作完成的一项地理演示仪器。用该演示仪演示流水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现象,对比分析不同流速、流量的流水对不同直径颗粒的泥沙的侵蚀强度,演示并分析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用探索性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制作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演示仪,成功演示了流水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现象,以及流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通过实验验证了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演示了流水地貌的形成原理。本项作品在2017年参加第15届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获得技术发明创新赛项全国一等奖。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

四.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

青海湖研学旅行活动是我校开展的特色研学旅行活动。青海湖研学旅活动在设计之初,我们立足于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区域地理知识为学习目标,进行研学活动设计。在研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的考察区域知识储备工作。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设计,安排了河西走廊、祁连山脉、湟水谷地、青海湖和青藏高原五个板块的区域认知考察内容。一是选取了一些典型题目进行学习,了解这些地形区的区域特点,进行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学习,为后期的考察活动做知识铺垫。比如在出发城市张掖,结合当地绿洲农业的发展和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张掖市玉米制种种植的区位条件考察与探讨。在青海省门源县,我们选择的是门源油菜花种植的区位条件分析;在大通河考察点,我们主要选择的是河流流域知识的考察。在塔尔寺考察点,我们主要安排的是藏传佛教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与探索。在日月山考察点,我们安排的是河流与湖泊的位置关系考察。在黑马河考察点,我们安排的是降水量与草原生长以及草原退化原因的考察。在茶卡盐湖考察点,我们安排的是盐湖形成的原因考察。在鸟岛考察点,我们安排了青海湖湖泊面积萎缩原因调查、鸟岛发展成为半岛的原因调查、青海湖面积萎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考察等。在金银滩草原,我们安排了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变化的体验考察活动。二是选择一些特殊的地形单元作为考察学习点,进行考察活动和演示活动的安排点。在河西走廊的张掖绿洲,我们在张掖到民乐的行进过程中,进行了河流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变化考察。在民乐扁都口考察点,我们进行了河流出山口洪积扇的形成考察。在青海省祁连县,对祁连山山岳冰川分布进行考察。在大通河考察点,安排了河流的相关学习内容的考察。在鸟岛,安排布哈林河泥沙沉积与鸟岛形成的关系考察等。三是对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前期参观,了解相关知识,向一线科研人员进行请教,学习野外考察的学习方法、资料文献的查询方法、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以及结论的形成等。比如在出发前,我们参观了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管理局、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真正达到了研学旅行的学习目的。

总之,在多元化的今天,地理学科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通过地理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提升。通过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课程育人目的逐步得到落实,真正起到了我校“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办学目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6 08:43 , Processed in 0.0721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