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今日,大多中学一轮复习都进入中期阶段。一轮复习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认识已是人所共识,但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却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何在地理一轮复习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双基呢?下面我将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谈谈这个方面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课堂的知识构建
一轮复习知识量大而面广,如何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效地重组和整合,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体系,教师课堂知识讲解时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教室必须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重组整合。基于此项要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备课时要汲取多种教材的精华
我们用的是鲁教版的课本,但我们备课的时候要关注本省其它地区的教材,如人教版、湘教版。因为各套教材虽然讲述同一个问题但角度不一样的,举的案例也不一样的。我们既可以举别的教材上的案例,也可以变换讲述问题的角度。如在讲述资源和能源问题时,鲁教版教材用的是水资源南水北调,而人教版用的是以山西煤炭能源基地为例的西电东送。鲁教版讲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而人教版用的是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我们备课时可以将这些教材对比着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自己的课堂知识变得更完整,更具针对性。
2、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其外延
一轮复习知识系统构建的基础是主干知识,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重视案例分析的引申和拓展
一轮复习中案例分析会很多,教师在讲解时特别要强调各答题要点之间的联系性,避免就题讲题,不注重联系和比较,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注重知识的联系,可以大大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4、注重板书的完整性和归纳性
复习课有时会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板书可有可无。其实,一轮复习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很大,它既可以完整的展示某一章节的内容体系,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章节内容的核心内容,还可以强化学生完整知识构建的意识,从而真正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二、基本能力的提升
一轮复习必须达到的另一个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体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有效地运用地理图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有人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我们地理的任何一章一节都可以用几个图表来说明。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
地理图表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的高考、每份高考试卷都有等值线的考查。教师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教会学生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领悟地理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2、优化复习过程五个环节,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的有效性源于教学的科学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此,我想就平时上课的五大基本环节谈谈其基本要求。
首先是讲:复习课中,要求复习的知识多,容量大,难度高,还要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讲什么、如何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地理关键是个“理”字,要求给学生讲透,讲明白,在讲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体现启发性的原则。教师的讲授要精,要画龙点睛,要“内容图象化”。串讲知识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
其次是练:如果说,讲是练的基础,那么练就是讲的运用。在讲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能力,再加强训练,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练要遵循先易后难,难易适度的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典型,要有层次性、综合性。练习不仅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内容可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讨论探究。“少而精”是练的基本原则,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做练习时应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时间安排适当,独立完成,当然最重要是狠抓落实,且重在掌握解体思路和方法。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5 12:04 , Processed in 0.0644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