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8|回复: 2

[其他资源] 我们需要精英教育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0 12: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8-7-20 12:52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xhjb.html
我们需要精英教育吗?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启示
这是一所在台湾宝岛闻名遐迩的学校。
这是一所拥有112年办学历史,培养毕业生11万余人的老校。
这是一所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特别优异的学校,近20年先后拿到国际奥林匹克数理竞赛金银铜牌190枚,被誉为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单一学校获奖数”最多的学校。
这是一所生源最优的学校。在每年夏天举行的高中基本学力测验中排名前1%的学生,才有机会进成为它的学生。
这是一所毕业生“最牛”的学校。每届毕业学生超过40%(约500人)进入台湾地区最著名的台湾大学就读,毕业生中80-85%选择报考医学、数理、工程专业,15%左右选人文社会科学。而这15%的学生大部分成为台湾地区政坛的要员,如马英九、连战等。台湾大学的教授,每3——4人中有一位是建中的毕业生
这所学校,就是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2010年,建国中学的蔡炳坤校长曾参加过我们在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学校长论坛,被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吸引,相约择时考察建国中学。没有想到,回去不久,他就应郝龙斌市长之邀,担任了台北市分管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的副市长
2013年5月,在建国中学新任校长陈伟泓先生来北京期间,有机会与他交流,再次相约去建国中学取经。
借叶圣陶研究会访问台湾之机,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2013年6月17日上午10点10分,我们到达了建国中学。学校不大,占地只有57400平方米。建筑也不张扬,建于1908年的红楼仍然是学校的主体建筑,边上有一个新的建筑,陈校长称其为“梦红楼”。其他还有诚正楼、明道楼、致知楼、格物楼、正谊楼、庄敬楼、自强楼、科学馆、活动中心等,多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命名。
陈校长介绍说,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与“宏观视野”的社会菁英多元学习、适性发展、通识能力与全人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价值观。而学校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自由的学风”(自主自律的自由学习风气)、“优良的传统”(最多的学习机会与最少的环境限制)和“恢弘的格局”(人文与科技整合、通识与资讯并重)。概而言之,学校希望以“关怀”、“卓越”、“创新”、“宏观”为教育理念,来实现“中学的教育,大学的格局”的愿景。
这些理念、价值、愿景,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就构成了“有品建中人”的四个图像——第一,热爱生命:生命无价,尊荣有度,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进而热爱他人的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活力健康:活力是健康的源泉,健康是活力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社群关系:与同学、师长之间拉近关系,与朋友、父母之间缩小距离,进而关怀弱势,服务社区。第四,才德兼备:有才华,有所作为,展现实力,获得地位;有德行,有所不为,显露魅力,受人尊敬。
这次考察团的主要任务是阅读与出版,所以,我们重点了解了建国中学在图书馆管理和阅读推进方面的工作。
学校图书馆的组长张佳瑶告诉我们,图书馆拥有23万册纸质图书和14万册多媒体图书只有四个工作人员馆长由一位数学老师兼任,她自己兼任语文老师,只有一位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和工勤两位专职。但是开展的活动非常多,效率很高。
图书馆每学期举办“学科主题书展”,将国语、数学、外文、物理、史地、化生等学科的重要参考书陈列介绍,引导学生利用馆藏。高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专门安排一节“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课程,介绍学校的图书资源和利用方法。同时定期举行“新书快递到红楼”的展览,在学校的主要出入口向师生展览推荐新书,现场可以借阅。学校的图书选购有专门的“图书委员会”,听取各科师生的意见后采购。
建国中学的图书馆是一栋四层楼的建筑。图书分类非常细致,丝毫不亚于大陆的一些高校。在学校每年招收的31个班级中,有数理资优班、人文社会资优班、科学班等,这些实验班的学生选修了部分大学课程,学校图书馆专门为他们设立了专区。
学校图书馆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每天上午、下午有两次专门播放古典音乐的时间,让师生在音乐声中静静阅读。我们在图书馆还看到了他们为一个学生举办的主题画展。
为了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图书馆办了《建人见智》等报刊,发表师生的书评文章和读书心得,介绍台北市的各种展览、讲演和艺文活动。图书馆还定期举办“人文读书会”,邀请各学科的老师为学生们介绍好书。由于建国的学生考医学专业的特别多,上个月他们就请生物老师做了一场《医院里的哲学家》的讲座,介绍了肯·修曼的著作《加护病房里的选择题:一个30年资深医师的真实告白》。
图书馆还配合老师或学生社团自己策划的“特展”做了许多工作。如邀请作家、名人到学校讲演,图书馆就收集他们的相关图书、影像资料进行展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双翼。学校图书馆在指导学生撰写学科“小论文”和读书心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除了办阅读周报外,还协助各个重要机构和网站举办中学生作文比赛,每学期都有200多位学生在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建中百本好书书目》。其中包括各学科老师推荐的60本好书和全校师生票选的40本好书。前者分国文、英文、数学、地理、公民、历史、化学、物理、地球科、生物、音乐、家政、美术、生活科技等,有齐邦媛的《巨流河》、英文版的《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Sawyer的《数学家是怎么思考的》、pietra·Rivoli的《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弗里德曼的《选择的自由》、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而师生投票的40本好书有白先勇的《台北人》、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金庸的《天龙八部》、雨果的《悲惨世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进入建中不参加社团,犹如不是建中人”。这是建中师生耳熟能详的的口头禅。建国中学的社团活动之多,令陈伟泓校长非常自豪。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有79个之多。仅音乐类的社团就有口琴社、古典吉他社、另类音乐创作社、民谣吉他社、合唱团、流行音乐社、国乐社、管弦乐社、乐旗队、热门音乐社、热门舞蹈社、爵士音乐社(含萨克斯风、小号、小提琴、钢琴、吉他、BASS、爵士鼓以及Vocal等)等十几个。99%的社团自己独立活动,只有1%的社团聘请指导老师。社团活动每学期12次排进课程,由社团自治委员会自主管理。
在学校图书馆旁边的一栋楼房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名为“黑衫军”的雕塑。这是雕塑家为建中橄榄球队雕塑的一个作品。这支队伍曾经在台湾区橄榄球赛高中组连续获得十九次冠军。早期校友设计队服时,以新西兰全黑队(All Blacks)为师,设计全黑色队服,因此被喻为黑衫军。建中橄榄球队为建中最具历史性及代表性校队,为建中争取无数荣誉,其“坚忍不拔,沉着应战,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队训也被喻为建中精神的代表。陈校长告诉我们,在建中,要参加橄榄球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是没有资格的
毫无疑问,建国中学走的是一条精英主义的路线。我对陈伟泓校长开玩笑说,你们学校是“天才集中营”,把最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他笑而不语。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文化上同根同源,教育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与大陆不一样的是,建国中学的招生已经完全摆脱了“权”和“钱”的作用。所有学生都是根据政策公开透明地录取,无一例外。同时,台湾学校能够坦然面对精英主义教育的指责,甚至公开提出精英主义的办学目标,我们却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正面承认。
其实,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公平基础上开展精英教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需要,同时也符合人民自己的利益,正如罗素所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6: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质量的本质
                        
                 ——俞敏洪2010年4月25日在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演讲,很多不安,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很多是校长,都是教育专家,我是教育领域的江湖郎中,所以只能东拉西扯,谈一下我对教育的体会。我不是搞正规教育的,尽管新东方系统有中小学校,在江苏扬州投资建造了一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差不多规模的学校,有4000多名中小学生。我知道中国的公立中小学系统在全世界是最完整的,也是最强有力的系统。中国的公立学校,中小学校校长基本上都是教育专家,所以,要让我来谈教育谈质量,我只能谈我知道的一点儿东西。

  我创建的中国著名的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300多个教学区,7000多名老师,大部分是英语老师,还有教语文、数理化、历史、地理等课程的老师,现在每年来到新东方学习的学生有两百多万。关于教育,我想讲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的女儿今年15岁,刚好处在一个最为关键的年龄阶段。当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是培养他们以高分进北大清华?还是培养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现在,从我对孩子的观察及我周围的成功人士交往来阐述要培养孩子什么。

  我是老师出身,一旦进入某个人群中间我就要去分析这个人群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现在我在企业家人群中比较多,我就会去分析阿里巴巴的马云为什么成功,百度的李彦宏为什么成功,蒙牛的牛根生为什么成功,汇源果汁朱新礼为什么成功,联想的柳传志为什么成功。因为我和他们打交道,除了思想沟通交流以外,还会在一起开会、吃饭、聊天。我会观察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这些人拥有什么样的特征?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好了?考了北大清华了?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其他的特征能够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特征反过来就能引用到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上去。

  我的第二个朋友圈就是政府领导,比如说我这两天来到江阴后,与市委朱民阳书记、教育局屠湘如局长等一些江阴的领导开会、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跟学校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会提供资源支持,有的是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在各种场合夸某个学校,虽然政府一分钱不用出,但是学校就会感到很有信心;有的时候是物质上的,像南菁高级中学这个新校区,投入四个亿来建,就是物质上的支持。

  我和政治人物打交道,我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是一个大平台,一个人一旦在政府做了领导以后,他动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或者动用自己的能力破坏社会的力量都很强大。比如说,有的城市的老百姓很喜欢这个城市的领导,但有的城市老百姓不喜欢这个城市的领导。我们做分析时,就会扯到教育上来: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所以才当了领导? 还是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比如说,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的,李克强是北大毕业的,我们好像可以说他们和名牌大学有关。但温家宝是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毕业的,不能算是真正的名牌大学。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大学的教育和这个人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如果说名牌大学就必然出优秀的政治家,那中国的所有政府领导都应该被北大清华包了。其实北大清华也就那么几个人在当政府领导,对不对?这样分析以后,回到教育的根基上来,就是我们教育孩子们,难道分数就必然决定孩子一辈子成功?好大学就必然让一个人最后成功?我的答案是半否认半肯定。原因很简单,如果说分数考大学就决定了终身成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数。但是我们又发现并不是这样,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可以决定这些人的成功。

  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人的成功呢?我们后面会谈到。我们会发现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肯定不仅仅是分数,但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非常可惜的是,不管怎么改都是往分数方面引导。虽然我发现领导们在抱怨中国的高考,因为高考就是分数引导系统,我跟教育部的领导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高考为什么不能改得更加好一点?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了重来,甚至于把高考整个体系都破坏掉,我主张高考是要坚持的,高考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化,高考以外的其他辅助高考的手段,包括特长生招聘,像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我觉得都是对高考的补充。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考,也就是说高考不要了,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考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来,诚信体系就从来没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意味着什么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作弊,在清朝科举考试惩罚得那么厉害,只要发现作弊就被满门抄斩,但是清朝每年科举都有作弊现象。现在也是,对高考作弊的惩罚也很厉害,但依然有作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了一个超级人情社会,既然是人情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在西方社会,你跟我认识跟你占有的资源完全无关。比如说,美国总统小布什当初曾经推荐自己朋友的孩子到耶鲁大学去读书,结果耶鲁大学校长给小布什写了一封信,坚决不用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不符合耶鲁大学的录取标准,而且把布什还骂了一顿,说你作为总统,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你就把这样的孩子写信推荐过来,有损你这位总统名誉和形象,让美国人民对你这个总统的判断能力产生怀疑。而这封信居然登在了美国最流行的报纸上面。但是,在中国要是某个领导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我要推荐某个人过来,校长就该反复掂量分量了,因为在中国上一阶层对下一阶层的命运有决定权。比如说市委书记对他手下的领导,比如说对教育局长就有决定权,局长对校长也有决定权,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社会。

  还有,中国学校的校长都是行政化校长,这样就得听从上级领导,否则乌纱帽不保。我们已经讲了十年以上学校去行政化,从大学到中学,非但去不了,行政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今天考评,明天调研。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座的所有校长都明白,如果把行政化去掉了,你什么身份都没有了,在社会上你是什么人呢?现在的校长已经不以当校长为满足了。蔡元培那个时代,你可以说我是社会著名学者,我是大学教授,或者说我是大学校长,那个校长是被全体教授推荐出来的,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身份。但是现在,我和校长们谈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一方面他们想去行政化,一方面他们不想去行政化,因为他希望自己也是个部级干部或者局级干部。

  好了,拉扯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这就是说,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所以我不希望高考取消,只希望高考进行局部的改造。比如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考,应该一年考两次,由学生自己选择两次考试最好的分数,去联系学校或者由学校录取。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相对轻松一点。

  我对高考制度也有反感,来自于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自己。我既喜欢又不喜欢高考的原因是因为我高考考了三年,就是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到了第三年非常幸运地考上了北京大学。我第一年之所以没考上,不是因为我想去北京大学,而是因为一直受的是农村教育,本身水平不够,而且脑袋又相对比较木讷,做事情一般要比别人多加一倍的时间才能做成。我的例子,可以对这里所有的老师提个醒,就是说有的时候中等的学生不能放弃,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记忆能力很好,因为我曾经把《英汉双解词典》的四万多个单词全部背出来过,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情。但是,我花了多少年的时间呢?我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坚忍不拔地背,每天墙上贴的到处都是单词。我小时候记忆能力不好,小学老师要我们背语文课文,每篇课文都要背,我发现我常常是班里最后一个背完的。我的好多同学都是老师说背,稀里哗啦读几遍就背完了,然后老师用大大的红笔写一个“背”字,学生就很开心。我永远是第一天背不出来的,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有一个好处,因为我背不出来所以我就必须老在读,我通过把这个课文读了几十遍的方式,很自然地背出来,背出来以后就忘不了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同学又开始去翻课本背课文,但我每篇课文都还能记住,因为每篇课文我都花了好长时间才背出来。我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都没有得过全班20名以上。好在我并没放弃自己。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师不太关注成绩好坏,不像现在成绩好了老师就拼命捧你,成绩坏了老师就拼命踩你,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我高考了三次,但我又喜欢高考制度,为什么呢?象我父母都是不认字的农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高考制度,我也永远进不了北大,北大也必将变为官宦子弟和有经济实力的,有社会资源的人的家园,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子弟的学校,这就是我喜欢高考制度的原因。但是恨高考制度是因为它太呆板,以至于让人消耗太多的生命,甚至是牺牲孩子的幸福,牺牲孩子的心情,牺牲孩子的健康。我表哥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希望考名牌大学,但是就是在高考那天太紧张了,结果连基本的普通大学都没有考上,最后去上高考补习班。在高考补习班又因为心里太紧张,最后变成了精神分裂症,这就是高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在中国,因为高考变成精神分裂症的人每年都有,为了高考成绩上不去而自杀的人也有,这就是中国高考制度僵化所带来的弊病。

  现在的家长常常告诉孩子,考上好大学就行了,家务活等什么都不用干,只要你上好学校,就是父母的光荣。但是他们没想到,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最多就延续到高考结束,或者是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已经跟成绩没有关系了。如果说在中小学和大学,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有区分的话,请问我们在座的校长,你们谁是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请问有多少人在社会上还能说我是老大你是老二?除了体育运动比赛的时候,奥林匹克有冠军以外,这个社会本身是没有冠军的。那么真正的冠军是什么呢?这就是能在这个社会,通过自身的各种努力,包括在大学和中学学到的知识加在一起的努力,而获得的一个成功的结果。

  讲完高考之后,回过来说,很多分数之外的品质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这个时候养成的品质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我是农村孩子,所以天然善于吃苦、不怕被打被骂,因为农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行,拿起来就一顿打。尤其是我们那个时候,兄弟姐妹比较多,好像打死一个没事儿,所以拿着竹子、棍子追着打。这种情形在农村比比皆是。当然现在也不行了,因为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是一个孩子,舍不得打。中国的文化传统,典型的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孽子这样的文化氛围。美国不一样,在美国,父亲如果打儿子,父亲要被抓进监狱了。如果中国哪一天定了一个规矩,父母打孩子,父母要进监狱,中国基本就完蛋了。当然,虐待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什么呢?我们那时候农村孩子有心理毛病的很少,尽管我从小就是被我母亲打大的,但我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歧视,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羞辱,打骂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因此就明白要是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干活,父母打骂就是应该的。当然我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父母去打骂孩子,我只是想说我们当时的那种环境,潜移默化地锻炼你,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不会怕,还愿意去尝试。所以就有了像我们当时连续参加高考三四年这样的人,身心还是很健康。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什么呢?教育除了分数以外,我觉得要从孩子身上看到成功的特质。我认为孩子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心情。什么心情?当然快乐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比如说,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现代社会不忙也没办法),但是我们总有悠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乐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个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河边上,或者开阔的农村原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银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是哪一颗,北斗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除了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认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好心情牺牲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内心的美感怎么产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请问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必然不珍惜别人的生命。

  我是无比喜欢大自然的,我从小就生长在望不到边的油菜花中间(当时的农村都种油菜花),生长在无穷无尽的稻花飘香的稻田、麦浪翻滚的麦田中间。我小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到了夏天在房子外面搁一块门板乘凉,当时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所以没有任何灯光污染,天上的星星是看不到边的。我小时候躺在门板上数星星的时候,姥姥就在旁边说不要数,说星星是数不完的,数星星你的头发会掉光的。现在我有一个习惯,在夏天的时候,会带着新东方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到大草原上去。有一次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有一个近30岁的管理者,居然问我:“俞老师,星星好漂亮,但是中间怎么会有一条云,会那么长。”我说那是银河。曾经有一次高考作文,题目叫满天星光让我感动,有个学生勇敢地写了一句话“请问星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不接触自然,也不敢去接触自然。我相信在座的校长没有多少愿意组织师生去春游或者秋游的。为什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上课太紧张,怕孩子们耽误学习,因为教育最后比拼的是有学生多少上了名牌大学、名牌高中。初中的老师想的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最后能通过中考考上名牌高中,高中的老师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至于说考上大学了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那跟我没关系。恰恰就是因为这种引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比较多。有这样一个统计,越是好的大学,学生精神方面的毛病越多,据说北大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但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进了北大就算成功了。我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全是第一名,从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毕业,而且很顺利地考上了哈佛大学,父母以他的成功为骄傲,老师以他为骄傲,按说这个孩子一辈子应该是一路成功。但是,父母和老师都疏忽了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已经得了“第一名综合症”。什么是“第一名综合症”?就是这个孩子永远想得第一名,谁超过他,他就想把谁掐死,永远不把自己的学习和别人分享,永远防范着别人,不愿意别人与自己有一点点的在成绩上的靠近。但是,中国老师不去发现问题,只要你是第一名,那就随你的便了;家长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只要你第一名考上北大,就没问题了。但是这样的孩子心胸狭窄,思路狭窄,人格狭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生活孤独,感情内向,最后越来越坏。这个孩子到了哈佛大学以后,既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他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如果失去了怎么办?到了哈佛大学,得第一名就不容易了。一是哈佛集中了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二是到了国外学习,你得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提高英文水平;三是教育方法不一样,中国是死记硬背考试。到今天为止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典型的最后一个月学习法。就是一个学期四个半月到五个月,前面三个多月是学生玩得一塌糊涂,最后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就挑灯夜战,最后考试也通过了。回去过寒暑假,过完寒暑假又紧接着在学校里打牌、玩游戏、谈恋爱三个月,最后一个月拼命学习一下,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学习法。大学教育如果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人才?人才在大学教育里是面对大师、面对伟大的书籍,每天进行着研究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考试教育法。我们的中学生是考试教育法,到了大学依然是考试教育法。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就不一样了,考试几乎都没有的,就是自己搞研究,自己一篇篇写论文,自己一本本书读完之后写总结,在课堂上主动发言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但那个孩子尽管一直以来都是第一名,却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跟不上,很着急。因为他失去精神支柱了,最后慢慢地就精神有点儿失常,最后从楼上跳下去自杀了。

  中国大专院校没有学生自杀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大学的最低层次。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争论,是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好还是送到技工学校好?哪个是成功的教育?我想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回到春游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你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分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出去春游时摔着了胳膊、腿,孩子出了危险,家长肯定会不依不饶。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关在学校围墙里面。像南菁中学这样搬到郊区山清水秀的地方,还能抬头看山,低头看水。城里的学校呢?我在北京参观过一些所谓的名牌中学,就挤在城里面那50亩不到的地方,全是楼房,学生越来越多,操场是塑胶的,散发着污染的空气。这就是学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的心灵怎么可能开阔。成绩虽好但是心灵不开阔有什么用呢?请问一个心灵不开阔的人怎么能成功?所以我常常说,从小要对孩子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的愿望。有学生问我,请问地平线在什么地方?我们抬头看的是楼房,低头看的是水泥地,我们心目中没有地平线,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看地平线。那种感觉不是放放PPT,说这是草原这是雪山,这是大河这是湖泊就能产生的,必须把人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去。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农村,而且刚好在长江边上长大,我割草的时候就能割到长江边的堤岸上去,当时长江边上还不是这种全是水泥围墙和港口,边上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芦苇荡之上就是船只来来往往,那巨大的轮船开过来,我的心自然就被带到了远方。现在我们天天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呢?是马路上拥挤的发出污染的小汽车的声音,马达发动机和按喇叭的声音。我在长江边上听到什么?是大船开过长江以后的一声汽笛,一拉就是一分钟啊!想象这一分钟的感觉,你的心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当一个人的心能被带去远方的时候,他未来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远方的向往也会受挫。比如说我北大毕业以后想出国,托福考过了,美国大学也给我发了通知书,但就是不给我钱。没钱怎么出去呢?当时我在北大当老师,一个月120元的工资,换成美元不到20元,美国最低学费2万美元,我算了下一百年不吃不喝刚好。既没钱走中国,也没钱走世界。但正是因为有了走向远方的渴望,我一直没有放弃,也就有了今天真的能够走向世界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扬班内前十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学生进了北大清华,老师奖金拿得多。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我觉得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前十名的同学当然可以赞扬, 但是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到前十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鼓励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相当强大,其实是不需要太多鼓励的,一个优秀的人鼓励多了他反而变坏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手下的某管理者特别优秀的时候,我是不太表扬他的, 反而是不断地批判他,挑他的毛病,让他知道他还不够好。如果我老表扬,他会觉得是不可缺少的人,心生骄傲,反而把一个人给害了。所以很多好学生被老师表扬,到最后尽管他学习成绩还好,但心态已经坏了,一个人的心态坏了,一辈子就坏了。所以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十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过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始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有的老师说,我左看右看,落后学生身上没有优点。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看不出来的话,这个老师就是不合格的老师。我说,容易看啊!实在不行的话,你可以讲他今天的头发真漂亮。如果穿的不是校服,只是随便搭配,哪怕他的衣服再难看,你都可以说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比如说,我跟我老婆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衣服哪怕搭配不太协调,我都是说,真好看!为什么?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所以,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忆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八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他的普通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明,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然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95,这一次又考了95的,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剩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某。20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大家都知道中小学孩子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我们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施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精神。我们的中学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我听到的最悲惨的故事是在湖北发生的。,湖北枝江市14岁神童覃瑶因为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评而自杀,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特别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我们搞教育的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点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老师估计不是一个特别合格的老师,一定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非常难听的话骂一顿,让孩子脸面上过不去。这个老师当然自己也受伤了,自己这么辛苦教书,学生还读课外书籍,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一个老师的几句话,活活的把一个孩子给整死了,这就是中国老师的本领。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她一本世界名著,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她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好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一本世界名著对学习会有伤害么?没有伤害的,对不对?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四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四本,一年八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就这样的教课方法。四年下来,读四十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如果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请问他最后能成功么?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图书馆,放世界名著地方都有灰尘的,没有灰尘的都是那种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偏向,但是我们校长是有能力纠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教育就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我在人民大会堂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我听到了一句话并且马上就记住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刚才说过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命运的社会,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中国社会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在学校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共同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性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训斥、怒骂、指责、侮辱。很多老师侮辱了学生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如课外书的例子),不同的方法处理,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跟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对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都是顶级专家。

  我们做老师的,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生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21: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开学排座位竟有明文规定,教育局出台相关意见,你怎么看?
马上就要开学啦,最近教育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今天早上鹿姐姐看到一则由江西省樟树市教育局通过樟树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樟树发布”推送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座位编排工作的通知》,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座位编排工作的通知

为切实维护广大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公平,推行“阳光排座”,科学并合理地安排学生座次,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教监【2014】4号)等文件精神和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对全市中小学校特别是城区中小学校的学生座位编排行为进行规范。现将有关工作事项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原则

1.校级统筹原则。要成立由校级领导、主管处室、年级组长、3-5名家长委员会成员等构成的学生座位编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班级编排学生座位时,要邀请科任教师、家长代表(按学号随机抽取)等人员共同参与。

2.民主平等原则。要以全体学生为本,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杜绝搞关系座、人情座,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编排座位,不得歧视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要以学生身高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性别因素、视听力状况等综合考量,对一般近视的学生要指导家长为学生配戴合适的眼镜,对高个子学生挡住矮个子学生视线的问题可通过调换高矮凳椅的办法解决;要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关爱自卑、自闭、多动症等特殊性格以及身体病残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3.动态管理原则。学生座位排好后,要有计划性和实效性地调整学生座次、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重新排列组合、定期进行整体流动,以全面调整学生的视听方位、扩大学生的交往面;学期中因特殊原因需要进行个别调整的学生,必须由学生本人或家长写出申请、出具相关证明,如确需调整,班主任应向全体学生说明情况(不得涉及学生个人隐私),提出调整意见并交学校主管处室,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进行调整。

二、编排方式

在以学生身高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编排学生座位可采用经纬交替动态排序的办法(小学中高年级的班级和班额较少的学校,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按学习小组编排座位)。开学第一周,按学生个子高矮分成数列,每一列的学生个头基本保持一致,呈抛物线型列队(按中间一列最矮两边依次渐高、或中间一列最高两边渐矮),然后依次入座;预留班级前一、二排为机动座位,用于安排视力缺陷较严重、身高明显低的特殊学生,其余座位根据合作学习需要按学生身高“成列”编排。

每班学生座位须定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进行一次左右和前后的滚动轮换,建议调整周期为:小学每两周一次,中学每一月一次,每次调整座位前须提前向家长公示下一轮座位表,让家长人人知晓座位安排;参考调整办法为:学生的座位由左向右调整,即第一大组调至第二大组、第二大组调至第三大组、第三大组调至第四大组、第四大组调至第一大组;前1-3排和后4-末排之间循环滚动调整;按学习小组编排的班级,每一至两周时间学习小组前后左右整小组循环滚动一次,小组内的座位也要轮换调整。通过座位调整,让学生在不同的座位上学习,增加相互接触的机会,以利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学生的视力保护,彰显教育的公平。

三、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各学校要及时传达、组织落实,以局文件为纲要,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要在建立健全座位编排制度、排座公示制度、过程监控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分管校长和主管处室负责学生座位编排的管理工作,学生座位编排由各班级具体实施(中学提倡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实施)。学生座位编排结果试行一周确定后,学校主管处室要将班级学生的座位编排表留存备查,并将座位编排方案报局教育股备案(乡镇和街道以中心学校为单位上报、其他均以学校为单位上报)。

2.做好家校沟通。班主任编排座位前,要向学生讲清编排原则,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张贴公告等形式进行宣传,向家长介绍学生座位编排的原则和方式、后期座位左右和前后调整的情况,消除家长对座位编排的误解。

3.强化监督力度。学校要将学生座位编排方案张贴于学校公告栏,并公布学校和教育局监督举报电话(市教育局监督举报电话为:教育股7160706、纪检室7160705),便于学生和家长监督;各班级要在新学期开始即将座位编排结果在本班级公示。市教育局将不定期对各学校的学生座位编排情况进行督查,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使“阳光排座”成为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4.严格追究责任。严禁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借编排学生座位接受家长吃请和财物,对在编排学生座位等方面出现“吃拿卡要”、侮辱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违纪问题,一经查实,将追究当事人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樟树市教育局

2018年8月29日

看到这则通知,鹿姐姐才知道原来学生排坐里面有这么多学问。排坐不仅要“经纬交替动态排序”,还要“预留机动座位”。在座位轮换上,不仅要细分中小学的轮换频次,还要左右轮换,前后轮换,学习小组内轮换。鹿姐姐看得是晕头转向,不知道老师们看懂了没。

樟树市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县级市,江西省计划单列市,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级市。

鹿姐姐不知道樟树市教育局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则通知,这样一则规定是否是管理过度?

如果说学生排坐位要有明文规定,那么学生值日生编排、小干部选举、课间活动、上课发言提问等等这些是不是也要规范起来呢?

看到这则通知以后,一个老师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网友们的评论也是泾渭分明



南北方差异到底有多大?网友:到了开学你就彻底知道了
又到了一年开学季,大多数同学都要到外省去上大学。省与省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差异,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语言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最开始进入大学时很难适应。尤其是一些南方的学生去了北方上大学,或者是北方的学生去了南方上大学,在饮食生活上很难习惯。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外地上大学的网友们,对于南北方差异是如何评价的?

网友一:

还有南方人指路说前后左右, 北方人说东南西北。我是重庆人,去了北京上大学。在重庆从来没有东南西北一说,都是前后左右。直到我去了北京上大学,刚去北京,对学校周围还不是很熟。有一次出门找一老大爷问路,他东南西北一说,我懵圈半天,还是不知道怎么走,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东南西北是哪个方向。一直到毕业,我也没能分清东南西北。


网友二:

到了开学你就彻底知道了南北方差异到底有多大?北方冬季暖气地上走,南方冬季寒风被里抖。北方虽然室外天气冷,但是有暖气啊。去了南方冬季不但冷,还很潮湿。并且还没有暖气,只有夏天开空调的习惯,冬天并没有开空调的习惯。我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硬是被冻得想回北方。而且天气变化实在太快,都说一年有四季,我在南方一天都能感受到四季,春秋很短暂,还没有感觉出春秋的到来,就已经悄悄的溜走了。尤其是重庆,感觉一年就只有冬夏两个季节。


网友三:

在饮食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北方过年也是吃饺子,平时也经常吃饺子。偏爱面食,而且面食也有很多种类。而南方过年是吃汤圆。来自南方的同学喜爱吃咸粽子,而北方却爱吃甜粽子。北方的同学喜欢喝咸豆腐脑,南方却爱吃放糖的豆腐脑。

网友四:

南方天气潮湿,而且雨季较长,雨水较多。所以放在宿舍里的东西很容易发霉,尤其是被子到了晴朗天气的时候,一定要拿出去晒晒。不然睡在床上总会觉得被子有股湿气。而在北方的冬天晾衣服呢,经常早上看晾在阳台的衣服都已经被冻得硬硬的,还结上了一层冰,放在室内大半天才能把冰融化。而且北京气候干燥,尤其是女生冬天很容易出现“干皮”现象,一定要多注意补水。


网友五:

北方洗澡多是公共澡堂子,所以洗澡的时候几乎毫无隐私而言。对于南方来说,就有点害羞啊!南方的高校多数是独立卫生间。很多同学刚到北方上大学那会儿,每次洗澡都跟要上刑场一样难受,各种害羞,结果大学四年下来,也已经习惯了公共澡堂。

看看网友们对于南北方上学的评价,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你们还知道南北方有哪些差异吗?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25 , Processed in 0.0666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