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3|回复: 7

[星友百家谈] 2019 遵义星韵地理研讨会 相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2 2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8-9 17:32 编辑

201908遵义星韵地理研讨会-发言摘要文集-定稿(1).pdf (1.53 MB, 下载次数: 3)
20190731遵义星韵研讨会议程-定稿(1).pdf (562.86 KB, 下载次数: 2)

群谈义孚之闲哥短评-周编辑.pdf (1.24 MB, 下载次数: 2)

IMGP941915.png
mmexport1533561992636.jpg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20: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镇西先生给温家宝总理的信http://www.xingyun.org.cn/blog-1847-15230.html


专访 |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蓓 2018-02-03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8999
摘要:没有口号,没有标语,许多学校有的什么“校风”“教风”“学风”之类的横幅都没有,也没有任何领导视察学校的照片,没有领导的题词等等。我就想让学校朴素朴素再朴素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从教36年,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还曾是成都市城郊接合部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

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以12卷《李镇西教育作品》《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等著作,影响了许多人;对教育的执着探索与思考,令他与吴敬琏、钱颖一、顾明远、周国平等知名专家一起,登上了“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当很多人面对教育困局束手无策时,李镇西以“能做一点做一点”的精神执着前行,而他的目标,就是“让教育回到最初的起点”。

学校就算没有“特色”,又有什么关系?

解放日报·上观:您提倡“让教育回到最初的起点”。在您眼中,教育的起点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是为了什么?

李镇西:我经常看到一些教育项目通知或什么教育活动的方案,开头往往这样写:“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最近颁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特举行这次活动……”“为了贯彻落实×××领导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我们特召开这次……”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所搞的教育,好像是为了某个精神、某个规划甚至某个文件。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

我就想起台湾作家张晓风。她一次送儿子去学校,看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渐行渐远,感慨万千。回到家里,写下一篇散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们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

解放日报·上观:您是怎么让您的学校回到“朴素”的?

李镇西:比如,你们看到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没有口号,没有标语,许多学校有的什么“校风”“教风”“学风”之类的横幅都没有,也没有任何领导视察学校的照片,没有领导的题词等等。我就想让学校朴素朴素再朴素,因为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朴素的。

但我们现在有些教育实在是太喧嚣,太华丽。有的校长脑子里想的总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做了一点点事,都要大肆炒作。

解放日报·上观:办出特色、办出品牌,不是许多中小学校正在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吗?

李镇西:首先声明,我从不反对学校有特色。但现在好多学校的所谓“特色”都是假特色。找几个专家来帮着“总结”“提炼”“梳理”,于是几个关键词出来了,特色诞生了。要我说,这些“特色”纯粹就是拿来做展板用的,拿来做招生宣传用的,拿来迎接上级检查验收用的,拿来写汇报材料用的……和学生一点关系都没有!

有一年,一位领导到学校调研,我当时是校长,陪着他转校园。他一边走一边问我:“李校长,你们的学校有什么特色没有?”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没什么特色呀。”他看了我一眼:“咦?你们怎么会没有特色呢?”我说:“我们学校才办几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长期实践积淀的。再说,我现在也没想那么多,就想让我们的老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教好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带好每一个班。我呢,认认真真帮助每一个老师成长,就可以了。真正把这四点做好了,学校就算没有特色,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学校也搞了一些改革,比如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新教育实验等等。但我们搞这些,不是为了“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而是我们感到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这样做。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因为别人有“模式”,我们也必须有“模式”,或者为了树一面所谓的“旗帜”,或者为了“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我统统没想过,我们就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并不缺新的教育理念,就缺一个字———做

解放日报·上观:您这位“统统没想过”的校长,当时受到了业内许多好评,但也引起了争议。您怎样看待这种争议?

李镇西:很多勇于改革的校长都有争议。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位想做事的校长是没有争议的。教育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因时、因地也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因不同文化环境而有不同的学生,所以,同样的教育方法可能在这里做得好,在那里就行不通。因此,同一种做法引起不同的评价很正常。每个校长只要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学校办到他能够办到的最好状态,就是好校长。

解放日报·上观:您觉得,好校长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

李镇西:自由的心灵、执着的信念。虽然有时候你可能会妥协,可能说一些不想说的、不得不说的话,但内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要有自己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解放日报·上观:您不当校长后,很多学校还高薪请您去做校长,您却拒绝了。为什么?

李镇西:其实我本身并不适合当校长。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业余校长”,我的行政能力较差。校长不仅需要教育理想,还需要协调能力,这方面我是很弱的。但因为我爱学生,做事认真,所以无论当教师还是当校长,也算有了一些成绩。

2000年我考入苏州大学,师从朱永新教授,攻读教育哲学博士,接触到新教育实验。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参与这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现在我负责全国的新教育实验,同时努力带出一批年轻人来。

解放日报·上观:“新教育”到底“新”在哪里?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新”?

李镇西:所谓“新”,并不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有一些理念,过去有人说,但是没人做,我们现在把它做起来了,这就是“新”。比如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全校4000多个学生,就有4000多份不一样的课程表,这是多么新的做法。但仔细想想,这种教育理念也不是新的,2000多年前孔夫子不就说过要“因材施教”吗?这种理念过去一直在说,但现在有人做了,这就是“新”。

还有一些做法,过去也有人做,但是现在做得更系统、更细化,这也是“新”;有些做法在以前的时代做过,现在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这也是“新”。

所以,新教育的“新”绝对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它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解放日报·上观:在您看来,当下的教育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航道?

李镇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样。如果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只剩下两个字———“刷题”,教育就变得越来越畸形、越来越扭曲,人们都渐渐忘记了教育的本来面目。

其实,在中国教育界,很多教育理念都并不新鲜,甚至耳熟能详,但是就缺一个字———做。

比如,我们平时总是在口头上说,教育是为了孩子,但是我们究竟有没有把它落到实处呢?“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但事实是怎么发生偏差的呢?为了孩子,我们办起了学校,设立了课程,搞起了教研;为了把教育办好,我们开始搞标准化,设定了指标,搞起了验收。到了这一步,教育开始变了味:为了验收,我们让孩子弄虚作假;为了创品牌,让孩子停课,搞演出。我们所搞的教育,渐渐不是为了孩子,就这样慢慢发生了偏移。

还有,我真看不出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有什么本质上的不一样,都讲“以人为本”,都讲“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在美国看到,他们的每一堂课都可以当成我们这里的所谓“公开课”———学生互动、讨论很热烈,这是他们的常态。我们的“公开课”看上去也很活跃,但是回到日常的教室里,还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不是理念的差别,而是行动的差别。

幸福应该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老师的

解放日报·上观:两年前,您成立了“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招募一批对新教育实验感兴趣的年轻教师,响应的人多吗?

李镇西:挺多的。工作站主要面向成都市招收学员,我写的条件是:一、富有童心,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二、对教育教学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研究能力、领悟能力和专业功底;三、长期扎根在讲台与班级;四、喜欢阅读;五、能够耐住寂寞,不为世俗所动。最后招了20多位学员。我们的工作站不写计划,不写总结,也不需要考核。我每个月请一位名师、著名学者或教育家来开讲座、上公开课,教学员们怎样读书、怎样跨学科上课,我们还走出去,去北京等地考察走访学校。

我不要求学员们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这些世俗的东西,成长本身就是目的。我的目标绝不是培养什么全国优秀教师,我们只是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有好的老师。

解放日报·上观:以这种培养种子教师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教育理念?

李镇西:是的,新教育实验的抓手就是培养种子教师。教育改革有很多途径,比如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抓手是课堂,通过改变课堂的形态、改变课堂的师生关系来提升教育的品质;新课改也是一种途径,是通过改变课程来带动教育改革。而新教育实验的核心在于改变教师。在我们看来,课程也好课堂也好,只有教师变了,才会发生真正深刻的变化。

解放日报·上观: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批好老师,那是不可想象的。但为什么中国的老师普遍走不出职业倦怠感的包围?

李镇西:不只是教师的素质、能力不够,更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出了问题。因为始终围绕着“考试分数”这根指挥棒在转,学生们在有些老师的眼中被分为三六九等:这个孩子能考上985,这个孩子能考上二本,这个孩子什么大学也考不上。学生们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个分数的化身,久而久之,你怎么还会有教育激情?只有当教师从分数转而关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并进入孩子的心灵,他才会真正地爱上教育,也才会体验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幸福。

解放日报·上观:当教育者真正爱上教育,他们会产生怎样的改变?

李镇西:举个例子吧,成都市红牌楼小学的黄雪萍老师,“奔五”的人了,已经有了她这个年龄应有的一切,包括职称、荣誉,家庭条件也很好。这样的老师在很多学校里都有,按说她没必要再努力、再奔什么目标了。但黄老师在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后,自己照着要求做了起来,阅读、培训,非常投入,最终改变了她自己,获得了以前没有过的教育幸福感。

我们工作站还有一位“90后”教师陈秋菊,是“马云乡村教师奖”的获得者。她在成都市乐至县的一所乡村学校当老师,离成都有128公里的路程,但每次都是第一个赶来听课的。我的工作站又不是学历教育机构,她千辛万苦地跑来听课,一点都没有功利思想,只能说明她是发自内心想当一名好老师。

解放日报·上观:他们从教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了对自己的认同。

李镇西:他们都发自内心地认为:我要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这是我给自己提的要求,而不是为了做课题,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外在的名利。我当一个好老师,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这就是职业认同感。所以我经常说,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则是自己的感觉。幸福应该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老师的。

我们学校的蒋长玲老师在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如果每个老师都具备这样的情怀搞教育,那才是真教育。

未来的教育终会回到最初的起点

解放日报·上观:但是,有人说,未来的教育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老师这个职业终会消失。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李镇西: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我们怎样来理解教育。

在如今很多人看来,教育就等同于刷题,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这方面,人工智能也好,机器也好,互联网也好,的确是有优势的。它可以减少老师的一些机械性劳动,可以把老师从大量繁琐的低效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手段。

但是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只能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具体工作。比如学习驾驶,通过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模拟训练。还比如补习培训学校,我从来不认为这些补习学校是在做教育,他们只是关心怎么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分数提高上去,这种工作也许人工智能是可以取代的。

现在,有的老师就是把自己退化成一个“机器人”,把自己退化成一个“智能人工”,眼里只见分数不见学生。那么,用人工智能取代他,不是很正常吗?这样的老师只会冷冰冰地传授知识,他们就应该有危机感了。

然而,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永远都不会消失。

解放日报·上观:您为什么会如此肯定?

李镇西: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小微学校也许会比较普遍,学校大多会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一个教师可能会教比较少的学生,而不是像现在有的班级有五六十个学生。虽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学校会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教育会更多地倾向于人的心灵的塑造,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播。

有人说,德育和传授知识可以分开,老师专门搞德育,传授知识则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懂教育的。因为德育恰恰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伴随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判断学生做题是对是错,但学生做题时是不是紧张,他上课有没有发言,他是不是自卑,这些人工智能都不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是融为一体的。教育伴随着思想的养成,它是和灵魂打交道的事业。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科知识的培养,也是塑造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人的素质才是最终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

所以,未来的教育不管发展成什么样的形态,它永远不可能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会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回到教育最初的起点。在古代,无论东西方,教育的本意就是人的引领,就是教你做人,因此未来的终极教育还是会回到起点上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20: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22 20:57 编辑

研学旅行地理教师需先行邱涛 赏美图学地理
2018-03-17
邱 涛/河南省洛阳市民办教育促进中心;
本文已在《地理教育》2017年5月刊发.多年来,我们课题组在生活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学学习、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近期我们陆续推送已经公开发表的部分成果,与各位同仁分享。欢迎雅正!
摘要:研学旅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特点和师生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研学旅行与地理课程融合能力、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掌握旅游景观欣赏方法、地理摄影技巧和野外生存技能。地理教师还必须走出课堂,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地理。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教师;先行
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这就意味着,教师特别是地理教师必然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在组织研学旅行类似活动(游学摄影、校外实践教学等)中也意识到,地理教师的认识高度、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研学旅行的实践经验会直接影响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搞好研学旅行地理教师必须先行。
一、思想认识要先行
1.研学旅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地理“游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促进我国研学旅行的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见》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意见》的颁布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苦练内功,勇于实践。
2.研学旅行是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需要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以帮助理解。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除了要抓好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还应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研学旅行理应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地理学科的视角独特,更容易、更应该在研学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应地,地理教师也具有更重要的使命。
3.研学旅行是教师发展的要求
研学旅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过程中,开拓了地理视野,提高了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提高了将地理教学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的整合能力,建立了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的认知体系,有利于实现从教学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研学旅行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研学旅行中,地理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大自然,在爬山涉水中锻炼了身体;在抓拍地理照片中提高了摄影技术;在“游山玩水”中培养了审美情趣,放松了身心。研学旅行中,教师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
4.研学旅行是学生成长的要求
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适合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适合其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适合其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地理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其勇于探索和求质求真的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家乡的情感。
二、能力提升要先行
为了适应研学旅行这一新任务,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包括:
1.研学旅行与地理课程融合能力
《意见》明确指出,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意识和行动,要有依据研学旅行基地的资源特点有机结合教材地理知识的能力。如洛阳新安龙潭峡以典型的红岩嶂谷群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同时具有典型矿产和水文、植被等景观,是综合型地理研学旅行基地。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与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和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的有关内容有机融合。
教师组织活动时可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如龙潭峡中多处存在神秘图案的“天书”,被称为六大自然迷团之一。这种残留遗迹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些典型图案看似文字,有的清晰可辨,如“一人一石”;多数则无法辨认,人们称其为天书石。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揭开谜底:它其实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它们在崩塌暴露地表后,由于差异风化的作用,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则残留石面上形成所谓“天书”)。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无形中加深了对教材中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的理解,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2.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活动目标的完成。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要有较为全面的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如活动之前需要建立协调、责任、安全保障等机制;要制定计划、确定方案;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线路;确定游学重点,设计活动流程;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要与景区、旅行社沟通;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纪律、文明、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作必要的准备等等。学生的准备上,包括:分成小组,并适当分工;熟悉教材;查阅资料了景区的特点;熟悉活动的线路、目的,观察的对象、内容与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准备必要的学习、生活用品等。
3.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了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教师除了要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不断培养审美情趣之外,还应该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既会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角度选择观赏位置,也会根据时间、天气、季节变化把握观赏时机,还会依据不同景观抓住景观特点。选择观赏位置上,峡谷、洞穴、一线天要置身期中近观,峰峦需要远眺,瀑布需要仰视,江河胡海需要俯视、远眺等;选择观赏时机上,看雾需要雨后,日出需要早晨,红叶需要秋天等等。
4.地理摄影技巧
通俗地讲,地理摄影就是用照片反映地理信息以及它们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的一种活动,也可以说地理摄影是风光摄影和旅游摄影的重要分支。地理摄影的作品既有纪实性、现实性、新闻性、科学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研学旅行中,会经常发现好的地理摄影题材,地理教师随手抓拍后用于地理教学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拍摄一幅好的地理摄影作品会震撼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知识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因此,掌握一定的地理摄影技巧,对地理教师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技能
研学旅行基地经常在野外,野外生存需要准备充足的水、食物和各种必要装备。掌握一些野外生存技巧,应急之用也十分必要。如能在野外寻找安全的饮用水和安全的食物(动植物),并会对水进行净化消毒,食物进行加工;懂得利用太阳、月亮、树冠形状、植被生长情况等自然物辨别方向、判断大致时间;懂得地震、水灾如何逃生;能够避免蚊虫叮咬;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意外发生时能够沉着冷静,积极行动起来拯救自己等。
三、实践探索要先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一定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好的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组织好研学旅行活动,地理教师本身必须是“旅游达人”。必须亲自感受,亲身实践,勇于探索。经常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与地理同仁一道走出课堂,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学习地理,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地理,在实践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走出课堂旅游容易,但其他老师交流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其实,只要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交流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课题组、“地理教师摄影解读群”(413330382)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联合策划的相关活动就给广大地理教师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2016年8月联合策划的走进“神秘恩施、渝东南”地理游学摄影采风活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8位地理同仁参与其中。老师们用镜头捕捉武陵上深处的奇异地貌、风土人情,一起探讨摄影技巧,交流教学心得和旅游感受。老师们的共同感受是,在交流中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放松了身心,增进了友谊。老师们捕捉的大量优秀摄影作品,还被《中地参》封面和地理照片类栏目选用。这种活动还将继续开展,设计的旅游线路将越来越多,活动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活动的组织也越来越规范。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的选择更方便,收获也会更丰富。
    我们相信,借《意见》出台的东风,只要我们爱学习、爱地理、爱旅游、爱摄影,我们未来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地理照片开发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6]-JKGHB-0596。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委.《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2016.
〔2〕张金萍,李露明,邱涛等.洛阳地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
〔3〕邱涛.基于地理照片的教学资源开发探索.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上):32-34.
〔4〕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上):4-7.
〔5〕邱涛.龙潭峡中学地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上海,地理教学,2016(4):24-26.
〔6〕邱涛.校外地理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以新安龙潭峡中学地理校外实践教学为例.郑州: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6(3):51-53.
作者简介:邱涛,男,中小学高级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市名师、骨干教师,主持了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参与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洛阳地理》,主编、参编教辅书60余本,在全国20余种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


地理教育界顶级名师蔡明《景观·观景》新书发布暨签售会苏州中学举行 2019-03-10 09:20

2019年3月9日,蔡明《景观·观景》新书发布暨签售会在江苏省苏州中学举行,该书纪录了中学地理教育界的顶级名师、苏州中学特级教师蔡明30年赴南北极、珠峰等地考察旅行的经历,凝结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吸引了众多粉丝和旅行爱好者到场。
蔡明是位地理老师,15岁在苏中读书,20岁在苏中任教,36岁授评特级教师,40岁晋升正高职称,50岁晋升教师职称“顶配”二级正高。上过她的课、听过她的课的学生老师无一例外成为她的粉丝。
她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更胸怀江河大海,自费旅行考察三十年,亲历南北极、珠峰等无人荒野。以地理视角欣赏世界,以天地信仰寻归自然。这次她将积淀了三十年考察旅行的经历和对大自然的深爱,集结成《景观·观景》一书。发布会现场还为粉丝们上了一节此生难忘的地理课。
蔡明老师书中以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实地考察鲜有人问津的荒野无人区,并手绘了许多旅行示意图,带你探寻前所未见的仙境,以地理老师的教学视角,让你爱上地理,爱上世界。
苏州中学毕业的蔡明老师,以此书为母校新学115周年校庆献礼,活动现场,蔡老师还与自己的老师、同事、学生和粉丝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王建康 李俊锋 江苏苏州摄影报道)
苏州中学地理教师蔡明考察全球地理奇现 坚持30年时间

2019-03-10 10:36:12 来源:姑苏晚报

  记者袁艺

  20岁从教,36岁荣评江苏省特级教师,40岁获正高职称,50岁晋升二级正高,拿下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磅奖项……她任教30余年,也行走了30余年,课余时自费考察了全国、非洲和美洲等地,踏遍万水千山,拍摄上万张地理景观照片,给日常教学注入丰沛的源头活水……

  这些传奇故事都来自江苏省苏州中学地理老师蔡明。昨天,苏州中学来秀坊内聚集观众近千人,蔡明携带她的新书《景观·观景》与苏州的“地理迷”们相约在此,共赴一场关于教育、旅行、自然、人生的文化盛宴。

  行走30年

  拍下万余景观照

  “行走的过程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生命前行更坚定的力量。”蔡明这样概括自己的旅行体验。1989年,20岁出头的蔡明在苏州中学做了一名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非常热爱的她决定利用课余时间行走世界,收集一手的地理专业素材。30年来,蔡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特色地区,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专业素材,她又利用了3年时间,把自己拍摄的万余张地理照片、记录的考察日记、行走经验等内容重新整理,汇编成了十个主题,才有了这本新书《景观·观景》。

  2017年7月,蔡明前往三江源地带,深入格拉丹东无人区拍摄冰川。本计划两个 小时来回,可当连续走了3个小时也没看到冰舌时,蔡明才意识到自己估算错了。“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冰舌一定退后了许多公里,这才是原因所在。”蔡明心想。于是,她打算翻越一座小山再寻冰舌踪影。就这样,她在海拔5200米的地方折腾了7个小时,时空无限的虚无感笼罩着她。幸运的是,蔡明俯身在冰川河喝水时,看到了一道车辙印。有着丰富地理经验的她判断,这一定是牧民开着摩托车放牧留下的印记。顺着印记,蔡明找到了牧民,终于返回了居民区。

  给近千苏州市民上了堂地理课

  昨天,蔡明给台下近千名“学生”上了节地理课,主要讲述了她考察南极和北极的收获。

  蔡明在南极停留了11天,每天都在看冰川。“如果当你知道冰盖、冰架、海冰、浮冰、蓝冰等区别时,你的观察会变得有趣很多。”蔡明一边向大家放映自己的实景照片,一边讲述着关于冰川的知识。她拍摄剪辑成的小视频《极光之舞》是在零下24℃的荒野中,连续拍摄7个小时的成果。现场,许多喜爱地理的小学生、初中生积极举手回答蔡明的提问,课堂虽大却不失活泼。

  苏州中学的师生们也加入了昨天的授课,他们用错落有致的声音朗读了《景观·观景》中的精彩段落,向观众传递了书中的美好。

  在实践考察中,蔡明发现了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也悟出了天地和谐的道理,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她说:“在最美的路上,我与科学相遇,与善美邂逅,与自己重逢。”

  与同行共勉“做有温度的教师”

  蔡明是苏州中学的老师,也是苏州中学的学生。昨天,她的恩师和学生皆送来了特别祝福。

  蔡明当年的班主任马文豪得知爱徒出书,写了一幅漂亮的篆书《最美的时光在路上》现场赠予蔡明。蔡明教过的学生如今也成才于全球各地,他们通过网络视频回味了校园时光。令这些学生印象最深的都是蔡明带大家考察的经历。在香港大学读书的学生朱双渝说:“蔡老师的授课,让人永远无法忘记,她带我们一次次走进大自然,学到了书本之外的许多知识。”

  地理是建立在实践考察基础上的学科,蔡明钻研科学、深入实地,一直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给学生更宽更广的滋养。“我希望以我的经验与广大教师共勉,做一位有温度的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人文情怀。”蔡明说。《景观·观景》是她送给大自然的礼物,也是送给苏州中学115周年的礼物。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22: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8-7 08:04 编辑

赵性强: 研学的获得感源于孩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tour.edu.china.com.cn 2018-11-08 16:54
2018年11月4日-5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将围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11月4日,在论坛专访间,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潢川五中校长赵性强接受了中国网·研学的专访。

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潢川五中校长赵性强接受中国网·研学专访(摄影 刘小宁)
问及对研学旅行的看法,赵校长表示“孩子最大的获得感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他认为人的世界观始终由物质决定,学生要有对客观世界的这种认识,并在学习中将之上升成为理论,才能成型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赵校长回忆起五年前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倒闭,但潢川五中全体教职工们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拼搏使潢川五中成为“老百姓喜欢、广大学生向往、领导放心、社会满意”的一所学校。
回归研学话题,赵校长提到曾跟学生们一起去到故宫博物院等地进行研学,他认为孩子们在参观地方历史风貌的同时,能够正确树立起历史观和价值观。而讲到家乡信阳,赵校长更是自豪的为我们介绍了信阳的研学亮点:“信阳在中国属于自然的地理分界线的位置,这对于自然类研学游者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信阳还有着丰富的红色的革命的历史资源……”
潢川五中在县委、县政府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学校以“推进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目标,以“让我们教师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强管理、重师德、树形象为工作重点,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变,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今教育教学等诸方面都位于全县前茅,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社会上赢得了较高赞誊。
此次为期两天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邀请到4000余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少将金一南等人受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size=1.1]普通高中该如何育人?华东师大举办这个论坛破解难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22 16:41

[size=0.8]《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面对什么新形势和新要求?

[size=0.8]7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教育学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举行“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论坛,解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时代命题。



[size=0.8]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教育局教育行政领导,华东师大专家及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江苏、辽宁等地的中小学校长共300余人汇聚于中山北路校区,通过3场主旨报告、2场校长圆桌论坛,汇聚多元化视角,共同探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实践举措。

[size=0.8]▌着眼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共享,推动新政落实
[size=0.8]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华东师大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在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务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


[size=0.8]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
[size=0.8]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是加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研究的需要,也是推进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在致辞中提到,要以育人方式的改革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size=0.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副处长赵宇
[size=0.8]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size=0.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副处长赵宇指出,《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普通高中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和方向性、规范性指导。她希望本次论坛通过政策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引,通过共享基层实践经验为教育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和厚实的土壤。


[size=0.8]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陈爱平
[size=0.8]上海市教委基教处调研员陈爱平表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是上海教育改革推进中的重要力量,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具有特色的改革方案。
[size=0.8]她强调,教育改革的推进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基本政策方针的落实,着眼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破解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size=0.8]▌回归“育人”原点,强化学生发展指导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
[size=0.8]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不仅仅是技巧、方法层面的追寻,更是对产生方法的“原点”的反思。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在以教育学原理的方式解读《指导意见》之后提出,“原点”意味着育人方式变革思想与行动的根源和根基,只有回到原点,展开原理式的变革,才可能推动高中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


[size=0.8]他认为《指导意见》体现了“四个原点”的回归:一是时代原点,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教育;二是价值原点,以“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为起点,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三是育人原点,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确立根本任务、工作目标与根本问题;四是思维方式的原点,体现了从点状思维、割裂式思维转向综合融通、整体融通式思维。同时,他还阐述了改革中如何体现“综合”和“贯通”。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益明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益明提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就是要重新审视当代普通高中的发展使命。
[size=0.8]他认为,在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要回到教育培养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使高中成为每个人身心健康、愉悦成长、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场所,使高中学生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他还提出,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与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指导的本质要求,要以育人为根本,创建富有成效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黄向阳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黄向阳深度解析了“指导育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他指出,指导是一种古老的育人方式,但是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式微,现代学校指导职能专门化。
[size=0.8]结合《指导意见》的内容,他举例对指导育人的内涵进行分析,强调指导的德育功能,指导是高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管理不能替代指导、教学不能替代指导、训练不能替代指导。在未来高中教育改革中,应研制并发布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国家标准和实施指南、师范专业开设学生发展指导专业、普通高中德育处或政教处改为学生发展指导处等。


[size=0.8]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
[size=0.8]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徐冬青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由“育分”到“育人”的导向为主线,分析了高中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际趋势、观念演变和政策环境、理论基础。
[size=0.8]他以学校改革的具体实践经验为例,指出未来高中教育需要有三个转变:一是从掐尖到拔尖;二是从分层到分类;三是从单一到多元,由此,实现质量育人、特色育人和文化育人,在“育分”和“育人”之间寻找张力,让每一所学校能够真正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宁本涛教授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宁本涛教授从劳动教育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劳动视野下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size=0.8]他认为劳动教育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家庭生活中的独立生活、学习中的实践与动手操作、社会中的公益性活动以及各种职业劳动等。
[size=0.8]他从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出发,重新审视当前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指出劳动教育实践存在学习劳役化、劳动娱乐化等误区,并提出走出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的策略建议。
[size=0.8]▌新教学:指向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size=0.8]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
[size=0.8]新高考、新课标需要新的教学。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指出,普通高中教学面临重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
[size=0.8]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 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 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基于此,新教学需要聚焦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三个方面。


[size=0.8]崔允漷提出,指向素养的新教学须采用大单元设计,将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连接起来,打通知识(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便于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必须重新思考与整合课堂时间,发挥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不同优势,增强课堂学习的交互性、合作性与探究性,记录过程数据,最大化地满足“异”学习。
[size=0.8]▌新教师: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步改革


[size=0.8]华东师大副校长、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部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立益
[size=0.8]华东师大副校长、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部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戴立益在报告中首先分享了华东师大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如建构研习、见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形成大学-中学双赢合作机制,开展师范生海外研修、师范生基础课平台(4+4)等。
[size=0.8]随后,他提出“智能新师范”的理念,即实现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三者之间的互动融通,实现教师教育、教育研究、教育服务之间的互动融通,着力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形成“一流专业教育+一流教师教育+一流智能教育”的培养体系,并从培养、研究与辐射三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size=0.8]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
[size=0.8]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的报告同样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他首先指出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之间的不平衡,随后表明,在未来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根据新的育人方式配齐配足教师编制,同时大力提升高中教师学历层次,促进师范生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双向提升;要加强对在职教师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要在绩效工资总量上向高中教师倾斜并给予高中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更大的自主权。


[size=0.8]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
[size=0.8]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基于《指导意见》的解读,着重探讨普通高中教育的师资和条件保障问题。
[size=0.8]她指出,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应当从如下方面展开变革:一是合理配备师资,快速提升教学与管理能力,应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科学合理配备师资;提高绩效工资水平,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同时创新教师培训制度等。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坚决消除高中教育大班额,加强学校建设,展开科学谋划。三是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size=0.8]▌实践经验:来自苏、皖、沪的改革探索实践


[size=0.8]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岳新
[size=0.8]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岳新指出,江苏省高中教育改革具有发展走在前列、改革走向深处和创新走向高度的特点。
[size=0.8]新时代江苏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有以下“六大行动”:一是启动实施新优质高中建设工程,确保育人方式改革的条件保障;二是持续开展优质高中星级评估与创建,形成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办学格局;三是创新实施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构建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四是平稳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建立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指导机制;五是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探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六是率先创建高中品质师范高中,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中。


[size=0.8]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局长王杰才
[size=0.8]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局长王杰才介绍了合肥的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与探索,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扩供给、扩增量,坚持规划示范引领,扩大优质教育增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二是抓内涵、促多样,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坚持高端示范引领,丰富素质教育活动;
[size=0.8]三是抓待遇、稳师资,师德师风“动真格”,教师管理“闯新路”,教师培养“求实效”等;四是抓改革、铸品牌,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不断优化评价制度。此外,合肥正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均衡,探索高中自主招生;不断优化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size=0.8]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
[size=0.8]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指出,当前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将科学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走向专业化的教育。她表示,闵行区在高中育人变革的实践工作,主要秉承“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注重区域协同、加强联动,推动基层创造、激发活力”三个原则。
[size=0.8]改革工作以优化教育外部生态、激发教育内在活力、提升整个教育的品质内涵为目标,致力于环境再造、课程优化与全区域层面的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




[size=0.8]圆桌论坛
[size=0.8]两场校长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的6位中学校长发言,并就各自学校的典型经验展开交流。圆桌论坛分别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占魁、杨光富主持。
[size=0.8]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胡瑞峰、河南淮滨高级中学校长校长李明、山东莘县第二中学校长周西政、江苏苏州第六中学校长朱文学、浙江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校长侯元东、辽宁抚顺市雷锋高中校长宋靖宇等6位校长分别就所在学校已有的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经验进行介绍,并对《指导意见》发表个人的解读,交流未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size=0.8]会议最后,李政涛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指导意见》是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开启中国普通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后续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运用并落地。此次会议也回应并实现了论坛的两大初衷与设想:即“为什么开这次会议?”“会议展示了什么并留下了什么?”
[size=0.8]首先,关于此次会议的目的:一是解读,通过解读这一重大纲领性文件,明确目标和思路、立场与方向;二是展示,展示在《指导意见》形成之前,全国区域层面与学校层面上已经形成的代表性经验;三是探索,探索如何对《指导意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落实;四是引领,怎样有助于发挥《指导意见》的独特且重大的价值,实现其引领意义。以上四个目标最终指向的是“育人之路”。他着重指出,这个文件不仅是“政策”,也不只是“意见”,还是一条“道路”。其中既有《指导意见》出台之前的已成之路,也蕴含了《指导意见》出台之后的未来之路。


[size=0.8]其次,此次会议在展现普通高中已有典型育人经验的同时,也明确了让《指导意见》落地生根的抓手与载体,即落到“机制”“教学”“具体育人方式”“师资队伍”“日常学校管理变革”及“瓶颈难点”等诸多方面。
[size=0.8]最后,李政涛教授表示,当我们通过本次会议聚焦探讨《指导意见》的时候,所有与会者都共同走在了一条“育人之路”上,通过回望过去的路,剖析今天的路,展望明天的路,才会真正走出属于中国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之路。
[size=0.8]来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size=0.8]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size=0.8]图文|符哲琦 李政林




  • [size=0.6]07-21 20:52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2:58 , Processed in 0.0865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