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80|回复: 37

[其他资源] 假期充电,学习资源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 07: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0-2-3 21:16 编辑

本推荐只是资源推荐,不代表个人观点。资源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地理经典


13楼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帕克·帕尔默
14楼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_[加]范梅南
20楼 王开东《教育:非常痛,非常爱》
28楼 忧郁的热带
29楼  城市的胜利


学习强国里面的几本书https://www.xuexi.cn/xxqg.html?i ... 01a99f82f894d0c742f
空间诗学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心灵自我与社会

宽容(房龙)

人文科学的逻辑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上)  

爱的教育

人论

爱弥儿

瓦尔登湖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08: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4 08:41 编辑





《教学勇气》是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帕克·帕尔

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的工作囊括了很多机构--高等院校、公立学校、社区组织、宗教机构、公司和基金会。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

帕尔默在国内和国外各地旅行,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他经常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纽约时报》、《高等教育报》、《变革》杂志、《基督的世纪》、CBS电视新闻、美国之音等媒体都对他的工作给予报道。丹弗斯基金会、礼来捐赠会、费兹尔研究所都对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给予支持。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著作已经为他赢得了四个名誉博士学位,美国教育出版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突出成就奖,国家俱乐部精选的《公益和基督世纪》杂志中,他的评论文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出版的书包括10首诗,大约80篇文章和几本被广泛使用的书,包括《悖论的承诺》、《外行公司》、《以我们熟知的方式认知》和《积极的人生》。

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英文)

鸣 谢

导 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

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少人踏足的小径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教学与真我

当教师失去心灵

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

铸造我们的学科

教师的内心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剖析恐惧

"有问题背景"的学生

教师内心的恐惧

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

不要害怕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全面认识世界

当事物陷于分离

自我的局限和潜能

悖论与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悖论

把握对立的张力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共同体掠影

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重温真理

伟大事物的魅力

认知与神圣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一一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第三事物

从微观世界教学

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

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

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共同体:多变与障碍

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关上门的教学

对话的新主题

对话的基本规则

需要领导

第七章 不再分离一一心怀希望教学

停滞、绝望与希望

不可分离的生活

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走向公众

精神奖励

作者简介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者后记


参阅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8996-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08: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4 08:39 编辑









参阅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8995-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3: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耶路撒冷三千年


内容简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0-2-3 17: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0-2-3 17:49 编辑


地理学与生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44962/

地理学与生活
地理学与生活 作者: [美] 阿瑟·格蒂斯 / [美] 朱迪丝·格蒂斯 / [美] 杰尔姆·D.费尔曼
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全彩插图第11版
原作名: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译者: 黄润华 / 韩慕康 / 孙颖
出版年: 2017-4
页数: 544
定价: 22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后浪大学堂
ISBN: 9787550294455


https://vdisk.weibo.com/s/BH_5mRvkQUJru

文版也有50M

下面是无图版文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5 1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5 10:23 编辑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12/6053120145001222.shtm
a
https://wenku.baidu.com/view/ad3730de376baf1ffd4fade7.html

b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18/134255770.shtm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13/14/13212510_541826252.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05/09/30241639_539551553.shtml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解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https://wenku.baidu.com/view/ab7 ... d049649b660ed0.html
2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作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译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出版年: 2017-6-6
页数: 76
定价: 1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9110901







3《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不久公开出版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出版了研究报告《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简称《富尔报告》[Faure Report])和1996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教育:内在的财富》(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简称《德洛尔报告》[Delors Report])之后,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
  我国著名权威教育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在这一报告的《序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们在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应如何组织学习?本出版物的思想便是由这些问题有感而发。”她继而写道:“我确信,我们今天需要对教育再次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
  博科娃指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这意味着超越识字和算术,以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正义、社会公平和全球团结。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生活;教育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她说这是人文主义教育观,是我们全人类的根本共同利益。
  博科娃认为“再没有比教育更加强大的变革力量”。她进而强调“教育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教育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分担责任为基础。”博科娃最后写道:“所以,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这种重新审视的结果就是我们21世纪的教育应该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从报告当中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教育
  全文总共84页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研究报告总共由五大部分正文组成——《导言》、“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核心关切”、“第二章:重申人文主义方法”、“第三章:复杂世界中的教育决策”、“第四章:教育是一项共同利益吗?”
  《导言》呼吁对话。“本文件有助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规划教育愿景,并借助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社会变革观测站的主要任务,目的是激发关于变化世界中的教育问题的公共政策辩论……本文件希望做到满怀憧憬,鼓舞人心,与新的时代以及世界各地涉足教育事业的所有人开展对话。”
  《导言》还界定了何谓知识、学习和教育,也就是对知识、学习和教育重新下了定义。
  “知识在有关学习的任何讨论中都是核心议题,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机会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化。但是,许多学习即便是有意识和有计划的,其制度化程度要低得多(如果能够形成制度的话)。这种非正式教育不像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可能包括发生在工作场所(例如实习)、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以自我指导、家庭指导或社会指导为基础。”
  报告第一部分的主旨是对于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切,概述了当今全球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某些趋势、张力和矛盾,以及这一过程呈现出的新的知识前景。与此同时,这部分强调需要探索实现人类福祉的其他办法,包括承认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以及需要支持多样化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重申人文主义方法,强调必须在最新的伦理和道德基础上制定综合性教育方法,呼吁包容的、不会简单地重演不平等的教育过程。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教育格局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摆脱盲从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讨论复杂世界中的教育决策问题,包括众多挑战:认识和应对正规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差距;在跨越边界、职业和学习空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承认和认证学习;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反思公民素质教育。最后,联系可能出现的全球治理形式,分析了国家教育决策的复杂性。
  最后一部分——第四部分探讨了有必要根据当前形势重新思考教育治理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以教育为公益的原则。建议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知识以及创造、获取、获得、认证和使用知识的方式。还建议应根据当前形势,重新思考组织教育的基本规范原则,特别是以教育为公益的原则。建议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或许会为协调学习的目的和组织方式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作为不断变化世界中的社会集体努力。末尾最后的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并为开展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问题。
  报告认为,学校教育不会消失。报告指出:“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模式在数字时代是没有前途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重温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关于‘去学校化’(deschooling)的辩论,特别是保罗·古德曼(Paul Goodman)和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的著作。学校教育目前的产业模式的确是为了满足一个多世纪前的生产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学习模式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来源改变了,我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目前的状态与其过去二百多年间的情况依然非常相似,这也是事实。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报告进而认为,虽然传统高校模式面临“移动学习”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慕课”)等的挑战,但它们并不会消亡实体高校教育。
  报告也认为,即便技术再怎么发展,教师这个光荣、伟大、崇高的社会职业并不会消失。报告指出:“信息量和知识量激增,要求个人和集体采取定性方法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传输、传播和获取。考虑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教师现在应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注定会逐步消亡。这些人称,新的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实现更广泛的知识传播,提高可获得性,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机会急速扩张的同时节约资金和资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精彩观点
  西班牙大提琴家和指挥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说:“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
  由此引出,报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可持续发展教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SDE)对我们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它指出:“在重新审视教育目的时,对于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注,主导着我们的思绪。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种变化使得复杂性、紧张不安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由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新的知识前景。这种变化模式要求人们努力探索促进人类进步和保障人类福祉的各种途径。”
  南非社会权利活动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说:“我的人性与你紧密相联,我们站在一起,始成人类。”
  由此引出,报告说“可以这样认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并且指出“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文主义”。报告认为应将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报告还强调“我们需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等方面的传统二元论。各界日益认识到,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对于教育至关重要,就连侧重于衡量学校教育学习成绩的人也不例外。”报告也提到,“最近有人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评估框架,超越传统学习领域,包括社交和情感学习或文化和艺术。”

4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2016年01月05日08:1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

《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

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

2. 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

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

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

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承认并妥善安处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放在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教育要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不就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并要为它们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人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

3. 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要重视非正式学习。

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排”,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

当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和安全等重要问题。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4. 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

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消亡?报告的回答是否定的。报告提到,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但是报告认为,正如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中说的,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因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需要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

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链 接

《富尔报告》发表在1972年,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的,从而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因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德洛尔报告》发表在1996年,是在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UNESCO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2016-04-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d7d03da0102wajk.html
[url=]转载[/url]


当今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矛盾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变化引发了紧张不安,人们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个人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本出版物有助于在这一背景下反思教育与学习。本书立足于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社会变革观测站的主要任务,目的是促进公共政策辩论。

本书呼吁所有利益攸关方开展对话。这是一部在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的启迪下完成的作品,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为基础,而这些正是人性的基本共同点。本书彰显了教科文组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出版物提出的愿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年)。

可持续发展:核心关切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向往,迫使我们必须要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消除普遍存在的矛盾,同时拓宽视野。经济增长和创造财富降低了全球贫穷率,但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却有增无减。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和自 然灾害频发。此外,国际人权框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加强,但这些人权规范的落实和保护仍然是一项挑战。例如,通过扩大受教育机会,逐步增强了妇女的权能,但女性在公共生活和就业领域依旧受到歧视。暴力侵害妇女和儿童(特别是女童)现象,依然损害着女性的权利。技术发展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彼此交流、合作与团结开辟出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发现,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日益增多。

教育必须找到应对这类挑战的办法,同时兼顾多种世界观点和其他知识体系,还要考虑到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例如神经科学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

仅凭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发展问题,但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可以、并且应该有助于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这种方法强调,要将通常受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种人文主义发展观不仅影响到关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定义,同时还影响到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点变得更加重要。

复杂世界中的地方决策和全球决策

社会和经济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这给当今全球化世界中的教育决策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就业增长率低、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脆弱。趋势表明,教育正在与日新月异的就业领域不断脱节,但由此也出现了一个契机,促使人们反思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此外,学生和工人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同时出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转移模式,这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方法来承认、认证和评估学习。关于公民素质问题,国家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塑造身份,以及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的世 界中如何形成对于他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扩大受教育机会,给公共开支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此外,近年来在国家和全球层面,争取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要求非国家行动者参与教育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伙伴关系的这种多样化正在模糊公共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界线,从而给教育的民主治理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简而言之,对于规范社会行为的社会、国家和市场,越来越需要将这三者的贡献和要求协调起来。

重新界定教育和知识的概念,将其作为全球共同利益

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指导教育治理的规范性原则,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以教育为公益的概念。事实上,在国际教育讨论中,我们往往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或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些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但其能否适用于基础后教育和培训,在诸多讨论中并无共识。此外,受教育的权利和公益原则是否适用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制度化程度较低的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因此,在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中,对于知识(通过学习获得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关注无一例外地成为核心内容。

作者建议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及其获取、认证和使用是所有人的事,是社会集体努力的一部分。共同利益的概念让我们能够摆脱“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 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团结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项原则会对众多利益攸关方的作用和责任产生影响。这适用于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本组织承担着全球观测和规范职能,有资格促进和指导全球公共政策辩论。

关于未来的思考

就在我们试着协调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并以此作为社会集体努力时,以下问题不妨成为辩论的第一步: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依然关系重大,但它们受到了全球化和认同政治卷土重来的威胁,怎样才能巩固和更新这四根支柱?教育怎样应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怎样通过人文主义教育观来协调多元化的世界观?怎样通过教育政策和实践来实现这种人文主义教育观?全球化对于教育领域的国家政策和决策会有哪些影响?应如何筹措教育经费?对于师范教育、培训、发展和支持会有哪些具体影响?区分“私利”、“公益”和“共同利益”的概念,会对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应召集观点各异的众多利益攸关方,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阐明指导政策的规范性原则。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智力机构和思想库,可以为相关辩论和对话提供平台,从而增强我们对于教育政策和办学新方法的认识,以支持人类及其共同福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7: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在2楼
为孩子重塑教育

作者: [美]托尼·瓦格纳 / [美]泰德·丁特史密斯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更有可能成功的路
原作名: Most likely to succeed
译者: 魏薇
出版年: 2017-10-10
页数: 336
定价: 72.9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3084003







[中文版序]
什么样的教育最有可能成功
自从本书英文版问世以来发生了太多事情。我们也有幸结识了许多怀着同样信念的伙伴。当初写书时,我们并不敢奢求会有多少读者,会形成多大的影响。如今,每当我们听说全球各地的读者在这部作品的启发下开始行动起来重塑学校时,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振奋。每当举办讲座,遇到读者拿着翻看得泛黄的书找我们签名时,就会受到深深的鼓舞和触动。
同时,我们两个深度参与制作的同名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纪录片和书籍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重叠,但基本思想保持一致,都以托尼·瓦格纳关于重塑教育紧迫性的理念为基础。这部纪录片在享誉世界的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Film?Festival)上举办了首映式,至今已在全球4000多所学校进行了放映。纪录片由著名导演格雷格·怀特利(GregWhiteley)执导,生动展示了与传统学校有着天壤之别的新型教学场景,讲述了极富学习动力的师生之间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让孩子不要被人工智能取代
本书英文版问世后不久,也是在纪录片首映之后没多久,人工智能技术便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进步。灵敏的机器人正在大举入侵全球各地的制造业。无人驾驶汽车已从科幻变为现实。无论是在围棋、扑克牌等竞技类项目上,还是在事关生死的癌症病人诊断和疾病预警上,人工智能软件都在迅速超越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类大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吞噬着大量的常规例行职位,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无人幸免。
虽然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发展不断敲响警钟,但大部分学校依然充耳不闻、停滞不前。我们总是能听到这些学校给出的理由:改变现行流程和安排难度太大;社会还是很重视考试成绩的;将教学重点从沿用多年的教材和考试中移开需要时间;为教师提供实用的职业发展培训不容易实现?;家长都谨小慎微,不敢承担风险;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而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人工智能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不可能原地踏步,等学校缓过神来只会为时已晚。重塑学校这件事,你每走慢一步,就会让年轻人在面对未来真实社会的洗礼时更加脆弱,更加不堪一击。
教育走向拐点,你还在让孩子死记硬背吗?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从骨子里发扬创新精神的学校,我们也见证着人们为教育新愿景投入的巨大热情。如今,人们早已习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所需信息,家长也意识到,孩子根本用不着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在学校里死记硬背那些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提供答案的内容。我们在世界各地遇到了许多同道中人,这些人都在重塑学校的事业上,用热情、能力和实际行动践行着我们共同的使命。全球教育大业很可能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之上。
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动手学习"的新高潮。几十年前,也是我们两个读高中的那个年代,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要动手做点东西,学点手艺活。但后来,学校越来越偏重于高强度的大学备考课程,需要动手的课程就被冷落在了一边。如今,美国各地的学校再一次将需要动手做事的项目学习(PBL)、创客空间和设计思维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学生的每一次搭建,每一次创造,都意味着他们全身心投入在了学习过程中,正在不断构建和完善未来独闯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技能。有些学生在传统学校环境中默默无闻,却能在以多元化、非学术技能为核心的协作式学习环境中大放异彩。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动手学习的经历对他们的成长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意识到,有必要为学生赋予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决定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看到这样的变化,我们深受鼓舞。传统的工厂式学校模式彻底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而且年级越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掌控力就越弱。然而,雇主心目中理想的年轻员工却要懂得自我管理,能主动付出努力,能够找到关键问题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创造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并脚踏实地地予以解决。而孩子们身上的这些能力在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过程中,只能不断遭到碾压,直至消失殆尽。当学生拥有学习的话语权,能对自身的努力进行自主管理时,他们就会以更加投入、更加快乐、更加强有力的心态去迎接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也不再束手束脚,用不着照本宣科念叨那些学生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知识点。随着教师的角色从讲课过渡到引导,教学的
本质也为更加真实的学习和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时的成绩单与精熟成绩单联盟
有个说法叫做"所测即所得"(what?gets?measured?gets?done)。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再合适不过。看看现在的高中成绩单,所有的美国成年人都会觉得眼熟,而不管年龄有多大。为什么,因为这份成绩单100年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的学生依然要被老师根据老旧不堪的"学科"逐个打分,而打分的依据则是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试卷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我们两个在20世纪60年代拿到的成绩单和我们的孩子现在拿到的成绩单一模一样。正是这份过时的成绩单,专断着我们为孩子提供教育的方式,阻碍着K-12学校的创新步伐。
精熟成绩单联盟(Mastery?Transcript?Consortium)最近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联盟提出的新模式评估体系,根据的不是传统的学科,而是以学生的各项必备技能和心态取而代之。分数也彻底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由学生原创作品组成的数字化档案。这种新型成绩单鼓励学生去挑战复杂的跨学科项目。学生们不再害怕尝试,不再畏惧风险,因为他们知道,暂时的挫折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只不过是在创建令自己为之骄傲的作品过程中所必经的历练。学生要满足的标准是精熟的,不再是完成固定数量的学时那么简单。
过时的高中成绩单是跟过时的大学申请流程分不开的。美国的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交高中成绩单,还在学生的"高考"(即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先修课程考试)成绩上放了很高的权重。这些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死记硬背内容知识的能力,以及完成低水平规律匹配的能力。这些低级能力在创新时代根本派不上用场。更何况,我们已经见证了人工智能在这类考试上超越人类的事实。日本的"东大机器人"就在日本高考试卷上展现出了优异的写作能力和高超的数学技巧。这类考试实际上就是在对那些与机器毫无二致的学生予以奖励,对那些拥有深刻思想和创造力的学生进行惩罚。面对人工智能的大举出击,我们怎能让孩子坐以待毙!
在"准入、平价与成功联盟"(Coalition?for?Access,?Affordability?andSuccess)这个大集体中,囊括了130多家美国顶尖大学。所有大学都采纳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入学申请流程。这些大学的招生负责人可以通过浏览学生数字化档案的方式进行申请人甄选。曾经只以考分为准的申请方式未来不会再继续一统天下。新型大学申请流程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目前,上述大学虽然还处于新流程的试水阶段,但很有可能因为对申请人原创学习成果的重视,从而激发起新一轮的K-12学校创新大潮。
标准化考试必将成为创新时代的弃儿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无论当地通行的成绩单是什么样的,大学申请流程如何,他们采用的判断孩子"学习"水平的方式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某个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成绩排名,那么所有学生就需要学习完全一致的内容,否则就无法进行排名。而当有成百上千万学生需要同时参加考试时,当局就必然要降低考试成本。判卷成本最低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八股文式写作。如果这样的考试成为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在逼迫学生熟练掌握提取记忆内容和执行低级步骤的能力。而这两个能力正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把孩子送上以标准化考试为终点的道路,让孩子去学习那些更容易被考核的内容,忽略掉对孩子成长真正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和历练,便注定了孩子一生的失败命运。
创新时代,学生需要掌握与以往不同的能力,包括创造力、沟通能力、利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概念化能力。专家可以对学生掌握上述能力的情况进行判断,但利用标准化考试对这些能力进行评估则是徒劳的。如果我们真的想为孩子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孩子为迎接创新时代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就要信任教师、信任学校,相信他们能在新型评估模式的指导下,为孩子给出审慎的评估意见。我们的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将所有学生通通推送到"一考定终生"的死胡同里。我们知道,教育大局的改变是有难度的。对于那些站在教育金字塔尖上俯瞰全景,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尽收眼底的领导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变局已定,无可逆转。
大学创新,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近期涌现出的一批以重塑高等教育为目标的创业企业,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新企业利用各种极富创意的方式,提供中短期高强度沉浸式培训,以比大学学费低廉得多的成本,助推人们的职业发展。这类企业中,许多都以编程课程为核心,另一些则专注在实际技能(数据分析、机床加工、焊接、图文设计等)、必备能力(利用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销售、营销、通用管理、领导力等)的培养上。当人们可以在几个月时间里用合理的成本实现职业提升,而不再需要花上几年时间和高额学费来换取大学文凭,教育版图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四年制大学都在这个时代遭遇了生死难关。100多年来,大学的教学方法没有丝毫变化,学费却一直突飞猛进。当今世界,任何人都能实现自主学习,学习途径越来越多,学习体验越来越便捷。而我们却依然执迷于逼迫年轻人在学费高昂的正规教育体系中禁锢多年,想来真是讽刺。有些大学已经在小范围内做一点跟创新沾边的事情,但这些大学也需要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本书英文版问世时,许多大学在争先恐后采用"慕课"(MOOC)体系,却没有意识到,讲课这种形式本身根本没办法让学生学到多少东西。大学需要明白的是们是通过做事来学习的,只有那些拥有真实世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大学同样需要转移到以能力为基础的评估体系上,而不是坚持让学生上满120个学时的课程才能毕业,这其中许多时间都在大脑空白的状态中荒废掉了。大学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更加合理的学费体系,否则就会被更具创新意识的学习模式所蚕食。
一起加入这场变革之旅
每一家学校的领导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来,不希望自己的学校变成什么样子,却很难想明白学校应该变成什么样子,怎样建立起变革所需的创新文化。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帮助许多学校实现了真正的变革。每当学校组织教职员工观看《为孩子重塑教育》这部纪录片时,创新和变革的理念就会在当地生根发芽。每当老师和家长自发举办读书会,分享阅读本书的心得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战未来,怎样才能让孩子生龙活虎地存在于这个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现在,我们把所能提供的资源全部呈现在你面前,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加入我们这场变革之旅。
我们赶上了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未来几年,学校、学区乃至整个国家,都会发生值得纳入教育史册的重大变革。有些学校可能会固守着过时的教学模式,偶尔分数涨了一点,便觉得教学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将学生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更多的学校则会控制住给学生打分的冲动,为学生和教师赋予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这些学校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真正值得培养的,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行灵活规划。这样的学校才称得上是为创新时代孕育优秀人才的沃土。
[推荐序]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李一诺
一土学校创始人,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
做教育创新的,通常有两类最极端的人,一类是最虚妄的人,?一类是最谦逊的人。
为什么是最虚妄的人?
因为"创新+教育"太容易成为"卖点",太容易制造焦虑,又被作为消除焦虑的"良药":未来充满未知,竞争极其激烈,?想要知道如何让你的孩子胜出吗?来试试我们的创新教育吧。怎么样,这类宣传是不是似曾相识?似乎任何有名头的人都可以成为专家;随便办个培训班或建个营地就可以称为"教育";而只要是国外拿过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创新"。在各种市场分析、投资报告中,教育的本质早就变得模糊。所谓的教育创新,?也沦为了虚妄者狂欢的舞台。
又为什么是最谦逊的人呢?
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人世间再没有比"让人成为人"更深刻、更宏大的课题了。但凡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的人,都必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最优秀的教育者面临的终极"瓶颈"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者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所有真正做教育的人都深谙这一点,所以他们会以最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在"内在世界"寻求开悟。
但最难得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他们既怀有对教育的敬畏之心、谦卑之心,能够把理念付诸于点滴实践和辛勤耕耘,?又可以利用合适的舞台,有效发声、积极倡导、联合同盟,以推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改变。他们谦逊而不迂腐,发声而不虚妄;既有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抨击,又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法。
这一类人,是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湛庐文化引进的这一套书,就是这样几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创新引领者的精华之作,实属难得。其中又属《为孩子重塑教育》这本书与我们渊源最深。在筹办一土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和美国的高科技高中(High?Tech?High)建立了合作,在教师培训方面有很多交流。我们也是第一个支持教师去参加高科技高中教师培训的中国学校。过去的每一个假期,高科技高中的教师也都会到一土学校来做交流和培训。因为高科技高中,我们又知道了《为孩子重塑教育》这部纪录片,也在中国协助组织了多次放映。我们和高科技高中的合作,与纪录片和书里的很多场景及描述非常相似。
肯·罗宾逊先生的教育理念也与我们创办学校的初衷不谋而合,当前的学校系统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压抑和限制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天赋,从而使他们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期许。能够在教育一线亲身感受这些教育实践的发生,我备感幸运。
2016年,我们开始着手在北京创办一土学校。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土是一所学校,但实际上,我们是想要与众多同行者一起努力,着眼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致力于改变教育生态。从产生这个想法到现在,陶行知先生给了我很大的指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革新的引领者,他在近百年前写下的很多文字,到现在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写于?1924?年的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中,陶行知先生讲述了一个建在关帝庙里的学校发生的故事,通过带学生"做事",让学生融入当地社会,那所学校实现了真正的卓越教育。我们现在常常讲项目学习,听上去似乎觉得是很先进的东西,但从陶行知先生的记录里可以看出,在百年前就有类似在学校环境下开展的实践了,而且从思路到方法,再到教育的效果都非常出色。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最浅显易懂又最深刻的阐述。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引用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里面的几句话:"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今日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湛庐文化这套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教育家。这些话,也与大家共勉。
其实,有关教育的问题,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更没有"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统。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因为教育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研究和学习教育创新的目的不应该是给出一套"答案",而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在不断的质疑、提问、实践和总结中摸索前进。这套教育主题丛书如果能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心态、碰撞和思考,我想也就足够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17: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跨学科教育文集》是2009年5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平装: 35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11226995, 9787811226997

条形码: 9787811226997

《跨学科教育文集》内容包括:这本书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在"物竞天择"及"弱肉强食"法则冲击下"救亡一启蒙"交替演化至2l世纪,由当代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关于跨学科教育之书,也是当代中国乃至当代人类的教育由知道(学习知识)而"知""道"的跨学科教育之书。作为当代中国主张跨学科教育的第一人,作为以讲究道德著名的经济学家,作者以《文字的代价》一文振聋发聩地指出当今人类教育最严重同时也是最被忽略的问题:智慧被知识取代,人格被物欲置换。在给中国第一家试图践行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校领导的信中,作者说明:跨学科教育,其实就是早期儒家与当代西方的教育的和合,只不过为凸显当代大学的分科制度对人类心性自由的极大限制与摧残,我们将教育之道特别表述为"跨学科"的教育。跨学科教育,开宗明义,以"道德情操"为首要问题,以"社会问题"为首要问题。这两大问题,前者涉及个性修养,后者涉及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及公共政策,相辅相成,互为激励,不舍众生,不蔽良知,诚所谓"修道之谓教"。


《跨学科教育文集》自序:改造我们的教育


      这本文集,专为东北财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事业而编,它的主旨当然是“跨学科”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自2006年开始,在东北财经大学,我们逐步落实跨学科教育理念。我们遇到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学生的,而是教师的——寻求或培养一批不仅理解而且懂得如何实施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教师。
  有鉴于此,主持东北财经大学跨学科中心日常工作的三位教师最终说服了我,从我以往发表的全部文稿中检索并编辑了这一文集,并在东北财经大学校领导们的全力支持下,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最初的“跨学科”设想,是2000年。那时,我的家还没有从夏威夷搬回中国。客居海外,我阅读和思考较多的,是关于古典和未来的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主题。社会科学在古典时期,也就是在19世纪中期之前,尚未分化出“专科”。后来,由于市场秩序的扩展,物质领域的分工逐渐导致了知识领域的分工,确立了所谓“大学分科制度”。
  在经济学和思想史的视角下,大学分科制度一方面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免费午餐”,人类必须为这一制度支付代价。从目前的人类演化阶段推测,我们为“分析的时代”(史家对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后半叶这一百年思想的概括)支付的主要代价之一,是“专家”失去了“灵魂”。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不可或缺地依赖于其他人的专业化生产和知识,同时也向其他人提供我们自己的专业化生产和知识。不过,这只是日常生活的三幅图景之一,我称之为“物质生活的图景”。另外两幅,我称之为“精神生活的图景”和“社会生活的图景”。
  我相信,马克思在1844年撰写“经济学哲学手稿”时,一定对市场和专业化的代价有深切体会。在这部手稿的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
  事实上,马克思论证了市场和专业化带给人类的四方面的异化过程:(1)劳动的异化——劳动必须成为雇佣的劳动而不再是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第一需要”;(2)自由的异化——为了生活而出卖自由从而只能保持动物性的自由;(3)社会的异化——生存竞争使每一个人被迫倾向于反对一切其他的人;(4)人类的异化——任何人类群体都只是“物竞天择”长期作用产物从而不再是以创造自身为本质的生命物种。
  只要劳动仍是雇佣劳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关于“主人—奴仆”关系的精辟判断就永远适用。至今,黑格尔的这一精神遗产,仍通过马克思的话语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影响着我们对当代世界的改造(洛克摩尔:《黑格尔:之前和之后》,第三部分,柯小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虽然,我们尚未找到改造世界的正确途径。途径的“正确性”,一方面依赖于世界的样式,另一方面,还依赖于人类的样式。假如很少有人能感受到马克思当时感受的异化之苦痛,那么,世界仍会如旧。另一方面,假如我们改造世界的任何方案仅仅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那么,世界仍会如旧。
  为使明天的世界更少异化之苦痛,为使今天的世界更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造我们的教育。至少,我们的教育不应麻痹人类的心灵,不应继续复制没有灵魂的专家,不应继续灌输旨在维护既有秩序的意识形态。借助于我们相信其正确性的新式教育,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现状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将敏感于他们心灵的苦痛,从而改造我们的世界才有越来越大的可能获得成功。
  新式的教育,我们称之为“跨学科教育”,与专业化的“分科教育”相对而言。后者,经过许多年的积累,已有成熟的教科书体系从而可以有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也因此,它逐渐演变为丧失了灵活性从而不足以应付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各方面需求的教育体系,唯其如此,它才被称为“应试教育”。相对而言,跨学科教育的主旨,在于求解重大的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唯其如此,学生和教师可获得强烈的激励,为求解重大问题而学习或创建知识,为求解重大问题而跨越不论何种专业的领域。跨学科教育,因此没有也不会有成熟的教科书体系。因为在这里,教育行为总是由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重大问题指导着前行的,为了问题的求解,我们探索,但不能遵循任何一套既定教材。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这样的新式教育,至少,将它视为是对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必要补充。


汪丁丁:《跨学科教育文集》


这本《跨学科教育文集》成书于2009年,用老师在《自序》中自己的概括即是“专为东北财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事业而编”。之所谓新式的“跨学科”教育,而非专业化的“分科”教育或“应试”教育,在我看来,或者是说根据我对汪老师相关思想著作的理解,后者是“教科书导向的”,前者是“问题导向的”;后者是“丧失了灵活性从而不足以应付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期各方面需求的教育体系”,前者是“在于求解重大的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而跨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正如老师在其另一本著作《我的教育生涯》中开宗明义所提出的那样:培养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有灵魂的专家。

(一)

在开篇自序《改造我们的教育》和第一部分“理论”中,老师首先描绘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当然这也是植根于其道德哲学、演化理论、知识社会学、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儿童心理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深厚学养以及就转型期内中国社会和“中国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他看来,由于市场秩序(合作秩序)的扩展,物质领域的分工逐渐导致了知识领域的分工,并随之形成了华伦斯坦意义下西方社会科学的“分科传统”、确立了“大学分科制度”并进入了所谓“分析的时代”。因而,一方面是学科划分的努力——试图把逻各斯的活火限制在理性分类的框架内,另一方面是开启人类心智的努力——“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这两方面的努力相互冲突,构成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之间的竞争与共存。

固然“分殊”对于知识进步起到了重大作用,社会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分殊与积累(Gary S. Becker,1992);然而,“渐多渐少”(know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和孟子提出的“条理始终”的问题不仅发生在现代人对人类整体知识的理解上,也使得“理”与“事”两分,智慧被知识取代,心灵也无法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笛卡尔),并进而呈现出哈贝马斯意义下的“交往理性”的缺失和与日频发的“文明的冲突”。

而在“中国问题”的具体情境中,以理论的基本假设投身于具体问题的情境之内而获得的所谓“问题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情境的理性分析,即“情境理性”—— 毕竟,真知必须是局部的、本土的、投入的,而现实世界的理论也是永远置身于利益冲突当中。在这一过程中,改造我们的教育,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现实的问题和现状的不满有所感触,因而应运而生的“跨学科”教育也自然且必须是问题导向、直面现实的综合的学问。

随后,在第一部分“理论”的结尾,汪老师直言其弊,概括了作为过程的、嵌于知识社会中的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就知识社会与现代教育的双重困境而言,老师认为,其一是教育的内容的抽象化与儿童心智的具象化之间的冲突,其二是个性教育所要求的非标准化培养方式与规模经济要求的教育标准化之间的冲突。

(二)

在第二部分“现状”中,老师具体分析了当今中国教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并将作为教育的两项基本职能总结为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以及生活与工作技能的传递。与此同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的教育则另外承担着两项传统的和现代的稳态社会的教育都不曾承担的功能——探索和重塑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探索和建构转型期社会的教育体制。

然而,转型期社会的中国则面临着普遍失败的困境。所谓“教育失败”,老师指出,在教育政策公共讨论中,首先指既有的教育体制未能落实教育的社会目标,其次指既有的教育内容未能满足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对转型期社会而言,“教育失败”首先指每一社会成员表达自己意愿的公共选择机制的缺失,其次指既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可选择的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而言的效率损失;而教育失败越普遍,维持规范的人需要承担的个人风险就越高,从而为维持规范而支付的成本也就越高。

就教育的问题而言,老师用曾用最简捷的语言做出这样的概括:“当整个社会被嵌入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没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这一论述与彼得·德鲁克关于“知识社会”的论述以及老师自己就市场经济及其道德基础的反复研究一脉相承,也着实反映了现代中国人深陷其中且不能自拔的教育的问题。

具体而言,老师在第二部分接下来的一组文章中,通过对教育服务的公共物品性质、社区性质、特殊性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等问题的梳理和讨论,最后落脚到阿兰·布卢姆意义上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而这显然不是日益维系于政府的官僚管理体制、日益维系于官僚们的偏好与青睐以及日益维系于那些导致创造力源泉枯竭的官僚化的考核指标的“愚蠢的教育管理者”所能承担和应对的。

这里,让我们还是把目光投射到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教育上来,老师基于其个人对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体悟,认为转型期社会的价值包括生命个体的执著于生活的勇气、对不同价值及其生活方式的宽容以及对人类以往全部知识的严肃姿态,而以上三方面或许可以构成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所谓“核心价值观”并进而通过教育进行传递,从而避免受教育者的未来人生的整体“失败”以及弥漫社会的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

(三)

最后,在第三部分“出路”中,老师呈列了这若干年来,他在浙江大学、东北财大和北大国发院朗润园为跨学科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而身体力行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包括向浙江大学潘校长致请的关于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机构设想,向东北财大艾校长致请的关于跨学科教育研究中心及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洞见以及关于CCER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以及“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的设想,饱含其关于在宽带网社会交往条件下的“综合的时代”里,如何通过教育的形式和功用关注并回应现实问题、历史问题与方法问题的思考,如何实现心性自由这一教育的最高宗旨并回归于应对并解决纠缠中国近代百年的人生问题(灵魂)和中国问题(自由)这两大基本问题的探寻。而这些艰辛的探索、生动的情节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留待第五本主题系列阅读的读本《我的教育生涯》中再做讨论吧。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除以上的内容外,全书还收录了《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知识,秩序,悟性浅说——一份不断重写的读书笔记》、《数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关系》以及关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市场社会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谈谈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和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基础——一个反复思考的概论》和《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定义》)等方面的思想文章。这些内容或许超过了“跨学科教育”这一题设所讨论的内容,但却无疑是理解和实践跨学科教育的重要基础,也如同老师其他饱满丰富且发人深省的雄文阔论一般让人必须面对又无法彻悟,令人想之又想又挥之不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7: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6:09 编辑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rar(epub)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pdf
12902798docx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作者: 罗天昊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出版年: 2012-2
页数: 302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8095280



《大国诸城》:解读中国的城邦竞争
2012年04月10日10:01         童程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独立学者、青年战略家罗天昊先生出版了《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一书。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球大国崛起,无不是以强大的城邦崛起为先导。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特大工业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兴盛的标志;而纽约,芝加哥,底特律以及后来洛杉矶的兴起,则是美国从草创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同样,中国的崛起,亦是以中国的区域与城市崛起为标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角的相继崛起,使中国沿海呈腾飞之势,同时,历三十年,最终带动整个中国的腾飞。在次过程中,中国亦诞生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除西安、重庆和武汉外,其它如香港、广州、深圳、厦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青岛、天津、大连以及北京,无不在沿海崛起。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领域的“先富带动后富”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区域发展,奉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将十几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今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
  自此,中国从非均衡战略走向均衡战略,未来时代,各个区域,各个城市蜂起争雄的时代即将来临,亦最终造就中国普遍繁荣的恢弘气象。  
  
   如此众多的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将中国的各个区域和城市抛向竞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如此抵达彼岸。成为各个地方主政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张五常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由县域竞争推动,而现在,这种竞争已经上升到城市,省域乃至大的国家战略区的层面。
   
   自2010年以来,作者多次应一些地方政府的邀请,交流当地发展之策。各个地方对位未来的发展的关注,非常殷切如地底火山,普遍呈喷发之势。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都遭遇困境,中国亦不例外,各地为求突围,纷纷寻找对策。 无论是广东的腾龙换鸟,非珠三角的腾飞,或者浙江的立地成佛式的产业升级,还是山东祭出的半岛蓝色经济区,鄱阳湖和皖江的开发,滨海和重庆模式等等,都是当地的突围之举,邓小平说,改革需要杀出一条血路,而在未来,走出危机,亦需要杀出一条血路。为何在困顿中找到那条可以通向未来的血路,亦是各个地方普遍关注的话题。
  
  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有时候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周期密不可分。最近几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亦是下届政府即将彻底体现自己施政理念的几年。在此情况下,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洗牌在所难免。
  
  在新的改革时期,如何对本地进行定位,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在困境的增长困境中,如何找到突围之路?
  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政治与经济周期中,如何相对其他区域获得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能否把握未来大势,将直接决定着各个城市在中国第二轮区域竞争中的地位。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大变革时代,往往泥沙俱下,很多地方存在着种种困惑,这些困惑,正是中国目前区域发展的乱象所致。
  
  此外,本次的十二五规划,本身存在很多争议,如,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中国,如何实现整体突围?目前,很多地方都希望能够抛弃传统产业,实现高端突围,于是,过于强调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成为一个普遍倾向,甚至一度造成了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重复竞争。这种倾向,非常危险。事实上,中国未来更需要中端崛起,经由中端崛起,几十年后再登顶,方为大势。
  
  清流浊流,互相交错。能否真正洞察未来大势,不为暂时的迷局所惑,将是对于各个地方的严峻考验。值得警醒的是,国家也好,城市也好,其崛起莫不需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城市的崛起,需要顺应真正的自然规律,尊重常识,并且有所敬畏和克制,方才可以久远。
  
  由此,《大国诸城》的问世,无疑是中国区域竞争过度到均衡时代的时势产物。也是中国区域竞争,从狂热时代过渡到理性时代的产物。
   目前,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经济体,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前的沿海优先,重点突破,演进为全面开花,普遍崛起。在新的世纪里,各个城市蜂起争雄。如何避免盲目发展,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实现新的飞跃,于是成了各个城市和区域最为关心的话题。上海的发展潜藏着怎样的危机?北京到底需要拆分还是合并?珠江三角洲的边地如何实现腾飞?思考这些疑问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各类型城市和区域发展之路的过程。
  
    书中涉及到数十个城市,分别从直辖市未来之路、浙鲁粤转型、中部城市崛起、中国的产业转移、古都型城市如何在新时代崛起,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革命老区如何崛起、港澳台城市未来在哪里等领域入手,总结了中国各种城市的战略模式,同时,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总结了中国区域战略的六大误区,对于当下地方发展存在的乱局,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本名罗建法,湖北红安人。现定居北京。早年在知名企业从事战略研究工作,曾游历粤、沪、浙、渝、黔等地,考察了数十座国内城市,主要研究国家与城市竞争战略、产业经济与商业模式,其研究成果曾被美国智库等引用。


曾为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共中央直属《求是》杂志旗下《小康·财智》杂志顾问。现为独立学者,《人民日报》、《半月谈》、《财经》、《南方周末》、《南风窗》、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等中外知名媒体撰稿人,中央电视台《对手》、《今日观察》等栏目特约嘉宾。


教育类书籍(多数资源转自敏而思)
























作者: 罗恩·克拉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
原作名: The End of Molasses Classes: Getting Our Kids Unstuck
译者: 李文英等
出版年: 2012-3
页数: 343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31707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是200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要正确地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就要努力把握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探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充分体现和有效激励学生的主动生、探究性和合作性,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强调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感动,在倾听与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对于自身、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了解和理解。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作者: 郝景芳 / 王立铭 / 童行学院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
出版年: 2018-10
页数: 356
定价: 59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92241







通往幸福的教育

作者: 三川玲 / 白滔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8-1
页数: 473
定价: 56.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83522




























俗物与天才

作者: (美)塞德兹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译者: 柏桦
出版年: 2001-08
页数: 293
定价: 19.80
装帧: 平装
丛书: 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典藏文库
ISBN: 978780600611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 08:35 编辑


内容简介:
《诗说中国》丛书用一首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出一段段扑朔迷离、盘根错节的历史。以通史的形式叙述了自远古以来中国国土开辟、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简明过程。希望本丛书能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缩短人们与悠远尘封历史的距离,简化人们对纷繁杂糅历史的释读。

不是下面这个


《诗说中国》丛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1月19日

《诗说中国》丛书

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去发现、感知中国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陕西出版资金精品项目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诗说中国》丛书简介:

《诗说中国》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陕西出版资金精品项目。丛书由著名学者薛保勤、李浩主编。诗词泰斗叶嘉莹先生,著名文化学者康震、蒙曼,诚意推荐。

丛书初选了《诗语年节》《情寄人生》《家国情怀》(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21544512/)《铁马冰河》《明月松间》《耕读传家》《人间有味》《行吟天下》《乐舞翩跹》九卷,编撰成第一辑,从千百年来流传的中华诗歌宝库中,精选传颂中国的经典诗作,除了精要的阐释和解说之外,采用学术散文加议论方式解读中国文化。用诗歌捕捉文化的点点滴滴,洞悉诗意的文化源流,引领读者品读文化、享受文化。

《乐舞翩跹》卷

中国文化的巍峨群山里,有一种韵味如莺啼山谷、花开之音、流水之韵、风行之声,中国人将之化成了清辞丽曲、笙歌戏舞、笛里关山、锦瑟华年,演出自己的峥嵘岁月。这些美丽的舞蹈,成了白居易笔下的《霓裳羽衣歌》,成了杜甫眼中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些动听的音乐,成了杜牧怅惘的《玉树后庭花》,成了一曲艳压群芳的《春江花月夜》……让我们跟随作者唯美的文字去感受中国古代动人的舞蹈、动听的音乐,以及独具特色的乐器。当诗歌与音乐、舞蹈交融汇流在一起,那将是最美的传奇。

作者:曹雅欣倾蓝紫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人民音乐出版社精品图书“琴梦中国”系列主编、文学撰稿人。

倾蓝紫:

原名李屹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专业。已经出版的作品《不如不遇倾城色:古典诗词中最美的画卷》《人闲桂花落》《锦瑟无端五十弦》《浣花纸里水墨词》等。

《诗语年节》卷

我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最能贴近普通百姓的身心和日常生活。作者徜徉于诗歌海洋,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中发现古代百姓的民俗生活细节,并以岁时节庆作为主线,采用散文体的文本,配以精致的古典绘画,勾勒出中国传统民俗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脉络。本书尽量舍弃长镜头式的罗列叙述,让诗意的解读在岁时年节中充满张力,让民俗世界的山山水水在百姓生活的细节中鲜活起来。

作者简介:张志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教授。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主讲“中国服饰文化”“中国文化概论”和“民俗文化学”等课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节庆促进会副会长,曾任西安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有《春节旧事》等多部著作行世。

《铁马冰河》卷

人类史亦是战争史,从战国风云到楚汉相争,从三国征伐到安史之乱,从宋金对峙到明清易代,从抗击匈奴到驱逐倭寇。诗歌颂扬了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哀悼了无辜者死的不幸命运。文章以诗补史,诗记战争,诗评战争,诗哭战争,诗怨战争,诗诅战争。振奋的精神,复杂的情感,泣血的灵魂,沉重的反思……都呈现在各种体式的战争诗中,穿越古今,动人心魄。

作者简介:刘炜评,本名刘卫平,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教授。现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半通斋散文选》《半通斋诗选》《不撒谎的作文》《唐诗宝鉴》等著作。

《人间有味》卷

中国是美食之邦,一代代人开发出各色精致的美食。今天我们享用的每一餐,都有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菊花酒的配方曾经白居易和杜甫之手调制,花色拼盘的色彩搭配出自宣和或永乐年间,而你在宴席上品尝的一道道美味,也许就出现在司马迁、王羲之、霍去病等人的餐桌上。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为美食写下无数精彩的诗篇,用典雅的文体潜心描摹着美食。让我们沿着这条“小路”,去看看中国几千年来堪称波澜壮阔的吃吃喝喝。

作者简介:毛晓雯,毕业于南京大学。已出版作品有《唐诗风物志》《唐诗的唯美主义》《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纳兰容若词传》《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诗的时光书》等。

《明月松间》卷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魏晋风流、诗文趣味,表达了古人对心灵自由放逸的求索。中国古代名园的遗迹,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幸而我们可以通过古人那些美得无以复加的园林诗歌,再现那烟雨迷蒙中的黛瓦粉垣,绿水掩映着的小亭曲廊,月亮门前的幽深石径,以及那小桥流水上结着闲愁的女子,领略中华文明的别样情趣与魅力。

作者简介:董雁,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清代南北园林演剧消长与南北戏曲嬗变》《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及其戏曲史意义》《江南园林雅集与晚明戏曲的繁荣》等中国园林文化方面的科研论文多篇。

《行吟天下》卷

从无数优美感人的诗篇出发,我们跟随古人踏上漫漫行旅之路,去感受中华大地的山川之美,无论是名都古城、三山五岳,还是边塞大漠、乡村田园,都留下了诗人们的妙笔感悟。书中配有精美的古代绘画,以古人的视角,让你感知一个不一样的行旅中国。

作者简介:储兆文,博士,教授,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兼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戏剧影视和建筑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中国园林史》、《中国古典文学》(修订版)等著作。

《情寄人生》卷

情一直以来都是人性解放的主要追求,对情的解释、坚守和崇尚,贯穿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成为人类每一个发展阶段最鲜活、生动的对照物。作者以开阔大气的视角,从纷繁浩瀚、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诗歌中采撷相关的诗句,并结合大量的诗史佐证,用优美生动的散文形式娓娓而谈,挖掘出以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内心至真至醇的豪情、友情、亲情、爱情。

作者简介:王潇然,陕西省作协第三届签约作家、《美文》等散文报刊专栏作家、西北大学首期作家高研班学员、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入选陕西省作协百优作家资助计划。著有历史文化散文集《望未央》《风流长安》《诗满长安》等。作品曾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优秀作品奖、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陕西省散文学会首届丝路散文奖优秀作品奖和《延河》杂志随笔榜最受读者欢迎奖等。

《耕读传家》卷

中国的古人们,农忙稼穑,闲来读书,在耕田里井、案头书斋中,创造出灿烂绚美的传统文化。农耕文明重视教育,所以“耕读传家”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祖训之一。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中有大量描写耕读生活的优美诗篇,作者即以这些诗歌为纲,、结合有趣的故事、丰富的史料,用流畅的语言为大家多角度勾勒出古人半耕半读、耕读不分的生活画卷。

作者简介:大生,本名刘蟾,作家,《中国书房》丛刊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为佛教中观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擅书法、古琴。已出版作品有《诗经密码》《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等。

《家国情怀》卷

几千年诗中的家国情怀,种种爱与痛、笑与泪,足可以光图丽史。而其中复杂的因缘、微妙的情致,又极为婉转多变,非细读深思不能尽察。浩瀚的诗海中,对家国的热望是一股滚烫的激流,千古兴亡多少事,它们既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也融入到人们当前的情感思绪之中,如同沟通古今、联系你我的一根纽带,既无声无形,又坚韧恒久。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如同与一个个伟岸的灵魂推心置腹,令人奋发鼓舞,即使时隔千年,也能感受到奔涌不息的情感力量。

作者简介:那罗,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在读博士生,撰写有论文《融入汉语词汇的安世高译经新词研究》 《道地经词语考释三则》等。

主编简介:

薛保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读悟天下》《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青春的备忘》《送你一个长安》《给灵魂一个天堂》。有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部作品荣获柳青文学奖。

李浩,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师从王水照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唐代文学研究》主编、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澳] 约瑟夫·雅各布斯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译者: 孙璐
出版年: 2015-3-1
页数: 224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011465












早期地理发现的历史主要是一个征服史,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罗马帝国扩张版图,并用地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与此同时,探险家和发现者在历史上也取得了一席之地,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轴线,从地理知识的发源地开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人类通过征服、扩张、贸易和沟通交流对地理知识不断认知的过程。透过地理发现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图和地理知识是如何被人记录下来的。

作者简介

约瑟夫雅各布斯是民俗学家、文学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也是知名的童话作家。他出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1872年移居英格兰,就读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对人类学产生兴趣,成为英格兰民俗学会重要成员。他用十年时间收集英国民间童话,分两卷于1890和1894年出版,弥补了英国文学的一项缺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6:14 编辑




知识大融通







作者: [美] 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出品方: 新思文化
副标题: 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
原作名: 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
译者: 梁锦鋆 / 牟中原 (校) / 傅佩荣 (校)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480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边际新知
ISBN: 978750865383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 [挪威] 乔根·兰德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罗马俱乐部最新权威报告
译者: 秦雪征 / 谭静 / 叶硕
出版年: 2013-9
页数: 290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741552



在未来四十年中,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多少?

地球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人的生存需求?

下一代人是否愿意为这一代人的养老与债务买单?

气候与环境会不会一直恶化下去?

西方式的民主能否解决人类面对的巨大问题?

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如何过渡给中国?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好消息是,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将看到深刻的进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变化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期望的一样发生:最贫穷的20亿人口仍然生活在穷困当中,失去控制的全球变暖也是可能出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兰德斯将我们导向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之路,讨论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及子孙们的更美好的未来做些什么。

作者简介  · · · · · ·

乔根·兰德斯,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罗马俱乐部元老级成员。早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25岁的他就作为该项目最年轻的负责人,参与到经典著作《增长的极限》的研究与写作之中,从而成为全球极富争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他曾任BI挪威商学院院长、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副总干事,在挪威陶朗公司、英国电信、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等多家企业董事会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任职,并领导了挪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委员会的工作。他参与创作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已在全球畅销四十年,各语种销量达三千万册,在中国也已有四个版本问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09: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 18:35 编辑






  • 外文名称

    The Learning Tree:Overcom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from the Ground Up学习树:系统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新思维

  • 斯坦利·格林斯潘 (Stanley I. Greenspan) 南希·桑代克·格林斯潘 (Nancy Thorndike Greenspan)
  • 浙江人民出版社页数202页开本16品牌湛庐文化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ISBN

    9787213062629



序言

重启学习的激情

面对大千世界,小孩子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还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不信,请看一看他们因激动而睁大的双眼,想一想他们因惊奇而张大的嘴巴,听一听他们因愉悦而发出的爽朗的笑声。是的,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当小孩子发现新奇事物时,上述种种表现屡见不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小孩子热爱学习。从他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学习便与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从此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感官机敏无比,盼望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遇到新事物,发现新问题,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刨根究底。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内容,只要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他们定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小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与渴望永无止境。

然而,对不少孩子来说,他们的求知热情虽然非常强烈,但却并不能持之以恒。一旦走进课堂,他们或者嬉笑打闹,或者如坐针毡,或者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精力很难集中。那么,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导致这些酷爱冒险活动的小精灵们看上去失去了好奇心,尤其是当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世界正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彩的时候?

记忆不能取代思考

过去,在童年时期,小学生主要通过反复识记和练习来学习,这个过程中很少有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果学得不好或犯了错误,挨板子那是家常便饭。最近,教育家们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爱上学习必须关注读写所需要的各项基本能力,例如,辨别各种语音模式(sound patterns)的能力和掌握各项基本运动的能力(motor skills)。一旦这些基本能力成为孩子学习的核心能力,那就会强有力地推动孩子朝着自然的学习方式迈进。但是,遗憾的是,对不少孩子来说,随着他们要探索的未知世界的不断扩大,早期的那种好奇感却渐行渐远,终至荡然无存。

如果你感到上述现象在你孩子身上或你的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我们希望本书所阐述的新方法能够重新点燃他们求知若渴的激情,激起他们勤奋学习的快乐之感。对这个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始于1975 年。当时,一组由儿科医生、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共同探讨儿童早期的智力发育和情感发展的问题。研究小组的开拓者--贝里· 布雷泽尔顿(Berry Brazelton)、雷吉· 劳里(Reg Lourie)、赛尔玛· 弗雷伯格(Selma Fraiberg)和埃德· 齐格勒(Ed Zigler)以及后来的年轻一代(包括我本人在内)--想开启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那些探索儿童成长问题的先驱者们为此奠定了一个坚实有力的基础。弗雷伯格博士在《奇妙岁月》(The Magic Years )一书中,曾就儿童知识如何增长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例如,他探讨了儿童如何认知各种模式,如何习得逻辑。但是,即便如此,在公众认知中,婴幼儿和青少年等概念仍然没有那么深入人心。

我们研究组的工作是从研究婴儿阶段的问题开始的。当我们向其他儿童发展与成长专家解释这一研究目的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婴儿能有什么情感问题或认知问题呢?"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勾画出儿童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基本行为模块(building blocks)。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与我的同事们一起,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试图弄清楚什么是健康的成长过程,为什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现在,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答案。一旦我们了解了基本因素是如何契合在一起的,就能够懂得孩子们在哪个年龄段需要什么,并确定个体儿童需要强化哪些行为模块。(请注意:本文一般文本中的第一人称是指斯坦利· 格林斯潘博士[Dr. StanleyGreenspan]。)

《学习树》一书正是对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采取了发展的视角,跳出常规的基本学术能力的框框,甚至是跳出了潜在能力的窠臼,例如,通过识别用于阅读的语音和形式,试图阐明各项基本学习能力本身是如何发展的。

所谓"以发展的方法来看待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就是将儿童所有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等诸多因素都统合起来一起研究。最重要的是,在利用和整合儿童本身的各项自然能力方面,发展的方法就是确认情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所见、所听、所闻、所尝、所触来规划运动行为的,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各种情感。情感首先是通过感官这个生理系统而开始运作的。然后,通过人际交往体验,激起儿童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某种兴趣,从而创造内在的精神生活。换言之,如果把儿童其他各部分思想意识比作一支乐队的话,那么各种情感就充当了"乐队指挥"的角色。因此,理解情感如何塑造儿童的思想意识,并使之整合为一个整体,便是理解发展的方法的关键所在。

不管一个人的智商有多高,他们都会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充分利用发展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能。就拿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来说吧,虽然他在英语国家里生活了20 多年,但是他却尽可能地避免讲英语,因为他的英语讲得非常蹩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竟然连许许多多普通德国难民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技能都掌握不了,可见能力的发展有多么不平衡。如果可以和爱因斯坦交换一下境遇,我们都愿意遇到爱因斯坦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有幸发现了相对论,我们就不会庸人自扰,为这种小事--例如学会一门第二外语--而烦恼了。然而,爱因斯坦在外语方面遇到的困难无疑证明了一个论点,那就是,即便是在最伟大的天才身上,劣势也无处不在。人的某种能力一旦获得发展,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如果我们在早期发现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给予孩子一些额外的训练,使其克服原来的困难,那么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生物性就不会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那些看似存在着学业困难或者缺乏好奇心的儿童,他们是能够重新被唤起早期对学习所怀有的惊喜之感和兴奋之情的。在我们所推崇的发展方法中,儿童与生俱来获得知识的方式,亦即从他们第一次求助于父亲或母亲时就使用过的那些方式--构成了他们未来学习的基础。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通过观察儿童的学习方法是如何形成和如何发展的,我们画出了一幅儿童发展成长的"地图"。该地图(见彩图)表明了儿童基本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他们形成了关键性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例如,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那些上学容易迷路的孩子来说,我们能够精确地定位出孩子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偏差,然后将精力集中在这一环节上进行相应的训练。

起初,一切都非常简单,因为点点滴滴的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现在,我们就拿学会阅读来说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婴儿能够很快地辨认出其看护人的不同声音,然后根据这些声音来建立不同的模式。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他们首先能用这些声音来解读口语,并最终来解读书面语言。深入了解这个过程不仅使我们能够提高每个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使我们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这些成长地图和许多其他步骤使我们能够帮助那些在学习中苦苦挣扎的孩子,帮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关键问题在于懂得如何扬长避短。什么是学习树

什么是学习树

本书中,我们利用"树",即"学习树"这一概念隐喻,具体阐述构成学习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学习树的树根代表儿童吸收信息和制定行动计划的各种不同方法(例如,怎样对其所听、所见、所闻、所触进行解码);学习树的树干代表思维能力,即日益复杂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重要的是,他们不仅要将思维能力用于学业课程,还要用于经营朋友关系及家庭成员关系之中;学习树的树枝代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基本的学业能力。

通常来说,树根是吸取营养物质的,它负责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在树根这一层次中,我们要讨论的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听(听觉的)或者视(视觉- 空间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干是儿童基本能力的核心,它负责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这样儿童才能正确地思考。树枝,连同其缤纷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代表具体的学术技能。一旦在这些领域产生困难,就很容易识别出来。为使学习树之树枝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就必须要求学习树的其他各部分健康强壮,其他的教育方法则往往忽略了这一根本事实。

学习树的理念适合所有的孩子:存在着学习障碍的孩子可以将障碍转化为优势;已经具有学习优势的孩子则可以继续强化已有的优势。通过确定各种行为模式,我们找到了新的发展方法,从而帮助那些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孩子。这些模块使遵守指令、阅读、写作、算数、理解科学和历史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成为可能。强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任何孩子,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的个体。

纵观全书,我们主要讲述以下内容:

●儿童的每一项关键能力和关键技能是如何发展的;

● 儿童的各种情感是如何既调动兴趣又促进学习的;

● 儿童是如何在各个思维层次上利用各种感觉和各项

运动技能的;

● 儿童是如何学会将推理和思想用于生活中的不同情

景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书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家长。不过,对那些战斗在教育一线上的教师们来说,书中的内容也同样有益。

书中提到的建议,你可以按照几种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其中主要的一种就是理解发展的概念,另一种是思考一下你的孩子在成长初期的各种行为模式。一旦你理解了这些模式,试着回过头来想一想你儿子或女儿在成长初期时的种种情形,这会有助于你确认造成孩子现在的学习障碍的根源。即使此时此刻你什么也没有想到,其中的某一模式也非常有可能成为你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按照传统的观点,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意味着要么提高他们的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例如视觉,要么加强某个特定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所有这一切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们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本书所介绍的发展的方法就是将感觉系统和对思考的全新理解融合在一起,从而找到解决办法,而这样的解决方法则是解决大多数学校所存在问题的核心。一旦解决方法确定,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就培养了孩子动态的思考能力。所以在本书中,我们用学习树来作隐喻,一旦树根、树干和树枝共同协作,学习树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要介绍萨莉的故事以及她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阐述学习树如何帮助萨莉这类有学习障碍的孩子。目前,即使在小学一年级,各种测试也备受瞩目,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这些测试的用途及其误用,其中包括智商测试。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玩耍在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儿童的玩耍以及与他们的日常互动,对此,我们称之为与孩子一起度过地板时光(Floortime)。上述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对孩子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强化学习树的树干,即各级思维层次。论述思维层次的几个章节,与第三部分论述学习树的根基亦即感觉系统的几个章节,为寻找"杰克不能阅读"背后的真正原因打下了基础。有的章节后还附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家长确认是否还需要再做另外的工作。

最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学习树之树枝,即孩子所需要的学业能力。另外,在全书的论述中,我们都会穿插着各种各样的例子。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学校课程设置如何与这些思维层次密切相关。本书中,我们使用的课程表来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席德威尔友谊学校(Sidewell FriendsLower School)。在此,我们谨向席德威尔友谊学校(以下简称友谊学校)的校长理查德· 洛迪什博士(Dr. RichardLodish)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另外,我们还要感谢友谊学校的老师,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

优秀的、有意义的教育应当满足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有了恰当的教育经历,孩子们就会沿着成长的阶梯一步步向上攀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孩子们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拥有思辨能力和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解决他们在家庭、工作和社会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足够的学习技能,以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从而使他们获得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世界。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原因可能是他感到读书非常困难。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是不懂得读书有多么困难或者多么容易的,他所知道的只是读书不好玩,所以他宁愿做些对他来说更能够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学习方面有所成就,并且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 1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人类找北史:从罗盘到GPS,导航定位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美]乔纳·伯杰(Jonah Berger)译者李长龙

原版名称You Are Here: From the Compass to GP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How We FindOurselves

ISBN978-7-121-32640-0页数336定价68.00元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10月



无形的影响

我想去找份波士顿地图,结果不出所料地迷路了。波士顿那些崎岖蜿蜒的街道有很多都没有任何标识,对准备不足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个个圈套。幸运的是,我很快就用智能手机找到了路,来到了马萨诸塞州历史学会(Massachuse s Historical Society)所在的博伊尔斯顿大街(Boylston Street )上那些伟大的乔治亚复兴式(GeorgianRevival )建筑前。

在历史学会的珍藏中,有一份破旧不堪的鞣制波士顿地图,由英国船长约翰·邦纳( John Bonner )绘制于1722 年。它是第一份由印刷机印出的波士顿地图。为满足波士顿居民和过往旅客的需要,邦纳的作品及其修订本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反复再版。

我没法在这份地图上找到历史学会或是它脚下的土地;在邦纳的时代,这里还是城市之外的一块盐碱滩。不过这幅地图确实详尽周密,邦纳的作品描绘了支撑波士顿海上贸易的几个港口和主要的地标建筑,包括教堂、初级中学和" 感化院"(Bridewell )--也就是监狱。他还记录了42 条大街、36 条小道、22 条巷子和3 000 座房屋我们无从得知他花了多长时间来搜集这些资料,但是邦纳在第一版地图发行时已经是80 岁高龄,三年后他就去世了。

作为数条船的船东、四任妻子的丈夫、安妮女王战争(QueenAnne's War )的老兵,邦纳一定对艰苦的工作早已习以为常。那个时代的任何制图师都必须习惯这样的生活,他们很难获得精确的地理信息,用于获取信息的工具也很少见并且相当简陋。

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我们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来绘制世界地图和局部地图。没多久以前,大块区域的地图靠的还是最简单抽象的感觉。而在今天,任何地图都充满了丰富可靠的细节。地图上的许多地方都被反复勘测了上千次,这些工作都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每天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当我查询智能手机里的街道地图时,它也在读取我的信息,将我的活动发送到谷歌(Google )的数据库,也就是开发这款手机软件的互联网公司。谷歌追踪了我去往历史学会的路途。它的服务器记录了我的每一次绕道和花在步行上的时间,将我的这次行程与几千个去往相同目的地的现存记录相比较。智能手机还能通过那些微弱的无线路由信号计算每一个发射机的位置,将这些信息用于地图绘制,其精度可以媲美卫星信号和航拍照片生成的地图。

在追踪我的过程中,谷歌可能并没有获得任何新的信息。然而每一个未曾出现过的互联网信号,每一次不合时宜的塞车都在为这张电子地图增添新的数据。记录我出行所花的时间也有其意义,因为去往某地的最快路径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谷歌给出的最佳路径和到达时间都是基于其历史数据算出的。如果周一下午4 点或是周日中午出发,一般来说,去那儿要花多久?成千上万的智能手机每分钟实时上传的数据,让手机提供的定位信息更为精确。

著名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曾经描述过某个王国的制图师制作了" 一张整个国家那么大的地图,地图上的每个点都与这个国家的每一处恰好对应"。这种尺寸的地图显然只是个奇思妙想。不过说到点对点细节对应以表现真实世界,博尔赫斯的完美地图现在已是触手可及。飞机和卫星一寸寸地给全世界拍照,同时装备有雷达和激光测距仪的传感车在大街上穿梭往返,拍下我们的前门和车道上汽车的数量。

全人类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手提包或口袋里都装着一个伪装成手机的定位传感器。这些人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每天勘测全世界的活动。我们都是自由制图师,继承了千年来那些更加聪明坚韧的专业制图师们的工作。

绘制地图十分重要,有时还非常危险。葡萄牙人费迪南德·麦哲伦( Ferdinand Magellan )没能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就死于非命;亨利·莫顿·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 )花了三年时间沿刚果河(Congo River )穿越非洲,他的探险队一半以上的成员死在了路上。

我们这些兼职制图师没有生命危险,只是有可能会失去隐私。我们口袋里的那些设备,在测量周遭环境的同时也在测量我们,生成关于我们时空方位的四维地图。我们一年到头的行动都被记录下来,揭示出我们生活的细节--政治倾向、宗教信仰,还有疑心病和坏习惯。

基本上都是谷歌这样的公司或是大型智能手机运营商在搜集这些信息。了解了我们的品位和习惯后,他们就能有针对性地给我们的手机发广告了。2013 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局(US NationalSecurity Agency,NSA)前技术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披露了一系列机密情报,揭露了美国情报机关也会调阅这些数据库材料,从而将数百万国民置于几乎从不间断的监视之下。NSA的举措也许减少了一点点恐怖袭击的风险,但是也在我们和政府间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手机成了一个电池驱动的告密者,通过记录行踪来泄露我们的秘密。

然而,人类在神秘莫测的定位技术上的胜利是个无与伦比的技术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要找到远方的某地或某人就跟登月一样令人却步,没有目的地的准确地图,也没有水路和陆路的地图。就算有了这些,人们也缺乏可靠的导航工具来确保自己没走错。直到不久前的19 世纪,我们的导航手段都还相当原始,地球上的大块区域还有待测绘。

到20 世纪这一切都变了。随着物理学上的新发现以及战争和贸易的需求,革新的导航技术开始大量涌现。无线电台成为飞机和船只无形的灯塔。精确的平衡陀螺仪取代了磁罗盘成为方位仪,使得飞行器能飞水平直线。基于陀螺仪的惯性导航系统指引潜水艇在北极下方航行或是向莫斯科丢氢弹。苏联在空间探索方面突破性的进展教会了美国科学家如何用空间信号为地球上的船只和飞机导航。在努力揭开铁幕的过程中,他们发明了能给整个世界拍照的航天相机。一家收银机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机无线会话通路,几个波士顿企业家采用这个技术来测绘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廉价智能手机的发明使所有人都拥有了数码导航信标。

这是一本讲叙有关非凡成就的书。我们会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们不懈努力,受商业和军事等各个不同领域的需求驱使,为我们提供绝佳的地图、完美的导航系统和定位技术,从而让我们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精确位置。

第1章是从远古到19 世纪末期的导航简史。有些惊人的突破很早就发生了,例如公元前3 世纪希腊科学家只用阳光和木棍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长。我们还能看到早期波利尼西亚水手使用贝壳和秸秆制作的地图,远航数百英里到南太平洋的岛屿上殖民。

第2章带我们来到20 世纪晚期,我们会看到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 )和其他先驱者如何意识到无线电作为导航工具的价值。无线电的出现恰好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帮助飞行员在黑暗多云的天空中寻路。对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来说,利用无线电波从固体表面反射的特性所开发的新定位系统可能比原子弹更重要。

仅仅有无线电导航还不够,在第3 章中我们会看到埃尔默·斯佩里(Elmer Sperry )、劳伦斯·斯佩里(Lawrence Sperry )和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Charles Stark Draper )这样的工程师是怎样开发出基于陀螺仪的独立系统。陀螺仪是一种快速旋转的圆盘,能够神奇地保持恒定的空间朝向。有了陀螺仪,飞行器无需人工干预就能以水平直航线飞行,还能让飞行员在航空仪表的帮助下于夜晚或恶劣天气中保持航向。此外陀螺仪还使得能够" 感知"船只或飞机每一个动作的惯性导航系统成为可能,该系统仅仅通过动作信息就能计算出船只或飞行器的精确位置。

最早的导航者通过规律运行的天体来定位。在第4 章,一个美国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天体导航技术。受苏联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启发,他们意识到卫星信号还可以用来为船只导航,甚至能指导飞弹瞄准。这就是子午仪(Transit )卫星-世界上首个卫星导航系统,而它绝非最后一个。第5 章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它比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更大更灵敏。出于战争目的制造的这种超精准卫星导航服务已经改变了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

在第6 章,我们将见证一个美丽的意外。数百万家庭和企业安装了Wi-Fi 网络将计算机和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同时参与了全世界城市的再勘测。几个波士顿商人意识到每个Wi-Fi设备同时也能作为导航信标。当这个点子被证实可行,他们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技术公司的竞争对手。

在第7 章,我们暂时将视角转到苏联。俄国人早就知道怎么干掉那些给军事基地和兵工厂拍照的美国间谍飞机。1960 年U-2 侦察机击落事件后,美国情报机关就被有效地致盲了。但仅仅数个月后,美国就发射了一颗间谍卫星在远离苏联飞弹射程外的位置拍照,范围覆盖数百平方英里。曾经是绝密的冷战技术,现在却为我们来年的度假计划提供精确的地图。

有人认为,地图绘制是个复杂的工作,最好留给专业人士去处理。果真如此吗?通过廉价的GPS 单元和互联网地图服务,每个人都能校正、增加地图细节或者重新绘制新地图,成为兼职制图师。在第8 章,MapQuest 和谷歌这样的公司将廉价的数字地图带给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工具,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进。我们还将看到自助地图如何成为了人权活动人士和救灾工作者的重要工具。通过电子地图和带GPS 的手机,我们能够轻易找到任何地方,而其他人也能找到我们。最后两章将讨论这种新的定位透明度有何意义。在第9章,我们将看到商人是怎样利用我们的行踪获利的。Foursquare 等移动应用公司和流行APP说服我们共享位置信息,随后发送定位精确的广告。同时,像Point Inside 和Wifarer 这样的公司通过对机场、卖场和其他大型建筑的内部进行制图,解决了个人导航最后的挑战。

但是那些追踪我们位置的人不一定会请求许可。在第10 章,我们会看到从FBI 到本地学校董事会的各政府机关是如何监测市民动向的。通过我们汽车里的GPS 追踪装置、无线通信公司乘乘提供的手机记录和车牌号的摄像记录,警方就像老大哥一样看着我们。虽然这可能是出于善意,但在不远的未来,如果政府机关能随时随地以低廉的代价追踪到每个人的位置,还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呢?在这个满是位置感知技术的世界上,保护隐私是一项我们永远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但在需要导航定位的时候,有那么一颗自由运转的行星,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制了图、拍了照,即使是地球彼端的旅者也能够依靠这些技术来找到目的地。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怎么到这儿的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6: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是著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经典著作,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涅是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在他学术生涯的中后期,既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也吸收了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新体系,本书经过了一版再版,共出了四版可见该书的畅销程度以及教育心理学和其他领域的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加涅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是其性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这里的性能包括认知、态度和动作技能。所以习得的性能这一概念成了该书的核心概念。习得的性能是一种内潜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品质,其存在是根据学习者外在表现或作业(performance)推测出来的。Performance既是加涅在本书的一个常用概念,也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常用概念,指与内在心理相对的外部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译为行为、表现、运用、表演、(测验)或成绩等。能力也是学习者一种内潜的心理品质,但它不涉及情感领域,不完全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一般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心理测量所测得成绩表现出来。加涅从人类的习得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结果。这五种学习结果也称五种习得的性能,他们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前四种学习结果与人的能力有关。加涅用五种学习结果来解释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教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但在加涅之前,这两个概念一直未得到科学解释。加涅所区分的五种学习结果实际上对知识和技能作了科学划分。这可以从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对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中得到证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分别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分类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所以我们常用的知识概念实际上是加涅讲的言语信息,也即是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在加涅看来,技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智慧技能,即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另一类是认知策略,即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类为动作技能,身体和肌肉协调的能力。三类技能的本质都是概念和规则对人的行为控制。信息加工心理学则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一切习得的技能。

    加涅认为,智慧技能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智慧技能包括四个层次。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的差异的能力。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此而有对事物作出分类的能力。再上一层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为时,我们便说,人在按规则办事。这就是技能的本质。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它是由许多简单规则构成的。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又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这就是加涅提出的著名的智慧技能学习层级理论。

在本书初版问世之前,学习心理学中的学派林立。各派理论家都认为自己抓住了学习的本质,可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然而实践表明,人类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这使学习心理学家认识到比学对复杂的学习现象作出分类研究。加涅就是研究学习分类的心理学家的最突出的代表。本书共分15章,作者用11章的篇幅阐明了每类学习的性质,学习条件以及他们的教育含义,从而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习论新体系。

    加涅认为他的五种学习结果是跨学科的。它要求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要按照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他明确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一直强调教是为了不教,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便使这一理想落实到了具体学科教学目标之中了。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

    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正因为学有许多有顺序的阶段,教才有这些阶段。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满足了某些阶段的要求则教的这个阶段就可以不出现。关于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加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预期的学习结果作出明确的陈述。在这一明确的目标指导之下,教师安排教学顺序,组织师生双方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测量和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表明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则教学进入下一循环。在加涅的教学论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明确陈述时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教学目标设置合理而陈述的可以观察和测量,那么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便自然解决了。

    但是,他的理论体系同任何其他学习论与教学论体系一样也存在缺点和局限性。比如,他强调学习的作用而对发展作用考虑很少,他强调对学习类型作分析,把复杂现象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研究不够。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比如在像学习数学这样地规范学科中加涅的理论容易运用,但在语文这样非规范的学科中就难以运用,关于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6: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之道(第2版)》是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 乔希·维茨金 (Josh Waitzkin)。本书2008年第一版题名为《学习的艺术》。

作者:  [美] 乔希·维茨金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原作名: The Art of Learning
译者: 苏鸿雁 / 谢京秀
出版年: 2011-4
页数: 190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0679240


乔希·维茨金(1976.12.04--),少年时曾8次在全国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他是《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一书及同名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18岁时,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乔希·维茨金的进攻性象棋》。20岁之后,他开发了"象棋大师",并成为其代言人。 "象棋大师"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象棋程序,目前已出第十版。他现在是一名太极推手大师,拥有众多世界冠军头衔。
目录  · · · · · ·写在前面的话
引言
第1部分 基础
第一章 无心之举
第二章 转败为胜
第三章 整体理论上与渐进理论
第四章 爱上学习
第五章 软区域
第六章 旋涡效应
第七章 改变本能反应
第八章 驯服野马
第2部分 第二领域
第九章 初学者
第十章 以退为进
第十一章 划小圈
第十二章 化困境为优势
第十三章 让时间慢下来
第十四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第3部分 万物合一
第十五章 自从容的力量
第十六章 释放压力
第十七章 激发最佳状态
第十八章 化情绪为力量
第十九章 万物合一
第二十章 决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8: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3 08:37 编辑





9分钟读完:《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https://www.douban.com/note/654569371/

作者简介  · · · · ·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论:它们如何影响动机、人格与发展》(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被世界教育联谊会(World Education Fellowship)选为年度好书。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也曾登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等新闻节目。目录  · · · · · ·引 言第 1 章 思维模式第 2 章 思维模式解析第 3 章 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第 4 章 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第 5 章 商业:思维模式和领导力第 6 章 人际关系: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第 7 章 父母、老师与教练:思维模式的传播第 8 章 改变思维模式出版后记终身成长

作者: [美] 卡罗尔·德韦克
出版社: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
原作名: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译者: 楚祎楠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328
定价: 4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009652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0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人文六讲

作者:  李欧梵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7
页数: 248
定价: 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洞见
ISBN: 9787300154381








2李欧梵,著名人文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此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呓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人文文本》等。
作者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当下社会意义的议论。作者更在每章末尾,为读者开列相关领域的书籍、音乐或影片,令人如坐哈佛、北大课堂,聆听大师教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4:23 编辑




http://vdisk.weibo.com/s/z8r9F9jQgaPRi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3,《差序格局》。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4,《家族》《男女有别》。这两篇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问题。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得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在“男女有别”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渡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5,《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5:27 编辑








《经验与自然》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创作的哲学著作,1926年初版,1929年修订再版。全书包括一篇原序和十章。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验的自然主义”(或称“自然的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该书宣称,经验的自然主义是凌驾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第三条哲学路线;它把自然与经验融为一体,用一个“兼收并蓄”的经验囊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全都从这个“统一的经验整体”分化出来。书中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适应活动的产物,反对把经验单纯视为心理现象,主张经验首先是行动过程,并提出了工具主义的真理观。
《经验与自然》是一本阐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著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5:00 编辑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是2017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作者王作冰。
本书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开发多元智能,提升AIQ(人工智能商数),培养创造力、沟通力与学习力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本书参考古今中外教育思想,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十大教育纲领,让今天的孩子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有竞争力,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推荐序一关注人工智能崛起的现实影响李开复/1
推荐序二无论愿意与否,人工智能时代确实已经到来杨向阳/3
推荐序三培养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才徐扬生/5
序人工智能崛起,启动新一轮教育革命迫在眉睫/1
上篇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引发新一轮教育革命/1
第一章工作革命:未来的职业生涯大不同/5
“好工作”的兴起与没落/7
行业工资单里的秘密/10
人工智能将让今天的大部分工作消失/13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17
三大基石:人工智能的“智力”从何而来?/20
三大能力:人工智能全面挑战人类智能/43
三大弱点:人工智能的“人性缺失”/66
第三章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力/77
一个策略:竞合/79
两块基石:AIQ+多元智能/83
三大能力:科技越是发达,人性越要绽放/90
第四章新一轮教育革命: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101
用教育革命应对工作革命/104
教育要提前20年布局: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107
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有什么优势?/109
下篇AI教育革命十大纲领/115
第五章开展AIQ教育:动手养成信息化思维/119
纲领1.从边缘到主流:AI教育进课堂/121
纲领2.从动脑思考到动手思考/126
第六章开发多元智能: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天赋/131
纲领3:从平均主义到一专多能/133
纲领4:从管理孩子到领导孩子/141
第七章培养创造力:提升非定量信息处理能力/151
纲领5:从标准化到非标准化/153
纲领6:从好成绩到好问题/162
第八章改进沟通力:提升信息处理的效率与效果/171
纲领7:从温室到社群/173
纲领8:从重理轻文到文理兼修/181
第九章增强学习力:适应信息的快速且持续更新/191
纲领9:从主课教学到专题学习/193
纲领10:从赢在起跑到赢在长跑/19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5: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7 16:05 编辑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26/137893105.shtm



《教育:非常痛,非常爱》是201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开东。本书是江苏省知名教师王开东继刚获得“江苏省首届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的《深度语文》之后,又一深度力作,以六辑内容诠释自己对教育体制、教育现状、教育前景的理解与祈愿。

序:睿智与纯真李镇西/001
时评——答案在风中飘
范美忠:把生命的一切都击溃/002
从开平事件看杨不管的心灵挣扎/009
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我们输掉了什么/013
说谎基因和色狼元素/018
汶川短信:真实的谎言/023
校长不识字,博士乱翻“书”/026
大刀向老师头上砍去/029
隆平一落选,上帝就发笑/037
马英九和陈云林礼物之文本细读/041
盐城跳楼和重庆弃考/043
随笔——不服从江湖
郭靖身上的教育元素/050
道德教育,何时春暖花开/053
中国制造和中国教育/063
佛祖是个好老师/066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070
打与不打,是个问题/074
演讲家邹越的局限/079
教育随想录/083
孔子一堂“失败”的课/087
不胜人生一场醉
——关于范美忠的问答/091
杂谈——不做教书匠
四大名校批判/096
中国教育缺什么/101
假如学生是乌鸦/104
东西方民间文学中爱的差异/107
教师的人格力量/109
天鹅是怎么飞不起来的/113
惊心动魄的死亡教育/116
李小龙何以传奇/120
孔子的眼光和我们的伪道德教育/125
人物——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
庄子:相看两不厌/130
苏轼:为谁流下潇湘去/134
郁达夫:佯狂难免假成真/144
张爱玲:如朵云轩信笺上的一粒泪珠/150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153
凡·高:像向日葵一样明亮/165
普希金:俄罗斯的花朵和十二月党人的春天/169
尼采: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174
李镇西:平民教育家的一个传奇/177
叙事——没有一片树叶,独自变黄
“不要脸”的风波/184
教师猛于虎/186
教育要警惕黑猫白猫论/189
绝不培养告密者/19l
假如学生不喜欢学校/194
捡起一张纸,奖励1000元/199
闲话江苏省优课评比,207
一次华贵的生命体验,214
小白兔里的教育学,217
你的鸡蛋清是什么,219
视界——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最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读《小王子》/226
生命中最美丽的课程——读《相约星期二》/233
伤心岂独李斯人——读《李斯列传》/238
生命,怀念一种透明——评莫泊桑的《在乡下》/242
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读海子的《村庄》/251
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评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256
美丽是一场战争——评《西西里美丽传说》/258
狂飙为我从天落——评《恰同学少年》/267
失火的天堂——评《小鞋子》/276
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电影《阿甘正传》评析/280
我们在黑夜的大海上相遇(代后记)——告别父亲/28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21: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0 11:12 编辑


人文地理杂志2019.06,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7: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知识意义的视角
作者:郑太年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7/1
ISBN:9787544410359开本: 0
原价:26.00 元
学校学习的反思与重构:知识意义的视角
本书以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反思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及重构学校学习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并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蕴。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操练为主要活动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校学习中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重构?  
  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从对人类知识建构的分析入手,探讨知识建构的特点,即对象性、社会情境性、社会协商性、社会选择性。然后结合哲学、语言学中关于知识与语言意义的观点,提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若干关系之中,包括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知识与知识陈述者、知识形式(如文本)的阅读者/听者的关系,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环境的关系,知识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等。正是人类在自然场境的学习中,知识的意义得到呈现。  
  第二章分析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状况。由于学校教育组织、知识发展、有关学习者和教学模式的观念等原因,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并导致学习的异化。同时,本章还对回复意义的努力方面的两个传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借鉴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构架,提出了在三个世界联系和对话的基础上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的建议。以上两章论述了对知识意义的探索和从知识意义视角对学校学习的反思,第三、四、五章则以上述两章为基础,分别从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三个方面探索了回复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路径。  
  第三章阐述重建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对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的追求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并在当代课程教学改革中得以体现。本章结合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通过双重真实实现这种联系:一是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即实现知识与世界的关联;二是活动意义上的真实,即以实践者和知识建制者建立联系的方式建立知识与世界的联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双重的真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第四章探讨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构学校学习。本章将文化与课程的研究从课程内容转向学习方法,将学习科学中强调的知识依赖拓展至主体情境,指出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形塑了他们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而这些方面构成了学习者的主体情境。将教学视作对课程教材主体情境化再开发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所在社会的文化特质保持敏感性,尤其是关注文化特质对于学习方式的影响,有助于使学习适应学习者的主体情境。  
  第五章首先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将学习作为活动的多层意蕴,包括作为学习目标的知识向任务的转化、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同时关注、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非预定性等。接着重点探讨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所要求的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学习活动社会性的具体要求: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一互动。最后结合前面各章和本章的观点提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是活动形态、实践指向、社会属性。  
  概言之,本书以知识意义的新视角分析学校学习的根本问题,并从这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重构学校学习的框架;借鉴学习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指出通过三个世界的联系与对话来回复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观点,并提出了学习要走向双重真实、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等重构学校学习的具体方略。  
作者简介  
郑太年,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下列领域的探索:学习科学、学习科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变革、教育经济问题的国际研究。近年发表的论文均围绕学习科学视野中的课程教学转型这一主题,分别论及学习中的意义、学习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和教学的变革、作为活动的学习、课程/学习与文化研究的变迁。  
编辑推荐  
本书以学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反思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科学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重构学校学习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蕴。全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操练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校学习中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重构?全书从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立足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回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三个方面,探寻了回复知识意义、重构学校学习的路径。
图书目录:

导言
第1章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1 知识的建构性
 1.2 知识建构的特点
  1.2.1 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2.2 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1.2.3 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1.2.4 知识的社会选择
  1.2.5 归纳
 1.3 知识的意义
  1.3.1 知识意义的内涵
  1.3.2 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1.3.3 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
第2章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2.1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异化
  2.1.1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
  2.1.2 异化:从劳动到学习
  2.1.3 知识意义的缺失和学习的异化
 2.2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2.2.1 知识的发展
  2.2.2 学校教育的组织
  2.2.3 关于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2.3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2.3.1 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3.2 建构知识与世界的关联
第3章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3.1.1 建立关联——教育目的决定的一贯追求
  3.1.2 “回到世界”——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3.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3.2.1 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3.2.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3.3 走向双重真实
  3.3.1 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
  3.3.2 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
第4章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4.1 研究背景:文化与课程、学习
  4.1.1 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4.1.2 学习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4.2 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4.2.1 学习的知识依赖
  4.2.2 主体情境——拓展的观点
 4.3 主体情境
  4.3.1 社会文化环境为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4.3.2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4.3.3 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4.4 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蕴
  4.4.1 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4.4.2 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蕴
第5章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5.1 作为活动的学习
  5.1.1 活动理论的发展
  5.1.2 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习
 5.2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5.2.1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5.2.2 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5.2.3 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5.3 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一互动
  5.3.1 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5.3.2 合作一互动
 5.4 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12: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7 13:10 编辑

两本慕课等相关书籍,因为体积大只放文字txt仅供参考。
介绍参见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174-1-1.html  3楼


介绍参见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175-1-1.html   6楼

2015年整理的
微课 相关书籍介绍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176-1-1.html

翻转课堂相关书籍介绍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175-1-1.html

慕课相关书籍介绍
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12174-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7-19 21:18 编辑


英语本书原载1914年的《中国评论》,1915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本书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当然,对于我们现在的读者,这首先该是一本极为宝贵的英语读物。

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是2012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辜鸿铭。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作者:  辜鸿铭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李晨曦
出版年: 2010-1-1
页数: 115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壹力文库
ISBN: 978754263131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09: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科学回归人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012/136873042.shtm

让科学回归人文

作者:  吴国盛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1999-4-1
页数: 287
定价: 1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14035240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0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8-11 16:01 编辑

  《忧郁的热带》


王志明译/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扫描版本

https://vdisk.weibo.com/s/c_KBu5hX179rM

https://vdisk.weibo.com/s/aHB7bQlCPaU_G

电子书(epub及转换docx)



文字识别未校正txt

https://pan.baidu.com/s/1qXjhk
版本一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法)
译者: 王志明
ISBN: 9787108020987
页数: 575
定价: 29.8
出版社: 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05-06-01
版本二

   
              作者: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第15卷
                               译者:                        王志明   
              出版年: 2009-09
              页数: 522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ISBN: 9787300110073


版本一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版本二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之一。逝世于2009年。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下称“文集”)中文版在作者将届百岁高龄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文集”的出版标志着中法人又学术交流近年来的积极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与世界学术接轨的实践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关于作者学术思想的主旨和意义,各位译者均在各书译后记中作了介绍。在此,我拟略谈列维斯特劳斯学术思想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发展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社会影响1955年10月,构思于战前的《忧郁的热带》正式出版,作品立即获得成功,所有重要的评论家都长篇累牍地盛赞这本书,最热情的褒扬来自龚古尔学院龚古尔奖的评委们对未能授予《忧郁的热带》感到遗憾,只因为它不是小说。
《忧郁的热带》成书于半个世纪前的1955年,列维-斯特劳斯年轻时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几个原始部落寻找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并记录了当地历险,它名义上是一本人类学、社会学和结构学的专业“游记”,但比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名著还要优美,比一般的哲学思考还要深远,因而全球闻名。此书目前在北京、上海、台湾和香港的书店至少可以找到5个不同的中文版本,砖块一般沉厚。许多人初时把书捧上手是因为它的“旅行奇闻”,可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却意外地将人们吸引,不同肤色、语言的读者自觉将之背诵,书中关于落日的描写有一段长达4页,这4页以小说家的浪漫和画家的热忱描述了光和色、天和地,充满杰出的文学魅力,不少人因为这“4页日出”提问列维-斯特劳斯:以您的文学天赋不用来写小说岂不可惜。列维-斯特劳斯自负地若无其事地答:如果我的文学天赋在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水平之下,还不如做人类学家为宜。
列维-斯特劳斯长期对社会、文化的比较研究广泛影响西方思想界,据说戴高乐就很喜欢《忧郁的热带》,对这本“文学的”科学著作爱不释手;美国的左派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前几年还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推荐,许多人竟然是看了桑塔格的文章后才去找列维-斯特劳斯的书来读。作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研究的题目听起来都艰涩复杂:无意识结构、超级理性主义、二元对立关系等等,他的书目如《结构人类学》、《当代图腾制》、《原始思维》也不易懂,不过读过的人都称“趣味横生”,比如中文译本《神话学》四卷:“生和熟”、“蜜蜂和湮灭”、“餐桌礼仪的起源”、“裸人”,这些“科学著作”的读者已经超出人类、社会、结构学专业的学生了。[3]

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他的结构主义思想受到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心理学,二是哲学,三是马克思主义。 1908年11月28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犹太画家。后来列维—斯特劳斯随家定居巴黎,并在巴黎读完中学与大学,直至获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职位。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迄今。他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民族思想英雄”之代表应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5: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vdisk.weibo.com/s/BNDGbBF959pwW



《城市的胜利》是2012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爱德华·格莱泽。曾经获得过2011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提名。
该书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内容简介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与人口、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投融资遭遇瓶颈……《城市的胜利》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格莱泽教授富有建设性与震撼性的观点必将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启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幻想,回归理性环保主义的观念。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们的公寓面积小、家庭规模小、空间距离近、驾车机会少,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农村或郊区。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在中等规模的城市高楼里居住,而不是引导人们购买大型的郊区豪宅。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它们将会面临一种对全球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是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乡村,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
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建筑保护政策会损害城市的发展!
建筑保护主义者主张限制新住宅的开发,但过分的建筑保护政策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但她反对高层住宅的观点是错误的。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应空间的发展,造成了民宅和办公房屋价格的增长。建造足够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楼,可以减轻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从而将城市的住宅价格维持在一个人们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一味地开发建设往往会得不偿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标志是它拥有相对于其经济实力来说过多的住宅和基础设施。如果供应过剩而需求不足,那么利用公共资金建设新的项目没有任何意义。以盲目开发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振兴计划是非常愚蠢的。城市的规划者必须从实际出发,追求适度的成功,而非一时的轰动;他们应该寻求小型且实用的项目,而非用昂贵的骰子去赌城市的未来。市政府的职责不是为根本无法弥补其成本的建筑或铁路项目提供资金,而是关爱它们的居民,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富裕和强大起来。
★打造优秀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够吸引与培养人才的学校!
城市的成功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不仅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前景,还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教育可以创造民主,包括一个更加可靠、更少腐败的政府。因此,学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最终将会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较好的学校也会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他们会马上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

作品目录
序言 城市胜利了吗?
  引言:我们的城市人群
  Chapter 1 他们在班加罗尔制造的是什么?
  知识输入的门户:雅典
  巴格达的智慧之家
  长崎的学习
  班加罗尔是怎样成为一座新兴城市的?
  教育与城市的成功
  硅谷的崛起
  明天的城市
  Chapter 2 城市为什么会衰落?
  铁锈地带是如何崛起的?
  汽车出现之前的底特律
  亨利·福特和工业城市底特律
  为什么会发生骚乱?
  城市的复兴:1970年之后的纽约
  科尔曼·扬的义愤
  科利效应
  宏伟的建筑群
  留守铁锈地带
  收缩规模,寻求成功
  Chapter 3 贫民窟有何好处?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进步的平台
  理查德·赖特的城市之旅
  美国贫民区的兴衰
  内城
  政策是如何加剧贫困的?
  Chapter 4 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金沙萨的困境
  治疗患病的城市
  街道的整洁与腐败
  道路越多,交通问题越少?
  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
  健康方面的好处
  Chapter 5 伦敦是一个奢侈的度假胜地吗?
  规模经济和全球大剧院
  分工与咖喱羊肉
  鞋子与城市
  作为婚姻市场的伦敦
  高薪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坏事?
  Chapter 6 摩天大楼有什么好处?
  摩天大楼的发明
  勒夫考特的雄心壮志
  纽约的管理
  对高度的恐惧
  保护的危险性
  关于巴黎的再思考
  孟买的管理不善
  三条简单的法则
  Chapter 7 为什么平面扩展会大行其道?
  汽车出现之前的平面扩展
  阿瑟·莱维特和大量建造的住宅
  围绕汽车重建美国
  欢迎来到伍德兰兹
  解释人们的喜好:为什么有100万人搬到了休斯敦?
  阳光地带的住房为什么如此便宜?
  平面扩展有什么不足?
  Chapter 8 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田园生活的梦想
  肮脏的足迹:碳排放的对比
  环保主义导致的出乎预料的后果
  两种环保愿景:亲王和市长
  最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寻求更加明智的环保主义
  Chapter 9 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帝国之都:东京
  管理有方的城市:新加坡和哈博罗内
  聪明的城市:波士顿、明尼阿波利斯和米兰
  消费城市:温哥华
  成长中的城市:芝加哥和亚特兰大
  过犹不及的迪拜
  结 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给城市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通过全球化来实现城市化
  重视人力资本
  帮助贫困人口,而非贫困地区
  城市贫困的挑战
  消费城市的崛起
  邻避主义的诅咒
  对于平面扩展的偏见
  绿色城市
  城市的礼物
  致 谢
  注 释
  参考书目
  索 引[1]

作品影响
《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是一本由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所写的书,入选2011年《经济学人》杂志非虚构类最佳图书以及2011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提名,出版21个月长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城市规划与发展类图书”第一!
2012年,该书入选新浪2012年度中国社科好书榜。[2]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参考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发表于 2019-8-16 2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9楼是视频还是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59 , Processed in 0.1212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