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7|回复: 3

[读书推荐] 读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第三篇 形成时期的地理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9 1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篇 形成时期的地理学
第十章 马列主义与地理学101
第十一章 地理学的相关科学108
第十二章 地理学的结构体系117
第十三章 地理学的科学性质131
第十四章 中国形成时期的地理学144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马列主义与地理学
p101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理环境的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其研究中,无不与地理环境的研究发生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外部自然界或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个经常的、永久的和必要的条件。
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 E.James)在《万千世界——地理学思想史》(All Possible Worlds,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一书第一章“一门称为地理的学科”中写道,“在伟大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中(他们几乎全对地理学有所贡献),有两种地理研究的基本传统;数学传统和文学传统。
哲学家是地理学家,不仅在古代是如此,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都是在地理学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哲学家;在近代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康德,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一生都执着地研究哲学,但职业之一却是自然地理学教授,而且还是很有造诣和贡献的地理学家。
由于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经常的、永久的和必要的条件, 因此地理环境的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密切。而地理学的分支科学—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更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十分密切。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地理学以生产布局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布局一般认为是由生产方式所制约、所决定。正因为如此,学术界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地理学的灵魂。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布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经济地理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p102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丰富的地理学内容。首先是他正确地阐明了地理学的科学地位。
p103
恩格斯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深刻、全面,可以说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 在恩格斯的笔下是采集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一切花粉酿制而成。大家知道自然界,在哲学上是地理环境的同义词;而所谓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认识的基本观点。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学,在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其地位与作用,当然受到恩格斯的格外重视。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产生了,恩格斯精辟地写道:“新的自然观在其基本点上是完备了:一切坚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证明了整个自然界是在永久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接着他又写道:“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间断的流动中,处于不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p104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产生了,恩格斯精辟地写道:“新的自然观在其基本点上是完备了:一切坚硬的东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证明了整个自然界是在永久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接着他又写道:“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灭中, 处于不间断的流动中,处于不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而在我们这里却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人类的科学史上, 是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正确揭示了自然界过去的整个历史,而且,还使人信服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未来。
。对《地理学思想史》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唯心论自然观的结束,唯物论自然观的确立。

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课题,并因此导致了地理学的分化,即专门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和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包括两个彼此相联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一是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论文——导言》中,已表述得非常完善,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唯一有智慧会劳动的高级脊椎动物,人可以改造自然。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哲学上一般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p105
人类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征服,可以增强自己的劳动技能。马克思写道:“并不是绝对的土壤的肥沃性,而是土壤的差异性、土壤的自然物产的多样性,构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由于人类所借以进行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变更,这种多样性就帮助人类增加本身的需求、能力、劳动资料与劳动方法。”列宁也写道: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了自然界的主人。”
“地理环境是不是决定社会面貌、人们社会制度性质,以及由一个制度过渡到另一个制度的主要力量呢?”斯大林回答道:“地理环境当然是社会发展底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而且它无疑能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底变更和发展要比地理环境底变更和发展快得不可估量。”毛泽东同志也认为:“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 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则显得很微小,前者是以若干万年为单位而显现其变化的,后者则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在革命时期)内就显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p107
马克思主义为地理学研究树立了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正确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论是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也不管是地理学的理论探讨,还是地理学的实际应用,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六版。
[2]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55年版.
[4]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19年中文版.
[6]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7]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21: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地理学的相关科学
p108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但地理环境之大、之广、之深,绝非某一门科学、少量科学研究人员可以完成的。通常将地理环境理解为:
(1)自然环境,或称为自然界,或称为自然景观;(2)人为环境,或称为人文界,或称为文化景观。也就是说,地理环境等于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之和。
大家知道科学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通常包括整个地学
(Erdkunde),即地文学(Physiogrcraphy)、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cology)、地理与地质
(Geography der Geology)、地球科学(Earthscicnce)。目前,如地质与地球科学都已成为独立的科学,并已成为地理学的相关科学;
理学的相关科学,还包括生物学的有关分支科学,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特别是生物地理学;包括研究社会现象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史学、军事学、宗教学等也都是地理学的相关科学。地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毫无疑问,自然是相关科学。地理学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下列四个属于工具的相关科学:一是地图和地图学,包括测量学、绘图学;二是技术科学,特别是各经济部门的生产工艺,如农业生产原理、工业生产原理、运输生产原理等;三是世界上的各种语言, 以充分运用全世界人民的聪明才智;四是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不断改进地理学的研究手段,如计算技术、遥感技术等的引用。
“日心说”产生的时代恰与地理大发现同时,理论上的大突破与实践上的大突破结合起来,这就是由洪保德与李特尔创立的科学地理学的产生基础。
p109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反复强调康德和拉普拉斯创立的“星云学说”,是打破统治欧洲科学的神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也是唯物论自然观开始形成的标志。事实上,自从“星云学说”诞生后,地理学里诸如上帝创造一切,以及种种毫无根据的灾变学说等地理学理论, 很快便消声匿迹了;科学的地形学说、大气运动学说、自然界的有机组成的学说等,都先后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星云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地理学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的一场影响深刻的革命。
p111
俄国著名学者B.B·道库恰耶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
вичДокучаев,1846—1903年)创立的学说。他本是著名土壤学家,是发生土壤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毕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在对土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于1898年发现了地带性规律。
他在《自然带学说》(Учениеоэонахприродыгеог-ра фгиэ,)一书中写道:“由于地球与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由于地球的运转及其球形,使气候、植物和动物在地表上的分布,都按照一定的严密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着,因而使地球上分为一些地带,例如寒带、温带、副热带、赤道带等。但如果成土因子呈带状分布时,那么它们的成果——土壤——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这些地带多多少少与纬度圈是平行的。”道库恰耶夫是在从历史发生的观点研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规律的。
p112
大陆漂移学说是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fredLothar
Wegener,1880—1930年)提出的解释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一种假说。魏格纳是著名气象学家柯本(WladimirPeter Koppen,1846—1940 年)的学生和女婿,从小就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产生到极地探险的强烈愿望,曾于1906、1912、1930年三次考察格陵兰,最后由于心脏病发作,于1930年10月30日不幸逝世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
“大陆漂移说”首先于1912年发表在德国《彼得曼地理文摘》和《地质杂志》上,1915年又经过全面、系统的论证,写成了《海陆的起源》
(The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一书发表。这一假说是根据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轮廓非常相似等资料,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所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上,犹如冰块浮在水上。最初,约在一亿五千万年以前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个连续的整块古陆,叫联合古陆或原始大陆,由于其上有裂缝, 可能由于地球自转和日、月引力的影响,裂缝扩大,分离成几个陆块, 并渐渐产生离极散开,向西漂移,形成现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格局。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轰动。支持这一学说的人认为,这一学说很有创见,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将会引起科学发展的飞跃;反对这一学说的人认为它只是一种离奇的“狂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不足以驱动大陆的漂移, 并将它斥之为地质学上的无稽之谈。这一学说随着魏格纳的逝世,消声匿迹了20多年,至60年代,由于古地磁研究的结果,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活。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板块学说。
p113
1.“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一个学派,其基本观点是
以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政治哲学家琼·博丁(Jean Bodin,1529—1596年),认为住在南方的人受土星影响,过宗教修心生活;北方人受火星影响,好战和善用机械;中部的人受木星影响,能在法律的统治下过文明生活。1625年纳撒内尔·卡彭特(Nathanael Carpenter,1589—1628年)则提出气候带决定民族特征。1719年法国神父德·博斯(de Bos)则提出自杀受天气决定。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1689—1755 年),他在《论法的精神》(Esprit der lois,1748年。旧译《法意》、
《法之精神》)一书里,企图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为地理条件决定一个民族的道德面貌、法律性质和政体特点。德国哲学家、神学家赫德尔(Johann Gottiried von Herder,1744—1803年)在《关于历史哲学的观念》(Ideen zur Philosop- hie der Geschichte,1784年)一书中,也认为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是决定的。英国历史学家亨利·巴克尔也在《英国文明史》一书中,主张气候、土壤和食物影响人类的物质文明,而自然界的外貌影响人类的精神文化。
由李特尔和拉采尔(Friederich Ratzel,1844—1904年)创立的人文地理学;和由拉采尔、叶伦(Rudolf Kiellen, 1864—1922年,瑞典人)、豪斯浩佛(Karl Haushofer,1869—1946年,德国人)创立的地缘政治学;以及由美国学者亨丁顿(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 年)首先创立的地理社会学等地理学分支学科,皆由地理环境论起源。
p114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里认为:“马尔萨斯著名的有关人口的理论,特别是《人口论》的第二版, 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详细地研究了世界各国的人口,因而,它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地理著作。”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 影响极大,是其理论的支柱之一。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使用的有关人口分布(PopulationDistribution)、人口重心(Center of Population)、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人口统计(Population Statistics)、人口普查(Census)等概念和方法,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区位论一般分农业区位论(Theory of Location of Agricult- ure) 和工业区位论(Theory of Location of lndustry)。农业区位论是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屠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en,1783—1850 年)于1826年在其著作《孤立国》(Der IsolierteStaat)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屠能曾在德国北部多年经营农场,据此他假想在一个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孤立国”,(指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类型将因距城市远近而异,呈有规律的同心圆状分布,并论证其经济效益。这一理论基本点是认为农业分布决定于市场距离即运输费用大小。嗣后又经布林克曼(T. Brinkmann)加以补充,认为除了市场距离这一因素外,决定农业区位的还有自然条件、经济开发程度和经营者个人条件等因素。劳尔(E. Laur) 及韦贝尔(L. Waibel)还依据这一理论,以欧洲的市场为中心,划分了世界农业区。这一学说建立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条件都有很大变化,但在以商品生产占绝对优势的资本主义农业中(尤其是城郊农业),仍存在类似的特点。
屠能
将围绕中心市场(城市)的农业划分为七个同心圆地带:
第一带,最靠近市场中心,应布局不易运输、容易腐烂的农产品—
—蔬菜、鲜奶等。
第二带,为薪炭林带。当时城市民用和工业用燃料皆为木柴,运柴工具是马车。
第三带,为粮食与饲料作物集约生产地带。没有休闲的土地,实行六年轮作制。
第四带,农牧交错地带。谷物、奶油、奶制品为主产品,有休闲地, 实行七圃轮作制(四圃休闲),一般产量只第三带的1/2左右。
第五带,为牧场和三圃轮作制谷物生产带,有二分之一的土地休闲。第六带,生产脂肪、肉、毛为主的畜牧带。
第七带,为狩猎带。
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较农业区位论晚半个世纪。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龙哈特(Lanhardt),他于1882年在《工业企业合理区位之确定》

一文里,提出这一概念。最著名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
1868—1958年),他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一书;1914年又发表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概念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其主要论点是:工业区位决定于原料与产品的运输费用、劳动力和集聚三个因素, 其中尤以运输费用最为重要,认为工业企业是按照生产成本最低的原则来布局的。
自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问世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很快被奉为经典, 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梯队,其中最著名的著作有:
1933年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1935年巴兰特尔(Palander)的《区位理论概述》;1940年廖士的《区位经济学》;1948年胡佛(Hoover)的《经济区位论》;1958年贝里(Berry)的《试论中心位置理论和最优分布》;1960年伊萨德(Isard)的《区位和空间经济》;1971年史密斯(Smith)的《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
p115
从地理学思想史的角度,一方面须知科学间的彼此联系和互相渗透,是科学学的一个普遍规律,地理学自不例外;另一方面作为地理学者,务须密切注视相关科学的发展动向,随时准备引进新理论,运用新技术,改革研究的手段,不断地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Nicolaus Copernicus,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 m, 1543.
[2]Immanuel Kant,Di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1755.
[3]Charles Robert Darwin,origin of Species, 1859.
[4]M.J.Newbigin,Modern Geography,1913.
[5]ВасилийВасилъевичДокччаев,у ъениеоэонахприроды,географгиэ, 1898.
[6]Alfred Lothar Wegener,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1915.
[7]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Esprit der lois, 1748.
[8]Thomas Robert Malthus,Essay on population,1798.

[9]Johann Heinrich Von Then,Der Isolierte Staat,1826.
[10]萨乌式金:《经济地理学导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年.
[11]C.B.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958年.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21: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地理学的结构体系
p117
地理学由最初的地理知识产生,到19世纪中叶洪保德与李特尔对科学地理学基础的奠立,这里有长达数千年之久的漫长时间,地理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地理知识的积累和已知地域范围的扩大。由洪保德、李特尔创立的科学地理学,已给人们提出了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有机的自然整体,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发达,科学的进步,地理学开始规律的探讨。而规律的探讨,就必须深入的研究;而研究的深度发展,在技术手段的限制下,只能将注意力聚集在某一因素或个别地域上,于是地理学出现了向部门和区域两个方向发展的途径。这种情况可以说贯穿了地理学发展的整个形成时期。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 年),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卡尔斯鲁厄,在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交界处。出身于贵族名门,本人就是男爵。他和洪保德的类似之处是注重野外实地观察,曾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进行过地质考察;曾7次到中国进行以地质为主的考察;还对美国的加里福尼亚进行了实地地质研究。因此,李希霍芬的著作,可以说是他实地考察的结晶, 内容丰富翔实,有的直至今天仍有参考意义。
李希霍芬的主要著作是《中国》一书,全称是《中国:个人旅行的成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China:Ergebnisse eigen- 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dte Studien),自1877年至1912年分五卷和地图集陆续发表。
李希霍芬的学术地位在于他的学术成就。首先,他把洪保德、李特尔等人所论述的地理学
=宇宙学和地理学=地球科学这样两个概念摒弃了,认为地理学是地球表面的科学,即“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
李希霍芬确认,地理学(Erdkunde)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
第二,是李希霍芬把地理学研究的方法由因果论提高到探明形成过程的发生学原则。
第三,他将地理学分为特殊地理学和普通地理学。特殊地理学,也称描述地理学,他将其定义为“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不论它多大或多小,也不论它是大洲、小岛、有自然边界的内陆区域、人为划定边界的国家、一条山脉、一条河流的流域或一个海,都是作为较小区域单元的集合体,并根据其可见的外貌(其中包括人类的文化成就)来进行研究的。”他认为描述地理的研究方法,一是地球表面是由许多区域组成的, 把这些区域并到一起就构成整体;二是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区域都是自然的六要秦(事物或现象)的集合体,对它们只能全面考虑地来进行描述。普通地理学也称分析地理学,他认为普通地理学从形态、物质、变化的力或原因、运动这四重基础研究地球上稳定出现的现象。他以为普通地理学需要运用综合与分析的研究方法,无疑地综合研究方法占着主导地位。
李希霍分曾长期对中国进行以地质为主的考察,后来又几乎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中国》一书;并出版了《中国地图集》;《李希霍芬书信集》也是有关中国的专著。
p118
他第一次以一个外国学者身分向世界报告了中国的煤炭资源,并绘制了中国煤田分布图。他的书信集里,有关于中国的丰富的经济地理内容。后来将毕生精力从事中国西部地区实地考察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Sven Hedin),就是深受他的影响的。李希霍芬虽然非常赞赏中国的文明,鼓吹中、德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但他梦寐以求的目的是要德国在远东得到一个立足点,他将目光射向华北门户,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山东半岛胶州湾,后来德国侵略者侵占胶州湾,当然是采纳了他的意见。
p119
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4
—1904年),一生著述极丰,是地理学史上鲜有其比的高产学者;他的贡献和影响,甚至可以和洪保德、李特尔这样光采照人的地理学大师相较,也不觉逊色;但他却是地理学史上争议最大的学者。
拉采尔的代表作品是《人类地理学》,共两卷。第一卷的全名是《人类地理学——地理学在历史学上的应用导论》(Anthro- pogeographi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yto Histoly), 发表于1882年;9年后发表第二卷,书名是《人类地理学——人类的地理分布》( Anthropogeographie—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ankind)。其他主要作品有:《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Die Erde und das Leben :Eine VergleichendeErdkunde)(1901—1902年);
《政治地理学,或国家、贸易和战争地理学》(Politische Geographie oder die Geographie der Sta- aten,des Verkehrs,und des Krieges)
(1903年);《德国,乡土地理导论》(Deutschland :Einf╤rung in die Heimatkunde)和《短篇论文集》(Kleine Schriften)。
拉采尔虽然学识渊博,著作甚丰,但他毕生从事的是地理学的分支科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近百年来,公认他“是所有对人文地理学有贡献的人中最伟大的一位((英)R·迪金森语Robert Dickinso, 1905年—),也是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的人。” 他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科学的政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的创始人。拉采尔的代表作《人类地理学》,共探讨了三个大问题(1)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和聚集,涵有居民分布、聚集、居民点、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的地图;(2)人类因迁移而不断改变的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3)自然环境对单个的人和群体的人(社会)的影响,如气候对民族特性的影响。拉采尔认为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分布, 还影响到人类的迁移;他很重视人类居住区和无人居住区的界线的研究, 试图对这些界线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用温带气候解释主要文明中心的位置;山脉虽然很少是绝对的障碍,却总是起避难所和边界的作用;水体对原始人类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现代人类却是通衢大道。所有这些有史可查、有事实可见的例证,无不说明他的立论。因此,百余年来, 学术界里,许多人认为拉采尔是集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大成者。李旭旦在
《人文地理学》(见前引)一书中写道:“德国地理学者F·拉采尔被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他深受当时C·R·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认为人和生物一样,他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1938年美国学者洛威(Robert Heinrich Lowie,
1883—1957年)在《人类学理论史》(The History of Ethnographical Theory)一书中,则鸣不平地写道:“和一些人的说法相反,拉采尔没有夸大过自然环境的力量。实际上他曾反复地告诫人们要提防这个陷阱。他更不象一些地理学家把气候看成是阴暗的支配者。他之所以能不致如

此天真,是因为他认识到时间的因素⋯⋯还有另外两个条件排除人们对环境作出机械的反映:人类意志的不可估量的效力和人的无限的创造能力⋯⋯没有人曾比拉采尔更多地强调历史的力量。”(见该书第120页) 拉采尔的另外引起争议的课题是《政治地理学》。他的基本概念是:国家是地球表面上特殊的空间组合。他说:“每一个国家都是人类的一部分,地球的一部分。”他相信作为空间有机体的国家总是企图达到它的自然界限。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以有效的反对,它就要越过这些界限。他写道:“地理的扩张,更加如此的是政治的扩张,是运动中的物体的所有特性:交替地前进扩张和倒退收缩。这种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而征服空间,不管这种征服是由流动的牧人还是由定居的农民干的。” 这就是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理论。他给生存空间下的定义是:“活的有机体在其范围内发展的地理区域。”他说到一般的生存空间,和作为生物学上居住地的那个人类集团的自然的生存空间,并由此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引入人类社会。由此他认为: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或死亡,而不可能停滞不前。当一个国家向别国侵占领土时,这就是它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空间。拉采尔的这一理论后来为纳粹的御用学者豪斯浩佛(Karl Haus- hofer,1869—1946年)袭用,成为德国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政 策、发动世界大战的最主要的理论支柱。拉采尔因此蒙受着无法洗涮的恶名。
拉采尔被人怀有偏见已逾半个世纪以上,在苏联、东欧、中国甚至作为最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者,一直受到批判。事实上他撰写《政治地理学》一书时并未想到自己的作品,会作为德国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理论支柱,他与豪斯浩佛等纳粹御用学者,当然不能一样对待。尤其是不能怀有偏见,否定他在创建人文地理学及其许多分支科学上的不朽功绩。
彭克的名著、书名叫《地表形态学》是一部最先出版的基础的研究地表形态的著作,书内使用了地形学, 也译作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他是第一个采用这个名词来论述地球表面形态的起因与发展的人。该书共两卷,第一卷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数量测定和有关地表形成的过程。详细地讨论了侵蚀和沉积的营力——风化、块体移动、河流的作用、 风的作用、冰川作用和地球的内力。第二卷包括探讨各别具有相似的、有联系的形态所组成、可按发展方式进行分类的地理复合体,详细的描述了地貌的各个主要类型。
p121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1941年)是地理学的科班出身,而且终身从事地理学的教育、编辑、研究工作,从未间断。在哈雷大学曾跟基尔希霍夫(Alfred Kirchhoff,1838—1907年)深造; 与李希霍芬、拉采尔都共过事;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乔格·格兰德(Georg
Gerland)教授同时获得地理学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智利和西巴塔哥尼亚的气候;萨克森高地的地形研究论文,使他于1894年获得了莱比锡大学地理学的助教资格;1897年被聘为图平根大学地理学教授,1899年改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这个职务直到1928年退休时为止。
1895年他创办《地理杂志》(Zeitschrift),任编辑直到1935年,凡40

年整。
赫特纳一生著述很多,计有:《哥伦比亚安第斯山旅行记》(Travels in the Columbian Andes,1888年);《区域地理学基础》,这部著作第一版出于1924年, 1933—1935年再版时改名为《比较区域地理学》, 共四卷;《俄国》(Russia)(1905年);《英国的世界霸权与战争》
(England's World Domination and the War)(1915年);《大陆的地表形态》(Surface Forms of the Continents)(1912年,1928年);
《文化在地球上的传播》(The Spread of Cultureover the Earth)(1928年, 1929年)。赫特纳逝世后,由他的学生和助手整理出版的有:《人的地理学》(A Geography of Man),共三卷,分卷书名分别为:《人的地理学基础》(Basis of theGeography of Man) (1947年);《运输地理学》( Transport Geography)(1952年);《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1952年)。他在1895—1905年发表的论文及其增补文章,1927年合成专集,以《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Die Geographie,ihreGeschichte,ihr Wesen und ihre Methoden)
(1927年)为名出版,是地理学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的权威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赫特纳是区域地理学派的倡导者。他认为地理学是地球表面的科学, 即地表学,这一观点和李希霍芬基本一致,但不够太清楚。接下来,他试图证明地表学的传统、逻辑领域是有局部差异的地球表面,即大洲
(Erdteile)、国家、区域(Landschaften)或地方(und Ortlichkeiten)。他主张区域地理研究,既要进行描述,又要寻求规律,从而使瓦伦纽斯以来,长期形成的区域地理只进行描述,普通地理学才进行规律的探讨的理论,受到挑战和震动。他还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在区域内是相互结合、互有影响的,应该一并考虑,较李希霍芬、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年)等人认为人从属于地球表面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一思想对德国和世界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传统的区域研究纲要,即从位置开始,依次为地质、地表形态、气候、植被、自然资源、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区。这一纲要显然不尽如他意,似乎构成了一种因果的次序,而未能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他提出一种既涵有上述纲要的有用部分,又涵有弥补其不足的新模式。他认为地、水、大气、植物、动物、人这六个物质世界的部门,必须按其区域具体的结合情况,逐个地依据其各自的作用、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加以综合的研究。并要突出人在诸因素中的主要地位。
p123
赫特纳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更大地表现在他对地理学的地位和性质的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差异性,或者说地理学是按照总特性研究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在科学分类中, 属于空间的科学只有天文和地理两种,他写道:“另一种是关于地球上空间的排列的科学,或者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地球内部,我们也可以说是关于地球表面上空间排列的科学。如果地球的不同地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地球上同一地点的各种不同现象是彼此互不依赖,那就不需要特别的区域见解了;但是,因为存在有这样的关系,而系统科学和历史科学对它只作附带研究或者完全不研究,就需要有一种关于地球或者地球表面的、特殊的区域的科学”。正因为如此,著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Richrd Hartshorne)在其名著《地理学性质》(TheNature of
Geography,1939年)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Perspective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1959年)两书中,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著作中,赫特纳都居于绝对的重要地位。
p124
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法国是由一个人奠立并发展起来, 这个人就是维达尔(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年)。乔尔格(W. L. G. Joerg)在《近年来欧洲的地理学》(Recent Geographical Work in Europe)(《地理评论》(Geog. Rev,)1922年第12期)中写道:“在法国担任地理学教授职位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已故的维达尔的学生,或者是他学生的学生。可以说,没有另一个国家的地理学象法国这样以一个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英国著名地理学家迪金森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一书里写道:“地理学在德国有几个不同的思想流派, 但法国的地理学却并非如此,它是按照一个人,即维达尔·德·拉·白兰士的思想发展起来的。维达尔学派统治了一代人的时间;在今天虽然这位奠基人的目标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了,但是法国的地理学家仍然提到维达尔的传统”。
维达尔在人地关系这一领域内,是“或然论”或称“可能论”的创始者,是这一学派的公认领袖。他既反对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同意佩舍尔(Oscar Peschel,1826—1875年)的二元论。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地面相关现象的因果;在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居住地的时候,又反过来按照他们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维达尔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是出类拔萃的大师之一,但对法国和世界地理学影响最大的还是区域地理研究。他坚持地理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个别的区域上。这些区域宜小和易于让人们在实地、走访和资料汇集上进行彻底研究,以达到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这些区域不意味着地域描述的范围,也不是在空间上有明确界线的地区,而是为着探究地域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按其相似性和特殊性在广泛的基础上选定的便于研究的地理单元。他认为小区域的野外考察是训练地理学者的最好途径。至今很多法国地理学者仍然认为区域研究是最好的博士论文选题。
p125
让·白吕纳(Jean Brunhes,1869—1930年)是法国地理学创建者之一,是维达尔的学生和助手。
《人文地理学》一书发表于1910年,是人文地理学的权威著作之一。白吕纳的人文地理思想当然受了维达尔的启发和影响,不过他并非是其导师学术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很有见地的加以发展和提高。他把人地学的基本事实分为三个大纲,即(1)地面上建设事业的非生产占有—— 房屋与道路;(2)动植物的利用事业——耕种与畜牧;(3)经济上的破坏事实——动植物的滥伐、滥杀和矿物的开采。并且用几个界线明确、人地关系显著的小区研究来阐明这些基本事实纲目的应用。他认为地理学除了研究这三种可观察的基本事实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与它们有联系的领域,这个领域他称之为“历史地理”,它包括五个方面,即:(1) 人口的分布(静态与移动);(2)经济地理或劳动地理(生产、运输、交换);(3)政治社会地理(领土、道路、边疆、国家集团);(4) 文明或社会地理(民族、种族、语言、宗教、学术、艺术、技术、团体的态度,也即精神状态);(5)把所列各项与基本事实联系起来的司法和社会组织机构。“区域地理则是上述各项的综合。”他还认为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他说: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p126
哈尔福德·J·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年) 是英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被称为英国地理学界的“老祖宗”。他擅长历史学,并认为研究历史不讲地理,历史就成了纪事,因为每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历史学与地理学各自都论述时间与地点, 两者永远不能分家。从1887年起任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1892—1903年兼任里丁大学学院院长;1905年被任命为伦敦经济政治科学院院长;1902—1912年为国会议员,担任过帝国海运委员会和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 后因耳聋,放弃议席;长期担任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
麦金德并没有对人地关系这一课题作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却以世界为范围,对探求世界战略十分热衷,并创立了“大陆腹地中心学说”, 成为政治地理学一个学派的盟主。
所谓,“大陆腹地学说”,实际上是把世界历史的发展放在全球地理的舞台上的一个模型。他把亚、欧、非三大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僻远的地带称之为腹地,计有南、北两块,一是亚洲北部和东欧,一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主要的腹地是亚欧大陆的北部这一块, 这一地区的河流或属北冰洋水系,或属内流水系,一般与海洋相距很远, 交通不便;两块腹地的连接地带为阿拉伯半岛和北部非洲,为沙漠所占据,人口稀少。亚洲的南部和欧洲西部为两个边缘区,与海洋关系密切, 属海权国家。他认为人类发源于亚欧腹地,然后东南向亚洲季风边缘区和澳洲方向迁移;东北越过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向美洲方向迁移;西南向欧洲边缘区和非洲迁移。这一移民路线虽然发生的时间非常早,但却是以后腹地向边缘区进行侵略的路线。因此,他断言:边缘地带易受来自大陆腹地的攻击,而大陆腹地则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内陆而得以保持安全,这是被历史证实的事实。他认为德国和俄国联合,或它们中一个征服了另一个,就奠定了征服世界的基础,因此他主张在德、俄两国间,建立一个由小国组成的缓冲地带,以阻止两国的联合或征服,保持世界的稳定。他的名言是:
谁统治东欧,谁就统治大陆腹地; 谁统治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历史的地理枢纽].[英]麦金德.林尔蔚等译
https://vdisk.weibo.com/s/DLPVcZJV0Rv


p128
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前的地理学,按苏联学者的观点是由罗蒙诺索夫(MиXaпл BаcильeBич ЛoMoHocoB,1711—1765年)首先创建的。
但他并非职业地理学家。作为近代地理学,在俄国当推谢苗诺夫—天山斯基(Petr petrovichSemenov Tyan—Shanski,1827—1914年)为最早的开创者。他早年留学德国,是著名的地理学大师卡尔·李特尔的学生,曾伴同李希霍芬对中亚进行探险考察。1858年他到我国新疆,考察了准噶尔盆地北面界山阿尔泰山和南面界山天山,是横越天山的第一个欧洲人,沙皇因此授予他一家在姓名之后加上天山斯基称号。其主要著作是:《俄罗斯帝国的地理统计词典》(Geogra-phical—Statistical Dictionary of the Russian Empire),共五卷,1863 年在圣彼得堡出版。他担任俄国地理学会会长整40年。
道库恰耶夫(Bacилий BacильeBич ДoкyчaeB, 1846
—1903年),是俄国著名土壤学家,《俄国的黑钙土》(Pyccкий ч e-pHoзёM)一书是权威的土壤学著作。《关于自然带学说》(уч-eH иe oзOhax пpиpoды)使他成了世界杰出的自然地理学家。
p129
地理学由部门地理学(Geography of special types)和区域地理学组成。部门地理学着重地理要素的研究,区域地理学主要从地理空间进行研究。而实际上两者很难完全分割,如中国工业地理、中国农业地理、中国运输地理等,既可以说是部门地理,又可以说区域地理。即便是象中国地理这样典型的区域地理,也是包含有部门地理的。
地理学的结构体系,尚没有统一的模式。地理学不论是按要素、或部门,还是按区域,都可以分解成庞大的家族体系。赫特纳将地理学分为:数理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固体地表地理学和地质学、地理水文学、海洋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人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十大家族。每一个大家族又可以分成许多小家族。直到今天分的势头并未迄止。但不少学者已经发现,现在面临的问题恐不再是分下去。因为地理环境很少以单个因子独立出现,分的后果是割断了诸因素的和谐结合,使完整的统一体不复存在。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地理学要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客观地理环境。
参考文献

[1]J.Steinmetzler,Die Anthropogeographie Friedrich Ratzel's und ihre Ideengeschichtlichen Wzeln,Bonner Geog.Ab-handlungen. No. 19,1956.
[2]G. Wegener and H.Von Wissmann,Ferdinand von Richth- ofen, in Die Grossen Deutschen.Vol.5.1935—1936.
[3]F. Metz,Alfred Hettner als akadamischer Lehrer,Geden- kschrift zum 100 Geburtstag,Heidelberger Geog.Arbeiten,Vol.6, 1960.
[4]L.G.Joerg, Recent Geographical Work in Europe,Geog.Rev., 12(1922).
[5]A.Demangeon,Vidal de la Blache,Revue Universitaire, june
(1918).
[6][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
[7][英]罗伯特·迪金森著,葛以德等译:《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商务印书馆,1984年.
[8][美] R·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83年.
[9]景才瑞、陶家元、卢武强:“戴维斯的地理循环学说”,《地理知识》,No. 8,1981.
[10]景才瑞:“漫话彭克父子”,《地理知识》, No.1,1984.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50 , Processed in 0.0731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