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64|回复: 0

[学习资料] 壮美三峡——地质演变·百年论争·文物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3 00: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壮美三峡
地质演变·百年论争·文物保护
长江流至四川宜宾后,经重庆到湖北宜昌这一段称为“川江”,是历史上巴蜀通往中国东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我国二级阶梯巫山山脉,形成了长江上最慑人心魄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大峡谷,造就了奇特、瑰丽、壮美的三峡风光。三峡所在的川江及南北支流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形成了深厚的多元历史文化积淀,包括长阳古人类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秦汉以后的辞赋碑帖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等,保存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旅游资源。
   
   地质演变
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近200千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其中瞿塘峡全长约8000米,在三峡中最短也最为险峻。巫峡全长约45 千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完整峡谷,又被称为“大峡”。西陵峡全长约70 千米,为两段峡谷构成。值得指出的是,正因为西陵峡由两段峡谷构成,所以“三峡”实际应该称为“四峡”。整个“三峡”江段是由四道峡谷段和三道宽谷段交错相间组成的,其中第四道峡谷段从莲沱镇到南津关,长20千米。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以来人们把第三道峡谷和第四道峡谷,连同它们之间的宽谷带合称为“西陵峡”,实际上这两段峡谷之间的距离比“瞿塘峡” 和“巫峡”之间的距离还要长。
三峡有峡谷与宽谷之分,这和峡江经过地区的岩性有关。峡谷多在石灰岩地区,其地岩层质地坚硬,抗蚀力较强,因而河流对两岸的侵蚀能力较弱,但垂直裂隙(指在岩层中由于地质作用而产生的裂缝)比较发育,河流便趁隙而入,集中力量向底部侵蚀。随着河床逐渐加深,两岸坡谷的岩层失去了平衡,沿着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悬崖峭壁。而当河流流经比较松软、抗蚀力也较差的砂岩和页岩等地区时,河流向两旁的侵蚀作用加强,便形成了宽谷。所以,在峡江地段一进石灰岩地区峡深谷窄,一出石灰岩地区便豁然开朗。关于长江三峡形成的具体过程,地质地理学界较为统一的看法是:距今7000万年以前,在燕山运动中,川东和鄂西一带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它们由西南-东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这些山脉与北面的大巴山之间,是一个东西向相对低凹的地带,古长江的峡江段便是沿着此低凹带向东流去。而随着这一地区地壳的继续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剧烈,最终形成了深邃幽长的长江三峡。
   百年论争
    1919 年,孙中山发愤著成《建国方略》。在其书“实业计划”部分中,孙中山提出:“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此段关于长江河段的论述被后人普遍看做是这位“革命先行者”对三峡工程的最初设想。1944 年,民国政府正式聘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考察。在日本轰炸机威胁之下,萨凡奇对三峡进行了10天的考察,随后拿出了著名的《扬子江三峡初步报告》。此计划呈交民国政府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后,当时号称“轰动全球”。
    1949 年以后,国内政治局势稳定,百废待兴,三峡工程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56 年夏天,毛泽东第三次横渡长江,并写下著名诗篇,第一次向全中国人民表明了他“高峡出平湖”的设想。1958 年2 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三峡问题第一次被拿到正式会议上讨论,与会者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会议最终搁置了三峡工程的上马。此后30 年间,三峡工程又经历了上与不上的多次争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三峡工程再度提上日程。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从技术层面上对三峡工程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一个重要论点是:长江河床的造床质是砾卵石,不是泥沙,修建大坝后砾卵石难以排出,将堵塞河道,天长日久,后果不堪设想。黄万里的一个有力论据就是黄河三门峡工程。1957 年黄河三门峡工程论证,黄万里是当时唯一一个持反对意见的专家,他的理由和20年后反对三峡工程时相同。他做出了三门峡必将淤塞的预言,两年后,三门峡淤塞严重被迫改建。近40 年后,黄万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对三峡工程预言:“不出10年,重庆港就会堵塞。为了上游航运,只有炸掉大坝。但两边是高峡,炸掉的东西从哪儿走? 只有运到平坦的地方去扔,这花费就太大了。”
    1986 年,水利电力部成立了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下设14 个专家组,聘请了40 个专业的412 名专家全面展开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论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水库移民安置、生态环境问题、经济上的合理性、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和兴建时机等。1988 年11 月,论证工作全部结束,14个专题论证报告有9个获得一致签字通过,有5个专题报告分别有1~3名专家组成员对专题报告的结论有不同意见而未签字。1989 年9 月,专家们在重新论证的基础上,编写出了三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工程静态总投资570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出台并没有使反对的声音减弱。三峡工程的上马又一次被延缓,直至1991年淮河与太湖的洪灾使三峡工程的上马再一次凸显。
    1992年3月6日,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拿到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首开重大工程经人大审议表决的先河。不过也有人认为人大代表绝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士,由他们来决定三峡工程上与不上并不合适。同年4 月3 日15时20 分,2633 名代表对大会的议题之一即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决议获通过。但人大代表总数中近1/3未投赞成票,这在人大表决史上从未出现过。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几十年的争论之后,终于正式开工。如果没有几十年来的争议,在综合国力、技术力量远不及今天的50年代或70年代兴建规模空前的三峡工程,后果是难以预料的。仓促上马的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其建设和运行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都堪称教训。而正是许多不赞成快上的意见和建议促成了三峡建设方案的改进和完善。
   
   文物保护
三峡工程动工后,为了在二期蓄水工程前抢救和保护三峡文物,库区内启动了全球最庞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几年来,文物工作者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二期水位的文物保护工作,曾经见证大河文明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仍然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白鹤梁水文题刻 白鹤梁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763)已发现有题刻约165 段,文字内容约3 万字。题刻中有石鱼雕刻18尾。白鹤梁题刻以石刻的鲤鱼为水标,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古人刻鱼为标,与现代水文观测原理十分接近。国外设固定水标观测江河水位变化还不到100年的历史,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1200 多年前就已采用。白鹤梁首创富有特色的“石鱼”水标,记载了1200 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上游枯水的运行演化情况。白鹤梁因此被誉为“长江最古老的水文站”、“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据初步估算,三峡成库20年后,白鹤梁将埋在淤沙之下。2001 年2月,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这个方案的原理是在白鹤梁题刻密集区建设水下保护构筑物,通过滤化装置向构筑物内供水,使其内外水压达到动态平衡,同时在构筑物中修建一条密封参观廊道,并铺设交通廊道连接地面,便于游人参观。
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境内长江北岸的石宝镇,高35 米的寨楼是南方高层穿斗结构的代表作。石宝寨寨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九层,紧依悬崖,木石相衔,层层联结,收缩而上。楼柱直接嵌入岩体或用铁件铆固于岩体中。寨楼下大上小,逐层回缩,以减少自重,寨楼斜依山崖,增加了楼体稳定性。上部三层稍后退,以山顶石台为支撑。石宝寨是我国仅有的几座高层木结构建筑中唯一的一座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最高和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
2000年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护坡加钢闸门”保护方案。该方案是沿着石宝寨四周筑一道巨型围堤,使其形成一个巨大石盆,把整个石宝寨围在其中。由于三峡库区蓄水后,江水水位将比石宝寨寨门高,为了避免仰墙挡住寨门,影响游客欣赏石宝寨全景,设计者特意在寨门前的仰墙上留下一道长达50 米的豁口,在豁口处安装一道可以升降的钢闸门。在高水位时,关闭钢闸门保护寨门:长江水位降低后,打开钢闸门,游客便可通过豁口观看全景。


    张飞庙 张飞庙坐落于重庆市云阳县长江南岸飞凤山的北麓,建造年代不晚于宋代。由于紧邻长江,几度为洪水所损,现存建筑主要是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陆续补建而成的。张飞庙实际上是一个寺庙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000 平方米。进入张飞庙,你看到更多的则是庙内保存的唐宋至近代的大量字画、石刻、木雕,如北宋苏轼的《张表碑》、《天蓝碑》、《前后赤壁赋》,颜真卿的《争座位帖》,黄庭坚的《唐韩伯庸幽兰赋》等。庙内存有石刻360 余幅、木刻217幅。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些木刻,庙内的管理人员巧妙地在木刻的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才逃过一劫。
由于张飞庙建筑群位于130 米至160米之间,三峡水库蓄水达175米后,张飞庙将会被淹。张飞庙“搬家”将按照整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迁建,也就是尽可能用张飞庙内能取下来的原材料进行迁建。张飞庙新址选择在盘石镇附近的山坡上,这一地区在自然环境上与张飞庙原址接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6:45 , Processed in 0.0852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