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cdfxmh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近期遇到的棘手计算题

已有 960 次阅读2006-4-28 22:52 |个人分类:问题集市

 

近期遇到的较为棘手的地理计算题

    近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较棘手的计算题,这些题或是学生拿到题目时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我在讲解过程中感觉比较麻烦,现摘录如下,向各位老师寻求好的教、学法。

    问题探究一: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现有如下材料,请依据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研究小组的出发地为M。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0.5℃。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A  22℃                B  28℃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1000M           1000M以下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较晴朗。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太阳辐射较强,但空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试各举中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中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世界:发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东岸与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若兴例合理,则可得分)

    学生答题分析:

    在求此题的第一小题计算B地的气温时,很多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理不清思路。学生的困惑在于:如何才能找出垂直递减率发生变化的高度。在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好多学生选择了依据垂直递减率的一般规律(即:海拔每上升(下降)一百米,温度降低(上升)0.6℃),得出错误结论22℃或29.5℃。这反映我们不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不知道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或是对题出所给的已知信息不能充分运用。

    分析学生发生此类错误的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一些误区:

    ①一知半解,篡改题意。

    ②不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丢开图乙和出发地M点的数据资料这些重要信息。

    ③盲目作答,不能很好地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合、关联。

    第四小题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原因,不少学生审题不严,误答为:“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越往上走,离地面越远,故得到的热量越少”。其实我们知道这原理本身并没错,但是用来解答此题却不行,原因在于:在登山过程中,登山者并没有离开地面,故离地面远近并没发生变化,真正改变了的,应是登山者的移动所造成的海拔变化。多数学生的失分就在于没能很好地区分两者的差异。实际也就是原理运用的错误。

    同样,分析学生第五小题的答案,不少学生答出了秦岭,我们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确实是我国相当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但是,此题在给出的情境中已明确了山地的阻挡海洋气流的功能,而秦岭为东西走向,其对海洋气流(东南季风)的阻挡作用并不明显,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并不是因为秦岭的存在而成为温带季风气候的。这反映了学生在解此类题型时,不注重审题,拿到题目就答的通病。

 

    问题探究二: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圆盘,晷盘面上有刻度;晷针安在晷盘中央也盘面垂直。日晷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赤道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下图所示是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


    (1)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的清朝赤道日晷晷针与地平面夹角约为__40°__。

    (2)该日晷的晷盘上、下两面均有刻度,一年的___春分______以后看晷盘的上面刻度;___秋分______以后看晷盘的下面刻度。

    (3)当晷盘的影子正好在晷针的下方时,当地时间为___12______时,如果此时北京时间是12时16分,则当地的经度约为__116°_______。

    (4)请在左图中画出3月21日左右日出时刻的刻度线A和日落时的刻度线B。

    (5)当晷针的影子正好为一年中最短时,请在右上图中用阴影画出黑夜范围并标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

 

 

 

    问题探究三:

    2005年4月初,中国首座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楼在京建成并试运行成功。该楼是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重点示范工程。据统计,该楼每天发电400度,若太阳能的转化率按90%计,则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不小于


    A  90m2        B  120m            C  150m2             D 200m2  

 

    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地理计算题,学生在解此题时,容易出错之处在于

    ①忽略图名,此图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其中给定的时间单位为年,而题目中给定的发电量却是以天为单位的。

    ②获取北京年太阳辐射总量时,取值不准,据图可知北京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500~1700KW.h/m2,在进行计算时,究竟应取其中的小值还是大值作为计算依据,拿不定主意。

    ③理解偏差:有不少学生搞不清题中“集热器的面积不小于”的含义。

    ④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粗心而漏掉了提中90%这一重要信息。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jingzhonghua 2006-4-30 19:10
字很刺眼!!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看上去确实有点,现在这样应该好点了.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云边 2006-5-4 13:54

登山的第四问,不敢苟同。如果照楼主这么说,在青藏高原上也没有离开地面啊,那课本的说法就不规范了。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青藏高原的气温低,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这并不矛盾呀。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海洋 2006-5-12 10:21
28怎么算出来的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题中已知M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为15克,此时它处于未饱和状态.而随着气流的上升,它的温度越来越低,空气也就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18℃___依据右图可查知),因而,当温度降为18℃时,15克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其所在高度应为1000m,再往上依据干燥空气的垂直递减率和下沉空气的升温率可得出28℃的结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ihsoguo 2007-2-1 10:53
对气温计算题,未饱和不会降水,后一个题目却是 1000m以下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这个答案,无法理解,请说明,谢谢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喜欢阳光 2007-3-26 10:15
我不明白的是第2问:1000米以上是晴朗天气,1000米的时候水汽达到饱和,1000米之上,气温越来越低,空气就会过饱和而形成降水,为什么晴朗了呢?而"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0.5℃",起初空气的不饱和,大气的热容量小,升温和降温都快,所以是0.8℃,但空气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显得干燥;而1000米以上,大气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相对湿度增大,大气热容量增大,升温和降温变小,是0.5℃,所以起初空气不是“湿润”而是干爽。1000米以上空气不是“干爽”,而是湿润。

QUOTE: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这里主要是通过右图得出当气温为20度时,空气中能容量的最大水汽量为18克这一数据,加上材料中“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0.5℃。”这一段文字进行推理,两者可得出的结论: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明显变化的高度应为1000M,②1000M以上空气逐渐干爽,说明降水发生在1000M高度附近,其上空气逐渐干爽说明降水应偏在1000M以下,个人认为此处不应过分执着于饱和度的具体数值,而应依据材料和利用材料求得结果。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访客Hmd5GS 2008-2-21 07:51
“高处不胜寒”的解释,除和大气稀薄有关外,还和地面面积小,缺乏热量来源有关,不能仅是一方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0 05:32 , Processed in 0.1025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