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sgzgeog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3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旱”化?】华北“旱化”,危险仍在潜伏

已有 316 次阅读2011-2-22 12:38 |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CFP/图)

一场小雪远未改变旱情,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村村民只能为自家麦田人工浇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大旱之地有幸事
干了4个多月后,2月13日,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的东大岭上终于飘起了细雪。
对于这场姗姗来迟的降水,60岁的农民孔繁友仍不免沮丧,雪下了半天,地上连影子都没留下就停了。“本次降雪对缓解目前旱情作用不大。”山东省气象台台长吴炜称。
自2010年9月下旬以来,又一轮干旱席卷北方9省市,山东受害尤烈,春节前后,在菏泽和济宁地区,对于旱情的描述,当地甚至用上了“200年一遇”的惊人字眼。
一场中国式的抗旱战役在春节未息的鞭炮声中仓促打响。而通行的打井取水已不是万能解药,济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袁文亮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在济宁东部的曲阜、泗水等山区,由于地质原因,很多地方“三米以下就没有了地下水”。
作为济宁降水最少的地方,一千多亩地的东大岭三面环山,2010年全年仅下了281毫米,不到全市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吴村镇镇长乔桂军也说,由于地下无水、无法挖井灌溉,从年初六开始,他们就不得不启用柴油机械,从更远的水库和沟渠里,逐级提水。
此时小麦正值返青环节,返青水是小麦生产的“保命水”,袁文亮忧心忡忡,“很多时候看看上面干枯了,下面的根却都是活的。如果再不浇,就会出现减产、绝收。”
78岁的星村镇农民陈丙贵却庆幸在冬季遇上了干旱,“只要根没死,返青水一浇,麦子就还有救”。
星村镇确实是幸运的,7公里外的华村水库及时开闸放水,星村镇得以有水浇地,“3.2万亩麦地,已经浇了1.8万亩。”副镇长颜丙文说。
泗水县水利局副局长侯清波说,包括“华村”在内的水库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造,年久失修。凑巧的是,2009年开始,山东省开始对水库除险加固工作。2010年7月,华村水库赶在去年汛期前顺利完工,“刚蓄水就下了大雨。接着,就是去年9月持续至今的干旱,真是幸运”。
但偏远山区的困难恐怕不可避免。侯清波承认,目前能解决的依然是泗河两岸的小麦主产区,“一些山地零星种植,只能靠井灌又打不出水的地方,肯定要受到影响”,“像沂蒙山区等地,又无降水、又无水库,情况可能要更糟”。他说。
(CFP/图)
被夸大的减产影响?
中国北方的持续干旱,已经惊动世界粮食市场。2月8号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度发出警告称,中国正面临严重干旱,而这可能给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影响。“现在就下结论说是否会造成农业干旱还为时过早,太没有科学依据。”一位不愿具名的气候专家说,目前仍属气象干旱的范畴。
“目前的干旱主要是由气象环流异常造成的。”山东省气候中心主任陈艳春说,由于前期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偏南,在北方就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水。由于刚好和去年秋天后的无降水连在一块,才导致了目前的困难。
山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腾小明亦提醒说,由于整个12月下旬到1月下旬,气温明显偏低,蒸发减少,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的严重,加之加强了冬灌,从农业厅目前调查的苗情看,甚至还好于上年。
“真正的威胁还在返青之后。”他说,山东的小麦主产区80%以上为水浇地,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平原上,“只要后续需水时补上,则可以将减产降到最低程度”。
“即使减产,由于中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远高于国际公认安全水平、完全能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加之收购粮食机构以中粮为主,调控方便,中国的粮价亦不大可能随国际市场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
但接下来的变数依然很多。根据山东省台预报,今后10天内将没有降水,“随着气温升高,需要多少需水量,怎么浇灌,都需要充分准备,做到既充分利用又不浪费水资源。”陈艳春说。
曲阜吴村镇中心村,农民查看地里的井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山东省曲阜吴村镇中心村,农民为灌溉搭建工棚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加剧还是缓解,是个问题
“此次干旱是已持续30年的华北干旱的延续。”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坦言。
华北干旱由来已久。1934年,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当时的《地理学报》上就曾感慨,“自纪元初以至十九世纪,其间在华北境内发生之旱灾凡九百八十次,……皆历史上著名之天灾”。
如今,华北干旱不仅没有减弱,反有恶化的趋势。中科院院士黄荣辉曾主持“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他发现,从1965年以来,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直在连续减少,而减少幅度也在日益加大。在该项目于2001年召开的“华北地区干旱变化趋势”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形成共识,“就总的趋势来看,华北干旱还要持续。”“近60年,我国半干旱地区的范围一直在扩大,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交界线向东南方向扩展了大约300公里左右。”参与相关研究的马柱国指出。“但华北干旱趋势还要持续多久是一个年际和年代际气候预测问题,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对其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马柱国说。虽然有一些指标说明,这种持续性的干旱可能在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会有所缓解,但“由于气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这样的判断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意见”。
但这些研究成果依然弥足重要,相关报告被多次送往中央决策机构参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另一位科学家符淙斌等人就曾给出自己的预测,“2010-2020年,东北和华北大部地区干旱化将有所减缓,西北地区东部将出现相对变湿的趋势。2020至2050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相对于现在要湿润的状况,但华北南部仍然偏干。”报告称。
“但这一支持长期缓解的结论存在争议”,一位知情的专家称。
符淙斌并没有忘记人为因素,在支持长期缓解的趋势下,他还警告说,未来50年间,如果我们对干旱化不进行干预的话,10到20年内,干旱还要继续下去,后一段时间,自然过程的变化会使干旱缓解。但是如果人类继续破坏下去,干旱化的趋势是不可缓解的。
“我们也在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对干旱的影响。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必然导致土壤越来越干。”但马柱国坚持,华北干旱时持续几十年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然因素。
尽管对于华北未来干旱趋势争议明显,但眼下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旱情,却已构成无法回避的当务之急。“缓解干旱最有效的工具当然是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但遗憾的是,中国农田水利设施已到了不大修就要出大事的地步。“连续八年涉农的一号文件,今年聚焦在水利上,可见该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郑风田曾数次调研农田水利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而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
一号文件或许会改善水利建设的困境,但郑风田提醒,就真正解决干旱而言,兴修水利并不是简单的大修大型水库,而是有效解决农业浇灌的用水问题。
此前,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更多被投入于那些具有较高收益的城市水利建设项目,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工作则有“甩包袱”倾向;而另一方面,农民个体也因为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过低、农田水利设施的外部性较大、农村组织化基本解散等问题而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动力,最后导致逐步出现乡村农田水利残损破败的局面。“这次的水利建设,应该解决农民怎么把水储备下来、解决粮食生产所需用水最后一公里沟渠的输送问题。”郑风田说。
(本报记者冯洁对此文亦有贡献)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9 11:47 , Processed in 0.0583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