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孙本龙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1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初探高中地理的“问题研究”

已有 186 次阅读2019-6-1 08:59 |系统分类:地理学科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3》中每章课文教学后都安排了的问题研究, 在1~3的教科书中,共安排有16个“问题研究”专题课的教学内容,从其篇目看,有探索宇宙科学的,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关注资源利用的,如“是否可以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有发挥主人意识的,如“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个个问题研究课题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十重要。

但据笔者的调查“问题研究”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在问题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许多老师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二是把“问题研究”当成常规课来讲。究其原因主要有:(1)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许多老师还以为“问题研究”就是老教材中的“自学园地”,没有认识到这种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 (2)有些模块规定的课时不够,特别是必修(1)教学时间相当紧张。加上这种研究耗时较多,有些还要上网查资料,本来并学的科目就比较多,因此学生很难有时间去上网查资料。(3)硬件条件跟不上。有的学校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上网的要求,仅用教材上的一点资料必然导致学生信口开河,只有观点没有论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我认为以上的做法都是不对的,那究竟应该怎样上好“问题研究”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第一:转变转变观念,认识价值。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对理念如何运用于行动心中没底,因此在实际应用起来难免走样。具体来说就是对“问题研究”的功能没有深入了解。一般认为问题研究有三大功能,一是改变课程功能。要通过“问题研究”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改变学习方式。问题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形成地理理性思维。新课程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实际地理问题,让学生在不同地理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在某些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中、在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忠实实践者。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不重视“问题研究”了。

第二,首先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的方式。“问题研究”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学习课时、学习评价、学习动机、学习监控等都由学生自行制定和调节。例如三册《地理》提供的16个“问题研究”并非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会并掌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确定研究的主题,并相应的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自行对研究进行评价等。如有的学生对社会问题感兴趣,可能会选择“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有的学生对全球性问题特别关注,可能会选择“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如有的学生对国家的重大事件感兴趣,就可能选择诸如“南水北调怎么调”等问题展开研究。总之,对于学生选择什么研究,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不需要也不应该成为学生选择学习的干涉者和监控者。其次,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问题研究”在教学中通过一种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不断地通过亲自收集、调查、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或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新的问题再解决,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单打独斗的学习为“合作式学习和教学”。所有的“问题研究”,都需要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的形式,明确彼此的责任和分工。高中新课程中有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研究性学习就有15个学分,按1个学分18个课时计算,学生在高中阶段共有270个学时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光靠地理一科来完成很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数学校因为高一课程紧地理只排两节课,高二加一节,这样要把问题研究展开来上,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研究”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利用一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可以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分配给各任课老师,一来可以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二来也可以解决模块课时不够的问题。这样通过互助性的学习方式,面对面地促进和互动、协商和沟通、彼此信任、相互评价和矫正,一方面完成“问题研究”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每一个体潜能、信心、学习技巧、思维等都得到一定提高,使之成为“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科之间是相互相通的,不可以荒废任何一科;再者也可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学校形成一个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与奋斗的和积极向上的和谐集体。

第四、创造条件,分类实施。对于上网条件跟不上的学校,老师可以将资料下载到电脑上,用投影打出来给学生看,也可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精华印刷给学生,有些杂志上也有非常好的材料,如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上关于建坝问题的资料非常丰富。充分的资源是“问题研究”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如畅想型问题“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等,一方面要求学生设想,另一方面也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符合逻辑的、缜密的分析。既要“大胆设想”,思维要创新,也要“小心求证”,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判断、解释。再如反思型问题“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等,必须提供正反方详实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辨别,而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又如分析型问题“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等,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可以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问题,然后加以分类再交给学生讨论。还有论证型问题“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则要给学生充分的资料,最好能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让学生对于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问题症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方案实施之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实施“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先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究,然后逐步放手,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作为新课标高中地理的“问题研究”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我们应该给予高中地理中“问题研究”的 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⑴任长松著,《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第11期第8-10页,普通高中实验地理教科书中的问题研究设计,杨爱玲。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2 07:19 , Processed in 0.0762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