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转到初中,对新环境、新教师、新学科等一切新事物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对新学科,既充满好奇心,又有些担忧。好奇的是新学科的无穷奥秘,担心的是知识深奥,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地球和地球仪》是开学第一课,也是整个初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他的特殊地位,我认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否则只会打消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对抽象的知识望而却步,最终输在起跑线上。
我觉得经纬线的课件制作的非常实用,特别是经纬线和经纬度规律的介绍很清晰,看的出来虞老师平时教学比较严谨,备课非常认真。初一经纬线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空间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平面和立体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教学中一般仅仅借助于课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所以这学期我们让学生准备了小的地球仪,这样可以让学生除了从观察的角度去了解经纬线的规律而且还可以通过在地球仪上摸一摸,描一描切实地去体验。在东西半球的划分这一知识点上我们是用flash来演示的,在教学效果上可能比直接看划分好的效果图更有效。另外经纬线这节课我每次都是通过比较经线和纬线这个表格来完成教学的,现在想换换花样,想请教其他老师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使教学更有趣?
《地球与地球仪》,我看了一下教案。这份教案比较详尽。但在“地球的大小”这一环节中,我还运用了几个计算题,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得了解地球的大。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3、如果人步行速度为5千米每小时,那么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多少时间?
观摩了虞燕老师的课件,觉的做的非常好,尤其是地球和地球仪及地球的运动等这些内容抽象枯燥,用课件上形象而直观,上课时边展示边讲解,便于教师讲课,也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一位老师通过纸上的小孔观察看到的地球仪的形状,并得出结论。我看了眼睛一亮,觉得很有创意,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培养孩子观察探索精神。总之,不管是那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地理的能力,一种地理科学素养。只要适合学生学习的就是好的,适合学生终生发展的就是好的。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教无定法,学生最易接受,那就是最好。
《辽阔的疆域》:
当中的角色扮演很有新意,避免了干瘪生硬,但我觉得在学生说出其他国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更应该说出他们的缺点,这样才能凸显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它们的缺点就是我们的优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答案。
在讲地理位置时要充分利用书中的图1.1,一个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慢慢回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逐个突破,本教案中的地理位置的表格显示得很清楚与简单,一目了然,我觉得这个可以在讲完地理位置之后给学生作为小结来用。
虞老师的活动设计的不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直接问学生邻国有哪些趣味性强。后面我还设计了两个小活动,其实就是课本P6也的活动三,但是我换了个形式(1)夏季,北京时间6点钟,溧阳和乌鲁木齐分别是什么景象。并联系学生的上学时间。(2)1月份,你要去海南和哈尔冰旅游,你会准备哪些行李?
我觉得可以换一种问法:帕米尔高原与乌苏里江在同一个时间所见到的景观是完全不同的,请问这两个地方在地理位置中的哪个方面差异最大,是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还是海陆位置?就是提问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
可以举个反例:相邻的北京、天津会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晨昏差异?两地几乎同时迎来黎明的曙光,送走黄昏的落日,很显然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难道说东西跨经度小地球就不自转了?当然不是,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东西跨经度大为主,然后按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有学生计算的到地方时差4小时多
总之,今天初中地理活动开展的很热烈,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的基础,肯定影响今后的地理教学,这部分内容难点多,多用些课时是应该的,而《辽阔的疆域》是学生开始中国地理学习的第一课,各位教师就如何介绍并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各抒己见,其中有些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是我们引入课堂教学的很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