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离生活“最远”的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林培英
本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要遇到的自然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现象更替、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冷暖变换等。但是到实际教学中,却衍生出很多高难度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已经远离我们的初衷,例如“晨昏线”的教学。
晨昏线来自晨昏蒙影。晨昏蒙影本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便于研究,学者将它简化成昼夜之间的“线”,我们拿来使用并加以发挥,就成了高中地理课程中重要的知识。其实它是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知识。仔细想想,什么时候能够用到晨昏线的知识?只有一个时候,就是考试。
当然有些知识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理解其他更重要的知识。大家都认为晨昏线知识对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很有帮助。以昼夜长短变化的学习为例。
为了理解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长短变化,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昼夜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和太阳光照。简单地说,地球上有太阳光照时就是昼,相反是夜。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不需要更多的讲解。为什么一年中有的时候日照时间长,有的时候日照时间短?这就需要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和日照图来讲解。这里有个各种图形的作用问题。我个人认为,用这些图形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而不能最后演化成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各种图形变式。
在这个过程中用到的晨昏线图,都是为了帮助讲解太阳回归运动的不同阶段地球各纬度昼夜长短情况,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昼夜长短的整体情况和变化有个认识。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不过目前进行的晨昏线的教学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目的。有教师的文章中写道:“晨昏线的位置变化(通常也叫变式晨昏线)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的晨昏线图形的形状可以说达到了面目全非的程度。老师的教学举例只可能涉及一至二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总是应接不暇,出了不少状况。”例如:要学生掌握判读晨昏线的方法。本来要认识晨昏线自然要会判断,知识本身也没有什么难的。但现在这种判读成了要考察学生的内容,就要设计专门的题目,还要有水平,这种题目反过来引导日常教学,晨昏线教学的难度就一下子上去了。例如下题(随便找了一题),考试的目的是什么?与我们“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目标有多远?(目标:地球运动怎么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地理现象的。)
例题1 读右图,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点在极圈上。读图回答1~3题。
1.此时∠α应该等于( )
A.23°26′ B.30° C.45° D.66°34′
2.B点的时间可能是( )
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
地理学习要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还不一样,应该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解释实际地理现象的能力,而不是解决抽象的、远离生活的“伪”问题。
最后,我再重复一下我一贯的观点:在完成某种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学生学起来又有趣又不很费力,不构成很多人认为的“难点”,时间也充裕,实际课堂上补充什么内容、怎么教学都可以;否则就要反思。虽然我们无法控制高考,但有些问题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一下对地理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好处、迟早会产生作用的。
只是想法和疑问,用来参与研修讨论。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判。(林培英老师的文章)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23 15:02 , Processed in 0.17257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