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yun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17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有多少教育习惯需要改变(转)

已有 563 次阅读2007-6-25 12:47 |个人分类:教育叙事

转自http://blog.cersp.com/30373/990022/track.aspx

"从来就有的,一定是对的吗?”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反思、咀嚼、琢磨,会使人站在全新的视角看问题。

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

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

   北京市东城区进行了10年的“尊重”教育研究。当课题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习惯”的问题浮出了“水面”——要教育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作为教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习惯,是不是都考虑了对学生的尊重?因为这些习惯太普遍、太无意因而太习以为常,似乎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人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很少有人去细想它们的缺失与合理。而恰恰就是这些微小处、几乎“没过脑子”的习惯,在折射着、体现着教育者的理念。

 

将“尊重教育”做成了品牌的东城区,成功召开了一次跨越本区范围的“深化尊重教育,反思教育习惯”研讨会,一批来自一线的教师讲述了自己的鲜活案例。这些整天跟学生摸爬滚打的老师们,从平素的习惯中“自拔”出来,站到一定的高度上,用人本的理念和尊重的目光对自己的、同事的、学校里发生的、发生着的一些“成自然”的行为进行审视,产生了全新的感悟。

不久前,一本《反思教育习惯》将他们列举的案例结集,启示更广大的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有意思的是,大家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发生着。细细琢磨,真的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迟到了,请轻轻走进教室

上课已经好一会儿了。老师正讲到兴头上,同学们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一声突然传出的“报告!”,打破了渐入佳境的课堂气氛,老师的思维中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移到门口。如果老师反应不及时,马上就会有另一声“报告”接踵而来。还有胆小的学生,在门外已怯怯地喊了几声“报告”,里边讲着课的老师根本没听见。看到有些学生的目光异样,老师还以为自己哪儿讲错了或出了什么事。在下面的提示下,才知道外面有人,恍然大悟的老师叫进了迟到的学生,却已忘记自己刚才说到哪儿了……

迟到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方可进入教室;向老师说明原因后才能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既然不同的“报告”声会有不同的结果,都要对课堂秩序造成影响,北京22中青年教师郝月双想到,为何不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呢?学生迟到肯定有原因,很少有故意捣乱而晚来的。在课堂当时询问,无论老师还是所有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而因为迟到的个别人而耽误大家的时间,实在得不偿失。

于是郝老师在班里尝试:“凡是上我的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时郝老师还担心,会不会使迟到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呢?几次之后,她发现以前的尴尬局面都避免了:晚到的学生往往用带着歉意的目光和老师交流后,赶忙投入到课堂学习、思考的氛围中。等到下课后,他们又会马上主动找老师说明迟到原因。郝老师说自己还有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学生跟自己的距离更近了。

 

 

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长时间当班主任的老师,可能都会有北京市阜成路中学英语教师庞春泉这种感觉和工作方式:班级就像自己的家。在自己的课上看到班里有什么问题就想说,听到科任老师反映问题也要说,有时上课后先唠叨十几分钟成了习惯。往往,班主任老师还认为这是自己负责任、对班级有感情的表现。

终于有一天,庞老师的一个学生忍不住说:“老师,我希望在您上课的时候,更多地听到的是英语课……”对他占用上课时间讲非课内知识提出了婉转的“抗议”。

庞春泉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反思:课时宝贵,如果学生上我的课干别的事,我肯定也会不高兴,说他们“不务正业”。那我上课时说班里的事又该怎么算?班主任管理班级是履行责任,但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表上排的是“英语”而不是“班会”时,我的身份应该首先是英语老师。如果我还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就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损害了学生的学习权利,而学生们是无处讨要这失去的时间的。同时,这样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老师!”反思过后的庞老师告诫自己。

他认识到,虽然身兼英语教师和班主任两重身份,但每个身份的职责范围是不同的。尊重学生,要明确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铃声就是上课的命令。那时,我的权力和责任都是讲课。”

 

学生该怎么进老师办公室?

“报告!”……“报告!”……教师办公室的门口,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学生喊了半天“报告”,屋里的几位老师因为不知是找谁,就谁都没应答。结果可能是:“报告”声再次响起时,已经有了些胆怯。终于有一位教师抬起头来环顾周围的同事,见都没反应才发出短短的一个字:“进!”

另一个场景是,办公室里的老师都在伏案工作,门“吱”的一声被推开了。几位教师同时抬头,只见一个学生一手握着门把手,身体向里探着张望。“找谁?”窘迫的学生似是自言自语:“不在”,便抽出头不见了。这边,屋里的老师颇有微词,“也不知道喊报告,不懂礼貌!”

——每天,这样的情形都会在许多办公室的内外频繁发生,很多学生都有过喊了报告、却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的经历。

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的杨凤军老师在反思中想到:这样,办公室的门就成了师生之间正常交流的一道障碍。特别是杨老师面对的已有强烈自尊心的高中学生,有时难以启齿喊“报告”,便会采取推门而入的“不够礼貌”方式。于是,杨凤军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宣布:“到办公室找我不用喊报告,但请敲门。”起初,是学生们不习惯了。杨老师在自己办公室的门上很认真地贴上了一张字条:“尊重,从敲门开始”,因为朋友式的会面也有礼貌要讲。

变“报告”为“敲门”,使师生间的交流畅通了。办公室成为学生的资源库,谁“点击”的次数多,谁占有的资源就多,谁的问题解决得就好。

老师对学生也应该心怀感激

“初为人师时,为掩盖自己的年轻而尽快树立起师道尊严,我学着老先生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就是认为学生听老师的话天经地义。结果,学生们好像很怕我了。但当面一样,背后又一样,很少听到他们和我说心里话。不能交心怎么达到教育的效果呢?”北京第125中学的孙超老师讲起自己的反思过程。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从来没对我说过‘感谢’二字,因为在她的意识里,我是属于她的,理应为她做一切事;我的老师也从未对我说过‘感谢’,因为老师对学生永远是师恩似海,怎敢企望老师的感谢呢?而这一切在我的意识里也形成了习惯……”

肯定不只孙超一位,很多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孙老师对这一现象反思后,要求自己把学生看成是与老师平等的个体,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老师不能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而应该学会感谢,当然包括感谢学生——感谢科代表帮自己给全班同学发批改后的作业本;感谢值日生把黑板擦得那么干净;感谢学生能够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感谢同学们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感谢一位因塞车气喘嘘嘘地赶着跑来却已迟到的学生……孙超老师真诚地感谢学生为支持自己工作所做的一切努力。而逐渐适应了老师经常性感谢的学生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更加自尊并懂得尊重他人。

轻轻地,悄悄地,改变一个不被人过多细想的习惯,给孙超老师带来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他慢慢感觉到:学生们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了,可以说说心里话了。这中间的和谐与快乐妙不可言。于是,他指点家长真诚地感谢孩子的努力;引导学生利用每天放学总结的时间互相感谢:感谢值日班长一天的操劳;感谢值日生为大家创造的整洁环境;感谢科代表把我的作业收起来交给老师;感谢老师在课堂记录本上对自己的批评,它会使我少走弯路……

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

一些老师的一组动画:班会上,用食指指着大家说,“看看,某某现在这样了,你们也快差不多了!”“你们就跟他学吧,早晚都得完蛋!”办公室里的“单兵教练”:“作业又没完成吧?你怎么这么懒呀!真是谁的孩子像谁啊!从你身上看,你父母也好不到哪儿去,要不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呢?”楼道里个别训导又犯了错的学生:“上次你干的‘好事’已经轰动全校了,看你的苗头,怎么,还想再出出名?”

北京市东城区综合高中的青年教师牛辉,将看到和听到的一些老师批评学生的做法勾勒出来后,心中颇不是滋味。当教师固然辛苦,对“问题学生”要苦口婆心地教育,“恨铁不成钢”也是为了他们好。但在教育中往往下意识地、习惯地把一个人的错误与他的同学、家长和过去联系起来,一股脑儿地“捎上”批评,不但“冤枉”了他人,教育的效果也不好。要么是学生无地自容、自暴自弃,要么是“为保卫家长或朋友的尊严”而“向老师宣战”。

初出茅庐的牛老师注意到这个“不良”的教育习惯后,要求自己遇到情况时,“针对问题谈问题,批评一点不影射其他。”

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向上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也参与了尊重课题的研究。一次,该校宋志侠老师听了一节挺成功的语文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根似是“武器”的食指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这是一种习惯——有问题的习惯。从尊重的角度,宋老师进行了反思。指指点点,是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叫起学生的方式,自己也常常无意识地“指点”。从那位老师的动作,他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当时意识不到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这种行为暴露了我们教师头脑中的旧观念:还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与我们平等的活生生的个体。在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只是‘小毛孩子’,用食指‘点将’没什么。看来,我们喊了半天新教育理念,也许只学了‘标’,离‘本’还差得远呢。”

尊重应该是无微不至的。宋志侠老师于是提出,在叫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改“指”为“请”,手心向上,做出一个优雅的动作。虽然只是一个张开全部手指的变化,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指”,传达了上对下的命令;“请”,则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同时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形象。宋老师反思了这个习惯后还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像“指”与“请”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小题”,却值得教师去“大做”,最终改变的是头脑深处的观念。

把本子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一天,两位同学一块儿来找他们的班主任——北京东城区地坛小学的杨继军老师,因为一位把另一位的本子扔到了地上,本子沾上了泥水。杨老师用疑惑的眼光看着那个“被告”的同学,心想:不可能吧,他可班里最老实的孩子啊。孩子开口道:“老师,我……想学您,一扔一个准!”不巧的是他没扔准,当时地上正好洒了水,便被拉来告状了。

原来,杨老师在班里给学生发作业本时,有时为了省事,就把本子扔过去。因为“投掷”一般都很准确,还让他自我感觉很好呢。有一次,全班学生正在安静地写作业,杨老师在前面批改作业。批着批着,他发现一个学生没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作业。一气之下,想都没想就把本子扔了过去。那个学生坐在第三个,本子像只小鸟一样,不偏不倚落在了他桌上,“记得当时吓了他一跳。”

刚才那场学生之间的小纠纷让杨老师很感触动:“小干部曾学着我的口吻教训同学,学生们也学着我的样子热心助人……他们的模仿力很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不少我的影子。这说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那样重要。我的随手一扔,扔掉的究竟是什么?”仔细分析,杨老师认为“潇洒扔一回”的原因,首先是习惯使然。不少老师都这样做过,他自己小的时候也曾羡慕过老师“百步穿杨”的“扔功”。其实归根到底,是老师没把学生当回事,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在教室里至高无上,在学生面前可以随心所欲。假如座位上坐的是领导、同事,老师还会这样扔吗?

“尊重学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也不能轻视,”杨继军老师不断提醒自己。反思了这个习惯后,他在发本时一直坚持轻轻地把本子放在学生的课桌上。如果是让学生帮助发,也要叮嘱他们不能扔。

别动不动就家长

“老师,多次犯错儿请原谅,我不是有意的。我曾想到死,但我舍不得父母,舍不得我认识的所有人,包括您在内。但您一点都不了解我,令我十分痛心。我要离家出走……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不容易,您懂这份感情吗?为什么非要请家长?如果我出了事,您就是杀我的人!”这张学生写下的纸条让顾小丽老师一直记忆深刻。那是她来秦皇岛二中工作的第一年,充满热情、信心百倍地想争当一名优秀教师。可那次,平时跟学生们相处很好的她却为李慧同学着了急、生了气:这孩子由于遇到了情感问题,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因为李慧家里没有电话,顾老师让她下午请家长来一下。但到下午上课时,李慧没来,把书包也带走了,同学从她座位里找到这样一张纸条。

几位老师一起出动把李慧找了回来,但顾老师对自己这次请家长的事思来想去:我的本意是关心爱护学生,为她的前途考虑。但不能不说解决问题的方式欠妥,竟差点害了孩子!在后来的调查中她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老师动辄请家长,他们认为那就是告状,让家长收拾他们。当然对教师来说,与家长进行沟通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用正当的方法教育孩子。那样的家长的确“请”一次就是对孩子的一次身心伤害,还是不请为好;此外,动不动就请家长,也会让家长对老师甚至对学校产生反感。

这其实是一个非个别地存在于教师中的习惯:遇到学生不听话时,“请你家长来!”就脱口而出。顾小丽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了这个习惯以后,改变了工作方式:碰到问题,她不会轻易请家长、找“合力”。即便要请家长,也先把要谈的内容跟学生“通报”过。这一来,师生间形成了一种基本的信任和理解,学生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也因此而好开展了。

教师们对这些日常教育习惯进行的有益反思,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矫正,显现了教育观念转变催生出的可喜新气象。对这样的反思活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评价说:“转变教育观念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和设备,而只需要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咀嚼和反复琢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德顺就此指出:“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教师遇到的道德问题也不少。在思考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学习者;在交往中学习,教师本人也是成长者。教师在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反思:有些细节我们教师习以为常了,往往没有多少留意,可是却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从细节做起!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孙艳丽 2007-6-25 23:45
教育改革就应该从这样的小事做起,就象保护环境应该从从节约一滴水开始一样,我们不能只喊新课标,而忽略这样的小细节.细节往往被人忽略,但是导致失败的因素往往就是这些细节,这是我们校长今天在国旗下讲话中提到的,用在这应该很合适!
回复 geonet 2007-6-26 06:37
的确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只有反思和改变才能更好前进
回复 yangzhifeng 2007-6-29 15:55
反思很深刻,值得学习,就是字号太小了,看起来很累眼。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6-1 23:19 , Processed in 0.0683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