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恐惧》读前感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就是“读前感”!
自星韵地理研讨会上接触到“段义孚”以来,我一直不敢读大师的作品。大师的思想或许可以提升我的境界;但思想就像一个黑洞,往往让人无法自拔,过度烧脑。
若偏向虎山行,从哪里开始呢?友人向我推荐了《无边的恐惧》,就从这里开始吧。“无边的恐惧”这个译名好,高大上!言下之意就是恐惧无处不在、无可消弭!作为一个正常人,我是不敢读这本书的。试问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吗?如果不是,是不是不应该取这么个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名字呢?再看译本序言中的第一句话,“landscapes of fear” 摇身一变成了“恐惧的景观”。试问,“无边的恐惧”和“恐惧的景观”两个短语间除了“恐惧”二字,还有半毛钱的关系吗?地理专业人士看到“景观”二字,自然感到亲切,但心里学专业人士可就一头雾水了!试问本书的目标受众究竟是怎么定位的?简单看了看目录,我觉得是大众读物。窃以为大师的笔触应该是在描摹恐惧这种心理行为。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许只有大师才有这样的笔触!“landscapes"中“land”为“土地”,“scape”与植物有关,所以“landscapes "翻译成“景观”没有异议,不会有人翻译成“地貌学”,也不会有人说成是“地表形态”。不过我联想到了“escape”:一个由“e”和“scape”构成的词。不管别人怎么翻译,我姑且将其理解为“遁形”。所以不才认为“landscapes of fear”书名可以译为“恐惧之形色”,文内可以译为“恐惧的面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梦的解析》。这书名不吓人,而且还是社会科学读物。但是一听说是弗洛伊德写的,我就不敢看了。忽尔间想起了《周公解梦》,一本并不怎么严谨科学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书。遥想百余年前先辈们举起了“科学”的大旗,时至今日,国人就普遍具有科学素养了吗?任重道远!或许大师们在其间的作用就是把自己感知、理解到的专业的、高深的东西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以让普罗大众能接受、提升。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原因之一或许是其“心无界”,故其作品往往是“形无界”。我们是不是可以以一个具备地理常识的普通人的身份去读大师,而不拘泥于自己专业的眼光呢?如果可能,再做一个传道士,这样是不是可以使大师的心血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友人说“escape是大师的另一部书《逃避主义》的书名。作者这两部书似乎是同时写的,一部写遁形,一部写无所遁形”。大师玩的竟然是左右手互搏之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凡人看问题往往只能设身处地;大师看问题却既能设身处地,又能超然物外!故其五内能澄明透彻。似乎友人已经走到了梯子的另一端!而我还是个beginner,只会从beginner的角度思考问题。细品大师的作品,假以时日,我这个beginner是不是也能在大师脚下有所升华呢?希望有更多的beginner。强将手下无弱兵,或许这就是大师的魅力所在!或许我的“读后感”会是“无边的恐惧:真正读懂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