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翻阅
星韵地理的网页中看到有老师发学校观摩活动。所以就有点心血来潮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前些天去巢湖的调研经历。因为自己的论文是关于巢湖东部第四纪红土的。不要嘲笑巢湖辣么小还有什么可看的,想告诉大家的是巢湖可是东中部地区地理师范生地质学实习必去的一个地方喽。下面是我一天的行程。
早晨八点许,我们前往第一站—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入凌家滩遗址31°27′N,118°02′E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一块是省立另一块是国务院立。紧接着走进的是凌家滩考古发掘的壕沟,海拔10.7m,相当于护城河用作于保卫城内家园。当我们观看壕沟剖面时发现在文化层的底部存在一层碳层2-3mm左右,距地面以下约2.7m,这让我们有一些费解。猜想其的形成原因并进行采样编号为NO.1碳14(但据遗址看守人员解说是壕沟的这一侧是用来开灶做饭的,可能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又在其东北侧一米出的一个红褐色土层剖面中看到类似铁锰结合层,距地面以下约2m,与平时见到的铁锰结核不同未形成球状,并进行取土采样编号为NO.2 Mn,一起带回进行细作分析。
在去鼓山山顶的路上我们遇到第二个点,是一个坡积物地貌。从鼓山到山麓一个明显的倾斜坡积物堆积面,很容易可以看到坡积物中的岩石颗粒大小的规律性变化即随着斜坡的下降岩石颗粒逐渐变大,但是其磨圆度都不是太好,有棱角。经老师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坡积的距离有关这里山顶较近。随后就凳上鼓山塔,眺望巢湖,可以因为看到巨障山以及放王岗大体位置与整体轮廓。
环巢湖大道行进,途经唐咀水下遗址。但至今唐咀水下遗址的形成原因也还是未解之谜。从古书上记载是有由于大洪水,巢湖陷为湖。但经过一些地质专家及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个位置是一个正断层,但至于是上盘下沉还是由于下盘抬升却至今未知。在湖边我们还捡到了一些汉代时期的陶瓷片,带回作为留念。
第四个点是中庙寺以及姥岛。虽然未登上姥岛但是站在中庙的巢湖观望台亦可将姥岛轮廓尽收眼底。吴立老师解释了中庙底部是砂砾岩以及姥岛是火山岛,红色喷出岩与赭山上的岩石相似。在岸边我们也看到了湖蚀穴,类似于海蚀穴,现高出巢湖水位大约70cm,这也足以说明巢湖的水位是可以达到更高,且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在回程的途中,胡老师留意到放王岗的表面有大量岩石,且岩石的磨圆度较好与土层相间。据此推测放王岗可能以前是可能是都到平坦的大河河流流经且堆积,以后可能由于河底抬升为阶地形成今日放王岗。我们在此拍照取证,并打算有时间过来测放王岗顶部的年代,望能探究出新的发现。
大致就是这些,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巢湖吗?虽然简单但是这是我第一次作为地理考察工作者出去考察调研,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开拓了眼界,对于一些理论认识也渐渐的转化为实体认识。所以如果在你的城市有适合也外调研的地方为何不抽出时间带上你的学生出去走走呢?我想教学并不只是考试。(本来想传相片上去的,可是传不了对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