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举手也需要技术革新
张昕(湖北省武汉市)
今天上午,收到自己订阅的报纸《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第2638期。在第三版下方的“课堂断想”栏目,看到一篇名为《别忽略后排那高高举起的小手》的短文。
正如文中所说:许多高年级老师经常抱怨班里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当老师一次次忽略了那曾经想发言的小手时,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到了高年级,原本爱发言的学生也许厌倦了整天、整节课被叫起的状况。
课堂时间紧迫,学生发言的人次都较少。怎么解决上述矛盾呢?我记起关于“和尚喝水”的改革故事,第一个方丈进行“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声称“僧多粥少”,奖励多抬水的小和尚,结果小和尚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搞成了“窝里斗”;第二个方丈进行“技术改革”——告诉小和尚不要下山抬水,而是上山找泉水,然后沿山谷用竹管引到庙里。目前,许多教师坚持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言,结果,学生手举起来了,却不能得到发言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超级大班尤其如此。那么,课堂举手能否找到真正面向全体的“技术改革”呢?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三年前,针对高三复习备考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说怕举手发言答错被同学取笑,于是,我对举手方式进行了大胆的的“技术革新”——第一,将大量课堂发言的机会设计成选择题,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头的个数代表自己的答案,使学生在举手的同时就已经用“手语”快速回答老师的提问。第二,教师迅速用大拇指评价每一位“手语”发言者:向上翘起表示正确,向下翘表示错误。第三,学生举手不必同时进行,先完成者先举手,后完成者后举手。学生举手“错峰”进行,也便于教师用手语评价手语。第四,要求学生举手指头的同时,一定昂起头,看老师快速评价的手语和表情后再放下手臂休息。
以上举手的革新,使那些坐在教室“边远地区”的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数量,平等地参与发言,而且学生从教师的眼神、笑容和QQ表情式的快捷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交流,还可以到达情感的交流,实现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标。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以使课堂交流信息更多、传递信息更快,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从而努力完成内涵丰富的“三维目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3:37 , Processed in 0.0669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