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1-26 09:54 编辑
顾颉刚数十年前在《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中以《五藏山经试探》为题,提出了《山海经》中的《山经》早于《禹贡》的论断。这一论断曾在学术界被广泛的接受与应用。王庸便在《中国地理学史》中加以引述:“盖原始人类之地理知识,大抵以其与生活有利害关系之事物为中心,而其所认为奇事怪物者,不仅不知其所以然之故,又多非亲见亲闻,每凭十口相传之故事,即认为真实。故《山海经》之离奇怪诞,正可以窥见初民意识形态之真面目,而《禹贡》之平正切实者,乃后世地理知识进步之结果,非复原始之形态矣。是以《山海经》与《禹贡》之时代,今虽未易确定,但若辨别两书之先后,则《山海经》自较《禹贡》为早也。”顾颉刚、王庸等在30年代所作的结论,最近却为王成组推翻,他提出了相反的结论。
中国真正最早的地理著作是《诗经》
https://so.gushiwen.org/gushi/shijing.aspx
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13046.html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中国”一名,便首先见于《诗经·荡》“文王咨,咨汝殷商,汝炰休,于中国……”民劳》中也有出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最迟在商代以前,物候学著作《夏小正》,不仅有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如丰歉的记载,而且还掌握了其规律,出现了科学的农业季节的划分,有“大雨”、“小雨”、“多雨”、“无雨”的分别。
《夏小正》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作品本身可能有残缺和其它的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或其它的附会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
《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或两汉之间。夏小正原文收入《大戴礼记》中,在唐宋时期散佚(而大戴礼记亦有一半同时散佚)。现存的《夏小正》为宋朝傅嵩卿著《夏小正传》把当时所藏之两个版本《夏小正》文稿汇集而成。但因经文与传文(以自己的文字解释)在篇章中混集而没有说明之关系,《夏小正传》中不尽是原来之全部篇章。
因原稿散佚与成形之问题,成稿年代争论很大,或为托古。据《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故人们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考察后所记载下的农事历书,所收录之有关夏朝的也多是物候等文化讯息。
《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晋时期发现的汲冢竹书的一种,撰者不详,一说成书于战国。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分为六卷,记述了周穆王姬满游历天下之事。前四卷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之事。周游路线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经祁连山,走天山北路至西王母之邦;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终自天山南路归都。第五卷,则叙述周穆王两次向东的旅游经历,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的事迹。第六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
《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游历之事,是我国文字记载中的最早的旅行活动。 该书在古代部族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管子》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5488b5918f.aspx
《管子》是托名 管仲 的一部论文集。不是一人一时之笔,也不是一家一派之言。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写作年代大抵始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其中有关法家的篇章,主要出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法家。对法律和“法治”的论述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杂揉道、儒的特色,自成体系,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着作。
齐相管仲(约前723--前645)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总集。于战国初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由管仲学派所编撰成书。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汉刘向编定八十六篇,后亡佚十篇,故今本《管子》仅七十六篇。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