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洪堡的思想理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洪堡身处的那个时代,人们都是怎样看待自然的,为什么他提出的理论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洪堡之前的两个世纪里,欧洲社会一直把自然看作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认为自然是宇宙中最伟大而精密的仪器。你看,人类都能制造精巧的钟表和器械,那上帝的造物更不用说是何等宏伟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认为“自然是机械模型”,甚至大物理学家牛顿也支持这个说法。可以看出来,这个机械模型论的说法在当时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不过,当时有一些科学家已经质疑这个学说了,认为这不足以解释大自然和生命,洪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自然和物质并不是僵死的,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肯定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洪堡的这种想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可以说,是起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洪堡生活的18世纪,是一个全新的启蒙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理性慢慢开始主宰人们的思想,当时占主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自然哲学。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自然哲学一般来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博物学和数理科学在当时都属于是自然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部分。那时候,全欧洲的科学家与思想家都在探索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理解自然。有的人利用数据科学走向实验科学,利用实验来拷问大自然,比如培根。然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他强调知识是有系统性结构的,每个单独的事实都应该嵌入到更大的框架中来理解。洪堡很崇尚康德,康德这个关于系统的论述也成为影响洪堡整体自然观的关键。
洪堡能提出整体观的观点,也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通才,什么都会一些,这种通才的特性从他上学时就显现出来了。
洪堡生于柏林贵族家庭,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完成了地质学、数学和科学的专业训练,后来进入了矿产部门工作。不过,他从来也没把自己局限于地质学这个狭小的领域里,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研究他感兴趣的其他学科了,像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而且他很善于把这些知识融合起来,用比较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事物之间的隐秘链条。虽然,现在大部分学科已经在不断的分化为非常细化的学科了。但在18世纪洪堡就认为专业化的趋势会让人的视野变得狭窄,容易注重细枝末节而忽略整体。
洪堡最终完成他对自然的定义,是在他的南美洲考察之旅当中。“史诗级的探险”来形容洪堡这趟持续了5年的壮举。
这次探险的范围有多大呢?洪堡和他的同伴、法国科学家邦普兰从葡萄牙、西班牙出发,越过大西洋探索了连接亚马孙水域的两条河流和热带雨林,成为第一批对亚马孙流域进行科学考察的欧洲人。接着又穿越了纵贯南美洲大陆的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他们几乎登上了它的最高峰钦博拉索山,这是一片当时从未有科学家踏足过的区域。在这5年里,他们的足迹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还造访了墨西哥和古巴岛。俩人绘制了走过的大片陆地,提供了这些地区最精确的地图。
这趟探险几乎花费了洪堡所有的财产,换来的,是数十本笔记、数百张素描以及庞大的天文、地理、气象学的观测数据。他满载的行囊内还有大约6000个物种的植物标本、动物的标本,其中近2000个物种是之前欧洲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从没见过的。考虑到在18世纪末,已经经过分类和定名的物种一共只有6000种左右,洪堡的收获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收获这么多,洪堡这次探险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这些资料呢?当时许多的博物学家远征探险的目的,都是热衷于发现新物种,以自己的名字为它们命名,填补分类学上的某个空白,洪堡却跟他们不一样。在这趟行程之初,他就有一个明确的使命,那就是他想验证大自然的所有力量是怎么相互作用和交织的。他收集的是想法,而不只是标本,他想要发现物种之间在地理上的相互关联。
那他最终发现了什么呢?洪堡站在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上,此前他种种的所见和所想终于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洪堡确定无疑,地球是由许多不同的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都因为当地的环境条件不一样而有所不同,海拔、温度、气候和地理决定了植物的分布,也因此,各大陆都有相对应的植被与气候带。这些听上去很熟悉是不是?实际上,植被带、气候带、等温线、等压线,这些概念直到今天我们的地理课本里都在使用它们。用直观的信息图表来展现塑造自然的全球模式,大自然各个机体之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一目了然,这些都是洪堡的首创。
不仅如此,洪堡还是第一个提出万物之间存在联系的人。在此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万物为人而生”这种理念已经深植人心几个世纪了,但在洪堡之后,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生命之网里,即使是最微小的有机体,都不应该被看作是孤立的,一切事物都相互作用,有往必有还。这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开始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更大的尺度来看,洪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南美洲一直是洪堡思考自然地理问题的重要参照。他以美洲为研究范例,提出了自然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他觉得自然是一张生命大网。这之后的30年多年,洪堡写作和出版了记录南美之行的游记和调查结果的多部巨著,其中包括博物学,还涉及政治经济学、美洲探索史、人类学的内容。如果说哥伦布在地理意义上发现了美洲,那么洪堡则是在博物学的意义上几乎完整地解释了美洲。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了解洪堡?因为像他这样,拥有一种能够觉察万事万物之间存在关联的眼光,在今天仍然很重要。洪堡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将全世界相互联系起来,他当时其实就是在用一种全球化的眼光以及跨区域、跨领域、跨大洲的比较方式来思考问题了。他把整个世界当成他的研究对象,看到了其中各环节之间的共存和竞争关系。洪堡拥有的跨学科的广泛知识是他整体自然观的基础,他更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而不是差异。
以上就是我们要说的是洪堡怎样定义了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能型的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如今,我们的知识是学科领域细分后的结果,像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就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学科之间难以比较,在这个背景下,洪堡这样的通才代表了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我们的涉猎足够广泛,就能找到里面的相通之处。他也在帮助我们重建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提醒我们不要陷在自身狭小的局限之中。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更应该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们不只是在教孩子科学学科内的知识,我们首先是一位老师,其次才是一位科学老师。
好了,今天先聊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认知越狱,自我迭代,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这里等你。
讲座时间:2019年01月07日
文稿整理:曾宝俊 孟祥磊
《洪堡兄弟》
洪堡兄弟
作者: [德]曼弗雷德·盖耶尔(Manfred Geier)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时代的双星
译者: 赵蕾莲
出版年: 2016-6
页数: 396
定价: 5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大师馆
ISBN: 9787531687016
内容简介 · · · · · ·威廉·冯·洪堡(1767—1835)和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这对兄弟书写了历史。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成绩斐然,出类拔萃。洪堡兄弟毕生彼此联系非常紧密,然而,他们在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方面却迥然不同。《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作者曼弗雷德·盖耶尔借助书信和作品节选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两兄弟会走上如此的殊途?在突出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站点——比如在魏玛与歌德和席勒的相遇,同时,也描绘出他们生活的光辉时代。
作者简介 · · · · · ·赵蕾莲,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自2011年起在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从事为期18个月的科研项目研究),兼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谐观研究”。出版海涅和克莱斯特研究专两部,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德国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以及境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译主要有《尼采遗稿》、冯塔纳的小说《混乱与迷惘》和《施蒂娜》以及人物传记《格林兄弟》和《弗里德里希·尼采与科茜玛·瓦格纳》。
目录 · · · · · ·第一章 悲哀的少年时代/001
如此热爱自然的两个孩子,为什么总是感到备受折磨?
第二章 要有勇气驾驭你自己的理性/028
这两个年轻人如何进入柏林启蒙思想家的圈子?他们向这些启蒙思想家学习到了什么?
第三章 迈入世界的第一步/049
这两个大学生如何构成其精神?最初的交友如何?
· · · · · · ()
第一章 悲哀的少年时代/001
如此热爱自然的两个孩子,为什么总是感到备受折磨?
第二章 要有勇气驾驭你自己的理性/028
这两个年轻人如何进入柏林启蒙思想家的圈子?他们向这些启蒙思想家学习到了什么?
第三章 迈入世界的第一步/049
这两个大学生如何构成其精神?最初的交友如何?
第四章 关于对象本身/087
亚历山大和威廉在莱茵河畔旅行中观察和了解到了什么?
第五章 奇怪的事实的目击证人/112
洪堡兄弟如何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第六章 每个人都必须为整体发挥作用/143
为什么威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亚历山大追踪生命的足迹?
第七章 耶拿的各种社会状况/186
洪堡兄弟如何与歌德和席勒交友,并且发展关于整体的古典思想?
第八章 怎样的一种享受啊!/223
亚历山大如何最终到达美洲?他在美洲向他的哥哥威廉报道了什么?
第九章 人们必须在世人面前尊重祖国/264
为什么威廉·冯·洪堡从政于德国,而亚历山大变得越来越法国化?
第十章 我对所做的事并不后悔/318
洪堡兄弟如何能够在老年时享受幸福,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并且撰写他们的毕生著作?
译者后记/361
附录/366
简写书名/366
人名索引/367
参考文献/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