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6|回复: 4

[读书推荐]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6 1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6-26 14:48 编辑

用一周多的时间粗读了一下本书,尽管许多地方不懂但感觉还是有收获。有空再认真读。(2019.6.26)
目录
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英文)
鸣谢
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
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少人踏足的小径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
自身完整
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
教学与真我
当教师失去心灵
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
铸造我们的学科
教师的内心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剖析恐惧
“有问题背景”的学生
教师内心的恐惧
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
不要害怕
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全面认识世界
当事物陷于分离
自我的局限和潜能
论与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悖论
把握对立的张力
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共同体掠影
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重温真理
伟大事物的魅力
认知与神圣
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第三事物
从微观世界教学
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
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
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共同体:多变与障碍
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关上门的教学
对话的新主题
对话的基本规则
需要领导
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停滞、绝望与希望
不可分离的生活
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走向公众
精神奖励
作者简介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者后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14: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版序
60年前,美国哲学家巴赞(Barzun7 J)出版了一本在当今堪称经典的书,名为《美国教师》,里边的一句话长久地萦绕在我心头:“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
对美国人来说,这句话现在就像它在60年前一样真实,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有许多教师不想让教学艺术衰亡,例如,他们拒绝接受这种荒唐的观点:好的教学仅仅是信息转移,且一台电脑可以做得和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人一样好。然而,坏消息是,这些好教师是在艰难甚至卑微的境况中进行着他们的工作,这种境况产生于不再尊重教师和教学艺术的美国文化。
中国智慧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美国人学习。我个人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曾经与一位中国人产生了深厚友谊,他在我任教的学校呆了一年,我是那时候认识他的。虽然我们最后一次对话是在大约25年以前,但至今我对他那强健而富于活力的精神风貌依然记忆犹新。通过他---也通过我自己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我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古老而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
所以我深深地感谢吴国珍教授、杨秀玲教授和余巍博士把我的《教学勇气》译为中文。我希望它的出版会促进两国教育家之间的对话---让中国读者了解,在美国我们正在如何努力重新振兴教学、恢复对它的敬重;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那几千年来丰富人类文明的、敬重教与学的中国文化。
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认识到,教和学是人类所有追求中最崇高、最迫切需要的!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敞开心扉,向着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向着日常生活的潜在价值,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美好未来,敞开心扉。
帕克·J·帕尔默
2004年5月
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中文版序(英文
Sixty years ago, thc American philosopher Jacqucs Barzun published a now-classic book titled Teacher in America which includes a single scntence  that has haunted me for a long time:"Teaching is not a lost art, but the regard for it is a lost tradition."
For Amcricans, that sentcnce is as truc today as it was sixty years ago, which is both good and bad news. The good news is that we have  teachers who refuse to lct the art of teaching die-who rcfuse, fortcachers who rcfuse to lct the art of tcaching die-who rcfuse, for example, to bow down to the absurd belicf that good teaching is no more than a transfcr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donc as well by  a living, breathing human bcing. But the bad news is that these good teachers do their work undcr difficult and cven demeaning conditions, conditions bred by an American culturc that has lost its regard both for  teachers and for the art of teaching itself.
We Amcricans have much to lcarn from the wisdom of China.I know  this pcrsonally because of a decp fricndship I oncc had with a Chincsc man  whom I met during his year-long stay at a school where I was tcaching. Although our last convcrsation was some twenty-five ycars ago,I still fecl the imprint of this man's strong and lif-giving spirit on my mind and my  heart. Through him-and through my own study of Chinesc history and philosophy--I know somcthing of the ancient and abiding respect in which Chincse culture holds both teachers and teaching..  
So I am decply gratcful to Professors Wu Guozhen and Sylvia leong, Dr.U Ngai for translating my book, The Courage to Teach, into Chinesc.I hope that this publication will facilitate a dialoguc between cducators in our two countrics--allowing Chinesc readers to learn something of how wc in America are trying to revive both teaching and our regard for it, and  allowing Amcrican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c of respect for teaching and lcarning that has cnriched civilization for millcnnia.
All of us who care about education nced to work together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among the most noble, and urgent, of all human pursuits. The world's future depends on teachers  and learners who are willing to open both their minds and their hearts to the wondcrs around us and within us, to the prccious possibilitics inhcrent  in every person, in everyday life, and in our suffering world.
Parker J. Palmer, Ph.D.
Madison, Wiscons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ay,2004
译者后记
P202本人一直对翻译心里发怵,担心把握不准作者的思想而对不起读者,怵于言不达意而表达不了原著的神韵,更担心专业术语的转码不到位,害怕陷入烦琐的人名、地名的查核……
偏偏2002年3月我在香港拜访我的好朋友、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过伟瑜博士时,刚刚从加拿大飞回香港的过博士,一见我就热情洋溢地向我介绍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当时我们长谈数小时,涉及最多的是教师心灵研究话题,过博士在教师心灵研究方面的见解给我很大启发。此后,这本与教师交心的好书就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当我如获至宝购得此书,并与著名翻译专家、我在澳门大学的同仁与好友杨秀玲博士分享此书时,杨博士当场一口气读完此书,赞不绝口,那心为书动的感人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促使我决定把帕克·J·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翻译成中文献给我国广大教师的最根本原因,是我被本书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作者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何与自身完整,这在我的内心引起了强烈共鸣。是啊,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师专业交流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仅仅是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一面作演示,仅仅是提倡以同仁灿烂的瞬间为榜样,甚至在制度上激励把丰富而复杂多变的心灵简化为教学的榜样行为作为教师专业交流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永远只是在培养“经师”而不是在培养“人师”!
P203确实,在我国,在提升教师教学方法与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激励制度,甚至初步沉淀成了一种教师专业交流文化。相对于缺乏教学交流的文化背景,这应该具有值得庆贺的一面。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科学业成绩方面达到世界之最,这种激励机制与交流文化对其有不可否定的贡献。但是,任何欠缺“人师”养成根基的“经师”都是残缺不全的,极端地推崇“经师”而隐性地压抑“人师”的激励机制后面潜伏着一种深刻的危机:任何制度或文化,如果不提倡教师发挥他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鼓励教师以一种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本真状态与学生的生命深层互动,永远只是在努力拔高向外在标准靠拢,那就很可能压抑教师独特的创造潜力,枯竭教师作为优秀教学之根本来源的心灵世界,相应地会导致学生更多地生吞活剥成套的知识概念,却欠缺了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这种深刻危机警示我们,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诚信与完整,教师更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强健而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在教学的苦乐成败中吸纳成长的源泉,把教师的自我、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教学勇气》恰好是引领这神圣的心灵之旅,帮助教师们找回真心真我的心灵导师。
《教学勇气》给我们的另一深刻启迪是,当教师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制度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当我们在功利竞争环境下被外部标准所驱策时,我们不能够静等制度的改变,而应该依靠教师从自己的心灵内部和同行之间的开放交流中吸纳优秀教学的根本源泉,在引导学生、家长发挥心灵力量的联系网络中来推动制度的变革。正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惟一的出路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我相信《教学勇气》中富于启迪的思想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扬长避短的一份精神厚礼,能够给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p204正因如此,翻译本书的强烈愿望战胜了对翻译过程的畏难心理。而把翻译本书的愿望变成现实,则首先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翻译出版此书的热情关心与支持,更要衷心感谢翻译专家杨秀玲博士欣然应允审校全书,整个审校过程中,都为把这“在枯竭的心灵中注入清泉”的好书献给中国的广大教师,而把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翻译造诣献给了此书,尤其是以她典雅秀丽的文笔把作者关于教育共同体的深思卓见展现在读者面前。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吴式颖教授对翻译此书自始至终的关心鼓励和已故恩师赵祥麟先生严谨译著精神的时时鞭策。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博生余巍先生,在百忙中欣然应允负责翻译第四、五、六章。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卢立涛、硕上生沈文钦,我的硕士研究生徐晋华、王秀明、温亚梅、高春波、刘娜参与了初译工作,硕士生邓凡也对第三章前半部分的翻译提了很好的建议。
本译著翻译分工如下:全书正文由杨秀玲博士审校。导论由吴国珍翻译;第一章由吴国珍、徐晋华翻译;第二章前半部分由吴国珍、王秀明翻译,后半部分由吴国珍、温亚梅翻译;第三章前半部分由吴国珍翻译,后半部分由吴国珍、高春波翻译;第四、第五、第六章由余巍翻译;第七章前半部分由吴国珍、卢立涛翻译,后半部分由吴国珍、沈文钦翻译;《教学勇气一—漫步教师心灵》所赢得的高度赞誉、鸣谢、作者简介等部分由吴国珍、刘娜翻译;中文版序由吴国珍、温亚梅翻译。主题索引由吴国珍翻译和整理,人名索引由吴国珍全书统一核对整理,每一章开篇诗文的译者见诗文脚注。此外,本著作的联系出版和组织翻译、全书的统稿、专业术语的组织讨论和推敲统一、目录和译文注释整理、后记的撰写,以及排版后的全书最后审阅修改等,都由吴国珍独立完成。
我极其珍惜在主译本著作的过程中与我的研究生们在专业思想学习、专业外语学习、翻译学习、治学态度和做人等多方面的坦诚交流。在我与研究生合作翻译的所有部分,先由研究生初译并修改,然后我逐句仔细推敲修改好并在电脑中标示出来,再返回研究生细看被修改的部分,并鼓励针对我的修改再提意见,最后由我检核整理后送交审校专家。杨秀玲博士则把她所有的审校过程也保留下来了,甚至有些英文结构特地标p205示出来以便研究生学习翻译。这逐次推敲的每一过程将是永存我们心中的最珍贵纪念,而合作翻译过程中师生之间坦诚的学习和交流不正是对《教学勇气》一书之精髓的亲身体验吗?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情投入,但整个翻译中仍然错误难免,诚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国珍
2005年1月  写于励耘9楼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16: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张夏法
《教师》2010.10(总第81期)
摘要;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达到和谐统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师生关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语文教育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人文主义;语文教育;师生关系;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教育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或人文性,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重视工具性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文性则忽视了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作用。我国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改革,就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人文主义的渗透。所谓人文主义教育,是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其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人格、思想价值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它对各科教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一、语文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对象,它对于教师和学生人文性思想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材编写者的任务是认真选择文本,编写出“人本化的课程”,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体系。
  语文教材应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比如鲁迅的作品,学生喜欢《社戏》中宁静的山村、淳朴的少年;羡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捕鸟的快乐少年;相信用坚定的北方的雪能够创造一个温暖的春天般的南方的冬天;喜欢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又热情负责的教学态度。这样的文本就很富有情趣,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所以这类文章要多选。而像《风筝》《孔乙己》这类文章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文章内容晦涩难懂,所以我们要少选甚至是不选。教材是给“学生”学的,所以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需求。
    虽然我们强调课本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但这也不是意味着要牺牲选材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事物还不具有辨别力,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有可能是低俗的、不雅的,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转变自己的想法。比如,比起名著阅读,学生更喜欢看一些网络文章,尤其喜欢看玄幻的、言情的漫画或小说,原因是这些东西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更强烈,可是这些东西没有经过时间的千淘万滤,往往缺失文学性和思想性,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性格的形成。
因此,也不适合被选进教材。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
   人文主义教育提倡应用人本化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和谐的双边关系,这种双边关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而快乐地开展思维活动,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演独角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听得懂,只负责教“书”;学生也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只是不停地往脑袋里装知识。这就是“填鸭式”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厌倦语文课,何谈教学质量?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立足于学生,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个性发展,使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指导者。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问题的存在:教师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多媒体,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这些手段往往只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东西。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自主性,课堂完全可以成为探讨式、研究式、实践式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抛出引子,让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实践,并不断获得成长。被好比学车,只有实践出真知。教学是相通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此外,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仍然要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课堂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取决于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时,教师要敏感地注意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不会偏离教学目的。
三、师生关系的人文主义方向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很是模糊,而师生关系往往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学科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但同时,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使得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得以完成。
   语文学科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为白己的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和数学不一样,它本来就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它应该生活在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当中,所以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奔着人文主义的方向前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另外,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还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科学性。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学会使用适当的科学方法,巧妙地运用科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科学的环境中得到改善。
四、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
    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语文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基础知识、写作、口头言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像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笔试是无法进行评价的,但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重要,一个学生可能笔试不好,但在这些方面很优秀,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很有利,甚至会成为他生存的资本。教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但对学生个体有利,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学生。此外,语文教育评价还要制定可行的、科学的、能操作的评价体系。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语文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灵活性。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评价是客观性的,可是像一些阅读和作文方面的评价主观性就很强了。比如作文部分,大家都知道诗歌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可在我们的考试要求中常排斥诗歌体裁,其原因是诗歌没有可以具体操作的评价体系。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语文教育只有不断探究科学的评价体系,才符合人才的发展需求。片而的评价体系必定会扼杀人才。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春风,使我们的教育更上一层楼。运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把每一门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试想上学该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作者单位:浙江省稣州市崇仁镇中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用心读的一本书。还有这一本,教学机智http://www.xingyun.org.cn/thread-68995-1-1.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19:47 , Processed in 0.0654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