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流浪的云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2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求助"高三地理复习的意见"

已有 520 次阅读2007-9-4 20:01

  我第一次带高三,对于高三复习把握不好,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些意见!

  多谢!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winny2000 2007-9-4 20:49
我也是今年刚接手高三,真是爱莫能助了,大家一起摸索吧.还请高手指点明路啊!!!!
回复 qlzhu2003 2007-9-4 21:23
参考了一些资料,整合了高三教与学的指导意见,供你参考! 一、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1.关注历年《考试大纲》的变化 通过对历年考纲的变化分析,准确把握高考方向,便于复习工作高效科学开展,以2007年考纲变化为例:与2006年地理学科《考试大纲》相比,2007年高考地理考纲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没有实质性变化,仅两处在文字表述上作一定调整。 (1)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中的“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改为“农业区位因素。” (2)第四部分中国地理中的“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改为“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第一处变化完全对文字表述的理顺。 第二处变化除对文字表述的理顺外,把四个考点并为一个考点,降低了三大河流在考试中的地位。 2.领会《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即“四项目标三级要求”。 以上目标和要求是面向文综提出的,针对地理学科而言还具有以下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地理高考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地理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根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调动和运用知识。学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模式。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考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注意到,《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是能力的考核目标,在复习迎考中我们还要确立地理复习的能力目标。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重要的地理事物主要指教材和《考试大纲》中涉及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主要国家、城市、交通线、人口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名称和空间分布等。地理数据应属于地理事实范畴,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定量”的作用。涉及的地理的重大时事,主要是指见诸报端、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的,又未能写入教材中的地理新事物,或地理研究的新成果或新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成就,地理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 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特征、总结地理规律等是需要以掌握地理概念为前提条件的。?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主要是要明确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认清区域中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从对这些特征进行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加深对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指气象气候、河湖水文、地质地貌、太阳辐射、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资源和能源、交通和贸易、环境和环境问题等,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土地的利用、资源开发等。 (6)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分布规律、运动规律和变化规律等。?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文字准确,指的是考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描述以及对考生自己观点的说明、论述要符合语言的使用规范。条理清楚要求考生的说明、论述有条理。逻辑严密则指的是考生所论述的内容应该主旨明确,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3.明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地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其特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二、 搜集研究高考试题,理清学科主干知识 1、 全面细致解读最近三年全国卷文综高考试题 例如:2006年全国文综I试卷各组题所涉及的主干知识如下表: 中心问题组 试题选材或知识内容 能力要求 第一组题 中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区域分布 空间思维、事物相关性分析 第二组题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和降水的纬度分布 图像判断、推理分析 第三组题 中、美、俄、日四国能源消费 知识迁移、推理计算 第四组题 昼观日食、区时和地方时换算 获取和解读信息、推理计算 第五组题 沙尘暴及中国西北地区 区域定位、事物相关性分析 第六组题 城市交通及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迁移、推理分析及表述 通过对最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材或知识内容的分析,确定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季节和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 (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8)地域分异规律等。 (9)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 (10)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11)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12)区域空间定位。 (13)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 (14)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 (15)中国国土整治。 2、解读其它地区高考题 3、解读新课标和新高考,关注探究类试题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07年首批新课改的四个省区高考已经尘埃落定,而2008年高考是我省最后一次人教版老教材高考,所以课改省区的课改方案、考试大纲和备考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因此高三教师们应该汲取课改精神,高三复习中自主渗透课改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研究探究类试题,以便于实现新老高考平稳过渡。 4、高考题的特点 (1)专家精心研究的结果,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经典好题。 (2)有些高考题已经成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3)高考题有延续性和导向性(对平时教学和高考备考) 三、 合理规划三轮复习,层层提高构建网络 (一) 时间安排 1、 第一轮复习:2007年8月—2008年3月底。 2、 第二轮复习:2008年3月底—2008年5月中旬。 3、 第三轮复习:2008年5月中旬—2008年6月。 (二) 内容安排 时间 内容 暑期补课 中国地理和中国的国土整治 9月份 世界地理 10月上旬-11月中旬 地图和自然地理 11月下旬-12月下旬 人文地理 12月下旬-3月上旬 学科内综合 5月上旬-5月下旬 综合学习 中国地理的内容包括初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较为繁多。而且,选修II中的内容实际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和拓展,考虑到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也为了能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复习时需要注意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突出建立中国的区域空间概念,可参考下表: 教学顺序 初中中国地理的内容 高中地理选修II中整合在一起的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第二部分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 在“长江”中整合“河流的综合整治—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内容 第三部分 中国的资源 整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内容 第四部分 中国的工农业 在“农业”中整合“商品农业区域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内容 第五部分 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在“交通”中整合“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内容 第六部分 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七部分 中国的四大分区 北方地区 整合“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内容 南方地区 整合“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内容 西北地区 整合“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内容 青藏地区 (三) 淮南市高三模拟考试安排 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 考试范围 备注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第一学期结束 初中4册,地理必修上册,选修II。 各校原则上教学进度应紧跟模拟考试要求,如有困难,以临时通知为准。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2008年3月底—4月初 初中4册,地理必修上下册,选修I,选修II。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2008年5月上旬 初中4册,地理必修上下册,选修I,选修II。 (四) 复习建议 1、 第一轮:基础能力过关(单元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以课本为线索,复习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分布特点等基础知识,建立主干支知识的知识网络,并以此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进行课本重组,课本知识力求全面、细致,并适当拓展和加深,以教师为主体,讲、练、考相结合。近年来以能力为立意的高考更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更重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因此,必须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因为它是打基础的复习,可引导学生通读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基础知识,列出主干知识。同时教师可针对每部分知识介绍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注意领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等等,并使之内化成为学生的东西。通过基础复习,梳理知识,注重广度,从微观上落实考点,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准确、熟练。 2、 第二轮:综合能力突破(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继第一轮复习基础上去粗取精、知识重组、归纳总结、专题归类的过程。 ◆专题设置的建议: ①专题设置要有针对性: 针对一轮复习情况 ,针对学生存在问题, 针对考纲变化和目标能力要求, 针对热点问题和地区等设置。 ②专题内容设置的参考方案: 专题一:地球运动和光照图判断 专题二:等值线判读 专题三:区域空间定位 专题四:天气和气候 专题五:陆地、海洋、河流专题 专题六:区位因素分析 专题七:资源和灾害预防 专题八:城市和人口 专题九:文化和旅游专题 专题十: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 ◆专题复习的思路: 二轮复习总体思路,主要围绕 “专题梳理,整合迁移”思想开展,并且实行“问—讲—思—练—评”五环节教学法,教学中注意“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围绕“实”和“效”二字作文章。高考二轮复习,是高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故它应抓住主干知识,强化重难点,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通过专题复习,重组知识,注重深度,做到融会贯通。 3、 第三轮:应用能力提高(综合复习)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练习为主,熟记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综合练习,文综模拟测试等。三轮复习,建议采用 “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堵漏补缺,模拟训练,规范提高”的24字方针;采用以“练、评、悟”为主的复习方法。地理教师除了搞好学科内综合模拟训练外,还要与政治、历史老师保持广泛联系,建立信息共享与协作交流常规制度,真正切实有效抓好政史地的跨学科综合训练,做到延伸迁移,灵活运用。 四、 科学管理提高实效,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1、 成立教师备课中心组,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考形势,切实提高高三课堂教学的效率,各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可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备课效率。组内集体备课活动应及早安排、定期举办、认真落实,平时的教学中间,教师们也应多交流、多研讨、多相互借鉴,高三年级应帮助和扶持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早日成熟。 2、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多方搜集相关信息 各校高三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合作,教研组长和学科备课组长可牵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教师们平时可利用各种渠道重点搜集以下几方面信息:(1)专家信息(2)媒体广播、网上资源、教育报等刊物(3)参加备考会(4)大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5)大市质量检测试卷透漏的宝贵信息等。这些信息的获取,对于及时调整复习思路,改善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率,洞悉高考命题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3、 研究学生,加强管理,提高潜能 针对现在高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如: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备教材多,备学生少;选择题讲得多,主观题讲得少;学生做题多,看书少;教师讲评多,学生看书少等。教学中应逐渐改变,高三教师应该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针对不同基础状况的学生,加强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潜能,如可加强课前管理,课上管理,课下管理,假期管理,学习习惯培养,发挥课代表作用,单兵单练,提优补差,综合提高成绩等。

QUOTE: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谢谢这位老师!节日快乐
回复 geonet 2007-9-4 22:12
的确考试大纲很重要,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不断的想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其次是做和思考历年高考试题
回复 geonet 2007-9-4 22:13
的确考试大纲很重要,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不断的想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其次是做和思考历年高考试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4 00:13 , Processed in 0.0787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