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西雅图雨季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435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实践“承转法”

热度 1已有 611 次阅读2016-3-21 20:46 |系统分类:其他分类

实践“承转法”

这学期开始了系统的讲课练习,第一节教学设计与技能课,老师叨叨唠唠了一节课,大谈了一番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这种残酷又现实的问题,避之不及,强迫自己充耳不闻。

于是,整节课下来,我在书上记下了“承转”二字。在老师的一番大形势的分析之后,用最后5分钟谈及,课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知识点,作为老师,除了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内化,再传授给学生,另外就是做好承转,把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用承转的语言连接起来,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

微格课的内容安排了,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想实验“承转”二字。于是我认真的做了一次“备课”(以前做讲课练习从不写讲稿,教案什么的)。

我用的人教版教材,内容精炼简洁,“备课”开始,课本研读了三遍,先解决自己的疑惑之处,遂补充横波、纵波的概念与区别,软流层、地核的物质状态。自我消化完毕,开始整理知识点,在纸上写下:

知识一: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知识点二: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知识点三: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例如水波。纵波是质点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例如弹簧。

知识点三:横波与纵波的异同

 

速度

介质

共同点

横波

较慢

固体

速度随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

较快

固、液、气体

知识点四: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知识点五:(读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做莫霍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知识点六: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可类比为鸡蛋)

知识点七: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由岩石组成的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上地幔的顶部与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知识点八: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由横波可通过地幔得知软流层是固体,所以软流层是熔融状的固体。

知识点九:地核以古登堡与地幔分界,厚度为3400千米,地核分为内核,外核。横波消失,纵波减速,外核接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知识点整理完毕,接下来搭建“承转”语言,连接各个知识点。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说我们从地球的外部整体认识地球,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简单的说,就是要看看地球里面章什么样,可是,要怎样才能看到地球内部呢?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切开?显然不行,巨大的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要怎样才能看穿它?(1)聪明的地震学家借助地震波这双眼睛,看到了地球内部。那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又是怎样跟地球内部结构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地震波,就是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3)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例如水波,当我们丢一颗石子到水池里,水会上下震动,但水波纹水平散开。纵波是质点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例如弹簧,向下压它,它会向上弹起。比较一下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比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相比而言,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会随着物质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知道了这些,我们来看看地震波曲线图(图2.15左),横坐标是地震波的速度,纵坐标是地下深度,从这幅图上你能发现在不同的深度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结合横波。纵波的传播特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会儿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看法。(提问,同学回答,鼓励,纠正)(5)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些能说明什么?刚才我们讲到了,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会随着物质性质的改变而改变。是不是可以说明33千米和2900千米的地方是物质性质发生改变的地方。那我们(4)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由于33千米处的不连续面是地震学家莫霍首先发现的,为了纪念他,这个面就称为莫霍界面,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于是,我们对地球的内部有了初步认识,(6)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就像一个鸡蛋一样,蛋壳就是地壳,蛋壳与蛋清之间的膜是莫霍界面,蛋清是地幔,蛋黄是地核,蛋清与蛋黄之间的膜是古登堡界面。

7)莫霍界面之外是地壳,由岩石组成的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这里说地壳由岩石组成,那是不是地壳就等同于岩石圈呢?大家要注意了,上地幔顶部同样是一层坚硬的岩石,所以上地幔的顶部与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再往下看,(8)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这样的话,那软流层是不是液态呢,由横波可通过地幔得知软流层是固体,所以软流层是熔融状的固体。同样,横波在古登堡界面消失了,大家大胆推测一下地核是什么状态的呢,(9)地核以古登堡与地幔分界,厚度为3400千米,地核分为内核,外核。横波消失,纵波减速,外核接近液态,内核为固态。

结语:好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就了解完了,地震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骇人听闻的地震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丝价值,对于大自然,我们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凡是都有利弊,用尊重与敬畏面对自然的现象与规律。

用“承转”的方式连接教学中的知识点,需要先理清知识点,有利于整理头绪,取舍内容,内容完整有序,但是个人感觉,如此构建的课堂比较刻板,一旦在讲授过程中有某个知识点漏掉或顺序颠倒,后面的承转就显得“尴尬”。自己在微格实训时,PPT因版本问题不能使用,临时改为板书,讲完横波纵波的差异,忘记了讲他们的传播速度随物质的性质改变而改变,以至于到后面读图环节出现“倒序”,又补讲横纵波的共同点,稍显生硬。也应该说自己应变不够灵活,在课堂上,作为引导者,讲授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计划赶不上的变化。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承转”这种方式对于我这种道行尚浅,拿着课本就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菜鸟来说,是构建完整课堂的好办法。

虽然自己并不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刻意逃避,但自己很清楚,这一天越来越近了,老师说,不愿意去乡镇当老师的就等着失业,让我很踌躇是不是应该早做其他打算,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是朝着地理教师的职业去,希望并非徒劳。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叶片水滴 2016-3-22 12:10
注意排版哟,段首的空格添加几个更美好哟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4-28 02:24 , Processed in 0.0659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