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星韵地理网 返回首页

张昕的个人空间 http://xingyun.org.cn/?378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10年全国Ⅰ卷地理解析及备考启示

已有 855 次阅读2011-9-29 19:16 |个人分类:张昕原创论文档案室|系统分类:地理新闻|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黄陂区

(原载《考试报》高三人教版高考地理2010.9)

       2010年全国Ⅰ卷地理解析及备考启示

      张昕  左立辉(湖北省武汉市)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解析】本组题通过改造沿海滩涂这一个新情景,考查选修(二)国土整治方面内容,可以借鉴教材中黄淮海平原案例,解答中低产田的治理问题。第1题,沿海滩涂地势低,盐碱化严重,要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该耐盐。第2题,在水盐调控的几种方法中,核心是以治水为中心,最基本的方法是“引淡淋盐”。教材有雨季盐度最低,而其余三项不能改造盐碱地。【答案1C,2D

【备考启示】

其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许多高考试题的新情境,仍然来自中学教材及其变形,备考中必须回归教材。否则,如果连教材也不熟悉,就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

其二,拓展教材,灵活应用。备考中,不能仅仅只是照本宣科的背诵课本和笔记。如果死记硬背教材的案例,不能对其有限的案例进行拓展,肯定难以适应新高考试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的要求。例如,本题设置的新情境中“江苏北部沿海滩涂”,教材案例没有直接说明,但插图6.5右下角 “连云港”附近地下水埋藏深度分布特征,与渤海周围滨海平原一样,地下水埋藏深度小,盐碱地面积广阔。

其三,衔接教材,平稳过渡。于还未使用新课改教材地区的学生,要看到全国逐步进入新课改的必然趋势,以及新旧教材逐步平稳过渡,新课改中探究意识的强力推进的态势。例如,2008年和2009年对 “人口的变化”连续考查,原来,新教材中已将旧教材《选修(一)》中人口问题升级列为《必修2》第一章的内容;2008年第36题(3)“G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就是因为命题人渗透了新教材《河流地貌的发育》中关于河口三角洲形成条件的内容和逆向思维。而绝大多数考生痛失16分,究其原因在于按照旧教材上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推断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不能形成三角洲。2010年前两题考查的国土整治内容,已经从旧教材《选修(三)》升级为新课标《必修3》。所以,以前从来不复习或者很少复习选修内容的师生,一定要关注到新课改教材的新变化,即充分把握高考指挥棒的方向作用,自觉做好新旧教材的接轨工作。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图1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在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5.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活动,涉及工业生产的联系、产品的销售、区位选择等知识。第3题,由图例中五个不同的信息,依次排除不属于M公司的面料厂、制衣厂、物流公司,即排除BCD三项。第4题,由题干材料中“登录网站、订购衬衣、在家收到货”等信息,可以判断为网络购物,所以选择。第5题,由图中两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受时间限制的三个环节(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同时也受到其它环节的区位制约,只有图中没有时间限制的配送仓库区位选择最灵活。【答案】3A,4D,5A

【备考启示】

其一,提取信息,灵活多样。图文结合,既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特征,也是其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本组题,信息较多,情境新颖,三个小题提取信息的位置和类型各不相同。由上述解析可知,35题关键信息的位置依次隐藏在图例中、题干中、注记中, 信息类型依次是(图外)图例信息、题干文字信息、图中注记信息,充分反映了提取和加工信息的灵活性、多样性。

其二,重视主干,加强综合。工业生产活动,与上一组题国土整治中的农业生产活动一样,是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也是几乎每年必考的人类主要生产活动之一。这些主干知识被高考命题人情有独钟,百考不厌,既是因为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因为其所涉及内容多,能够综合考查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工业的投入、生产过程、产出,工业发展和区位因素及发展,工业联系及其集聚分散、地域,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工业产业转移,工业原料开采与加工,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和储存销售等,这些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加强综合,并学会自主建构,才能融会贯通,应用自如。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多云)9时到99()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 16  D. 18

7.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 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 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8.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15时左右  B. 822时左右

C. 915时左右  D. 918时左右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等温线的判读及其差值计算、大气热力作用与气温日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知识。第6题,先由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判读图中最高温为2123℃之间,最低温为57℃之间;再交叉相减,得出最大温差范围为1418℃之间;最后,确定只有C16℃在此范围。第7题,大气的热力作用既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又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作用既降低白天最高温,又提高夜间最低温。如果云层越厚,使白天的削弱作用越强,气温越低,使夜间的保温作用越强,气温越高。所以,A项中,白天最高值多云天低于晴天;B项晴天云层比多云天少,白天气温变化强烈。C项中,由图上等温线分布信息可知,两天最高气温都不是正午2点;D项中,白天等温线比夜间密集,气温变化夜间比白天平缓。8题,考查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最强时,即城郊之间温差最大时,而不是图中城市温度最高时。图中由市中心向南北延伸的等温线的弯曲程度较大时期,即B项正确。【答案】6C,7B,8B

【备考启示】

其一,时空变化,贯穿始终本题组虽然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但无非是考查地理事物兼备时空两个方面变化的特征。这就启迪我们,在地理复习中,不能仅仅按照教材和资料进行翻来覆去地“滚雪球”,还要注意根据其“时空变化”的角度,进行纵横梳理和拓展迁移。如,本题组三题从不同角度考查气温中的“温差”,第6题是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温差,7题是不同天气和时间的温差,第8题是不同空间(城郊之间差最大出现的时间。

其二,思维PK,常规与创新本组题中6、7两题都是比较常见的常规思维,比较简单,第8题中,许多人还按常规思维,结果出错。如,有的人以为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是城市温度最高的时刻,结果误选C项;有的人以为城市面积很大,图中区区几公里看不出“郊区”,结果不能从图中提取“城郊之间温差大”的信息,说找不到解题的依据;也有人从题干中8日(多云)9时到99(晴)18时”的信息,认为云层厚温差小,晴天温差小,结果,首先排除了前两个答案。可见,本组题中,既有常规思维运用,又有创新思维的考查。既要按常规看到热岛效应的原理的实质是城郊之间的气温差异大,又要按非常规从图中看到南北向12km,也能够有城郊之别,更要防止热岛效应最强即城市温度最高的时刻。足见,高考题是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的PK,备考中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平衡。解题中,常规思维,能够使学生经过答题训练后快速地条件反射,但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掉进命题人的巧妙陷阱。这就像高风险的杂技,要平衡技术,两个方向都不能太偏离。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3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911题。

    9.S地的纬度

A.与M地相同  B. 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    D. 低于M

10.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 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11.R点沿直线RS

A.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B.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间距离加大

C.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D.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地球仪、晨昏线、季节判断、昼长变化、不同视角的光照图等知识。第9题,如图甲所示,3中纬线m是一条直线,符合一般侧视图习惯,空中的R点与纬线m所在的纬线圈在同一个平面。关键是判断S点的位置,已知空中R点在地表的投影在S点,由仪知识可知:S点必须经过R与地心的连线,S点的纬度低于M地和N地。第10题,先由题干中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可知n线以南为夜,以北为昼,北半球发生极昼,太阳直射北半球;再由四个备选项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判断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的季节,正是其地中海气候的夏季,也是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干燥少雨时期,所以B项正确。第11题,mn的两交点间距离,即纬线与晨昏线的两个交点间的昼长(或夜长),不会因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若R沿直线RS上升,观察者位置位于m纬线所在的平面之上时,m纬线则呈现向南弯曲的形状,即与n晨昏线弯曲方向相反,所以C项正确。【答案】9D,10B,11C

【备考启示】

其一,难题不难,真题改编。地球运动类试题,近年来图形越来越化简,思维越来越灵活。有人说本组题,是近4年最难的地球运动题。经历高考真题训练的师生不难看出,图三的图形及变化“似曾相识燕归来”。 其实,本组题可以看作是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卷Ⅱ的图形改编和试题创新。备考中,只有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的真题,充分把握高考命题原则和思路,即使不是陈题改编,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使难度大大降低。

其二,以毒攻毒,解法翻新。如果说本组题太难,是因为高考真题改编后,陌生度又增加,尤其视角的转换,使许多习惯于以搞题海战术代替备考的人极不适应。许多人惧怕地球运动类试题,就是因为往往一个题串彼此密切相关,如果第一小题出错,后面的题往往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毒攻毒”:从一组题中的后面题开始,再倒推出前面的试题呢?比如,先由中间的第10题开始,再做前后两题。具体解法是:先从第10题的四个备选项出发,轻松判断BCD三项中,时间分别为北半球的夏季、冬季、冬季,再根据单项选择题的唯一性,排除季节同为冬季的CD两项,从而判断季节相反的B项正确。再回头解答第9时,根据第10题的A项错误,初步判断与“S地的白昼比N地长”相反,即北半球夏季S地的白昼比N地短,从而确定S地纬度低于M地,即第9D项正确。第11题,常规解法需要画图,其实,完全可以解法翻新。根据07年高考真题图形,或者几个能够随身携带,允许带进任何考场的简易模型(握拳地球仪、矿泉水瓶地球仪),转动“模型”,就能够直观地判断纬线形状的变化——由图3中的直线变为与n线弯曲方向相反的曲线。

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

2)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堆积的原因。(8分)

3)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1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等高线、地形、地貌、气候、农业生产等六大方面内容。一般地,第36题首先是区域定位问题。根据图中经纬网分布数值或者注记“地中海”,都能够很快将该区域定位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以及地中海气候,再由密集的等高线判断甲地地形为河谷,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流速较缓、砾石会沉积处,就能够成功分析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第(3)小题地中海周围的气候类型和特点比较容易。至于地中海气候和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需要结合题干材料中“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以及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鹅暖石在昼夜升温降温快、覆盖地面保护水土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备考启示】

其一,重要主干,百考不厌。大气能够综合任何地区、任何章节的考点,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主干知识之一,所以,在题量有限的情况下,大气专题,尤其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应用等问题使高考命题人情有独钟,百考不厌,且每年该部分多达3040分。比如,据统计,今年全国卷Ⅰ涉及大气部分内容又是40﹪以上。另外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全国卷Ⅰ仅有1年没有考查到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其分布地区,原因是其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独特的夏干冬湿特征,地理特色最浓。

其二,普遍特殊,缺一不可。考结束后,针对第36题,笔者询问过几位艺术生的做题情况。结果有的竟说题目有问题,理由是:从题干材料分析光照充足、温差大,应该是地中海气候,但又不符合模式图中3040°的纬度之间。考生之所以定位错误,主要是对地理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掌握不够。这启示我们,地理复习中,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既要把握其一般规律(即普遍性),又要把握其区域差异(即特殊性),二者缺一不可。当然,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之一,所以,高考题中,对特殊性的考查更加频繁

39 .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是草木都尽,旱甚,霸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河、黄河、___河。(4分)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解析】本题由历史材料为背景,(2)、(3)两题为地理题,分别考查了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对古代航运的影响。第(2)题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第(3)题根据等高线密度决定河流落差以及流速大小,河道宽窄和流量的季节变化也影响航运。

【答案】

2)隋(大)运; 

3)①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②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备考启示】

其一,历史切入,古都热门。近几年来,文综基本发展为第39题分数固定60分,政史地三科各20分的格局,而且基本上是从历史文献和历史地图切入,甚至历史古都成为多次考查的热门地区。如仅全国卷Ⅰ就分别于2002200520072010年考过古都。从历史切入,尤其以古都为背景,主要是因为其历史文献完善,且一直是古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能够考查地理学科的城市、交通、经济的发展过程。

其二,强调过程,注重变化。虽然考生使用的是大纲版旧教材,但逐步向新课改过渡的趋势,使得高考试题逐渐加大力度,以此促进中学教学贯彻落实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所以,备考中,既要注意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又要注意地理命题思想的新变化,才能适应能力立意的新高考。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张昕 2011-10-1 14:46
视频: 2011高考地理考前讲座(答题技巧与得分方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NDQ1MjA4.htm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5-10 11:57 , Processed in 0.0828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