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eonet

[网络工具] mooc 慕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南山中学,追梦翻转课堂
来源:课程研发中心 作者:胡祝娟 时间:2013-11-10
http://www.czbj.js.cn/html/jiaos ... 2013/1105/3202.html
怀着对教学改革无限憧憬的心情,2013年10月26日我校一行十四人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在深圳南山中学举行的C20慕课联盟“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学习篇

我们首先观摩了两堂精彩的翻转课堂研究课,了解了南山中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三阶段五环节”,深刻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魅力。邵林峰老师这样评价数学课“在这节数学课上,学生有备而来,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次数和质量大为提高,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并能通过ipad展示出学生的做题的过程和思路,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物理课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上了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翻转课。王赟老师认为这节物理课上,老师将实验部分放入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就做了四个相关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上再创新实验,丰富了课堂形式,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效果非常好。

下午,在观看了些优秀微视频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联盟秘书长吴志鋐教授对教学微视频制作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吴教授从知识呈现方面、语言表达方面、录制效果方面分析了常见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微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微视频应该切入点要小,且一步步展现思维的过程;亲合力要强,应该营造一对一辅导的氛围,应该让学生感觉是一个朋友在给他提供帮助,避免过多使用课堂语言;微视频的声音要大而清晰,语速要慢。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作了《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革命》的专题报告。陈教授以科技的发展对战争的影响为背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慕课的划时代意义。慕课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的限制,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球共享、全民共享,助推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化。在这场革命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革新观念,改变自己。最后,陈教授就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的逻辑,构建知识图谱;第二,根据目标及相关教学内容优化表现方式;第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进阶问题;第四,设计在线师生与生生互动的途径与方式。  最后,深圳市教育局范坤局长的讲话,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对“慕课”的关注及寄予的深切希望。






行动篇

心动不如行动,本周五贝贇老师开设了一节公开课《丰富的图形世界》,让翻转课堂的理论在实践中更加丰富。课前,学生在家利用视频和预习题对内容进行了初步学习。课中,学生时而安静思考,时而小组合作,时而精彩讲解;教师随时、准确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并进行数学思想的提升,学生与教师组成了互助共同体。虽然硬件条件还不到位,学生没有人手一平板,但借助实物投影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由此可见,硬件条件不足不能成为不行动的理由。




心得篇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王汉卿老师

教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及分析在线检测结果,可以更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参数对图象的影响这一节课前,在线检测结果表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在第5、8、10、11、12这五题上。课上,老师针对于这五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己矫正错误。

传统的课堂缺乏预习的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忙于题解消化新知识,听的多,说的少。翻转课堂上,学生有备而来,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次数和质量大为提高,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并能通过ipad展示出学生的做题的过程和思路,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邵林峰老师

深圳南山实验集团承办的“翻转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对“翻转课堂”有了深切的认识。一堂九年级数学课、一堂八年级物理课,现代科技和教学结合起来,产生了令人震撼的力量。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翻转后,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把有相当疑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给以小型讲座或演示。显然,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时间与学生互动,而不是在讲台上表演。

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多了。在教师忙于与某部分同学对话时,学生们发展自己的合作小组。学生间互相帮助学习,而不是依靠老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播者。

无形中翻转课堂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学习文化。那就是学生们不再把学习当做完成任务,而是一件有自我需求且有意义的活动。

当我们翻转课堂后,许多课堂管理问题消失了。捣乱课堂的学生的表演失去了观众,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忙于活动或小组协作。无聊的学生也没时间无聊,因为太忙了。

目前翻转课堂主要应用在逻辑严谨知识点突出的理科教学中,外语也引进了这种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是否适合这种形式,让我们认真探索,积极尝试。

——于佳会老师

教学方式的转变,先学后教,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师生交流的深度和密度;好的翻转课堂,需要有简洁、实用的录屏软件,需要富有创意的微视频,需要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需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翻转课堂的出现,拓展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有机会让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的平台上思考教师的价值、学科的价值,并努力实践做出自己学科的特色来。

——吴晓波老师

在南山中学学习了一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卜老师的话,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方式效果最好,我们就用什么。确实如此,可能很多教师对微视频还存在误解。我们不是说微视频适合所有课型,传统教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所在,怎样把两者巧妙地结合才是我们教师真正要做的。我们要带给学生的是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翻转课堂的效果更好,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周逢老师

学无止境。对于专业知识,我们应该多自学;对于信息技术,我们也应该多学习提高;对于教育教学方法,我们更要追求科学、新颖、完美。我们既要保持传统课堂的亲和力、感染力,也要接收现代技术的形象、直观、经典的优点,让学生不断地与时俱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多和专家接触,多和大师对话,这有利于我们心态开朗,有利于见识增长,有利于视野开阔。

——吴文普老师

本次关于翻转课堂的学习主要是听课和听专家报告,收获颇丰。物理课和数学课以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数学课重基础和方法教学,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多说多练,效果很好。物理课以一种全新的模式上了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翻转课。在我的认识中,翻转微视频就是讲解概念,然后课上加深理解,总觉得比较枯燥。这节物理课老师将实验部分放入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就做了四个相关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上再创新实验,丰富了课堂形式,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效果非常好。专家的报告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制作的微视频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技术也较粗糙,今后我们应该凝聚团队的智慧,合作制作微视频,提升技术水平,希望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王赟老师

深圳之行的“翻转课堂”学习让人大开眼界,精彩到位的微视频讲解,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新型课堂,热烈有效的学生反映,无不让人深切的意识到,一场面向未来精彩的教学变革正在悄然兴起,赞叹之余更让人深思如何才能更好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迎接未来的挑战。                      ——宋如峰

翻转课堂转起来 集思广益活起来。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教育云正从各个方面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学习方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系统管理的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等。“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做到了学生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实现跨空间、跨时间的学习。它是接轨未来教育的重要课堂教学方式,必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贺丽丽

两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前播放的微视频。对于翻转课堂,微视频的确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用陈玉琨教授的话来说:“就知识的传授来讲,一位学科只要一位或几位教师就够了,然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样的教师就成为明星教师。”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怎样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标准。

——胡祝娟老师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习惯,它是将知识传授的阶段放在课前,而课堂上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同时,在翻转课堂上,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来保证同伴间的互助,同伴合作教学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

——马义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学生们回家做作业。南山中学的两节课完全颠倒了这样的学习顺序,学生在家利用老师提供的相关课件自己学习,提问和作业则是放在课堂上,由老师答疑和解惑。课堂上师生充分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丁蕾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
www.jyb.cn 2013年09月26日  作者:张春铭 汪瑞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MOOCs风暴”(下)

MOOCs来了,中国教育怎么办

付业兴 绘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英文缩写,中文有译为“慕课”)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在欧洲,甚至在中国,MOOCs已经成为高校、媒体、企业等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日前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组织的“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专家们探讨了MOOCs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思考。我们摘其精华,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张春铭 汪瑞林

  开学,北京大学某一门课,10万人选修。课程结束,通过考试的有1万人。其中北大在校生100人,他们得到学分。其他99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得到课程合格证书。为了在这个规模上把这门课上好,符合北大标准,需要的投入是1位主讲教师,3位辅导老师,5位助教。学习免费,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者也许需要付100元……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给我们描绘的未来北大MOOCs教育的场景。“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已使这样的憧憬成为可能。”李晓明说。

  传统大学如何面对MOOCs的挑战

  9月23日和30日,北京大学首批全球共享课先后有4门和3门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平台(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大学课程平台)上线,向全球学习者免费开放。

  “2012年在美国由著名顶尖大学发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震动,甚至被一些学者比作教育界的‘海啸’。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全球的学习者能够有机会选择世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开始变成现实。同时,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研究员这样形容MOOCs。MOOCs概念引入中国后,引发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MOOCs为何引起“海啸”?中国为何要发展MOOCs?

  “目前,我们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一流水平的高等学校很少,即使在这些学校,优质课程选课人数过多,小班化难以普及,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MOOCs为我们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

  “MOOCs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开展学习。MOOCs还可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大规模在线教育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更方便快捷,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说。

  李晓明认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70%的年轻人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些都让我们对MOOCs充满期待。”

  MOOCs的到来,令传统实体大学陡增危机感。

  教室和车厢一样拥挤,授课顺序和路线一样固定,教师和司机一样傲慢,学生和乘客一样无奈。这则公交隐喻,形象地描述了传统课堂。

  MOOCs来了,在网络社会自有的发展规律中,数百年形成的象牙塔大学,会不会有结构性变革,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大学的功能与使命是否应当改变?传统大学如何推动自身改革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说,MOOCs受欢迎是因为它用技术支持了学习的反馈、答疑和交互。它在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有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有名校、名师的授课甚至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传统大学该如何迎接MOOCs?

  李晓明看到,在北京大学,对于MOOCs,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积极性助推教师的积极性,而是教师积极性和学校积极性并举,而他们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参与MOOCs,同时也借此改进北大的教学,提高质量。“北大为什么要研究借鉴MOOCs的理念?因为北京大学有一批优秀教师想让自己的传道授业影响最广泛的人群,与全国广大学子分享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李晓明说。

  上海的高校也正在探索大规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上海30多所高校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中心(UCC),他们进行探索的第一步是把服务对象定在上海高校在校大学生,实行优质课程共享,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他们经过专家评审,精选所在高校首批7门共享精品课程,并采取“面授+视频课程+讨论”的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对共享课程普遍反映较好,目前选学这些课程的已有3189名学生。

  陆昉说,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教师也将从重复的教学传授中解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上。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现在正集中各校的优势力量,逐步打造中国精品网络共享课程。有专家建议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逐步向社会开放。

  “传统大学迎接MOOCs挑战,我们的想法是,第一,优质教学的辐射与自身教学的改进并举。第二,当下,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为牵引,让尽量多的优秀教师对从事MOOCs方式的教学有切身体验,经历从兴奋、畏难,再到自由王国的过程。第三,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起和推动中国网络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最后,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比如技术、方法、政策、制度的建设等。”李晓明说。

  当MOOCs把课程放在网上,是否会意味着一部分教师要失业了?陆昉对此并不担心:“MOOCs把优质课程的视频放在网上,教师们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改变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闵维方说:“我们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研究和借鉴他人,发展自己。一方面把握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注意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在把握世界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成果基础上,实现我们自己的跨越式发展。北大、复旦等名校,如何驾驭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潮流中,高校如何发展定位,探索哪些新的运作模式、新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挤美国“三辆大巴”还是研发中国“高铁”

  “我们是搭美国的‘三辆大巴’,还是研发中国‘高铁’?”“把中国货装在美国卡车上,再跑在中国路上?”这是不少专家对国内名校课程借助国外平台上线的疑问。

  “我国为开发网络课程投入的经费不少,开发出的网络课程数量也十分可观,但为何提供网络课程的免费网站门可罗雀?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网络课程的新潮流,中国的大学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遇?”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问道。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革教授长期从事网络教育和教育传播研究。她对互联网企业的“免费”商业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互联网上提供免费服务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广告获得收益。教育传播强调因材施教,教学资源、讲授、反馈等对不同的学习者都有特定的针对性。我们还应该看到,MOOCs课程其实是有门槛的,它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外语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必要的基础知识。”郭文革说。

  她说:“edX是一个网络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大、清华加入edX,是加入了全部的研究活动,分享研究数据、研究成果,还是只提供开放课程,成为edX大数据的一个无偿的贡献者?”郭文革认为,“开放”很可能是互联网变革中的一种策略,意味着我们正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在需要保护的“隐私”和应该“共享的信息”之间,重新划出一个合理的界限。

  北京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武装介绍,北京市针对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实施了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全市成立了50个课程录制基地,在全市中小学中选择教学质量最高的优秀教师,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视频等优质资源服务。首都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教学质量水平最高的小学和初中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校和学习者。这种做法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这对解决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很不均衡以及相当多中小学生花高额学费上课外辅导班的问题,无疑是一件大好事。”郝克明说,“在美国,一些中学生课外从网络上学习可汗(美国一位著名的中学数学老师)的数学课。北京市的经验则是通过政府推动,在全市的小学和初中选择各学科教学质量最高的优秀教师,制作他们的课堂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使广大未能进入高水平中小学校的学生,也能够分享最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这个经验值得提倡和推广。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郝克明认为,虽然MOOCs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但对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教学的视频从网上下载后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

  “MOOCs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法、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改变,我们需要探索自己的路子。”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丽说,“做中国的MOOCs要建中国的平台。早期计算机产品引进中国时,我们帮助美国人占领了中国市场,当时是迫不得已,因为我们不掌握技术,但是,今天,对于MOOCs浪潮,我们与美国相比,在开发平台的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今天我们的一流大学都将自己的公开课放在美国人的平台上,等于用我们的内容和市场,帮助美国人挣钱,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研究中国人在线学习的规律时,还得向美国人出钱买数据。同时,中国自身教育水平虽然差异较大,客观上需要一流大学开放优质课程,但是,如何使MOOCs模式可持续发展,仍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制,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策略,因此,如何通过MOOCs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使得边远地区、更多中国人能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开放大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郝克明说,要促进MOOCs的发展与提高,不只是通过网络向学习者提供世界顶尖大学精品课程的视频,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包括答疑、辅导和各个学习时段必要的考核等教学服务。美国MOOCs的运作中,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都没有投入相应精力为大规模学习者提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服务,这些工作大多由公司或大学的部分教师去做。与美国没有开放大学系统不同的是,我国大学远程教育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几十年的历史,在网络教学和管理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一支熟谙网络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和功能比较齐全的网络平台。这是我国的优势。如何使MOOCs模式在我国能够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名校与开放大学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MOOCs在技术使用上并无多少先进之处,我国的远程教育在这一方面并不落后,在技术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媲美。MOOCs引领的是新潮流,用的是旧方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一兵说,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正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s理念和体系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国开放大学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认为,MOOCs带来了教育方式的突破,突破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者不是为了学历而学习,而是为了分享和自主学习。MOOCs也不只是新技术的代称,它的意义重在教育技术的变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面对MOOCs,我们需要区分开放资源和开放课程的区别,前者是辅助学习的各种手段,后者则是远程教学。MOOCs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智能化交互很重要。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说,在他的设想中,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通过互联网、虚拟专网、卫星网、移动互联网等,接受任意终端访问。通过遍布全国的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完善、便捷的软件与服务,同时提供优质海量的教育资源,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学习,最终达到双向互动,协作共赢。国家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则能实现教师团队协同教学、远程实时教学、网络直播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等多种功能。

  “开放大学在教学中应用网络的经验表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应用方面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非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全部传递到学生的电脑上。”黄荣怀说。

  张少刚说:“开放大学在多年的远程教育经验基础上,正在积极打造互联网生态中的新型大学。远程教育的第三次跨越已经来临,在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理想下,开放大学必将大有所为。”

  MOOCs时代,有人以为,高校会逐渐消亡,也有人坚持,大学不只是学习之地,更是一段令人迷醉的理想生活,那么开放大学能否构建这样一个中间地带,能建构积聚著名大学教授的新型大学?这是很多人的期待。

  中国的MOOCs走向何方

  “假如印度10年后有几千万哈佛、麻省理工网络教育毕业生,我们怎么办?”国务院参事、友成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的疑问,代表了很多人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担心。在汤敏的设想中,MOOCs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列出需要学习的课程,学生则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选修各名校不同课程。

  “中国真正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是贫困地区和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我们的重点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仅是教授的课程上网,还是打造新的教育?我们是跟在别人后面,还是走一条自己的路?”汤敏说。

  黄荣怀认为,教学方式改革必须与学习方式改革相匹配,学习方式要与内容匹配,内容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资源的多形态、学习终端的可选择性、学习者差异管理。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发展MOOCs需要注重知识产权法的修改,同时也需要改善边远地区的网络条件,建设中国平台。要研究推行MOOCs认证制度建设,并推动研究面向大规模学习者的教学法以及MOOCs学习成果评估方法和MOOCs制作与执行的标准化等问题。”李晓明说。

  郭文革建议,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运动中,既要重视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横向合作,也要注重用人单位、大学、知识生产者之间的纵向合作,按照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MOOCs发展战略,推广中国文化价值观、营造国家“软实力”。在战术层面上,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关注特色平台和特色教学项目的探索和尝试,尊重社会对“创新”的自由选择。同时,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寻找突破口。

  “组织两个以上课程平台,鼓励竞争,最好有民营化的公司参加。应试验开设一批适应企业和社会急需,并由企业高水平的高管和专业人员讲授的课程,通过认证后在MOOCs上推出。”汤敏说。

  “我们必须破解三大难题。第一,如何在网络课程的大批围观者中,选拔出稳定的学习者?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第二,如何在众多的网络课程及其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中,选拔和培养出稳定的课程建设者的队伍,并创造出超越目前大学课程评价、建设体系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如何创造和形成新一代网络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追求和开创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和人类新文明?”桑新民说。桑新民建议,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推动网络课程学习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创新发展;其次是关于评价观念的更新和网络课程学习的跟踪研究;推动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团队化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发展;再其次,要深入研究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师—导学团队的创新等问题。

  “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研究借鉴MOOCs发展的理念,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在学习国外平台建设经验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MOOCs平台,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研究和变革探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郝克明说。

  相关阅读:慕课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第3版
“慕课”风暴:挑战高等教育的未来
www.jyb.cn 2013年09月23日  作者:汪瑞林 张春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聚焦“MOOCs风暴”(上)

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中文表述尚未规范,有音译为“慕课”),这是一个诞生不久的新词汇,也是一个使用和搜索频率极高的词汇。MOOCs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其影响范围之广、扩张速度之快、冲击力之强,犹如地震海啸,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s风暴”。

  或被动,或主动,中国也被裹挟进这场全球“风暴”。MOOCs是什么?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又将改变什么?传统的大学如何应对MOOCs的挑战?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MOOCs?

  关于这些问题,中国一些教育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及开放大学的专家学者已进行过多次探讨。据悉,11月3日,一场有关MOOCs的国际论坛亦将在中国举办。

  一场新的变革已经开始,而我们,也已经在路上……

  ■本报记者 汪瑞林 张春铭

  MOOCs更适合于高等教育学习者

  记者:有评论认为,MOOCs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次革命,对此您怎么看?

  李志民:确实如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学和技术发展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文明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发展驱动,而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替换,只是给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治理方式。真正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改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不仅使教育的知识内容大量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最终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信息技术……莫不如此。

  记者:MOOCs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

  李志民: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教育,还给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艺术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教育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新闻真正自由,政治充分民主,历史将会趋于更加真实。互联网为知识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MOOCs应运而生。互联网不仅仅是伟大的技术发明,它还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也是MOOCs发起者的初衷之一。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认为MOOCs只适合于高等教育领域而不太适合基础教育,为什么?

  李志民:这首先要从学习的三种类型说起。人类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际交往类的学习,如语言学习、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和习惯养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场景,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在教室内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效果比场景学习效果差很多,因此,这一类的学习不应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二类是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如文字、文学、数学、逻辑、运筹等。这一类的学习靠师传面授,需要前人对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推导、归纳、系统分析、约定认知等,对这类学习而言,课堂教学效率高,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功能。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如科学探索知识、工程技术、哲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需要灵感和洞察力、想象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相互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

  从以上三种学习类别来看,MOOCs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学习者是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渴望,且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MOOCs可以有力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因为课程质量高、学习效果好;文明发展类的学习将会成为今后传统大学的重点,大学以研究和知识生产为主。而中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同时更是人格、学习习惯与道德的培养等,MOOCs可以作为补充的手段,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与传统教育相比,MOOCs有何不同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MOOCs的兴起过程,MOOCs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有何不同?

  李志民:MOOCs指的是在线提供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微证书的管理。MOOCs与以往的网络学院有着本质区别,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也很大。上网络学院是有条件的,封闭的,MOOCs则无门槛要求,是开放的;公开课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库,课程提供者并不组织教学,自然不会给学习者以评价,而MOOCs不仅提供免费资源,而且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学习者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是一个学习的全过程。MOOCs将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全流程的再造,甚至是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挑战。

  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但收效甚微。互联网发明后,e-mail(电子邮件)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几乎同时提出,但e-mail几乎取代了传统的信函邮件系统,而e-learning仅仅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对话时称“互联网民用发展20年来,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而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而这次MOOCs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可能大得令人吃惊。

  记者: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MOOCs有何不同?

  李志民:在MOOCs模式下,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采用数字教材作为辅助材料;推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学校发证书灵活;留学变得简单,甚至不再有留学的概念。

  记者:在教育模式上,MOOCs将带来哪些变化?

  李志民:MOOCs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MOOCs不需要有学校的学籍,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

  MOOCs推出的微证书概念,实质上是大学本意的回归。微证书的推出,使得学习不再是几十个人同一进度,没有班级的概念。在MOOCs的模式下,优秀教师的能量成倍扩散,一门课程可能会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注册学习,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主讲的“思辨的艺术”这门课就有58万人注册学习,这在传统的校园、课堂学习环境下是不可想象的。

  MOOCs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还表现在:一是可以使那些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二是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的独角戏逐渐变成教学团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终将出现“教学导演”职业。

  将对传统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

  记者:很多人非常关心一个问题——MOOCs将对传统的实体大学带来怎样的冲击?未来大学的功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李志民:美国某杂志曾刊发一篇文章称“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这是否会变成现实,我们先不去讨论,但是MOOCs将促进大学功能加速转变,这是毫无疑问的。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其基本功能是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传播。由于知识传播的功能被互联网所取代,未来大学的功能主要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将会虚拟化(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将泛在化、全球化。

  大学作为文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经久不衰。大学不仅传承了知识文明,也曾经改变了它所处的时代。由于大学的荣誉地位和崇高使命,大学的任何重大变革都会引来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记者:MOOCs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影响,学习者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李志民:2013年2月,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大学在线课程平台)旗下5门网络课程学分获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去年,一位17岁的印度男孩因在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平台提供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考试得分排在前3%,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2012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和其他11所大学宣布同Coursera合作,提供线上课程。2013年,该校同Udacity(由初创企业设立的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合作,推出计算机科学线上硕士,计划2014年开始招生。线上硕士历时3年,每个学分仅134美元,不到7000美元就能毕业,这仅相当于佐治亚州州内学生1年的学费,或是州外学生学费的12%。这些例子都说明,MOOCs已经对当下的高等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了。学习者的直接受益就是费用减少了,学习时间灵活了,选课方便了,可以挑选教授了。

  记者:未来,MOOCs会不会和传统大学发生生源争夺战?

  李志民:MOOCs的兴起,叩问传统大学:如果学生能用极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大学就必须向社会证明,他们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人们为此付出高额学费的意义何在?

  我们现在和今后的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受教育的知识面宽广,教育生态正在向开放转型,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追求的是学习效果而非学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需要思考:大学究竟是什么?大学能否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能否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能否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促进者?是成为学习效果的评估者,还只是学位的授予者?大学将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并进行新的社会功能定位?这些都需要大学通过实践探索做出回答。 MOOCs为何发展如此迅猛

  记者:MOOCs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情况如何?

  李志民: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MOOCs,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等。一份北美教育机构的MOOCs趋势分析认为,到2016年,北美地区43%的高校将提供MOOCs课程。

  目前全球比较成规模的MOOCs三大平台是Coursera、Udacity、edX,语言以英语为主,正在增加其他语种。清华大学通过edX提供了两门课程;北京大学此前通过Coursera试验提供两门课程,并于9月23日通过edX发布4门课程。

  记者:这三大平台在合作模式与学习模式等方面有何异同?

  李志民:在合作模式上,Udacity不与高校结盟,而是与教师合作,与部分高校在学分认可和学位授予方面合作;Coursera与高校结盟,由学校开发课程;edX与顶尖高校结盟,协助学校开发课程。

  三大平台在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估、学生诚信要求、微证书的发放等方面各有差异。从目前的商业模式来看,Udacity以营利为目的,Coursera是在营利或非营利之间徘徊,而edX的目的是探索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更多的是科学实验,不以营利为目的。

  记者:MOOCs在全球发展为何如此快速?

  李志民: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MOOCs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使得照此模式批量制作课程成为可能。二是出现了多家专门提供MOOCs的平台,降低了高校建设MOOCs课程的门槛和经费投入,也刺激了更多的一流大学加入MOOCs课程内容提供者的行列。三是普通老师自己制作MOOCs课程成为可能,短时间内有众多高校教授加入。四是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进入。一些大学开始接受MOOCs的微证书,承认其学分。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方便了学习,提高了效率,为更多人提供了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满足了很多人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因此而受到欢迎。

  如何积极推进MOOCs在中国的发展

  记者:MOOCs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李志民:MOOCs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项教育变革,它的发展需要具备5个方面的条件:整个国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高,重点是信息化观念的转变;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国家政策、标准、考评、证书认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和便利获取。

  MOOCs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多个因素的融合:决策者的重视程度,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最重要;就课程本身来说,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就从业者来说,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知识准备和观念转变;从硬件上来说,需大大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加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推动宽带网络普及。

  记者:任何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挑战,MOOCs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李志民:首先是要应对变革之痛,教育机构延续的惯性将成为最大阻力。大学是否能提供足够规模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资源会不会做成“面子工程”?学校能不能带头认可本校学生的MOOCs学分?

  MOOCs平台技术不是问题,但商业模式如何运作是需要探索的,没有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MOOCs将无以为继。营利还是非营利,这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营利模式,就需要政府经费投入。

  在线学习文化的建立也需要一个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才能成功地让人参与。考试、评估如何取得社会的信任?如何建立新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证书是否能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决定着MOOCs在中国能走多远。

  记者:推进MOOCs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李志民:归结一句话,就是政府、平台、大学、教师等相关各方要各司其职。

  政府应当尽快制定规则,包括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规则,制定相应的考评标准、成果认定规则。政府还要考虑如何让企业认同这种学历;如何激励教师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课件资源的丰富,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MOOCs如何与现行学历认证挂钩;如何为MOOCs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也包括引导性资金投入,等等。

  平台方(联盟或企业),要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保证大规模在线教育网络的质量并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大学则要生产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形成辐射效应;设定鼓励教师参与的激励机制;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及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融合到人才培养中;做好学分制与微证书的结合,整合当前证书授予的学籍管理架构。

  教师要考虑的是探索创造新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将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逐步探索出在线学习的效果评估方法;付出更多的精力,主动适应在线授课过程;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要从教育观念上更新。

  迎接新事物、新挑战,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更新。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先人把石头用完了。今天,人们不用胶片相机了,改用数码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学生不到教室上课了,并不是因为大学的排名不够靠前,院士名家不够多,等等。一切皆因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上新的台阶。

  要及时转变观念!

  【链接】

  中外高校管理者谈MOOCs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一同探索将会使我们做得更好、更有效、更有创造性,增强我们校园的活力,同时能够为全球的学生和教师增加教育机会。

  哈佛大学教务长艾伦·嘉伯(Alan M. Garber):(edX平台)使我们能够做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同时为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我们很高兴与Coursera结成合作伙伴,让世界各地人士可以网上修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质课程。大学期望透过此平台,将我们独特的文化及优质教育推广至全球各地。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陈永财:多数网络课程属于基础课,高端或较复杂的课程还是必须有面对面的接触。

  《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3日第3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14-11-02 09:22:47 来源:腾讯教育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1102_19276.shtml 
摘要:日前,武汉高校首个慕课课程《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和我国首门护理学慕课——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护理学院的《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上线。10月10日,首个中文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微博)的“学堂在线”也已上线一周年。

  日前,武汉高校首个慕课课程《经济地理与企业兴衰》和我国首门护理学慕课——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护理学院的《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上线。10月10日,首个中文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微博)的“学堂在线”也已上线一周年。

  慕课(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兴起于美国。2013年,慕课在我国迎来了较快发展,有人说,这是一场革命,甚至有人说,这将使现有大学的围墙消失。喧嚣渐稀之后,当前我国的慕课现状究竟如何?

  现状:几大平台纷纷上线,不少高校推出慕课课程

  “登录慕课平台,只要注册个账号,不花一分钱,就能上课学习。”在北京一家公益组织上班的杨宁说,一年前,他首次接触慕课,就喜欢上了这种新课堂。

  继国外几大慕课平台之后,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UOOC)等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此外,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虽然没有建平台,但都制作了自己的慕课课程。

  “包括今年秋季学期刚上线的《有机化学》等课程,‘学堂在线’目前共开设了60余门慕课,注册学生近26万,选课总人次近54万。”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孙茂松说,除了不多的几门课外,其余课程都是清华大学自己开设的。

  深圳大学联合一些地方高校,推出了针对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中文慕课平台“优课”联盟。这个平台的课程均按照本科教学大纲制作,第一批包括《大学计算机》在内的7门课上线,10月初正式开课,并向联盟高校开放。

  今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目前已开设近40门课程。上海交通大学慕课推进办主任江志斌介绍,“目前我们开设的都是通识课,专业性强的慕课还在筹建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慕课《数学之旅》主讲、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王维克说:“刚开始蛮奇怪,讲慕课还要写脚本,跟拍电影似的,并根据场景调整课堂顺序。慕课视频很短,就20分钟左右,为了吸引学生,我们要提前设计‘包袱’。”

  “每种课程平均花费10万到20万元,包括设备、视频剪辑和后期处理,以及人力成本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介绍。

  态度: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褒贬不一

  无论课堂形式怎么变,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对慕课录制而言,“难点在于动员合适的老师。”李晓明说,总有非常愿意去尝试的积极分子,但大多数老师还在观望,怕耗费时间,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康化,在“好大学在线”讲授《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他认为,讲慕课的难点在于把握不准听课对象,没法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讲深了还是讲浅了。这可能是有些老师不敢尝试的原因。

  “慕课能扩大自己课堂的影响力,因此一部分课讲得好的老师很积极。”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说,也有一些老师不待见慕课,有的是因为课讲得不出彩,有的是不习惯对着摄像头讲课。“这都很正常,我希望老师们都能参与进来,看看别人怎么讲,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相互促进。”

  学生们提到慕课,也是态度不一。杨宁说,很多朋友包括上班族和在校学生,都有慕课学习的经历,但很多人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就扔掉了“僵尸账户”。“能免费在线上课、能与老师互动当然好,但后来听着听着就觉得,讲得太浅没深度。”在北京读大学的黄畅如是说。

  业内专家分析,说到底,慕课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课程质量,目前,慕课课程虽不少,但水平不一,精品课还是太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有些高校参与度不高,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优质课程拿出来分享。”对此,李清泉很无奈。

  局限:受技术、内容等制约,目前还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需要纠正的是,现在对慕课互动性的理解,外界似乎有偏差。”李晓明认为,慕课的互动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提交作业后,马上有对错的反馈;二是老师或助教参与论坛,讨论学生“点赞”的问题;三是学生间在论坛上的互动。

  “课程不是实时在线,讨论区也不热烈,自己的问题没人搭理。”黄畅失望地说,这和一些网络公开课有何区别?

  “互动主要靠助教,他们经常在线,但是没有固定时间。”李康化坦言,自己平时太忙,无暇顾及慕课的学生互动。王维克也遗憾地表示,他跟学生互动较少,“一般是我的博士生和一个青年教师在参与互动。”

  “慕课互动目前还只是通过论坛讨论实现。”孙茂松说,这样的交流存在局限:一些需要手把手教的课程,如解剖课,只看慕课视频没法掌握。李清泉则认为,慕课作为一种课堂形式,最好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此外,慕课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认可,也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好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针对这一问题正在拟定新的措施。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指出未来高校还将探索对慕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制认证。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尝试将学分制引入慕课,达到对在校学生学习成绩的认可。去年,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课,就有几名在慕课上学习的学生,通过参加最终的课堂考试拿到了学分。

  慕课出现时,大家争论“传统大学教育该何去何从”,随着慕课的发展,问题似乎慢慢回归到了“慕课本身该何去何从”。处在起步阶段的慕课,还很不完善,慕课的探索,还在路上。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MOOC)
http://fzghc.blcu.edu.cn/art/2014/7/11/art_6582_1076396.html

  编者按:“慕课”是MOOC或者MOOCs的中文直译,指的是由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催生了新的“学习革命”。

  作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旨在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提高其效果。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相比,其参与范围异常广泛,一门课动辄上万人。“O”代表Open(开放),该课程没有地域限制,参与者只需一个邮箱就可加入。另一个“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间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

  MOOC课程始于2011年,一年内风靡全球。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随之而来的是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2年被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投靠”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及要深入研究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2014年3月12日)

  促进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研究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支持“985工程”高校开设开放在线课程,组织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继续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继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责任单位:高教司、高教社)

刘延东:切实加强汉语教学,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在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12月7日)

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是孔子学院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扩大汉语教学规模,注重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帮助各国更多大学开办汉语师范专业,大力培养本土教师。要加强精品教材建设,重点支持各国孔子学院编写知识性、趣味性、适用性强的本土教材。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近一两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热(MOOC)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为各国民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张大良:共享课程,突破时空和身份限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国教育报》)

  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于2013年6月26日上线。张大良认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催生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开展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适时推出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探索和开发新型的资源共享课。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当今流行的MOOC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结合课程自身属性,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面打造“精品”,探索建设多种新型的资源共享课,以满足不同教学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王延觉: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按照“试点先行、分层推进”的原则,组织各地培养一批骨干学校、一批骨干教师、一批骨干课程,形成梯次安排、培训推广、分层推进的机制;深入研究MOOC(慕课)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组织部分地区率先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龚克:“慕课”代替不了学校教育(《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MOOCs是值得全世界高等教育界重视的一件事,但MOOCs代替不了学校教育。MOOCs的优点总结为三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赋予了学生主动性,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三是打破了年龄、班级、学校、国家等界限,使学习呈现社区特征。他认为,网络授课现在依然以文科课程为主,需要做实验的理工科课程难以完成在线授课,而如何对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负责,也是MOOCs面临的一项挑战。同时,要做好人才的跟踪评估工作,根据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来评定他所受教育的含金量。

付八军:普及化、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变革的三大趋势(浙江农林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报》)

  高等教育普及化:从选人到育人的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高等教育信息化:从工具到资源的转变。作为最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推崇,正在于该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变革的这三大趋势:谁都可以成为学习者,体现了慕课注重育人而不是选拔;力争推出国际一流水准的课程,体现了慕课抓住了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体现了慕课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开发。这样的教育形式,怎么不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线开放教育:共建共享和专题微课程开发成趋势 (《中国教育报》 )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2014年3月27日至2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MOOC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同时启动。本次大会以“趋势展望 模式探索共识凝聚”为主题,来自全国150多所学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作了深入探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作了题为“从MOOCs到MOORs”的报告,倡导慕课应向大众开放在线研究性课程。MOORs(大规模在线公开研究)转变的具体模式特征表现为由MOOCs基于内容的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转变,由MOOCs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转变,由MOOCs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活动向MOORs的强调创造、自治等转变。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作为跨界资源整合组织,体现MOOC理念,采用NGO模式运作,将能最大限度的包容、开放和联合社会一切资源开发和使用微课程资源,推动微课程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应用。

北京大学全球共享课23日开课 五年内将推100门(2013年09月23日 《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继9月4日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上开放四门MOOCs课程注册之后,近期又与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免费在线大学课程平台)合作,9月9日在Coursera平台上新发布三门课程,至此,北大在秋季学期共有七门课程对全球开放。其中,部分课程23日正式开课。北大推出的全球共享课题材广泛,涵盖艺术、文学、理工科等多个学科,既有西方艺术,也不乏中国民俗。对此,网络公开课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介绍,首批共享课并没有严格限定主题,只要老师讲得好,能代表北大的水平就行,后期还计划按照专业推出系统课程。根据规划,五年内将推出100门全球共享课。

清华大学推出“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 2013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10月10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在清华大学正式推出,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所国内顶尖高校加入了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的MOOC平台网络在线教学计划(edx)。此次上线的第一批课程包括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表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不断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革命性措施,正在触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签合作协议将互认慕课学分 (2014年04月09日《光明日报》)

  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www.cnmooc.org)8日正式上线发布,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好大学在线”支持以短视频、强交互为特点的MOOCs基本教学模式,是“中国高水平大学MOOCs联盟(筹)”的学习平台,首期已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新竹大学等学校的10门课程上线,未来还将陆续有新的课程不断推出,学生将通过该平台选修来自两岸三地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足不出户享受高水平教育资源,并有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取辅修专业学位。在“好大学在线”发布仪式上,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签下了慕课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各校将慕课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西南片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

MOOCs辨析与在线教育发展

——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程建钢

  新年伊始,MOOCs热度不减。

  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s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s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s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然而,面对席卷全球的MOOCs热潮,有推崇和掌声,也有不少理性客观的思考。近日,记者采访了对在线教育进行了13年跟踪研究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程教授基于对2008年以来国际上400多篇文献的分析研究,系统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澄清了大众关于MOOCs的一些认识误区。

  MOOCs的起源是什么

  记者:MOOCs可以说是2013年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MOOCs,很多人存在误解,您能否解释一下?

  程建钢: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MOOCs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现在国内普遍把MOOCs作为“在线教育”来阐释其内涵和强调其重要意义,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依据比较权威的美国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连续10年(2003-2012)对在线教育所做的持续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国际在线教育一直按照自身规律快速稳步地向前发展。MOOCs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而非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部或“秘方”,我们需要客观和辩证地分析、认识和实践MOOCs。

 记者:很多人认为,MOOCs最早发源于美国,以Udacity、Coursera和edX 三大平台的推出为标志。事实是否如此?

  程建钢:MOOCs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cMOOC(C为联通主义一词Connectivism的首字母)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CK08)。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s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MOOCs意义重大但算不上“革命”

  记者:很多教育与信息化专家认为,MOOCs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对此您并不认同,您是怎么看的?

  程建钢:首先,MOOCs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s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s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s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s,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s,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40多所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s,而国内高呼MOOCs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s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s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s,借鉴cMOOC和xMOOC的各自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记者:国际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丹尼尔(JohnDaniel)也对MOOCs持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您呼吁要对MOOCs持辩证分析态度,如何辩证分析呢?

  程建钢: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数字土著”一代的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cMOOC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创新意义和xMOOC的实践创新价值。尽管如此,也需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完善xMOOC。

  首先,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x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总之,x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客观阐明x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2.从教学论的视角,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x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x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OERs)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5.x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s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再其次,x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s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x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x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最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演变逻辑和规律。自从上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以来,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教育变革。本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在线教育发展框架,面向传统高等教育的校园内网络辅助教学日益普及,以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改革正在国际上步入常态化;面向校园外学员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开放大学发展迅猛;面向终身学习者的在线培训日益成熟,如华尔街英语,等等。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多年来在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积极完善和发展xMOOC。

  记者:MOOCs对高等教育的变革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程建钢: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s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s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砖块)与Clicks(鼠标)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s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开放办学,推行开放教育”。因此,可以借鉴x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如何发展中国的MOOCs

  记者:国内四所知名高校与美国两个MOOCs平台签约并发布了一批中文课程,据说还有一些学校计划跟进。对这种发展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程建钢:国内四所大学签约了两个美国MOOCs平台,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不仅在国际MOOCs热潮中有我们中国大学的位置,而且可以提高这些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但从长远发展看,我认为非长久之计,因为我国在教育科研网建设、远程教育办学和网络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另外面对人口众多,且在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距和数字鸿沟的具体国情,此外还有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流量计费问题等因素,我觉得借鉴我国高铁发展之路可能更为合适,也就是系统地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在线教育系统。所以,2013年9月以前我曾呼吁,签约有必要,再签要谨慎,但今天我想说,无需再签了。

  记者:那对于发展我们自己的MOOCs,您有什么建议?

  程建钢:首先,在认识和理解层面,我们要肯定MOOCs的战略意义,从“形而上”去认识MOOCs,但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发展完善MOOCs。在当前方方面面热议或实践MOOCs之际,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尽快组织专门研究小组,系统研究MOOCs与在线教育,对上、对下、对领域内、对领域外讲清楚。进一步组建专家组,制定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基于cMOOC思想的在线教育规划与相应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和不同办学类型又好又快地开展在线教育。要吸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0年来在共建共享实效上不尽人意、三年前大规模录制的视频公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经验教训。值得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领域内的专家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并勇于讲真话,避免再出现“专家”扮演事后诸葛亮。

  其次,在实践层面,大家知道在线教育从整体来讲有六大核心要素: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路”、“车”、“货”、“库”、“用”和“评”6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课程发布到网上。2013年下半年,美国的MOOCs平台已经开始着手专业建设、学分认证和学位授予问题,英国政府直接把英国排名前21名院校的MOOCs课程统一搭建在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 learn(未来学习)平台上,这些都表明MOOCs正在开始回归开放远程教育路径。所以,应该从在线教育的6个核心要素寻求创新发展。如针对网络环境问题,需要促使互联网运营商提高网速和克服计费偏高的问题;针对教学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平台,尽量避免使用或购买国外平台;针对网络课程,建设一批具有cMOOC优点的高质量网络课程;针对资源库,建议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加盟,构建若干个不同办学门类的国家级资源中心;针对应用服务,建议对于校内教学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对于校外教学加速开发与共享,完善在线教育支持服务体系;针对评价与认证,既要发挥体制内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也要引入第三方评价与认证机构参与。另外,不能运动式地为MOOCs而部署开展工作,要与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三通两平台”项目有机结合。

  记者:据说你们团队提出了U-MOOCS,相比MOOCs它有什么优势?

  程建钢:无论是加拿大的cMOOC还是美国的xMOOC,都是从课程层面探索在线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团队首先借鉴MOOCs,研究发布了“清华教育在线”平台的MOOC版,其次,试图从人类学习方式发展变迁的视角,研究适应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在线教育体系,提出了“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系统”,即U-MOOCS (Ubiquitou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ystem)。

  从古至今,“时时、事事、人人、处处”的泛在学习的理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播科技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今已经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环境中,呈现出情境性、真实性、自然性、社会性、整合性等特征,突破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校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界限。所以,U-MOOCS相比以往的网络教育和MOOCs,具有七大特点:即适应泛在学习方式;基于多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任务式、案例式和合作式等);面向多种教育类型(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汇聚丰富的开放教学资源并与其接轨;支持多系统、多终端学习环境的可重组、可扩展开放式在线教育技术系统。值得说明的是,一年来我们在U-MOOCS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计划在3个月内发布和实践,真正建起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MOOCs在线教学体系,为我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和在线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中国教育报》)

慕课洪流撼不动好教师

“慕课之父”:别试图让它解决一切问题

  海湾国家卡塔尔上空近日刮起了慕课(MOOCs)旋风——在多哈举行的2013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简称“WISE”)上,“慕课”成为热点议题:这项“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否会彻底改变全球教育生态?传统意义的大学围墙是否会被推倒?教师是否会由此消失?3天议程中,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200名教育、商业、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导者齐聚一堂,这些“聪明人”,各抒己见,对这个当前教育圈最热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鲶鱼效应显而易见但别想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虽然诞生仅两年,但慕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美国凯创网络公司今年6月一项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全球调查表明,1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提供慕课课程,4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相关课程;84%的受访者认为慕课是当前教育模式的补充,16%的受访者认为慕课会取代现有面对面的教育方式。

  慕课三大平台之一edX的首席科学家Piotr Mitros切身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他发现,慕课让相关课程的完成率和满意率大幅提高,达到90%以上。

  这位技术派相信,虽然无法确定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会对大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毫无疑问,未来课堂会消失,我们面临的是用什么取代课堂以及重新定义教师价值的问题,也许会是一种“教师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

  来自果壳网的刘旸博士在峰会上与大家分享了果壳网MOOC学院的学员们在线互助学习中的趣事。这个完全由用户的需求自然生长起来的社区,成立仅一年,覆盖到差不多8万量级的用户,每天的访问用户大约1.5~2万人,被认为是目前中文世界最大的慕课学习者社区。

  在这个社区,产生了很多学习英雄:一名叫王桢的普通白领,两年拿下40个证书,终于实现了当程序员的愿望;一名只有12岁的小明友,在同龄人都在上补习班时,却利用业余时间上慕课;一个在美国有全职工作、还有一份NGO兼职的孩子妈,不仅担任字幕组组长,带领大家翻译两门课,自己同时在学5门慕课……

  尽管MOOC学院用户队伍迅速壮大,但刘旸对慕课在国内的推广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英文课程依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此外,国内学生习惯于各学各的,而慕课对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决定了目前学习慕课的大都是学有余力的“高端”学生,也决定了慕课目前还只能是现有传统教育方式的补充。

  “人们给予慕课的期待,显然远超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卢志文认为,慕课将一位教师能同时教授的学生数量推到新的量级,而且较收音机和电视机,慕课带来的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传播,而是充分和及时的“互动”和“反馈”。这显然更加切合教育本质。

  “这对于全球教育生态的改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应试导向’的基础教育和‘文凭导向’的高等教育。”但卢志文强调,现实只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收音机、电视、电脑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但都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彻底和到位,因此,人们也不应对慕课期待过高。

  经历了2012年的大热之后,此次WISE峰会上,参会者对慕课的认识增加了更多理性的成分,尽管坚信慕课对现有教育生态的鲶鱼效应,但在参会者口中,很难在听到类似“颠覆”这样的字眼儿。

  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卢志文看来,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促进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因此,作为第三股力量的慕课,只有和前二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汇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动教育现实的彻底改变。

  “慕课与传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青年成就(JA)执行总裁高阳坚信,慕课这种技术手段的植入,能让更多人分享原来仅有少数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必然会促进教育公平,而且也一定会给传统教育产业带来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传统教育的改革,但她强调,二者是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来自尼日利亚的Pai Obanya教授是西非考核理事会(WAEC)的董事会主席,他从现实层面提醒公众,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慕课很难实施,这将会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而且,慕课现有的课程并非完整的学制,证书也都是课程设计者颁发的,这些都是与传统教育融合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Pai Obanya教授的观点获得了Piotr Mitros的认同,当很多人都急于探讨慕课的商业模式时,他认为,首要之务是将慕课系统化和完整化。

  而被称作“慕课之父”的George Siemens则用一句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

  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角色需要转换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参会者们的观点惊人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

  “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在峰会上介绍澳大利亚教育现状时,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开宗明义,充分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

  乌拉圭国际观察所主任Denise Vaillant博士则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他们将电脑接入教室,连上wifi,每个学生人手一台,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上并没有什么改善。

  为什么会这样?Denise Vaillant博士认为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她认为,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没有教师的学校是空空的建筑。”Denise Vaillant博士援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为自己的观点做注脚。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Jenna Brashear回忆起自己曾经的一位私教,“她教我弹琴,学会思考,自主安排时间,这些都成为我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她认为,这种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给她的。

  “人手一个iPad是容易做到的,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还是老师。”谈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来自约旦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贝恩咨询公司合伙人Yasar Jarrar说。

  由此,国际教师职业观察机构主席Denise Vaillant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把科技作为方法而不是作为目的来实现高质量教学。”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90%的参会者承认,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

  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

  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从英文education(教育)的本源意义“to bring forth wisdom from within”谈起,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比如说留守儿童,给他装一个屏幕,让他每天看看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欧燕华说。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中国青年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是流行词还是真趋势?http://world.jyb.cn/high/gjsd/201311/t20131122_560639.html
www.jyb.cn 2013年11月22日 作者:马若龙 袁松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面对在线音乐冲击唱片行业、在线图书摧垮实体书店的局面,高等教育领域一直有一种担忧:在线教育是否会侵蚀传统大学的领地,出现比尔·盖茨2010年所说的那种图景?那年盖茨说:“未来5年,你将能够在网上找到最好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一所大学都要好。” 

  2012年,“慕课”(MOOCs)以一种引人瞩目的方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和流行语,使这种预测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印证。

  在2012年初不到半年时间里,“在线大学”(Udacity)、“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edX)三大“慕课”平台相继成立运营。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说,“慕课”是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正席卷传统大学。 

  “慕课”热潮引起我国高等教育极大关注。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加盟“在线教育平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盟“课程时代”,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融入“慕课”。 

  “慕课”对高等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短暂的“语言泡沫”,还是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一个“真正趋势”? 

  “外行者来搅局” 

  “慕课”的模式创新与突出特征 

  “慕课”热潮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界主要关注的是“慕课”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而互联网行业主要关注的是“慕课”对教育市场的冲击。应该说,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新的教学模式被普遍认可,新的商业模式就很难确立;同样,没有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也很难在教育界内部产生。用互联网的时髦话语来说就是,教育需要“外行者来搅局”。 

  “慕课”在教学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尝试,初步呈现出了4个突出特征。 

  一是落实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大规模学习者,根本原因在于真正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慕课”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彼此交互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慕课”更符合启发式教学,老师变成了具有辅导、引导作用的“导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 

  二是打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传统课堂、校园、教室、教师、学生,包括教学的内容、方式等都相对固定,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实体的校园基本“消亡”,教室不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教师、同学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人,教学的过程、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变得更加多元、开放。 

  三是创设了沉浸式、社交化的学习环境。“慕课”为师生、生生之间创设了类似于职业化、专业化的沉浸式学习社区,进而探索了类似于社交媒体当中相互评论的学生作业互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 

  四是提供了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慕课”在商业上的鲜明特征,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借助其他的经费投入和盈利模式,来找到免费享有优质教育的可能。   

  尚未赢得办学质量上的尊严 

  “慕课”的发展困境与内在缺陷 

  “慕课”的致命缺憾在于,如何赢得办学质量上的尊严,包括办学权、办学声誉被广泛认可,学习者得到社会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尊崇。从现实角度看,能够授予证书、文凭甚至学位,是“慕课”实现真正教育革命的前提。“慕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尝试,如“课程时代”由教师签署单科证书,“在线大学”根据学习者测试结果颁发课程证书等。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与三大“慕课”平台合作的名牌大学为学生提供学分。“慕课”的学位授予、学分认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另一方面,“慕课”的课程也存在诸多质量保证的具体问题。如避免学习者作业抄袭、保证学习者本人在线学习或考试等。此外,面对大规模的学习者,“慕课”有限的教师服务也将成为制约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 

  最大的威胁还在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保持以及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慕课”课程中学生的流失率非常高,注册学习者虽然很多,但是坚持到底并且参加测评的比率很低。2012年,“课程时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软件工程课程的通过率只有注册学习学生数的7%。 

  被击中四根“软肋”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挑战 

  就“慕课”本身而言,它击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四根软肋:一是质量,中国缺乏世界级的一流课程、一流教师。二是信息化,中国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方面重视不够、能力不强。三是教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仍然以教为主,强调知识的灌输,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没有真正普及。四是国际化,教师、生源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基本上是国际趋势的“跟随者”。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加入“慕课”、顺应教育发展趋势而动的行动固然让人赞赏,但就高等教育真正的教学模式创新而言,他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这种危机、使命,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因为,如果没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仅靠网络外围的战略紧逼,中国教育教学模式的自我革命、内在革新仍将非常困难。 

  中国对“慕课”教学上的关注和商业上的憧憬,对亟待变革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中国教育市场十分广阔,且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远未完成,面对老百姓日益强烈的多样化、个性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需求,建设类似于“慕课”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把它推送给每一个有兴趣的学习者,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构想。而且,网络入门门槛很低,成长空间巨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介入在线教育。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中国自己的“慕课”。(作者:国家开放大学 马若龙 袁松鹤)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2日第6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6: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
   http://www.fyeedu.net/info/196839-1.htm

     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课堂教学革命之势。这种源于美国的教学形式,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内许多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如山东省昌乐一中宣称是省内第一家“慕课学校”,从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初一、高一各取两个班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也于2013年7月颁布了“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甚至有的专家放言:“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将来可能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当辅导员”。

    “慕课来袭”似乎使人们看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慕课”真的能翻转中小学的传统课堂吗?“慕课”与“微课”的实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其适用范围是什么?“翻转课堂”会成为今后课堂改革的主流吗?

    一、“慕课”翻转的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并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慕课”强调的是用“微视频”(微课),区别于传统的一节课45分钟的网上教学或“空中课堂”,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分解难点,力求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的“慕课”推广者强调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先学后教”,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翻转。事实上“慕课”所提倡的“先学”已不是新课改意义上的“先自学”,而是“先听课”。所谓“先学后教”,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并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点拨。而现在的“慕课”是“先听课”。学生在家里或课外不是自学课本,而是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学生不用自己探究,教师把重点和难点都进行了分解,甚至对课文的分析或对例题的解题步骤都讲得很具体,学生只用做练习题就可以了。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的是: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现在是在家里听老师讲课,只是换了个时间和地方,翻转的是时间和地点,但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被翻转回了接受性学习。其实,慕课的本意是为缺课学生补课用的,而不是提倡大部分学生都用这种方式学习。“慕课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在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慕课等新技术的应用并不风风火火,而是相对保守。”

    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没有讲授之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而不是先听老师讲解。学生自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来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再由教师点拨来解决,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不对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老师讲。而现在的慕课是根据教师的预设,并不知道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又回到了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推导、求证得出结论,建构知识。所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慕课所倡导的“微视频”,虽然教师在视频中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但这种探究并不需要学生的独立动手动脑,是观看教师的“探究过程”。更不用说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看问题的结论,没有耐心去看老师的推导探究过程。

    二、“慕课”与“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翻转课堂”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地方强调小学低段课后零作业,中学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虽然各地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是大势所趋,这里的课后作业不仅指复习作业,也包括预习作业。如果每节课课前都让学生在家自学15分钟,中小学一天6-7节课,至少要有5节新课,就需要观看75分钟的“微课”,这还不包括学生看后理解消化和做练习的时间,更不包括中学生必要的课后复习作业,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也认为:“某些慕课还不如说是应试教育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普及化。”

    其实“翻转课堂”在我国已不新鲜,有些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翻转课堂”实验,只是没有强调用“微视频”。如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模式”是部分翻转,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二七一教学模式”是完全翻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前自学部分,一部分是课上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基础知识,课上先检测学生自学部分,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难点部分。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则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课本,课上主要是讨论交流、展示。

    现在有的寄宿制学校声称不是让学生在家看,而是在自习课上看,好像没有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实际上这样的学校已经大大延长了学生一天学习的时间,自习课虽然教师不讲课,但学生看老师的“微课”还是等于教师讲课,只是换了个形式和时间。我们提倡学生预习,但不提倡“过度预习”,过度预习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

    不管什么教学形式,都要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为前提条件。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成绩。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所提出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手实践,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有些学校的翻转课堂是课前忙自学,课上忙表演,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一标多本”,一门学科一个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统一,教学进度不统一,也使“慕课”不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形式而同时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学生,更没法实现“一门课就是一个优秀教师上课,别的都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即使是同一版本同一进度,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教学进度进行,这样有可能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是“慕课”和“微课”那种统一制作的方法所做不到的。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名牌中学教案,在其他学校用甚至西部地区用,那么教师还有作用吗,教育还需要考虑班级情况吗?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

    三、把“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的学校提出:我们不让学生在课外看“微课”,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而是在课堂上看老师课前制作的微视频,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检验这种做法的效果,笔者也观摩了一节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的高中政治课。

    这节课是学习《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老师播放了7段微视频,其中2段是补充的生活中的案例,5段是教师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和归纳。课前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分工录制了微视频,在课上播放的5段分析教材的微视频也是不同老师录制的,目的是分担工作量。每个老师上课时都可以使用,做到资源共享。上课的老师还特别强调因为录制微课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大大加重了备课的工作量。所谓“微视频”就是“课件加旁白”,不出现老师本人的画面,一是录制简单,二是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断的插播“微视频”,如对基本理论的分析,对知识的归纳概括,都是通过播放微视频来解决的。在播放微视频的时候,老师站在一边,与学生共同看着屏幕上的课件,听着自己讲解的声音,俨然成了旁观者。在课后的反思和研讨会上,听课的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既然老师就在现场和学生面对面,为什么不直接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而让学生看自己课前录制好的视频呢?难道课前老师录制的声音比现场讲解更生动吗?”整堂课老师像一个视频播放员,师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减少了,老师在微课中的讲解也是课前预设的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现场生成的。当老师一脸麻木的站在一边听自己的录音时,整个课堂显得单调乏味。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毫不客气的说:“这实际上是穿上现代化外衣的接受性学习”。讲课的老师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显得有些委屈。本来学校对于这种改革充满了希望,打算购置设备制定措施在全校推广,由于课堂效果令人失望,学校领导也只好决定“等等再说”。

    现在有的学校每个学生发一个平板电脑,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微视频”,这种做法也值得思考:既然在课堂上师生都在场,让学生看老师的的视频与现场讲课有什么不同,仅仅是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吗?上海市教委的倪闽景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这个观点与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不谋而合,钟教授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慕课”及“微课”的积极作用与适用范围

    我们说“翻转课堂”会加重学生的课后负担并没有忽视“慕课”和“微课”带来的积极作用。“慕课”和“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它首先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目前传统课堂的小班上课,由于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优秀教师所教的班有限,别的班的学生没法享受优秀教师的资源,更别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大。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择校问题,与其说是择校,不如说是择师。虽然优质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于薄弱学校,但家长更看重的是优质学校的师资水平。而传统的手工式的教学方式,再优秀的教师也只能教几个班的课,不可能让外班外校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优质资源。俗话说“庄稼种不好误地一年,学生教不好误人一生”。如何发挥优秀教师的讲课资源,“慕课”和“微课”可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慕课”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通过“慕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适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的授课时间,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也没有时间专门去照顾这些学生。过去靠课堂笔记难以复现教师讲课的情境,现在有了微视频,学生在课后复习时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还可以根据“慕课”提出的练习题进行变式练习,确实有助于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

    3.适于家长辅导孩子。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想辅导自己的孩子苦于不能了解教师的讲课进度和要点,也有的限于文化水平觉得辅导不了。现在有了“微课”,家长在家也可以反复观看,首先自己明白,然后检查和辅导自己的孩子就方便多了。甚至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上班的地铁上或中午休息时间下载观看老师的微视频,提前学习,回家辅导孩子时做到心中有数。

    4.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而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5.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如果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6.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中小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一般老师都会布置一些预习和复习作业。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不然又变成了“先教后练”的接受性学习。

    总之,对于慕课、微课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实验,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的六大发展趋势http://www.edu.cn/li_lun_yj_1652/20140214/t20140214_1073300.shtml
2015-02-24 中国科学报 数字化阅读服务团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2ef9c3d8c535d49#rd
“慕课”在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就目前所见,我们大致可以预见到其未来发展有大致如下六大趋势。

  

慕课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慕课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慕课的供应商也会继续增多。除了现在三大供应商(勇敢之城、课程时代与教育平台)还在继续竭力扩展外,类似的机构也在迅猛发展,如可汗学院、点对点大学、人人学院等。他们都是与慕课相类似的组织。

  

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非营利教育机构。其使命是“要为世上的所有人提供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目前,可汗学院的网站上已经提供了成千上万的教育资源,在YouTube上有超过5000段的教学视频,这些内容全部免费向世界开放。据介绍,可汗学院每月登录的学生超过1000万,而其课时数已经超过了3亿。数目相当可观。

  

点对点大学建于2009年,也是非营利性的网上教育机构,但它主张建立一种学习社区,特色在于帮助学习者组织起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小组中,就某些具体的话题进行讨论式学习。现在一般的慕课还算得上是传统的课程,而在点对点大学,任何人都可以开设一门课程,即任何人只要对这门课感兴趣,就可以学习这门课程。

  

人人学院建于2010年,作为网上学习平台,使人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其特征是允许教师主导课程的学习。人人学院的特色体现在教师可以在网上出售自己的课程,课程主创者可以获得收益的70%~85%,还可以保留个人知识产权。

  

新型慕课将走向独立

  

慕课的雏形,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再搬到网络上。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教师个人魅力以及新型教学方法所吸引。而随着人们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用于高等教育,人们不仅发现了新天地,更充分发挥了人在慕课中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在慕课中的作用),从而将慕课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几大慕课供应商所提供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即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只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但这样的慕课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加新颖的慕课正在出现。新型的慕课强调的是关联主义的教育理念。著名网络教育与新媒体的设计师和评论家史蒂芬·道恩斯将这两类分别命名为“关联慕课”和“传统慕课”。

  

所谓关联慕课,即遵循关联主义教学法的慕课,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特征和结构。比如他们强调聚合体,保证学习内容可通过通讯或网页让学习者随时接触;重组性,讲究课程内部人员间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重新定位,梳理与重组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正向输送,将重新定位、重组过的学习资源与其他人员分享,并传递给世界上所有感兴趣的人。专家认为,关联慕课最有助于合作对话与知识建构。

  

由此可以看到,关联慕课在走向独立、成熟,并在努力与传统学习方法乃至大学教育融为一体。由此不难推断,传统慕课在未来网络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少,而关联慕课将会成为未来慕课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理念与方法将产生巨变

  

慕课无疑将会改变教师,而这种改变是从网络技术改变教学方法开始的。最初,由于网络课程吸引大批网民,授课可以影响更多的学生,这是很多教授愿意将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的原因。而一旦成为慕课课程,教师很快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了,而只是课程组的一员,唯有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才能制作出一期慕课课程。这就使课程成为一种合作产品。这无形中也促进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平等关系。

  

由于课程是全程录像,也使教师能回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或论文考查学生。千百年来,教师授课究竟如何,只有学生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放在网络上,所有人都能说三道四。由此一来,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换句话说,教师也可以成为观众——学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教学及其效果。这对教师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如今,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果学生能在网上随时看到名家课程,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选修相同主题的课程呢?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一些大学的教授已经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听这样的课程,而将个人课堂教学改为解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完成集体项目。从结果看,这种方法更有效,也颇受学生欢迎,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主题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大为改观

  

慕课的发展也将对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有效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聆听主讲教授授课,而现在则可以在网上搜寻众多的网络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再从头听到尾,而是可以跳过自己已掌握的内容,重复播放难懂或还没有掌握的部分。而且目前很多网络课程不仅能自动回复学习者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提问提供相应的帮助。

  

慕课的广泛流行,使人们在认识到技术、网络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以及快捷便利之处的同时,将会更加依赖技术,也会出现更多基于网络的学习方法。比如有些学校将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结合起来,已经出现了被称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在家或课下观看网络视频课程,完成相应的学习项目,课堂上则主要与教师进行互动,解决在线与离线时所遇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但其效果远好于传统教学。据圣何塞州立大学与教育在线(edX)在2012年秋季的测验发现,这种新教学方法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仅有的55%的通过率提高到了91%。

  

网络技术将推动教育的巨大变革

  

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推动整个教育的巨大变革。慕课元老特龙教授曾表示,慕课课程所带来的是挑战,而不仅是课程的变化。他说,这种方法打破在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教师效能与学生成果评价的教学神话,而代之以基于证据的、现代的、数据驱动的教育方法论,这种变化会带来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慕课发展的一个重大结果,将会是用现代网络技术取代现有教科书。阅读教科书是传统的学习方法,除了使人学习新知识外,教科书还具有保鲜知识的作用。但现在,先进的网络技术既能使人产生学习的兴趣,也同样能够达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其所具有的艺术乃至动漫效果,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教科书所能带给读者的愉悦感。而有些人认为,慕课所提供的视频以及相关材料本身,就是新型的教科书。

  

现行教育体制将深受冲击

  

慕课对高校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剧,且将对整个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中,这股浪潮将席卷全球;其次,慕课的变革将会影响大学的教育生态系统,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的管理。如何应对慕课所带来的对传统教学与方法的巨大变化,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教育,是教育管理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再次,慕课带给高等教育的一大“破坏性”变革,是其对现行教育运行体制的冲击。一般来说,传统的大学商业运作模式大都是单个或分类提供服务,也因此单个或者分类进行收费,比如学术研究、课程设计、书本、教学、评估与获得学位乃至学生安置等。而现在的慕课则提供一揽子的全方位服务。这就对现行的大学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也有人称之为是慕课所带来的一种破坏性创新。

  

而更具威胁意味的是,一旦将来慕课供应商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分,还可以授予学位,而这样的学位又能获得世人的认可,那么,这将对现有的高等院校带来怎样巨大的冲击,人们是不难想象其后果的。到那时,高等教育的变革不仅是巨大的,也是不可逆转的。而我相信,这样的变革,人们在今后的10年内就能够看到。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9: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MOOC 似曾相识的“狼”
http://www.medu.org.cn/index.php?c=home&a=detail&id=1929

  2012年上半年,三家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网站——Udacity、Coursera、edX犹如事先约定一般,齐刷刷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成为MOOC的“三驾马车”。而MOOC随后一直成为主导着互联网教育话语的主题。几乎同时,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也立刻充斥着MOOC的声音。看MOOC,每提必“在家上常春藤”、“教育风暴来袭”、“机遇与挑战”、“颠覆与创新”等等。MOOC已经称为追逐的热点。
  截至今日,Coursera拥有805门课程,来自全球97个高等院校和7个非高校机构;edX开设了320门课程,由32个edX联盟成员校及18个非盈利机构提供;Udacity有49门课程。国内也有一些机构运营MOOC平台,如来自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与edX合作,提供了200多门课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都在建设MOOC平台,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开放给了社会公众学习。这些平台提供的课程,都是世界顶级大学的优质课程。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的视频公开课,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MOOC,如CCTV,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也都有公开课平台等,也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MOOC热潮迭起,让中国的在线教育大有“狼来了”的危机感。尤其是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几乎所有人莫不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来迎接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帕来之物。有人预言,中国教育将因此迎来全面变革;有人惊呼,大学课堂将沦为辅导教室;也有人说,中国大学将迎来革命性的冲击。
  在这一波在线学习热潮中,中国在线教育尤其是中国大学似乎只是跟风者,只能亦步亦趋。MOOC是一个舶来品吗?中国的MOOC在哪里?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其实,就中国的大学而言,MOOC这种形态或许并不陌生。
  2003年4月,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累计达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参与。除此以外,分布于各地各级各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规模则更为可观。按教育部的要求,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要全部通过网站的方式向外开放。
  2011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并定义其由两部分组成: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具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从这些课程资源建设的初衷来看,基本上都是基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开放课程”等理念,这些与MOOC所追求的“通过技术实现教育资源民主化”的目标大体上是不谋而合的。
  十多年来由中国教育部倡导而建设的大学课程和平台并不算少,政府和院校投入不可谓不大,积累的精品课程资源更是可观。但是,我们却遭遇了一个尴尬:为什么业界却在国外的MOOC崛起之时,舍近求远,置近在咫尺的大量“精品开放课程”于无视,转而追捧MOOC,并认为MOOC才是正宗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普通学习者,都对MOOC倍加推崇。难道真的是外国的月亮更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可否认,国家精品课程和大学开放课程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应该承认,国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参与者、学者都对此作了总结。比如重形式,少内涵;重申报,轻建设;缺互动,共享性差等,还包括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问题。这些弊病确实是导致高校精品课程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目标。不妨对MOOC和国家精品课程做个比较。
  MOOC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在线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学生,其课程完全由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坚持学习。所以,MOOC的课程必须:
  1. 精彩,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要做得精彩和高质,让学生喜欢是MOOC受欢迎的关键
  2. 人性,给学生鼓励,吸引学生坚持学习,降低学生在线学习的机械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比如表情、语速、头像、动作等等
  3. 适应,每一门课必须适合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规模学生的在线学习,碎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4. 系统,考虑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线学习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5. 完备,能够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在线的学习,所有内容都必须充分考虑,并适当展示
  反观国家精品课程,其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评选、示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取悦的对象是评审的标准和专家,并不要求对规模化学生的学习负责,根本很难做到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课程。有调研发现,国家精品课中,有30%左右没有任何视频授课,有60%课程内容不完备,而70%以上获取不流畅甚至不可获取,质量的良莠不齐更是处处可见。面对这样的一些课程,学习者很难有好体验可言,更不会有必要的教学互动了。
  总之,国家精品课程缺乏的是互联网思维,缺少的是用户观念,缺乏分享精神。这样看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最终难免落入一场“类政治运动”的结果之中,这也是由国家、政府发起并投入的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普遍特征。面对MOOC,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这种尴尬局面也就合乎情理了。
  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为例,仅出于其与MOOC对比的考虑,可以看出,中国在类似发展中不乏考虑,不乏投入,但结果与MOOC大相径庭。
  因此,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导向和目标很重要。首先要面向用户,面向市场。课程质量好不好,是不是精品,专家的评判仅仅是一个必要的环节,而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也应当成为评价课程的最重要的指标。开放课程,让市场说了算,而非专家一锤定音。这是我们从MOOC对比中得到的启发。
  实际上,我们无法将课程和教学割裂开来,两者必须相互匹配,彼此适应,仅讨论课程远远不够。而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一个MOOC教师如何教学和参与互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媲美MOOC,赶上MOOC的潮流,对传统教学模式洗脑是必要的——如上所述,课程建设者要洗脑,而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设计者和管理者也要洗脑——大家都需要深刻理解并消化一个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体验更加优秀。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20: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建钢:国人对“慕课”认识的六大误区http://www.ict.edu.cn/forum/huiyi/n20140625_14540.shtml
来源:E-learning之家
程建钢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学科负责人暨学术带头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有:①“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数字校园的研究、规划与设计)”;②“网络教学理论、模式与系统构建”;③“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与国际比较研究”;④“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s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s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s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然而,面对席卷全球的MOOCs热潮,有推崇和掌声,也有不少理性客观的思考。

  近日,记者采访了对在线教育进行了13年跟踪研究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程教授基于对2008年以来国际上400多篇文献的分析研究,系统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澄清了大众关于MOOCs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慕课不是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全部而是推动在线教育的催化剂

  记者:MOOCs可以说是2013年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MOOCs,很多人存在误解,您能否解释一下?

  程建钢: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MOOCs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但是现在国内普遍把MOOCs作为“在线教育”来阐释其内涵和强调其重要意义,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依据比较权威的美国斯隆联盟(SloanConsortium)连续10年(2003-2012)对在线教育所做的持续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国际在线教育一直按照自身规律快速稳步地向前发展。MOOCs是一剂重要的催化剂,而非在线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全部或“秘方”,我们需要客观和辩证地分析、认识和实践MOOCs。

  误区二:慕课并非最早发源于美国慕课包括cMOOC和xMOOC,cMOOC最早源于加拿大

  记者:很多人认为,MOOCs最早发源于美国,以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的推出为标志。事实是否如此?

  程建钢:MOOCs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cMOOC(C为联通主义一词Connectivism的首字母)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CK08)。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s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误区三:慕课算不上“革命”自身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很多不足

  记者:很多教育与信息化专家认为,MOOCs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对此您并不认同,您是怎么看的?

  程建钢:首先,MOOCs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s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s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s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s,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s,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68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40多所开放大学(含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s,而国内高呼MOOCs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s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s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s,借鉴cMOOC和xMOOC的各自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误区四:慕课并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很多慕课教学法传统,教学质量也不高

  记者:国际著名教育信息化专家丹尼尔(JohnDaniel)也对MOOCs持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您呼吁要对MOOCs持辩证分析态度,如何辩证分析呢?

  程建钢: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数字土著”一代的成长,我们会越来越发现cMOOC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创新意义和xMOOC的实践创新价值。尽管如此,也需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完善xMOOC。

  首先,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x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

  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
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

  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总之,x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客观阐明x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

  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从教学论的视角,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

  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x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

  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x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OERs)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5.x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s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再其次,x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s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x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x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最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演变逻辑和规律。自从上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和实践开始以来,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着教育变革。本世纪以来,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在线教育发展框架,面向传统高等教育的校园内网络辅助教学日益普及,以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改革正在国际上步入常态化;面向校园外学员开展学历学位教育的开放大学发展迅猛;面向终身学习者的在线培训日益成熟,如华尔街英语,等等。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多年来在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积极完善和发展xMOOC。

  误区五:高校对慕课应该怎么办借助MOOCs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
记者:MOOCs对高等教育的变革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程建钢: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s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s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砖块)与Clicks(鼠标)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s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开放办学,推行开放教育”。因此,可以借鉴x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误区六:高校无需跟风签约国外慕课平台中国应当打造具有自主创新的慕课系统

  记者:国内四所知名高校与美国两个MOOCs平台签约并发布了一批中文课程,据说还有一些学校计划跟进。对这种发展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程建钢:国内四所大学签约了两个美国MOOCs平台,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不仅在国际MOOCs热潮中有我们中国大学的位置,而且可以提高这些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但从长远发展看,我认为非长久之计,因为我国在教育科研网建设、远程教育办学和网络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另外面对人口众多,且在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距和数字鸿沟的具体国情,此外还有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流量计费问题等因素,我觉得借鉴我国高铁发展之路可能更为合适,也就是系统地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在线教育系统。所以,2013年9月以前我曾呼吁,签约有必要,再签要谨慎,但今天我想说,无需再签了。

  记者:那对于发展我们自己的MOOCs,您有什么建议?

  程建钢:首先,在认识和理解层面,我们要肯定MOOCs的战略意义,从“形而上”去认识MOOCs,但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发展完善MOOCs。在当前方方面面热议或实践MOOCs之际,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尽快组织专门研究小组,系统研究MOOCs与在线教育,对上、对下、对领域内、对领域外讲清楚。进一步组建专家组,制定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基于cMOOC思想的在线教育规划与相应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不同地区和不同办学类型又好又快地开展在线教育。要吸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0年来在共建共享实效上不尽人意、三年前大规模录制的视频公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的经验教训。值得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领域内的专家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参与并勇于讲真话,避免再出现“专家”扮演事后诸葛亮。

  其次,在实践层面,大家知道在线教育从整体来讲有六大核心要素: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库(中心)、应用服务、评价认证与质量保证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路”、“车”、“货”、“库”、“用”和“评”6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课程发布到网上。2013年下半年,美国的MOOCs平台已经开始着手专业建设、学分认证和学位授予问题,英国政府直接把英国排名前21名院校的MOOCs课程统一搭建在英国开放大学的Futurelearn(未来学习)平台上,这些都表明MOOCs正在开始回归开放远程教育路径。所以,应该从在线教育的6个核心要素寻求创新发展。如针对网络环境问题,需要促使互联网运营商提高网速和克服计费偏高的问题;针对教学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平台,尽量避免使用或购买国外平台;针对网络课程,建设一批具有cMOOC优点的高质量网络课程;针对资源库,建议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加盟,构建若干个不同办学门类的国家级资源中心;针对应用服务,建议对于校内教学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对于校外教学加速开发与共享,完善在线教育支持服务体系;针对评价与认证,既要发挥体制内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也要引入第三方评价与认证机构参与。另外,不能运动式地为MOOCs而部署开展工作,要与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三通两平台”项目有机结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解读教育信息化:慕课课程将得到认证http://bbs.aieln.com/article-5494-1.html
2015-02-26 数字化阅读服务团队

从2012年全球刮起的MOOC风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这一巨变,对学校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因为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扮演着基础而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就相关问题为我们进行了解读。


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志民:从小学到中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整个国民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在新技术研发上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CERNET(编者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全部来自高校,目前中国最大的三个互联网企业“BAT”,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高校。马化腾当年在大学里接触到互联网,接触到ICQ,进而模仿开发了QQ,让腾讯变成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亿中国人。百度则直接源起于我们的九五公关项目北大“天网”搜索引擎,百度最早的核心技术团队,几乎都是以天网团队为核心。在淘宝上最早开店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直接推动了淘宝的壮大与发展。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


记者: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与困难,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与挑战的?


李志民: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为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经费项目的专用性,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之间竞争的客观存在,在优质资源等共享平台建设上,我们仍将遇到现实困难,对此需要有认识,更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在线教育


记者: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李志民:如何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管理现实,从容应对MOOC风暴,是紧迫的,也是艰难的。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


加快互联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进程,建设免费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或为在线教育提供者提供带宽补贴,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为国民提供公平利用在线教育的机会,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为应对和适应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国培”中的专项,同时,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专门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最短时期内,快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尽快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制定MOOCs、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诚信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以及各种类学位对课程微证书要求的数量和种类。当然,一定要考虑到与现行学位的等价和衔接平衡等问题,使真正对学习有渴望的人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学习,社会能够广泛接受网络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是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


这是挑战,但也都是机会!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2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MOOC 平台比较及启发http://bbs.aieln.com/article-7512-1.html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09期


2015-02-28 数字化阅读服务团队

三大MOOC平台运行差异分析

  

2011年,联合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龙 (Sebastian Thrun) 曾在斯坦福大学教授人工智能课程,他与机器人学家大卫·史蒂文斯 (David Stavens) 和迈克·索科尔斯基(Mike Sokolsky)共同创立了 Udacity 。Coursera 是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吴恩达 (Andrew Ng) 和达芙妮·科勒 (Daphne Koller) 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edX 是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5月联手发布的一个网络在线教学计划。该计划基于麻省理工的 MITx 计划和哈佛大学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

  

从三大平台的教学模式与运行模式来看,本无多大的差异,但是从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上来看,三大平台的差异也让平台的运行出现了区别。Udacity 首先选择与教师合作,但由于教师的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在 MOOC 课程建设过程中被忽视,而大量的课程视频制作需要有教师的积极投入,这中间也会产生制作费用,若普通教师自发参与,建设进度缓慢。所以 Udacity 自建立之初到现在,课程数量增长缓慢。Udacity 在2013年开始与高校合作推出在线学位以吸引更多的课程与学生。edX 选择与高校合作,同时推出较为昂贵的课程建设服务(25万美金),edX 平台要求参与的课程严格遵循课程建设规范,待上线课程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核流程,这些或许导致了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由于各高校建设经验逐步丰富,课程建设进度目前正逐步加快。Coursera 提供更为优质的免费课程建设指导服务,为合作高校提供在线辅导建设课程,高校配以课程制作团队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 Coursera 并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在线课程。

  

线下讨论作为延伸课堂

  

在线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着规律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评估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投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第一次课程或作业后会选择继续学习并完成课后作业。从果壳网上的“ MOOC 学院”(http://mooc.guokr.com/course/)讨论区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这里讨论课程知识,课后作业。大规模的中文学习者愿意在这里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者还会在各大城市举行见面会,相互交流。Coursera 学习者通过Meetup(www.meetup.com/Coursera)组成3145个讨论组。这些讨论组在附近的地方线下进行课程学习心得的讨论。



  

表1 Udacity、Coursera、edX 平台比较

  

亦学亦师感受学习的主动性

  

在用好 Wiki 、微博、讨论区、答疑区等互动环节以后,平台的课程内容也由此变得丰富,学习者在相互讨论中扮演着“亦学亦师”的角色。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被别的学习者回答。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不少同学在回答了学生的问题而得到赞赏或鼓励以后会变得更加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此外,百度百科、知道、文库等激励模式促进了知识的规范性、严谨性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这是可以被借鉴的。

  

大规模数据的使用

  

随着学习者的增多,学习的目的也发生着变化,现阶段,Coursera 所面对的学习者中有75%以上的学习者拥有大学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方式也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面对高中及以下学历者,MOOC 平台需要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测评,并为学习者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MOOC 课程的选课人数可以达到16万,但是退课人数也很惊人,可以达到14万,仅有5%的学习者坚持到最后,1%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学习证书。MOOC 平台更应该制定完善的测量,让85%的学习者能够继续学下去,并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较好的学生通过 MOOC 的平台被筛选出来,这些就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佼佼者,更多的合适岗位应该向这些佼佼者推荐,这样,基于大数据理念下职业推介服务也为 MOOC 平台带来赢利点。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玉琨VS倪闽景:MOOCs真的能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吗?
来源:上海教育  http://www.czedu.gov.cn/disp_3_525_10070952.shtml

  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院校正一窝蜂地尝试新的在线教学课程“慕课”(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某种程度上,它似乎也被神化了。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也宣告成立“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与小学)。

  在我们的采访和约稿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先生和上海市教委基教处的倪闽景先生,在方向上虽都肯定了慕课对于教育变革的影响,但在具体的应用上,两人却呈现出了不相同的看法,还真有点和而不同呢!



(华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

  陈玉琨:慕课将翻转基础教育课堂

  我预感到,慕课的到来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升教育的效益。

  有研究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C20平台上出现的慕课将每一个知识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并按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大约在7~10分钟。

  学生在看完后必须完成几道测试题,只有全部答对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微视频;如果答错没有通过,那么需要重新学习。

  这一点,人们借助了网络游戏“通关”的理念,即学生只有达到了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要求才能进入下一步学习。

  这很重要。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精准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如今在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完课,实际上可能只有85%的学生掌握了,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为这剩下的15%的学生反复讲解,于是这部分内容就过去了。

  其实,这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了隐患,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知识没掌握,就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只有学生每一步的发展得到保障,学生最终的成才才有保障。
我们的慕课课程是有体系的,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的逻辑性、系统性上的,它呈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片段,而是有逻辑层次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将以知识单元来划分,让有需要的学生,按照知识图谱学习。

  同时,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我们将进一步减少实体作业的比例,而尝试将作业和测试融入进慕课课程中。

  此外,兼顾到各地教材不同,我们计划按照国家课标的要求来制作课程,课程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而每个知识单元将会由慕课联盟中3~5位优秀教师分别讲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

  本土化慕课的评价体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使得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衔接。第一个途径就是设置进阶作业和小测验。通过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完成的主客观作业,收集信息后,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实体课堂上的教师。

  教师在走进课堂前,首先要看一下学生慕课上的学习有什么困难和疑惑,然后有针对地给予指导。

  有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教师可以轻松地看出每个学生在某个知识单元停留多长时间,在哪里停留,反复回看了几遍,回答对了几题……也知道学生哪方面学习有困难,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二个途径就是利用志愿者服务。

  目前我们慕课平台上每一门课程都是由一位教师带领约数以十计的师范生共同关注,但由于即将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所以将来我们可能需要上百人来为某一门课程服务。

  当然,即使有上百人在后台同时服务,我们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某些共性问题还是需要归类解决,而针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则可以个别回答。
  第三个途径是对学校来说的,学生在家学了知识以后,学校并不是没任务了,相反要求更高了。学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组织师生和生生交流研讨。

  这样,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更多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养成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预想到,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或许,一些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可能会跟不上,翻转课堂之后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必须重新开发课堂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教师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巩固强化知识。第二个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因为微视频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尽管有知识图谱,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知识的脉络。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第三个任务是进一步拓展深化。第四个任务是探究创新,在课堂里直接完成研究性学习。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

  倪闽景:慕课翻转基础教育课堂尚需审慎研究

  我认为,由于慕课形态出现时间并不长,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进尚需要审慎研究。

  首先,高等教育对象是成人,基础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对于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和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从目前的慕课情况看起来,能够完成相关课程的比例极低,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无所谓的,但对年幼的学生来说也许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其次,高等教育的课程大多数是专业类课程,与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也很不相同,专业类课程比较专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基础教育除了基础知识传授以外,还有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学习者之间的情感生成,这一点慕课是无法实现的;

  再则,高等教育的学生是经过选拔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好,教师的高水平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把握上,而基础教育的学生差异极大,教师的高水平更体现在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把握上,这个差异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却是非常根本的问题。

  关于基础教育慕课的形态也需要明晰。

  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当然有人认为这种课堂翻转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又太资源浪费——好容易学生们在一起上课,结果各自低头在电脑前学习,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最宝贵的交流和沟通的资源。

  而且,实践反复证明,网络课程只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孩子们会有新鲜感,但一旦新鲜感失去,最优秀的网络课程也会让孩子们感到索然无味——网络课程的高互动与实际师生间的互动是很不一样的,师生之间即时的沟通、默契、幽默感,有时只用一个眼神就可以直达心灵,但是经年累月在屏幕前这种机会却永远也不会发生。

  以上描述并非指慕课一无是处,如果是这样,那么今天也就不用讨论这件事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采用合适的形态来实施基础教育的慕课计划。

  我认为,合适的基础教育的慕课应该有三个特点。

  一是网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整个学习时段里比例不会太高,应该不会超过五分之一,因此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

  二是慕课本身的结构性不会很强,而是更多地针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部分,高水平的教师用高水平的讲解予以最简洁的点拨;

  三是慕课最大的用武之地应该在课后,特别是孩子们完成个性化作业和辅导的部分,一方面这个时段本来就是让孩子们个性化学习的,另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功能,来发现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优势,在这方面edX的在线课程数据的深度挖掘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技术也是成熟的。

  基于以上分析,基础教育慕课初期推进可有三个策略。

  策略一:以高中阶段学生为主要对象,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能力,而且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有志趣取向。

  做法有三种办法,其一是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直接选学高等教育的部分慕课,这个好处是让这些孩子熟悉大学的部分学科和学习方法,积累网络学习的经验;

  其二是优秀高中成立联盟,开发高中阶段各学科重点、难点部分的微课程;

  其三是围绕学习分析技术,建设作业和辅导的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撑。
策略二:以基础教育阶段专题教育为线索,构建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体系专题教育慕课平台。专题教育纷繁复杂,很重要但不成体系,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这个慕课平台完全可以通过向全社会和各基层学校征集成熟的专题教育微课程来完成,并按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在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框架内排序,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通过后给予相关专题的学习证书。由于专题教育自身的结构性并不强,非常适合碎片化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在上学路上或其他闲暇时间,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

  策略三:以外语学科为突破口,采用全新的慕课模式,实现从哑巴外语到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转型。

  以前中小学阶段的外语学习以读写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语音识别的成熟工具,无法相对客观地对听说进行评判,但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许多外语学习网站和校外知名的外语培训机构,已经普遍采用机器学习,教师的作用更体现在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外语开展沟通的技巧。

  显然,慕课会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与学产生强力的冲击作用,但是即将到来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并非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要——如何让学习更有意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3: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玉琨: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后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
http://www.cse.edu.cn/index.php? ... p;a=show&id=495

       从慕课中小学翻转课堂来说,半年时间我们真的看到了他的希望,看到他发展的走势。可能我把话说远一点,先谈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军事方面看,经过两个重要的阶段,古代我们是长矛、大刀,到近代就变成了火枪、大炮,包括圆明园的八国联军打败我们。海湾战争开始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3700辆坦克成为铁甲雄师,海湾就是巡航导弹,现在卫星直接定位了,是超越空间的。上个月香港亚洲周刊11月12号有一篇文章,11月12号中国两件头等大事,第一件头等大使是十八三中全会闭幕,开始中国改革的新一波。第二件大事是12号早晨凌晨宣布了光棍节一天350亿的记录,网购至少结束了大型购物中心的辉煌,仔细研究这种商业,在古代是靠肩扛背托,后来随着交通发展才会出现大型的购物超市,在西方是在郊区,现在进入网购的时代,按照马云说在未来的七年、八年,中国的购物商场要倒闭50%。前面讲的说了一个观点,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互联网全面渗透,互联网改变了我们所有的生活,也一定会改变教育,不改变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迎接这个挑战,所以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

       前一段时间对慕课基础教育的影响心存疑虑,究竟适合高等教育还是适合基础教育,其实根据我们今年的研究,慕课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更适合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效果远远要超过高等教育的效果,和翻转课堂联系在一起。后面我会讲它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有些意义,特别是理论上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从理论上来说有这么几点,第一点是助推教育公平,从教育的变革而言,我一直说很奇怪的,他和我前面讲的军事的变革,商业的变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仔细研究,教育原来从家庭教育、个别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后来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出现了班级授课,班级授课是先出现在意大利,最后总结了班级授课制,前前后后跨越的时间150多年,从最初实现班级授课到班级授课成为制度,时间还是很长的。班级授课推动教育的普及,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普通百姓是受不了这个教育,大家恰恰忘了一条,班级授课它有技术支撑的,没有技术支撑实现不了,就是印刷术支撑,我们中国古代还是用竹简的时候,一个竹简刻一本书几乎不可能,以后是毛笔,毛笔抄一本书要几个月,到宋代我们有雕版印刷,书才开始,真正是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出现了以后书就开始大量的普及,为班级授课奠定一个基础,所以百千万人开始上学,否则抄百万本书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出现为我们后面的教育改变提供数字化,数字化支撑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数字化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而且他的特点是最高效的知识传输,刚才我们汤主任讲到了,原来25分钟的课,现在四分钟、五分钟可以讲的很清楚,为什么能讲的很清楚呢,因为我请了全球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是全球最好的老师,我是全球最好的团队,我可以三五个人一起做,全球推广,成本是很低的。我面对的不是几百个学生,而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学生。所以有这样技术的背景,有这样技术的支撑,所以使得全民高效的传授成为可能,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一直说从理论上来说,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理论上第一助推教育公平,可以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西部,送到农村,现在没有人送。理论上是助推教育公平。第二个就是学生远离家教,家教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北师大实验学校最好的教师是清华附中的,在网上随时可以点,是免费的,还要家教干什么,我们现在家长真的很辛苦,5点钟下班了把孩子送到家教那里。第三有效降低择校,择校不是没意义,择校是降低了。我进北师大实验学校还是进三十五中,差别不是很大,当然还是有差别,学生的环境还是有差别,这个意义会大大降低。

       第四助推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有人一直怀疑美国耶鲁的死亡哲学,报名的十万人最后通过课程的只有一万人,有人怀疑这个真实性,我说这个不对,这个死亡哲学我在看,我去考试干什么,我只是对这个课程感兴趣,我只是提升自己的素养,所以只是看看,每天看上十分钟,很多人是这样,坐在地铁里没事,可能有半个小时拿出来看看,可能看半节课,挺好的事情。理论上这四个应该能够成立的,但是现在不敢说,因为我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带来教育的变革。教育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尤其对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是看生动的直观的,富有亲和力的,我们现在教师整个是很严肃的,走进一个教室,学生是敬而远之的,在网上大家是平等的,很重要一条我认为学生兴趣提高就在于不受监督的环境,他可以自主学习,他可以在家庭,可以在操场里面,所以他兴趣会提高,都会去学。这一点我们确实已经做过调查,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高。

       第二条学生参与意识,参与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加强,恰恰和很多我们的研究者相反,很多人都认为慕课降低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不对,实际上是加强的,微视频也好,微课以好,观看以后还要到课堂上面,这个交流现场交流还是更多。我举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山东文化东路小学,一个自闭症的儿童从来不和同学进行交流,他通过微视频的学习以后他自己有了理解,所以到课堂上不仅是提问,而且主动回答其他学生的问题,所以老师很高兴,更高兴的还是家长,我这个小孩融入社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变成一个很正常的小孩。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个案而已,这个月的17号,在温州一个学校的学生是严重的智能障碍,严重的低能,话都讲不清楚的。通过微视频的学习,翻转课堂,在英语课上主动说话了,而且说的相当不错,后来用英语对话交流,这个我想一个是个案,两个也是个案,但是,是不是有它的必然性,现在还不是太清楚,一个是山东济南文化东路小学,一个是温州二中,一个是自闭症,一个是高度智能障碍,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第三种课堂理念来看,就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岛二中课改很不错的学校,他们语文老师很有心的做了一个比较,两个班,这个班是对照班,一个班是实验班,对照班按照原来的课程上,另外一个班用微视频和微课,随后马上布置了10道小测验的题,10道题在对照班18位全部答对的,实验班27位全部答对,这也是一个个案。学习水平真的会大大提高,这是第三对我们教育带来的影响。

       第四学生探究,我们希望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现在把知识的学习移动了,通过微课实现了,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进行研究和讨论。我们曾经在深圳的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四个学校,在课堂上学生是各展其能,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人担心这个就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能力怎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培养,知识和能力不要放在一起。我们现在课堂花太多的时间解决学生知识问题,现在知识问题全面解决课堂里应用这个知识,提高这样一个能力。微视频一个是学科最优秀的老师使你最快速的掌握它,把时间省出来了,课堂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说课堂就是你看到我讲知识,网上提供的知识是对的,他目的在于是你知识板块,你高效的掌握知识,你的能力提高,还有价值观的交流。所以翻转课堂以后对教师能力提高,你要从能力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综合素质包括人的价值观,我不赞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包含知识能力到态度情感价值观。所以按照我的理解,从社会总的政策层面来讲,至少四个方面注重教育公平,让学生远离家教,有效降低学生择学,注重信息化社会的提升。在我们教育上他会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团结性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有这四个方面的益处。

       当然从华东师范慕课中心来说这几个月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是依靠全国中小学的支持,我们成立了C20慕课联盟,有中学,有高中,有小学。所以C就是中国20所知名高中、知名初中、知名学校联合起来,一直倡导这个概念,说慕课大规模公开网络课,不仅是校内公开,全社会公开。公开是对学生公开,还要对教师公开,公开大家一起做这个事情,就这么一个理念在这儿。所以我认为基础教育,慕课和翻转课程它涉及的意义和价值,在我看来我认为要超过高等教育的普及,会改变我们整个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状态。

       第三个方面慕课其实是一个挑战,别以为慕课是制作一些视频,远远没那样简单,要我说就是一个中小学教学流程的再造,要改变,在制作微视频之前有一个团队要研究,我叫做知识评比,杭州十四中把它称作知识技能树,也叫做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了知识点,但是给学生不能是零碎的东西,一定是整体的,开始要设计好,这个概念和那个概念是什么关系,要做好这一点。

      第二件事情根据不同的学科,数学的,逻辑的,怎么样把这个事实呈现,这个完全不一样。

      第三个步骤要做的就是进届作业,就是下一届到上一届,中国中小学很多老师研究课堂,但是不研究教育,不研究作业,其实课业负担过重,其实很大问题出现在最基础的问题,所以回过来的翻转课堂的要求要重新设计和调整,紧密的结合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我们下一个阶段教育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地方。

       第四项工作网上的交互平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在提出的问题一个半小时总能有人回答你的问题,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个平台要建设,要完全能开放。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四项工作做好以后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慕课发展到,只是把翻转课堂简单理解为提供视频,它的作用会非常有限的。我理解大概是这样的情况。

       从做的过程中有感到问题和困难也很多,西部地区条件的支撑,至少学校要有一个网络平台,要不然做不起来,这是一个。

       第二条我认为要构件一个全国的网络平台,我们学校观念还不好,都想自己做一个平台,有电网了还要建自己企业的小建站干什么,浪费资源,要有政策上的支持。

       第三个方面就是微课或者翻转课堂对教师要求更高,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学科一个教师就可以了,北师大有最好的教师,但是都用它的资源,课堂翻转以后怎么组织学生课堂上进行研讨,进行探讨,对教师要求更高,所以要求教师从职责本位走向教学本位,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有没有综合性的能力。

       第四个教学流程再造,重新建造,现在很多学校在问我们又要让学生进行课堂视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加重了,是加重了。问题是在旧的的框架里面,这个肯定加重。山西的一个中学他们做了一个调查,既然我认为微视频七分钟可以代替你上五分钟,知识课下已经做好的,现在课上45分钟变成30分钟,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在课上进行研究性的讨论,知识这一块都解决问题了,这是流程再造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及时走班,时时走班,现在很多高中都是走班的,这个是A班的,他是B班的,C班的,其实没有必要。现在如果慕课这个平台做好的话,随时可以根据你学习的情况,人家做10分钟你做了15分钟,问题在哪里,后面四个作业就可以判断出来,你的问题是A他的问题是B,他的问题是C,所以你明天到A班,他到B班,他到C班,自动的,这个事情很简单,后天你到A班,他到B班,根据你有什么问题分到什么班级,分到什么班级,使得大规模针对性个别化的去解决学生的问题。现在我们大规模讲效益,针对性不够,针对性其实慕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因材施教,解决个体差异,针对性应该更强,就是这个流程没有给到他。

       第三个就是流程改造,一定是考试评价,平价要更多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态度情感价值观,现在在基础教育慕课一定和翻转课堂联系在一起,现在一般都是45分钟,就是课堂教学,对于孩子情感教育的影响更大,就是虚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个没有太理解,最后还是把这个说的更透彻一点。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注意到,我们慕课今天刚刚开始,可汗学院到今天也只有六年,这个路还很长,肯定在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我做研究者,行政部门稳妥看准了再走,看不准停在那里没有关系。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7: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慕课”课程的开发 教育改革的“荷兰角度”

2015年03月11日 11:25
来源:大河网       
http://qd.ifeng.com/jiaoyuliuxue ... /11/3643630_0.shtml

“两会”的教育话题总离不开“改革”二字,从农村教育到教师工资,从基础教育到高考招生等,都是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焦点。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是教育顺应发展的原动力。本期国际教育版带您浏览西欧国家荷兰的教育改革热点。

荷兰政府在教育领域改革的目标是:加强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质量。构建学习型文化和研究氛围,强化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改革助学贷款,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完善留学生政策,增强荷兰教育的国际吸引力等。

■王怡伟

与资源丰富的美英等大型经济体相比,西欧小国荷兰充分认识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其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科研体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的当代,荷兰政府不甘于落后,积极倡导全社会参与,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

2012年,荷兰新政府成立,着眼走出经济危机,确立了稳定公共财政、均摊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缩减行政、福利、文化、外交和国防开支,增加对基础研究、产学研联合项目和新兴产业投入,放宽化工、物流、农业、食品、生命科学、教育等15个产业的政策限制,减轻企业和专业机构负担,强化经济向可持续与绿色增长转型。在社会民生方面,深化住房、劳动力市场、医保、社保、教育、治安和移民领域的改革,并致力于增加就业。

荷兰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加强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质量;构建学习型文化和研究氛围,强化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改革助学贷款,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完善留学生政策,增强荷兰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教育—— 优质的早期儿童教育能够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荷兰教育部鼓励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和监管,鼓励家长和雇主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当中。自2012年起,荷兰政府每年投入9500万欧元用于提升早期教育质量。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升幼师素质,以及吸引大学本科毕业生投身幼教事业,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2014年底的评估报告显示,荷兰37个大中城市幼儿教育的学额已经增加至42842个,其教育质量已经有了全面提升。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于有语言障碍和智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则更为有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 荷兰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匠人”。与产业界和雇主协会的密切沟通与联系是荷兰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荷兰职业学校的布局和课程设置,也都积极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为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荷兰教育部特别拨款2500万欧元,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出“大师学徒项目”,注重进行现代科技主导下的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荷兰中职学校普遍把加强荷兰语和数学等通识课程的教学作为改革方向之一。这一改革的目标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技能,增强其职业适应性,为其日后工作转换、接受继续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入学改革—— 转换专业率高、辍学率高、完成学业花费时间长等,一直是荷兰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学生在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其兴趣和志向所在。为了降低高中毕业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的盲目性,荷兰高校近年来积极致力于为高中毕业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多信息和指导,力求使学生个人兴趣和知识储备、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选择相一致。热门专业的录取由之前的抽签决定,变更为由学校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后决定。

改革大学生资助体系—— 本次资助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取消基本助学金,建立补充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相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自2015年9月1日起新入学的大学生将不再享受普惠型的基本助学金。助学贷款将成为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而补充助学金的发放依据家庭收入和家庭受教育子女的数量来确定。家庭年收入低于4.6万欧元的家庭可以申请补充助学金。也就是说,只有低收入家庭和多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家庭才能享受助学金。学生资助体系的这一改革,将为荷兰政府节省10亿欧元。而这笔经费将被投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其他方面,诸如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中。

加大吸引国际学生力度,为其日后在荷就业提供支持—— 继2013年荷兰经济社会理事会发布《行动在荷兰》(Make it in the Netherlands)报告后,其研究型大学协会和应用科学大学协会又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国际化视野》(Internationalization Vision)白皮书。这一系列动作都彰显了荷兰政府加大荷兰高校海外推广力度,打造荷兰高校在国际教育和科研界优质形象的努力。除了继续开设更多英语授课项目外,从2015至2016学年度开始,荷兰政府将每年投入500万欧元设立新的国家奖学金项目,旨在吸引更多来自欧盟外的精英学子留学荷兰。除此之外,积极探索破除荷兰高校海外办学的法律约束,加速探索海外办学的多种路径,以及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换和交流的机会等,都是下一步国际化改革推动的重点。为了能够留住人才,让优秀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为荷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荷兰教育部计划于2015年暑期推出全新的免费在线荷兰语课程,帮助国际学生提高荷兰语水平,增强他们在荷兰社会的融入性。除此之外,针对国际学生在荷兰就业的综合信息平台也已经正式上线。下一步,荷兰教育部还将联合经济部、内政部等多部门协同办公,为国际学生毕业后在荷兰的居留营造更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加大开放在线教育课程研究,鼓励“慕课”课程的开发—— 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方兴未艾。开放在线课程门槛低,灵活性和互动性高,为更多的人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打开了一扇门,必将给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荷兰教育部高度重视开展开放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2015年专门拨款135万欧元支持此类研究课题。另外,荷兰政府积极鼓励教育机构开发更多开放的在线教育课程。2015年至2018年计划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研发。

加强未来教育发展研究和规划—— 2014年底,荷兰教育部推动成立了“教育2032平台”。这一平台旨在对未来教育的模式进行展望和探讨。平台立足于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邀请全社会参与讨论并回答诸如未来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是什么等一系列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强化教师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质量—— 荷兰政府继2011年《强大的职业——教师2020计划》和2013年《教师发展日志2013-2020》后,不断致力于推进教师职业化建设。一方面积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立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学位课程项目,严把师范生入口和出口质量关,通过增加中小学教师的海外交流机会,强化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加强中学和大学教师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达到规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教师管理体制上,建立教师注册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吸引优秀教师继续留任,淘汰不合格教师。

(作者单位:中国驻荷兰使馆教育处)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9: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入门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undpcso

本课程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品,旨在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辅导教材。
班次
课程特点
认证证书
完成声明
课程简介
6 星期 课程长度
1-2 hours/week
简体中文
获得完成课程的官方承认

    认证证书

教授
何建宇
课程类型
人文
商业和管理
社会科学
分享
Tweet
课程概述

《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入门》是联合国首部中文“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公开在线课程)。课程从组织层面出发,聚焦民间组织在管理和运作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挑战,旨在从组织自身的使命与愿景、内部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对外的筹款、倡导与传播五个方面,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辅导教材。每节15分钟的课程凝结了业内专家实践经验的精华和对创新方法的探索,将以丰富的案例帮助民间组织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特点:

    联合国首部中文“慕课”
    联合国首部专注于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在线课程
    由多位来自国内知名机构的专家亲授
    注重实践,案例教学
    每节课15分钟以内,每周仅需1小时学习时间
    凭课程“完成声明”即可免费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纸质结业证书
    无需相关教育或工作背景,对所有人开放



参与本课程,你将收获:

    13位知名公益专家亲自设计的教学内容、资料
    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北京大学联合认证证书
    加入讨论区,与同行和业内专家互动的机会
    受邀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其伙伴举办的民间社会相关活动


授课大纲

第一章 使命与愿景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使命优先 (赵华,彼得·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秘书长)
    第二节 使命与组织管理实践 (彭艳妮,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第三节 案例分享:免费午餐的使命与愿景 (邓飞,免费午餐发起人、e农计划发起人、《凤凰周刊》编委)



第二章 民间组织治理

    第一节 民间组织治理结构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第二节 信息时代民间组织的透明度与公信力 (李劲,基金会中心网副理事长、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理事及秘书长)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战略人力资源(员工)管理 (零慧,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第二节 志愿者的招募与保留 (翟雁,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主任)



第四章 筹款

    第一节 筹款方视角:民间组织的资源开发与筹款 (王超,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运营官)
    第二节 捐赠方视角:筹款从找对捐赠方开始 (霍庆川,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助理)
    第三节 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公益筹款 (贝晓超,新浪微博社会责任总监)



第五章 倡导与传播

    第一节 倡导基本理论与方法 (郭婷,中国发展简报副主编)
    第二节 如何有效实践倡导?以高招反歧视为例 (熊婧,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主管)
    第三节 体验式公益活动与新媒体传播 (陈红涛,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先修知识

无需相关教育或工作背景,对所有人开放。


授课形式

本课程采取每周一章的方式,连播五周,第六周为考试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考试获得证书或仅仅每周“追”课观看学习。


常见问题解答

什么是“慕课”?

1. 根据网络用户的特点精心设计,而非将传统课堂照搬到网上

2. 名师单独给你上课,而非你看名师给别人上课

3. 15分钟以内,更符合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知识获取特点

4. 有练习有作业,而非单向输入,更有助于巩固知识

5. 有考核,通过者可以获得结业证书

6. 有学习论坛,可以与老师和世界各地的“学霸”交流切磋



学习本课程一定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吗?

不一定。本课程采取每周一章的方式,连播五周,第六周为考试周。学生可以有两种学习方式:

1、按时作业,获得证书

按时完成每周的课后习题,获得平时分,并与期末考试分数综合评估后合格者,即可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结业证书。

2、每周观看,获得知识

对于时间不那么充裕的学习者,可以采用类似“追剧”的方式,每周只观看课程,参与论坛讨论,不受截止日期限制,自由支配学习时间。


什么是“完成声明”、“结业证书”和 “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是免费的吗?必须注册时就购买吗?

完成声明(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是免费的,完成课程及课后练习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凭完成声明,用户即可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纸质结业证书(不带认证编码)。

认证证书(Verified Certificate)为Coursera颁发的电子版证书,带有唯一认证编码,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北京大学联合认证。用户需向Coursera支付$29美金的费用以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不收取任何费用。

用户不必在注册时就决定是否购买认证证书,本课程的学习者可以先免费注册(Join for Free),试听两周后决定是否购买证书(即是否注册Signature Track)。届时系统会有提醒,本课程最后注册Signature Track的日期是3月31日。


更多问题,欢迎致信UNDP MOOC团队:undpcourse@126.com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7: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5-3-19 17:16 编辑

北京大学推出自主MOOC平台:华文慕课http://www.mooc.cn/news/3215.html
华文慕课http://www.chinesemooc.org/

新年假期刚结束,国内最受推崇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就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联手打造了一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平台——华文慕课http://www.chinesemooc.org/

  华文慕课目前开放了26项课程,内容涵盖了科学、法律、文学、音乐和IT。此外,网站上还提到了另外几所高等学府,其中包括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不过目前的课程全都来自于北京大学。

  华文慕课的模式与Coursera类似,通过视频课程、小测验和其他作业形式来教导学生,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都是免费的,学习完之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每门课程也没有对学生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联合建立华文慕课之前,阿里巴巴已经在它们的淘宝网上建立了一个名为淘宝同学的第三方在线课程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提供有偿的教育服务。

华文慕课并不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的MOOC平台。此前已有许多Coursera的课程被翻译并且登陆了网易、果壳网这样的平台。去年,Coursera的创始人兼百度首席科学官吴恩达表示,中国是它们增速第二快的市场,仅次于美国,许多用户都是通过移动设备来访问它们的内容。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公开课平台EdX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变体——学堂在线(XuetangX.com)。学堂在线的教学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5家机构。

  去年早些时候,还有一家类似于Coursera的MOOC平台开课吧(kaikeba.com)获得了1650万美元的A轮融资。开课吧是一个面向中国用户的产物,但它的母公司慧科教育同时还在美国和日本运营。它们主要涵盖的都是IT领域的内容,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万学生。

  咕噜网是一个独立、有深度、讲真话、有公信力的原创型科技媒体,是一个全方位、实用的科技与互联网创业的互动平台。以科技新闻原创报道为宗旨,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架起沟通的桥梁,为行业媒体和门户类媒体提供转载资源。通过我们优秀的撰稿团队精炼简洁的文字,趣味盎然的专题策划,能够让读者短时间之内快速吸收每天互联网空气中的知识讯息。

羊年喜洋洋,国内名校北京大学在春节期间正式推出了自主的MOOC平台“华文慕课”,英文叫Chinese MOOC,汉字直译是中文慕课。
根据网站描述,该平台基于顶你学堂(TopU.com)源码二次开发,以阿里云为依托,是一个以中文为主的慕课(MOOC)服务平台,为全球华人服务。尽管网站还在测试期,但已有25门课程开课,大部分是北大自己的慕课,其中不乏那些知名课程比如计算概率A刑法学总论程序设计实习操作系统与虚拟化安全等。先前这些课都放在Coursera或者edX,现在都回归国内了。
另外这个平台不止是北大自有课程,预计未来还有香港大学、北航、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厦门大学、未名大学等知名大学加盟,显露北大欲将在MOOC领域大有作为的野心。
回顾已经过去的2014年,MOOC在国内已有很大发展:在资本领域有众多MOOC平台获得巨额融资,因此而带动了更多资本对在线教育的关注度。由网易和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选课人数已超百万,大有成为国内慕课霸主的趋势。另外Coursera已在国内开设官方社团供国内小伙伴交流,代表着海外巨头正不断尝试在国内落地。
期待2015年有更多的人知道MOOC,尝试MOOC,爱上MOOC,新年好!
2014年国内MOOC大事记广东省教育厅“MOOC入学分”计划
Coursera入驻沪江网,建官方社团供小伙伴们撒欢!
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推出认证证书服务
2014年在线教育融资与死亡报告:投融资额超44亿元
站在MOOC的风口,果壳网获得2000万美元C轮融资
TopU推中文MOOC品牌“顶你学堂”整合大学课堂和职场培训
中国大学MOOC平台迈进“百万选课人次俱乐部”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7: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教育新“风口”下的慕课 离飞起来还有多久?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06/888305.html
核心提示: 那么什么是MOOC?其给我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又面对怎样的发展瓶颈和挑战? 每经记者 赵娜 孟庆建发自北京、深圳

相关机构预测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5亿元。拥有庞大规模前景的在线教育,近几年吸引着大量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加入,让整个行业变得五彩纷呈的同时,各种模式、各种平台在混乱中打得不开可交,很难有一种模式可以得到市场和业界的一致认可。但随着一种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MOOC(慕课)在美国兴起,以及之后迅速席卷我国,特别是2014年网易旗下网易云课堂宣布引入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全套计算机课程,以MOOC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以及此前清华、北大等名校都已开始在这一新“风口”上发力。MOOC的入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混乱的在线教育中,难有新兴模式被认可的困局。

那么什么是MOOC?其给我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又面对怎样的发展瓶颈和挑战?

MOOC(也称慕课)一词于2012年逐渐进入公众视线,简写“MOOC”的四大字母分别为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目前,国外已有众多的MOOC平台,如美国有著名的MOOC三巨头Coursera、Udacity、edX。而在国内,2014年,教育部于4月29日成立了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并开始推广MOOC模式。MOOC由此在国内脱离了等同于公开课的认知,走向多元化发展。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互联网企业网易、高校如清华大学等涌入MOOC平台的建设大潮里,陆续上线多家平台。

同样在2014年,MOOC的快速发展,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5月3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MOOC的特别节目——“慕课来了”。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业界甚至认为此业态对高等教育具有革命性意义。如今,已进入2015年,MOOC这一新业态的发展状况给我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又面临怎样的发展瓶颈和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MOOC在我国还处在早期培育阶段,各平台通过不同渠道的资金支持,都在加紧技术开发和内容构建,盈利模式仅有小规模的“试验”,相关MOOC证书目前作为完成学习凭证的意义更大,欠缺权威性。内容方面,国内以清华、北大等为代表的大学正进行着一场MOOC较量,部分高校甚至自掏腰包录制课程后供课给平台方。由此,高校、机构以及“体制外”创业者的入局使得国内MOOC发展有如长跑竞赛。尽管课程建设速度上,国内MOOC已可与美国比肩,但从平台建设角度看,国内平台还没有完全得到市场的认可和信任。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琼对记者表示,MOOC模式解决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习者能以极低的成本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也可通过该模式进行资源互补、提高课程质量。但在国内,此模式尚未接入用人企业这一重要角色,导致用户参与MOOC学习的积极性有限,加之证书的认可度低,限制了MOOC的发展。因此,提高社会和用人企业对MOOC的认可度已是当务之急。

现况:高校争做课程 企业抢搭平台

MOOC虽然正式进入我国只有一年多时间,一些业内人士则指出,国内MOOC在课程建设的步伐上,已能与兴起地美国比肩,甚至有迎头赶超之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都在推出自己的MOOC课程。2013年10月,学堂在线作为国内首个由高校发起的MOOC平台正式上线。2014年11月24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线教育品牌“立课教育”与巴黎HEC商学院、第一金融学院联合推出三门MOOC课程,并颁发全球金融领域认可的国际公司金融证书(ICCF)。

“北京大学目前推出35门MOOC课程,按照计划5年将推出100门课程 。 北 大 推 出 的ChineseforBeginners课程目前选课人次已经超过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给了很高的评价。”北京大学校长助理、MOOC推进工作小组组长李晓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MOOC课程的制作费用因课程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目前这部分课程的制作费用由高校或MOOC平台买单。

据李晓明介绍,“北大在MOOC课程上采用了比较节约的制作方式,每门课程平均成本大概是10万元。目前35门课程大约花费了300万元。这其中,包括课程制作和北大给予教师的补助。”

李晓明还表示,目前,北大的MOOC课程建设费用主要来自企业募捐,相关捐助已基本覆盖掉了两年以来的制作成本。当然从课改的角度出发,北大也愿意支付这笔费用。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反向提高实体课教学质量是一方面,还可通过开放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

在各大高校纷纷涉足课程领域的同时,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搭建平台上发力,其中果壳网涉足较早,网易则成为后起之秀。

2013年,果壳网成立了“MOOC学院”。2014年5月8日,网易云课堂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 “中国大学MOOC”平台。

此外,政府层面也在力促MOOC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爱课程”中心副主任居烽告诉记者,“教育部曾召开内部会议,拟对每所985高校拨出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MOOC建设,不过目前资金还没落地。”

国内MOOC平台的涌现已成为由小众走向大众的趋势信号。这当中,既有由互联网创业者创办的平台,也有高教社主办的爱课程网、高教社联手网易云课堂办的中国大学MOOC,以及高校参股的学堂在线等各类背景的MOOC平台。平台、高校、教师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未来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或者说发展趋势来看,行业平台“碎片化”较为明显,其中也带来了各种利弊。

学堂在线总裁刘文博称,出现不同的MOOC平台,不管对用户还是激励平台创新而言都是利好。如果是能互相兼容的开源平台,还可方便引进或出口课程。而在课程的制作和引进上,学堂在线目前是和校方合作,不会直接与教师产生关联。

王琼表示,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大学MOOC,以及学堂在线都属于平台提供商,“MOOC学院”这种由互联网创业者创办的平台相当于MOOC社区,课程与教师资源的提供方高校则属于内容提供商。现阶段国内MOOC产业链的雏形已经显露,但平台提供商并未衔接起学习者和用人企业。

刘文博则对记者直言,国内各种类型MOOC平台的出现本是好现象,但也导致现阶段出现了一个问题——平台过于碎片化。高校都想做平台,如此不仅耗费巨大,更不利于推广标准化的兼容性平台。此外,高校层面,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还不太愿意把优质内容拿来做大范围共享。而平台方则一方面希望能有更多的院校愿意无偿向学习者共享课程,另一方面也在通过寻找商业模式推动此事。

与清华出资建设MOOC平台的做法不同,北大并未搞MOOC平台,并对课程投放在哪些平台十分慎重,现阶段更倾向于选择与国际化的MOOC平台合作。

李晓明表示,北京大学MOOC课程有20门课在Coursera平台,12门课在edX,而在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只有两门课程进行尝试。这样主要考虑到国内相关平台出现较晚、定位不清晰,在技术和展示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专业教师投入,课程合作上只存在排他性的合作,每门课程只能在单个平台推出,短期内,合作上仍主要与Coursera和edX平台合作。除此之外,北大推进MOOC工作非常注重平台的影响力和定位,商业味道过浓的平台并不适合合作。

发展:遭遇多项瓶颈 急需社会认可

目前,尽管MOOC得到官方的支持,包括高校、企业在内的各方也都在积极参与,以及MOOC课程的定位与高校教改、推进教育公平、社会公益等相近,但随着外部资金进场,盈利模式是国内现有MOOC平台避不开的话题。

对此,学堂在线总裁刘文博表示,MOOC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早期,现阶段目标以培养市场为主。目前学堂在线运营的全部课程均免费2C开放,尚未正式启动商业化进程,2B则开始做相应收费模式的试验性洽谈。未来如果证明高校之间付费课程共享或是课程2C收费等模式可行,不排除有相关商业计划。此外,如果课程收费,拟尝试将所获收入与内容提供方即校方分成。

王琼则分析称,国内MOOC平台的大致盈利路径为2B、2C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一是向C端用户提供付费认证、考试等服务;二是向B端企业提供就业服务、企业培训等定制服务。“MOOC模式必须做到清楚区分教育公益与企业盈利才能健康发展。”

事实上,在海外,美国两大型MOOC平台Coursera、Udacity均为盈利性机构,有关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仍在进行中。

有业内人士指出,Coursera尽管有职业介绍等增值服务门类,但还无法在贩卖认证证书之外找出支撑事业的商业模式。

李晓明认为,“学习免费是MOOC核心生命力,但是增值服务收费是合理的,不然不能长久持续,未来关键是看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增值服务,海外平台也都很着急,大家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MOOC模式除了盈利问题尚存盲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否坚持同样是考验。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该模式的理念很好,但由于用户的“逃离成本”太小,使得国内外MOOC课程的完成率均偏低。

刘文博称,目前,学堂在线的平均课程完成率为7%,但考虑到MOOC平台选课门槛极低,且有些用户只想学习课程中的某几个章节等因素,以课程完成率衡量MOOC课程的质量并不科学。如仅想简单提高完成率,可通过要求完成课业等方式 “筛选”学生,但MOOC模式的真正优势和价值是提倡个性化学习。

王琼则认为,以受众角度来看,MOOC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学习者能以极低成本获取全球优秀教育资源;但是,目前国内MOOC模式尚缺少用人企业的参与,由此导致MOOC模式的就业动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进而出现高“辍学率”,这也是MOOC在国内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之一。“此外,国内高校的课程很多与社会实践脱节,无法真正满足职场人士对于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需求。”

此外,MOOC证书的“含金量”一直是学习者比较在意的方面。刘文博对此表示,目前,学堂在线颁发的证书均为电子版,少数时候会通过线下活动授予纸质证书,但这并非常规举措,只是激励学习者的一种辅助手段。

“证书的权威性跟国家政策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在刘文博看来,未来国家对MOOC学分的认证政策会有所调整,一旦MOOC修学分被认可,相关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会大大提升。

王琼指出,目前,国内MOOC证书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认可度都较低,“未来如果想在国内引发爆点,一方面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加强与社会就业实践的衔接,另一方面需要用人企业介入产业链,从而形成产业生态的完整闭环。”

居烽也坦言,目前认证证书更多的是个人参与学业的展现,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因为需要克服在线考试身份确认等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占学员的大多数,所以更大的阻力是高等院校对MOOC教学价值的认同,同时需要用人单位的认可。尽管目前有些单位已经认可中国大学MOOC颁发的证书,如江苏、湖北承认了教师资格培训资质,“但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除了认可度低外,记者还发现,对比国外MOOC平台的证书分类,国内的MOOC证书体系略显凌乱。比如,Coursera除了有免费的完成声明,还在2013年初推出了付 费 认 证 证 书 (VerifiedCertificate),费用多少与课程和院校的不同有关,大致在几十美元不等。而日前,Coursera宣布提供付费证书的课程将不再提供免费的完成声明,此举意在让付费证书的价值得到更多重视。

《《《

企业样本

网易“中国大学MOOC”:推募捐等方式探索盈利

每经记者 孟庆建 发自深圳

随着MOOC热遍全球,并进入我国后被各方追捧,网易也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尝试,于2014年5月8日推出“中国大学MOOC”平台。

网易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与网易公开课有密切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爱课程”中心副主任居烽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12年承接了教育部 “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计划,网易公开课作为精品课重要推广平台,在中国大学MOOC项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延续了和网易的合作方式。

据居烽透露,双方具体合作方式是,网易和高教社共同组成推进团队,高教社负责和国内“985”、“211”高校对接课程制作,网易负责课程提供技术平台和推广运营。

据了解,得益于此前精品课程推广过程中,高教社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关系,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建设速度很快。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则表示,高教社和高校的合作关系,让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

对双合作的初衷和平台运营情况,居烽表示,中国大学MOOC项目主要是为中国学习者提供国际国内顶级高校的精品课程,但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难以保持平台的正常运营。中国大学MOOC的经费主要来自高教社和一部分教育部经费,目前主要盈利方式是认证证书收费,证书费用为100元,目前颁发收费证书接近5000人。

据记者了解,MOOC认证证书在国内认证价值还很低,因此这部分收益短时间还不能支撑平台独立运作。

网易教育产品部总监蒋忠波则透露,目前,该MOOC平台在两个方向探索新的盈利方式;一种是考虑设置募捐、资助的方式,让授课教师有更好的收益。另外一种方式,网易尝试为通过为用人企业提供定向委培等增值服务获取佣金收入。

对此,艾瑞资讯分析师刘冬梅指出,MOOC是在线教育未来的重要产品,市场化运作空间很大。但是对于市场化平台而言,独立运营成本很高。国内MOOC发展政策推动效应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因素决定着MOOC的未来出路。对于大力推动中国大学MOOC的网易来说,其需要承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很高。“商业化运作成熟的Coursera目前也未能实现盈利,在国内MOOC证书价值得不到认可,与企业对接的市场缺乏培育,过多的依靠公益资金支撑,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MOOC将来能否在商业模式上实现重要突破,目前仍是未知数。”

在蒋忠波看来,MOOC代表的高等教育互联网教学资源是刚性需求,有刚需存在就不担心变现机会。“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收入,流量变现方式并不匮乏,在课程贩售和佣金模式基础上,增值服务是更值得看好的增长机会。”

对于MOOC的回报,蒋忠波透露,“即便不能赚钱,如果能持续做到国内第一平台,带来的品牌价值也是无价的。”

《《《

高校样本

学堂在线:小规模在线开放课进行盈利试点

每经记者 赵娜 发自北京

2013年10月10日,学堂在线作为国内首个由高校发起的MOOC平台正式上线。2014年初,学堂在线作为清华大学参股的公司开始独立运营。同年4月29日,edX与学堂在线达成协议,将edX平台课程唯一使用权授给学堂在线在我国运行使用。

2014年12月30日,学堂在线正式宣布已完成1500万美元A轮融资。学堂在线总裁刘文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A轮融资后,清华大学仍是该平台的主要投资者,相关资金主要被用于平台开发和引进独家课程上。目前独家课程的制作费用主要由平台方即学堂在线自己承担,“一门好的课程,几十万元非常容易就花出去了。没有外资引入是很难做到的。”

对于学堂在线的成立原因,刘文博称,首先,从清华大学的角度来看,其初衷有三:第一,国内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几十所顶尖大学里,MOOC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种有效方式;第二,MOOC亦能改善校园内部教学,就此出现了SPOC (Smal Private OnlineCourse,私有的小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第三,MOOC已对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冲击,出现很多相关研究课题。其次,从学堂在线的角度来看,平台技术对MOOC创新极其重要,因此决定把平台与内容一体化发展,并最终选择了开源的edX平台,这使得学堂在线可根据本土化要求对代码做二次开发,并通过课程共享做到“全球同步开课”。最后,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MOOC最大特点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崇个性化学习。

据了解,学堂在线开始在SPOC业务上进行盈利试点,为高校提供定制化的网上授课平台服务。

对于学堂在线的运营方式,刘文博则指出,学堂在线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遵循“一体两翼”的运营方式。我国的教育终究需要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并重。成立公司并独立运营是借市场力量吸引人才和资金,和清华大学、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则是借助行政力量。

刘文博还透露,目前,教育部对学堂在线并未在资金上提供资助,提供的是一些“无形支持”。比如,该平台的部分员工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会定期开学术会议,讨论MOOC相关课题。

对于MOOC未来的发展趋势,刘文博认为,MOOC在国内想真正发展成功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支持,政府应考虑出台一定的政策,重点资助、扶植几个国家级的课程平台、推行标准化,帮助建设一些精品系列课,向全国做推广;二是MOOC模式修学分能否被教育部承认。“如果MOOC(修)学分被国家、大学认可,盈利对学堂在线来讲不是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对国内院校来说是刚需,当具备下游渠道时,MOOC平台方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形成。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7: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加瓦尔:为什么MOOC如此重要

阿南特-阿加瓦尔是MOOC巨头edX的主席,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授,主讲该校经典课程“电路与电子学”,这门课在edx上曾经有15万名来自162个国家的小伙伴选修。
这个视频是2013年他即将掌舵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投资的在线教育机构edX的就职演说。作为MOOC风潮的领军者之一, edX是个非盈利机构,阿加瓦尔的目标是向全球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服务。
不只是在线教育,在学校里,阿加瓦尔正在推动结合数字内容和面对面互动的教学运动,他称之为混合课程。他说:“我认为在线学习会是托起所有船只的大潮。”
此外,阿加瓦尔还拥有最大阵列话筒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2年被列入福布斯“全球教育改革家”榜单,他的Twitter账号是@agarwaledu

Anant Agarwal: Why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still) matter
2013年是MOOCs(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泛滥的一年。随着最初的失望而来的是巨大的数字和满腔的信心。但是edX网站的负责人阿加瓦尔指出这样的事实,作为一种广泛分享的高端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室的一种补充教学方法(也许不是取代),MOOCs仍然关系重大。阿加瓦尔分享了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混合式学习来为21世纪的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体验。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5NzM2ODM2.html
网易:http://v.163.com/movie/2014/11/F/U/MAAV7JQRP_MAAV9VJFU.html
TED官网地址:
http://www.ted.com/talks/anant_a ... ourses_still_matter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5: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在中国的走向
2014-08-06 09:16: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http://club.jledu.gov.cn/batch.viewlink.php?itemid=515621
摘要:技术的革新确实助力了教育的发展,让教育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尽管我们也发现其中的一些技术基本上结束了在教育上的历史使命。慕课来了,未来会怎样?
  人类有一个“禁不住”的情结,就是一旦出现某种新兴的通信和信息传播技术,就总想把它用于教育,克服以传统教室为基础的课堂的时空局限性。一百多年来我们看到的函授教育、播音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的相继出现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技术的革新确实助力了教育的发展,让教育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尽管我们也发现其中的一些技术基本上结束了在教育上的历史使命。慕课来了,未来会怎样?我相信慕课这样的技术,对于帮助解决当下中国最应该解决好的几个教育问题,比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控制教育成本等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想和大家畅想一下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慕课理念和技术支持下的走向。

  首先,也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在线教学活动将广泛地融入到传统大学的正规教学计划中,翻转课堂就属于这一类。在这种在线教学活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慕课会百花齐放,越来越多。尽管现在全世界真正算得上的慕课还不到1000门,已经开出慕课的学校不到300所,但是我认为,这些数字都将会越来越大。于是,我们将会看到互联网上会有大量的、应有尽有的免费慕课资源,它们将激发各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提高质量、提升价值、增进效益。最后,政府一定会发现可以低成本地实施一种战略,那就是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在最近3-5年,我们会看到基于慕课技术的在线教学活动广泛融入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这是对学生、对教师、对大学都有利的一个趋势。体现形式,就是一名大学生四年正规学习(2400个学时)场所分布的变化。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学生学习计划的执行,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而是分布在课堂、实验室、野外或者田野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个分布将会多一个维度,那就是网上,也就是“慕课时”取代一部分传统课时,从而创造了让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课堂时间得到更好利用的条件。

  5年后,慕课大量出现在网上,凡大学课程目录中的课程大都能找到至少一个慕课版本,开放、免费,无障碍的共享。一个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时代到来。所谓“全民义务”,就是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完成这样的学习,而国家有责任组织实施(不收学费);“高等教育”,此时就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慕课组合,直接来自不一定是同一所高校的主力教师;“基本”,指教育的目标不是专业训练,而是面向素质培养,包括人文精神、社会知识、科学素养等,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完成了这样的教育,可以再去上大学,从事特定专业的学习。而这样上大学不需要4年了,也许两年就可以。几十年前,我们曾经有过扫盲运动,现在,我们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条件好的地方能做到12年。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能够看到利用慕课低成本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前景。

  根据上面这些讨论,我以为慕课在中国的走向可以大致展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3-5年,在这一阶段中,尽管我们很可能听到一个生活在山里的孩子学慕课的励志故事,但社会资源将主要投入在提高已经接受高等教育那30%人群的教育质量上。在那之后,各种慕课已经呈现在互联网上,运行的方式也探索成熟,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会行动起来,结合各种民间的力量,帮助那剩下70%的人群,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个别人身处逆境发奋学习的事迹,而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常态。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的国家呢?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6: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家汤敏:用慕课来革一革“教育不公”的命(图)
2014-12-23 10: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http://bbs.aieln.com/article-8991-1.html
  (记者 周小璐 见习记者 杨月)“假如印度10年后有几千万哈佛、麻省理工,或世界最好的职教慕课(MOOC)毕业生,我们怎么办?”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的一个问题,让现场观众陷入了沉思。

  央广网2014教育年度盛典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等嘉宾出席活动。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在演讲中。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杨月 摄

  汤敏认为,当前,我国教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现有教育体系难以提供终生教育,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亟需一场教育的革命”。汤敏正在身体力行,以慕课形式参与改革,他认为,慕课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路径。

  所谓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首先,慕课使教育公平大大前进了一步,成就了更公平的优质教育。其次,它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形式。最后,它提供了终生学习的机会。”

  汤敏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人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带到18个省、130个学校,“在广西白色地区田东县等地的学校试验后,这些班级的平均分提高了20-40分。” 汤敏认为,慕课能使优质教学资源的生产效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走在了中国前面。作为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另一种形式,电子书包已经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给每个学生配备平板电脑,学生可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自主学习。

  除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探索也在悄然进行。近期,友成基金会做了一个叫做“创业咖啡”的项目,将100所大学的创业课进行录制,而后从北京大学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大规模投放,让所有学生利用大屏幕同时听课,中间20到30分钟的互动也是全国一起进行。“我们请了徐小平等企业家来操刀讲授创业课。”汤敏说。


  那么,这样的授课形式如何考核呢?“期末考试时,每组学生拿出一个项目建议书,每所学校请当地企业家来跟他PK,好的话当场就投资,就可以做。”汤敏介绍得兴致勃勃,“我们现在能把一门课上到100所大学,就可以推广到1000所大学,不用增加一分成本。”他认为,一门课可以这样上,其他课都可以这样上,从而解决三本学校与一本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巨大鸿沟问题。

  同样的模式可复制到社会培训领域。“教育的真正市场在校外,既然创业课可以这么做,为什么别的课不能这样做?既然学校的课可以这样做,那培训能不能这样做?”汤敏认为,白领、蓝领培训,乃至终生学习,都可以用慕课的形式进行操作。

  革“教育不公”的命,汤敏感慨地说:“慕课只是一个工具,它给新的教育革命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中国的教育是否参与,什么时候参与这场革命,还得看政府、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的努力。” 汤敏说。

  作者:周小璐 杨月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4年04期 http://www.xxjs.org/2136.html
慕课:要物理反应,更要化学反应  蒋燕梅
“慕课”,即MOOC,是“Massive 0pen 0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成了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一些中小学校积极接轨慕课,并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相联系,借助慕课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师录制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完成作业,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2013年10月,“C20慕课联盟”与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合作在麒麟中学和南头小学举办了全国首次翻转课堂教学观摩会;12月,“C20慕课联盟”又在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举行了“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慕课”,对于孜孜以求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说,无疑是迎面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一时间,对慕课的高度评价纷至沓来,“慕课颠覆传统课堂”“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对“慕课”期待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基础教育“幕课”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说:“慕课的到来,已经在全国中小学里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可以说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命。”   但是,“慕课”真的能带来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吗?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用新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初,爱迪生在电影发明后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事实证明,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影之后,是电视、数字化平台、网络……虽然这些新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但都没有撼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真正实现课堂变革,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慕课”一方面要有“物理反应”,变革教学流程,翻转课堂;另一方面更需形成“化学反应”,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慕课”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并从技术上确保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研究和实施“慕课”时,无论是对课堂外知识学习阶段的微视频,还是对课堂上知识内化与运用阶段的组织,都要心中有“人”,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视角去设计、安排,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跟风”, 成了部分教师和学生“把玩”的时尚,成了为“慕课”而慕课,为“翻转”而翻转。比如,“慕课”平台上的“微课程”,根据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的特点,一般要求微视频在7至10分钟,于是一些教师就将原来做的精品课程中的课堂录像,掐头去尾,省略掉中间学生的学习过程,剪辑成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时间上是严格地“微”了,但是给谁看,其主体是谁,学习有无实效,在本质问题上却忽略了。纠结于形式上的“时间”,却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方面的实例莫过于2013年10月在番禺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语文高效研修班上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的一节语文作文评讲课。整节课,在程校长的“导演”下,从评分、写评语到归纳作文评价标准,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享表达,而他则在各小组间巡回倾听、点拨指导、激励启发。学生思维之精妙,表达之踊跃,交流讨论之和谐,让听课教师们怀疑:这还是先前所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吗?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秀教师,如艺术高超的调琴师,他总能恰当地调好学生心智的琴弦,让他们发出最美妙的音乐。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吴志   教授认为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 学生在家学习慕课时,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反复看,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而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是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但是,“第二天的课该怎么上”却成了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师如何设计、组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方面的收获,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慕课”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经受着多重考验。作为学校,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和培训、教师同伴互助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学评价和调控能力,使教师成为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使课堂成为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之域。   2013年下半年,笔者在校本研修中,以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为理念,上课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活动、合作、表达”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三要素,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在实施中,一方面抓住上课环节,让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另一方面,创新听课形式,打破教室、学科间的壁垒,开展蹲班跨科听课,要求教师在自己任教班级内听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记录、描述“学生的学习”事实,撰写听课观察心得。这次研修活动,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不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深化,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并在共同研究中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意义。   让“慕课”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土壤。“慕课”、“翻转课堂”在国外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国内的也有,如山西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等,“翻转课堂”已成了学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我们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同时,绝不能全盘照搬,不加分析地“拿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谆谆告诫说:“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要让“慕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学校来说,因“校”制宜非常重要,在提升教学质量这个前提下,结合校情、学情、教师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创设条件,探索适合本校的模式。“慕课”的实施,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为网络在线学习提供保证;二要成立慕课团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领衔团队共同完成微视频制作,形成学校慕课平台框架;三是可在一些学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其它;四是对外开放,并利用“慕课”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实现“取用”与“提供”的双向互动。   大数据时代,西潮东渐,“慕课”来袭。固守于“黑板加粉笔”的学校,在这一轮在线教育建设中必然会失语旁落;而固守于“灌输式”教育的学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会拥有话语权吗?我们期待以“慕课” 冲击为契机,加快、深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使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可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现实。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2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慕课”九问,听陈玉琨权威解答  
  1.问:什么是“慕课”,什么是“反慕课”?

      答:慕课的概念多数都已经熟悉,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在慕课概念出现后不久,反慕课和私博课等概念也随即出现。

      “反慕课(Anti-MOOC)”这一概念,则是奥德丽•沃特斯提出了在2013年提出来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著名的MOOC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学者乔治•西蒙(George Siemens )甚至提出:“如果2012是慕课元年,2013将成为反转慕课之年”。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 )和乔治•西蒙于2008年首次提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这一术语,2012年被广为传播。为什么乔治•西蒙的看法会突然发生变化?事实上,乔治•西蒙是著名的联通主义的倡导者。在《联通主义: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他认为:“近20年,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仅仅了解知识的变革、明白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意义,除非它能够引发某种行动。他强调:“不知道”不是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做,做是知道的一种形式,“生活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在乔治•西蒙看来,目前的慕课模型已经远离联通主义教学理念,仍然维系传统的讲课模式。尽管这些视频和发布的内容都是高质量的,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体现西蒙和唐斯所倡导的开放、连通的概念,对此,他十分不满,由此就提出“翻转慕课”的设想。


    2.问:什么是私博课(小众在线课)?

      答:小众在线课,英文叫“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原意为“私人的”,这里指为特定对象定制的,因而,它对学生入学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

      当慕课在全球风生水起之时,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也在尝试一种更为精致的课程——小众在线课,或者叫“为小众定制的在线课程”。一般认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最先提出小众在线课程概念。2013年春季,阿曼多教学团队又将其小众在线课程模式迁移至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4所大学。

      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小众在线课程,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入学限制。但该类课程的申请过程因课程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版权法》课程要求申请者提交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并就申请原因和自己的课程规划提交一篇小论文。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国家安全》课程则要求学生课外观看视频,一周阅读约75页的文献,如期完成作业,参加由哈佛大学助教组织的各个主题的讨论,并参加在线学生的讨论以及哈佛大学校园学生的讨论。课程结束时,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将被授予哈佛在线课程(HarvardX)证书。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小众在线课程的学生课程通过率及学业成就要远远高于接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


    3.问:反慕课与私博课(小众在线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慕课错了?

      答:应当说,除慕课外,无论反慕课还是小众在线课程都是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概念。不过由于教育的相通性,深入地理解反慕课与小众在线课对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有很大的帮助。

      如前所述,最早提出反慕课的正是慕课的创始人这一乔治•西蒙,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段时间内,大量在线课程打着慕课的名义,仍然以很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教学,虽然,讲课的是全球最知名的教授,传授的是当代最前沿的知识。在乔治•西蒙看来,这类慕课已远离了他联通主义的学习理念。联通主义认为:学习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在创建个人学习网络的行为中。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院长祝智庭教授为当前流行的MOOC作了分类,他指出:按教学模式之不同,MOOCs分为xMOOC、cMOOC及tMOOC三类。xMOOC与一般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无异,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属于知识复制型的。以斯坦福的《人工智能》课程为例,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内容,辅以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编程练习;cMOOC则是让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围绕专题开展研讨,每1至2周探究一个专题,师生共同贡献思想,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属于知识建构型的;tMOOC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新媒体传播课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工具独立编写一些数字故事,然后在网上提交作品,其间,教师仅起到指点的作用。目前,三大MOOCs机构(Coursera、Udacity、edX)的开放课程主要采用xMOOC模式。

      无疑,乔治•西蒙倡导的是cMOOC,但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大为流行的却是xMOOC。为此,乔治•西蒙大为失望就不难理解了。在他那里,所谓“翻转慕课”就是希望从xMOOC重新回到cMOOC。任何过度解读都是不恰当的。

      在高等教育慕课推行的前几年,一门课程注册人数多,点击率高,然而,最终能够通过课程的人数却不很多,一般约在3-4%之间。这是一些名牌大学推出以设置学生限制性准入条件的小众在线课程的重要原因。无疑,它对维护大学的声望有一定意义。

      有人质疑,在顶尖大学注册的学生最终修习课程的通过率也只有3-4%。为此,他们追问:“慕课有用吗?”如果仅从通过率来看,慕课似乎是失败的。但是,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获得一份课程证书吗?如果人们都能把零星的时间花费在前沿、高深知识的学习上,追求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难道不是人们最想追求的“学习型社会”吗?事实上,在一开始就有很多人并没有以获得证书为目的,也有人在注册登记时有着获取证书的愿望,但由于时间或能力的多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但他毕竟经历了这一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这不正证明慕课对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作用吗?

      学习型社会是大多数人有愿望学,并有机会学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或者有人有愿望但没有机会学习的社会(比如跨入校园有很高的门槛或较高的费用)绝不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尽可能地开启人们学习愿望,并尽可能地为想学习的人提供机会的社会。它不以多少人获得证书为标准。学习型社会≠学历社会。慕课推进学习型社会而不是学历社会!

      的确,哈佛大学等名校的上述举动很容易让人以为“慕课”已经过时,国内也有媒体发表“美国在抛弃‘慕课’,中国却趋之若鹜”的言论,但是,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卢教授明确指出,哈佛不是在抛弃慕课。他将哈佛的课程比作俄罗斯套娃,既可以面向全球巨量学习者,比如慕课,也可以提供给规模小些的学生,比如小众在线课,甚至是数量更小的大学校园内学生。

      事实上,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以为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各种模式并存,以多样化的教育满足社会与各类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4.问:慕课能有助于教育公平吗?

      答: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再也没有什么比公平,更让政府犯难,更受老百姓关注了。教育公平,无疑最困难的在于教师资源的公平。实践表明,优秀教师在区域小范围内流动尚且十分困难,要在全国流动是要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慕课的出现将使这一“不可能”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和C20慕课联盟,正在组织联盟学校优秀教师,录制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知识点的慕课资源库,供全体学生共享。这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将会有重要推动。

      按照国际知名教育专家胡森的观点,教育公平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

      起点的公平就体现在孩子是否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同样质量的教育,当前的条件下,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设施,硬件设备方面的差别逐渐在缩小,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不同。因而,公平的考虑逐渐从“终端”走向了“师端”,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决定了教育的公平与与否。在这个意义上,慕课对于保障教育起点的公平,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和支撑效应。理想的状况是,全球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全球最优秀教师的讲课。当然,孩子个体是有差异的,“最优秀”也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正在建设的覆盖基础教育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微视频,我们的设计思路是,针对一个知识点,至少提供三个版本的教学视频,有适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适应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也有适应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逐渐达到该目标。

      过程的公平,是在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适应其个体需要的教育,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还是教学节奏等,是否符合个人需要,学习的基础是否能够夯实,个体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有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和发展。这是一个复杂和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只能说慕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个性化的问题。慕课学习的特点如刺激多元化、节奏自控化、求助随时化等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教学视频内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感官刺激,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快进,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多学一段时间。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先上线求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在召集在校的免费师范生,为在线学习的孩子提供个性化辅导,这些都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努力。

      最后是结果的公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孩子,如果接受到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教育,排除政策方面的各种因素,教育结果的公平也是可以期待的。

      国务院参事汤敏曾说过,无论你怎么样定义教育公平,慕课的出现,它至少给学生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尤其是教育还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这是有益于教育公平的。

      迄今为止,在美国开设的绝大多数慕课是免费的,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家境贫困的人群更是如此。而且开设慕课的大多数是美国乃至世界著名高校,或企业与名校进行合作开设的,这就保证了慕课的教育质量。所以,慕课的兴起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传统高等教育的做法是从学生中收取大量的钱,而慕课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不收取钱或只收取最低的费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家达夫妮•科勒称它为‘高等教育的真正民主’。”


    5.问:中小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慕课,能否代替学校承担教学的重任?

      答: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的C2O慕课联盟,从来都没有认为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够替代学校的教育重任,所以我们一直主张中小学的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实践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学生课前学习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完成进阶作业;翻转后的课堂上,师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疑难,深化探究。

      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各自有自己的优势,课前在线学习的主要优势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这是个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差距的过程。就达到教学基本目标而言,能力强的学生学的快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则需要学的时间长一些,视个人情况而定;学校的课堂学习的主要优势是有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的情景。学生个人的展示、生生/师生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教师当面及时的点拨、引导和质疑,这些都需要在课堂内才能发生,这是在线学习很难具备的功能。

      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依据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探索将课前的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目前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和一线老师一起,分别总结提炼语文/英语课,数学课,物理/化学/生物课,政治/历史/思品课,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科目,课前学习的重点与策略,课堂内教学的重点与策略。


    6.问:当前,慕课学习或者说在线教育发展的机会与挑战是什么?

      答:在线教育发展的机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的使然。数字化社会已经来临,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它都已经是事实。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终端逐渐覆盖到地球的任一角落。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能成为例外,它只是“最后一块待开垦的领地”,这是时代使然。教育、学校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农业文明背景下,师徒制度、私塾制度即可满足社会需要。而到了工业文明阶段,随着社会各行业对大批受过教育人群的需要,直接催生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当前,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泛在学习的时代,学习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内、课堂内。事实性知识随时可以获得,网络查询和搜索方便快捷。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再在课堂内仅讲述一些事实性知识,一些学生课前早就知道了,甚至有的学生知道的比教师和教材上呈现的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和功能究竟是什么?教师该如何教?学校教育的任务究竟有哪些?学校内的学习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每节课是否一定是40-45分钟?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学校形态和班级授课制度不可能不发生变革。

      二是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学校教育制度、尤其是实班级授课制为人才培养做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弊端也越来越凸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社会的需要也不相同。学校教育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适合其个体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步调。班级授课制度解决了让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一个班级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条件下,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因材施教始终是教育者的梦想。在齐步走的教学节奏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步调,能力强者觉得无聊,能力弱者感到困惑和迷茫。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体潜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发展,学习较为被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等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需要有了实现的可能。

      当然,当前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也面临重大挑战:

      一是网上优质课程还不完善,无法满足师生需求;对于我们来说,调动全国的力量,建立具有逻辑性与结构化的微课体系,还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件事。有的学校不愿意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资源,担心优质教育资源让别人分析,有可能提升他们的成绩,给自己带来压力。然而,从事实来看,耶鲁、哈佛这类名校,他们拿出了学校最优秀的课程,结果证明这只会增加学校的声誉,增加名师的社会地位。

      为体现评奖的公平、公正,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微视频大奖赛”采用了学生评价、一线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果一、二等奖的获得者在很大比例上就是“全国第一届微视频大奖赛”的获得者。我们从最初的疑惑走向了释然,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竞争中,敢于投身其中的结果是发展最快的。我们也非常欣喜地见到:清华大学附中、青岛二中,杭州二中等一批中国名校为中国基础教育慕课贡献了一大批优秀课程。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中国的名校、名教师必须要有责任、有担当,要敢于把自己的课拿出来,让所有想学习的人来分享。

      二是在于一些教师的观念和能力可能会跟不上,翻转课堂之后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必须重新开发课堂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教师来说,第一个任务就是巩固强化知识。第二个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因为微视频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尽管有知识图谱,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知识的脉络。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第三个任务是进一步拓展深化。第四个任务是探究创新,在课堂里直接完成研究性学习。


    7.问:经常听到慕课、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这样的概念,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答: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确实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慕课(MOOC)的经典解释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是大家都颇为知晓的,2008年起源于加拿大的大学,2011-2012年,由于美国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积极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高校也于2013年7月加入被称为慕课三架马车的Edx,Udacity,Cousera 慕课平台。如前所言,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微课指的是微型、微小的课,在当今,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呈现形式,视频讲解的时间不长,一般10分钟之内。和视频相一致,老师网上发布相应的课后作业。学员网上注册后、根据老师发布的导学案,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参与网上讨论与交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课程,做完作业,学员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者是学习证书。

      由此可见,微课与慕课的不同领域的概念。微课,即微型、微小的课程。当然,这些课可以放在大规模的公共网上慕课;也可以像哈佛放在网上的私人定制课;甚至教师开发只用于自己教学而不与人分享,与慕课毫无关系的小型课。

      与慕课相结合的微课通常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并辅之以进阶作业、网上交流与讨论等。

      所谓微视频,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知识内容按照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划分为若干较小知识模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文、声、像等要素,制作成的便于学生学习的视频资源。微视频作为是微课学习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虽然承载了知识点的讲解的任务,但是微视频只是课程资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我国中小学目前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的是“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中以教师的讲解知识为主、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的,翻转后的课堂,是将教师的知识讲解部分以微课的形式放到课前,先让学生学习,回到课堂上,师生/生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和困惑。它借助微课带动课堂翻转,实现从“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


    8.问:“慕课”形式学习与以往的学习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慕课学习与其他形式相比,比如与21世纪初兴起的大学公开课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当时红极一时,其基本特点是大学教师上课或礼堂讲座的视频实录,如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哈佛的两门大学公开课,一门是《正义和公正》,另一门是《积极心理学》。一般来说,这类公开课的每段视频时间较长,真正能全部学完并不容易。慕课的创始人之一的乔治•西蒙之所以在提出慕课的概念后不久又提出反慕课的观点,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大量在线课程打着慕课的名义,仍然以很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教学。

      而现在的慕课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顾及到了学习者的需求,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表面看,虽然慕课学习也是一种在线学习,但其灵活多样,极具个性。如通过把知识内容分解的独立的小块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学习者每次学习不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学习者可以自行确定,或系统学,或碎片化学;可以为了拿学分和课程证书学,也可以仅仅为了获取知识学。整个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学习进度还是学习方式,学习者都能做到自我把握,自我掌控,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个性化学习。乔治•西蒙George Siemens也曾提到这一点,认为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应该始终成为学习过程的核心。学习者而非教师才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通过慕课形式的学习,学习者获得了深刻而极有价值的学习体验,较为理想地满足了学习上的自我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慕课课程一经推出,在短时间内就能吸引成千上万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


    9.问:慕课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大学教育,不适合基础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答:我们认为不能绝对这样讲。如果单纯指在线教育,慕课可能确实比较适合高等教育,因为慕课从学习教学视频到在线练习、互动,考试,整个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你选择麻省理工学院的慕课,不必亲自跑到麻省理工去。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很难想象整个学习都依靠网络完成,至少现在还达不到。所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把在线的慕课形式的学习,譬如学习教师精心编制的微视频,与学习了视频之后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转课堂。

      目前,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的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和小学)盟校已经突破100所,其中不乏清华大学附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一师附小等名校。鉴于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加入联盟,我们也很难支撑更多个体学校的服务,所以,前不久,我们又成立了C20地市教育局慕课联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银川市教育局等20个地市教育局的加入,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和各地市教育局一起共同探索和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慕课与翻转课堂实施。

      从2013年8月至今,一年多来,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的C20慕课联盟在全国各地的慕课联盟学校共召开了27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的观摩研讨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非常之高,每次会议预计200-300人的规模,可每次会议总会有500-600人到场。最为典型的是2014年10月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举办的观摩研讨会,预计400人的规模,最后到了1100多人,校园爆满,承办者建平中学不得不几次更换接待的方案。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益好,是教师们的普遍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慕课适合中小学。

      当然,更具体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究竟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对一些特殊儿童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一年的时间内,联盟学校内有6个学校的教师给我们讲述了班级内的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弱智儿童是如何得以改善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得以改善,家长激动,教师开心。当然,这只是老师们告诉我们的案例。我们也相信,还有老师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案例。无独有偶,美国、新加坡的学校,也出现了这样的案例,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这是不是有内的规律和必然性?初步的研究表明,这是有规律的。生动形象的视频讲解显然要比单纯的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感官,有的孩子、尤其是自闭症的孩子,显然对于动画、声音的学习接受度要比文字的接受度要高。与此同时,视频学习大大拓展了这些学生学习的时间,学生只要愿意,可以多次学,而在传统的课堂内,只要老师讲过了,不管你听懂还是没有听懂,很难再给这些孩子单独辅导和指导。有了学习视频,家长对这些孩子的指导和辅导也更有针对性。学生课前学会了,翻转的课堂上,这些孩子也有了发言的机会和自信了,久而久之,良性循环,其改变也是必然的。

      基于此,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正酝酿成立特殊学校的C20慕课联盟,深入探索微视频学习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如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的。

      后面会重点介绍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既利用了慕课学习灵活、方便、下载容易、移动化学习的特点,充分分享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优势,又能兼顾到班级授课环境下面对面互动、有效讲解和辅导等特点,这就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所以不能笼统地讲慕课只能适用于高等教育,不适合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21: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玉琨主任-慕课与翻转课堂小结(2014)http://wenku.baidu.com/view/027b2c71cc175527072208fd.html
2014年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2场:陈玉琨教授谈“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孙思  信息来源:慕课中心  发布日期:2014-12-04   浏览次数:
  

10月15日下午,校庆月终身教授报告会在闵行校区教师之家报告厅举行。,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作了题为“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术报告。,教育部中心校长培训中心吴志鋐教授作了点评。

首先,陈玉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通过实例的讲解,他生动地勾画出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发生的变化;但同时,教育行业却是改变不大。自班级授课制以来,随着教学的效率逐步提升,也带来了副作用,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等被忽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解决这个教育问题提供了新机遇和技术支持。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主动性和互动式的教育。

因此,陈玉琨教授指出,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种使命感,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资源,真正地为教育、为学生服务。

在明确时代背景和要求之后,陈玉琨教授引出了“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此的研究必然会对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紧接着,他对“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他区分了慕课、反慕课和私博客;解释了微课、微视频、进阶作业、在线互动的含义及必要性。

陈玉琨教授还提出了实施翻转课堂的技术要求。他指出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后,在课下和课上分别做的准备,将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改变。同时,通过微视频范例的播放,他也为大家讲述了不同学科微视频存在的不同特点,及制作微视频的要求。

最后,他鼓励有志于投身教育行业的在场学生,应该带着使命感为推进基础教育新时代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吴志鋐教授就此次讲座作了精彩点评。他对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发展形势给予了肯定。吴教授指出,信息技术推动着慕课建设及翻转课堂

的实施,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02:05 , Processed in 0.0992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