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7|回复: 6

[其他资源] 现在还有读马恩书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2-3 20:20 编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epub版)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WDwphyH7vcVf68TujTY9Q 提取码: jgew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http://www.doc88.com/p-2933493037091.html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pdf
https://vdisk.weibo.com/s/ufOyK3QWS7fTf?display=0&retcode=6102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共有5个中文版本,2015年底问世的新版是迄今所编译的质量最高的一个版本,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权威教材。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总看法,其中包括研究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关于中国的历史、19世纪国情、社会性质、中外关系、未来走向的分析论述,还包括关于鸦片战争以及相关的文明转型、殖民主义、西方新闻报刊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判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 书目包括:1.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11.恩格斯《反杜林论》 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中国》,李忠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忠杰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贯穿着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线。几十年来,我们反反复复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对他们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都已经非常熟悉。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是被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不同的国家和人们,一直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中国、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解读中国。我经常想,马克思恩格斯与中国的关系如此紧密,他们一生写了那么多著作,其中有没有直接论述中国和中国问题的?如果有,他们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在1992—1993年和2018—2019年,我先后两次对马克思恩格斯直接论述中国和中国问题的思想做过全面详尽的研究。方法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所有涉及中国的内容都搜罗了出来。凡是涉及中国的,不管是整篇的著述,还是文章中触及到中国、顺便稍带讲到了中国、为说明问题而列举了中国的内容,全都找出来。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也都找出来。

    经过这样看似“笨拙”,实则严谨踏实地搜索和研究,我终于查清,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马克思恩格斯不时地对中国和中国问题给予了关注。他们的著作中有很多论及中国的内容,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其中,最早提到中国的是马克思于1842年1-2月间撰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当时马克思才24岁。《资本论》中有39处提到中国。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共有21篇。

    在查考和研究这些文章、论述的背景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上下文的关系,仔细琢磨其要表达的意思,力求准确解读有关论述的本意,进而梳理他们关于中国问题的一贯论述,总结和概括他们对于中国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是欧洲人,一直以欧洲为活动和研究的基地,但他们的视野却非常开阔,中国问题一直是他们十分关心和经常注意的一个领域。从他们的著述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严词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对饱尝苦难的中国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希望。他们剖析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特点,揭示了中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关于中国和中国问题的大量论述,既饱含着哲人的睿智,又倾注着先驱的期待,是马克思主义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和亲切的意义。

    这些研究的成果,在我1993年出版的《睿智与期待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与中国》一书中反映了出来。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和中国问题的思想,再次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写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中国》一书,内容扩充了很多,也作了不少新的发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

    通过这项发掘和研究工作,我希望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和中国问题的系统思想,展示他们涉及中国的活动,进而吸取对于我们有益的营养,不仅加深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研究和认识,而且进一步促进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在这本新书中,我增加了对于背景事件和问题的介绍以及自己的评析,以便于读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和思想,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语言风格上,我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生动的方式,娓娓道来,夹叙夹议,讲点历史,讲点故事,力求适合当今读者特别是青年的口味。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我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马克思与我们》,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与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迥然不同,特别是还大胆“穿越”了一把,“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来旅游”。该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我这本书也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且专门增加了一章——“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来旅游”。

    马克思恩格斯是中国和世界长期关注的人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级干部、党校学员和高校学生的长期任务。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面对”中国时,到底看到了什么、讲到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期待了什么、预言了什么,从而进一步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认识我们眼中和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中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梳理和研究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中国,对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历史,是很有好处的。因此,谨将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文为《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中国》一书的前言,发表时作者有删改)


马克思和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
——答青年朋友问
韦建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919/5314210132001314.s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5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同志们!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同志们!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进入20世纪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同志们!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同志们!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同志们!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恩格斯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汉语译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英文版

"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An immeasurable loss has been sustained both by 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of Europe and America, and by historical science, in the death of this man. The gap that has been left by the departure of this mighty spirit will soon enough make itself felt.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

"But that is not all. Marx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motion governing the present-day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at this mode of production has created. The discovery of surplus value suddenly threw light on the problem, in trying to solve which all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of both bourgeois economists and socialist critics, had been groping in the dark.

"Two such discoveries would be enough for one lifetime. Happy the man to whom it is granted to make even one such discovery. But in every single field which Marx investigated -- and he investigated very many fields, none of them superficially -- in every field, even in that of mathematics, he made independent discoveries.

"Such was the man of science. But this was not even half the man. Science was for Marx a historically dynamic, revolutionary force. However great the joy with which he welcomed a new discovery in some theoretical science whos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erhaps it was as yet quite impossible to envisage, he experienced quite another kind of joy when the discovery involved immediate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industry and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general. For example, he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ity and recently those of Marcel Deprez.

"For Marx was before all else a revolutionist. His real mission in life was to contribute, in one way or another, to the overthrow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s which it had brought into be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liberation of the modern proletariat, which he was the first to make conscious of its own position and its needs, conscious of the conditions of its emancipation. Fighting was his element. And he fought with a passion, a tenacity and a success such as few could rival. His work on the first Rheinische Zeitung (1842), the Paris Vorw?rts! (1844), Br?sseler Deutsche Zeitung (1847), the Neue Rheinische Zeitung (1848-49), the New York Tribune (1852-61), and in addition to these a host of militant pamphlets, work in organisations in Paris, Brussels and London, and finally, crowning all,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 this was indeed an achievement of which its founder might well have been proud even if he had done nothing else.

"And, consequently, Marx was the best-hated and most calumniated man of his time. Governments, both absolutist and republican, deported him from their territories. Bourgeois, whether conservative or ultra-democratic, vied with one another in heaping slanders upon him. All this he brushed aside as though it were cobweb, ignoring it, answering only when extreme necessity compelled him. And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workers -- from the mines of Siberia to California, in all parts of Europe and America -- and I make bold to say that though he may have had many opponents he had hardly one personal enemy.

"His name will endure through the ages, and so also will his work!"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9: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19-12-3 20:15 编辑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19年10月22日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9年第4期 作者:丁晔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他们的世界历史理论包括三个理解维度:一是“过程”,即世界历史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预示了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的未来图景;二是“体系”,即世界历史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平等体系,揭示了较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前景;三是“关系”,即世界历史包含了板块之间、板块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发展中心的转移显示了东方社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愿景。“过程”、“体系”、“关系”三个并列维度显示了人类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相对封闭下的不平等到打破封闭并注入活力与平等的纵向发展趋势,规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命题、核心要义和世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 (项目编号:17YJC710013) 的阶段性成果; 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成果;



  现有的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多数是将其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直接联系,只有少数文章将其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相联系,而维度又相对单一。准确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深层次学理支撑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同时,只有多维度地理解世界历史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意义。

  一、世界历史走向公平和开放的过程预示了共产主义最终到来的图景

  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直接动力,就是资本的逐利与扩张,生动地表现为机器大工业在全球的扩展以及资产阶级在全球的奔走。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决定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属于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与世界历史开放、平等的走向真正契合的。

  (一) 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都描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漫长过程: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乡分离,这既意味着市民与农奴的划分,也意味着资本与地产的分离。在这些城市中逐渐形成了排外的、内部少有分工的封建行会制度以及自然形成、世代相袭的等级资本,二者的存在阻碍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与交往;随着分工的扩大,生产与交往分离开来,商人阶级崛起并且促成城市之间的联系,使得地域局限性开始消失;不同城市间的分工直接催生了工场手工业,进而导致了行会制度的瓦解。与此相伴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商人资本排挤了等级资本;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分工更为广泛,交往不断扩大,需求不断被催生,工场手工业不再能满足需要了,并通过工业革命走向了机器大工业,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分工不断扩大与进阶,市场不断扩大与升级,资本不断积累与聚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这样一种“开创”不仅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关键点”所在,更表现为大工业出现后所带来的“基本面”的变化:

  一面是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大工业创造了便利的交通和廉价的商品,将潜在的世界市场变为现实,使原材料的来源与产品的销售都突破了当地、本国的界限,工业的民族基础被侵蚀和消解了;尽管有各国的关税保护,大工业依然使各国国内通过革命手段获得的自由贸易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进而使竞争普遍化;大工业控制了商业,使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其流通与集中;大工业将一切自然形成的关系物化为货币关系,使资本统领一切。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全球扩张,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落户、开发、建立联系不过是资本概念所内含的创造世界市场这一趋势的外化。

  一面是精神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整体而言,过去那种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自给自足、自说自话的状态被打破了,片面性与局限性日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各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彼此交流与相互依赖,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需要的满足对整个世界的依赖,以及各个民族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从此,“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 (主要的方面) 。”3

  (二) 资本主义不能终结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是共产主义

  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有其内在矛盾与局限性。不可否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是同时也制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与不平等;机器大工业开拓世界市场、建立广泛联系、引起普遍竞争,但同时也培育了资本的人身———现代资产阶级与其对立面———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真正存在的现代无产阶级,而后者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了发达生产力和巨大文明的同时,也有着胎带的矛盾、产生了严重而普遍的异化。如果说从封建行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从极其有限的分工到城市间分工再到世界范围内分工,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这样的替代与升级还是在私有制框架下为克服前一阶段的矛盾所做出的努力,那么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到来,这种固有的矛盾与异化则是在更大范围内蔓延开来。这不仅表现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终将会阻碍世界历史的开放与公平,更表现在人越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就越来越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

  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应当是“相互成就”的。一是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成功。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矛盾与异化,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而只有在世界历史下,单个人才能摆脱民族与地域限制,同世界生产相联系,才能获得利用这种全面生产的能力,因此“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1二是世界历史的未来属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是在资本宰制一切的驱动下不断演进的,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倾向于建立某一个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例如曾经的英国与后来的美国。它更倾向于将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困于异化状态之下,遑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同世界历史开放与平等的旨归不相符。世界历史的真正实现是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世界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中才能真正发展,而共产主义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才能最终实现。

  世界历史是在资本主义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则必然是共产主义的。因为在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平等体系,而这一体系同世界历史开放、平等的根本趋势是相违背的,并且在这一体系下并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不平等体系,揭示了工业较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困境与前景

  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也是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地球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通过掠夺殖民地进行外部积累的过程。在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之后,工业资本对积累的要求则是更快的速度与更广阔的空间,它们马不停蹄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和掠夺,致使“事情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之内就会夺去中国千百万工人的饭碗。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1,使其余各国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

  (一)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形成了“太阳-卫星”的不平等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机器大工业在初创时期对工厂手工业的排挤以及形成的世界分工体系:机器大工业凭借极高的利润,大大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同时也将大批新生资本引向有利的生产领域。随着机器大工业的深入发展,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条件也不断成熟,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跳跃式扩展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就表现为通过廉价商品和便利的交通夺取外国市场,使它们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同时容纳本国内剩余的劳动力移民。在此过程中,“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4例如美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大工业的产物,恩格斯认为到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时,它依然没有完全失掉殖民地性质。在《一八四五年和一八八五年的英国》中恩格斯也写到:“英国应当成为‘世界工厂’,其他一切国家对于英国应当同爱尔兰一样,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供给它原料和粮食。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爱尔兰 (在德译本中不是‘爱尔兰’,而是‘卫星’) 都围绕着它运转。”5

  不管是工业生产地区-农业生产地区,还是“太阳-卫星”,都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分工与分化,在这种分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平等的世界体系。

  可见,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创的世界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空间维度上的结构体系。从水平向度来看,资本要创造绝对剩余价值,就要求不断扩大流通范围,它一方面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不断开辟新的交换地点,因此,世界市场开辟、世界历史开创的根本动力源自资本的逐利本性;从立体向度来看,资本主义让世界其他民族都卷入世界历史的体系之中,形成了农业区服务于工业生产中心、农业卫星国围绕工业太阳的世界分工与剥削体系。这是一个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相对封闭的体系。它的开放性表现为原本孤立的各民族摆脱了封闭状态,建立了广泛交往,以不同程度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更表现为对核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世界市场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向其开放了;而它的相对封闭性则表现为对处于外围的国家来说,要想突破这种不平等的体系,改变依附的地位,寻求独立发展却实属不易之事。

  (二)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不平等体系下非资本主义国家可能的未来景象

  在形成这个相对封闭、不平等体系的过程中,前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图景如何呢?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对中国革命和印度社会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它们难以逃脱被剥削与陷入依附的命运。“满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这些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黄金的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同时,中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6另一方面,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卷入的过程。它有破坏旧式亚洲社会的一面,也有为西式社会奠定基础的一面,例如英国凭借蒸汽机与科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公社、工业甚至文明,同时也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打破了印度内部的封闭与对外的孤立。然而,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的所作所为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会使印度的社会状况真正得以改善,更不会使印度人民得到解放,因为生产力并不归人民所有。

  所以马克思说就情感角度而言,亲眼看到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土崩瓦解、村社成员丧失传统的谋生手段而陷入苦海会令人难过;但就理性分析而言,村社恰恰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驯服奴隶的工具,缺乏活力与首创精神。就历史评判而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入侵确实客观上给亚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社会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社会的变化;但是就道德评价而言,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归根到底是为利益所驱使,目的是卑劣的、方式是愚蠢的,其结果就是“在整个十八世纪期间,由印度流入英国的财富,主要……是通过对印度的直接搜刮,通过掠夺巨额财富然后转运英国的办法弄到手的。……英国工业品……这样就毁灭了一度十分闻名的印度棉织业。……东印度大陆实际上就成了英国最好的销货市场。棉纺织业愈来愈成为大不列颠整个社会制度的命脉,东印度也随之愈来愈成为不列颠棉纺织业的命脉了。”6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下,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显示了后者未来的景象。4马克思恩格斯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入侵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曾经预想过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会瓦解,甚至走上西方的发展道路。

  应强调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的依附关系在客观上有助于打破落后国家内部僵化的结构。不过他们后来开始考虑这些落后国家走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世界历史除了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形成中心-外围的体系,也是作为器官的各民族之间、及其同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7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东方社会板块由相对停滞到松动再到恢复活力。

  三、世界历史部分与整体的互动关系,展现出东方社会成为发展中心的愿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背景下东方社会走上不同于西欧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对俄国问题的关注上。这种可能性恰恰在于世界历史作为一种互动关系,即不同民族所走的道路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世界历史提供的外部环境与某一民族具备的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一) 世界历史互动关系下对俄国前途的考察

  俄国农村公社本身具有二重性,理论上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直接生长点,但是现实中俄国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则取决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一方面俄国国内要为农村公社的存续提供保障和优越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俄国要具备既不脱离世界又不沦为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的外部环境。如果俄国公社“不仅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而且经历了这种社会制度尚未受触动的时期而幸存下来”,那么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8而实现这一条件的前提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强调的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并且双方相互补充。

  然而现实中俄国农村公社面临诸多破坏性因素:国家的搜刮、资本家的剥削、乡村高利贷的压榨、私有财产的出现等。马克思曾经提醒俄国不要急于跳入资本主义怀抱,“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8但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直接刺激了1861年改革,俄国走上了加速发展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的道路,而这就必然意味着农村公社的灭亡;西欧国家也未能尽快实现无产阶级革命、为俄国村社提供进入更高级公有制形式的样板,反而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出现了阶段性的平稳与繁荣。与此同时,巩固资产阶级秩序的法兰西第二帝国与资本主义工业繁荣发展的英国也不会给俄国提供一个尝试从农村公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环境。正所谓时过境迁,到1890年代初时,恩格斯对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已经不抱希望了。所以,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分析,还是之后恩格斯放弃这一预想都是源自世界历史的分析;肯定与否定都是基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下板块之间以及板块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世界历史互动关系下对东方社会未来崛起的预期

  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其实可以在时空维度上都加以扩展,马克思恩格斯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就时间维度而言,人类社会早期也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与跳跃。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摘录过关于对外隔绝的部落独自经历发展阶段而受外来影响的部落则出现不同发展阶段混杂的情况:处于野蛮期中级阶段的“新墨西哥、墨西哥、中美和秘鲁的村居印第安人,以及东半球那些已经掌握动物驯养方法但尚不知冶铁的部落,……古代布列吞人也属于这个阶段;由于和欧洲大陆较进步的部落为邻,他们知道用铁和其他生活技术,这远远超过其本身社会制度的发展。”9这种不同程度发展阶段的叠加或跳跃在世界历史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北美的发展起步于已经较为发达的历史时代,第一批到北美的移民来自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移民将欧洲尚未建立或尚未发达成熟的新的交往形式直接带到了美国,因此北美在起步时就拥有老牌国家最先进的个人,但却没有老国家所累积的旧利益关系的羁绊。就空间维度而言,马克思在《历史学笔记》中极大地扩展了关注的范围来考察东西方文明的互动和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形成。

  世界历史蕴含着时间上不一定顺序的更迭,空间上可以跨越阶段的并存。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就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即一方面由于广泛的国际分工,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的竞争,进而有可能提前遭遇工业发达国家才会产生的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而不一定非要等到这一矛盾在其国内激化到尖锐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广泛的世界交往,相对落后的国家也有机会借鉴发达国家创造和积累的先进成果。这种提前遭遇高一阶段的矛盾或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源于、也反映了世界历史中“器官”与“整体”的互动关系。

  也正是从世界历史的开阔视野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界历史发展中心的客观转移,对东方社会未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预期:“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在现在以前曾经是伦敦和利物浦,而现在则是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胡安-德尼加拉瓜和莱昂,查格雷斯和巴拿马。……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那时,太平洋就会象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象现在的地中海一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10

  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前途命运的考察都是在世界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既要考虑东方社会自身的状况,又要分析世界历史的整体态势,既肯定历史发展中的跳跃,又关注其中的整体趋势。

  四、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工业较发达国家为相对落后国家所展示的未来景象,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未来图景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世界历史真正的价值目标与最终走向;世界历史发展中心的转移显示了东方社会板块的潜力,而世界历史作为一种互动关系则为这种潜力的释放提供了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恰恰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这样的站位与视野正体现了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三个维度的契合,同时也显示了对它的创新与发展。

  (一) 顺应从封闭走向公平、开放的过程: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图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命题

  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以来,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直接推动下,世界市场由潜在变为现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其最终走向是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图景。迄今为止,一体化的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1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得以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得到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突破,全球合作也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人类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相互依存,一方面使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大扩展,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先进的技术、理念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流动以达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将共同的问题与危机推到整个人类面前,当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周期性危机时,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难以置身其外。因此,无论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使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围绕现时代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何更好地相互依存、交融利益、共面难题这一基本命题而提出的。一方面它与世界历史开放、平等的根本走向和共产主义的未来图景相一致,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对人类命运思考的时代性与具体化。

  (二) 打破相对封闭的不平等体系:较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前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见证了资本主义不可阻挡之势,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资产阶级在全球奔走落户,工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追逐利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形成了一个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工业中心区、其他相对落后国家沦为剩余劳动力转移、产品倾销和原料供应的农业生产区的不平等的世界分工与剥削体系。与此同时,也建立起一套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富压贫,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后来的依附论、世界体系论将其引申为“中心-外围”结构和“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世界体系。无论怎样,剥削掠夺为主的国际经济体系与霸权主义的国际政治体系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不平等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对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具有开放性,对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而言则具有封闭性和难以改变性。

  然而这样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对于当今世界和人类社会而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正是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11

  (三) 在互动关系中保持独立平等:东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愿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展现了一个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展示了一个“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在这一个过程与一个体系之下,实际上包含着一种互动关系。从占领行为中被征服者对征服者的制约,到分析英国封建制度形成中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再到世界历史的视野扩大到东方社会、对中国和印度社会的剖析以及对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可能性的分析和最后放弃这一论断,无不体现了这种互动关系。通过《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拓展了这种互动的时空范围、充实了大量的历史细节。

  这种互动所体现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这种互动肯定了资本主义开启世界历史的进步性,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剥削本质,探索在这一体系下东方社会走上不同于西欧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在列宁和苏联时代,则突显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建设现代化的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互动的重要意义则越来越显现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不仅可以独立自主地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而且也有能力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的智慧、经验与方案,以弥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导致的种种弊端,跳出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彰显了世界意义。如果说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这种互动只是蕴含着以东方社会板块为代表的弱势一方有寻求自己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那么到了列宁苏联时代则意味着这一板块有活动的现实性,而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显示了东方社会板块的生命力与活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展示了世界历史从开创到扩展的过程,也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探讨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体系下东方社会可能的命运,也预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属于共产主义;肯定了世界历史发展中心的客观存在,但并没有陷入“西方中心论”。世界历史理论从过程、体系、关系三个层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理论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平等发展、互利共赢,而不是某些国家的独占与独霸;主张遵守既有的合理规则,破除不合理的规则,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东西方文明的多样性与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设置对抗性的文明“鄙视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和平发展的方式寻求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促进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智慧与决心。

  注释

  1 (5)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66、541、680页。

  2 (4)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35、36、35-3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257页。

  4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19-520、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第225页。

  6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110、173-174页。

  7 《列宁全集》第55卷,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273页。

  8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572-575、46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32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276页。

  11 (18) (2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第22、22、22-23页。

作者简介
姓名:丁晔 工作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李君如

2017年11月06日10:1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核心观点

●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解决的问题,放到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领会,因为理论逻辑从来都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十九大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我们相信,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一定能够到来,我们的强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九大上再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毫无疑问,这是十九大在理论创新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新时代的新思想,深刻领会这一实现民族复兴行动指南的精髓要义。

理论逻辑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

思想是时代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解决的问题,放到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去领会,因为理论逻辑从来都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

十九大修订通过的党章,在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进程的回顾中,精辟地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脉络是: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开辟新时期中形成邓小平理论;经历了国内外政治风波特别是苏东剧变影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中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阶段后的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是在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不断推进、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在书斋里提出和完成的,而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中,在党依靠人民群众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中提出和完成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矛盾是不断发生不断解决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幻想哪一天没有矛盾、哪一天不需要斗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而是敢于“到中流击水”,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潮流,进而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潮流。也就是说,理论逻辑从来都是实践逻辑的反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十九大报告说:“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思想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怎么来回答和解决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九大在理论创新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理论。十九大在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抓主要矛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和揭示起主导性决定性的主要矛盾,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认清和揭示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我们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时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遵循这个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全面考察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深刻的阶段性新特征。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均有较大提升,经济总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十九大报告在对过去五年的总结里,第一条讲经济建设的时候,就讲到了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列;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等等。这些都说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发展壮大起来,这是阶段性特征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就人均GDP来讲,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落差仍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再加上人民的需求我们还不能完全满足,比如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奶粉、电饭煲,中央正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两重性的。一方面,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更高更宽了,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尽管总体上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这两方面的阶段性新特征及其表现,集中起来,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

讲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毛泽东的主要矛盾理论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情况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着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小变化,而是大变化。十九大报告说关系全局,对党和国家许多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不能急于求成,要客观地、冷静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来指导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这里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按照邓小平的论述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以及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的观点,一直认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那么,决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是被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取代了?或者说它已经不存在了?怎么理解这个“变”和“不变”的问题?按照我们刚才分析的阶段性的新特征,应该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这个矛盾的一方面,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并没有完全满足,不仅要求更高了,而且拓展了,拓展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这个矛盾的另一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方面,经过改革发展,我国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突出了。所以,关于新矛盾的概括,实际上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就可以把“变”和“不变”统一起来。

为什么讲这些?就是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变”,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去追求美好生活;另一种倾向是强调“不变”,不思进取,不能按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解决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新情况,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认清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还要有一整套解决矛盾的方略。十九大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鲜明地提出和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我们都知道,我们党在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形成和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后来党的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把它简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同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从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在理论创新中不断进行新概括,提出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纲领等。到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次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提出的,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各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十九大一共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条是管总的,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第四条到第九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方略,即经济、政治(包括民主和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实施方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条是关于国家安全、军队建设、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要求;第十四条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条基本方略的内容务实、针对性强,逻辑清晰。作为“基本方略”,强调的重点是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侧重于讲我们要去干的事情及其基本原则基本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合在一起,就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解决新任务的战略安排

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两个相互衔接的任务,就是十九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新任务,或者说是“总任务”。联系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所阐述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两大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宏大任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承担的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用10年时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奔小康,这两个10年是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第三步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步战略目标,我们实际上都提前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临的使命,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还要解决后面30年怎么搞现代化的问题,所以他提出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根据十六大和十七大原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的情况,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宣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并且提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双倍增”指标。经过测算,十八大后,我们只要年均增长6.5%,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根据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尽管我们的发展速度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越来越合理,实现原定的经济指标也完全有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全国31个省区市2017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4万元,但各地差距较大,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还要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此外,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比如精准脱贫问题、环保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等。所以,“决胜全面小康”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时间紧、任务重,决不能松懈。

十九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的前景。今年开十九大,明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后年将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再后年就要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来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这是我们承担的第二个任务。

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先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第二个15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原来邓小平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原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我们在不断超越,所以可以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剩下的15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不仅超越了邓小平原来设定的目标,而且把原来的目标充实了,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十七大加了“和谐”,现在又加了“美丽”。而且强调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突出了“强”。

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意义很大:第一,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它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新趋势,是实现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第二,这是一个科学的决策。它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提出的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第三,这是一个实现超越的决策。它实际上超越了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的宏伟的行动纲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十九大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我们相信,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一定能够到来,我们的强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眼中的马克思
倪德刚

2018年05月02日07:50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毛泽东敬仰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坚信马克思主义从未动摇。他在通过各类学说、思想、主义比较后,坚定地说:马克思的学说最管用,一是中国社会需要,二是中国革命需要,三是一旦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住了,中国就发生大作用。毛泽东用一系列具体数字强调:中国要取得大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他崇拜马克思、坚信马克思主义,但他不盲崇、不迷信。他形象地比喻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

马克思的学说最合用,没有中国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是不行的

《毛泽东年谱》记载,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毛泽东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也是很清楚的。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敬仰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不合用,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问题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才合用。马克思创立了许多学说,如党的学说、民族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文学艺术理论等等,也都应当当作合用的工具来看待。”

工具不能由少数人独揽,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私人“宝贝”,要由多数人掌握才能发挥作用。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所掌握了。”

马克思的学说合用,“三个因为”,至为关键的是要锻造出中国的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我们看看毛泽东的几组数字。

数字之一:“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数字之二:“加强理论学习至少要读五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五本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里马、恩、列、斯的都有了。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

数字之三:“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中争取三分之一——一百五十万人真心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很好了。”

数字之四:“我们要做出计划,组成这么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我们现在有许多做理论工作的干部,但还没有组成理论队伍,尤其是还没有强大的理论队伍。而没有这支队伍,对我们全党的事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国防、原子能的研究,是不行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一组数字,有一百至二百个马克思主义者,就能领导几万万的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是加速战胜。第二组数字,只要有五千到一万人读了“五本书”,哪怕是大体的了解,就很好,就很有益处。第三组数字,用十五年时间,争取一百五十万人真心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好了。第四组数字,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立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没有这支队伍就不能解决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国防和原子能问题。

几组数字,几种希望。从一二百、五千、一万、一百五十万、几百万,数字早已超过;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到解决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原子能,毛泽东的希望早已实现。我们新的伟大梦想尚未实现,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奋斗。

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也就不可有尽善尽美的思想理论。马克思没有结束真理、也不可能穷尽真理。思想家的寿命是有限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是无限的;思想家的思想是有限的;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是无限的。毛泽东说:“人的思想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着的,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也永远不能完备。”毛泽东形象地说:“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毛泽东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一些思想不完善的呢?

第一,马克思个别结论、论断是不完善的。1959年2月14日毛泽东在接受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阿图罗·马特·阿历山德里采访时说:“至于马克思、列宁关于个别问题的结论做得不合适,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结论性的、论断式的、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提出并坚决加以修正的。毛泽东主要是讲明了这些不完善的原因,在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道理很简单,事物发展不充分、条件不成熟,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不充分、不成熟。

第二,马克思不可能穷尽真理。毛泽东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所以,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还没有什么‘先知先觉’。为什么教科书(指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过去没有出版,为什么出版了以后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还不是因为过去认识不清楚,现在也认识不完善吗?拿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开始我们也不懂得搞社会主义,以后在实践中逐步有了认识。认识了一些,也不能说认识够了。如果认识够了,那就没有事做了。”

第三,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用过去时的东西,看现在时的大千世界,总会“苍白无力”;以鲜活的社会实践看过去时的、灰色的思想理论,总会“漏洞百出”。毛泽东说:“我们的头脑、思想反映客观实际,无论什么时候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反映得完全正确,无遗无误。客观实际是错综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马克思思想之中有不完善之处,就需要完善,完善就必须发展,发展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新鲜血液才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

马克思的书必须读,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要创造新的理论

1959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1905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之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先后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些最新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眼中的马克思
倪德刚

2018年05月09日08:11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邓 小 平 眼 中 的 马 克 思
核心阅读

邓小平是在法国期间开始读马克思的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懂得了实事求是,就大有希望;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胜利。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独到的认识和思考。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有关论述很有意义。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开始读马克思的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年谱》记载:1922年2月,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步接受革命思想。邓小平回忆说:“我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那时共产主义团体在西欧已经成立了。”《我的父亲邓小平》记载: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不久,创办了机关刊物《少年》,这个刊物主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刊登马克思和列宁著作的译文,阐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解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不仅负责刻蜡版和油印,而且他以“希贤”和化名发表一些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道理。邓小平回忆说:“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加入中国少共旅欧支部后,我从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邓小平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1926年初,邓小平来到莫斯科后说:“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把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致中央政治局的辞职信中说: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坚信马克思主义一生的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是很朴实的,懂得实事求是就大有希望

邓小平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1977年5月12日,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前说:“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为什么要抓理论研究?就是为了这个。讲空话不行,要有具体措施,统一认识。实事求是是毛主席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懂得这一条就有希望。”1978年5月,邓小平专门论述了什么是实事求是的问题,他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哲学的概括,是马列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方法的概括。……这是毛主席经常讲的道理,也是他讲得最多的道理,列宁也讲得很多。我们讲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养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这是涉及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实事求是呢?邓小平简要地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他坚决反对:“有一种风气,不采取老实态度,就是吹。这不行。要讲老实。吹只能骗自己。”他讽刺地说:“这些年把一些人养成懒汉,写文章是前边摘语录,后边写口号,中间说点事。”邓小平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才能大有希望的道理何在呢?他说:“同志们请想一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呢?这种根本观点有没有过时,会不会过时呢?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实事求是,大有希望的关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众所周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宣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胜利

邓小平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说:“我党自从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一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气氛,把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直到现在已经九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一直是胜利地发展着。”

邓小平这段话不长,但包含着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

其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始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遵义会议开始是符合历史和实际。

实际上,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论断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1943年,邓小平就指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就把党的事业放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我们的事业一直胜利发展着。邓小平的这种认识,无疑是准确、深刻的。毛泽东本人也多次强调我们党真正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比如,1941年10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遵义会议后,又恢复了按照辩证法行事,即按实际办事。”又如,1941年12月毛泽东在为政治局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中进一步指出:“一九三五年一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实质上完成了由一个路线到另一个路线的转变,即是说克服了错误路线,恢复了正确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灵魂。没有相结合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思想,就无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此,就没有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其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七大前后,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论述毛泽东思想。王稼祥最早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刘少奇在七大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1943年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从有关资料看,作为当时军队干部(在八路军总部、师一级军队干部中)和地方干部(在中央各个分局中),邓小平是第一个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

其三,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就会胜利发展、感觉很幸福。邓小平是一个很少说奉承话、假话、违心话的人。邓小平说,我们党走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后,一直胜利发展着。“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们回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

邓小平始终坚定、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出路,中国也只有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才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虽然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他的脑海里、在他的精神和思维世界里,在他的曲折革命实践道路上,却谙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道,纯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法。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3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胡耀邦: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马克思是十九世纪的德国人,但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界限。他是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是属于全体进步人类的。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时所说,马克思用他的强有力的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1〕我们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中国的无产阶级,中国各族人民,正是在马克思学说的指引下,才使我们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走上了革命和解放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我们正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纲领而奋斗。现在,我们大家都更加深切地感到,没有马克思的学说,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向马克思请教,认真学习他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这个纪念大会上,在世界的东方,向长眠在伦敦的马克思,表示最深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同志们,朋友们!
  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和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一起,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共产主义。
  他第一次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且把辩证唯物论运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状况,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科学地说明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它产生、发展、消灭的条件。
  他第一次发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即剩余价值规律,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到最后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
  他因此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证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新兴社会力量,是彻底革命的和最有前途的伟大阶级。
  这样,他就在历史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领域,实现了最伟大的根本变革,建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开始,就显示出了历史上任何思想体系所不能比拟的强大威力。马克思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在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直接领导了工人运动,与工人运动同呼吸、共命运,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从事革命活动,正是十九世纪欧洲社会激烈动荡,革命风暴汹涌澎湃的时期。在革命风暴的考验下,尤其是在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伟大斗争的严峻考验下当时那些五花八门、吵吵闹闹的社会主义流派,都奄奄待毙;唯独马克思的学说,真正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精辟地概括了革命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因而能够迅速广泛传播。马克思亲手创建的无产阶级的党,也由革命流亡者的小组织,发展成为“使整个官方世界发抖的强大政党”。〔2〕
  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了,但马克思主义却继续蓬勃发展。一百年来的历史反复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战胜各种敌对思潮的攻击和反动势力“围剿”的历史。无论经过多么严重的曲折,多么险恶的风浪,它的革命锋芒始终锐不可当。一百年来的历史也反复说明,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又是不断克服马克思主义运动内部的各种错误倾向,因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教条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死的教义。无论修正主义还是教条主义,都是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际相脱离,都同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是革命的指南,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分析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是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革命青春的根本保证。
  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干成了十月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最重大的发展。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最新发展,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政策,所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有列宁主义,所以干成了十月革命,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的胜利。如果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不按照俄国的实际情况行事,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个别结论,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同志和我们党,在东方条件下,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在农村的强大同盟军、反封建的革命主力――农民,找到了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所以有毛泽东思想,所以干成了中国革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拘泥于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近代欧洲革命的传统模式,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所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各国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情况,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和政策,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才能取得成功。
  二次大战后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胜利,但也有严重的挫折和失败,经历了充满动荡和分化的令人目眩神迷的过程。在这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面前,全世界议论纷纷。一些人幸灾乐祸,一些人丧失信心,把这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但是就在所谓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喧嚷声中,许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经受了种种冲击的考验,英勇沉着地继续战斗。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切有识之士,从这种曲折发展中,看到一个最本质的积极因素,就是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而能够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事实已经证明,无论是在如何正确处理各国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还是在各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上,今天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认识和实践,比之过去是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水平是显然提高了。这就从根本上为马克思主义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我们党的情况,自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十年“文化大革命”,曾经使我们党陷入严重的困境。但是,困难没有使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失望,反而使我们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经过从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二年的十二大,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胜利地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繁重任务。拨乱反正,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走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也就是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开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大家都从亲身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当着毛泽东同志在几十年中坚持这条正确道路的时候,他的思想和实践是何等光芒四射,为我们党和人民带来了何等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而当晚年偏离甚至违反这条正确道路的时候,即使是象他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令人痛心的迷误。所以,我们的拨乱反正,就是要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世界上有些人至今还在胡说什么我们抛弃了毛泽东思想,这只能表明他们对毛泽东思想一无所知,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
  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我们在思想路线上,坚决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左”的倾向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恢复和发展了党内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准则。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我们在政治路线上,勇敢地抛弃了造成极大危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重新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在拨乱反正过程中,我们在农业体制上,坚决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什么是大生产等问题上的严重误解,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的严重错误,创造了以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为特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在广大农村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真正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上的大胆改革,打开了一条使八亿农民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巨大劳动潜力,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购买力,开拓广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的正确道路。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已经并将继续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们的看法相反,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不是后退了,而是大大前进了,不是动摇了,而是大大巩固了。原因不是别的,只在于我们抛弃了从外国搬来的或者自己生造的那些不适合实际情况的旧形式,找到了真正在中国土壤上产生的适合当前中国农村条件的新形式。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阶段。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有不少不适合我国情况的、错误的观念和模式,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从实际出发,冲破这些东西,全面系统地、坚决而有秩序地、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改革,才能全面开创新的局面,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为之开辟道路。我们相信,在坚持四项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环节,调整那些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的环节,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亿万人民当中蕴藏着的无限丰富的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来。这当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决不是短期间所能完成的。但是可以预期,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奋斗,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十亿人口的不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重大进展,这将是本世纪末、下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又一个重大新胜利。
  同志们,朋友们!
  马克思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掌握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优秀成果,并使它同工人运动牢固地结合起来。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想来源,就在于它批判地吸收了当时世界上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主要思潮,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学说之所以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也是因为它“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那些知识的坚固基础”,并且借助于这种知识,丰富了它的结论。〔4〕马克思的学问博大精深,其领域之广,造诣之高,为世界历史所罕见,受到许多诚实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敬佩。旧世界的辩护者们企图抹杀马克思,或者诬蔑马克思的学说早已“过时”,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青年、工人运动家、民族革命家和一切立志改革的人们,从马克思主义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信心,这种情况是任何昙花一现的“新思潮”所不可能梦想的。马克思的勤奋和毅力是惊人的,他治学态度之严谨,尤其堪为一切科学工作者的典范。他历遭反动政府的迫害,颠沛流离,寄居国外,而斗志弥坚,在革命和科学的道路上奋战不已。他一生从未摆脱过物质贫困,只靠恩格斯的帮助才稍许减轻。他有四个儿女童年夭折,一个女儿死后,甚至没有钱买一个小棺材。〔5〕他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以自己的最精湛的科学成果,献给工人阶级,献给全人类。他的献身精神,真是可歌可泣。马克思确实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是一位代表人类智慧和良心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
  在这个纪念大会上,当我们说到掌握人类文化成果对于马克思的伟大事业的重要性的时候,当我们说到马克思是最完全的知识分子的时候,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着重讲一讲我们党、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
  我们党成立六十多年来,主要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干两件大事。一件是推翻旧世界,推翻三座大山,一件是建设新世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推翻旧世界,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建设新世界,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而且应当说,在我们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决定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但是,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曾经长期认识不足,并且被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纠缠了多年。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就成为当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必须肯定,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上,我们党是有出色成就的。我们党的创立和发展,从来同革命知识分子分不开。在一九三九年抗日战争转入更加艰苦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就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精辟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确定放手吸收知识分子的著名文献。这个战略决策,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建国以后我们事业的胜利,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建国初期,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比较谨慎,基本上是正确的。一九五六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知识分子问题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且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发展。我们在一系列科技领域,包括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不但吸收了大量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而且培养了更大量的新的知识分子,包括人数在四百万以上的大专程度的知识分子。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力量的重要基础。这支知识分子队伍正在继续增长,他们同广大工人、农民结合在一起,共同努力,是我们在本世纪末达到七八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依靠和希望。
  但是,也应当看到,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在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问题上,逐渐离开了正确方向,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它的主要表现,就是轻视知识,轻视专业,给广大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知识分子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排斥和打击他们,使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压抑,以至蒙受冤屈;与此同时,又放松和取消了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战略任务。这种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荒谬绝伦的地步,甚至把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说成是“搞修正主义”,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样,在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错误,就发展成为令人痛心的十年浩劫的重要组成部分。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开始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但是同时必须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上,在社会舆论上,还是在各项政治、经济和组织措施上,都还远远没有彻底清除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骨干,必须对这个重大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观念,以适应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对我们是很宝贵的。现在,是毫不迟疑地下定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同志们,朋友们!
  在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上,我们应当从历史的曲折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确立哪些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革命的和科学的观念呢?
  第一,一定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人类文化成果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确立尊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正确观念,动员全党全民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马克思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根本上说,当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吸收人类几千年文化知识的结果。如果只有工人运动,不利用人类文化成果去科学地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论证工人阶级的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那就只能产生形形色色的工团主义、经济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而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从另一方面说,我们的同志都有亲身的体验: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学文化。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只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而不可能系统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至于我们今天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新世界,要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成功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就更加需要不断批判地吸收当代科学文化的新知识、新成果。“知识就是力量”。〔6〕尊重知识,欢迎知识,渴求知识,努力把知识变成建设新世界的巨大力量,应当成为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建设者所应有的优良素质。
  有一种谬论,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猖獗一时。必须明确指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历史和地理知识,当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共同规律的经营管理知识,以及那些在历史上反映人类进步成果和进步阶级要求的各种文化知识,都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真理的成份,都是人类辛勤劳动的积极产物,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这样的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就是一些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浸透了反动阶级偏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也应当加以分析批判,并且从中吸收有用的材料。所以,问题是在于对待知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般说来,知识多总比知识少要好,更不能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包括自然科学。明确这个观念,在我们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尤其重要。我想在这里特别讲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重视自然科学的。他们用心研究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大量材料,用自然科学成果特别是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7〕论证了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发展学说,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提出了关于科学是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著名论点。他站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立场上,高度评价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形象地把科学技术的一些划时代的成就说成是比当时一些著名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8〕他在发电技术刚刚萌芽的时候,就敏锐地观察到人类即将面临的电能时代的曙光。当世界上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刚刚出现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给以极大关注,预见到电能将由此而远及穷乡僻壤,“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9〕马克思在为推翻旧世界而斗争的时代,尚且如此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今天我们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难道不应当更加自觉地重视科学技术,更加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吗?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自己国家主人的我国亿万劳动人民,有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文化的武装,就将成为更强大更活跃的生产力,干出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
  第二,一定要反对把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成“异己力量”的错误倾向,确立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正确观念,百倍地加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团结。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尊重和依靠知识分子,犹如我们必须尊重和依靠工人和农民一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知识分子按其社会地位,大都是从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但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同时也受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因而一部分知识分子直接参加了革命,一部分同情革命,还有许许多多知识分子怀有反帝爱国的志向。真正死心塌地站在革命人民的对立方面,为统治阶级效劳的反动知识分子,当然是无产阶级的异己力量,但那只是极少数。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知识分子的情况起了根本的变化。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受了建国以来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同时,我国现有知识分子队伍总数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新社会培养出来的,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尽管知识分子在劳动方式上,同工人、农民还有重要差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总体上说,从取得生活来源的方法和为谁服务来说,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知识分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照科学和工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将会逐渐缩小甚至归于消灭,将会造就出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在更高水平上结合的一代代新人。但这是远景,今天还办不到。也就是说,科学文化知识和脑力劳动相对集中在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身上的状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因此,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绝对必需的智力因素,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把这看成是“基本建设”,并且是“最基本的基本建设”。要向广大人民讲清楚,在社会主义社会,一般说来,科学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比低一些的,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在物质待遇上高一点,不但是脑力劳动本身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更重要地将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知识化,有利于鼓励工农子女努力学科学、学文化,从而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很明显,这样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长远和切身利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反之,过去一个时期那种“左”倾错误政策,则是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政策。
  我们说要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可以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不是说可以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者,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决不能容许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光荣豪迈的伟大事业。在我们国家,占劳动者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们,今天都是在从事各方面的紧张的体力劳动。我们的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当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会越来越显得突出,脑力劳动者在全体劳动者中的比重也会逐步增加。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包括体力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体力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因素的不断增加,一批批体力劳动者按照社会需要转变为脑力劳动者;同时,广大工人、农民特别是有熟练技能的老工人和农村能工巧匠的创造性生产实践,又是科技进步的无穷无尽的丰富源泉。任何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任何知识分子,如果轻视和脱离工人农民,他们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并且将受到社会的纠正。同时还要看到,无论将来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等高度,也决不可能从人类社会劳动中完全消除体力劳动的因素,尤其不可能消除那些工艺性的手工劳动,不可能消除特殊环境和紧急情况下的重体力劳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万年都有体力劳动。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分工的不同,劳动复杂程度的不同,决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我之所以还要讲到这一点,是因为当着我们强调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注意防止那种轻视和贬低体力劳动的错误倾向。我之所以讲到这一点,还因为象中国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腐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恩格斯曾经把鄙视劳动的恶习,叫做奴隶制遗留下来的一根毒刺。〔10〕我们一定要随时警惕和拔除这种毒刺。
  我们说要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当然也不是说知识分子就是十全十美的,没有必须克服的弱点了。我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优点和弱点。就总体来说,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和实践本领上,我国知识分子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时期中,我们希望我国知识分子,以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最完全的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崇高典范,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学习彭加木、栾茀、蒋筑英、罗健夫、雷雨顺、孙冶方等同志的献身精神,更加努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益求精地掌握新的知识,脚踏实地地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自觉地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斗争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做到又红又专。一切先进知识分子的经验证明:无论是谁,即使是很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在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前,都不能丝毫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必须在思想上和业务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一切先进知识分子的经验还证明:只有同工人、农民更好地结合起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干,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真正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巨大力量。
  九十年前,恩格斯给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写过一封信,热情地期望从他们中产生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这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能够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11〕今天,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恩格斯的这个期望,正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成为现实。现在有人说“老大靠了边,老九上了天”,这样把工人和知识分子区别为“老大”和“老九”,是不对的。至于说只有“老九”上了天,则是更加不符合事实的。我们的主张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手拉手,肩并肩,一起飞上天!一起飞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天!
  第三,一定要反对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实行内行领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确立要领导就必须内行的正确观念,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在革命化前提下的知识化、专业化。
  我们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这个指导思想,首先要在各级各部门领导机构的改革上体现出来,使干部队伍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人们可能会问:过去我们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并不高,不是也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吗?不错,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确实存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足的弱点。但是,我们党在当时条件下还是很重视有计划地培训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在延安和各根据地、解放区曾经大量地举办了各种干部学校。我们对于当时革命战争、根据地建设和白区工作所迫切需要的军事知识、社会知识和经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钻研,是很刻苦,很认真,并且是很有成效的。无论是从工农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干部当中,都成长出成千上万优秀的各级领导者,其中许多人成为军事、土改、统战、财经、宣传文教等各方面工作的专门家。至于统帅我们全局斗争的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党的一大批杰出领袖人物,更是有高度理论文化素养的。他们精深地研究了中国革命问题,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这样才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有系统的科学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历史表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从来就不是一支没有知识的,愚昧的队伍,而是一支真正掌握了当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的知识,精明干练,因而能够克敌制胜的队伍。不同的是,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新的事业,规模广大得多,性质复杂得多,行业也多得不可比拟,就是军事工作也更加专门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过去那些知识和经验已经大大不够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已经成为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现在提出知识化、专业化的更高要求,难道不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吗?
  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是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对于各方面工作的检查督促,不可能也不应当包办代替各项具体业务、技术和行政工作。既然如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为什么还要专业化,还要变成内行呢?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正确的政治领导,就是要在各个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和具体业务结合起来,调动和组织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卓有成效地实现党所提出的战斗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各自领导范围内的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业务领域的具体情况,掌握它们的特殊规律。不然的话,只能是空头政治,只能不着边际,无所作为,或者瞎指挥。依靠这样的领导,四化建设是没有希望的。因此,要领导,就必须努力成为内行。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党的方针政策同各个领域的具体业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认识论上,就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结的,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只有深入地认识个别,才能更好地把握一般;而在认识了一般之后,还必须继续深入地去认识个别。关于一般与个别的这种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一个精髓,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一个重要准则。如果我们的领导同志,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政治领导”上,不去深入个别,不去掌握为实行有效领导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甚至认为外行领导内行是天经地义,拒绝深入个别,拒绝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那是很危险的。因为那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专业化的要求,堵塞了认识不断深化、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
  我们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就曾经提出过。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八大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指出,中央委员会的成份,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过程,将来它的成份是会改变的,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工程师,有许多科学家。但是这个问题,连同各级领导干部的年轻化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现在,中央决心从这次机构改革开始,通过新老干部的交替,把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样三个问题,联系起来逐步解决,这就是:大批老同志退下来,搞好传帮带;吸收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热情鼓励和组织那些有相当领导经验和政治水平,但文化程度太低的中年干部,下决心补习文化。这是一项保证我们党的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
  同志们,朋友们!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刻,我们兴奋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今天中国的中心任务已经是: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这样一个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不但在东方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为完成这个任务而提出的某些重大课题,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遇到过,因而也从来没有解决过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一定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重新学习。
  我们党在建国前夕,曾经提出过重新学习的口号。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强调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事实证明,那一次重新学习,保证了我们党由革命战争顺利地转入掌握全国政权,保证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确立和巩固。可惜的是,那次学习没有很好坚持,特别是没有明确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系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各项专业知识的任务,更没有为此采取持久的、强有力的措施。现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面前,我们党又一次提出重新学习的口号。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重新学习。这样一次重新学习,包含着两方面同样重要的内容:一方面是更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思想和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方面是更好地掌握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掌握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科学。这样一次重新学习,将贯串四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一次重新学习,加上全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有计划的积极发展,将是一个包括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亿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向科学的伟大进军。
  在今天这个纪念大会上,当我们提出重新学习任务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同样也是我们的伟大师表。马克思为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四十岁以后还复习代数,学习和研究当时数学发展的高深部分――微积分,并且专门去听工艺学教授的讲课。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中,五十岁以后还下决心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系统学习。恩格斯在回忆这段重新学习的经历时说过:“我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象李比希所说的――‘脱毛’”。〔12〕恩格斯这里引用的“脱毛”,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说的。李比希说:“化学正在取得异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则处于不断脱毛的状态。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13〕李比希这段话,表现了那些不断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探求,敢于破旧创新的科学家们的可贵的进取精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今天决心进行的重新学习,难道不是同样可以比喻为鸟的脱毛吗?我们十亿人口的中国,好比“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14〕一旦重新学习,摆脱了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换上了新羽毛,那就一定能够更有力更轻快地展翅高飞,越过一个又一个高峰,达到我们的目的地。
  同志们,朋友们!
  马克思逝世,整整一百年了。百多年来,马克思的学说,已经由一个在欧洲徘徊的“怪影”,发展壮大,成为深刻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以来,始终是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指针,始终是指导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指针。目前,这两支力量尽管在前进道路上还必须克服许多障碍,但是比之马克思在世的时候,都已经强大了千百倍。马克思主义还使我们科学地认识了战争的起源和消灭战争的唯一道路。尽管人类今天还面临着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威胁,但是我们坚信,依靠全世界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和全体进步人类的共同奋斗,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鼓舞着全体进步人类争取美好前途的斗争。这些斗争,正在汇合成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的洪流。
  马克思主义是永存的。让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进!
    * 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注释
  〔1〕恩格斯:《致威廉?李卜克内西(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57页。
  〔2〕恩格斯:《1893年8月12日在苏黎世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79页。
  〔3〕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19卷,第1一2页。
  〔4〕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1卷,第253页。
  〔5〕燕妮?马克思:《动荡的生活简记》。
  〔6〕参见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第1卷,格言1、2、3.
  〔7〕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发现,细胞的发现,生物进化的发现。
  〔8〕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9〕恩格斯:《致爱德华?伯恩施坦(1883年2月27日――3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446页。
  〔1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70页。
  〔1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87页。
  〔12〕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3页。
  〔13〕尤?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条注释)。
  〔14〕庄子:《逍遥游》。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4-11-22 20:35 , Processed in 0.0917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