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1-2-7 14:13 编辑
其实最早向大家介绍段义孚的正是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的李旭旦(李旭旦,江苏江阴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早在1983年,李旭旦教授就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译为中文,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铅印。可惜的是李旭旦于1987年7月8日去世。该译文没能公开发表。
另外就是1990年出版的《人文地理词典》(张文奎等)中有“人文主义地理学”词条: 【人文主义地理学】 西方最新流行的一个地理学分支。他们把地理学分为3个部分: 自然地理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学 (社会科学)、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科学)。美国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 (yi—Fu Tuan)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指出: “对于人们的科学研究趋向于最大限度地低估意识和知识的作用,人文主义地理学则反之,特别是企图去理解地理活动和地理现象如何去显示人的意识的性质。”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关心的主要论题: 地理知识、领域与地方、群体与个体、生活与经济、宗教。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用人生经历、人的意识和知识,可见人文主义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关系密切。人文主义地理学是把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研究中心,谋求人类的福利。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地理学,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人和人的情况。人文主义地理学希望为人的世界提供正确形象。段义孚认为: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的地理行为以及人对空间和地方的感觉和思维,以达到了解人的世界的目的。” 我们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很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它的实质。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可以肯定,人文主义地 理学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可取的。 当李旭旦提出复兴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时候,张文奎大为赞同并全力支持,积极呼吁高师开设“人文地理学概论”必修课,并编写了全国第一部《人文地理学概论》教科书(1987)。并于1990年编辑出版了《人文地理学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不幸的是张先生于1991年去世。而广为流传的约翰斯顿的《人文地理学词典》是柴彦威等翻译2004年出版的。
在这之后,地理学界似乎再没有人注意到段义孚及人文主义地理学。未完全搜索得到的是1992.12《人文地理》华东师大自然辩证法所朱春奎发表的“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学派评述”,随后是1995.4《自然辩证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督学研究中心张祖林发表的“当代西方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
而非常可悲的是1995.3发表于《地理学报》上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白光润的“地理学的哲学贫困”对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几乎没有提及。
到了世纪末,1998年,段义孚应邀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学术生涯”(Life of Learning)演讲。“学术生涯”,是该大学高级荣誉演讲的固定名称,只邀请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讲稿事后要刊印单行本。此前地理学界只有希拉丘兹(Syracuse)大学的历史地理学家D.梅尼(D.Meinig)受过邀请。段义孚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治学历程。这一年段义孚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退休成为荣誉退休教授,而也是这一年海峡对岸出版了段义孚著作的第一本中文版(繁体版《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在大陆第一本简体中文版段义孚著作《逃避主义》的序言里译者之一周尚意(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委会的未来掌门人)译者序中有这样的叙述:
1998年我去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展出了一本段义孚先生的论文集,封面上印有先生的素描像。从那一刻起,我的脑海中才对先生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1999至2000年我在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做福布莱特学者。许多国际上知名的地理学大师都在这间大学的地理系里供职,段义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网站中的名师风采曾提到,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翻译过义孚的《人文地理学》。由于没有见到李先生的译稿,只能根据现有资料推测该书是1983年在台湾印刷的英文版论文集《人文地理学导论》(Orientation:An Approach to Human Geography),这是最早见于我国的义孚的作品。1998年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了义孚的《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该书是被引证最多的义孚的著作之一。这是义孚的第一部被翻译为中文的著作(繁体字版)。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路殿维编审找到我,商议在大陆翻译、出版义孚的著作,恰好我手中有义孚签名的《逃避主义》一书,故推荐给他。这部著作的翻译与出版有望成为义孚的第一部被翻译为中文简体字版的著作。
周尚意在《他是谁?——眼中的段义孚》(《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25日 ):
1999年秋,我选择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在那里开始了为期一学年的富布莱特项目研究。系里三楼墙上悬挂着该系著名学者的照片。。。照片中是年轻时的段义孚。。。他的学科背景是自然地理学,因此早期著作有《新墨西哥州的气候》、《亚利桑纳州的碛原》等。自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转向对社会文化地理现象的分析,并以发表在《美国地理联合会年报》上的《人本主义地理学》一文为标志,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我比较喜欢读他的《空间与地方》(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参见:http://www.xingyun.org.cn/blog-266-13889053.html
小结: 在20世纪的中文世界,段义孚是一支墙外的红杏。因为只有海峡对岸在1998年出版了繁体中文版的《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并且受海峡两岸的现实阻隔,受众很小,只有相关论文中偶尔提及外,对于普通大众乃至地理学界所知甚少。所以段义孚的兄弟多次来往大陆(访问讲学),但段义孚一直到2005年才动身“回家”访问(而促成回国访问的出了同事朱阿兴还有前文提到的周尚意外,更主要是一个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会议--参见《回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