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eonet 于 2023-9-15 09:09 编辑
在2023年高考上总共有7套试卷(语数外),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二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
全国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全国乙卷: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陕西
新高考一卷: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浙江
新高考二卷:海南、辽宁、重庆
2023年高考地理有17套:全国甲卷(贵川桂藏)乙卷(豫赣甘蒙宁新青陕)、新课标卷(皖黑吉云有说晋)、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海南山东(3+3)和8省(3+1+2)辽冀苏粤闽鄂湘渝(2022和2023没有新高考省份新增,2024黑吉甘赣皖贵桂7省新高考。2025晋豫陕蒙川云宁青8省加入新高考只剩下新藏)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http://edu.people.com.cn/n1/2023/0608/c1006-40009441.html
原出处
2023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与拔尖创新人才造就。全国甲乙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往年保持基本稳定,新课标卷的结构与适应性测试卷一致,给学生以熟悉感。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
一、聚焦铸魂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1.精选素材,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地理试题摘选二十大报告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材料,引导学生“读原文、悟原理”,从地理视角理解与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如全国甲卷第44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学生阐释与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全国乙卷第44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2.展现新貌,增加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地理试题选取了把小产品做出大产业、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国家、对家乡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如全国甲卷第1~3题,讲述了泉州大规模出口胡萝卜基地由依靠进口种子到实现国产种子替代的故事,说明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全国乙卷第1~3题,展现了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打火机产业,在区位条件并不突出的湖南邵东市诞生、成长、壮大的历程,考查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产业附加值、地区发展优势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关注现实,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理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地理试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自然地理部分试题侧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区域,从建立与维持系统平衡的角度设计情境与问题,体现“和谐”思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文地理部分试题选取在应对区域环境问题挑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新课标卷第9~11题,引导学生认识草毡层对维系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全国甲卷第37题,引导学生解读青藏高原南部风蚀粗化规律,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全国乙卷第36题,展示巴西库里蒂巴市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他山之石。
二、突出服务选才,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重视地理过程考查,增强知识融会贯通 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如全国甲卷第6~8题,基于希腊某区域水系演变历史,考查断层作用产生的河流重组过程与机理。全国甲卷第9~11题,要求学生解读典型剖面,分析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全国乙卷第7~8题,要求学生在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探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塑造过程。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排放特征、大气环流等方面思考气流与二氧化碳扩散过程。
2.注重辩证思维考查,着力创新精神培养 地理试题通过精心设问,突出试题的辩证性与开放性,在多因素交织并且动态变化的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全国甲卷第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全国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辩证地评价景区数字化对游客认知和体验旅游景观的影响。
3.强化地理原理考查,提升灵活应用能力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性。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的能力。如新课标卷第37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为核心线索,先分别讨论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将要素间综合作用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加以区分,再将两类作用相结合,体现了综合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全国甲卷第4~5题,紧密结合人口相关内容,考查随着技术进步,河流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的变化。
三、加强教考衔接,引导中学教学提质增效 1.紧扣课程标准,推进新课程平稳落地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突出考查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要求,引导中学教学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助推新课程平稳落地。如新课标卷第4~6题,通过对国道绕城现象进行模式化改造,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7~8题,围绕莲花盆的发育环境、发育过程,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第36题,以泰北山地吃酸茶的文化习俗、茶房村茶叶种植和生产销售为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地域文化形成、从生产集中化角度分析其对企业采购和销售影响的能力。
2.深化基础考查,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地理试题通过新颖情境和灵活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如新课标卷第1~3题,以河北省馆陶县禽蛋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历程和未来规划为背景,考查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全国乙卷第4~5题,针对龙里豌豆尖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特点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了传统农业、交通运输业、区域发展差异等多个地理事象间的联系。全国乙卷第9~11题,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间的气候差异,考查了时差计算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3.优化“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试题在考查学生德育、智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全国甲卷第43题,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全国甲卷第37题(3)小题,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新课标卷第7~8题,以莲花盆为代表,反映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殊自然过程和文化审美价值。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
完整新课标文综卷
1~3题:考查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以河北省馆陶县禽蛋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为背景。探讨该市场发展壮大的因素和影响,着重考察服务业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和影响因素。
4~6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国道绕城现象进行模式化改造,以提升交通效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着重考察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7~8题:着重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殊自然过程和文化审美价值,借助莲花盆为代表的例子,围绕莲花盆发育环境和发育过程,考查学生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9~11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草毡层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专注于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和功能,着重考察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评估。
36题:主要以泰北山地吃酸茶的文化习俗、茶房村茶叶种植和生产销售为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从生产集中化角度探讨其对企业采购和销售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综合性和区域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7题:主要围绕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变化展开讨论,旨在让学生掌握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的区别,并分别分析两类有机物对湖水质的影响。同时,通过将两类作用相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区域因素的掌握情况。
2023年全国甲卷
1~3题:本题组讲述了泉州大规模出口胡萝卜基地在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下,从依靠进口种子到实现国产种子替代的故事,突出阐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考查学生对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的理解。
4~5题:本题组结合人口相关内容,考查随着技术进步,河流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的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控制措施和改善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河流与人类发展的关联性。
6~8题:本题组要求学生基于希腊某区域水系演变历史,探讨断层作用产生的河流重组过程与机理。大量观测与历史数据的分析为揭示断层作用及其对地形和水系的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分析,考查学生对断层作用对地景演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9~11题:本题组要求学生解读典型剖面,分析地形和水分条件对区域植被分异与演化过程的影响。从地形对水分分布的影响、水分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6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本题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探讨不同的发展策略和其带来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对农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问题更深入地思考和了解。
37题:本题围绕青藏高原南部风蚀粗化规律展开讨论,并提出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通过对风蚀规律的解读和分析,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蚀防治措施的研究,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因素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题:该小题需要学生对农事活动有所了解,探讨耕作对地表松散层风蚀粗化的影响。为此,学生需要在了解农业耕作技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地表松散层的形成机理和风蚀作用的影响,体现其应用地理学知识的能力。
43题:本题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通过以养牛为主题,依托地理环境考察地形、气候条件等与养殖业、旅游业等的关联,十分贴近实际教学,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科学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4题:本题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学生阐释与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并理解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原则、策略进行解析,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科学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
2023年全国乙卷
1~3题:本题组描述了湖南邵东市打火机产业链的发展历程,其中涉及到产业竞争力、附加值、地区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该产业发展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轻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5题:本题组围绕龙里豌豆尖的销售特点和市场特点设计问题。通过分析传统农业、交通运输业、区域发展差异等多个地理事象间的联系,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理解。
7~8题:本题组要求学生在分析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形形成过程中,构造一气候一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框架。通过对气候、地表过程、地形相互作用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增强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9~11题:本题组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间的气候差异,考查了时差计算和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计算公式的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对气候变化和植被分布的影响机制。
36题:本题以巴西库里蒂巴市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果为例,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与实践策略。
37题:本题围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排放特征、大气环流等方面思考气流与二氧化碳扩散过程。通过对大气环境和气体扩散机理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污染问题的复杂性。
43题: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体验,辩证地评价数字化景区对游客认知和旅游景观体验的影响。让学生从地理学和旅游学等多个角度对数字化景区进行评价和探讨,考查学生对旅游地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44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题,本题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分析黄河的环境和人文形态变化,以及各种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