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7|回复: 2

[其他资源]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5 1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指引2022年11月08日08:23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点明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点中国特色。这一理论阐释为包括教育在内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基本遵循。在教育现代化的新阶段,如何以教育强国建设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注解与支撑,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教育发展最大的国情。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其战略目标表现为创建世界最大的、人人可以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人口规模巨大,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或教育人口数量巨大,并可延伸至学校规模、师资数量、设施体量等量的增长,它具有与其他国家教育发展进行程度比较的价值。这里的“量”,不仅是数量,还意味着教育处于发展中、充盈中的状态。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量”与“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必须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其指引下,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直面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短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多样化高中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以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积累大力推进共同富裕。

教育战线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主体,要不断完善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深层次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要通过建立各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应以此为指导,建立完善国民环境教育体系,系统设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对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和教师群体的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分类探索专业和非专业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掌握相应的环境治理技能。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环境,建设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时代新人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意义重大。建设这样的教育体系,焦点在于变革,这一变革要服务于稳固国家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要求高度重视和平教育,要求教育系统探索通过和平校园建设与和平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式、主题式、项目式和融合式途径推动建设,培养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增亮教育强国建设底色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之路上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就。这些实践成就令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图景底色更加亮丽。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底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党领导下的教育强国建设之路,致力于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将为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提供宝贵经验。要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展开的根本坐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承接并延续教育实践脉络的首要标识。

坚持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之源,其实践形式具体表现为: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切实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得到有效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党的教育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相应的教育实践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积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实践,以及教育扶贫、乡村教育振兴的深入实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不断丰富,教育生态不断改善,人民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作者:朱旭东,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022-12-08 09:36

一场跨界对话: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神圣使命。
●当今时代,中小学要重视人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愿意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教育观。在横向上,要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纵向上,要形成从学前到大学甚至一直到终身教育的一整套体系。
日前,围绕“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和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在“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上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
(一)
未来的教育与未来的学校
朱永新
我们正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科技革命汹涌澎湃,人类社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时代、大背景下,未来的教育与未来的学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周云杰
我结合自己企业经营中的一些观察,谈谈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学校组织形式的挑战。如何从一个封闭的校园变成一个开放的学习中心。即打破传统校园的“围墙”;二是课程设计的挑战。如何“统一批发式”向“按需定制式”转变。学校可否像企业那样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三是教育组织方式的挑战。分科教育如何变成综合教育。因为面向升学考试的传统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系统的传承,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肖向荣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从新文科教育、新工科教育、新医科教育等角度,打通整个本科教育的学科壁垒;二是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整体的学科目录调整;三是基础教育,强调五育并举,特别强化了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的重要性。我想,我们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教育观。在横向上,要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纵向上,要形成从学前到大学甚至一直到终身教育的一整套体系。
朱永新
过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把教育问题放在民生中讲,讲教育是第一民生,现在,教育是第一基础,它是科技的基础,人才的基础,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基础。我想再问周总,海尔的企业人才战略是什么?对我国大中小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挑战?创办海尔学校的初衷又是什么?
周云杰
在人才战略方面,海尔一直倡导“赛马不相马”。是不是人才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在实战中赛出来的。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他提供多大的舞台。
当今时代,中小学要重视人的思维品质和自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愿意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海尔创办学校主要基于多个考虑:首先是想回报教育。海尔援建了345所希望小学,累计投入了3个亿多建设了一所民办非营利高中——海尔学校,希望给学生提供优质的高中教育选择。同时也把社会生活和产业实践融入学校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研究,更能学会应用转化。
朱永新
中国企业创办学校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创办基础教育。现在的学校正处在大变革的门槛上。我们对于海尔学校充满着期待。期待用企业家的精神来改革传统学校,为未来学校创设一条新路。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的确是第一基础。我将教育、科技、人才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教育是一片沃土,没有沃土什么东西都长不出来;科技是一棵大树,如果科技不强大,就很难生长出人才、出创新的硕果。
(二)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朱永新
人类教育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人类教育如何变革,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对“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你们有怎样的理解?
王渝生
中国式现代化要跟世界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村。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后工业化给人类的生存包括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搞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汲取它的教训。
现在的教育必须全面考虑人类真善美的各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杨振宁说物理学的美,科学是求真,人文是向善,而艺术就是尚美。所以,每个人都要学好真善美。
周云杰
现代经济的发展都是技术进步和技术迭代带来的,最核心的还是靠人才。而人才是靠教育实现的,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推动教育公平,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方面。
如何推动教育公平?第一,机会的公平。公平的教育必须是均衡的,全面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企业的参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第二,内容的公平。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高考分数上的失利者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肖向荣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学科的表达。我认为,第一,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人类的文明是共建的,西方整个艺术史当中有大量的来自东方的灵感。第二,坚持交流互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离开中国。我们要教育下一代,一方面要坚守中国立场,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命题,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其实人的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藏在各个学科之内和教育全过程之中的。所以,我想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守正、互鉴、创新,它纲维有序、纵横交错,最后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向的真善美的未来,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朱永新
的确,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其中,谈到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我们如何创建绿色校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双碳”教育?这是摆在我们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教育课题,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从爱家乡、爱社区到爱国家、爱民族,同样也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将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各位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大问题。
责编:贺春兰 张惠娟
制作:刘懿莹
中国式现代化


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形成的现代化。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五个特征https://m.zmbg.com/article/1032467.html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0: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金洲:“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
发布日期:2022-12-08   

郑金洲:“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势必带来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对教育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意蕴,挖掘其中内含的教育要求,洞察教育承担的使命和回应性变化,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先行的现代化

“现代化”本来是一个西方概念,一般与近代化相对,指的是一个现代社会制度持续完善、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日臻丰富、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较早,也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他们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提出的,具有浓郁的西方中心色彩。我国现代化肇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是在民族屡遭磨难后以一种被胁迫的方式加入现代化世界潮流的。多年的艰难探索,并没有找到一条发展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不懈奋斗目标。毛泽东就曾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现代化进行了深入思考。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出访日本,在东京坐上新干线、参观日产公司,深有感触,“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1979年3月21日,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这个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4]邓小平当时提出“中国式四个现代化”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反对急躁冒进,反对照搬西方经验,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目标,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此后,党和国家围绕现代化进行了持续探索,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创造性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充满自信自立自强的理论气度,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化”的认识误区,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过去的苏联现代化模式。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实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一体化发展。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论述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先行的现代化,是教育优先发展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教育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在部署未来“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时,把教育强国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对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难发现,两者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当时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强国”位序从第二位改为第一位,其间反映的是教育在现代化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的突出和重要,反映的是教育强国在现代化各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这也意味着到2035年,教育等领域要比经济社会其他领域提早15年实现“强国”目标、达到“现代化”标准。此外,即使在其他5个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域中,也即“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也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没有教育的发展,科技创新无法实现,人才辈出无法想象,文化繁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育健康更无从谈起。教育先行现代化,是社会其他各领域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保证。

(二)在部署未来五年和更长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时,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从党的一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有对教育的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都把教育纳入社会领域之中,教育作为社会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放在“实施科教兴国,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之中来论述,而且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后,这是第一次,体现出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支撑性作用的殷切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提出“三个第一”的理念,即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基础是教育,“三个第一”的发展靠教育,“三个第一”的实现也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学转变为技术进而成为生产力的枢纽,是人才从潜在状态转为现实状态的桥梁,也是创新的发生学机制和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以教育先行为牵引,以教育现代化为龙头,带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现代化,进而构筑现代化整体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教育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用“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概括。“五个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各种类型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这“五个特征”从内容来看,其实质就是人的现代化,是围绕人的发展展开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社会,指向的是人的全体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决制止两极分化,指向的是人的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每个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向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指向的是人的全球发展。对于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旨趣的教育活动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国内外有关现代化的研究都表明,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全世界共有将近10亿人口生活在现代化国家,我国有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如果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必然会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的深刻变化,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先发国家,无不在自身的发展中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综合现代化路径。18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多采用的是“两步走”的发展进程,第一步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等;第二步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等。我国的现代化是采用“两步并作一步走”的策略,集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规避现代化进程的误区,以未来世界前沿为目标,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并持续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这样的现代化路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本手段,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等渗入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了最为主要的活动,决定社会的表现形态。在知识社会中,由于知识的统帅作用,人们应当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播、转移、交流、复制和吸取,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应当更有可能具有高度的精神情操、思想觉悟、文化教养和文明习惯,应当增强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能力,应当自觉促进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应当成为在追求、发现、创造新的知识并在将其贡献于社会过程中获得最大快乐的知识人,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难题,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已切实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上了议事日程,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围绕这一矛盾的解决作出系统性应对,也意味着教育必须在优质均衡发展、解决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富有自身特点的贡献。

其一,优质均衡教育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需要有一定的产业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实体经济支撑,如果没有充分就业,共同富裕就只能依靠社会福利政策支持大量失业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社会危机,这不是我国共同富裕的理想状况。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自主创新,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展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社会”。有研究表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大批高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在于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培训。

其二,优质均衡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指标。共同富裕不限于经济收入差距的缩小,教育上的共享共建也是其中重要的标志。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共同富裕,要看该地区人民群众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回应人民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教育区域间、学校间均衡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其三,优质均衡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抓手。要达到共同富裕,需要综合施策,方方面面作出努力,包括法律、税收、经济、文化、宣传、帮扶等,其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也是各项工作中人民群众能切实感受到、体验程度高的重要内容。例如,义务教育具有普惠性、公益性等鲜明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过大,不仅有悖义务教育的性质,也为人民群众所诟病。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义务教育难题,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一个地区建立统一的教学标准、升学制度,防止小学、初中抢跑,学校掐尖、家长攀比等不良现象,不失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突破口”。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切实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物质财富高度聚集,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物质生产空前进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精神文明极大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与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两方面内容需要大力加强。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记忆,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民族历史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的,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营养,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凝聚力所在,体现在人民的性格气质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璀璨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把现代化建设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化建设无疑会促进物质极大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物质财富越丰富,激发的需求越大,而这些需求并不见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相一致,价值观与物质发展脱节现象就会出现。如果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比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加剧,甚至会诱发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甚至是社会危机。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群体自我意识上升等趋势将更为突出,如何维持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无疑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大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通过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教育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对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道德基础非常重要。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而不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按照我国现代化设计的预期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人类作出积极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就教育而言,很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能力的主要力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更好地认识自身生活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与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好地了解一些会威胁到和谐共生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如浪费、环境恶化等,更好地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生活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作出明智的决策。在这方面,我们以前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角度来看,还有不小的差距,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积极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

西方现代化的源头,是依靠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可以说是靠殖民化、对外侵略、发动战争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会走“逢强必霸”的西方老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侵略的基因,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类主动构建的产物。教育通过唤醒人类本性,促进全球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团结;通过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与理解,构筑新型的教育交往方式;基于共享发展的理念,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实现全球教育共同利益。这些工作,都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以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相关的教育类型有很多,如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全球教育等,这些概念现在看来都难以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第五个方面特征的相关内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的方向、阐发的特征来看,似乎应探索确立一个新的教育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这种教育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以培养造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为目的,走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教育发展之路,启迪心智,传承知识,使学生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拥有经济效能所需的职业技能,公平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生活和谐所需的伦理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所产生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共生共荣、权责共担的价值理性。其本质是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界限,跳出“有你无我、零和博弈”的二元逻辑,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个体和他人及群体的共在、民族与世界的共在、人与环境的共在等关系中衡量评判选择自身的追求和行为。它是一种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引领,通过这种教育,可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谈到的内容。上文只是择其要者作了简单的提炼和概括,许多要素和内容还需要在现代化实践中深化拓展。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现代化对教育的诸多要求,归根结底是反映在学生的培养上,是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思路和举措,一定要考虑到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转化为师生交往的具体行为,如何转化为学生身心的真正成长。

三、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中国教育道路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以下几方面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一)注重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谋划推动教育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说,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充分表明我们所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开拓本身就是在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特征,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等,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归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世界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样本。“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理解和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视角,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教育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随人类文明共存共荣,同时也是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实施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高度和角度思考教育、看待教育,不只是把教育看作精神文明的手段、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而是要着力分析研判教育在“五大文明”中的定位和作用,在人类文明整体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使命责任,切实把握教育在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在同一时空环境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赓续和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运行方式。

(二)大力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积极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遵循。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稳步推进,在教育脱贫、提高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对照分析,结合各地教育实际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并且做好政策评估、督导检查等后续工作,切实实现教育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实践中闯出了新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才能展现出自身的形貌特征,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依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上位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从教育先行、教育强国先行的相关要求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要先行先试,在各领域现代化中率先成型,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的重要课题,需要下大力气探索。

(三)坚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未来15年特别是今后5年,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深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在以往我们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主要是聚焦教育内部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教育评价体系、治理体系等,注重的是这些体系如何结为一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系统谋划,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这样的部署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大教育观,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又要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宏观格局中进行审视,既要在教育内看教育,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放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局中去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用改革解决改革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解决创新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考验,不断扩大教育改革创新的集成效应,不断推进教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既发挥教育的“适应功能”,更发挥教育的“引领功能”,才能推动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在满足和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中的突出作用。

(四)以研究教育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教育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在教育先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理应经过深入细致、集体攻关的探索研究,率先建构起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既为教育学科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教育学的智力支撑、人才支持。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如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数字化、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等,也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等。我们的教育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着百年未有之大机遇,也有着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在这当中,一刻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在实践当中催生着新的理论萌芽出现。坚持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和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作为教育学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教育概念,打造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并进而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的教育学学科体系,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难得契机,也会大大加快中国教育学走出去的步伐。

(五)研制出台教育强国标准体系

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距2035年,只剩十余年时间,抓紧时间研制、颁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指标体系等,对于明确教育改革发展奋斗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强国既是过程,也是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教育目标不同,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的教育目标,应该说具有更强的国际对标性、世界共通性。研究分析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借鉴先行现代化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对标国际组织对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些衡量标准,是建构我国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基本条件。总体来看,教育强国的评判标准,大致有三类:一是定量标准,即教育强国指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二是排名标准,即教育强国指数的排名处于世界各国的位序;三是定性标准,即教育强国在教育规模、结构类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学校治理等方面的状态描述。当然,在制订教育强国各相关标准时,不能一味沿用西方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已有指标,要深深扎根中国教育大地,把握中国教育具体情况,经过扎实系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才能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参照性的评判标准。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高度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历经百余年的追赶,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审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它跳出了以“血和火”的方式走上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始终以文明为底色,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型方式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给世界上那些希望以文明方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
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的文明坐标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赶现代化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历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一句标语,它是实现和发展群众利益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我们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它植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的文明坐标,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不是以资为本的现代化道路,不是依靠少数人实现的现代化道路,而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是以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为标识的现代化新道路。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文明基石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对陷入落后挨打的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抗争与不懈求索,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最终均宣告失败。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下,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并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打破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固有范式,为世界上那些遇到与中国同样问题、产生同样需要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经验。
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格局的文明结构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文明“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又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夯实根基,蕴含整体协调、多元包容等理念。从文明结构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在规定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指向的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在“极大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物质成果;政治文明指向的是在党与人民的关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精神文明指向的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与人为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价值要求;社会文明指向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和谐相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指向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单向度文明推进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一个整体性文明推进的新道路,它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寻求更好社会制度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的文明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跳出“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的观念干扰,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的文明担当。支持和平、反对战争,支持民主、反对强权,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一直秉持的理念与准则。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带来的世界不稳定不确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遵循发展的规律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三大难题。在“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回答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蕴“人类性”,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存,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相互贯通、交互作用的。从人类文明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的文明坐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文明基石、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格局的文明结构、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的文明担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发展趋势,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两会聚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如何继续推进绿色发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
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要走出一条新路。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认为,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历史和现实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说,“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百姓拥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胜认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今年,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界别。来自此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表示,此次调整体现了我们坚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体现了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壮志,也体现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大国担当。
“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此,不少代表委员感触颇深,纷纷讲起亲眼所见的绿色实践成果。
“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市长李丹介绍,内江市位于长江一级支流沱江的中游,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环保重任。近年来,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喜人,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达近20年最好水平。周边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引来桃花水母、红嘴鸥等珍稀水生生物和候鸟频频现身,获得群众点赞。
“近十年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正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转变成引领者、倡导者。”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蔡睿向记者讲述了辽宁省阜新市瞄准“双碳”目标实现转型的案例。“过去,阜新被称为‘煤电之城’。而今,在‘减碳’方面,当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速发展风电、光伏等产业,新能源发电量超过社会用电量,实现了由传统能源基地向新能源基地的转变。在‘固碳’方面,我们防沙、治沙,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
贵州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邱宁宏表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深切体验了绿色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意义。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基层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以前一遇到病虫害,大家就想着打农药。但现在,大家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措并举防治病虫害,就算使用农药,也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产品。”邱宁宏说,“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有机辣椒、茶叶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如今这些已成为遵义市的特色名片,受到消费者欢迎。”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不少代表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献策。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建议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他说,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也存在生态补偿专项立法供给不足、生态补偿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长江流域生态补偿专门立法,完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认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她建议,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精准破解农业减排固碳中的技术瓶颈;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全国创建一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加快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智民建议,利用“光伏+治沙”模式来治理北京风沙源地,“光伏治沙在青海、内蒙古等地已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增加北京及周边地区清洁能源供给,促进农村农业增产增收,巩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当前,我国制造业绿色化步伐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说,制造业绿色转型还需政策进一步支持,建议结合制造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与此同时,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使用、回收等全过程,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 贞 廖睿灵)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谈到工业、农业、科学、国防现代化问题。1963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1963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探索,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实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并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划分为“两步走”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设立了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奠定了思想的和物质的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和目标“小康社会”。对此,邓小平的表述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步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四个现代化”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强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四是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论断;五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实现途径,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这一时期,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为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从最初的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演进,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大会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大会明确,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总体目标、战略安排,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大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化,党的二十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新的概括与阐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作出质的规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阐明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是一个包含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根本性质、科学内涵、主要特征、重大原则、总体目标、战略安排,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实践创新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和历史性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走现代化道路,是世界性的普遍共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道路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方面起步较早,探索形成了一条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依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条件下,吸取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对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世界近代历史表明,西方现代化的演进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帝国主义演进的历史过程,西方现代化是由资产阶级主导,具有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把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重大原则和最高价值追求,杜绝了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资本奴役、压迫和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依靠资本驱动、通过自由市场作用来实现的。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背离了“人”这一根本原则,把实现增值作为资本的使命,走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追求的是资产阶级少数人利益财富最大化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历史上工人阶级曾通过斗争获得的诸多权益又逐步丧失,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当今西方国家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民粹主义泛滥等问题,正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带来的直接后果。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被资本异化了的片面的“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处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既增强物质的全面丰富,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的富足,也重视思想的引领和文化的滋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总体布局”的全面推进,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统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协调性。西方现代化是源于工业革命时代的现代化,早期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准,在追求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这是西方现代化带有的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缺陷。西方现代化的另一个根本弊端在于遵循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殖和最大量的财富累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西方现代化在中后期虽有所调整和改善,但资本逻辑的支配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先天性缺陷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由于现代化价值观出现偏差,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西方现代化科技之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导致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异化状态,表现为“物质主义”的现代化特征。正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批评的那样:“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牺牲人类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方现代化是一种过度以人类为中心的现代化,受“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支配,西方国家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把人视为特殊而高贵的生命,将一切非人类的存在物看作是实现人和人类目的手段或工具。因而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价值,在创造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创伤甚至生态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环境加以治理,基本解决了以往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但西方发达国家把高污染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造成他国污染的消费品,其现代化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代价的。事实上,西方工业革命200多年来,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现代化。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立足点,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始终坚持用高质量发展解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发展、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现代西方文明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两大传统,西方现代化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现代化。尤其是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西方早期现代化的过程是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主义、侵略扩张以及其他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依附。从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和过程来看,西方现代化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殖民掠夺的方式来实现的,其发展先天存在着“原罪”。二战结束后,西方现代化延续了旧的结构性不平等,走的仍然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之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殖民和政治控制依然存在,他们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利用金融、技术和军事霸权,通过主导全球化进程继续剥削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对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进行限制、制裁、阻挠、打压,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早期公开的明目张胆的显性侵略扩张掠夺,到后期通过资本、技术霸权和军事威胁的隐性攫取和剥削,自始至终,都具有殖民主义的掠夺性质,其现代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版图,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人类发展前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两极分化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被资本逻辑异化了的片面的以“物质主义”为中心的“单向度”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高消耗、高排放、牺牲人类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西方现代化,超越了以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具有殖民色彩和寄生性特征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其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西方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
(三)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当从自己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出发作出自己的选择。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西方现代化视为人类现代化的样板和唯一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破除了各方面对“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确证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探索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所指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理论品格和实践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对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宣告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终结,深刻改变了当代世界的发展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随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作出新的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并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五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七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八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任务提出,在经济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政治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在文化方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科技教育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社会保障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外交方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党的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一思想观点,进一步阐明了思想面向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总的战略安排,以及达成这一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既是理论的概括,也是实践的要求,是一个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实践创新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突破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伟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讲座教授)

淘宝网搜索“星韵地理网店”地理教辅、学具、教具专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星韵百科|星韵地理网 ( 苏ICP备16002021号 )

GMT+8, 2025-1-3 07:27 , Processed in 0.0820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